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病毒及恶意软件管理规定

防范病毒及恶意软件管理规定
防范病毒及恶意软件管理规定

防范病毒及恶意软件管理规定

1. 目的和范围 (2)

2. 引用文件 (2)

3. 职责和权限 (2)

4. 病毒防治管理 (3)

5. 恶意软件管理 (3)

6. 实施策略 (4)

7. 相关记录 (4)

第1 页共4 页

内部公开

1.目的和范围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2.引用文件

1)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

于本标准,然而,鼓励各部门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GB/T 22080-2016/ISO/IEC 27001:2013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

管理体系要求

3)GB/T 22081-2016/ISO/IEC 27002:2013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

管理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5)《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制度》

3.职责和权限

信息安全工作小组:是公司的病毒和恶意软件防治管理部门,负责公司的

计算机病毒及恶意软件防治管理工作,建立公司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

度。采取计算机病毒安全技术防治措施。对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人员

进行计算机病毒防治教育,及时检测、清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病

毒,并备有检测、清除的记录。

第2 页共4 页

内部公开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51号)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51号)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3月30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贾春旺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未联网计算机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主管全国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计算机病毒。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一)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二)向他人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 (三)销售、出租、附赠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媒体; (四)其他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虚假的计算机病毒疫情。 第八条从事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生产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批准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测机构提交病毒样本。 第九条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测机构应当对提交的病毒样本及时进行分析、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上报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 第十条对计算机病毒的认定工作,由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批准的机构承担。第十一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在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本单位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二)采取计算机病毒安全技术防治措施; (三)对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进行计算机病毒防治教育和培训; (四)及时检测、清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病毒,并备有检测、清除的记录;(五)使用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 (六)对因计算机病毒引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保护现场。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从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下载程序、数据或者购置、维修、借入计算机设备时,应当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测。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附赠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应当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并贴有“销售许可”标记。 第十四条从事计算机设备或者媒体生产、销售、出租、维修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计算机设备或者媒体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工作,并备有检测、清除的记录。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公安机关对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第十六条在非经营活动中有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二、三、四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在经营活动中有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二、三、四项规定行为之一,没有违法所得的,

公司疫情防范管理制度

公司疫情防范管理制度 公司疫情防范管理制度为有效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保障公司员工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市区(县)各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所有员工必须佩带口罩上班,进入公司前必须接受保安红外测量体温,体温超过 37.2℃禁止入场,并报告公司及对接人,自觉隔离观察。 所有员工在上下班打卡前必须使用打卡机旁的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后方可打卡。 所有员工在公司任何场合都不能除下口罩(一楼设有吸烟区,吸烟区每次只能一人使用),如有发现未佩带口罩者则处罚 100 元 /次。 不接受访客。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外来人员登记确认工作,所有外来人员必须在保安处登记,姓名、电话、近期是否去过湖北省等信息。 所有员工必须自觉配合公司报备个人行踪和接触人群报告。不得隐瞒事实。 所有员工上班后有任何员工发现身体异常如: 发烧、乏力、干咳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刻上报各管理层,并立刻进行现场消毒和安排员工及时去医院就医。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员工必须全程佩戴防护口罩,途中尽量

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下车后应及时使用洗手液洗手。 每天上班时,各部门员工对各部门所在办公场所进行一次消毒,重点区域 -公共区、生活垃圾堆放、食堂、卫生间,安排专人每天至少消毒 3 次。各部门办公区域场所应保持开窗通风。每天工位上的垃圾,下班时自行放入一楼大垃圾桶;所有员工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禁止随地吐痰,防护口罩废弃物以及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 饭堂用餐注意事项: 餐具自备。饭菜统一由饭堂工作人员分餐取菜。员工在领餐、用餐不交谈,全程佩戴口罩(员工自愿选择堂食 /工位上用餐,堂食脱除口罩期间必须保持 1 米以上座位距离且不说话;工位上用餐者务必将餐食及厨余带回饭堂垃圾桶倾倒,如有发现违规者,对其处以执行公区保洁消毒工作一周的处罚);如有未尽事宜,后续作补充发布,请各位同事互相知照,并监督落实执行! 人力资源部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度v1.0演示教学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 度v1.0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度 厦门安达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V1.0

