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作业名称: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

教师评语:

年月日

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林地的重要功能属性, 然而要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相当困难。本文针对林地建设和效益评价中的主要目标, 提出一套实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了森林对改善小气候、增加枯季径流、拦蓄暴雨径流、延缓洪水过程和保持水土等作用。希望可以提高指标的综合能力和可计算性,应用于防护林或优良林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决策。

1、指标体系框架

2、二级指标细化及测定方法

2.1.1可用指标:

主要一级指标分为植被适应性、水土保持、土壤质地、生物多样性。在这之外还包含有生物量以及固碳释氧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算。

2.1.2植被(树种)适应性

2.1.2.1 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

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

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

2.1.2.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

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

光饱和点 LS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

光补偿点 LC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

2.1.2.3 树种钙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喀斯特地区土壤由于受成土母质(碳酸盐岩)、气候、地形、生物、人为作用等因子综合作用,使喀斯特山区土壤发育较年轻,较多保持了母质钙含量高的性质。在喀斯特地区,植被只有适应了高钙环境后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表3 钙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3 Calcium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叶片、枝干、根系钙含量三级

全钙测定(调查时取叶片、土样品)吸

光光度法

根系土壤钙含量三级全钙和交换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生物钙吸收系数三级实验与空白钙含量比值

2.1.3涵养水源

2.1.

3.1 植被冠层留量计算方法

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确定的最大截留量

乔木层林冠持水量

对样方内乔木进行每木检尺,测量胸径、树高、冠幅。根据标准地内所有树木的胸径、树高的平均值选取标准木,在标准木上选取标准枝。根据标准枝可求得标准地乔木枝叶鲜重。标准地枝叶鲜重=标准木所包含的标准枝个数×标准枝鲜重×总株数

采用“浸水法”求出以鲜重为基准的最大持水量,即将标准枝称重后,浸入水中 1h,然后轻轻捞出,待重力水滴净后称重,测定乔木层林冠的最大截留率。

把样品置于 6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求出干鲜重比,进而推算得到单位面积上乔木枝叶生物量和最大持水量。

灌草层截留量计算方法

设置5×5m2和1×1m2样方测算面积内鲜重

最大截留率取一定重沉入水中 5min 跌掉重力水计算差值

烘烤箱烘干计算生物量(105℃至恒重)

枯枝落叶层容水量截留量计算方法

选择代表性样方 1×1m2 测量厚度带回称重(单位面积现存量)通过浸泡、称重、烘干测定其含水率和饱和吸水率最后测定最大容水量

土壤持水量截留量计算方法

1、土壤贮水方式可分为毛管孔隙的吸持贮存和非毛管孔隙的滞留贮存 2 种,二者持水量之和即为土壤饱和贮水量 (Sampson &Allen,1999)

Wc=1000PcH

Wn=1000PnH

Wt=Wc+Wn

Wc、Wn和 Wt分别为土壤水分吸持贮水量(mm)、滞留贮水量(mm)和饱和贮水

量(mm); Pc、Pn分别为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H 为土层深度(m)

2、选择代表样地挖土壤剖面???(每隔20cm分层取样)

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并根据总孔隙度计算土壤最大持水量

S=10×h灌木:绝对优势度二该种的平均冠幅x该种的株数p

S:持水量(mm), h:土层厚度(cm), P总孔隙度(%)

2.1.4 土壤质地分析

2.1.4.1 林木对土壤质地影响

物理性质:

在标准地内选择具有代表的地段,挖3个土壤剖面,记录剖面形态特征,用环刀每隔20cm 分层取样。

用常规方法测定:

土壤容重反映了土壤的疏松程度与通气性,该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土壤涵蓄水分以及供应树木生长所需水分的能力(可见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容重

反映了土壤的疏松程度与通气性,该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土壤涵蓄水分以及供应树木生长所需水分的能力

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反映土壤通透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及根系穿插的难易程度,对土壤中水、肥、气、热以及生物活性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毛管孔隙度反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毛管孔隙度越大,土壤持蓄水能力越强;而非毛管孔隙是土壤重力水移动的主要通道,非毛管孔隙度反映了上壤拦蓄降水的能力.

持水状况

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促动因素,直接影响植被恢复的进程。

用环刀取土,带回实验室后在环刀下垫一张滤纸,用皮筋固定在环刀上---目的是防止土粒散出。

之后将环刀放在一个盘子里,给盘中倒水,没过滤纸即可,隔天将环刀中的土壤取出,放在已知重量的铝盒中称重---得到最大持水量时的土壤质量W1.

