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第1套真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A . 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 . 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 . 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 . 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2. 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姓名

本官

身份

卫长君

外戚

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外戚、功臣

霍去病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

霍光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重臣、外戚

金日磾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功臣

A . 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 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D . 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3. 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 .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4. 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 .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 .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 .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5. 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这一规定旨在()

A . 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 . 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C . 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D . 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 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

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

A . 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B . 罗马法应时而发展

C . 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D .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7.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

A .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B .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C .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D .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

A . 沿袭了邦联制的原则

B . 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C . 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D . 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9. 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 . 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 . 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 . 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 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1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 提出了和平夺

取政权的策略D .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11. 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 . 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 .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 . 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 . 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12. 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 .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 .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 .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 .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13. 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 . 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

B . 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 . 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

D . 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14.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 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 .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 .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

立宪D . 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15.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 .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16. 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A . 倡导民主意识

B . 扩大自身权力

C . 反对政府改革

D . 打压革命运动

17. 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A . 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B . 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

C . 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 . 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18. 从图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1936-1945学年度全国中学学校数发展趋势

A . 有利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B . 我国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C . 教育与救国相结合的特点

D . 发展中等教育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9. 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主要学派

观点

“正统学派”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修正学派”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后修正学派”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新冷战史”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A .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D .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20.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A . 避免了地区冲突对国际和平造成的威胁

B . 防止了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C . 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

D .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

21.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 . 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 . “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 . 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2. 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 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 .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 . “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 . 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23. 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 . 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 . 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 . 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 . 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24.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

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 .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 .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上半叶,法律领域的巨大变化很容易被忽视。在帝国时期,大量法令、条例和契约,由没有任何个体自由观念的皇帝强制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并没有分离。正是因为没有成文法,从君主意志出发的行政准则,才会贯彻一种道德秩序、礼制以及圣旨。

成文法从原则上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直到1900年后,它才被采纳。法制改革运动肇始于清末新政,当时清廷设立法部,建立独立的终审机关大理院,创立新型的现代法院系统,同时废除肉刑,构建现代监狱体系,拟定刑法、商法和民法,并起草宪法。清廷于1904年奏准颁布了《公司法》,这并不比英国和德国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同类法典晚多久。1911年之后,法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有了保障,而政府的行政和司法职能正式分离,刑法做了普遍修改,并被强制实行。民法内容不断丰富,最终在1929年颁布了《民法典》;1935年,一部新的《刑法》生效。从以上可以看出,政府持续致力于司法改革是受到了他国模式的极大激励……。在国民党统治的1927年到1946年,各项法律分类清晰明确,与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律师和法官制定的别无二致。

——摘编自(荷兰)冯客《简明中国现代史1912—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原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钱乘旦《变动与适应》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标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宸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