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中的添加剂

茶饮料中的添加剂
茶饮料中的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作业

——茶饮料中的添加剂

学院:食品学院

班级:食科1005

姓名:张永飞

学号:0103100514

茶饮料中的添加剂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制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是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现在市场上的品种主要为:冰红茶、绿茶、冰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凉茶。茶饮料中使用的添加剂可分为抗氧化剂、滋味改良剂、色素及护色剂、乳化剂等,他们对改善和提高茶饮料品质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

市面上不同品种的茶饮料及其配料如下表:

名称配料使用的添加剂统一冰红茶水、果葡糖浆、白砂糖、速溶红茶、食品添加剂

食用香精、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钠、六偏磷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甜菊糖苷康

师傅冰红茶水、白砂糖、红茶粉、精制盐、食品添加剂柠檬酸、柠檬酸钠、维生素C、焦

糖色、食用香精龙井怡茶水、白砂糖、龙井茶叶、蜂蜜0.3g/L、龙井茶浓缩液、

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钠、六偏磷酸钠、维生素C、碳酸氢钠、食用香精

铁观音茶水、白砂糖、铁观音茶叶、铁观音茶浓缩液、食品添加剂D-抗坏血酸钠、柠

檬酸钠、六偏磷酸钠、维生素C、碳酸氢钠、食用香精王老吉(加多宝、和其正)水、

白砂糖、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

(未找到)统一冰绿茶水、白砂糖、果葡糖浆、绿茶浓缩液、食品添加剂、食盐食

用香精、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钠、D-抗坏血酸钠、六偏磷酸钠、甘草酸胺、焦磷酸二氢二钠、三聚磷酸钠统一绿茶水、白砂糖、绿茶茶叶、乌龙茶茶叶、食品添加剂六偏磷

酸钠、D-抗坏血酸钠、食用香精、维生素C、碳酸氢钠、焦磷酸二氢二钠、三聚磷酸钠

康师傅绿茶水、白砂糖、绿茶茶叶、蜂蜜、绿茶浓缩液、食品添加剂D-抗坏血酸钠、六

偏磷酸钠、柠檬酸钠、维生素C、碳酸氢钠康师傅茉莉蜜茶水、白砂糖、茉莉花茶叶(

绿茶茶坯)、蜂蜜、绿茶浓缩液、茉莉花茶萃取液、食品添加剂D-抗坏血酸钠、偏磷酸钠

、柠檬酸钠、维生素C、碳酸氢钠、食用香精

茶饮料中添加剂的种类:

抗氧化剂

茶饮料中的茶多酚等成分极易氧化而生成其它成分, 从而影响了茶饮料的香气和滋味, 因

此需加入抗氧化剂以延缓或减少这些成分的氧化。

1.1抗坏血酸(维生素C)

简介: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分子量:17

6.13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

糖衍生物。

作用机理: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茶饮料中含有茶多酚,暴漏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这种醌类化合物很容易相互连接,成为褐色素引起茶饮料“褐变”,而抗坏血酸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茶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茶多酚,保持了茶饮料原来的颜色和香气。

用量和评价:在VC 的使用上,用量很重要, 同时还需要考虑茶饮料在超高温杀菌中的损

失, 一般用量为0.4到0.6g /L, 用量太低, 茶饮料氧化更严重。

1.2D-异抗坏血酸钠

简介:D- 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

view/1506967.htm"异抗坏血酸钠(d-sodium erytho

rbate)又名赤藻糖酸钠,是一种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助色剂。能防止腌制品

中致癌物质- 亚硝胺的形成,根除食品饮料的变色、异味和混浊等不良现象。广泛用于肉类、鱼类、蔬菜、水果、酒类、饮料及罐头食品的防腐保鲜助色。

抗氧化性能:异抗坏血酸钠的抗氧化能力远远超过维生素C钠,无强化维生素C的作用,但不会阻碍人体对抗坏血酸的吸收和运用。人体撮取异抗坏血酸钠,在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C。

用量及评价:目前, 茶饮料企业普遍使用的是VC 和D-异抗坏血酸钠, 或二者共同使

用。根据在茶饮料中的使用效果看, D-异抗坏血酸钠的抗氧化效果要优于VC。D-异抗

坏血酸钠的用量一般0.15到0.30g/L,当D-异抗坏血酸钠与Vc合用时,一般要求用量不超过0.50g/L。

风味调节剂

茶饮料的风味主要包括鲜爽味、苦涩味、收敛味、甜味和厚味等, 多酚类和咖啡碱的苦涩味与氨基酸的鲜味所形成的特殊鲜爽味是茶饮料滋味的主基调, 可溶性糖类可增加甜味和厚度, 芳香化合物、维生素类等起滋味修饰作用。茶饮料中的风味调节剂可分为六大类: 咸味剂、甜味剂、酸味剂、鲜味剂、滑爽剂和涩味剂。

1咸味剂(食盐)

咸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味。它在调味中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人们常称咸味是“百味之主”,是调制各种复合味的基础。食品调味用的咸味剂是食盐,主要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微量K Cl、MgCl2 、MgSO4等其他盐类,由于这些钾、镁离子也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元

素,故以含有微量的这些元素的盐作调料为佳。其主要作用是产生综合的味觉, 但不适

宜在所有茶饮料都添加, 具体可通过感官品尝决定添加与否。

2.2甜味剂

常用的甜味剂是白砂糖, 另外也有使用蜂蜜、果葡糖浆和安赛蜜等甜味剂的。白砂糖的优点是甜味好, 不易发生美拉德反应。蜂蜜在国内应用于低糖绿茶及冰绿茶中。美国的一些茶饮

