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_程玲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_程玲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_程玲

第14卷第1期2007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s h aS o c i a l w o r kc o l l e g e V o l .14N o .1

M a r .2007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程 玲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 文中梳理了社会认知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 916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7)01-0021-04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t o S o c i a l Wo r k

C H E N GL i n g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Wu h a n ,H u b e i ,430072)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 h o wt o a p p l y t h i s t h e o r y t o s o c i a l w o r k .

K e yw o r d s :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t h e o r y ;s o c i a l w o r k

[收稿日期] 2006-12-05

[作者简介] 程 玲(1979-),女,湖北京山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 a v i d S h a f f e r 认为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①。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②。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③。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④。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意识上,认为只有理解了人的认知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行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为,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

中起着重要作用⑤,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皮亚

杰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⑥

格式塔

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的知觉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传统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各感觉成分的总和是不正确的,知觉具有整体性,观察者总是完整地观察对象;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如何复杂,人们都能赋予它某种意义,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勒温将知觉结构的研究转移到人的行为结构研究上来,提出了个体的张力系统和心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勒温试图用“场”的概念来说明和解决这一问题。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场和行为场。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紧张是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它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场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人和当时的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障碍,最后实现目标。作为人本身,个体的需要会引起他和其环境之间的张力,只有需要得到满足,张力才

会消除。勒温还提出了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个体和群体人的行为都是行为主体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勒温的观点成为认知平衡理论的基础。

认知平衡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海德,海德将认知理论运用于人际关系认知的研究中。海德认为,个体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将导致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海德提出了认知平衡的基本原则,建构了认知平衡的“P-O-X”模型,通过三者(P -O-X,P是主体,代表人,O、X是客体,一个指人,另一个指人或事物)间构成的三角形关系考察了三者间的认知平衡和不平衡状态。这一模型认为,平衡的认知引起一种令人愉悦的满意状态,认知不平衡具有向认知平衡转化的趋势;认知结构中评价因素与情感因素的一致性在维持认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纽卡姆认为,认知平衡的思想也适用于人际沟通和群体沟通,使与群体态度不一致的成员改变态度,以便在一定的压力下保持团结。

20世纪50年代,在勒温场论及其他认知理论的影响下,以费斯汀格为代表的认知协调理论开始出现,成为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成就。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不再满足于社会认知过程的笼统研究,也不再试图建立一种能阐明社会认知整体过程的理论模式,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逐渐突显出来。归因理论认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社会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H.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把海德所开创的归因研究推向了高潮。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凯利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三种解释都有可能,但找出真正的原因还必须使用三种信息:(1)一致性。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2)一贯性。行动者在其他时间和其他情境下,这种行为是否发生。(3)特异性。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同样做出反应。凯利从这里引出结论说,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特异性低,则应归因于行动者;如果一致性高、一贯性高、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对象;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低、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环境。凯利的三维理论是一个理想化的归因模型。

目前,社会认知研究受到内隐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的影响,重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无意识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认知,主要涉及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方面的研究。内隐认知是在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一结构是在显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反应,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操作的过程⑦。 二、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服务活动,需要将社会认知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景分析,二是认知改变,三是行为干预。

1.情境分析

不少理论对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说明。宏观理论有贝塔朗非的一般系统理论、勒温的场论、杰曼的生态模型、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等,微观理论有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对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分析和说明。社会认知理论是从“三方互惠交互作用”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机能的,在这一模式中,认知、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事件是相互影响的⑧。在认知活动中,认知情境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任何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认知的情境,可以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

人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就完成各种发展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在家庭、学校、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具体环境中,人的生物发展、心理和人格发展、社会化过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进行的,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且复杂的影响。因此,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就要将人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并被用于说明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描述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其他案主⑨。

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有些案主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向案主提供长期的、支持性关系,在减低案主外部压力的同时,又增加案主的自我认识,这种方法就是情境分析方法。情境分析方法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开展工作的方法。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也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人的内部心理与外部生活环境互动、产生了特定人的特定行为与思想特征。所以,要认识人就要既认识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又要认识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

社会工作从整体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人的困境来自个人还是环境。因为人是作为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因此,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实现人和环境间适应性平衡的专业手法。情境分析模式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理解、认识案主,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 