之后将铝盒(注意盒盖打开)放在烘箱中105摄氏度烘干10小时以上,至恒重.之后称重即可----得到干土质量W2.

W1-W2/W2=最大持水量(质量含水量)

化学性质:

土壤酸碱度 PH值

目视比色法(比较粗糙)或电位法视试验室情况而定

在标准地内选择具有代表的地段, 挖3个土壤剖面, 按不同土层0 - 20cm、

20 - 4Ocm、40 - 60cm分层取样。

pH 值和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重铬酸钾氧化法;阳离子代换量:盐酸醋酸钙容量法

全 N、全 P 和全 K 含量:

全氮:硒粉- 硫酸铜硫酸消化法

全磷:氢氧化钠碱熔钼锑抗比色法

全钾:氢氧化钠碱熔火焰光度法

水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 含量:

水解氮:扩散吸收法

速效磷: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法

速效钾:1N 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

碳氮比:见 6、碳储量测定算定比值

2.1.4.2固持土壤能力

抗冲、抗侵蚀性:

20世纪50 年代朱显漠院士提出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他根据黄土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将土壤抵抗径流破坏作用的能力区分为抗冲性和抗蚀性两种性能。

原状土冲刷法

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

人工模拟冲刷试验

通过根系穿插、缠绕、固结使土壤牢固。区分植物根系物理串连作用、根土粘结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强化土壤抗

冲性的贡献

表4 李强黄土丘陵区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抗冲性机理及固土效应

选取用干筛法筛好的6~ 10 mm的土粒50粒,均匀放在孔径为5 mm的筛子上,置于静水中浸泡。以1 min为间隔,分别记录分散的土壤颗粒数量,连续观测10 min,计算水稳性指数。总的来说:根系的密度、长度、生物量、根径大小以及不同植物种类根系性状是未来研究根系抗冲刷性能的主要着眼点。

因此,这些指标在实验过程中也应进行测定。

2.1.5 生物多样性 2.1.5.1 灌木层调查

设置5x5m 2

的样方, 记录每个样方内的灌木的种类、株数、高度、冠幅

2.1.5.2 草本层调查

设置5个1x1m 2

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的种类、株数、高度、盖度

2.1.5.2 群落物种多样性

反映群落组成中物种的丰富程度,也能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分析群落层片及其结构和动态,进而可以反映群落自身的稳定性与动态趋势 多样性指数:Shannon — Weiner 多样性指数

1

Ln s

i i i D P P ==-∑

P i= ni /N, ni 是样方中第i 种的个体数,N 为样方所有种的个体总数。 重要值: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100%=

?种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所有种个体的总数

100%=

?种的优势度

相对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

100%=

?种的频度

相对频度所有种的总频度

频度:

指任一个样方中出现某物种的可能性;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个 体数量

100%=

?含有某种的样方

种的频度总的样方

优势度:

灌木:绝对优势度=该种的平均冠幅×该种的株数 草本:绝对优势度=该种的平均盖度×该种的株数

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研究群落首先应当了解的问题可直接用群落的物种数表示,也可用群落物种数与群落个体数的比值来表示

均匀度:

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

D E lnS

D 为Shannon - Weiner 多样性指数,S 为群落的物种数 优势度(C):

优势度指数反映指群落内优势种集中的程度,一般用Simpson 优势度指数

2

s

1i i n N =??= ???

∑C

n i 为每一种的重要值,N 为全部种的重要值

2.1.5 生物量测定

需要弄清物种组成结构和林地类型 生物量与生产力关系的确定 (测定生物量还需要对不同树种选用相应模型) 灌木:

地上部分:采用全部收获法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设置4个5x5m2的样方,将每个样方内的灌木全部砍倒,分别称其鲜重,计算样方灌木鲜生物量平均值可Wav,计算1hm2的灌木鲜生物量W

地下部分:设置1个1x1m2的小样方,分层挖取0-20cm ,20-40cm,40-60cm,

60-80cm ,80-100cm 的土层,仔细挑出各土层中的根系,分别称其鲜重,计算小样方

根系鲜生物量平均值wav2,得出1hm,灌木根系鲜生物量

(80℃ 24h 烘烤)

干生物量=鲜生物量x样品干重÷样品鲜重

同理测得草本

2.1.6 碳储量测定

标准地内设 3 块20m×20m 乔木样方,每个乔木样方内沿对角线布设 3个 5m×5m 灌木样方,每个灌木样方内布设 1个 1m×1m 草本样方,每个草本样方内布设1个 0.25 m×0.25m 枯落物样方。在枯落物样方内采集土壤样品。