料产品使用果葡萄浆, 糖度高达Bx12。甘草精有特殊的甜味, 在口腔中的持续时间长

, 用量很低,一般10到50ppm。用量太高, 对香气和滋味都有不良影响。冰茶中常

用的甜味剂的等价浓度见表1。茶饮料中使用较多的甜味剂有以下两种:

2.2.1甜菊糖苷

简介:甜菊糖苷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中精提的新型天然甜味剂。它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经大量科学实验

及他国长期食用历史证明,甜菊糖苷无毒无副作用,无致癌物,食用安全,是一种可替代蔗糖非常理想的甜味剂。

作用及评价:在使用甜菊糖苷作为甜味剂上,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另外还要考虑美拉德反应对茶饮料色泽的影响。由于茶叶中天然存在氨基酸, 当有还原糖存在时, 就会逐渐

发生美拉德反应, 使茶饮料色泽逐渐加深。温度越高, 反应越快, 茶饮料色泽加深度越

快, 这一点要在开发饮料时注意。

2.2甘草酸铵

简介:甘草酸铵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由天然物甘草经氨水浸提后,加铵盐精制而得。甘草酸铵属于甘草甜素,甘草甜素是一种多功能甜味剂,它包括甘草酸及其盐类,是由甘草根、茎中提取,经过提纯精制而得到。产品有甘草酸、甘草酸铵、甘草酸钠和甘草酸钾。

用量和评价:FEMA规定:最大使用量为软饮料,51mg/kg。实际用量可按生产需要

适量用于肉类罐头、调味料、糖果、饼干、凉果及饮料。

【表1.冰茶中常用甜味剂的等价浓度】

糖类名称等价浓度糖醇类名称等价浓度蔗糖1.0甘露醇1.43乳糖

2.5半乳糖醇2.5麦芽糖2.0麦芽糖醇1.43半乳糖1.7

8木糖醇1.0葡萄糖1.43甘甜草0.02果糖0.67糖精钠

0.002木糖1.43甜叶菊0.0033

2.3酸味剂

酸味剂是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给人爽快的感觉,可增进食欲。一般具有防腐效用,又有助于溶解纤维素及钙、磷等物质,帮助消化,增加营养。茶饮料中常用的酸味剂有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等。

2.3.1柠檬酸

简介: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名HYPERLINK "http://bai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767911.htm"枸橼酸,无色晶体,常含

一分子结晶水,无臭,有很强的酸味,易溶于水。其钙盐在冷水中比热水中易溶解,此性质常用来鉴定和分离柠檬酸。结晶时控制适宜的温度可获得无水柠檬酸。在工业,食品业,化妆业等具有极多的用途。

用量及评价:柠檬酸作为酸度调节剂,在茶饮料的制作过程中,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有特别规定的除外)。主要还是取决于口感的需求。某些情况下, 同时添加少量的苹果酸或酒石

酸或磷酸则可产生更好的效果。比如, 在苹果茶中, 宜同时使用柠檬酸及苹果酸, 在葡

萄茶中, 则宜同时使用柠檬酸和苹果酸, 或柠檬酸和酒石酸。在美国的一种梅子蜂蜜绿茶中, 添加了磷酸, 也有不错的滋味。

3.2苹果酸

简介:苹果酸,又名,由于分子中有一个HYPERLINK "http://bai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949536.htm"不对称碳原子,有两种立

体异构体。大自然中,以三种形式存在,即D-苹果酸、L-苹果酸和其混合物HYPER

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4768265.htm"DL-

苹果酸。白色结晶体或结晶状粉末,有较强的吸湿性,易溶于水、乙醇。有特殊愉快的酸味。苹果酸主要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

用量及安全性:苹果酸是苹果的一种成分,人每日由蔬菜、水果摄取的苹果酸为1.5~3.

09左右,从未发现不良反应,毒性极低。

评价:在苹果茶中, 宜同时使用柠檬酸及苹果酸,可产生令人愉悦的酸味,增强食欲,促进

消化吸收。

2.4滑爽剂(果胶)

主要是应用于冰红茶中, 这类添加剂为果胶。果胶在冰红茶中可产生愉快的滑爽感, 尤其

在含果汁的饮料中效果更佳。此外, 也可使用CMC, 但它的作用是产生口腔中的饱满度

和持续感, 而不象果胶那样产生滑爽感。

5鲜味剂

种类:常用的鲜味剂有茶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都是茶饮料中天然存在的氨基酸。

用量及评价:一般春茶中的氨基酸含量较高, 因此滋味不苦, 回味甘甜, 而夏秋茶茶多

酚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 所以滋味苦涩。另外, 用于加工茶饮料的茶叶一般为低档

茶叶, 通常氨基酸含量低, 通过添加外源的氨基酸, 可以调整酚/氨比(即茶多酚与氨

基酸的比例) 改善滋味, 由于茶氨酸价格高, 实际常用的氨基酸是丙氨酸和甘氨酸等。

氨基酸的添加量和比例很重要, 尤其在同时添加多种氨基酸时用量和比例更重要, 不恰当

的用量和配比反而降低茶饮料的可接受性。

6涩味剂(儿茶素)

简介: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

w/61579.htm"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都是碳氢氧三元化合物,是由HYPE