由于个体有自己的行为与环境,社会工作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也就有了合理性。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双方与环境的各自状态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社会工作者能否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为案主提供服务就成为判断社会工作者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2.认知改变

由于个人差异和具体社会情境等的影响,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极其复杂。个人的态度、行为与其社会认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认知。

影响人的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认知者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社会情境等因素。

影响社会认知的第一个因素是认知者本身的特点。由于认知者本身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个人需求、性格和心理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社会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特殊的影响。经验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记忆和自我知觉,并制约个体的认知角度。由于动机和兴趣的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对象;而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认知者的认知能力也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认知。认知能力强的人能很快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知能力差的人易被各种假象所迷惑。个人的情感体验也直接影响到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此外,好恶感会影响对他人个性的认知。当我们对某人怀有好感时,容易在对方身上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个性特点;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甚或是厌恶的人,我们便会知觉他处处与自己不同。

认知对象的特点也影响社会认知。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一个人的外表特征、行为反应方式和内在的性格特点构成了个人魅力。说一个人有魅力,意味着他具有一系列实际的积极属性,如容貌美、有能力、正直、聪明、友好等等。美貌通常是最快被人认知的,且直接形成对人的魅力,被赋予了其它许多积极的特征,如相信外表漂亮的人会更聪明。除了容貌之外,态度也同魅力有关。对方的态度是否同自己接近,决定着其魅力的大小。人们把自己作为判断别人是否和自己相似的参照系,同时还常常会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认知情境因素可以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帮助认知者了解认知对象。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因素是左右人们社会认知的情境因素。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人们在同他人交往时相距的空间距离虽然是在无意中确定的,但是却反映了交往双方已形成或希望形成的关系。霍尔将人际空间距离分为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和公众区。空间距离直接影响着认知判断。比如当一个陌生人莫名奇妙地向自己靠近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焦躁甚至恐慌,我们或许会判断这个人不懂礼貌或者具有侵犯性。人们在同他人交往时,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具体的情景和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个人空间的需求还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的空间领域要比女性的空间领域大。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对象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例如,人们在上课时不会嬉笑和长谈,但在下课时可以随便些。同时,人们对环境的感受具有一致性,不同的人会在同一背景场合中做出相同的反应。

人的心理作为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因为人的心理是内在的,是受意识调节支配的。人的心理能否被人认知取决于人们控制心理外露程度的阈限的高低。而人们控制自己外露阈限的高低,主要和人的个性、心理状况以及对结果的判断等因素有关。

以上几个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小一些。要改变人们的认知,就要分析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要从认知者、认知对象、社会情境等三个方面着手,认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案主分析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首先要帮助案主正确分析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其次,要帮助案主分析社会环境,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要深入了解案主的思想,帮助案主改变错误的社会认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改变认知是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进行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

3.行为干预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态度,滋生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着眼于情绪问题,认为情绪紊乱是不良认知加工的产物。人们并非对生活事件产生直接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而是通过介入与评估的方式对之加以反应⑩。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不良的认知有关。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看作失败者,他可能会变得抑郁;如果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某种环境,他就会尽力躲避这种环境。认知行为治疗就是要通过改变案主关于自身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教会案主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

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可以通过改变案主的认知来达到改变案主行为的目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

23

 第1期 程 玲: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到不正确的认知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认知的改变就是通过改变案主的认知过程或改变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干预、改变案主的行为。

社会工作者采取一系列方式来干预案主的行为:首先,要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认知及其与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关系。对案主进行治疗和干预时,社会工作者需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认知,帮助案主改变认知方式,提高案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干预和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重要的是帮助案主分析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状况,找出错误的认知并加以纠正。其次,要深入了解案主的思想,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认知。第三,实施行为干预,帮助案主掌握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改变案主认知的手法来源于心理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主要有认知重建、理性情绪疗法等技术。认知重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干预和治疗的目的。认知重建还包括帮助案主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矫正自我失败的消极思维。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1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因此,理性情绪疗法着重在于帮助案主寻找和分析非理性想法,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养成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在对案主进行行为干预时,强调通过改良思维能力来提高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强调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人的行为。

三、总结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阶段,开展社会工作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吸收并融合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发展出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模式。社会认知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社会认知理论为案主提供服务。

本文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分析了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是个人行动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人的认知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认知、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改变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社会工作者在为案主提供服务时,首先要把案主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要注意到每个案主的独特处;社会工作者在为案主提供服务时,不要将关注点只放在案主本身,而要综合考虑案主自身及环境因素,考虑案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社会工作者要考察案主的的社会认知与其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从改变案主的认知入手,通过认知的改变实现行为改变。

[参考文献]

①D a v i dR.S h a f f e 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37.

