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目的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了解、并尽量理解发生的现象,比如行为、观点、态度和经验等等。例如,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对不同病情患者的看法,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疾病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患者为什么会寻求中医治疗等。

定性研究有很多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比如观察法、个人访谈、焦点组讨论以及参与性研究,或是分析文字或影音记录资料等。尽管这些方法在操作和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遵循定性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即自然性、归纳法、开放性和整体观。

本文主要介绍定性研究的这些基本原则,以及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个人访谈和焦点组讨论的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定性研究方法原则

定性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运用定性研究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自然性,与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想方设法控制外来干扰因素不同,在定性研究中,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都不应试图去控制或干涉研究对象或环境条件,要尽可能在自然的无外力干扰的环境中去观察和了解自然发生的现象。

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进行实地研究,即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展开直接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

这样才能有助于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和感受来理解他们的行为、观点和态度。

2、归纳法定量研究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以前的研究基础和经验来设定一个假设,即假设某些变量之间的相对关联,然后通过研究来进行检验,这是在逻辑学上被称为演绎的方法。而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有一种开放的思想或态度,尽量不抱持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某种模式,在主观上要意识到并设法避免先见的影响,从研究的过程中来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发现事物内在的分类、关联和特征,这是逻辑学上成为归纳的认识方法。

3、开放性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应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思想和中立的态度。作为研究资料的收集者和分析者,研究者本人成为研究工具之一,研究者的主观性,比如文化背景、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对研究问题已有的认识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还有研究者的社会角色,比如性别、种族、职业等,都可能会对研究对象有所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定性研究的研究者具备反省的能力,能够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并在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减少此种可能的影响,并如实加以记录和描述。

4、整体观在定量研究中,现象或事物可以通过一些相互之间独立的变量来测量,并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测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寻求从事物或现象的整体来了解,将事物或现象视作复杂的系统,而不是简单个体的相加,是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例如,对一个医疗机构所处自然、社会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了解对于认

识它的运作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二、定性研究方法

经过前人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几种适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不同的定性研究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环境选择适合的方法。

1、观察法与临床医生日常观察患者或流行病学里所说的观察性研究不同,定性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系统地、详尽地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生活环境中的行为以及与周围的关系并加以记录。根据研究者在观察中参与的程度不同,观察性定性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完全参与性的观察研究,即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中,其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呈保密状态,这种研究主要在伦理学上缺乏可行性,但对某些特殊问题具有价值;二是观察性参与的研究,这时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行为在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中是公开的,研究对象由于意识到自己处于被观察和研究的状况,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改变日常的行为。研究者需要记录所观察到的内容,由于完全地记录所发生的一切是不可能,因此观察法需要研究者进行有目的、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可以通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及时书写记录,或者采用现代化的录音录像设备来进行现场记录。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如实地记录发生的事件,还要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反应都及时记录下来。观察法适合研究某些机构的运行以及人们如何在机构中履行职能。观察法的一个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人们所说和所做之间的差异,由于在谈论时可能存在的回忆偏差、刻意表现积极的正面观点或态度、

选择性阐发自己的观点来迎合研究者等,通过访谈来了解到的人们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这时,可以采用观察法。观察法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研究对象自身没有意识到的行为习惯,例如对英国一个急诊室医护人员的观察性研究发现,由于医护人员压力和需求之间的冲突,使得医护人员会将一些较轻的患者视为“正常的干扰者”,处理的措施也与那些被认为更值得的所谓“好病人”而不同,这种区别可能对那里的医护人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不会特别地关注,而对作为一个外来的研究者来说却具有价值。

个人访谈个人访谈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是结构化、半结构化和深度个人访谈。结构化访谈是通过发放结构化问卷,询问一些答案具限定性的问题,例如你感觉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好,坏,或是一般?半结构化个人访谈中,访谈者通常有一些核心的开放性的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是健康?你认为你的健康状况如何?在实际访谈中,这些核心问题的顺序会根据被访谈者的回答情况而发生变化,也会根据被访谈者的回答对某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询问,但整个访谈都是围绕这几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度个人访谈结构更为松散,只围绕一两个主题进行展开,但细节丰富,例如研究开始时候,研究者可以介绍说:“这个研究是有关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健康,你能否告诉我你对健康的感受和看法?”以下的问题都将基于被访谈者的谈话内容,而且主要用来做进一步的澄清和对细节的探询。

个人访谈中的问题在围绕研究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开放、中立和

清楚。在访谈中研究者的目的是了解被访谈者的认识和看法,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被访谈者,或是想当然地认为被访谈者对某一名词或术语的理解与你相同,在访谈中研究者要尽量使用被访谈者的词汇来构建所提出的问题,或是了解被访谈者对某一词汇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还特别要注意避免带有主观色彩的引导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运动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个人访谈可以通过当时或事后的笔记、录音来加以记录。