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83753.htm"糖

类经一系列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

view/1326.htm"酶的作用,通过HYPERLINK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40700.htm"莽草酸途径,

形成苯环化合物,最后合成为儿茶素。儿茶素具有明显的HYPERLINK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83681.htm"酚的特性,

能使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

/1208.htm"重金属和HYPERLINK "http://baike.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5472.htm"蛋白质沉淀,所以,是一种酚性

物。约占茶多酚含量的75%到80%,也是茶的苦涩味的来源之一。

作用及评价:儿茶素(Catechins)又称茶单宁,和HYPERLINK "ht

tp://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8357.htm"咖啡因同

属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

3217.htm"茶叶中的两大重要机能性HYPERLINK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567383.htm"成分,但是又以

儿茶素为茶汤中最主要的成分。有些HYPERLINK "http://baike.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415315.htm"研究报告认为儿茶素具有药

效,所以近来大家都愈来愈重视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了。有些厂商正在开发强化了儿茶素的茶饮料,即另外再添加提纯的儿茶素, 以增强功能诉求。这类饮料需解决滋味太苦涩这一问题。

缓冲剂

缓冲剂常称为酸碱稳定剂,一般是盐类,如强酸弱碱或弱酸强碱盐类,在反应或保存中逐渐释出盐中的酸或碱以保持稳定的酸碱值。目前茶饮料中使用的缓冲剂和pH调节剂是柠檬酸钠和碳酸氢钠。

1柠檬酸钠

简介:柠檬酸钠是目前最重要的柠檬酸盐,主要由淀粉类物质经发酵生成柠檬酸,再跟碱类物质中和而产生,柠檬酸钠无毒性、具有pH调节性能及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可用于食品工业。柠檬酸钠用作食品添加剂,需求量最大,主要用作调味剂、缓冲剂、乳化剂、膨胀剂、稳定剂和防腐剂等;另外,柠檬酸钠同柠檬酸配伍,用作各种果酱、HYPERLINK "ht

tp://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6596.htm"果冻、果

汁、饮料、冷饮、奶制品和糕点等的胶凝剂、营养增补剂及风味剂。

用量:中国大陆规定柠檬酸钠作为缓冲剂在茶饮料制作过程中,应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评价:柠檬酸钠的优点是既可作为pH 调节剂, 又可作为缓冲剂, 在中性和酸

性茶饮料中都可应用。

2碳酸氢钠

简介: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俗称“小苏打”、“HYP

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384718.htm"苏

打粉”、“重曹”,白色细小HYPERLINK "http://baike.ba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51869.htm"晶体,在水中的HYPERLIN

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22899.htm"溶

解度小于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

iew/121539.htm"碳酸钠。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

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7816.htm"二

氧化碳和水,270℃时完全分解。碳酸氢钠是HYPERLINK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507270.htm"强碱与HYP

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598803.htm"弱

酸中和后生成的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

m/view/154804.htm"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821109.htm"弱

碱性。常利用此特性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HYPERLINK "http://ba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40268.htm"膨松剂。碳酸氢钠在

作用后会残留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

view/121539.htm"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115019.htm"碱

味。

评价:相对于柠檬酸钠,碳酸氢钠只作为pH 调节剂, 且用量太高会产生咸味, 在过去

应用较多,目前多使用柠檬酸钠。

护色剂

茶叶中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多酚类等色素物质.这些物质对光、热、氧等敏感,因而在加工及贮存过程中易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茶汤原来天然的色泽。尤其绿茶茶汤更不稳定,在加工及贮存过程中色泽很易发生变化,因而有必要加入护色剂。常用的护色剂有三聚磷酸钠、偏磷酸钠和焦磷酸二氢二钠等。

1三聚磷酸钠

简介:三聚磷酸钠有不同的磷酸氢钠分子缩合而成。又称HYPERLINK "ht

tp://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4333108.htm"三磷

酸钠。因其分子(Na5P3O10)中有5个钠原子,故俗称五钠。三聚磷酸钠绝大部分

用于合成洗涤剂,少数用于食品及工业用水的软化处理。

作用及评价:水中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金属离子, 而且不同批次的水其中的金属离子含量会发生变化,其中的高价金属离子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对茶汤色泽有不利影响, 也会破坏VC

的稳定性,三聚磷酸钠具有螯合致硬金属离子的优异性能,从而可消除这些金属离子的不利影响。

4.2偏磷酸钠

简介:无色玻璃状透明HYPERLINK "http://baike.baidu.

com/view/148817.htm"结晶、白色片状或粉末。在空气中易吸湿。

溶于水呈碱性反应,不溶于HYPERLINK "http://baike.baid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3010.htm"乙醇。HYPERLINK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279515.htm"相对密度

(d20)2.484。半数致死量(小鼠,腹腔)830mg/kg。

作用及评价:茶饮料中加入偏磷酸钠可提高茶饮料色泽和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

3焦磷酸二氢二钠

简介:焦磷酸二氢二钠的理化性质是白色结晶性粉末,相对密度1.862,加热到220℃

以上分解成偏磷酸钠。易溶于水,可与Cu2+、Fe2+ 形成螯合物,水溶液与稀硫酸稀

无机酸加热水解成磷酸。来源与制法是磷酸二氢钠加热到200℃脱水制得;或在磷酸中加

入碳酸钠,再加热到200℃经过脱水制得。

作用:功能水分保持剂、PH调节剂、金属螯合剂。本品为酸性盐,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焦酸钠(碱性盐,与肉中蛋白质有特异作用,可显著增强肉的持水性)混合使用。本品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用作快速发酵粉的原料。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中作为食品添加剂食用。

