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湖北房县职业技术学校冯耀武付祖强

【内容摘要】我校自 2014 年 3 月开始实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

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组织管理机

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同时结合导师制探索与实践新,开展一系列培训,邀请十堰市教科院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厘清了若干理论问题,明确了研究的

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与策略,导师制管理的相关运行制度、实践内容、对实践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通过 2 年左右的研究,我们构建了适合

中职学校的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

诚交流、以情动情;紧跟勤说、养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成长”的育

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

疏导”,做到既管招又管教,既管教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了整

体合作、优化学生管理的一种全员参与的德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取得了

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研究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

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并存在严重偏科现象,行为习

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又因社会对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

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一是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

乏信心。二是行为、纪律、卫生意识差。三是心理脆弱,缺乏内

在学习动力。四是不善于与人交流,勤俭自律意识差。

传统的由班主任单兵作战的德育模式已显单薄,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往往由于需要指导的问题生较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尴

尬情形。我们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实施的全员育人的导师

制可解决这个问题。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新形势下我校德育教学的新

路子、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

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

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学工处开展学生思

想教育工作的现状,让所有的教职工都自觉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道德教育工作,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职业教育德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

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

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

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我校学生实际的客观需求。

我校很多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氛围不浓,良好素养还未真正形

成,在初中阶段是学校、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在家长眼里是“问

题孩子”,部分学生因此对自身发展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这就需要

改变粗放式学生教育方式,加大点对点教育和引导的力度,全员参与,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齐心协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概念的界定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

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

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

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把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学校全体教师都

参与育人,都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或宿舍。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入职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中职学校可以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原来的班建制并行的管理制

度。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导师负责小组或宿舍管理,班主任可以同

时是导师。导师指导学生的场所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宿舍、也可以

在操场。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实施导师制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认真贯彻、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通

过改变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方式。从以班

主任教育为主转为以班主任教育与全体导师点对点教育、面对面培养

相结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紧跟勤说,养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

成长,既要招得来,又要教得好,还要善引导,更要多关心,最终实

现就业安置好,既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又关注学生发展每个阶段,开

展以沟通、交流、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进一步有效推进青

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从而形成德育工作成效与打造房县职

教品牌的良性互动。

2、理论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

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

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

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完成这一任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就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坚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知与行相统一”,

“教育与管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发挥德育课教学

这一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做好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育人氛围,从而使中职

学校德育工作更能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

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班主任及科任教

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

紧跟勤说、养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成长”的育人原则,做到既管

招又管教,既管教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

学生管理的一种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的目标

(1)全员导育,实现全员德育。

教师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学生全员参与受导,实现100%

育导。实施全员导育模式后,教师和学生都出现身份和角色的变化,

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导与受的关系。教师即导师。每一位教师具有双

重身份,既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师,又是对学生进行成长指导的导

师,既有教书责任又有育人的职责,教与导高度组合,学校倡导“每

一位教师都要做学生思想的导师、学习的导师、心理的导师、生活的

导师”。学生即受导者。学校要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每一位学生

就要接受导师的的教育和指导,成为一名受导者。

(2)全面导育,实现全面关爱。

必须把导育跟单纯的强化纪律教育分开来,因为全员育人导师制

强调的是全面导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教育,从人的发展方面提供多

方面的导育服务。学校提出导育“四维目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 ,对中职生进行全面培养。为让中职生健

康全面成长,学校强调导育实践首先从关爱开始,提倡“让每一名中职

生都能得到温暖的阳光” 。

(3)育人为本,实现技德双赢。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职教育似乎走入重技轻德的误区,导致部

分中职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然而,作为未来的技术型人才来说,技与德从

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两极。而且,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战略

性的现实意义。学习技术固然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人的

职业道德对他的就业影响比技术更大,甚至决定他以后的工作成就。

2、研究的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导师制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我们着手

建立了五项制度: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会诊制

度和导师考核奖励制度。这些制度在实践中逐步与学情、校情相结合,日益发挥出巨大杠杆作用。

(1)档案制度。

认真填写《房县职业技术学校导师制工作手册》,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

和学业跟踪档案,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详细记载导师工作记录。

( 2)家访联络制度。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

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离异、重组、寄养的特别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3)谈心与汇报制度。

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生活、学生、思想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和指导工作,并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 4)会诊制度。

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班级德育会议,本班级的导师针对前一阶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难点,交流、探讨、研究对策,发挥“整体、合作、优化”的功能;二是由

学校导师制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的会诊会议,一学期两次左右,通常采用个案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处理,切实提高导师“导”的水平和艺术。

(5)导师考核奖励制度。

学校导师制工作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位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按每生每月 100 元标准考核后奖励给工作落实到位、效果好的“导师” :一是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二是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三是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四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