版本变更记录

1 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规范公司恶意代码防范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公司设备恶意代码的防护,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防病毒和防恶意代码管理工作。 3 职责 由信息中心负责公司恶意代码防范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计算机系统使用人负责本机防病毒工作。 4 恶意代码防范日常管理 4.1 恶意代码防范检查 4.1.1 信息中心负责定期对公司防恶意代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4.1.2 公司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必须统一安装联网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安装完毕应进行正确的配置,开启实时防护功能,开启自动升级软件和病毒库的功能。 4.1.3 不能联网的计算机应由安全管理员负责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对病毒库进行升级。 4.2 恶意代码防范系统使用 4.2.1 信息中心定期对公司的恶意代码防范工作进行检查,由安全管理员定期进行恶意代码查杀,并填写《恶意代码检测记录表》。

4.2.2 安全管理员定期检查信息系统内各种产品恶意代码库的升级情况并填写《恶意代码防范软件升级记录表》,对恶意代码防范产品截获的恶意代码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书面的分析报告。4.2.3 信息中心定期对恶意代码防范产品进行测试,保证恶意代码防范产品的有效性。 4.2.4 终端用户要学会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不能自行停用或卸载杀毒软件,不能随意修改杀毒软件的配置信息,并及时安装系统升级补丁。 4.2.5 公司员工从网上下载文件和接收文件时,应确保杀毒软件的实时防护功能已开启。 4.2.6 公司员工在使用计算机读取移动存储设备时,应先进行恶意代码检查。 4.2.7 因业务需要使用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时,需先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移动存储设备需接入杀毒专用计算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确定设备无毒后才能接入公司网络。 4.2.8 公司员工应提高恶意代码防范意识,应从正规渠道下载和安装软件,不下载和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收到来历不明的邮件时,不要随意打开邮件中的链接或附件。 4.2.9 部门新增计算机在安装恶意代码防范软件时,需经过信息中心的授权后才能安装和使用。 4.2.10 各部门安装的外购软件和自行开发的软件都必须由信息中心测试其安全性,经确认后方可安装。 4.3 恶意代码防范培训 4.3.1 信息中心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恶意代码防范工作培训,提高公司员工的恶意代码防范意识和安全技能。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1目的 本文件规范了DXC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的操作规范和管理要求,旨在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各项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2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DXC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管理工作。 3定义、缩写与分类 3.1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防病毒工具:是指为防止病毒的入侵和危害而使用的软硬件工具,包括企业版防病毒服务器、客户端及各种组件、各类网关型防病毒软件、硬件防火墙、单机版防病毒软件、病毒专杀工具和与防病毒有关的系统补丁等。 3.2缩写 无 3.3分类 1)按寄生方式病毒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复合型病毒。 2)按破坏性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

4职责与权限 5原则与基本规定 5.1原则 计算机病毒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杀结合”的原则。 5.2基本规定 1)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制作计算机病毒。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有下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a)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b)向他人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 c)销售、出租、附赠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媒体; d)其他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3)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发布虚假的计算机病毒疫情。 4)所有计算机设备应经信息科技部同意后接入相应的内部工作网或互联网,严禁私自接入。 5)内部工作网与互联网应进行物理隔绝。 6)所有工作用机必须由信息科技部门统一管理,部署安装指定的正版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对于未安装防病毒软件或安装其他防病毒软件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所有员工在使用介质交换信息时,应认真进行病毒预检测。 8)未经信息科技部同意,严禁擅自在工作用机上从互联网下载、安装、使用各类文件或程序,对由此引起的计算机病毒感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经同意下载的软件,使用前需认真进行杀毒。 9)禁止将与工作无关的数据存放在工作用机上,禁止在工作用机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计算机操作。 10)计算机使用人员应做好重要数据、文档的备份,防止因病毒或其他因素造成系统无法恢复而导致重要数据、文档的丢失。 11)对因计算机病毒引起的信息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应及时向信息科技部报告、并保护现场,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病毒防范