5.色素

目前茶饮料中常用的色素有焦糖色素、柠檬黄和日落黄等。

1焦糖色素

简介:焦糖色素是人类使用历史最悠久的HYPERLINK "http://bai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65945.htm"食用色素之一,也是目前人

们使用的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

ew/93102.htm"食品添加剂中用量最大、最受欢迎的一种。色率高,着色能

力强,体现发酵酱油特有的红褐色,红润、亮丽。HYPERLINK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341791.htm"粘度适中,溶

解性好,耐盐度高,品质稳定。

作用及评价:焦糖色素主要应用于红茶饮料中, 亦可应用于水仙型色泽较深的乌龙茶中。由于茶饮料为负电荷体系, 因此应选用负电荷焦糖色素。否则会因电荷中和发生色素破坏产生混浊。在红茶饮料中, 以使用红色焦糖色素为佳,可产生感官上较为悦目的亮红色, 而普

通焦糖则为暗褐色。在绿茶饮料中, 如冰绿茶, 当茶粉或茶汁用量不足时, 或因低pH

原因而使茶饮料色泽变淡时, 添加极少量的普通焦糖色素, 可增强冰绿茶的黄绿色。近

年来, 由于一些食品厂商在食品加工中滥用工业色素, 引起消费者对食品饮料色素的恐慌

, 加之一些厂商在标签上书写决不含色素、防腐剂等的不良误导, 目前的产品更加趋向

于不使用色素。但这可能引起产品成本的升高和色泽可接受性的降低。

简介:水溶性合成色素,鲜艳的嫩黄色,单色品种。可安全地用于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饲料、烟草、玩具、HYPERLINK "http://baike.baidu.

com/view/3579414.htm"食品包装材料等的着色。HYPERL

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61891.htm"中

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和靛蓝。它们分别用于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红绿丝、罐头,以及糕点表面上彩等。这些合成色素的确把食品表面装扮的格外惹人喜爱,但是,它们禁止用于下列食品:肉类及其加工品(包括内脏加工品)、鱼类及其加工品、水果及其制品 (包括果汁、果脯、果酱、果子冻和酿造果酒、调

味品、婴幼儿食品、饼干等。

作用及评价:柠檬黄之所以能用做食品药品染色剂,是因为它安全度比较高,基本无毒,不在体内贮积,绝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体外,少量可经代谢,其代谢产物对人无毒性作用。而它的生产所用原料对氨基苯磺酸、酒石酸及2-萘酚-6-磺酸都是基本无毒的物质。因此,HY 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237560.htm"世

界粮农组织(FAO)和HYPERLINK "http://baike.baid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view/25507.htm"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94年

就给了它一个很宽容的每日答应摄用量。若按标准使用柠檬黄,则进入人体的量距每日答应摄用量相差很多。

乳化剂

乳化剂主要应用于奶茶饮料中。应用于奶茶中的乳化剂主要有蔗糖酯、单甘酯、吐温、海藻酸钠等, 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复合使用。由于奶茶类饮料为中性( pH 6.4到 7

.0) , 而且营养十分丰富, 是腐败微生物良好的生长介质, 即使在较强的杀菌条件

如UHT138℃,20min 或杀菌釜121℃,20min, 也有可能在保质期内出

现腐败现象。因此,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的乳化剂是更佳的选择。

1蔗糖酯

简介:蔗糖酯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 单独使用时乳化剂效果差, 会形成较大的脂肪圈,

因此宜HLB值高低搭配或与其它乳化剂复合使用。例如, 选用了HLB 值为16的P-

1670蔗糖酯, 需搭配另外一个蔗糖酯时, 宜选用低HLB值的蔗糖酯, 如HLB

值为5的S570。用量一般为0.03% 到0.3% 。

2单甘脂

简介:单甘酯在乳饮料中具有很好的乳化脂肪的效果, 产生的脂肪量少, 对滋味也没有不

良影响, 用量一般为0.03% 到0.1%。单甘酯在应用中的缺点是溶解十分困难,

需在热水中高速剪切下溶解。在工艺中, 如果溶解剪切不充分,单甘酯就会以颗粒状或片状

漂浮在表面, 产生类似于已腐败的假象。

增香剂(食用香精)

食用香精对茶饮料的品质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表现为对茶饮料滋味和香气的增强及整体品质的提升。另外, 食用香精也使茶饮料品种得以极大丰富。不同的茶类宜搭配不同的香精, 一些可选用的搭配如下:

