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相》赏析

《属相》赏析
《属相》赏析

《属相》赏析

【原作】

属相——[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茂盛的样子。

自:空,白白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频繁,多次相烦。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开创,匡济。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

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当年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是分前后两层意思写的,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写诸葛武侯祠的景物,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的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跌宕起伏。这首诗亦不例外,开篇一问一答,自然就形成了笼罩全篇的浓重的感情氛围。“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丞相祠堂”,即今天的武侯祠,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不朽的勋业。“何处寻”,不疑而问,只为了加强语势,并非是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诗中以用一“寻”字,极好地刻画出了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的悠悠我思。“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柏森森”,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

穆的气氛。柏树高大挺拔,生命长久,且常年不凋,因而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欢快的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这些景物的描写,色彩鲜明,音韵悠扬,恬淡宁静,极好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丞相已去,如今春草又为谁绿,鸟儿又为谁鸣?自然界的春天来了,可是祖国复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自春色”、“空好音”,运用互文手法,刻画出一种静态情境,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落寞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透过这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这一联,诗人以凝炼的笔墨,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忠心为国、呕心沥血的一生。“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其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其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讴歌其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寥寥数字,就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臣形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一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的这一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诗人杜甫亦如此。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威,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不难看出,在“属相”诸葛亮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山亭夏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亭夏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及注释】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1、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2、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

赏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赏析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唐朝诗人高骈的古诗作品《山亭夏日》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晶帘:又名水精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翻译】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 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 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 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

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题型拆解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含解析)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 考点解读 ◇高考要求 这一考点,《考试说明》把它归入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表述的是“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小说中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是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 ◇命题思路 命题规律: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是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 备考建议: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考虑 ◇核心目标 1.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2.掌握高考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 典题感悟 【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17年浙江卷)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 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空间解析几何2》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229 学时:22 学分:1.5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语译名:In terspace An alytic Geometry (2)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向 量代数知识,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深刻理解坐标观念和曲线(面)与方程相对应的观念,熟练掌握讨论空间直线、平面、曲线、曲面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几何直观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高等代数》及《数学分析》及后继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日后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作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平面与空间直线(14学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与空间直线的各种形式的方程,能判别空间有关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能熟练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与交角。 2?教学重点:根据条件求解平面和空间直线的方程,及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教学难点:求解平面和空间直线的方程。 4.教学内容: (1)平面的方程(2课时):掌握空间平面的几种求法(点位式、三点式、点法式、一般式)。 (2)平面与点及两个平面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掌握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3)空间直线的方程(2课时):掌握空间直线的几种求法(点向式、两点式、参数式、一般式、射影式)。 (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6)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7)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直线与点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8)平面束(2课时):掌握平面束的定义(有轴平面束和平行平面束),并能根据题意求平面束的方程。 (二)特殊曲面(8学时)

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篇一】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鉴赏及赏析: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

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篇二】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及赏析: “绿树阴浓夏日长”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

常用艺术手法及鉴赏示例

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术语及鉴赏示例 江苏徐州大屯煤电公司第一中学尹国华 邮编:221611 在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就是诗词教学,现把诗词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及示例加以整理,以便同学们能从基本概念上掌握诗词鉴赏的第一步: 1.情景交融(也有说是一种境界,不必单独列出)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全诗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尤其是后两句,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2.托物言志 即吟咏具体而单一的某一物象来抒发情感。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作者借托两鬓乌玄高唱的秋蝉来言自己的品性高洁,说蝉因“露重”、“风多”而“飞难进”、“响易沉”,实际上是指自己环境的压力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并借此为自己辩解,蒙受了不白之冤。作者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蝉与诗人已浑然一体,写蝉就是写自己。 3.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该诗截取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君臣相会的一个历史场景,抓住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典型细节加以描写,突出贾生可悲可叹的遭遇,借古讽今,寄托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漠视民生,不能真正用才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借古喻今、以小见大,史论结合,意蕴深刻而丰富,讽刺有力,可谓咏史诗中难得的力作。 4.运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就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化用了季鹰、刘备、桓温三人的典故来抒发作者思念故国故乡之情,也借典故中三人之口抒发了作者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愤恨和壮志难酬的悲抑之情。三个典故连用,表面是评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当朝者的不满和愤懑,可谓一石三鸟。而且正是这三个典故连用把作者的感情在上阙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到了最高点,产生出极为强烈的感染力量,此手法运用的圆熟精到使人钦吧不已。 5.侧面描写(又叫烘托) 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旨在表现花的可爱和自己心情的舒畅,但作者在三四两句却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6.虚实相间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

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绿树葱郁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荫才能浓。这“浓”除有树荫稠密之意外,还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荫密而且深。人们所谓“烈日当空,树荫匝地”,就是这个意思。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夏日长”的感觉。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荫浓”含蓄的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它写的是一种情趣。 第二句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这一句可以分两层意思来说。第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彻;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