病毒防范的新思路 随着IT 技术的不断普及,Internet 网络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了IT 资源使用和互联网的最大威胁,越来越多的新病毒新攻击不断涌现,给公司个人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我们能够采取的防御措施和方法却相对单调,主要是采用各种防病毒产品来疲于应对。另外,对于防病毒软件效用的争论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知道,目前所有的主流防病毒产品都是以分析病毒特征码为基础, 通过升级安装在用户端的病毒特征码数据库实现对病毒的辨识。只有发现和确认了病毒之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完成病毒的清除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多年来被证明是成熟和可靠的.但是环境的变化正在对这种可靠性提出严峻的考验, 因为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病毒的发现和病毒库升级的发布要滞后于病毒感染行为最近几年利用系统漏洞传播的蠕虫病毒成为了病毒世界的主流,其传播速度相当惊人。最新的蠕虫病毒每小时就已经可以感染数万台计算机。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存在漏洞的计算机往往在不超过30 分钟的时间就会被感染。在这种情况下,以往非常奏效的特征码识别病毒库升级的防御方式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人士认为,滞后于病毒出现的反应方式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另外,我们发现最新形式的病毒通常都是以网络病毒的形式出现,并且更多的是以混合攻击的方式存在,例如,包含键盘记录软件、BOT 控制程序等等。而且“病毒”的范畴也从以前的破坏主机信息的定义,扩大为一切对信息有威胁的范围,例如,最新涌现的间谍软件、灰色软件、犯罪软件、欺诈程序、恶作剧程序、诈骗程序等等。不难看出单单从一套单机使用的防病毒软件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目前以及将来对病毒防范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一些防病毒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来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一、联合其他安全产品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病毒防范 由于目前病毒的主要形式已经从几年前的单台主机的病毒发展成了现在的以网络病毒、蠕虫为主,相信未来病毒的发展趋势也将会更多地以网络病毒的形式出现。而这些网络病毒存储、传播、感染的方式各异,有利用网页方式进行传播的,有通过系统漏洞进行加载的,还有的可能通过M S N,O u t l o o k 等应用程序进行扩散,因此在构建网络防毒系统时不给病毒留下任何藏身空间,使网络免受病毒的入侵和危害。先进的多层病毒防护策略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层次性。在用户桌面、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以及因特网网关安装适当的防毒部件,以网为本,多层次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二,集成性。所有的保护措施是统一的和相互配合的,支持远程集中式配置和管理。第三,自动化。系统能自动更新病毒特征码数据库和其他相关信息。 1、ISP 的反病毒服务 一直以来防病毒的工作都是由个人和企业自己完成的,而Internet 服务提供商通常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提供防病毒的服务,但是这个层次的防病毒服务我们还是很需要的。现在已经有各个I C P 提供邮件服务器的防病毒服务,同样, 我们设想将来的ISP 在提供Internet 线路租用的同时也可以提供基本的防病毒功能,至少可以实现40%-60% 的病毒的查杀。而且各个主要的I S P 将可以通过一定的协议,来共同发现攻击型病毒,例如DDoS 的攻击病毒,可以自动地进行屏蔽和限制。 2、在网关处的防范

疫情期间门卫管理制度

淠东学校门卫管理制度 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现制定我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门卫管理相关规定。 一、门卫24小时在岗值守,关闭校门出入通道,任何人(疫情防控 相关人员除外)不得进入校园。经学校批准可进入的人员必须进行登记,并佩戴口罩和接受体温测试。 二、门卫佩戴口罩,每天进行2次体温测试并作记录。 三、制定开学新冠疫情防控校门出入登记表。 四、校门放置医用口罩、体表测温仪、医用酒精、消毒制剂等卫生防 疫物品。 五、学校值班行政要妥善安排师生、家长的涉校事宜,不得在学校聚 集。发现有发烧、咳嗽等症状和来自疫区或接触过高危人群的人员,立即联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处置。 六、校门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箱(需有内袋并加盖),按要求进行 废弃口罩的处置,每日三次对校门区域进行消毒。所有校外车辆不得进入校园,如确有需要进校,必须在进校前对车辆和设施也进行消毒。 七、外来人员进入学校需登记身份证,检查体温,问明事由,经学校 值班行政允许方能进入学校,非学校教职工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学校。 金安区淠东学校附:

