人教版生物高二年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高二年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高二年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第五部分 生态学基础

第40讲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1.生物多样性含义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1)加强教育

(2)建立健全的法治管理

(3)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4)迁地保护(即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及繁育中心)

(5)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1)物种丰富

(2)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3)经济物种丰富

(4)生态系统多样

(5)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如图所示)

(二)考点例析

[例1]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地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地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解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要理解其含义,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联系起来。由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从这三个层次加以保护,对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加以保护。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 遗传价值 存在价值 可直接消费的产品 功能效益 将来价值 为保留价值的价值 认识到存在的价值 食物科研娱乐健康

生态功能防洪风暴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 保护生境不可逆转的改变 保护生境濒危物种

[答案] D

[解题警示]常见错误是选A ,认为这里没有包含物种的多样性,但这句话中的“地球上所有生物”,实际上就包括了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要从三个层次上理解并加以应用。在解答有关概念叙述的选择题时,要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和所包含的要素是否完整。

[例2] 我国制订了多部法规严格保护野生生物资源,这是因为野生生物在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反映了野生生物的( )

①直接使用价值 ②间接使用价值 ③潜在使用价值

A .①

B .②

C .①②

D .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生物及环境研究的深入愈来愈受重视。生物多样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目前所讨论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多停留于直接使用价值方面。而为保持生物种群基因库的多样性及可能产生的潜在价值应更为我们所认识。要将生物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加以考虑。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答案] B

[解题警示]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解答本题需要注意:1.三种价值各自的涵义;2.三种价值在具体事例中的区分;3.有关保护法律法规制订的依据。

[同类变式]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这在生物

多样性的价值中能体现出( )

A .潜在使用价值

B .科研价值

C .间接使用价值

D .生态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在仿生学中的应用,即属于直接使用价值中

的科研价值。

[答案] B

[例3]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 .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 .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解析] 目前,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所以,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具有生态学的观点,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已先后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惟一的手段。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

平衡。还应该指出: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 B

[例4] 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选择

B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 . 物种退化

D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渡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解析] 自然选择只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并且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没有证据表明物种退化能在短期内导致大量生物濒危和灭绝。生物的濒危和灭绝并不是人类对其资源正确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而是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结果。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其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所致。

苍蝇平衡棒和运载火箭

[答案] D

二、能力提升技巧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因素很多,与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其中人为因素是现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原因。

发达国家

国际贸易高度经济活动开发资源

化学物质的使用化学燃料的使用海洋污染

氟力昂二氧化碳氮、硫氧化物

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雨

野生生物物种减少环境问题考虑不足

热带雨林减少沙漠化发展中国家的公害问题

烧荒为田移动耕作过渡放牧耕作

有害废物越境转移人口急剧增加经济活动水平上升

贫困外债

发展中国家

[例4] 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人境内后,将会( )

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类群将呈“J”形增长②一般会缺少天敌

③对本土生物有一定影响④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A.① B.①③ C.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是分析生物入侵可能带来的后果,一般而言,由于入侵生物生活于原环境时,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会与其他生物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关系,其种群数量不会呈现“J”曲线增长,但进入一个新的无竞争者的环境中,由于条件的适宜,它会出现“J”曲线增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答案] D

[解题技巧] 本题所讨论的问题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需要注意:1.新生物入侵新环境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生物入侵后果形成的原因;3.进出口检疫的理论根据。以上三点

是解题的关键。

[例5] 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限制》一书,报导了某些科学工作者

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模型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

人口、粮食、自然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

如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一④四条曲线代表哪项数值变化:

①②③④

(2)预测认为,如果世界各地的经济和社会的治理没有重大变化,那

么,2002年以后,人口、资源、工业生产污染将发生。

(2)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

当。

[解析] 四条曲线中最易判定的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这是因为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类逐渐扩大的开采利用,将逐渐下降,即对应曲线①。同时环境( 工业 )污染逐渐增强,对应曲线③。而人

口的增长受粮食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又制约粮食的提高,当人口增长超过地球承受极限时,粮食锐减,资源匮乏,污染空前严重,工业生产能力下降。因此粮食曲线变化应先对应②;人口数值曲线变化在后,对应④。据上分析,对应模型曲线可知,人口迅速增加后迅速出现下降,资源下降、工业生产增长趋缓后出现下降,污染日趋严重。

[答案](1)①自然资源②粮食③工业污染④人口 (2) 人口迅速增加后迅速出现下降,资源下降、工业生产增长趋缓后出现下降,污染日趋严重。(3)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解题技巧]本题的关键是对四条曲线的正确理解: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②由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③污染会逐渐增强。④人口数值曲线变化在粮食之后。

三、基础能力测试

1.胖大海和枸杞共有的药用价值是()

