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工业地域的形成(有答案)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有答案)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有答案)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考考点:

1. 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 工业集聚的优点和地域联系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并结合实例来认识。 2、 了解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 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地域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 了解工业分散形成条件,带来的结果,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

★知识疏理、归纳、重点剖析: 梳理、归纳,建立知识网络

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2、工业分散:

(1) 概念一一工业分散是指具有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位置上趋远的现象;

(2) 成因一一①充分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势。②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 可能在

(3) 形成一一 _______ 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 ________ 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 工厂之间的分散;产品结构分散,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 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

分布在许多地方。

工业 联系

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上的联系

集聚势

加强

1

-- ? —?

降低

--- ?

共用 节约

工业

地域

按形成原 因

划分

按发育程 度分类

_____ 形成的工业地域:有 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

联系的工厂

的需要

形成的工业地域: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 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育程度 .的工业地域,如: 发育程度

.的工业地域,如:

生产。

编制:王彩连 审核:高三地理备课组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其中港澳台同胞 70万,海外侨胞20万。世界 著名十大电脑公司总裁指出,若东莞通往深圳皇岗口岸的公路瘫痪,全球

70%电脑将会加

价。现东莞约有 3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

(1 )?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解释台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重点突破

一、工业的投入和产出

例1读“工业地域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hm 失工刪

--------- ;i ;

[机

■- ? : * ■

I 坯输机欄—

—pK 电磺曲~

一|五血女4 H k —T 商/喜L —I 供赢

H

(1) 上图中左列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属 的联系。 (2) 左列和右列的工业都分布在一个地区,联系的中间环节是

现象,并形成了 ________ 。

二、如何理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例2读下图,判断3— 6题:

的联系,右列中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属 ,这反映了工业的

3?图a 中①一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投入—产出关系 B ?地域联系 C ?信息联系

4?从图b 所示的工业联系看,属于这种联系的工厂是 ( A

5?图

A

6?图

A. ?食品厂 B .纺织厂 C b 表示 () .工业的集聚 B .工业的分散 b 所示工厂的元器件生产的全球化, 寻找最优区位

.木材厂 D.技术联系 )

D.汽车厂 C.减轻污染 D.

C.工业的信息联系 最终目的是 I B.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D .工业的地域联系 ) 例3:根据材料,读图完成:

I

Its A- ■ Il

(2).试比较中关村与东莞电脑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差异。

(3).分析高科技产业地域分布一般具有集聚特点的好处。

参考答案:

(I )东莞濒临香港,交通便利;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市场广阔(或答企业集聚效益显著)

(2)中关村:毗邻高等院校;但地价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东莞:接近国际市场;劳动力成本较低;地价较低;向电脑外围设备产品方向发展。

(3)可共用基础设施;企业间易于合作与交流,可推动彼此发展

例4、下图是“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销售示意图”(图中实线表示零部件或设计方

案输出方向,虚线表示汽车销售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存在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而集聚的是

①汽车厂和化纤厂②钢铁厂与水泥厂③化纤厂与石油加工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2 )工业集聚是因为( )

①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②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1)彭蒂亚克-莱曼汽车在全球范围选择伙伴, 接

近______________ ,接近________ 丰富与 _____

降低生产成本。

寻找最优区位的基本原则是接近

发达地区等。目的是为了减少费用,

(2)由于 _______ 的发展,当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

现______ 化趋势。

.型为主,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呈

(3)彭蒂亚克-莱曼汽车的地区联系,决定了这类工业必须建立在,其主要原因是

_化,形成了跨国企业, 网络

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日

(4)彭蒂亚克一莱曼汽车生产的地区联系已经__________________

各零部件生产企业独立经营,紧密协作,反映了现代交通和

益突出。

(1)市场原料地劳动力科技市场上的交易(2)高技术中小全球⑶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接近消费市场

和对外贸易海港,巩固练习

1. 一些具有联系的工厂,

据此回答(1 )?(2)

便于零部件输入和产品输出(4)专业化和协作化信息

往往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题。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2部分

( )

④自行车厂与电视机厂

D.①④

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④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