2.1.6.1 乔木碳储量

计算单木的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乘以0.5 的碳转化率(Fang J et al.,2001),得到乔木层碳储量。

2.1.6.1灌木碳储量

林下灌、草层生物量的测定采用全部收获法。称量鲜重后,将一定量样品带回,在 60℃下烘干称量得干重,根据干重/鲜重比计算得到单位面积内灌、草层生物量。林下灌草层采用 0.45 为碳转化率(IPCC,2006),碳储量是根据单位面积灌草层生物量乘以其碳含量而求得。

2.1.6.2枯落物碳储量

采用全部收获法对枯落物样方内的枯落物进行收集,将全部样品带回实验室,在 60℃下烘干,称量得干重,计算单位面积内枯落物量。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枯落物含碳率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加热法,枯落物干重再乘以相应含碳率得到枯落物碳储量。

2.1.6.2 土壤碳储量

在实验室将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 0.149mm 土壤筛,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不同植被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 C

土壤有机碳储量 SOC(t.hm-2)的计算式公式为:

SOC= 10 -1×D×θ×C(1 -δ)

总碳储量=植被碳储量+枯落物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

如何使指标具有合理性?

目前我就查到了这些可用指标及测定方法。但是具体哪些指标能测,能够实地操作还不是很确定,需要查阅更多资料。

另外,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整理,建立详细指标体系。另外,指标的合理性和权重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设计这些指标时,已经充分考虑了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前人研究提出了这些指标,我把这些指标简单的进行了归类处理,希望可以更好的用于林地生态效益监测。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步骤

?标度划分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 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 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 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 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 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法,例如根据 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 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 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考评时可以根据 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 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岗位测评指标体系设计说明

人力资源部部长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设计者:远立 学号:0810030141 班级:劳保0801 指导老师:慧娟

一、岗位简介(岗位说明书): 人力资源部部长职位说明书

二、测评容 根据人力资源岗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要求,将岗位按:任职资格---关键要素---测评要素---测评指标---指标标志、标度逐层细化分析,确定该岗位的测评指标体系。 任职资格: 1、拥有深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 2、熟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与操作前沿,具有前瞻性眼光和长远发展观。 3、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系统的理解和操作经验积累,对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发现与引进、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岗位培训、福利待遇、公司制度建设、组织人员调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相关的人事管理软件。 5、有良好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英文听说能力。 6、其他上级领导根据具体情况认为需要的能力 7、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和各类性格的人员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善于和 领导及下属沟通。 8、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解决各类复杂问题。 9、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实施执行力。 10、有良好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责任心、有事业心。 11、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友好,待人接物公平公正。 12、其他上级领导根据具体情况认为需要的态度 测评要素: 根据调查咨询法:通过对该岗位的直属上下级进行调查,上级领导提出对人力资源总经理的能力及素质要求,由下级提出对自己未来领导的要求及他们认为领导应具备的能力。向专业人士如人力资源专家进行咨询。然后得出要招聘的人力资源经理的个方面要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DAQI NG PETRO LE UM I NSTIT UTE 第28卷 第3期 2004年6月V ol.28 N o.3 Jun. 2004 收稿日期:2004-03-09;审稿人:赵俊平;编辑:王文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 01-25) 作者简介:邵 强(196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邵 强1,李友俊1,田庆旺2 (1.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大庆石油管理局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 要: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数理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分别建立了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并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关 键 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方法;程序 中图分类号:F09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4)03-0074-0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作为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2年我国中文期刊发表的有关综合评价方面的学术论文达2770多篇,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关键问题之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们提出了涉及社会、经济乃至军事的上百种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严格的优选方法和程序,往往就同一评价对象给出了多种相差甚远的指标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笔者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出发,提出指标体系构建的数理方法,并给出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1 评价要素集与指标集的关系 综合评价某一事物所涉及的各相关要素构成评价要素集.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用以评价该事物的一系列指标构成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集是评价要素集的一个映射.一个评价要素集存在多个映射指标集.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在多个映射指标集中寻优.评价要素集和评价指标集之间存在4种映射关系,见图1.图1(a )是一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只反映一个评价要素;图1(b )是多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反映多个评价要素;图1(c )是一对多关系,即有多个指标共同反映同一个评价要素;图1(d )是多对多关系,即同时存在图1(b )和图1(c )的2种情况. 在4种映射关系中,一对一的关系最简单,也最理想,但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不存在重叠或交叉;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存在重叠和交叉. 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关于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目前有2种典型的表述:一是全面、不重叠(或交叉、或冗余)和指标易于取得;二是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1-3].比较而言,第1种要比第2种更加明确.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首先应根据评价目的反映有关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状况,如果指标体系不全面,就无法对评价对象做出整体判断;其次,指标间不能重叠过多,过多的重叠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即使对重叠进行适当的修正[4],也会增加计算的难度和工作量;最后,计算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应是容易采集的,指标容易计算或估计,否则指标体系就无法应用.因此,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不重叠和易于取得的原则. ? 47?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步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读表,完成1—2题。 1.关于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原因或治理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 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 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 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 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A.林内郁闭度大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D.林外风速较小 4.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 A.慢,风速较小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快,太阳辐射较强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5.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A.春季融雪量增加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D.河流汛期提前 下表示意我国干旱地区(祁连山)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6.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 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 7.针对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19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据此完成8—10题。 8.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修复的)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美学、技术、人机、环境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既包括理性方面,也包括了感性方面。科学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产品设计的实施和展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围绕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展开,介绍了产品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和组成结构,为产品造型的设计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产品造型,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involves a lot of fields such as aesthetics, technology, man-machin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 design includes both the rational aspect and the perceptual aspect.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not only can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ut also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In this paper, arou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riteri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which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t design. Keywords:Product modeling, Modeling desig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 引言 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造型设计,堪称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楷模。究其原因,产品造型设计是实现企业形象的具体表现。产品造型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片天地。 现如今,人们往往对产品设计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往往忽略了对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品设计的实施与展开;也可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做保证;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避免了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着重于理性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注重理性评价,虽然数据资料充分明确,证明力强,但与用户关联少或几乎没有,多为采纳专家意见作为评价依据。产品造型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产品没有广泛关注消费者的亲身感受,这样的产品造型,定然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在国外,他们虽然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注重感性研究。不过这种研究同样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例如:消费者人数过多,数据不易采集;采集的数据资料缺乏准确性等等。如何正确解决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现在很多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要评价一款产品是否完美,就要考虑到多个因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森林——人类的亲密伙伴 ——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包括其分类、作用以及所占比重,论述了生态效益在森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问题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其空间范围内生长着的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尽管概念上包括由森林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传统的林业只是以木材及林产品生产为中心。因此人们长期忽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森林资源低价或无价的政策指导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和不当的利用,导致其数量日趋枯竭,质量日益衰减,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另外,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 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动消耗)来决定的。 (二)效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并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即 商品价值=商品的边际效用 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to-pay)来表示,WTP是指人为获得一种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资金,是人的偏好的自动货币指标。WTP和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为: 消费者剩余=WTP—消费者实际支出 从中发现如果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的话,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等于WTP,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商品的价值;当消费者实际支出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

