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学案

课题:《走进纽约》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组:七年级语文主备人:段焱艳审核人:古红梅

教学目标

读课文,初步认识纽约

学习写景时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品味语言的急促节奏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其修辞手法的作用

揣摩文章所反映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牛刀小试

1、看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1)这真是一座险峻的高山,走进它,我看到了深深的沟壑.(ha),我看到了巉.(chán)岩的怪石、我看到了山泉飞瀑、苍松翠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让我惊叹不已!

(2)登上珠穆朗玛峰,这里白雪ái ái (皑皑),凛冽的寒风划过你的脸颊,寒气砭.(biān)骨,你会忍不住哆嗦起来!

(3)汽车、人流、擎.(qíng)天大厦,xuān xiāo(喧嚣)的街道,繁华的灯火……快速行走在城市中,为生计而奔波,也许你已经厌倦,那是否可以卸一卸肩上的担子了呢?(4)虽是同门师兄弟,但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他俩都存在着重大分歧,没办法,最后只能fēn dào yáng biāo(分道扬镳),各自钻研!

2、读词语,并将它们正确的填入下列括号内。

超尘脱凡首屈一指横空出世砭骨喧嚣

柳暗花明大步流星分道扬镳倏地杂沓

(柳暗花明)(1)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倏地)(2)极快地。

(喧嚣)(3)声音大而杂乱。

(砭骨)(4)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

(首屈一指)(5)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

(横空出世)(6)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分道扬镳)(7)各走各的道路。

(大步流星)(8)形容步子迈得大,走得快。

(杂沓)(9)杂乱。

(超尘胶凡)(10)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3、你了解纽约吗?读了下面的文字,你会用些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有“美国的门户”之称。

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千米,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有许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千米,高速公路约7万千米。70%的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大显身手

1、作者按时空变化为游览顺序,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读下面句子,你能判断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吗?

(1)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天显得那么窄,那么狭,常常成了纵横的蓝线。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显得那么渺小和孤独。(仰视)

(2)左看是沟壑,或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平视)(3)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而眼前是身在庐山中吗?横向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无法超尘脱凡地领略它的全部壮丽和风采。(俯视)(4)俯首望去,周围那些一下变得谦卑起来的摩天大楼都是上肥下瘦,上宽下窄,上粗下细,向两边歪斜。(俯视)

(5)环顾四周,目力所及,茫茫苍苍以至于元,而一切皆与我等距,纽约的疆界如被圆规画成,活脱脱是一个大圆。(平视)

2、描写景物,可以用静态描写,也可以用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课文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前两种方法,描绘了纽约的都市风光,读来使人目不暇接。请说说,下面句子,作者运用的是哪种方法呢?

(1)可是有窗,窗有千千万万,镶遍每一寸山崖。可是有人,人如蚁,隐于窗中静无声。可是也有云,云就飘在那些重峦叠嶂似的高楼大厦的扇扇窗前。(静态描写)

(2)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动态描写)(3)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各种声音滚滚滔滔,波澜起伏,令你又是蛙泳又是仰泳又是蝶泳又是侧泳又是自由泳,招数使尽,也游不出去。……(动态描写)

(4)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苍茫迷蒙,并逐渐浓重起来。……(静态描写)

3、读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特点。

(1)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各种声音滚滚滔滔,波澜起伏,令你又是蛙泳又是仰泳又是蝶泳又是侧泳又是自由泳,招数使尽,也游不出去。

答:短句,节奏急促,表现纽约的喧嚣嘈杂。

(2)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还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答:短句,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两个短句,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左看是沟壑,或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答:两个排比句,加强了气势和力量,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4)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

答:比喻句,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5)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答: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4、品味句子,你能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答: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于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它能早日繁荣富强,面对纽约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决定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向上。

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采用多向观察法,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来描写纽约。文章所反映的是,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而另一方面,纽约的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生活在这里,也只有街上的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

温故知新

1、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描绘纽约的人多、车多、房子多。

人多:络绎不绝车多:车水马龙房子多:鳞次栉比

2、指出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B)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C、夏天的橘子洲,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

D、由于“神六”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

3、口语交际。

在下面这段文字中,莱特哥哥说的一句话是(B)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

A、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学舌是被人看不起的。

B、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C、据我所知,鸟中最会学人说话的是鹦鹉,面鹦鹉是永远不会变成人的。

D、据我所知,鸟中最会学人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说不出人话来的。

4、名著阅读。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这个故事叫武松打虎,它发生在景阳冈(地点)

武松的外号叫什么?你能再说出两个他的故事吗?

答:行者。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杀西门庆

5、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雨中登泰山(节选)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1)第一段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何作用?

答: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1自然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第二,登泰山是作者的宿愿,几十年多次过而不能登,使他遗憾,如今有幸攀登,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作。

(2)“雨不像落在地上上,倒像落在心里。”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这句话极形象地道出了作者不能立时登泰山的沉重、憋闷、焦急的心情。

(3)虎山水库是作者着意描写的景物之一。“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此时,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的呢?并请分析这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比喻、对比。俯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