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都在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进行研究。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和世界命运的思想武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是从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开始的。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国前的初步研究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系统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研究。在这三个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之路上,中国人民的人身自由不断得到解放,中国人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人民不断得到解放,物质不断得到丰富,思想得到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这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方。本文一方面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类解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看到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这才会我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马克思人类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一、关于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解读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追求是追求人类解放。在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人类解放理论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资源为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构成其深度理论背景。如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实证哲学与实业制度、傅立叶德“情欲引力定律”①和劳动思想、欧文的分工批判与“劳动公社”实践)的未来社会构想就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提供了最原始的构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学的形成。关于马克思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更是让马克思从自己亲身实践角度理解了人类解放的内涵。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史是集思想,实践,总结与一体的伟大思想。

(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发展

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世界里,“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对人①

的关注着眼于现实性及其生成的可能路径,马克思对于人的研究并不是说只是对于一些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研究,他是从要对人类进行解放的角度来对人进行的研究,他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人学思想的同时,具体构建实践人学理论,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对人进行本质性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并不反对研究一般人性,但他重视的是人的现实规定,对人的发展论述也从未偏离社会生活的当前境况。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不公正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生活时代的现实,马克思曾经对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现代市民社会做出强烈的批判,认为必须有“人的解放”代替不彻底的“政治解放”,解决人的解放问题,不能停留于伦理批判,务必从人的现实经济生活角度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关于对人的解放问题是把握在现实性基础之上的生成性,即关注人们的当下生活,同时把握超越当下的生活可能,予可能性生活于现实生活之中,因而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视为同一的历史过程,对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一体性归纳。即使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我仍然认为一些国家仍然停留在“政治解放”如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而没有从人的地位,经济生活上解决问题,如在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种族歧视仍是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因为种族矛盾引发的战争不在少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的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密切相连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而恰恰这个中国特色又与马克思关于人类的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关于解放人类学说里面明确的阐述了解放人类,就是要人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在权利,义务,地位,思想,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设这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这个共同富裕而又民主的国家正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人类解放思想中的伟大实践

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过程中,在艰难险阻面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一条特殊的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在根本上是为人的和人为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不断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根本目的、根本尺标。离开人的解放和发展,偏离人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就不能正确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和总结改革开放,更加坚定自觉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将这场伟大变革进行到底并把它推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解放人类思想的生命意义在于它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对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永恒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它对自身的不断批评和辩证发展。它破除了一成不变的现成概念、结论和公式,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封闭僵死的体系;它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出发来想问题、定方针、作决策、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就政党制度而言,我国实行的既不是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

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不同地理位置实行不同的政策,这些都从根本上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62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个该的成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常抓不懈。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的运作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实践的不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是在曲折中前行,因为这是一条没有借鉴的路子,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难免在改革在建设中,会有一些羁绊,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足,这些不足与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有些背道而驰。例如在旧体制束缚下,广大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普遍存在着三个“固定化”现象:一是由于僵化的户口制度,人们生存或生活的空间基本固定不变,虽然这些年以来,国家的很多政策给予了农村流动人口的一些优待,但这些政策是杯水车薪,根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广大的农民依然束缚在土地上,但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这些农民流向大城市务工,带来一些列经济与社会问题,比如大量土地荒废,农村更是出现老无所养,留守儿童等现在炙手可热的社会问题;二是在特定的劳动人事制度安排以及城乡分割背景下,人们的身份(干部或工人、城市人或农村人)很难获得改变,即使中央做了很多调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三是在人员“单位”或行业所有制下,每个人的工作性质或发展前景大体上既是可明确预期的而且根本是不可改变的。于是对于绝大数个体而言,在旧体制下非但不可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甚至连片面发展也少得可怜。但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下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因为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改制,民营企业的不断涌现,外资企业的不断引进,这种固定化的职业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是人们可以经过努力达到自己可以预见的职位。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第二次”解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即马克思所售的,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内涵的“人的解放”。正是由于这一点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才会在当今社会上存在“我爸是李刚”“李双江”“郭美美”等事件,这些都是因为在社会的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特权,存在着极度的不公平。

三、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正确的方向现实化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逐渐凸显及其所获得伟大成就,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全球范围内,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阐释、实践与创新,最受瞩目,影响最深远者莫过于前苏联和中国,前苏联的阶梯既让某些幸灾乐祸的西方理论家高呼“历史的终结”,也证明了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实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国家遵循了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想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谈理论。要把实际寄予理论之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理论是一个航标,是一个指路灯,而在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我们可以选择具体的走法,只有心中是跟着那个航标,那盏指路灯走就是没有错误的。

在用马克思解放人类的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无论是在思想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得到了提高。思想上,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一些列解放人类的伟大思想。在经济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我们已经达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正在也再努力的实现共同富裕。在教育水平上,国家政策相继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费、书杂费以及给予贫困学生生活补助等一系列体现人与人之间公平公正的政策。因此,在中国特色建设中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家领导人始终都在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这个方向始终没有动摇过。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用这条思想指引国家建设让国家更加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上了很高的台阶,国民的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无不证明着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是一条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道路。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背道的现象如何解决