A.清肺降火 B.活血化瘀 C.治疗疟疾 D.消炎止痛

2.森林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一般为15%~30%,林下苔藓、枯枝落叶层对降水还可再次截留,并且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分渗透性。据研究,某地一个森林覆盖率高的小溪水区,在干旱季节,其枯水流量较无林小溪水区高4倍左右,这说明森林能够( )

A.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过滤尘埃

3.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我国脊椎动物种类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数的14%,我国还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段话与下列哪项相符( )

A.特有种和古老物种多 B.物种丰富 C.经济物种多 D.生态系统多样

4.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⑨ D.①②⑤⑦⑨

四、潜能挑战测试

5.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称为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黄河水量的49%,长江水量的25%,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是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天然湿地,分布着高原荒漠和高原草甸,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该地区还盛产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三江源地区是祖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2000年8月14日,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区名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这是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开发,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1)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主要有等。

(3)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什么?

6.水葫芦又称凤眼兰、凤眼莲,风眼莲属,原产南美,大约于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大陆,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水葫芦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之中,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近些年,由于水质污染导致了水葫芦疯长,使得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了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近年来随着滇池污染治理的大规模开展,云南人民采取多种措施对水葫芦进行打捞、喷药,但是始终难以控制其发展。据介绍,目前,水葫芦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市,其中尤以浙江、广东、云南、江苏、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为重。而且还在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向周边地区蔓延、扩散。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危害将会越来越大。一年夏季,由于气温较高,一段时间后,南官河、苏州河中的水葫芦大量繁殖,堵塞河道,影响市容。(1)认为外来植物入侵后造成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说南官河、苏州河出现的这种现象与河水污染有关,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有关部门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说要马上打捞,但有专家说不急于马上打捞,更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专家说的道理是什么吗?

(4)请你谈谈防止和解决生态入侵的方法。

7.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立的基因库,有机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可以说物种多样性包含遗传的多样性,但是遗传的多样性又远远超出物种多样性的范畴。每一个物种都是由许多个个

体组成,但除了孤雌生殖和同卵双胞胎以外,没有两个个体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所有的遗传多样性都发生在分子水平,并且都与核酸的理化性质紧密相连。新的变异是突变的结果,自然界中存在的变异来源于突变的积累,这些突变都经过自然选择,一些中性突变通过随机过程合到基因组中。遗传的多样性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DNA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主要从染色体数目、组型及其减数分裂时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蛋白质多样性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分析:一是同工酶或等位酶的电泳分析,DNA多样性则主要通过RFLP(限制片断长度多样性)、DNA指数、RAPD(随机括增多样性)、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等进行分析。

(1)据你所知,遗传多样性超出生物多样性范围的原因是

(2)根据上述资料,遗传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和的结果。

(3)“人类基因组计划”除了弄清基因的组成外,还需对不同人群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并以此了解人群的差别,其本质上是要建立完备人类库。

(4)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基因,人类可利用这些基因研究有什么意义?

五、标答与提示

1.A(点拨:胖大海属梧桐科,主要成分为糖类;枸杞属茄科,主要成分为甜菜碱。两者均为清肺降火药用植物)

2.B(点拨:森林能将一部分水转移到地下,并由根毛吸附大量的水,停止降水后水逐渐渗出)

3.B(点拨: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4.B(点拨:不仅在意识上而且在行动上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5.提示: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气候干旱。加之当地牧民环保意识差,超载放牧,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名贵中药材,因而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答案:(1)气候干旱超载放牧乱捕滥挖乱采滥伐 (2)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该地珍稀的动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外来植物在由境外迁移到我国时,它们的天敌却没有相应跟过来,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失衡(2)对,因为水中N、P含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有充足的营养使其大量繁殖(3)这是因为水葫芦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要吸收水中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有利于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4)防止生态入侵就要对引入的动植物严格审批把关;要解决外来植物生态入侵问题,就要尽快引入或筛选这些植物原产地的食性专一的、不危害其它植物的天敌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敌之间的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恢复和保持这种生态平衡。天敌一旦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建立种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扩散,长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7.本题从基因水平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理。(1)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基因型可能有相同的表现型。

(2)基因突变自然选择

(3)种群基因

(4)有利于研究生物进化;有利于培育优良的生物新品种;在医疗卫生方面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新药品的开发;有利于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或原料。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 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内容地位 本节为(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 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 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 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 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 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 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 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 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 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 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 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 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

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 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 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201年2月22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 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无性繁殖的典型的图片,嫁接、扦插过程的示意图,组织培养的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的实例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有性生殖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看书、填表 温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 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 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 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高二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通用版)

高二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通 用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414

高二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通用版) 一,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特点,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 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 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 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 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能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