②方富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简介[J].心理学动态,

1986,(1).

③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④方富熹.儿童社会认识发展研究简介[J].心理科学,1992,

(2).

⑤邓赐平,戴晶斌.儿童社会认知结构发展研究述评[J].心

理科学,1999,(2).

⑥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5,(2).

⑦刘玉新,张建卫.内隐社会认知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2000,(2).

⑧龙君伟.论社会认知理论的建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2005,(2).

⑨K a r l s,J,M.&Wa n d r e i,K.E.P e r s o n-i n-E n v i r o n m e n t,i nE d-

w a r d s,R.L.e d.,E n c y c l o p e i a o f S o c i a l Wo r k,19t h,e d i t i o n[M].

Wa s h i n g t o n:N A S W P r e s s,1995.

⑩E l l i s.A.r a t i o n a l—e m o t i v et h e r a p y:R e s e a r c hd a t et h a t s u p p o r t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 h y p o t h e s e s o f R E Ta n do t h e r m o d e s o f 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e i o r t h e r a p y[J].c o u n s e l i n gp s y c h o l o g i s t, 1977,7(1):2-42.

1E l l i s.A.R e a s o na n de m o t i o ni n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M].S e c a u c u s, M.J.L y l i s t u a r t,1962.24.(责任编辑:史铁尔)

24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上) 一、有关服务对象的理论 (一)青少年发展任务以及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1.哈维葛斯特的发展任务理论 哈维葛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72)提出,“发展任务”是指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需要去完成或发展的事项、工作或任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需要发展不同的技能、知识、功能与态度,以符合社会的期望或要求。能完成或达成阶段性发展任务者才是一个健康或适应良好的人,无法完成发展任务者将会产生焦虑、无能的情绪,或被社会所排斥。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类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不同的文化所给予个人的发展任务亦不尽相同。 根据哈维葛斯特的理论,人在青少年时期共有九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接纳自己的外身体与容貌,适当的表现男性或女性特质。 ●与同年龄的同性及异性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情绪及生活独立照料,不再依附父母或其他成人。 ●追求经济独立,相信自己可以自食其力。 ●找到职业性向及所长,准备投入工作职场的自我充实。 ●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与概念。 ●了解并能努力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为将来婚姻与组成家庭作准备。 ●建立价值观、价值体系,以符合现实生活需求。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与完成发展任务的敏感时期,是个体生理成熟,且几乎可以学习各种新能力的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如果效果不佳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因为发展任务亦具有次序性。 2.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理论 青少年时期发展任务的观点是从青少年本身出发而对青少年发展进行的论述。青少年阶段的各项发展任务,亦可视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如果从成人社会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社会化应包括下列要素:

社工考试试题库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社会服务) 2、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 3、矫治服务是指(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4、社会工作专业对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个人的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其面临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影响政策)。 12、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 13、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聚焦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心理问题)。 14、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15、“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 16、(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17、社会工作对于“服务”的理解是(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18、“保密”原则意味着(通常未经服务对象允许,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 私资料)。 19、“不批判”原则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 受其他价值观)。 20、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是(不干涉服务对象的生活)。 21、根据罗夫曼的分类法,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而完成的具体工作称为(任务目标)。 22、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意味着(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23、在人的一生中有这样一个时期,它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发展不利者,将阻碍以后人生各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克服,这一时期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青少年期)。 24、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 成年人。 25、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增强的社会工作服务属于(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26、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青少年社会功 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景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的过程。 27、社会工作一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青少年成长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环境中,(.家庭)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28、青少年个案服务计划的基本指引和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价值观)。 29、强调运用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行政方法)。 30、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之前必须制订小组工作计划书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撰写 (组员鉴定表) 31、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基于道义、新年、良知、同情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工作概论选择题汇总-附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汉堡制创于( ) A.1788年 B.1852年 C.1869年 D.1884年 2.1884年在英国伦敦创设的汤恩比馆是_________的开始。( ) A.慈善组织会社 B.睦邻组织运动 C.爱尔伯福制 D.社会保障制度 3.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 ) A.5% B.7% C.8% D.10% 4.以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 A.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社会工作广 B.社会学的任务解释社会,社会工作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 C.社会工作的知识领域超越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D.社会工作的产生早于社会学 5.团体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是由_________提出。( ) A.西伦与迪克曼 B.加兰 C.克洛德尼 D.特雷克 6.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案主的_________原则。( ) A.自决 B.服从 C.主动 D.被动