1、以“服务人民、民族复兴”为使命进行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中,他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说人的或者为少说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在当今,我们更是要在各个方面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色,又是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其根本立场就是引导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的权利,继而摆脱贫困与落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2、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离开了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理论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许多成功的案例,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独特创造,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需要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正确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进而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创新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还包括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与选择,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地啊你和落脚点。这个核心思想正好与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了一切。

四、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文本”,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全人类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江泽民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胡锦涛提出”以文为本“的重要论述。在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实践都是马克思关于解放人类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另外,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违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象也予以坚决克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会在马克思人类解放核心理论下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颖《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弗罗洛夫人人道主义思想研究》

2、刘相,刘德军,王忠武《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3、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严禁逻辑》人民出版社

4、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169338.html,/view/b_499828.html

5、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169338.html,/Article/SPEC200905007.html

6、刘远靖《人民论坛》

7、韦定广《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8、孟宪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轨迹、启示及未来展望》理论学刊2010年第九期

9、徐鸿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视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人类解放专题

研究人的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需要从人的角度入手。 从人的本性的角度看,风险社会中人的发展走人困境,是因为人性的迷失造成的。人怎样认识自己,人也就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困境表明,人类对自然、对人自身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性的迷失是导致人的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应该说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也是伴随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但是这种发展和深化并不代表完美,正是人的不完美性,才使人具有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正是人的不完美性(包括不完整性、未完成性、不完善性等)的内在的缺陷,才使人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斗争,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成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尤其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成果,更加强化了人类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以至于人类任由欲望的膨胀而不加以限制,结果使人类陷入了由自己造成的生存危机之中。应该指出的是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所以人的需要也同样是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也即人的活动是自然活动、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也即人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也即人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如果只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或者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而忽视其他属性;如果只重视人的物质需要,甚至物质欲求,而忽视社会需要 从人的认知能力的角度看,不管是风险社会还是其他社会形态,人的认知能力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代表了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扩展,可以说,人们总是不断地扩展着、逼近着对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因果性的科学认识,但是对外部世界的正确的认知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够完成的,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都处在认知和掌握世界的过程中,对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来说,他们只是依赖于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实现对世界的更深层的认识,来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就充满了时代的局限性。 从人的价值观的角度看,在风险社会中,人追求某种利益或某些团体的利益而造成的价值体系的完整性的缺失使人的发展走入困境。 当前我国人的发展面临的困境:量化目标的缺失 (一)在学理上,对人的发展目标缺乏系统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学界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的深入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原著文本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及现实性和可能性、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人的发展目标缺乏系统性研究,尤其是对量化目标的研究几乎很少涉足。因而,很难研究出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真正能指导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可操作性理论。学界对人的发展目标的忽视,导致人的发展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很茫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学界对量化目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客观上,人的发展目标确实不容易做到量化。 (二)在实践上,人的发展缺失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当前人的发展目标,缺乏系统性,阶段目标模糊不清。人的发展目标由总目标和层次目标组成的。人的发展的量化目标的缺失,导致人的发展缺失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由于衡量标准的缺失,我们在考察人的发展状况时,不能直接检验人的发展本身所达到的程度,而要借助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出相应的估量。从而把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看作是同等量的人的发展。这种衡量方法是存在缺陷的,并不能真正衡量人的发展达到的程度。社会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不能等同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但人却被高度异化。 (三)在价值上,人的发展的内在价值缺失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在价值。“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协议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百科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四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学历教育 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姓名:陈思良层次:专科 所学专业:电算化班级:函电大1301班 指导老师:丁宝东职称:副教授 2013年12 月27日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这一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同时也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肯定它,又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都在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进行研究。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和世界命运的思想武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是从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开始的。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国前的初步研究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系统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研究。在这三个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之路上,中国人民的人身自由不断得到解放,中国人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人民不断得到解放,物质不断得到丰富,思想得到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这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方。本文一方面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类解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看到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这才会我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马克思人类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一、关于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解读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追求是追求人类解放。在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人类解放理论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资源为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构成其深度理论背景。如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实证哲学与实业制度、傅立叶德“情欲引力定律”①和劳动思想、欧文的分工批判与“劳动公社”实践)的未来社会构想就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提供了最原始的构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学的形成。关于马克思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更是让马克思从自己亲身实践角度理解了人类解放的内涵。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史是集思想,实践,总结与一体的伟大思想。 (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发展 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世界里,“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对人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政治解放_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_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 刘 同 舫 追求人类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题,然而,学界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思想上,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实际上,进入经济学研究以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明显地具体化为社会层面和个体劳动层面两个不同的维度;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以后,这两个不同维度又分别潜蕴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中,并相应地演变为社会解放思想和劳动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 1843年初,带着物质利益难题的困惑,马克思重返书斋,围绕着国家、市民社会、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著作。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神秘主义实质:/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293页),/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0;/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0,但黑格尔/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0,使国家/理念变成了独立的实体0(同上,第251页)。马克思同时超越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然主义人本观,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0;而且,是/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0,所以费尔巴哈从人本异化角度对宗教的批判应该继续深入到对国家、社会等/尘世现实生活0的批判。/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0(同上,第453页)就成了马克思自觉的理论使命。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解放的实质和局限性的过程。 马克思明确肯认:/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0(同上,第429页):其一,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0,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0(同上,第426页);更具体地说,就是/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0(同上,第283页),而不再是基督教国家。政治解放使宗教不再是国家公权力量,/不再是国家精神0;它完成了/宗教从国家向市民社会的转移0(同上,第430页),使宗教成为个人私事。其二,/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获得解放0(同上,第442页)。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变成了社会差别,即没有政治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0(同上,第344页)。然而,马克思更深刻的地方、远远超越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之处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0(同上,第426页);相反,政治解放在完成对宗教和封建特权的批判之时,在完成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0即宗教异化的克服之时,也形成了/非神圣形象中# 9#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当马克思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辩证法,因而从实际上说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最初起源于黑格尔的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历经辛苦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观,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功能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领头者,后来陆续的出现许多的学者对着辩证法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极大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因为他们的努力与探究,才成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