编制:王彩连审核:高三地理备课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 B

(2) A 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 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 铸件和铝连轧等加工企业在此集聚。据此回答 2- 3题: 2. 这些企业在这里集聚的目的是” () A .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 B .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 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解析】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和能源消耗,从而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答案】D 3. 当地电解铝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是 () A .火电 B .水电 C.核电 【解析】广西平果县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丰富。 【答案】B 4.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炼铝厂。图 5- 7 — 10是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 (单位相 同),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A .甲B .乙 C.丙 D . 丁

【解析】因为炼铝工业是一个高能 耗的工业,能源费用占工业成本很 大的份额,所以选择运费和能源费 用最低的甲地比较合适。 【答案】A 5. 该企业集团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 这将会吸引铝电缆、铝 降低运输成本 D.风能 如工费

r.f lf 12 9 6 3 nnl

甲乙丙丁 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甲乙丙丁

BS-T-ID A .接近原料地和市场 B.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会、环境效益好 D.经济、社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已站到了入世保护期的终点线上。经过了五年的摸索和 历练,中国汽车产量增长 3倍,世界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第三位。 材料二东风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 1969年遵照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 的指示,工厂选址在武当山北麓的十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 东风以十堰基 地为依托,优化布局的“三级跳”战略构想趋于成形:第一跳,跳到襄樊,发展轻型车和发 动机生产;第二跳,跳到武汉,发展轿车生产;第三跳,跳到“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 发展零部件等生产。 材料三花都汽车城位置示意图

编制:王彩连 审核:高三地理备课组

(1) 东风汽车公司将制造基地布局在十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司将“跳”到武汉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_

(2) 花都汽车城的形成,体现了工业的一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 降低 模效益。 (3) 国际跨国集团在中国投资兴建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是因为我

国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4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后、入世保护期结束的时刻,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进 一步振兴我国的民族汽车工业?

(1国防安全(或国家政策) 工业基础等(任答三点)

集聚基础设施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土地和劳动力廉价 消费市场广阔

加强对汽车生产的科技投入,开创自主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生 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等。

总结反思:

主导因素 。东风汽车公

等。

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充分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最终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规

答案 联系

(2) (3市场科技交通原料供应信息通达度工业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题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自主测控卷) ●共同基础平台(90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答案:A 2.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答案:C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考虑的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答案:B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答案:A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答案:D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答案:C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砖瓦厂 D.食品厂答案:B 8.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答案:A 9.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答案:D 10.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总结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地形类型、地价高低; 水源:是否充足; 矿产类型及是否丰富,原材料种类及是否丰富; 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交通:运输方式及是否便利 科技:科技水平的高低 政策:政府的优惠政策 劳动力:数量多少和素质高低 动力:电力种类及是否丰富 3.五种导向型工业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4.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总结第 1 页共 4 页

必修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总结 第 2 页 共 4 页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原料、燃料、土地、水源、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市场、交通、科技、信息、政策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 5.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 不利影响: (1)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资源短缺) (2)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1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2.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和优点。3.以跨国公司为例,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 2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2.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2)作用 ①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②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 ①按形成 类型 特点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共用空间和信息 ②按性质 类型 特点 发育程度高 的工业地域 内部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 多、生产规模大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思考 世界上有许多“钢铁城”“汽车城”,却为什么很少有“糖果城”“糕点城”? 答案钢铁工业区、汽车工业区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其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难发育成工业城市。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分散原因 ①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 ②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企业类型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其零部件生产厂家可分散各地。 (3)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思考跨国公司的出现反映了工业的何种现象?其生产组织上有什么优势? 答案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工业分散的结果,它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探究点一工业集聚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全面最新)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 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点燃点燃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2R + 2 H2O = 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 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 H2= 2 HX 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 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 - 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 - 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 - 结论: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碱金属、卤素的性质递变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0902班 卫妍

一、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 集聚及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分类; ⑵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实际分析其形 成条件及发展方向; ⑶培养学生读图习惯和读图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分析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梳理;资料呈现形式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家乡的工业,热心为家乡的工业建设出谋献策。 三、教学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势 四、教学难点 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于集聚的原因 2、不同工业联系形成的工业集聚现象的优势。 五、课型单一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与企业的空间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将工厂定位。工厂的位置选择好