由于个人访谈可以与研究对象进行单独地面对面地交谈,适合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充分了解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感受、体验和看法,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用来了解一些较为隐秘的想法或是在公开环境里不便于讨论的话题。

、焦点组讨论焦点组讨论是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促进和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从而达到收集资料的目的。一般来说,定性研究可以采用6~50个焦点组,但大部分定性研究都只有几个焦点组,每个焦点组由4~8人组成。焦点组成员可以是自然的群体,例如一个部门的同事,也可以是具有相似背景的人组成,这有利于讨论中分享共同的体验和经历;另外,焦点组也可以由差异很大的成员构成,这有利于激发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在焦点组讨论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起到组织的作用,注意采取一些手段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讨论和交流,尽量减少自身的观点或立场对此的影响。

焦点组讨论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们日常的交谈方式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人们的态度和看法,此外,还有助于发现人们共有的认识和看

法。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个人访谈进行一对一交流,或是在个人访谈中感到无话可说的研究对象,焦点组讨论中他人的谈话可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观点的表达,这是焦点组讨论的一大优势。有些敏感问题,例如性暴力,在个人访谈中可能难以深入,但在焦点组讨论中可能由于某些人率先打破坚冰,从而引起他人的共鸣或参与。

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环境。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根据所研究的课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麦克斯威尔.质性研究设计[M]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陆益龙,定性社会研究方法[J],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刘晓峰,刘祖云.我国行政学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反思[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第一章概述 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式。 解释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

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砚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以归纳逻辑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中重视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人际互动来诠释研究现象的意义。因此,质性研究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建构和深度理解的过程。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在自然情境过与研究对象密切的互动,通过一种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释。以演绎逻辑为主的量化研究主要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讲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表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因此,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进行量化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等。质性研究好量化研究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下表: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第一章概述 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范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范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 解释范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范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

定性研究方法期末考试A卷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MPA√ A卷√ B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以下不属于“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的是: A 实证主义 B 后实证主义 C 建构主义 D 解构主义 2、互动研究设计模式的五部分包括目的、情境、方法、效度和。 A 信度 B 研究问题 C 结论 D 分析 3、研究问题——“家庭收入与大学生交学费能力之间的关系”是: A 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B 正确的研究问题 C 没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D 错误的研究问题 4、以下研究类型中,不适宜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是: A 描述性问题 B 解释性问题 C 过程性问题 D 因果性问题 5、以下哪项不属于研究的背景知识: A 现有研究成果 B 研究者的个人经验 C 研究者有关此问题的概念框架 D 研究对象的知识构成 6、Kirk和Miller(1986)提出,定性研究的信度包括狂想信度、历时信度和。 A 重测信度 B 共时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复本信度 7、马克斯威尔提出的协商研究关系中的“4C”原则不包括: A 关系 B 交流 C 合作 D 勇气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访谈的特点:

A 访谈通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B 访谈双方通常有意避免重复 C 访谈双方的言语轮换是不平等的 D 访谈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9、“共情的听”属于“倾听”的哪个层面: A 行为层面 B 认知层面 C 情感层面 D 潜意识层面 10、回应的类型包括认可、重复、和鼓励对方: A 重组 B 总结 C 自我剖析 D 自我暴露 1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个人类的实物: A身份证 B 自传 C 个人信件 D 日记 12、阅读原始资料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A 客观的态度 B 投降的态度 C 认真的态度 D 科学的态度 13、男性与女性典型的性别角色在以下哪一项中没有显著差异: A 共情能力 B 社会支配性 C 智力 D 攻击性 14、以下对“类属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的重要概念的过程 B “类属”是资料分析中最小的意义单位 C “类属分析”的基础是比较 D 设定“类属”最重要的标准是按照当事人自己对事物的分类设定 15、用扎根理论进行一级编码时,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分辨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 B 明确资料的故事主线 C 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 D 应在类属内部形成尽可能大的差异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6、研究者的角色意识有那几类?各有何特点?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 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 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 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 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 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 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 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 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 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 thnograph 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规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大学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一-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 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的十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互联 网与创造力关系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为主。 一、定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特点 对于数万甚至数十万字的访谈原始资料,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整 理”是将资料“打散”、“重组”的过程,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组织”;而“分析”则需要寻找不同资料之 间的关系,并将资料“聚焦”、“浓缩”,因此又被称为“连结”。组织和连结的译法更体现了整理和分析的本质。

