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谈论你对儒家经典的看法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

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

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

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

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2举例说明你所在家乡的方言特色

从方言的通行地域来看,通渭方言[1]是指以甘肃通渭为中心,兼及周边各县部分地区的广大民众使用的一种语言。从通渭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看,通渭方言的特点较突出,尤其在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方面。从日常生活用语及地名上反映出少数民族对通渭方言的影响非常明显。如麻缠厉害、难对付,吐蕃语,哰哰猪吐蕃语;啰嗦察利干脆利落满语,撇子撇:方言读一种口小地大的铜壶,由满语撇啦转来;阿门回语;达大答或鞑父亲,北方大部分地区使用,宋元时称蒙古人为鞑靼;鶽方言读义为不吉利的鸟,不吉利,当为羌语山羊,有多中写法,为音译词,当时少数民族所称,嘟嘟驴,骆驼蓬草民。食物中的馓饭、搅团、懒疙瘩、拌汤,棒棒儿、焌焌儿方言音等都是造作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粗糙的饭食。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上该地域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另一反面这些饭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服饰、用具中的毡帽、毡窝窝一中战靴、缠腰贴身无袖夹衣,最普遍,俗语有十单不如一绵,一棉不如一缠、生牛皮鞋,汗替在牲口身上替汗之物等,皆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用之

物。地名中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如喇嘛梁什川乡,桑里湾第三铺乡,撒里襄南乡、牛洛碧玉乡等。旧地名中有回回窑常家河镇、回回沟陇川乡、回回坪李家店乡、回回湾义岗川镇等,都说明回族曾遍及全县各地。历史地名如、陇阳、大甘、吹藏、陇诺、尖竿、檫珠谷、者达后变为哲达,为当时吐蕃者谷族、达谷族居地。今地名仍存、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今甘谷永兴等,大多不明本义,可能是当时吐蕃语音译。通渭西南有著名的榜罗镇,榜罗二字汉语实无意义,考藏语罗有山顶或山间盆地之意,说明该地名于吐番族有关,又榜罗南10余里有马隆岔,也可能是当时吐番小马家族和隆中族居住地(陈守忠《宋世伦略》)。现在,通渭方言中有大量的无字可查、无证可考的词语,多位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的残留,由于年代久远,无文字记录,又发声音变,以至让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如:擦窝石臼,因字不可考,用同音代替。下同,冬浓冰,合头或合里(里边),续满场平时,别、蹑、耍、瓦(跑),刮展快跑,基或竞跳、箍拢挽留、拖住,基腾、跌绊想办法、挣扎,搭整、反诘、反乱、捂乱修理对付,鬼捣应付凑合将就,疙瘩(名词指面条,副词是已经这么快之义),窝耶(合适、成功)。在西北次的方言区的泰陇语中,能形成以通渭为中心的一个方言小区,是于通渭建置、历史地理和民族关系分不开的。通渭建置历史很早,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就已置平襄县。从三国到十六国西秦时,平襄之名尚见于史册,此后至北宋中叶近700年的历史,史书没有记载。到宋代中叶通渭地境因宋延拓边推到了战争的前沿,于治平四年(1067年)在通渭境内置鸡川寨今鸡川镇有遗址,熙宁元年1068年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杨家城子,解放后划归甘谷,有遗址,通渭堡今什川乡有遗址,通渭之名始,才恢复了建置直至明代,才有通渭籍人史见诸史册,在文化上才得以延续。通渭故为犬戎、诸羌居住,汉以后有匈奴、

3.谈谈你对母语及外语的态度及原因

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为何物?母语是泥,凝结后形成坚固的壁垒,让数学、物理、生物等在自己的身上筑起大厦;母语是灯,点燃后放出灿烂的光芒,让鳏(guan)寡孤独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稳健;母语是车,起动后生成万千马力,让喜、怒、哀、乐等在豪华的车厢里迷倒众生。所以谁不承认母语天生重要?谁敢忽视母语教育?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母语,热爱母语,不仅是使母语得到良好传承的需要,也是个人建构各种知识平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习好母语,运用好母语! 于漪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

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它本身就是文化。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我们学习的母语大体上就是语文,因为我们所以的书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汉语文字编写成的,学习不好语文就不能看懂其他的学科,所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载体,我们要学习好语文。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认为母语和“本族语”是同一概念,是个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它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语

外语,指外国语,即非本国人使用的语言。指某一地区的本土居民不使用的语言:例如,英语在中国就是一种外语。它也指某人所属国家不使用的语言,也即,对一名生活在中国的英语使用者来说,中文也是一门外语。

智慧树知到《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我们将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答案:精神文化、物态文化、方式文化 2、下列最能表现文化超地域性的概念有() 答案:“ 地球村” 文化 3、下列对文化“趋同论”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答案:文化趋同可能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止 4、以下对文化的特征,理解恰当的有() 答案: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文化具有超个人性、文化具有多样性 5、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积极作用。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答案:汉疆域 2、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等等。()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3、“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描述的是那种体制。() 答案:贵族制 4、下列不属于现代官僚体制的是 答案:民主制 5、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因此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答案:错

第3章单元测试 1、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可能是以古文也就是篆文写成的费直易为底本,流传而来。包括哪两部分() 答案:《易经》本经及《易大传》 2、《周易》中只有一卦的卦辞吉而无凶,利而无害,这一卦是() 答案:谦卦 3、孔子说:“知几其神乎!”(《系辞传》),这里的几是指 ( ) 答案:苗头、兆头 4、《乾》之《文言》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以下选项与此句含义相近的有()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5、《易传》强调“生生之谓易”,以“生”为“易”,从而为冰冷客观的宇宙世界赋予了一种人文德性。() 答案:对 第4章单元测试 1、所谓人文主义,是一种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人文主义相对的主要有两种倾向,它们是() 答案:神文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极端化 《尚书·大禹谟》记载尧向舜传授了修身治国之法,被后人称为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2、 惟精惟一,”,空出的两处是() 答案:道心惟微、允执厥中 3、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我们可以理解为() 答案:道德性是人的天赋本能 4、荀子认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以下选项对“情性”的解释恰当的有()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孔子“仁”的内容不包括() A. 爱人 B. 克己复礼 C. 孝悌 D. 刑政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不忍人之心”包括“四心”,其中属于“仁之端”的是() A. 恻隐之心 B. 羞恶之心 C. 辞让之心 D. 是非之心 4、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A.李斯B.陆贾C.贾谊D.董仲舒 5、“有治人无治法”是()提出来的? A.王守仁B.戴震C.荀子D.申不害 6、“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这段话表明的是()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法家的权术思想 C 墨家的尚同思想 D 儒家刑政思想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9.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10.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______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B.虚实相济C.心物对应D.虚实相抑 11.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12.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15、三冥节指的是__ 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 (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20、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含雾集,竞相争霸。 21、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的洛邑,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 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6,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哪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 答:在图书典籍方面,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考证、考编,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大典》《四库全书》 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 在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西学东渐是指欧洲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