3、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和举办校本培训,掌握了一些先进理论与经验,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研究思路。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习和搜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育心理学理论及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积累了扎实的理论根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个案分析法:通过调查各类学生在实施导师制前后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对特定案例进行记录与反思,并从中找出有代表性与规律性的操作方式。

(3)描述研究法: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规律进行描述、

记录,通过研讨努力做出符合问题解决方案的假设。

(4)行动研究法:根据导师制操作要求设计活动的方案并有选择地加以实施,建立相关导师与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

(5)经验总结法:对阶段性的尝试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将阶段

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

改和完善,逐步形成相对更成熟的具有实践性与推广性的方案。

4、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全员育人导师制” 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是

一种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优质教育。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

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并力求体现两大特色:一是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

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二是从“导师制”走向“导生制”,教师

的指导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意

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力求:一是通过“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

融洽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注重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将学业指导、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的关爱融为一体,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二是探索出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具体操作策略模式,为个性化教育教学奠定基础。三

是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中职学校特色的学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带动

全校德育工作全方位开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 1)前期试验阶段:

2011-2014 年入校全体学生,活动起始由教师自行组织的7 位导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

制行动研究可行性方案,申报课题并启动课题的正式研究工作。

( 2)中期推广阶段:

2012-2014 年入校学生,总结前期行动研究成果,撰写导师制行

动研究指导手册;发展更多实干教师加入导师团队,扩大课题研究对

象范围。

( 3)后期结题阶段:

2013-2015 年入校学生,上学期2015 年 12 月课题结题,出版或

汇编“中职学校全员育人的导师制实践探索与研究”课题成果《导师

感言》、《导师心语》。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通过探索和研究,我们构建了适合中职学校的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紧跟勤说、养

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成长”的育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 ,做到既管招又管教,既管教

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了整体合作、优化学生管理的一种全员参

与的德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校风校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原先在学校打架斗殴、作业

不做、辱骂同学、旷课逃学、上网吧进游戏厅等等“问题学生” 少了;在家顶撞父母、乱花钱、思想和行为叛离等等“问题孩子”少了。以上

种种“问题学生”、“问题孩子”的严重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不良

的言行偏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校风、班风得到了极大的好转,正常的、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称赞。

2、“问题学生”转化取得明显效果。一对一、一对二的导师结对

形式,加上行之有效的细化的教育工作,“问题学生”的转化效果比

较明显。“问题学生”的数量明显减少,“问题学生”的广度、深度

明显减少减浅。个体“问题学生”的转化明显,无论是在行为习惯、思

想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在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3、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任课老师有高得多的权威,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对班主任有一种敬畏感,他们不太愿意在

班主任面前表露真实的心理。推行导师制后,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关系比较随和,双方交往增多,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话告诉自己

的导师。而导师也大多是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受导学

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4、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通过

导师制工作,学校逐步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学工处开展学生管理工

作的现状,让所有的教职工都自觉承担起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

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

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5、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育人氛围明显优化。推行导

师制后,明确了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职责,使教师的育人职能显性化、育人对象具体化,从而促进广大教师

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校“全员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家

校联系频繁,导师以电话、家访、手机短信、家校路路通、QQ 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懂得

孩子的成长,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远大的志向,从

而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6、让受导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推行导师制后,让学生懂得学

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依然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旋律,打消了部分学生存在的进入中职学校再也不用像普通高中那样勤学苦读的念头。同时也在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同学们学有动力,学有目标,学有方法。

7、更进一步增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感。导师们

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深入受导学生中间,促膝交谈,用真诚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及时解除受导学生存在的疑虑和困惑,如学习与就业的取舍,学习与活动的协调,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选择,课堂学习与课

余活动的兼顾等,让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导师们以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们了解了学校、教师、专业乃至社会,开拓了视野,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导师们以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致很多受导学生把导师视为自己的榜样,鼓励自己,督促自己。导师们给予了学生数不胜数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学会坚强、感恩、宽容、互助,对学生们优良品质

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8、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育人先育己。导师

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

学习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指导研究,从而也有利于自身教

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付祖强、余光丽、曾兴发同志的《“导”出一片新天地》在《湖北教育》 2014 年第 12 期上发表。吴丰涛同志的《中

职学校德育导师制之我见》在《未来英才》 2014 年第 8 期上发表,《中职学校德育导师制误区之我见》在《教育科学》2015 年第 8 期上发表。冯耀武同志的《尽心尽力,善做善成,让导师制在我校扎根并传承》、杨娥同志的《注重沟通,坦诚交流》、刘志全《班主任如何与其他导师结成“德育联盟”》在十堰市教科院2014 年德育教学研讨会上

交流并获奖。

9、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教学模式是对学

校倡导的“教育就是服务”理念的最好实践。学校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一对一的交流,

