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责任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96987923.html,

语文教学与责任感教育

作者:赵锡凯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10期

中职学习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期,是否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受到各种情况影响,目前中职学生责任意识呈缺乏和弱化态势,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在当前教育条件下,强调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中职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刻而广泛。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抵制不良风气影响,使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一个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挖掘文本的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血脉之中,并演变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为之前仆后继、不懈追求的最高理念。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链上的重要一环。最有价值的生活,就是在每一项美好的事业中都尽职尽责,为人类和社会谋福利。这种献身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就常常浸润在美丽而悲怆的文字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读书以明理、开智以修德,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注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找到人格修养的方向。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蔺相如在与廉颇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高尚品质和情怀。蔺相如在与秦王作斗争时,敢于冒生命危险,与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对于要羞辱自己的廉颇将军,却不与争锋,一让再让。启发学生思考在道义面前,什么是真正的“勇”和“畏”。在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时,蔺相如毅然选择了国家利益,其高风亮节,光彩照人。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祖国、对集体、对人民有作为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寻找渗透责任教育的契合点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众多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感教育的丰富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而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课文中;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元素综合并存的,教师要准确恰当地找到渗透责任教育的契合点,自然无痕地进行责任感教育。首先在篇章阅读过程中找准契合点。责任感的基本特征就是热爱事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懂得感恩、认真细致。教材中有许多体现这些内容的篇目。如《好雪片片》《合欢树》《边城》等课文的人物形象都闪耀着尽职尽责、谦逊诚实的人格光辉,如果教师诱导得法,就能使学生形成对事业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是美国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