了以后,就要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新课教学]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大多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比如布的生产过程(投影图片:布的生产过程),生产布匹首先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经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最后才成为成品布匹。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投影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铁矿石和焦炭被分别送往烧结厂和焦化厂,然后经过炼铁环节、炼钢环节和轧钢环节,最后才制成各种各样的钢材。通过刚才的两个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产品的形成会分别经过不同的工序,而进行个加工过程的工业部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系。我们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看一下,工厂A生产的产品B工厂的原料,工厂B生产的产品是C工厂的原料,进而C的产品是D工厂的原料。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很多家工厂同时给一家共产提供原料。比如说汽车的生产,我们都知道,它是由很多零件组装而成的。而这些零件来自于橡胶厂、齿轮厂、发动机厂等不同的工厂。我们同样也画一个图来看一下,A、B、C厂分别向D厂提供原料。在这种生产过程中,A、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地理思维训练)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二课时) 课标: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纲: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一、思维导图 二、思维训练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的类型 (1) 上的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2.工业集聚:具有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3.作用 (1)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 (2)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 4.工业地域的成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5.工业地域的分类 (1)形成分类 a.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b. 建设的工业地域。 (2)性质分类 a.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b.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成因 (1)为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产 生。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2)作用: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3)发展动力:现代化的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 三、思维拓展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下图)。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学习本节的收获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有答案)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考考点: 1. 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 工业集聚的优点和地域联系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并结合实例来认识。 2、 了解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 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地域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 了解工业分散形成条件,带来的结果,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 ★知识疏理、归纳、重点剖析: 梳理、归纳,建立知识网络 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2、工业分散: (1) 概念一一工业分散是指具有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位置上趋远的现象; (2) 成因一一①充分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势。②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 可能在 (3) 形成一一 _______ 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 ________ 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 工厂之间的分散;产品结构分散,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 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 分布在许多地方。 工业 联系 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上的联系 集聚势 加强 1 — -- ? —? — 降低 --- ? 共用 节约 工业 地域 按形成原 因 划分 按发育程 度分类 _____ 形成的工业地域:有 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 联系的工厂 的需要 形成的工业地域: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 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育程度 .的工业地域,如: 发育程度 .的工业地域,如: 生产。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 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课堂练习 1、现代工业集中布局的“集聚效应”,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劳动力因素 B、环境因素 C、社会协作因素 D、技术因素

2、下列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地域都是自发形成的 B、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C、工业地域的扩展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D、钢铁工业区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3、以下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C、与获得利润的多少无关 D、增大能源消耗 4、体现工业形成逻辑关系顺序的是() ①工业地域②工业城市③工业集聚④工业联系⑤工业地带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⑤③② C、④③①②⑤ D、⑤①③④② 5、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 B、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简单 C、生产工艺越来越全面 D、工艺日益简单化 6、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 B、上海的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 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7、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纺织厂最有可能是 A棉纺织 B 毛纺织厂 C 合成纤维厂 D 麻纺织厂 8、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产生的影响是() 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②促进了全球政治一体化 ③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④明显缩小了世界南北贫富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9-13题。 9、该厂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 B、电子产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药品 10、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枢纽 D、铁路枢纽 11、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A、本地化 B、全球化 C、城市化 D、工业化 12、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A、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 B、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C、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 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13、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的方式布局工厂,应当() A、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提供广阔的市场 D、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14.图4-2-3表示某国工业公司在异国发展的过程。a、b两国为发展中国家,c、d两国为发达国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图1为某企业在甲、乙、丙、丁四地生产同一批产品的成本费用。如果从最小成本原则考虑,该企业的区位指向是() A.原料和动力指向型 B.市场和劳动力指向型 工资燃料费原料运费科技C.劳动力和动力指向型 D.动力和市场指向型 图2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2---4题 2.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 3.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4.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D.中、西部地区 右图为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城镇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 C.冶炼厂D.电镀厂 6.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某跨国公司的芯片生产厂以往均设在发达国家。但2007年3 月,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大连投资25 亿美元建芯片生产厂。回答7--8题。7.通常,计算机芯片生产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 8.该公司在中国投资兴建芯片生产厂,主要因为中国拥有() A.丰富的原料B.庞大的市场C.廉价的劳动力D.先进的技术 9.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和我国沪宁杭工业区相同的区位条件是() A.交通便利B.原料、燃料自给,水运方便 C.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廉D.农业基础好,盛产稻米 读某类工业净收入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图,回答10~11题。 10.仅从经济效益考虑,图中最适宜该类工业布局的区域范围是( ) A.H~I B.I~J C.J~K D.K~M 11.影响该类工业净收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工资和市场距离 B.运费和原料成本 C.地租和原料成本 D.运费和地租下图为某城市的居民区和工业区布局规划图,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回答12—13题。 12、若该城市是我国北京,则布局比较合理的是