淠东学校外来人员入校管理制度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确保春季开学工作平稳有序,根据上级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落实门禁措施 (一)做好疫情防控宣传与引导。学校电子屏交替播放疫情防控宣传标语及教育部“五个一律”禁令(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准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门,师生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对发烧咳嗽者一律实行医学隔离观察,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疫情防控意识。 (二)落实好门卫值班值守制度。学校要加强校门安全保卫力量,校门突发事情按照学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处理,严格落实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学校保安人员须经流行病学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值班保安须穿制服、佩戴红袖章并携持必要的安保器械,加强对校门及周边的巡查管控。 (三)加强开学期间的体温检测秩序维护。疫情管控期间,在校门口设置学生入校体温检测专门通道或体温检测区域,安排人员对入校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和登记,同时应合理安排力量维护现场秩序,坚决制止体温异常人员进入校园。 (四)完善门卫安全防控物资保障。学校要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标准配备防卫器械。门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精简版)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秦志光张凤荔刘峭著 43.8万字 第1章计算机病毒概述 1.1.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第一种为科学幻想起源说,第二种为恶作剧,第三种为戏程序(70年代,贝尔实验室,Core War), 第四种为软件商保护软件起源说。 1.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史-----第一代病毒,传统的病毒, 第二代病毒(1989-1991年),混合型病毒(或“超级病毒”),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如加密技术,反跟踪技术);第三代病毒(1992-1995年)多态性病毒(自我变形病毒)首创者Mark Washburn-----“1260病毒”;最早的多态性的实战病毒----“黑夜复仇者”(Dark Avenger)的变种MutationDark Avenger ;1992年第一个多态性计算机病毒生成器MtE,第一个计算机病毒构造工具集(Virus Construction Sets)----“计算机病毒创建库”(Virus Create Library), ”幽灵”病毒;第四代病毒(1996-至今),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传播的蠕虫病毒,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远程控制工具“后门”(Bank Orifice),”网络公共汽车”(NetBus)等。 2.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1.程序性(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弱点所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2、传染性,3、隐蔽性(兼容性、程序不可见性)4、潜伏性(“黑色星期五”,“上海一号”,CIH),5、破坏性,6、可触发性,7、不可预见性,8、针对性,9、非授权可执行性,10、衍生性。 1.2.2.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环境下表现的特征------1.电子邮件成主要媒介(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可移动存储设备,网页,网络主动传播,网络,“钓鱼”),2.与黑客技术相融合(“Nimda”,CodeRed,”求职信”),3.采取了诸多的自我保护机制(逃避、甚至主动抑制杀毒软件),4.采用压缩技术(压缩变形----特征码改变,压缩算法,“程序捆绑器”),5.影响面广,后果严重,6.病毒编写越来越简单,7.摆脱平台依赖性的“恶意网页”。 1.2.3.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1.孕育期(程序设计,传播),2.潜伏感染期,3.发病期,4.发现期,5.消化期,6.消亡期。 第2章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 2.1.1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组成三大模块-----1.引导模块(将病毒引入计算机内存,为传染模块和表现模块设置相应的启动条件),2.感染模块(两大功能-----1.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传染条件,做判断;2启动传染功能), 3.表现模块(两大功能----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触发条件,做判断;或者说表现条件判断子模块 2.1启动病毒,即表现功能实现子模块) 2.2.1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1.替代法(寄生在磁盘引导扇区);2.链接法(链接在正常程序的首部、尾部、或中间)。 2.2.2.计算病毒的引导过程-----1。驻留内存,2.获得系统控制权, 3.恢复系统功能。 2.4.1.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1.日期,2.时间, 3.键盘 4.感染触发, 5.启动, 6.访问磁盘次数, 7.调用中断功能触发, 8.CPU型号/主板型号触发。 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3.1.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1.经常无故死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运行速度异常, 4.内存不足的错误, 5.打印、通信及主机接口发生异常, 6.无意中要求对软盘进行写操作, 7.以前能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经常死机或者出现非法错误, 8.系统文件的时、日期和大小发生变化, 9.宏病毒的表现现象,10、磁盘空间迅速减少,11.网络驱动器卷或者共享目录无法调用,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13.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防病毒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营业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止各类病毒、黑客软件对联网主机构成的威胁,最大限度减少此类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适用范围 第一条本制度适用于营业部所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和设备。包括:内网、办公网和互连网,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设备等。 第二章岗位职责 第二条营业部由信息技术岗负责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制定防病毒系统的整体安全规划和安全策略; 2)负责制定防病毒系统的升级计划,并有效实施; 3)负责营业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监控和预警工作; 4)负责防病毒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主要工作包括:防病毒系统的安装、调试、检测、监控、维护、版本升级和病毒代码库更新等。 第三章管理要求 第三条营业部所有联网计算机必须统一安装防病毒软件,安装后不得自行关闭和卸载,对擅自卸载或不按规定使用防病毒软件的人员,如造成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条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安装防病毒客户端软件的电脑,须记录相关原因。 第五条信息技术部负责对所有客户端的杀毒软件进行管理和监控,全体人员必须服从和配合。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关闭或退出。若因特殊情况需临时暂停客户端运行者,应经信息技术部同意方可执行; 第六条如发现病毒,相关使用人应立即上报,及时联系信息技术部人员对感染机器进行有效的隔离,清除病毒的后检查其最近使用过的软盘、光盘和移动存储设备,以免漏杀,未清除病毒的计算机不得入网; 第七条对因病毒引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向营业部负责人及公司信息技术部报告; 第八条不得向他人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禁止在计算机上装载与工作无关的软件,特别是游戏软件、盗版软件等;第九条禁止从Internet网络随意上下载程序、数据,以及外来程序和文档。如确实需要,应当先进行病毒检测后使用。在网上发布的文件文档,发件人应主动用查病毒软件检查并确认安全后方可发出,收件人发现病毒,应立即杀毒,并通知发件人; 第十条不得打开可疑的或陌生人发送来的邮件及附件,必要时直接删除;对认定为清除不了含有病毒的文件,信息技术部有权直接删除,以防病毒扩散、蔓延。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实用版