2016.《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2016.《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2016.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D)1.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包括 A.市场的测评规则B.行业的测评标准 C.国家的测评机构 D.企业的测评制度 (A)2.按测评的内容指标体系分,人员素质测评可分为 A.德、勤、能、绩四个方面 B.以人为中心等几个方面 C.以地位为中心等几个方面 D.自评与他评 (B)4.测评时,可以通过各 种仪器检验和运动项目检验的内容是A.德B.能C.勤D.绩 (A)5.可采用各种问卷、民主评议、调查法和模拟法测评的内容是A.德B.能C.勤D.绩 (D)6.对于选拔性测评而言,保证选拔结果最后在选拔人员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前提的原则为A.公平性B.公正性C.差异性D.可比性 (B)7.其结果只供内部掌握与参考的素质测评是A.开 发性测评B.诊断性测评C.配置性测评D.考核性测评(C)9.具有概括性特点的测评是A.选拔性测评B.开发性测评 C.考核性测评D.配置性测评 (C)10.中国古代人员测评 方式主要有A.全国统一考 试B.公务考绩制C.选、举、考、用四种D.聘任制 (A)12.X理论是指 A.经济 人假说 B.社会人假说C.自我实现人假说 D.复杂人假说 (C)13.Y理论是指A.经济人假说B.社会人假说 C.自我实现人假说 D.复杂人假说(B)14.20世纪20~30年代,