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

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 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材内容: 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授课类型: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docx

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工厂能独立生存下去的,往往是彼此联接成片,甚至表面看来没有 联系的工厂往往也有密切的往来,这就是工业的联系。这是工业地域形成的基础。 一、工业联系:主要指工厂之间在生产、空间、信息方面的相互关系。 1.生产联系(也叫投入与产出的联系) (1)从原料到产品的各加工过程的工厂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联系。如服装的生 产经历了棉花纺纱、织布、印染、裁缝等过程,这些工厂中,后一生产环节以前一生产环节 的产品为原料,形成了投入与产出的联系。 (2)若干工厂同时为总厂生产零部件,最后由总厂队零部件进行整装。分厂与总厂 之家形成投入产出联系 现代的投入产出联系往往形成专业化的工厂,形成各个生产环节的流水作业,提供这种连续而自动化生产的设备叫生产流水线(包括原料、产品联系和零部件生产和组装联系两种类型)。所以,生产流水线是投入产出联系的现代化表现形式。 2.空间联系:(也可叫做场地联系) 为了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道路、邮局、商店和学校等)或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 或利用共同的科研机构、高校等。如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服装、鞋帽、雨伞、包带等多 种工厂的分布,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制药、电子、化工等高科技产业的集中分布,美国的硅谷等。 3.信息联系: 工厂之间还存在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等。如海尔、微软、丰田、通用等企业在世界 各地的跨国公司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全球一体化生产等。这种联系为信息联系。 工业联系的意义:通过专业化生产,同时与其它工厂进行生产协作,可以,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工业生产中,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一)工业的集聚 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发生的近距离集中分布现象。 2.好处: ①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② 扩大总体生产规模,提高总体生产能力;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集聚现象明显的工业: ① 传统工业的集聚:在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会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石化工业区、棉纺工业区等。 ② 新兴工业的集聚: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协作工厂也需要在地理是接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就形成了新兴工业区。 企业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发达国家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 聚区域内。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中国的中关村等。台湾、印度也是世界较为集中 的计算及生产基地。典型代表是各地的高新技术工业区,如石家庄的神威药业区。 (二)工业的分散: 1.新兴工业:产品以轻薄短小为特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厂之间,相 隔距离较远,因运输方便,且运输成本低,容易形成工业分散现象。如微软、联想、戴尔等 计算机公司的部件生产及组装已实现国际化、全球化。 2.传统工业:生产复杂产品的工业,如汽车,其原料和零部件种类很多,一般由分散在 许多地区的工厂供应,一个生产厂家需要多种原件,一种元件也可以供应不同地区的多个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练习题(3份)(含答案解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回答1~2题。 1.薰衣草精油是由薰衣草提炼而成,每100千克薰衣草约萃取0.5千克精油。薰衣草精油生产的区位导向属于()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C.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 2.加拿大铝土矿蕴藏很少,但它从其他国家进口铝矿,炼铝能力居世界前列,其原因是()A.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水能资源丰富,炼铝成本低 C.铁路运输发达,便于原料输入D.科研力量强,具有人才优势 截至2013年12月5日,空客A320系列飞机(欧洲空客工业公司研制生产)天津总装线共完成总装并向14个中外客户交付了151架,这是空客天津总装线项目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从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飞机制造工业的区位选择最符合下图中的()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 D.模式4 4.“空中客车”公司总装线落户于天津,这是 因为天津() ①生产协作条件好②水陆空交通便捷③工 业基础好④劳动力资源丰富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原创)读我国某家电企业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各大洲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 研发中心 4 5 1 0 0 生产基地9 1 1 2 2 5.该企业在欧洲设有较多研发中心,主要是利用当地的() A.市场B.交通C.技术 D.劳动力 6.该企业在北美洲设有1个生产基地,可以() A.利用先进技术B.降低劳动成本C.便于原料运输D.便于产品销售 (原创)近些年,中国钢铁工业频频出击。2012年宝钢在韩国投资新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2013年鞍钢在澳大利亚的卡拉拉铁矿项目正式竣工投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宝钢在韩国投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环境B.扩大市场C.降低运费D.输出技术 8.鞍钢在澳大利亚投资卡拉拉铁矿项目的主要原因是() A.便于产品销售B.扩大市场份额C.获取质优价廉原料D.保护生态环境 (原创)读中国某汽车集团产业链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1题。 9.图示汽车研发基地最不可能位于() A.北京B.上海 C.广州D.拉萨 10.根据产业链示意图,M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整车制造(铸、锻、热、焊、冲压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动力D.劳动力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 律 周期同一横行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H— He21 2Li —Ne82 3Na—Ar83 长周期4K— Kr184 5Rb—Xe185 6Cs—Rn326 7不完全Fr —112号 ( 118)26( 32)7 第七周期原子序数113114115116117118个位数 =最外层电子Ⅲ AⅣ AⅤAⅥAⅦA0数 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 18个纵行( 7个主族; 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 9、 10三个纵行)) 主族副族A B 7个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 成 7个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第Ⅷ族和全部副族通称过渡 金属元素 Ⅷ族 零族 碱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个有 3个纵行 1个稀有气体元素非常不活泼 锂、钠、钾、铷、铯、钫( Li 、 Na、K 、Rb 、 Cs、 Fr)结构因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显+1 价, 密度逐渐增大逐渐升高 熔沸点逐渐降低(反常)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失 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越活泼 卤素氟、氯、溴、碘、砹( F、Cl 、 Br 、 I 、 At ) 结构因最外层都有 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1价, 物理性质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正常) 颜色状态颜色逐渐加深气态 ~液态~固态 溶解性逐渐减小 化学性质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与氢气反应剧烈程度: F2 2 2 2 >Cl>Br >I 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 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F