茶饮料所加食用香精的种类绿茶蜂蜜、茉莉、玫瑰、梅子、西柚、苹果、水蜜桃等

红茶蜂蜜、葡萄、玫瑰、柑橘类、水蜜桃、柚子、梨、红枣、人参等乌龙茶桂花、

人参、茉莉、大麦等

茶饮料生产中应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功能各有不同。在开发茶饮料时, 需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的pH 值、产品的健康诉求等不同而选择恰当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正确地遵循这一原则, 就能开发出高品质的茶饮料, 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88~592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0-10-21 修订日期:2010-12-12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3-35-15) 作者简介:尹军峰(1968— ),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茶饮料工程研究,yinjf@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8) 摘要: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关键词: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TS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88-05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ea Beverage in China Mainland YIN Jun-feng, XU Yong-quan, YUAN Hai-bo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Tea Industry, 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ea & Beverage Plants Produc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beverage in the world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ea beverage industry in China mainland, the m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tea beverage in China mainland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ea beverage, development trend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天然、方便、健康、快捷等特点的茶饮料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国际软饮料市场上增长速度最快、最重要的饮料产品之一。虽然中国大陆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产销量和市场份额得到快速增长,2009年产销量已超过800万t ,产值超过400亿元,已成为拓展茶叶消费和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目前也出现了产品花色品种少,同质化程度较高,高端产品不多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索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对推动茶饮料发展乃至整个茶 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全球茶饮料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成为继碳酸饮料和纯净水之后的第三代饮料。日本、欧美等是茶饮料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其中美国是最早尝试茶饮料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采用速溶茶或浓缩汁以及香料和甜味剂等原料开发生产瓶装或罐装充气冰茶饮料;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开发成功的罐装乌龙茶饮料成为了现代液态茶饮料的里程碑,产销

哇哈哈“茶饮料”市场定位策划书

娃哈哈茶饮料市场定位策划书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团队 鄂西襄职分队

娃哈哈茶饮料市场定位策划书 一、前言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跨国公司。在中国29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3万名,总资产达268亿元。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50亿元,纳税45亿元,利润60多亿元。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二、娃哈哈茶饮料市场现状 由于娃哈哈产品系列十分的多,我们只挑选其中两个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接触比较多的产品进行分析,娃哈哈冰红茶和绿茶系列。 娃哈哈冰红茶,以滇红红茶和祁门红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萃取、调配而成,口味醇厚、唇齿留香。 娃哈哈低糖绿茶,以优质龙井茶为主要原料,结合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最大限度保持了绿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同时在口味调配上兼顾国人的饮茶习惯,让人们在解渴的同时喝出品味、喝出健康。 娃哈哈龙井绿茶,充分发挥了身在“茶叶之都”——杭州这一地源优势,结合传统制茶技

中国茶饮料市场分

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 历史背景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开始,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茶的最初功用是其药用价值;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茶过后也成为祭品,之后才发展成为饮料。唐朝开始,饮茶之风盛行。自此,茶发展成为几千来最为普遍、最为中国人自豪的一种饮料。 与茶叶几千年的历史相比,袋包茶的历史很短,1904年,托马斯.苏里南发明了袋包茶,但我国袋泡茶的生产在1978年前后,且发展非常缓慢。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茶叶罐装饮料,至1994年,市场占有率为21.8%。美国自1990年以来兴起即饮茶,已开始深入家庭,发展很快。而中国大陆,我们最早接触茶饮料,始于品牌旭日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茶叶,是一个多品种、多极化的市场,过去那种散装茶,小包装茶会逐步萎缩,而方便、营养、保健的茶饮品迅速崛起,这既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CMMS背景 CMMS(China Marketing and Media Study),即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是由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自1998年以来,进行的一项自主性的连续调查。 在这里,我们通过CMMS历年数据的比较,以及CMMS2003春季数据的详解,来描摹中国茶饮料市场的发展轨迹及现状。 CMMS2003,共调查了30城市15-64岁71849个样本。 散装茶:家庭消费为主,市场较为稳定CMMS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对散装茶叶的消费情况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70%左右的被访者家庭在过去的一年里饮用过散装茶,平均每个家庭每月的饮用量为4-5两;选择的茶的种类主要是绿茶和花茶。45岁以上人群更倾向于饮用散装茶。 如下表所示。 图表1 袋包茶:从属地位,亦在动摇散装茶的携带和冲泡受条件的限

茶饮料制作方法的简要说明

茶饮料制作方法的简要说明 1、流行制作方法:茶叶——浸提(85℃/15`)——粗滤(80℃)——迅速冷却(5℃)——精滤(5℃)——调配(80℃)——高温杀菌(90℃/15`)——灌装(88℃)封盖 2、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孙庆文、侯庆的制作方法:茶叶——浸提(>85)——粗滤(80℃)——澄清处理(80℃)——调配(80℃)——精滤(75℃))——杀菌(90℃)——灌装(88℃)封盖 3、方法1和2的主要区别:方法1:高温浸提,冷却出浑后精滤澄清,最后再提高温度灭菌;方法2:浸提后保持自然温降,高温澄清,最后也高温杀菌。 4、方法2的优势:澄清透明度高,澄清状态稳定。节能效果显著。 1 、关于茶饮料的澄清

茶饮料的品质,是指茶饮料的茶滋味、茶香、茶色、卫生和澄清透明等诸方面。澄清透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一种茶饮料产品的澄清透明度较高,就会在消费者和经销商眼中显得品质很优秀。如果一种茶饮料产品的澄清透明度较低,就会在消费者和经销商眼中显得品质较低劣,甚至被认为是已经变质。在某种程度上,茶饮料的澄清透明程度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它在市场中的销量和销价。经过比较,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澄清透明度最好的茶饮料是统一乌龙茶。它就像品质最醇厚的葡萄酒一样清澈透亮,赢得了最多的消费人群的青睐。 茶饮料的生产成本,是指原料、包装、人工、水、电、蒸汽消耗等诸方面。其中水电汽能源的消耗是生产成本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茶饮料生产工艺中,进行澄清处理需要的能源消耗量是很巨大的。 2、茶饮料传统澄清工艺的原理 在传统的茶饮料生产工艺中,所消耗的大部分能耗是为了进行茶饮料的澄清处理。