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的水波下则是随之微微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第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的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诗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观察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爵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的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原先慵懒的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如果没有微风起,芳香就不能送遍全院。 诗写夏日风光,用纯乎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荫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录:《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空间解析几何简介

153 自测题七解答 一、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满分33分) 1.点)4,1,2(--位于第( Ⅵ )卦限;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 (2,1,4) );到z O x 平面的距离是( 1 ). 2.下列方程:(1)0222=--z y x ;(2)044222=+-+xy z y x ;(3) z y x 364922-=+; (4) 1=x ;(5)364922=+z x ;(6)1222=+-z y x 中, 方程( (4) )和( (5) )表示柱面;方程( (1) )和( (6) )表示旋转曲面;方程( (6) )表示旋转双曲面;方程( (3) )表示椭圆抛物面;方程( (1) )表示锥面;方程( (2) )表示两个平面.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下列点在球面02222=-++z z y x 内部的是〖 C 〗. (A ) )2,0,0(; (B ) )2,0,0(-; (C ) ()5.0,5.0,5.0; (D ) ()5.0,5.0,5.0-. 2.方程组22 1,492.x y y ?+=???=? 在空间解析几何中表示〖 B 〗. (A ) 椭圆柱面; (B ) 两平行直线; (C ) 椭圆; (D ) 平面. 3.圆? ??=--+=++-+-09336)1()7()4(222z y x z y x 的中心M 的坐标为〖 A 〗. (A ) )0,6,1(; (B ) )1,7,4(-; (C ) )0,1,6(; (D ) )1,6,0(. 提示:只有点)0,6,1(到球心)1,7 ,4(-(球心)1,7,4(-到平面的距离). 4.下列平面通过z 轴的是〖 D 〗. (A ) 013=-y ;(B ) 0632=--y x ;(C ) 1=+z y ;(D ) 03=-y x . 三、(本题满分15分) 求过点)2,0,1(1M 、)3,1,0(2M 且平行于z 轴的平面方程. 解 因为平面平行于z 轴,所以设平面的方程为0Ax By D ++=(缺z 项). 又点)2,0,1(1M 、)3,1,0(2M 在平面上,所以00A D B D +=??+=?,得A D B D =-??=-?. 则平面方程为0Dx Dy D --+= (0D ≠),即 10x y +-=. 四、(本题满分15分)求母线平行于x 轴,且通过曲线???=+-=++0 162222222z y x z y x 的柱面方程.

立夏最美诗词,与君共欣赏

立夏最美诗词,与君共欣赏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 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 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 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 还当惜徂景。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幵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早夏游平泉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 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平稳, 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 青梅旋摘尝。 一盏冷云浆。 初夏即事宋?杨万里莲叶头巾道样裁,仙桃扇子午时回。扑蝇堕地犹能施,闭合生尘底处来。 初夏睡起宋?杨万里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幵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 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 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 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 高眠正掩扉。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 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 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 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 人间解愠风。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南宋?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古典诗词艺术手法赏析36法(整理精校版)

古典诗词艺术手法赏析36法 作文辅导 0509 1751 古典诗词艺术手法赏析36法 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版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

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2小说阅读具体方法和技巧: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情节结构方面:

【夏意 苏舜钦】《夏意》《山亭夏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夏意苏舜钦】《夏意》《山亭夏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 (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1分) (2)D。【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3分)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 赏析: 《夏意》是宋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作者:————————————————————————————————日期: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知识汇总 河北定州中学邢建军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又叫: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分为: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喻)今、使用修辞。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按照内容判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用典、点化、双关、对比(衬托)、通感 按照形式判断——对偶、设问、反问、互文、排比、反复 描写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和静即动与静的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乐与悲的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联想与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5)细节描写(6)欲扬先抑(7)象征(抒情方法为“托物言志”)(8)点面结合(9)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10)远近结合(11)修辞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象征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分类点睛 如果问到一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先考虑整体上的技巧。(一般是抒情手法,如果具体问到别的再分析。) 如果问到一联或者一句,也要首先考虑最突出的手法。 如果有多种,先按整体考虑之后,再部分考虑。 以下分析中有例子: 一、抒情手法类 1、基础知识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

赏析小说的艺术技巧

4.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考点相关知识 2、探讨小说艺术手法与技巧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3、掌握答题技巧,学会多角度理解小说主旨 【考纲链接】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纲解读】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描写手法等。小说的艺术技巧更突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艺术等几个方面。赏析小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事艺术和描写艺术。不同的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主题的表现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考查规律】 从考查的角度看,对于叙事文体的小说,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技巧和语言技巧。统观近三年全国高考卷,除了2016和2018课标III没有专门设题,其他试卷都有针对设题。并且在多项选择题中均有涉及。 【必备知识】 一、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序: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纵横交织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结清楚,照应得体 二、描写技巧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