梅奥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A.经济人B.社会人假说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假说(A)15.超Y理论,又称A.权变理论B.经济人理论C.关系理论 D.社会人"理论(D)16.多数人的气质类型属于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 D.混合质 (C)17.人们根据自己长期实践形成的经验,产生对某种社会角色承担者的行为期待称为A.角色知觉B.角色记忆C.角色期待D.角色思维 (A)18.违纪次数、出勤、频数、身高等属于A.一次量化B.二次量化C.类别量化D.模糊量化 (C)19.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距大小的比较的是A.类别量化B.顺序量化C.等距量化D.比例量化(C)20.测评指标权重分配,多数取决于测评使用者对企业文化的A.构建参与B.综合运用C.主观经验D.实际考察 (C)22.下列不属于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设计步骤的是A.工作分析B.理论验证C.选择指标D.指标调查(A)23.整个测评工作的关键环节是A.测评方案的设计B.测评方法的选择C.测评类型的选择D.组织命题(A)24.与原始分数相比,其意义直观,可比性强的基本转换形式是A.Z分数B.T分数C.百分位数D.等级转换(A)25.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的基本转换形式是A.Z 分数B.T分数C.百分位数D.等级转换 (C)26.有时素质测评的目的是要了解每个被测评者相对于全体被测评者的优秀程度,借此了解被测评者的相

岗位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人力资源部部长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设计者:张远立 学号:0810030141 班级:劳保0801 指导老师:赵慧娟

一、岗位简介(岗位说明书): 人力资源部部长职位说明书

二、测评内容 根据人力资源岗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要求,将岗位按:任职资格---关键要素---测评要素---测评指标---指标标志、标度逐层细化分析,确定该岗位的测评指标体系。 任职资格: 1、拥有深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

2、熟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与操作前沿,具有前瞻性眼光和长远发展观。 3、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系统的理解和操作经验积累,对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发现与引进、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岗位培训、福利待遇、公司制度建设、组织人员调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相关的人事管理软件。 5、有良好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英文听说能力。 6、其他上级领导根据具体情况认为需要的能力 7、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和各类性格的人员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善于和 领导及下属沟通。 8、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解决各类复杂问题。 9、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实施执行力。 10、有良好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责任心、有事业心。 11、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友好,待人接物公平公正。 12、其他上级领导根据具体情况认为需要的态度 测评要素: 根据调查咨询法:通过对该岗位的直属上下级进行调查,上级领导提出对人力资源总经理的能力及素质要求,由下级提出对自己未来领导的要求及他们认为领导应具备的能力。向专业人士如人力资源专家进行咨询。然后得出要招聘的人力资源经理的个方面要求。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 企业人员绩效考评的评价对象是企业中各个层次、各种岗位的人员的工作成果。既可以是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包括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评价目的是评判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后,运用评价的结果,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企业人员继续为企业做出贡献。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其业绩多半体现在所管辖的组织的整体业绩。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则体现在所经营的企业所取得效益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处理状况。从评价结果来决定经营者的年薪、荣誉或承担损失。以下所举例子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二)拟定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1、收集企业内部或与企业相关的资料,进行体系轮廓设计。按层次结构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经营业绩。 一级指标: A1=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A2=市场地位 A3=对公众顾客关系 A4=同国家的关系 A5=员工关系及能力发展 A6=股东关系 二级指标: B11=生产要素的利用 B12=优质产品率 B13=商品销售率 B14=资金利税率 B15=成本利税率 B21=市场占有率 B22=增长率 A31=环境污染状况 A32=产品对消费者的满足性质 B30=对公益事业的贡献 B31=污染状况 B32=产品满足性质 B33=服务 B34=对公益事业贡献 B41=税收 B42=国有资产的保值 B51=员工的报酬水平 B52=员工的发展 B61=股东的报酬率 B62=股票的走势 B63=资本金的利润率 三级指标:(对应于B11)

C111=全员劳动生产率 C112=原材料利用率 C113=生产能力利用率 C114=成本费用利润率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以上指标中,既有财务数据为基础的硬指标,又有一些主观判定或市场调查的资料为基础的软指标,从而全方位的对经营效益做出评价。 2、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系统。统计指标系统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而设计的,是为评价指标体系服务的。它将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所需要的统计数据清晰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表示出来。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辅助系统。实际操作中,能对低层次指标,编制统计表,并评细编写统计说明(规范),以便数据的收集和精度的控制。以上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统计指标系统如下图: 业绩评估的统计指标体系: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的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评价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情况去年7月,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组织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4783.3万亩,向国家申报重点公益林面积1969.74万亩。经国家林业局审核,沙河、汝河因不属于淮河一级支流,蟒河因长度不足150公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因尚处在待批阶段,合计面积135.56万亩,均未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范围。在国家认定的1834.18万亩重点公益林中,天保工程区757.22万亩,非天保工程区1076.96万亩。去年11月,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50万亩。我省各级林业部门为扎实管好重点公益林,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益,在分配和落实补偿面积的过程中,按照国家下达的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控制面积及有关要求,一手抓补偿面积的落实、将分配的补偿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一手抓管护责任制的落实、签订护林合同、制定管理办法,为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奠定了基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合理布局,认真落实补偿面积为了扎实做好这一补偿制度实施的基础工作,我们依据各地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资源情况,首先制定了我省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确保补偿面积落实到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二是优先满足国有林地中有林地管护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山区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 三是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的林地纳入补偿范围时,必须坚持林权者自愿的原则; 四是不论何种权属,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要优先安排有林地,其次是疏林地和灌木林;五是以县为单位,当分配面积不能满足区划界定的面积时,应适当集中安排,但不准超越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经过全省林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补偿面积落实任务。据统计,全省各类生态区域第一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面积是: 江河源头77.5万亩、江河两岸197.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3万亩、大型水库周围140.4万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9.6万亩。共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3个自然保护区实施单位、22个国有林场、27个集体林场,共计1608个林班、18379个小班,涉及乡(镇)170个、村1286个、林农61936户,初定护林员3350名。 (二)建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益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省林业厅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全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所涉及的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护单位都确定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部分重点县在林业局内设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选调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重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