YF-ED-J6430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第一条为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监察工作,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保障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凡在本网站所辖计算机进行操作、运行、管理、维护、使用计算机系统以及购置、维修计算机及其软件的部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系统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

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四条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第五条任何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一、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二、向计算机应用部门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 三、购置和使用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媒体。 第六条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安全管理工作,由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小组统一领导,信息中心负责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并检查执行情况;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第51号令--《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20000426) 2001-11-25 23:08: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51号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2000年3月30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
2000年4月26日发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未联网计算机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主管全国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计算机病毒。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

为:
(一)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二)向他人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
(三)销售、出租、附赠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媒体;
(四)其他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虚假的计算机病毒疫情。
第八条从事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生产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批准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测机构提交病毒样本。
第九条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测机构应当对提交的病毒样本及时进行分析、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上报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
第十条对计算机病毒的认定工作,由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批准的机构承担。
第十一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在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本单位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二)采取计算机病毒安全技术防治措施;
(三)对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进行计算机病毒防治教育和培训;
(四)及时检测、清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病毒,并备有检测、清除的记录;
(五)使用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
(六)对因计算机病毒引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保护现场。

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doc

XXX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 XXX

目录 目录 (2) 图形和表格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 . (3) 适用范围 (3) 相关文件 (3) 第二章岗位和职责 (4) 第三章防病毒管理办法 (5) 第四章防病毒桌面策略 (6)

第一章总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互联与开放、信息共享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为了企业乃至国家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为了保障客户利益,加强各方面的安全工作刻不容缓! 本制度是在《XXX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XXX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指南》指导下,结合XXX实际情况,制订的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以下用途: ?本制度适用于XXX信息系统使用人员。 ?本制度适用于主机服务器和终端工作站。 相关文件