关于饮料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编写说明 本期融合了饮料业多位专家的观点,简要分析了饮料业2002 年1 季度的经营和生产情况,对饮料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食品行业的权威专家重点分析了饮料中具有代表性的果汁和茶饮料,近几年从市场变化、消费者习惯和市场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趋势预测:"十五"期间,我国饮料总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4 %左右。市场消费主要集中在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四大品类上。 强势:经常性、批量、超市集中购买等消费特点扩大了市场;由于消费者注重品牌,提高了一些饮料品牌的熟悉度、忠诚度;价格低和具有保健、绿色功能的饮料是产品竞争市场的内在因素。 弱势: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假冒伪劣产品在消费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行业竞争不规范;现销的饮料品种不能满足消费。 机会:饮料消费主要集中在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四大品类上,而不同的特定市场,如儿童市场、学生市场对含乳饮料有较大需求。政策上分析:"十五"期间,我国饮料总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4 %左右。经过20 年的发展,饮料业的名牌企业普遍进入投资的“收割期”。 风险:市场上产品品牌较多,许多厂家剽窃,影响了行业形象;定价不合理,产品的价位层次较多而杂;产品包装、广告宣传成本加大。

I饮料业经济运行情况 (1) 一、饮料业经营情况和产量 (1) 二、饮料市场现状分析 (2) 三、重点饮料业一制茶业概况 (4) 四、瓶装水饮料市场分析预测 (6) II 2001 年的中国饮料市场和2002年预测 (8) 一、2001年中国饮料市场特点 (8) 二、“十五”饮料发展预测 (18) III果汁饮料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20) 一、果汁饮料市场发展概述 (20) 二、市场多样化分析 (22) 三、消费者分析 (25) 四、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9) 五、果汁饮料的投资趋向 (31) IV茶饮料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32) 一、市场发展概述 (32) 二、市场竞争分析 (33) 三、市场产品分析 (38) 四、消费者特征与习惯 (40)

茶饮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年茶饮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中国茶饮料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2年) 报告编号:1588701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 市场规模 市场供需 产业竞争 行业发展 发展前景 行业宏观 重点企业 行业政策 行业研究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茶饮料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2年) 报告编号:158870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3a13906588.html,/R_ShiPinYinLiao/01/ChaYinLiaoShiChangJingZhengYuFaZ 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近年来,软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备受推崇的碳酸饮料逐渐“退烧”,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饮料市场新的主力军。在国外,茶饮料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在国际上被称为“新生代饮料”,被认为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绿色的消费追求。 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茶饮料市场销量达998亿箱,其中绿茶饮料占据42%的市场,红茶饮料的份额高达47%。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到200 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 中国茶饮料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饮茶是中国人的固有文化和生活习惯,长期以来,中国人将茶作为“国饮”;另一方面,茶饮料和茶一样,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能够解渴、提神、有助于健康;再者,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中推动着茶饮料市场的不断扩大。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2年)认为,目前国内茶饮料市场品牌集中化较为明显,茶饮料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康师傅一家的份额就已经接近50%,加上统一,两者合计占领份额在一二线城市接近80%。 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茶饮料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96%。其中,康师傅、统一、加多宝、王老吉、雀巢等都是市场上比较强势的品牌。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 调查茶饮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喜好茶饮料的人群类型,年龄分布,饮用频率。从而使各个品牌的茶饮料能增强自己的优点,改进自身的缺点,多生产消费者需要的类型,按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进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成功,进而取得更多的利益。 一、背景资料 中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从2001~2005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至2005年产量达到2260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3700万吨。2002年中国饮料产量达到2025万吨,行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825家,资产总额604亿元,销售收入551.5亿元,利润总额39.7亿元。据统计,2002年我国软饮料市场中以饮用水的产量为最高,但销售额仍是碳酸饮料占领先地位。 二、市场饮料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98年以来,软饮料行业稳定快速发展。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从1998年的361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551亿元。 软饮料行业利润总额大幅提高,2000年之后的增长尤其显著,主要是源于果汁饮料与茶饮料产品的迅速跟进,为行业带来大的盈利方向,2002年碳酸饮料利润占整个饮料行业利润的40%。茶饮料占19%,两者成为利润主体,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而饮用水的利润不足2%。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饮料已从昔日的生

活奢侈品转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资料,2000年中国饮料工业的饮料总产量1491万吨,比上年增长25.7%,饮料业连续保持了2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国内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2000年,瓶装饮料产量达554万吨,居第一位,碳酸饮料达420万吨,居第二位,茶饮料185万吨,居第三位,茶饮料是所有饮料类别中增长最快的。今年,饮料市场上最亮丽 的景致莫过于享有“饮料新贵”之称的茶饮料。在人们品尝清爽可口的茶饮料背后,茶饮料市场却是波涛汹涌,鏖战正急。 三、茶饮料的功效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碳酸饮料更爽口、解渴,比水饮料更怡人有味,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并且具有营养、保健疗效及消暑解渴的功用。 四、几大茶饮料品牌分析 在现代的市场上,茶饮料不断涌现出来,在消费者心目中主要出现几大品牌,如:康师傅,统一,旭日升,王老吉,立顿等品牌。 康师傅:致力于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和丰富品牌经营的内涵,是康师傅制胜的法宝。在品牌形象上,不仅大幅度地进行广告投入,而且在广告诉求的主题上每每有突破:2000年抓住“绿色旅游年”在全国推出了大型主题活动,让人们认识了“自然最健康,绿色好心情”的绿茶;2001年,力邀天王巨星任贤齐出任冰红茶形象代言人--展现康师傅冰红茶“冰酷”形象。

