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进取精神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中学生进取精神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中学生进取精神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中学生进取精神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进取精神是一种向上的、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内驱动力。一个有进取精神的人,必定有向上的远大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学生在学习上真正能做到自觉、勤奋,就得有积极进取精神这一人文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思品学科教师,更有责任、更有义务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人文素养。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们的心理和认知还不成熟,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自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进取精神缺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是教育工作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初中学生缺少进取精神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丧失信心;有的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明确学习对自己、对社会的重大意义,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没能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种需要,把学习当成是“给老师完成任务”,学习处于极端被动或不情愿的状态,往往是一双眼睛盯着老师,在老师没有注意或教师不在时,就偷偷地干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是对教师有偏见和抵触情绪,“不学习”成为他们对老师对抗的一种方式;有的是因为家庭中闹矛盾或出现了困难,或者与同学产生冲突,导致无心学习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寻找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科学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革新的主导方向,也是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进行化学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课题之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革新的主导方向,也是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进行化学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科学素养的认识 科学素养就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三个维度构成,我国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阐释科学素养的含义。换句话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这一总目标,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加以具体化的。 就三个构成维度在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相互关系而言,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

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一定的能力不仅为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提供了前提,而且制约着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过程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既是学习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的契机,又是科学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能力这两个维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非智力因素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虽然不直接介入智力过程,却在智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定向和促进的作用。缺乏强烈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智力过程就丧失了赖以运作的动力条件,学习科学的行为就不可能持久,科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形成就无从谈起;没有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技能与科学方法、能力的学习与运用就会迷失方向。反过来,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能力的高低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结构和完善的科学能力会促进人获得成功,从而有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道德品质的完善。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新时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外显出来。人文知识是指具体人文学科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知识。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掌握和了解。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精神是要借助于人文知识的掌握,通过个体内化过程形成的,它使人体验及领悟到人文知识深层次的内涵,明确了自身的人生道路。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养。 而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正好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方面,比如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升华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就形成了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能真正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发展的不均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理科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忽视,结果导致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就知识表层而言,学生重理轻文,理科是大多数学生未来学习方向的首选。从知识掌握的深度来看,学生在学习文科知识时,也只是停留在知识本身的掌握上,没有揭开人文知识的表层,去挖掘蕴藏在人文知识背后那些丰富、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学生对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未来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这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运的兴衰。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跃时代,也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更加确立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要从小孩抓起的道理。学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志趣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素养兴趣现代教育手段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必须从人们小的时候抓起。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他们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中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科学课程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

中学生人文素养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泛的课外名著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由字、词逐渐过渡到句、篇,而字词的学习又不是孤立的,我们崇尚的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另一方面,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对它的重要性,许多人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如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汉语言的学习尤其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它不能只靠语法分析和字词训练去把握,而必须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汉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的探索,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前些年风行的“题海战术”的一种反驳。因为事实证明,题海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使学生误入机械化、片面化、绝对化的泥潭,耽误青少年大好的读书时光。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名著是经过长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打好最基本的字词句篇基础之后,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他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经常地依赖于此,只有善于独立处理、分析和吸收信息的人,才能干好他们的工作。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只有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但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自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途径方法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倡导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自然观, 将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从丰富的文本中寻找科学知识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启迪性。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水上飞机》、《大自 然的文字》等;有的是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如《人类的老师》、《剪枝的学问》;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第一朵杏花》《詹天佑》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灵 活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性元素,有机 渗透科学教育,使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自然统一。 2、从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寻找途径和方法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文本对话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 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首先引导学生围 绕课题进行质疑: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点质疑为什么课文 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一问题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也敢于求新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我又设计“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又有什么用处?” 的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 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创 新能力,“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 教学《人类的老师》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袋鼠发明 了越野汽车”等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在“现实生活中, 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了许多答案:科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刘瑶 一、概念界定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不是为显示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成为麻木不仁、心如止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理性地澄清认识,以更好地做好语文的教与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三、具体做法 1.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 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不仅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 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而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这也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于人文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究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究 作者:摆所中学白小勇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渐成主流。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的话,那么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人,则是科学技术得以发挥威力的主体角色。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是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物理学作为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鲜明的优势。 科学素养的构成和含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报告中指出: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众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知识的理解。可以说,这代表了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说:“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们自主选择。 多年来物理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最高目标,事实—概念—规律—应用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科学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把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总目标.学生拟对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理念、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认为包括四个要素: 1.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养的发展以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 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反映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理解科学知识的纲领和脉络,是应用科学知识的桥梁,是树立科学观的有效途径. 3.科学观.科学观是指人对科学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科学观对人的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此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4.科学品质.科学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95806264.html,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丁金秀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语文教学本应该作为传播知识,弘扬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有效途径而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但是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却给教育工作者帶来了强大压力。一味地追求高分数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而使得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育初衷。为此,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5-0026-01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大国。这不仅仅因为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更是因为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成为文化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只能算是教育资源大国,却无法迈入教育强国之列。然而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国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国文,即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 然而纵观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语文教学与我们的教育初衷发生了严重偏移。家长、学校、社会一再地要求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中学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教育中,关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要真正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教育教学市场化、功利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数,而非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就容易照本宣科或者是强行灌输知识。也正是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终极性评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也就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同时也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需要的不是分数上的“状元”,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课改要求中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恰恰符合这一教育需求。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教学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