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样的因果关系使得这三者保持着一致性。随着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也有着他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大定律正不断地为我们所运用,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问题,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第七章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第一节社会进步 一、社会进步是客观的规律性的现象:社会进步既指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向上的、向前的运动,也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进步。社会进步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性的现象,但又排斥其中的暂时的倒退、发展的曲折,并且社会进步又是不平衡的。 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进步观:一般地承认社会进步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立场。一般地说,当历史学家所属的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这个阶级的利益与社会进步相一致,他们就比较多地肯定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认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对社会进步的考察,把社会进步看作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过程;把社会进步看作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前进运动;既把物质生产当作社会进步的基础,把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三、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就是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评价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是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的统一。但是又必须注意到:其一,生产力标准只是一个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而社会生活是全面的、多领域的,人的需要也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因此单凭生产力标准不能解决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评价;其二,社会进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进步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如果一个社会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却拒绝把它真正用于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进步这个角度看,是不值得肯定的;其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 一、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在于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科学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崇高理想的实现;既是客观真理,又是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者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既表明他尊重历史客观规律,又表现出他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这两者是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角度入手研究妇女解放问题,提出关于女权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呈现热潮,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为代表,男女平等、性别意识观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伴随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而创建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丰富和补充。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品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妇女解放既要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解放被压迫阶级的过程中,求得妇女的解放,又要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切入,改变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586页.)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妇女运动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610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而且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时代,依据当时所能提供的思想材料,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历史上所形成的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妇女解放问题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当我们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时,我们会得到两位伟人很多的女权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文本考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考察妇女问题,确认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二者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神圣家族》、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其中恩格斯写于 1884 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代表作。通过梳理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始终是建立在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关注和对妇女的关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混淆宗教问题与政治解放的关系,以及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治权利问题归结为单纯的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提出政治解放的两个层次;分析了金钱崇拜的问题,提出变革市民社会。 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类解放金钱崇拜 犹太人问题在欧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1842年,普鲁士政府颁布的一项关于犹太人的法令,引起德国新闻界的激烈讨论,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鲍威尔就此发表了《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而马克思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辩论之中,并作出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论犹太人问题》就是马克思针对他这两篇文章而展开的论战性著作。在文中,马克思梳理了德国复杂的现实问题,批判了鲍威尔混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观点,并澄清理论困惑,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类解放的观点。 一、政治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经商活动使得德国的犹太人在经济上比较富有,但是在政治上他们却饱受基督教国家的排斥,处于无权地位,犹太人为了争得自身的政治权利不断地进行反抗。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德国的犹太人渴望解放。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解放?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便点出了当时犹太人的愿望。“如果犹太人想从基督教国家解放出来,他就要求基督教国家放弃自己的宗教偏见。而他,犹太人,会放弃自己的宗教偏见吗?就是说,他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放弃宗教呢?”鲍威尔认为,犹太人要获得解放,首先要克服自己民族的狭隘性,即放弃犹太教。“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怎样消除对立?使它不能成立。怎样才能使宗教对立不能成立?废除宗教” 鲍威尔认为,犹太人问题也就是解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废除宗教。把犹太人的解放路径停留在彻底消灭所有宗教上,让犹太人从自己的宗教中解放出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的提出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回答。“指的是哪一类解放?”“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犹太人面对的问题是什么,鲍威尔所讲的犹太人解放是界定在基督教国家之中的,批判的是基督教国家,不是指“一般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犹太人问题就是神学问题。我们应该把神学问题世俗化,把政治国家首先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二、市民社会从国家中解放出来 政治解放本身不等同于人类解放。“只有在北美的各自由州——至少在其中一部分——犹太人问题才失去其神学意义而成为真正的世俗问题。”国家的世俗化使得美国的犹太教徒和其他教徒同国家的关系以“本来的、纯粹的形式”表现出

马克思辩证法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11页)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每个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经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运用了它,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762页)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1页) 所谓人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化为同一的”。(《列宁全集》第55集,第90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事物相互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由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所决定。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是对对立统一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本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中。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质量互变规律,以及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