第二章岗位和职责 1.信息中心是XXX计算机病毒防护的主管部门,其职责如下: ?负责病毒防护系统的整体规划,并对病毒防护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监管和指导; ?负责病毒的预警工作,有专人负责跟踪病毒信息,及时发布病毒信息; ?负责监控网络病毒的整体情况,在爆发重大病毒时,各分局和营业部的技术力量无法处理病毒的情况下,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响应; ?制定病毒防护相关管理规定,并根据其内容定期检查病毒防治工作; ?组织病毒防治的讲座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病毒防护安全意识。 ?定期组织各分局、部门、各系统管理员对病毒防护系统现状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2.信息中心负责病毒防护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负责病毒防治系统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并正确设置病毒防治管理服务器的实时防护、文件防护、定时扫描、病毒日志和隔离区; ?负责获得病毒防治产品的升级版本,以及最新病毒特征码等相关软件,并部署客户端实施; ?处理系统管理员和终端用户提交的病毒事件报告,协助系统管理员和终端用户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清除; ?负责进行服务器和终端病毒防护工作的安全检查,并定期向安全管理员汇报服务器和终端的病毒防护检查情况。 3.信息中心业务系统管理员工作职责: ?负责对所管理的应用系统日常防病毒维护工作,负责检查防病毒软件的实时防护状态、特征码升级、手动扫描等日常工作; ?负责处理对所管理的应用系统发生病毒事件,并协同防病毒管理员进行病毒清理工作; ?负责进行对所管理的应用服务器病毒防护工作的安全检查,并定期向防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正式版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第一条为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监察工作,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保障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凡在本网站所辖计算机进行操作、运行、管理、维护、使用计算机系统以及购置、维修计算机及其软件的部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系统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

程序代码。 第四条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第五条任何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一、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二、向计算机应用部门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 三、购置和使用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媒体。 第六条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安全管理工作,由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小组统一领导,信息中心负责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

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我矿监测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监控数据真实有效和计算机的应用软件不被病毒感染,结合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关于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1、对新购进的计算机及设备,为防止原始计算机病毒的侵害,要组织专业人员检查后方可安装运行;软盘、光盘等移动媒体,以及外来的系统和软件,先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确认无计算机病毒后才可以使用;严禁使用未经清查的、来历不明的软盘、光盘等。 2、联网计算机、重要系统的关键计算机要安装防计算机病毒软件,并定期或及时(随时)更新(升级)计算机病毒防范产品的版本;要使用国家规定的、具有计算机使用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防计算机病毒产品。 3、重要计算机要定期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系统中的程序要定期进行比较测试和检查。 4、能用硬盘启动的,尽量不要使用软盘、光盘启动计算机。 5、严禁使用盗版软件,特别是盗版的杀毒软件,严禁在工作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各类游戏软件。 二、关于网络接口的管理 1、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如内部网与局域网,要与Internet网分开,如要使用Internet时,应立即与本系统的内网分开,并建立计算机病毒防火墙。 2、对获准上Internet网的计算机,要设卡建档,责任到人。 3、单位内部的业务网(如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要与本单位的办公计算机网分开,内网的电子邮件要与Internet网的电子邮件分开。 4、在接入Internet网时,严格控制下载软件,谨慎接收电子邮件。

在接收电子邮件时,不得随意打开邮件附件。 5、对服务器,特别是邮件服务器,要采用先进的网络防计算机病毒软件,并对经过服务器的信息进行监控,防止计算机病毒通过邮件服务器扩散、传播。 6、关键服务器要尽量做到专机专用,特别是具有读写权限、身份确认功能的认证服务器一定要专用。 7、对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应特别加以维护,控制读写权限,尽量不在服务器上运行软件程序。 三、关于数据备份 1、系统的重要数据资源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2、主要数据要经常备份,或自动异机备份。 3、备份介质要由专人保管,并有查索标记。 四、关于计算机病毒防范机制的建立 1、在计算机病毒发作的高风险日之前,通过调整系统时钟等措施,避开“计算机病毒”发作的高风险日。 2、在一些破坏性较大的计算机病毒发作日期前,要及时通知有关用户作好准备。 3、跟踪计算机病毒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计算机病毒,特别是有严重破坏力的计算机病毒的爆发日期或爆发条件,及时通知所有部门进行防范。 五、关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日常管理 1、随时注意计算机的各种异常现象,一旦发现,应立即用查毒软件仔细检查。 2、经常更新与升级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的版本。

信息安全恶意代码防范方案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 目录 1 前言 (1) 2 恶意代码种类 (2) 3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举例 (2) 3.1 IE主页被篡改 (2) 3.2 IE默认页被篡改 (5) 3.3格式化硬盘 (6) 3.4 注册表和IE设置被篡改 (6) 4恶意代码三级防范机制 (7) 4.1 恶意代码初级安全设置与防范 (7) 4.2 恶意代码中级安全设置与防范 (8) 4.3 恶意代码高级安全设置与防范 (9) 5小结 (10) 1 前言 目前,恶意代码问题成为信息安全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刻不容缓的安全问题。在Internet安全事件中,恶意代码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有最大的比例。恶意代码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Virus)、蠕虫(Worm)、木马程序(Trojan Horse)、后门程序(Backdoor)、逻辑炸弹(Logic Bomb)等等。与此同时,恶意代码成为信息战、网络战的重要手段。日益严重的恶意代码问题,不仅使企业及用户蒙受