2009年我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我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我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受金融问题的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可能显现走弱态势,就业与收入增长的问题将进一步发展,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受美国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影响,预计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而且可能先于美国。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减弱。就国内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经济放缓已成定局。我国政府已经将“保8%争9%”作为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2009年经济形势会很严峻。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总需求增幅放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有限。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加大,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投资的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饮料工业造成的困难是短 暂的,2009年,在国家拉动内需、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下,国内消费市场值得期待,估计2009年下半年将会有好转。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

GDP过十万亿元的世界经济第六大经济体的中国,饮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从饮料消费水平看,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饮料消费量还很低,饮料市场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除白酒以外,大多数饮料行业在我国仍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我国人均年消费软饮料仅8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西欧发达国家的1/24,其中果汁及果汁饮料人均年消费量仅1kg,是西欧的1/40。差距从另一方面看也意味着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和潜力。从长期趋向看,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餐饮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饮料产品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群体将不断发展壮大,人均饮料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饮料产品社会需求总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2009年中国饮料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2009年我国饮料产品将向多样化发展,其中,传统碳酸饮料保持平稳,茶饮料继续走红,咖啡饮料有所发展,它们将共同构成2009

2020年中国茶饮料产业全景图谱

导读: 从1993年旭日升创造了第一个全新的“冰茶”概念开始,中国茶饮料市场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其已成为软饮料三大品类之一。2014-2019年,我国茶饮料市场规模从653亿元增长至787亿元,其中无糖茶饮料增长迅猛。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茶饮料诉求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 茶饮料,又称即饮茶,主要分为纯茶(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以及差浓缩液4中类型。1990年代初,旭日升冰红茶的问世正式拉开了中国内地茶饮料市场的序幕,康师傅、统一等冰红茶的相继推出进一步推动了红茶饮料品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奠定了整个茶饮料市场的基础。

产业链解析 茶饮料行业上游主要是茶叶的种植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氧化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护色剂等),茶叶种植参与者主要是茶农以及一些茶叶种植园。茶叶种植生产后流通到中游深加工,经过萃取、调配、充填以及包装,生产出茶叶制品如立顿绿茶包以及茶饮料产品。纯茶加工饮料以乌龙茶为主,是低酸性饮料,一般采用高压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结合热灌装形式,以热灌装PET瓶三片罐为主。调味茶加工饮料则以红茶居多。此类饮料以添加糖、酸并调以不同香型口味为主要目的,故甜酸比极为重要。调味茶是酸性饮料,采用巴氏灭菌法,包装类型多种多样,如二片罐、三片罐、利乐包等均有使用。下游则通过商店、超市零售、批发或电商流通至消费者手上。

上游茶叶种植——我国是全球茶叶大国市场总 体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种植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同时也是茶园面积增速最快的国家。但随着茶叶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逐渐饱和,目前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

茶饮料制作方法的简要说明完整版

茶饮料制作方法的简要 说明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茶饮料制作方法的简要说明 1、流行制作方法:茶叶——浸提(85℃/15`)——粗滤(80℃)——迅速冷却(5℃)——精滤(5℃)——调配(80℃)——高温杀菌(90℃/15`)——灌装(88℃)封盖 2、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孙庆文、侯庆的制作方法:茶叶——浸提(>85)——粗滤(80℃)——澄清处理(80℃)——调配(80℃)——精滤(75℃))——杀菌(90℃)——灌装(88℃)封盖 3、方法1和2的主要区别:方法1:高温浸提,冷却出浑后精滤澄清,最后再提高温度灭菌;方法2:浸提后保持自然温降,高温澄清,最后也高温杀菌。 4、方法2的优势:澄清透明度高,澄清状态稳定。节能效果显着。 1、关于茶饮料的澄清

茶饮料的品质,是指茶饮料的茶滋味、茶香、茶色、卫生和澄清透明等诸方面。澄清透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一种茶饮料产品的澄清透明度较高,就会在消费者和经销商眼中显得品质很优秀。如果一种茶饮料产品的澄清透明度较低,就会在消费者和经销商眼中显得品质较低劣,甚至被认为是已经变质。在某种程度上,茶饮料的澄清透明程度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它在市场中的销量和销价。经过比较,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澄清透明度最好的茶饮料是统一乌龙茶。它就像品质最醇厚的葡萄酒一样清澈透亮,赢得了最多的消费人群的青睐。 茶饮料的生产成本,是指原料、包装、人工、水、电、蒸汽消耗等诸方面。其中水电汽能源的消耗是生产成本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茶饮料生产工艺中,进行澄清处理需要的能源消耗量是很巨大的。 2、茶饮料传统澄清工艺的原理 在传统的茶饮料生产工艺中,所消耗的大部分能耗是为了进行茶饮料的澄清处理。 影响茶饮料澄清度的主要原因,是茶液的冷后浑现象。形成茶液中的冷后浑现象的主要因素是茶乳酪,它在高温时溶解,温度降低时变为不溶,形成冷后浑。我们日常饮茶时,