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 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计,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G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能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有助于缓和全球的温室效益。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习题(全)

第一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人员素质测评;素质(广义) 二、填空题(可出选择题) 1.素质包括以下三大类:、、; 2.心理素质包括:与; 3.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包括:、、、; 4.人员素质测评的主体包括:、; 5.心理测量测查的对象具有、、等特点; 6.人员素质测评的对象是及; 7.人才测评的三个功能是、、; 8.人才测评的作用包括对和对所起的作用; 9.人才测评对组织所起的作用包括、、; 10.人才测评对个人所起的作用包括、、。 三、简答题 1.阐述评价(评定)与测量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 3.简述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填空题 1.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包括:、、; 2.察举制度用来测评人才的方法有许多,仅两汉就有常科:、、、 四行,后来规定岁举的科目以、为主; 3.九品中正制,又称,是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官制度; 4.九品中正制中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

5.科举制是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常常采用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6.科举制度考试有、、三级; 7.唐代科举从种类上讲只有和两种; 8.三国时人所著的《人物志》对人才测评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 9.春秋时期,就对人的“才能”的观点加以了论述; 10.战国时期,提出了“察能予官”,“以德就列”的原则; 11.战国时期的把“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洁、节守、仪态、行为等指标; 12.古代人才测评用、、、以判断人才; 13.我国古代使用的测评技术有、、; 14.纸笔测验的典型形式有、、、; 15.《吕氏春秋》提出了对用“”,对外用“”的方法识别人才; 16.实践鉴别法的核心是根据“”来作为选拔衡量使用人才的标准; 17.文官考绩因素包括10项:、、、、、、、、、; 18.文官接受培训的形式有、、、、、等; 19.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发端于,开始于,最初源于教育实践中的需要; 20.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西方心理测验逐渐兴起,最有名的是测量智商的,这一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由法国心理学家和医生于年提出,被称为是心理测验的鼻祖; 21.美国最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修订本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在年指导修订的,即著名的量表; 22.美国学者斯特朗于1927年编制出版的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 23.“评价中心”技术综合运用了、和,使测评效果比原来更加可靠和有效; 三、简答题 1.试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特点? 2.试述古代人才测评机制的缺点? 第三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职业;地位;角色;工作角色; 二、填空题 1.个人素质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差异,如、和及其组合;二是个体的差异,如、、、、及等; 2.以人员配置所凭借的方法为标准,大致可将人员配置原型划分为和; 3.人员配置的经验原型的主要特征是和; 4.以经验原型为指导进行人员配置,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二是;