7.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 ) A.社会行政工作 B.社会团体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社区社会工作 8.下列陈述与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 ) A.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B.是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C.协助案主完善人格和自我 D.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 9.社会工作的_________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承认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有潜在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 ) A.特征 B.职能 C.价值前提 D.使命 10.下列_________不属于托马斯关于行为修正派的三大基本类别的内容。 ( ) A.社会行动 B.反应制约 C.社会学习 D.操作制约 11.社会个案工作的功能派以_________为理论基础。 ( ) A.行为科学 B.激励理论 C.学习理论 D.自我心理学 12.以下不属于社会团体工作原则的是 ( )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五、贝塔朗菲得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与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中得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与把生物瞧作开放系统研究得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得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就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得代表人物.她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她把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得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

社工考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程序中的(),即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A.介入 B.接案 C.预估 D.计划 2.()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和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估。 A.过程评估 B.效果评估 C.效率评估 D.结果评估 3.()是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计划时所需关注的对象。 A.要改变的人际关系 B.要改变的问题 C.要改变的人和系统 D.要改变的社会环境 4.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和初步面谈后,双方要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步骤。如果发现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则要()。 A.终结服务 B.转介其他机构 C.进行沟通 D.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5.社会工作者裴嘉兴服务的社区中,有位2011年毕业的大专生梁涛,自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裴嘉兴想通过帮助梁涛找工作来改变他目前的生活。裴嘉兴开始介入行动时没有征得梁涛的同意,因此梁涛并不愿意配合。社会工作者裴嘉兴的做法违背了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A.个别化 B.瞄准服务目标 C.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D.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6.在儿童的(),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7.在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服务的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及剥削,并加强家庭的功能。A.支持性 B.保护性 C.补充性 D.替代性 8.下列关于人类心理社会发展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C.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D.变得勤奋阶段(6~12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9.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儿童的需要的是()。 A.财富 B.游戏 C.学习D.父母的爱 10.()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A.养老服务 B.老年照顾 C.老年福利 D.老年社会工作 11.父母离婚后,阿伟跟随父亲生活,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阿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也不善与人交往;而父亲整日跟人打麻将,对阿伟很少关心,每当阿伟犯错时,常常对其棍棒相加。进入初中后,阿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又因他迷恋网络游戏,逃学逃课,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阿伟不再去上学,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针对阿伟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方案时,宜采用的取向是()。A.社会需求取向 B.个人需求取向 C.交友需求取向 D.家庭需求取向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会工作者招聘考试练习题答案

第一套 1.下面理论和视角属于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的是【ABCE】。 A.行为主义理论 B.认知理论 C.标签理论 D.自我发展理论 E.优势视角 【答案解析】:常常被矫正社会工作运用的实务操作层面的理论与视角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标签理论、优势视角和"社会一心理"视角。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矫正工作的理论与视角。理论与视角是介入社会工作的基础,也是介入的理论指导,所以,合适的理论对于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父母离婚后,阿伟跟随父亲生活,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阿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也不善与人交往;而父亲整日喝酒、打麻将,对阿伟很少关心,每当阿伟犯错时,常常对其棍棒相加。进入初中后,阿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又因他迷恋网络游戏,逃学逃课,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阿伟不再去上学,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针对阿伟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方案时,宜采用的取向是【B】。 A.社会需求 B.个人需求 C.交友需求 D.家庭需求