第三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

第三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1.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工人(劳动力)等。 2.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2.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1) (2) (3) 3.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也会成为主导因素。 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特别提醒】 在工业联系的类型中,工序上的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均属于物质上的联系,除此以外,还存在着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2 相同,如福特公司在全球分散布局,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汽车工业多以集聚方式布局,减少运费,便于交流和技术创新,获取规模效益。

1.传统工业的形成、衰退及整治 (1)鲁尔区对我国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的借鉴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的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发展模式,企业之间专业分工、团结合作,形成规模效益。 (3)美国“硅谷”对我国高新技术工业的启示 选择环境优美、知识水平高、交通便捷的地区发展高新工业区,要注意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产品。

工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

专题十工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 五年高考 02~05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某企业于20世纪末在呼和浩特建立乳品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1世纪初,该企业又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分厂。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呼和浩特建乳品加工厂的优越条件是()?A.原料供应充足B.交通运输便捷C.市场庞大D.技术领先 2、吸引该企业在北京、上海建分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廉价劳动力 C.消费市场 D.先进技术 3、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迁往中国、东南亚等地,主要是考虑利用当地()? A.洁净的环境B.先进的技术 C.便捷的交通D.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4、本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速度很快。这充分表明我国()?A.汽车工业基础好 B.汽车市场前景广阔 C.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拥有丰富的能源 5、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先后进入我国汽车产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世界汽车工业生产更趋于集聚 B.汽车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 C.汽车工业技术与管理的空间扩散D.跨国公司需要寻找最优区位 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会吸引铝电缆、铝铸件和铝连轧等加工企业在此集聚。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这些企业在此集聚的目的是()?A.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B.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7、当地电解铝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是( )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能 图10.1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种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8、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9、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单位: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姓名:陈闽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教版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 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 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习方式:本节课具体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发现—推理式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协作学习。 这教学方法的实施,其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人人参与、面向 全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进一步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 的个性化思维。 2、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 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 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 今后的方向。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设计思想《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 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