评价指标体系

? ? ? ?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 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 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 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 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 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 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 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 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 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 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 法,例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 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 考评时可以根据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2016年四月人员素质测评-重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习题及参考 答案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D.企业的测评制度) 2.按测评的内容指标体系分,人员素质测 评可分为(A.德、勤、能、绩四个方 面 ) 3.对其他几个指标的检验,是用人的主要依据,其测评内容是 ( D.绩) 4.对实际业绩考核反映人员素质测评内容的(D.绩) 5.测评时,可以通过各种仪器检验和运动项目检验的内容是(B.能)) 6.可采用各种问卷、民主评议、调查法和模拟法测评的内容是 (A.德) 7.需要把以人为中心和以职位为中心的测评结合起来使用的情况是(B.提拔) 8.对于选拔性测评而言,保证选拔结果最 后在选拔人员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前 提的原则为(D.可比性) 9.其结果只供内部掌握与参考的素质测评 是(B.诊断性测评) 10.经常穿插在选拔性测评与配置性测评 中的是(D.考核性测评) 11.具有概括性特点的测评是(C.考核性测评 ) 12.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方式主要有(C.选、 举、考、用四种) 13.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方式经历的最后的形态是(D.保举制) 14.作为考验的一种形式,是古代常用的素质测评形式的是(D.试事) 15.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方式经历的最早的形态是( A.原始贤能制) 16.人员素质测评在我国各人事部门的人 员选拔和职业编配中得到初步应用 是在(B.20世纪80年代) 17.X理论是指 ( A.“经济人”假说) 18.Y理论是指(C.“自我实现人”假说) 19.20世纪20~30年代,梅奥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B.“社会人”假说) 20.超Y理论,又称( A.权变理论) 21.多数人的气质类型属于(D.混合质) 22.人们根据自己长期实践形成的经验,产 生对某种社会角色承担者的行为期 待称为(C.角色期待) 23.违纪次数、出勤、频数、身高等属于( A.一次量化) 81.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距大小的比较的是(C.等距量化) 24.对测评指标权重的分配,多数取决于测评使用者对其企业文化的(C.主观经验 ) 25.其性质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专家加权法的是(C.德尔菲咨询法) 26.下列不属于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设 计步骤的是(C.选择指标 ) 27.整个测评工作的关键环节是(A.测评方 案的设计) 28.与原始分数相比,其意义直观,可比性强的基本转换形(A.Z分数) 29.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的基本转换形式是(A.Z分数) 30.有时素质测评的目的是要了解每个被 测评者相对于全体被测评者的优秀程 度,借此了解被测评者的相对素质高 低。这种情况下,简便、有效的地转 换方法为(C.百分位数 ) 31.在选拔高层管理人员的测评中,使用十分广泛的表示方式(B.文字式) 32. 在选拔高层管理人员的测评中,使用 十分广泛的测评结果表示方法为(B. 文字式) 33.人员素质测评的效度是指(B.测评的有 效性) 34.反映实际的测评内容与最初测评目标之间的一致程度的效度为(A.内容效度 ) 35.实际所测评的结果与所想测评素质的 同构程度是(B.结构效度) 36.在管理人员选拔中,将“优秀管理者”作为测评的(B.观念效标) 37.行为效标的选择基准是(B.客观性) 38.被测评者行为符合项目测评标准的程度是( A.适合度 ) 39.可以通过测评结果的分布及差异量分 析来揭示这种误差的情况的是(B.趋中 心理误差) 40. 行为效标的选择基准(B.客观性) 41.人员素质测评实践中最古老、最基础的 方法是( B.笔试法) 42.当今世界各国企业主要采取的笔试考 试形式是(A.客观式考试) 43.客观式考试最基本的特点是( B.标准 化) 44.简答题适合于测量被测评者的(C.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5.笔试法最关键的环节是(C.编制笔试 题 ) 46. 笔试法区别于其他人员测评方法最显 着的特点 (A.测评内容和分工具有 高度倾向性 ) 47.将面试法划分为结果化面试、非结构化 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的依据是(D.操作规 范程度) 48.主要用于对某些特殊岗位对重要的岗 位的人员素质测评的面试法为(D.操作 综合式面试) 49.最普遍、最基本的面试方式为(A.单独 面试) 50.人员素质测评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一 种面试方式是(B.单独面试) 51.人们常说的“一好遮百丑”就是典型的 例子指的是认知偏见的(C.晕轮效应 ) 52.美国心理学家E·L·Thorndike根据心 理实验的结果发现,当评估者根据被评 估者的一种特征得出总体印象时,就容 易出现(B.晕轮效应) 53.劳动经济学中的“统计性歧视”有些相 似的认知偏见是(C.定势效应 ) 54.