【答案解析】:个人需求取向主要是指服务方案的设计是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在整个服务方案的策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起着发起者和推动者的作用,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然后发动服务对象挖掘自身需求,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共同收集各类服务信息,并在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服务对象需要的各类服务方案。本题中,阿伟性格内向,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引导阿伟挖掘自身需求,帮助阿伟摆脱当前困境。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考生需了解计划设计的各要素,如评估需求、理论分析、确定目的和目标、制定方案、评估方法等。本题主要针对的就是评估需求,设计计划一般分为社会问题需求和个人需求取向两种类型。 3.家庭结构图是社会工作者在家庭评估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工具,它用图形方式来显示家庭的内在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C】。 A.家庭内部的压力 B.家庭内部的资源 C.家庭的重大事件 D.家庭与环境的界限 【答案解析】:在家庭评估中,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家庭结构图作为评估的工具。家庭结构图是用图形方式来表示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一些重要事件等,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迅速、形象地了解和掌握受助家庭成员的结构、成员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情况。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评估的方式。考生需要注意结构图的绘制原则。4.某社区根据政府“居家养老”政策的要求,策划“老人饭桌”项目,为社区内老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摘要: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是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基础、运作目标、小组特点、实践原则、小组成员、工作者的角色等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比较,并对三大模式的优劣势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治疗模式 分工: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其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强调组员的参与、共识和任务的达成,更重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交互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强调在小组的协助过程中,有类似问题的成员聚在一起,相互协助发展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工作技巧 治疗模式也叫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1.社会目标模式:A.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参与可激发个人的潜能,提升个人的意识。赋权及时过程也是结果,包括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和理解,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近年来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小组,采用社会目标模式,贯穿了赋权理论。B.系统功能理论。根据系统功能理论强调的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认为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使小组功能最大化,带给成员真正的改变;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化的过程。C.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交互模式:A.系统理论,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每一系统都有三个协助人生活的系统:非正式和自然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B.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汇总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 C.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治疗模式:A.精神分析小组;B.阿德勒式小组;C.心理剧;D.行为治疗小组; E.玩型治疗小组; F.交流分析小组; G.案主中心的小组; H.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I.现实疗法小组。 运作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对各种弱势群体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推动能力建设和应对市场压力。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扶贫”的非政府组织、村民自助组织、妇女手工艺制作

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社会工作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职业性助人活动 B.注重专业价值 C.强调专业方法 D. 注重理论 E.双方合作与多方协同 2.我国在推进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的宗旨是( )。 A.助人自助 B.利人利己 C.利人不利己 D.施人恩惠 E.解人危难 3.《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 )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日日日日日 4.一名社会工作者早晨起来发现三岁的女儿发高烧,病情严重,但因丈夫出差在外,眼前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照看女儿,而她自己已经在昨天预约了服务对象要在今天上午进行一次重要的面谈。这名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 )。 A.保密问题 B.情理法问题 C.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E.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5.“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容,它以( )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依赖。 A.慈善 B.仁爱 C.人道主义 D.博爱 E.人本主义

6.( )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续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A.社会功能 B.社会角色 C.社会互动 D.家庭 E.朋辈群体 7.弗洛伊德认为,( )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A.后天的理想与目标 B.社会规范 C.当下环境的压力 D.对未来美好状态的向往 E.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 8.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 A.勤奋还是自卑 B.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 C.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 D.亲密还是孤独 E.繁殖还是停滞 9.最强调个别化原则的是( )。 A.行政社会工作方法 B.个案工作方法 C.小组工作方法 D.团体工作方法 E.社区工作方法 10.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提出的。 A.比斯台克 B.泰勒 C.阿尔德弗尔 D.马斯洛 E.勒温 答案: 11.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工作计划书的各种理论合集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201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试题