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国家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2 恶意代码种类 常见的恶意代码有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漏洞利用下载器/流氓软件玩笑程序流氓软件网页脚本等。 网页恶意代码的攻击形式是基于网页的,如果你打开了带有恶意代码的网页,你所执行的操作就不单是浏览网页了,甚至还有可能伴随有病毒的原体软件下载,或木马下载,以达到修改注册表等目的。一般形式有:修改默认首页、修改默认的微软主页、将主页的设置屏蔽,使用户对主页的设置无效、修改默认IE搜索引擎、对IE标题栏添加非法信息、在鼠标右键快捷菜单中添加非法网站广告链接、使鼠标右键快捷菜单的功能禁止失常、在IE收藏夹中强行添加非法网站的地址链接、在IE工具栏中强行添加按钮、锁定地址下拉菜单及其添加文字信、用IE"查看"菜单下的"源文件"选项。 3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举例 为此我们需要针对网页恶意代码攻击的具体形式制定防范方案。 3.1 IE主页被篡改 篡改IE主页:打开IE浏览器打开的并不是以前设置的主页。这是由于注册表中的项目Strat Page"的键值被修改。 解决办法:“开始”→“运行(cmd)”→“DOS界面(输入rgedit)”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XXXX单位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治理,确保本单位信息系统网络和数据信息免遭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和破坏,保障本单位信息 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适用于XXXX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未联网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和传 播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疫情,是指某种计 算机病毒爆发、流行的时间、范围、破坏特点、破坏后果等情况的 报告或者预报。信息介质,是指计算机软盘、硬盘、磁带、光盘等。 第二章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措施 第四条各部门在从信息网络上下载软件、程序、数据和购置、维修、借入计算机设备时,必须先对其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测,经确认无毒后方 可使用。 第五条信息技术部应当对易受计算机病毒攻击的信息系统,定期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各部门使用外来媒体交换的信息要按相关规定进行管 理,并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测,确认无毒后方可使用,防止计算机病 毒对系统和数据的破坏。 第六条信息技术部应采取加强访问控制机制,关闭不必要的共享服务与应用端口等措施,堵住漏洞,切断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与传播途径,防 范计算机病毒入侵。 第七条各部门必须配备安装经信息技术部许可的企业版网络防病毒软件,以便操作人员能够经常检测,及时发现和清除计算机病毒,避免或 尽可能减轻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或损失。

第八条信息技术部计算机病毒防治人员必须定期升级计算机防病毒服务端软件,及时更新有关病毒库,并督促使用人员定期升级本机上的计 算机防病毒客户端软件,以确保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功效。 第九条各部门应及时组织做好分行辖内所有计算机(包括生产用机和办公用机)相关安全补丁的安装工作。 第十条所有生产用机和开发用机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软件的安装由信息技术部专人负责,并做好计算机防病毒软件及相关安全 补丁的安装工作。 第三章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技术部应切实加强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使用管理,严格区分生产用机和办公用机的使用,避免计算机病毒交叉感染。 第十二条各部门在业务生产用机上使用业务信息介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提供的信息介质前,必须先进行严格的计算机病毒检测,确认无毒后方 可使用。 第十三条严禁在业务生产用机上运行、查看、拷贝与本业务无关、来历不明、未经确认无毒的软件。严禁在各种工作用计算机上玩游戏。 第十四条严禁各部门的生产用机、存放重要数据以及处理本行高级商密的计算机以任何方式联入互联网。 第十五条信息技术部对联入互联网、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应当采取严格的计算机防病毒措施,认真审批入网资格及传输内容, 限定访问使用权限,以防止计算机病毒与黑客的侵袭。 第四章计算机病毒疫情监控、上报与处理 第十六条计算机使用人员严禁擅自任意修改查杀策略,删除防病毒软件。在每日病毒库升级过程中,严禁擅自中止系统升级;系统定时扫描时, 严禁用户擅自中止系统扫描。 第十七条计算机使用人员每日必须及时查看计算机病毒查杀情况。发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要立即停止使用疫情计算机,切断网络,隔离一切