半圆形,比较亲切的面试场所设置方式 为(C.会客式) 55.只要求被测评者做出“是”、“否”一个 词或一个简单句的回答的提问方式 为(A.封闭式 ) 56.“假如我现在告诉您因为某种原因,您 可能难于被录用,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结 果呢?”,这种提问方式为(D.虚拟式) 57.考查被测评者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务 的匹配性,被测评者的价值取向和生 活态度的提问方式为(C.意愿式 ) 58.心理测验最初源于(D.实验心理学中个 别差异研究的需要) 59.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的是(A.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 6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挑选士兵 应用 ( A.智力测验 ) 61.多用于测量个人在音乐、美术、机械、 飞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的是(D.特殊能 力测验) 62.根据测验功能分类,心理测验可分为 (A.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 ) 63.反映一个人思维和反应敏捷程度的能 力倾向是(D.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64.心理测验中的特殊能力测验最早被用 于(A.飞行能力测验 ) 65.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验中,看重商业 和经济方面的具体成就的人可以划入 (B.C-常规型) 66.几乎所有职务的选择都需要借助的测 评方法是(D.简历分析法) 67.人员素质测评中的资料分析方法是指 (D.分析被测评者个人简历资料) 68.剑桥大学对通过申请表预测申请人今 后工作成功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 预测的相关准确率为0.62的是(C. 信贷风险员 ) 69.研究表明,简历最初的效度系数为 0.74,2年后就会降为 70.剑桥大学对通过申请表预测申请人今 后工作成功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 预测的相关准确率为0.25的是(A.销 售人员) 71.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简历作为预测人事 变动率的效度系数为(~0.79 ) 72.把人事考核法分为录用考核、评聘考 核、提薪考核、晋升考核等依据的是(D.考 核的目的) 73.在我国人事评定中,最突出的干扰因素 来自于(D.组织与情境因素) 74.直接影响考核方方面面的有效程度的 组织工作为(A.考核者的选择 ) 75.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参加讨论的被测 评者人数最好是(C.6人 ) 76.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讨论时间通常为 (D.一小时左右) 77.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测评场地一般应 采用(C.圆桌会议室 ) 78.第一次将胜任特征评价法应用的是(C. 麦克米兰 ) 79.麦克米兰的胜任特征的设想第一次应 用于(B.情报官员) 80.胜任特征评价法中,成就欲最重要,且 权重为6的职业是( A.专业技术人员 ) 81.评价中心法最早起源于 (A.德国和英 国 ) 82.评价中心法的各种测评方法中最简单 的是(D.模拟面谈) 83.评价中心法的各种测评方法中最复杂 的是 (B.角色游戏) 二:多项选择 1.按测评目的和用途划分,人员素质测评 可分为(A.选拔性测评B.诊断性测评C. 配置性测评 D.考核性测评 E.开发性测 评) 2.以职位为中心的测评适于(A.招聘 B.考 核 D.提拔E.培训) 3.从测评实施的形式上看,人员素质测评 可以分为(A.语言测评B.书面测评C.操 作测评) 4.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包括(B.评定C.判 断反馈E.预测) 5.在人才测评方式上,最早试行测评制是 (B.德国 D.英国) 6.我国的多维度与多层次测评法把测评内 容初步分解的主维度为(A.德B.智C.能 E.绩) 7.西方学术界提出的人性假说包括( B. “经济人”假说C.“社会人”假说D.“自 我实现人”假说E“复杂人”假说) 8.个体的兴趣差异可以概括为(A.兴趣倾 向性差异 B.兴趣广泛性差异D兴趣持 久性差异 E.趣有效性的差异) 9.常见的角色冲突有(A.个人的多种角色 冲突 B.同一社会角色的心理冲突 C. 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 D.不同角色之 间的冲突) 10.思想道德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制约主要 表现在( B.体力的运用上C.精力的运用 上) 11.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原则包括(A. 针对性B.明确性C.科学性D.精练性) 12.确定测评指标权重的方法有(A.主观加 权法C.德尔菲咨询法D.简单比较加权法 E.对偶对比法) 13.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包 括(A.工作分析法B.素质图示法C.专家 调查法 D.问卷调查法 E.典型人物分析 法) 14.人员素质测评数据常用的统计合成方 法包括(A.加法汇总法C.加权求和法D. 算术平均法E.加权平均法) 15.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表示方法主要有 (B.文字式C.表格D.图示式) 16.人员素质测评的误差按其来源可分为 (A.时间取样误差C.内容取样误差) 17.从分析的不同角度来看,效度的类型 有A.内容效度B.结构效度C.效绩关联效 度D.项目分析效度 18.按照评估方法的不同可以将信度分为 (A.重复信度B.复本信度C.一致性信度 D.评分者信度) 19.客观式考试标准化具体包括(A.试题编 制B.施测过程C.评分记分D.分数合成 E.分数解释) 20.根据作答方式,可将论述题分为(A.叙 述式B.说明式C.评价式 D.分析式 ) 21.面试过程的直观性表现在(B.面试场 面直观 C.回答形式直观 E.成绩评定直 观) 22.从面试法的功能上划分,可分为(B.测 量性面试法C.区分性面试法D.预测性面 试法E.诊断性面试法) 23.按面试的功能划分,可将面试分为(A. 测量性面试 D.区分性面试) 24.面试法中,在确定面试内容时,应坚 持的原则有(A.针对性原则 B.典型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E.求实性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