201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试题 (附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60 题,每题 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个最符合题意)1.小郑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精神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希望重新就业。经医院转介,小郑进人一家机构接受职业康复服务。小郑属于( A )服务对象。 A.自愿 B.外展 C.非自愿 D.潜在 2.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后,社会工作者小李来到其居住的社区,向居委会了解其家庭和生活状况,并拟定了一份初次面谈提纲。小李的做法属于( A )。A.接案准备 B.接案面谈 C.面谈安排 D.问题界定 3.74 岁的老李在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时,向社会工作者提起孙女小红正在上初中,学习成绩不好,希望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此案例中,小红属于( B )服务对象。A.正式 B.潜在 C.非正式 D.现有 4.社会工作者小赵在与服务对象会谈时,通过提供情绪支持,缓解了服务对象的焦虑;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自我认知,增强了服务对象自我改变的动力。小赵的上述做法具有( B )作用。 A.启发性 B.治疗性 C.安抚性 D.肯定性 5.班主任马老师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小亮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于是将小亮转介给学校社会工作者华姐。在与小亮接触后,华姐觉得小亮的问题还需要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 为此,华姐向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请教如何准确评估小亮的问题与需要,这属于( D )方法。 A.调查 B.询问 C.观察 D.咨询 6.某儿童服务中心计划为 3 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开展科学喂养知识讲座和亲子活动,为 3-6 岁的儿童及家长开展辅导、娱乐等活动,为 7—14 岁的儿童及家长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以及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上述活动主要是依据( B )特点而设计的。 A.儿童性格 B.儿童发展 C.家长心理 D.家长行为 7.某儿童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因此为社区内的小学生开设了美术、舞蹈、篮球、陶艺等课程,以发展各自的特长。当学生在某些课程上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社会工作者也予以接纳。上述服务理念依据的是( B )。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13-14-2《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查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7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100分钟完卷。 2、开卷考试。 3、适用班级:2011级社会工作 评阅人:_____________ 总分人: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1分,共计16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A.生命回顾 B.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怀旧 D.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运动。 A.中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3.1987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络”。 A.社区照顾 B.社区管理 C.社区服务 D.社区福利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1961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__ __ ___ __ __ ___ __ __ 系_ __ __ ___ __ 专业_ __ __ ___ __ _班级 姓名_ __ ___ __ __ ___ __ 学号__ ___ __ __ ___ __ _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 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 也称病因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社会工作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强化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刘津是某社会服务机构新录用的社会工作者,机构安排了老莫做刘津的督导。老莫每次对刘津进行督导时,都会用一定的时间了解和关心刘津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并表示关心。老莫的这种做法属于()。 A.相互契合 B.聆听 C.包容 D.保持沉默 2.小李原来从事居家养老服务,最近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某小学担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个别督导会谈中,他的督导老陆示范了社会工作者与儿童建立关系的技巧,包括说话时内容表意清楚,避免责骂,发掘儿童优点,接纳缺点并协助纠正等。上述督导活动中,老陆向小李教导了有关()的知识。 A.社会问题 B.服务对象 C.工作过程 D.工作者本身 3.下列选项中关于实证主义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证主义理论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 B.对实证主义者来说,知识是权力的反映 C.实证主义主张探索世界形成知识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D.实证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

4.社会工作者小姚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状况,按户籍登记随机抽取了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填答质量,最宜采用的做法是()。 A.联络居委会人员发放问卷,在被抽中的老年人填完后,居委会人员上门收取,再统一交给小姚 B.通过邮局,将问卷及填好地址、贴上邮票的信封寄给被抽中的老年人,请他们填完问卷后寄回 C.使用一个场地将被抽中的老年人集中起来,由小姚当场说明如何填写,并回收这些老人所完成的问卷 D.招募10位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培训后让他们上门拜访被抽中的老年人,记录老年人的回答,并将完成后的问卷交给小姚 5.研究准备阶段的最后工作是设计研究方案,其工作内容不包括()。 A.选拔培训调查员 B.确定研究类型 C.进行经费、人员、调查进度等事项的安排 D.要与研究对象及当地政府和组织进行联系 6.社会工作者韩红的服务对象小新就读于某大学新闻专业。一个月前到某单位实习,但是,实习单位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感到很烦恼。他的情绪开始变得很低落,不想再去实习单位,要求学院给他换另外一家单位,否则就不去实习了。小新对社会感到失望、害怕,不想毕业,而且所学专业是新闻专业,需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是认为自己太差劲,不可能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也不能胜任。在辅导员的鼓励下,他前来向韩红求助。韩红告诉他一些关于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需要掌握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调整小新原来的行为方式。韩红在此个案中主要扮演的角色是()。 A.联系人 B.治疗者 C.使能者 D.教育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