017华为病毒防治管理规定

病毒防治管理规定 一、目的 计算机的信息需要存取、复制、传送,病毒作为信息的一种形式可以随之繁殖、感染、破坏,病毒存在有其必然性,由于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如破坏系统数据区、破坏攻击文件、破坏攻击内存、破坏系统运行),当它们进一步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所以有必要对病毒进行防治。 为加强本公司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和扩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51号令》及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涉及范围包括公司的IT服务器、各办公地点个人办公用计算机及其它计算机设备。 三、主管部门 管理工程部作为公司计算机使用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部门,有权对公司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病毒防治情况进行监管和控制。 知识产权部有权对公司计算机的病毒防治情况进行审计。 四、概念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程序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该定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计算机病毒定义保持一致。 五、管理细则 1、普通用户职责 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制造、传播、复制计算机病毒。 (二)、每个用户应配置按最新版《华为公司IT技术和产品标准》中规定的防病毒软件,在使用计算机的任何时间内必须运行防病毒软件,进行经常性的病毒检测和清除。未经许可,用户不得随意下载标准规定之外的防病毒软件或病毒监控程序。 (三)、部门秘书为本部门计算机病毒预防和控制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公司发布的防病毒软件更新通知及防范措施,并及时的向本部门员工发布,保证本部门员工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 (四)、新购置的、借入的或维修返回的计算机,在使用前应当对硬盘认真进行病毒检查,确保无病毒之后才能投入正式使用。 (五)、软盘、光盘以及其它移动存储介质在使用前应进行病毒检测,严禁使用任何未经防病毒软件检测过的存储介质。 (六)、计算机软件以及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电脑文件,在安装或使用前应进行病毒检测,禁止安装或使用未经检测过的软件或带毒软

(完整版)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度v1.0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度 厦门安达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V1.0

版本变更记录

1 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规范公司恶意代码防范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公司设备恶意代码的防护,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防病毒和防恶意代码管理工作。 3 职责 由信息中心负责公司恶意代码防范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计算机系统使用人负责本机防病毒工作。 4 恶意代码防范日常管理 4.1 恶意代码防范检查 4.1.1 信息中心负责定期对公司防恶意代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4.1.2 公司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必须统一安装联网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安装完毕应进行正确的配置,开启实时防护功能,开启自动升级软件和病毒库的功能。 4.1.3 不能联网的计算机应由安全管理员负责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对病毒库进行升级。 4.2 恶意代码防范系统使用 4.2.1 信息中心定期对公司的恶意代码防范工作进行检查,由安全管理员定期进行恶意代码查杀,并填写《恶意代码检测记录表》。4.2.2 安全管理员定期检查信息系统内各种产品恶意代码库的升级

情况并填写《恶意代码防范软件升级记录表》,对恶意代码防范产品截获的恶意代码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书面的分析报告。 4.2.3 信息中心定期对恶意代码防范产品进行测试,保证恶意代码防范产品的有效性。 4.2.4 终端用户要学会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不能自行停用或卸载杀毒软件,不能随意修改杀毒软件的配置信息,并及时安装系统升级补丁。 4.2.5 公司员工从网上下载文件和接收文件时,应确保杀毒软件的实时防护功能已开启。 4.2.6 公司员工在使用计算机读取移动存储设备时,应先进行恶意代码检查。 4.2.7 因业务需要使用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时,需先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移动存储设备需接入杀毒专用计算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确定设备无毒后才能接入公司网络。 4.2.8 公司员工应提高恶意代码防范意识,应从正规渠道下载和安装软件,不下载和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收到来历不明的邮件时,不要随意打开邮件中的链接或附件。 4.2.9 部门新增计算机在安装恶意代码防范软件时,需经过信息中心的授权后才能安装和使用。 4.2.10 各部门安装的外购软件和自行开发的软件都必须由信息中心测试其安全性,经确认后方可安装。 4.3 恶意代码防范培训 4.3.1 信息中心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恶意代码防范工作培训,提高公司员工的恶意代码防范意识和安全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