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 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着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着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阐述了教师从化学用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几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科学素养;学习兴趣;提高;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初中生在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往往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化学这门学科也充满好奇,可是到了初四,不少学生化学成绩却很不理想,学习兴趣也明显减弱,根本原因在于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没有形成,不会应用本学科知识去解决学科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保障,许多学生往往就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方面学习不得法,致使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兴趣减弱。今年刚接手新一级初四,在学习酸碱的性质一节时,发现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很不理想,经常会有化学式写错,化学方程式不会写,一节课写不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首先从元素符号、化合价入手,让学生熟练掌握

常用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准确写出化学式,并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和方法,特别注意化学式前面及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含义,加强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得到了明显提高。化学用语掌握好了,学生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化学用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化学成绩非常关键。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实验尽量全部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并且再补充一些拓展性和探究性实验。如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学习氢气的制取及性质,氢气的爆炸性实验。学习了炼铁原理以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化学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补充了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新学期第一堂课给学生做了个小魔术“魔棒点灯”,“玻璃棒还能点燃酒精灯,化学真是太神奇了”学生禁不住窃窃私语,对化学充满了好奇,这样实验目的也就达到了。再如学习了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水中生火”实验。就是把一小块白磷

科学素养大赛题库及答案(500题)

江苏省第二届公民科学素养大赛徐州赛区题库 第一部分:基本常识 一、填空 1、我国农历中有(24)个节气。 2、笛子发出声音是由于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3、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称为未成年人。 4、地球上有七大洲,企鹅是(南极)洲所特有的动物。 5、地球上有四大洋,位于地球最北部的是(北冰洋)。 6、清朝道光年间,在虎门销禁鸦片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 7、电脑的“大脑”是(中央处理器(CPU))。 8、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9、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阳光能量、制造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10、成年人的骨头有(206)块。 11、电灯是由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的。 12、在离地面20~25公里的平流层内,有一层臭氧气体。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太阳(紫外线)辐射。 1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14、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 15、创制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的我国古代科学家是(张衡)。 16、电池的发明人是(伏特)。 17、世界第一大河是(尼罗河)。 18、世界上最早发明麻醉术的是(华佗)。 19、“杂交水稻之父”指的是(袁隆平)。 20、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填国家)1957年发射成功的。 22、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于(1970)年发射成功的。 2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引爆,震惊了世界。 24、“两弹一星”中“两弹”是指导弹和核弹,“一星”是指(人造卫星)。 25、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行星之王”指的是(木星)。 26、淡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的百分比是(3%)。 27、人类生产活动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8、地球表面有(71%)的地方被水覆盖。 29、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30、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名族英雄是(邓世昌)。 31、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32、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按传统习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类,张飞、关羽一类戏曲角色属于(净)角。 33、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 34、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35、电视机的发明者是(贝尔德)。 36、计算机是使用(二)进制进行计算的。 37、汽车轮胎上的沟纹主要作用是(增大摩擦)。 38、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是(杨利伟)。 39、如果不吃早餐,到午饭之前人便会心慌,乏力,不想学习,这是由于(低血糖)造成的。 40、被称为“维生素的宝库”的食品是(海苔)。 41、目前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4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农学著作,其作者是(贾思勰)。 43、卫星云图上,表示云区的是(白)色。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18-09-03T15:51:30.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谭文禹[导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便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实验小学421600 摘要: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几种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我国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便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现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升学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整体上是重视智育忽略人文,二者之间严重失衡。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而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较为忽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教师对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致使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灌输给学生题旨,希望学生们能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忽略了语文教学还有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培训。这些教学中的顾此失彼现象最终导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的发展方面还不太完善,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辨别,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常,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主要是那些思想丰富、文辞优美的文章,它们所传达出的思想主题往往是对生命的意义进行阐释、对人物的高尚情操进行描述以及怎样对善恶美丑进行辨别。小学语文这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就决定了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输知识,还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层面的完善,更要关注学生人文价值等层面的发展,从而使其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这和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完全吻合,这样既能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知识教育功能,还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3.素质教育拓展的要求 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不只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与文化素质相匹配的人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其中的教学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对于学生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文情怀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给他们带来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落到具体的实践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克服自身在学习时的畏惧心理,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求学心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以及良好的价值取向,认真对待人生和学习。 2.课堂中积极创设有效情境。 比如,《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向“游客”即全班同学介绍长城。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就会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在上课时会兴趣盎然,也会了解到长城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一提到长城就会产生一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美育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方式,有助于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注重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不只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因为要想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要经过实践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充分运用在实践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道德与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 [1]李炳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读与写,2015,(11)。 [2]赵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7,(3)。 [3]王艳华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