定性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定性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考试范围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研究设计 实地研究 观察法 访谈法 焦点组访谈法 案例研究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定性研究质量检测 一、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定性研究方法的定义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动和意义建构获得的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 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与局限(P7) 与研究结果相比,研究者更关注过程,关注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日常生活; 注重被研究者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文字和情景来进行解释; 研究者“亲历亲为”; 定性研究过程遵循归纳逻辑,研究者通过归纳进行定义主题、抽象概念、提出假设和提升理论等步骤; 数据收集和分析相互交融,在循环中进行理论建构。 局限: 操作难度大,不能量化。 对研究者素质要求高。 结果不具推广性。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异同 1.两种研究方法遵循的逻辑基础: 定量研究-演绎定性研究-归纳 2.对研究策略的选择。 3.研究范式比较: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4.抽样方法不同:目的性抽样,非概论性抽样。 5.可否推广。 6.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二、定性研究设计 四种基本设计模式(P68) 1.线性设计模式 2.循环设计模式 3.宏观批判性设计模式 4.互动设计模式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框架、抽样策略、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质量检测等。 抽样方法:(P103) 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定性研究方法经常使用目的抽样法) 概率抽样: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的概论。 非概率抽样: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 定性研究常用抽样方法——目的性抽样。目的性抽样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形式。 (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目的抽样的具体策略(P109) (1)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 (2)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 (3)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 (4)定额抽样(Quota Sampling) 三、实地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ZY1211114 赵翔宇 一、实地研究法 实地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以直接、生动和深入的特点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性结论的方法。 1、参与观察法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可以说是一切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扮演的角色,可以把观察法区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现察。所谓非参与观察,部分学者也称其为局外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并正在观察他们。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适用范围: 根据对文化团体的研究,Bogdewie总结了几个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的情况:第一,当研究者在研究场域时,团体成员不会因为研究者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研究者是被包容的,而不是令团体成员感到好奇的对象。在这样自然的场域里,亲眼目睹真实现象的机会相对增加;第二,当真实行为和言语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时,也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因为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不容易反映出真实行为;第三,当研究者的问题可以用团体成员的语言形式来解释时,也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第四,事情的连续性和连接性有助于解释现象的意义,参与观察是有利的方法,因为参与观察可以看到连续性脉络的现象,远比利用重复访谈或由不同的线索建构意义要完整。 2、个案研究法(个案历史法) 个案研究是以一个典型事例或人物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解决更一般的问题提供经验。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叫“解剖麻雀法”。同时,由于个案研究产长需要追溯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了解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因此又称“个案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本逻辑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地进入到现象发生的场景中,参与研究对象的生话,去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或者通过深入访谈收集各种质性资料,井以此来进行分析和归纳,揭示现象发生的原因,逐步归纳出理论命题。所以,个案研究不仅仅只是一个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适用范围: (1)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2)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一词是英文ethnography的汉译,又被译为“人种志”“田野究和“田野民族志”。民族志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从广义上讲,民族志研究包括了对特定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所有研究。民族志研究方法并不是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相反,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着眼于提供一个整体的观点和视角,对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角色和规范进行理解和解释。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联系与区别_精心整理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理论基础不同 (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3、特性不同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研究条件自然情境实验室条件 研究性质描述性研究量化研究 注重方面过程事前与事后的测量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演绎法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密切接触、互相影响,研究 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 互动,通过移情作用来获取 资料信息。 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 对象相互独立,彼此分离 4、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①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③研究计划: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定性研究则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

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的基本属性和常用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目的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了解、并尽量理解发生的现象,比如行为、观点、态度和经验等等。例如,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对不同病情患者的看法,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疾病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患者为什么会寻求中医治疗等。 定性研究有很多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比如观察法、个人访谈、焦点组讨论以及参和性研究,或是分析文字或影音记录资料等。尽管这些方法在操作和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遵循定性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即自然性、归纳法、开放性和整体观。 本文主要介绍定性研究的这些基本原则,以及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个人访谈和焦点组讨论的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定性研究方法原则 定性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运用定性研究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自然性,和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想方设法控制外来干扰因素不同,在定性研究中,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都不应试图去控制或干涉研究对象或环境条件,要尽可能在自然的无外力干扰的环境中去观察和了解自然发生的现象。 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进行实地研究,即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中通

过和研究对象展开直接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这样才能有助于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和感受来理解他们的行为、观点和态度。 2、归纳法定量研究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以前的研究基础和经验来设定一个假设,即假设某些变量之间的相对关联,然后通过研究来进行检验,这是在逻辑学上被称为演绎的方法。而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有一种开放的思想或态度,尽量不抱持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某种模式,在主观上要意识到并设法避免先见的影响,从研究的过程中来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发现事物内在的分类、关联和特征,这是逻辑学上成为归纳的认识方法。 3、开放性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应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思想和中立的态度。作为研究资料的收集者和分析者,研究者本人成为研究工具之一,研究者的主观性,比如文化背景、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对研究问题已有的认识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还有研究者的社会角色,比如性别、种族、职业等,都可能会对研究对象有所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定性研究的研究者具备反省的能力,能够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并在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减少此种可能的影响,并如实加以记录和描述。 4、整体观在定量研究中,现象或事物可以通过一些相互之间独立的变量来测量,并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测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寻求从事物或现象的整体来了解,将事物或现象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