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 9 寓言两则(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 9 寓言两则(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 9 寓言两则(教案)

9 寓言两则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生字卡片。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故事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则:篇。)

3今天我们先学习寓言《亡羊补牢》。

(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4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指名讲故事)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共丢两次。因为没修羊圈,所以丢了。)

4小结:可见之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⑤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⑥指名背。(指导方法)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引导评议,齐读。

④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⑤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

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画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①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②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4)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5)“从此”是什么意思?用“从此”造句。

(6)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意思是洞,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入题,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谁还记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将教会我们什么?(板书:南辕北辙)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利用字典来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滚压出的痕迹。)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本要向南走,却往北走。)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一个故事呢?

(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1)那个人要到南方去,却朝北方走,他的理由是什么?

(2)朋友提醒了他几次?他是怎样回答的?

①从朋友的提醒中,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②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注意读出那种满不在乎的语气。)

③马跑得快就能快点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方向相反,马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④那个人的朋友第二次提醒他说了什么?指名读。

3指导朗读句子:(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注意要读出朋友那种疑惑不解的语气。)

(1)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2)谁能换一种方式说这句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3)听了朋友的话,那个人又是怎么回答的?谁来读一读?(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依然要读出那个人满不在乎的语气。)

(4)什么是“好把式”?(驾车的技术非常好的车夫。)

同学们,车夫是好把式,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他的车跑的方向不是要去的方向。)

(5)朋友又是怎样提醒他的?指名读。那个人又说了什么?(没关系,不

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什么是“盘缠”?(出门带的钱。)盘缠带得多能到楚国了吗?为什么?(马车的方向不对,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4朋友几次提醒那个人,他都没有听,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一段。

(1)“硬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个词?说明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硬要”就是一定要。朋友几次提醒他,他都不认真思考朋友的话,他太固执,太执迷不悟了。)

(2)作者为什么在最后一自然段中连用了五个“越”?(点明了中心。也是为了强调那个人最后的结局,发人深省。)

师:如果这个去楚国的人听从了朋友的劝告,他会南辕北辙吗?对于朋友的再三劝告,他依然硬要往北,他的这种错误的行为我们能否给个词形容一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死不悔改”等等)

四、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不应该不听朋友的劝告;你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你的马车方向不对,能到楚国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说寓意

三、拓展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讲给伙伴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