满足了学生渴望亲情、渴望关爱的需求,弥补了以往学校德育只靠校长、团委、班主任等少数人参与的不足,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个性化、立体式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家长与同行们的广泛好评。导师们每人负责指导 4-6 名学生,每天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辅导、疏导,工作范围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不

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力保障。导师

制管理模式已成为学校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特色文化。

10、教育资源有机整合。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法制

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教育发展委员会,参观德育基地,参加社区

志愿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一大批具有良好声誉、热心基础教育的

人士担任校外导师、学校发展顾问,真正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

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三位一体的优化整合。

11、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加快。导师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使他们在老师中脱颖而出。如余光丽等老师被评为市级师德标兵,曾兴发等老师被评为市、县优秀班主任。不少老师还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文章发表或参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批教师先后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名优骨干教师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明显上升,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4 年,我校被评为“房县安全学校” ;在全市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获得好评。

12、开发和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导师制管理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工程,是在师生间架起了一座直接对话的桥梁。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

根据导师们上交的“导师教育反思笔记”及导师制工作手册、学生成

长档案袋等材料,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挖掘出一批

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资料,如家庭困难学生刘成同学在班主任、导师和学校的关怀下,不向命运低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成长过程,

在全校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其他如朱代舒老师的励志案例、李晓华老师的情商案例、刘志全老师的转优案例、陈科玉老师的亲师案例等。这些案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的真谛,坚定了我们实施导师制管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的信心。

另外,课题组还搜集导师们平时的随笔、案例、论文以及学生们的

有关文章,汇编了《导师心语》、《导师感言》两本文集。在以后的

研究中,我们还将整理导师们发表或获奖的相关文章,编辑高质量的

导师论文集。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二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教学模式是

一份沉甸甸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挑战性强,制约因素

多,许多问题我们还只是初步涉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从研究过程

和我校实际情况来看,以下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

1、导师素养急需提升。

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加快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复合性科研型导

师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能否做好导师制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导师。

在开展导师工作过程中,一些导师显得力不从心,或者缺乏系统的教

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或者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或者缺乏复合性的

知识结构,甚至有些导师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 ,, 因为不同的学生所表现

出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可能是心理的,可能是知识

性的,, 这对我们导师科学地诊断问题、恰当地进行施导造成了一定困难,我们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理论作为科学依据,以便更加科学地开展工作。

2、教育网络亟待强化。

导师制管理工作需要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家庭、社会“三

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需要强化。由于问题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一般

都较复杂,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没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导师与学校工作就会孤掌难鸣。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问题学生也往往是受社会影响。如果没有形成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的劣迹出现反复,给导师工作带来很大制约,甚至导师辛辛苦苦一周、一月的教育效果往往抵消不了一天、一周的社会影响。在今后研究过程中,我们准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强化家校沟通,通过家校联动,确保学校教育的长效性。

3、考评机制需要完善。

科学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机制是导师制管理工作的重要要保障,尽管学校借鉴和建立了一套考评机制,但在理论上有缺陷,在操作上有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导师的工作职责问题。导师的职责包含多种包括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择校与择业辅导等,但是导师真的能承担所有的职责吗?即使进行了培训,有些问题导师还是解决不了的。目前我们对导师制功能的提法有些泛化,使得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会增加导师的工作负担,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找出导师的核心职能是什么,从这一点出发,要求导师做一个会学习和会研究的指导者,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问题。导师指导多少学生才是合适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始终困扰着我们。三是导师的工作量考核与报酬问题。导师的工作量在整个工作量考核中应占多大的比重?是否应当作为强制的必须的工作?应该与薪金报酬挂钩还是与职务晋升

相联?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四是任课导师与班主任导师之间的

工作配合问题。班主任主要工作应该在思想道德方面,但是导师工作也要育人,两人的工作还是有重合的地方的,如何协调好,还是个问题。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也渴望得到专家们的指导帮助。

以上暴露的问题,有的是理论层面,有的是实践层面,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课题本身的挑战性造成的,也有学校实际情况导致的,甚至还受研究者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制约。总之,在中职学校实行导师制还是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尚未成熟和完善。在实践和理论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需要我们不跟风、不盲目,努力探索,注重实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建立一套符合校情的导师制,这条路任重道远。

课题组历时二年的研究已近结束,但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新的经验和规律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总结,未来的研究思路还要作进一步的调整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我们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充分发挥导师为学生成长导航的灯塔效用,一个“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理想氛围一定很快到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江苏教育出版社

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

4、《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主编)漓江出版社

5、《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

6、《谈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途径的新

探索》(陆少芳)文教资料; 2011 年 22 期

7、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8、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 年修订 )》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2015年 11 月 10 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