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生物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生物意义,以及有关生物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生物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科能力重视知识 迁移 五,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4.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 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 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 惯的重要意义。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参赛教案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为主线介绍自然选择。 接着进一步阐述这个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并且指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教材着重讲述了突变在种群中出现的数量,以及突变对生物体生存的影响等。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教材举例介绍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教材主要讲述了物种的概念、隔离和物种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物种的概念,然后讲述隔离的概念和类型,再后举例讲述了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方式。 教材在最后进行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物种的形成等知识需要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难点及分析 1、重点和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 物教案全册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 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 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 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 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 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下期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年级生物的教学工作在高中阶段显得特别的重要,为了更好的搞好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掌握好生物这门学科,更好的完成结业考试以及今后的升学考试打下基础,特制定了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创新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结合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适应新教材顺利通过会考,为高三生物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搞好常规教学和教学改革,认真作好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在备课环节上,教案应注意教学思路的设计,以知识为载体,完善教学过程。注重课后记的记实,时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 (二)、继续做好学生的学习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给予个别辅导:或者是促优、或者是补差,作到心中有数。 (三)、以教学信息化为指导,深度开发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网络教学(四)、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及时转化为教学能力 (五)、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积极参与实验课题研究,并积极撰写论文。 (六)、积极参加教改、科研活动,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听课、评课、研讨、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常规教学方面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教程标准,重视教育科研,树立以科研促教 育意识;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注重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 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 2、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完善课堂 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由灌输 式转变为启发式、诱导式和研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学习。 3、在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沟通,积极引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还要有公平教育的意识,对学生应因材施教,各有所得, 无论是课堂提问、解答习题,还是学科活动,都要关心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 要照顾学困生,使他们能够学进去,激发兴趣,有所提高。 4、坚决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为指针,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方法与多种手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5、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注意贯彻德育教育。 6、注重深层次的备课过程,重视教案的内容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过程的 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连贯性,做到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启发和设问。复习 课要体现出知识的联系性和实用性. 7、进行业务素质提高训练活动。利用教研时间,对所从事的课题进行研讨, 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同 时进行自身的学习提高;力争开发深层次网络课件两个以上。 (二)、教研教改方面 1、深入挖掘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业务素质。 2、每月坚持写教后记,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并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随时进行教学整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3、积极参加学科教科研活动,和备课组多做交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 经验。 附:教学进度表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庆城县蔡家庙初中赵海龙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 每人说出一 种熟悉的动物。然 后,以小组为单 位,尝试着根据有 无脊椎或生活环 境和运动方式的 不同,给这些动物 找个家,将结果填 写在书中的表格 里。 1、四人一 组,根据观察提 纲,进行实验:观 察鱼缸里鱼的体 型、鳞片及运动时 鳍的作用,本互交 流,质疑答疑,归 纳整理,得出结 创设情景 (CAI媒体播放), 带领学生进入那 丰富多彩的动物 世界,让学生每人 说出一种熟悉的 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 据有无脊椎或生 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的不同,给他们 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么适于在水中生 活?出运河观察 提纲,引导学生进 行实验观察,针对 问题进行步步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教学过程: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

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课前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 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 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

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 开课课题: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开课教师:陈杨珍 开课时间: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开课地点:高三(五)班 开课课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设计思路:通过例题分析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出知识点,再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以达到面向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二、教学分析 1、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理解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2)理解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正确作出曲线图,能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 能力目标 1、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在建构“种群特征及数量增长曲线”模式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界稳态的理解,逐步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各种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分析。 重点突出:通过例题讲解,课件的展示,表格的分析比较 难点: 1、样方法中取样原则及数据的获取、分析;标志重捕法中取样及求解种群密度的数学公式。 2、获取的数据与图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的突破:例题的分析,问题探究,变式练习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生命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 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 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

高二生物选修1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任秀德师延霞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1><2>班是重点班,这两个班的学生组织性较强,上课纪律好,学生上课能跟着教学思路走,但学习的投入性不高,做不到不懂的问题随时问老师,学习氛围不是很浓;高二<3><4><5><6>班是普通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涨,课堂效果不太好。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和第一轮复习的前期任务。由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之学习能力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本学期力争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所提高,生物学知识有较大的增长,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为学生下一步的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新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研究 要结合教材对《新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探讨,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长远着手,及早加强对试题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教学目标,适当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晰地熟悉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如下: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常看教材内容,注重教材中章节的内在联系,着重把握教材中难点。 2、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知识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争取上好每一堂课。珍惜集体备课,从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备课时,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设计学生活动,努力做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逐步推动课堂教学。 4、注重教后反思。思考每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5、作业的设置注重突出重点的同时,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业努力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逐渐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 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 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 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