2020(行业分析)饮料行业分析终结版

(行业分析)饮料行业分析 终结版

2010饮料行业分析 摘要: 饮料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产值年均增长近20%。2009年饮料行业产量到8086万吨,对比1978年的20多万吨,改革开放30年来增长了近400倍,同时也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饮料生产国。 一、饮料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2009年饮料业增长24.33%,比2008年增幅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近几年来,几乎每5年就翻一番,2006年以来,更是每年过一个千万级的关口:2006年过4000万吨大关,2007年过5000万吨大关,2008年更是越过了6000万吨大关(如下图)。 未来几年更将是饮料行业结构重构时期,谷类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茶饮料等健康饮料品类将逐渐成为饮料业的主力军。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3年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饮料消费国和生产国,今年产量突破1亿吨更是指日可待。 从区域分步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饮料行业的主产区,其产量占我国饮料总产量的五成以上。从饮料品类来看,包装水仍然以40%的市场份额高居饮料行业榜首,碳酸饮料市场容量2009年达400亿,占据行业第二,而果汁饮料和茶饮料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其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位于第二的碳酸饮料。 二、国家标准划分了10大饮料品类。 1.包装水市场

包装水是份额最大的一个市场(主要包括瓶装水和桶装水),产量占整个软饮料业的30%以上。未来几年的概念大战、价格大战、口水大战,会更加热闹。 从大的市场格局来说,应该还是矿泉水、矿物质水、纯净水三足鼎立。当然,未来几年,薄荷水、富氧水、冰川水、雪山水等有概念和卖点的中高端水会更加受欢迎。矿物质水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对于普通大众,1元的矿物质水肯定比1.5元的纯净水和矿泉水更有吸引力。据ACNielsen的最新数据,康师傅矿物质水今年上半年以25.2%的占有率勇夺中国“水王”。 从品牌格局上,农夫虽然极力标榜自己是天然饮用水,但是消费者是不管这些噱头的,还是把其纳入矿泉水一类。未来5年矿泉水的前几名肯定还是景田、农夫、益力、蓝剑、椰树等。可以预测景田、农夫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蓝剑也算是水行业的隐形冠军了,蓝剑饮料公司未来几年内会在国内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当有了足够的资金和更多人才加盟后,蓝剑水也许可以挥师北上,把地盘从西南一隅扩大到全国。 整个水市场,必须要考虑矿物质水和纯净水品牌。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的矿物质水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娃哈哈、怡宝、乐百氏在纯净水市场的地位会受到可乐“冰露水”的挑战。娃哈哈这位昔日的纯净水王者也许对低毛利的瓶装水没太大兴趣了,因为无论销量、利润,营养快线、果汁都远比纯水有吸引力。 王老吉力推的昆仑山雪山水、五大连池水、以及西藏5100冰川水等,都遇到销量乏力的难题,看来水行业的确是高处不胜寒。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桶装水的领导地位将来会不太稳固,因为很多企业开始逐步在推广袋装水了。袋装水的密封、卫生、便利、成本、物流都远优于桶装,如果不是因为安吉尔公司把袋装饮水机的专利死死抓着不放,这个市场早就很火了。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查报告 一.饮料市场发展及现状,茶饮料独领风骚 近几年,中国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2004年,全国饮料总产量提高了22.66%,达到了2912.43万吨,自2000年以来再一次达到了新的高峰。2005年,饮料行业产销两旺,产成品、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都比上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共生产软饮料3086.96万吨,较2004年同期增长22.4%﹔软饮料产量逐年稳步增加,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745.95亿元,利润额达到201.13亿元。2006年,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1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7%。 AC尼尔森在一项针对全球零售信息的调查中发现饮料产品是全球成长最快速的品类,该调查涵盖北美、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区及拉丁美洲等47个国家及市场,显示饮料产业仍是现今当红的产业之一,而饮料品项中,又以酒精饮料、茶饮料及咖啡饮料三项嗜好性饮料为龙头,其中最普及的品项就非茶饮料莫属。我国茶饮料产值已占当前我国茶叶总产值的1/3,但即使按10公斤的人均消费量计,国内茶饮料市场容纳量约为1200万吨,产值在400亿元左右,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各大饮料厂商不断加入茶饮料生产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现今国内茶饮料的主要品种为两大类,一是低糖绿茶型;另一种是柠檬味冰红茶调味茶饮料。上近两年来,各厂商曾先后开发了一些

新的品种试图跳出低糖绿茶和冰红茶的范围,其中包括娃哈哈的无糖纯绿茶、可口可乐的茶研工坊系列、康师傅的优健美纯绿茶、统一公司的无糖纯茶,但从销售情况看,均未能成为新的主流品项。 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茶饮料市场销量达998亿箱,其中绿茶饮料占据42%的市场;红茶饮料的份额高达47%。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目前国内茶饮料市场品牌集中化的趋势较为明显,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茶饮料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96%。其中,统一、康师傅、麒麟、王老吉、三得利、雀巢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九成左右。正是看好茶饮料的未来发展前景,以碳酸饮料发家的“两乐”也随着市场的需求转身茶饮料市场。 随着茶饮料的出现及市场的繁荣,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21世纪饮料市场将是茶的世纪,茶饮料将成为“饮料之王”。二.茶饮料品牌分析 在现代的市场上,茶饮料不断涌现出来,在消费者心目中主要出现几大品牌,如:康师傅,统一,旭日升,王老吉等品牌。 康师傅:致力于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和丰富品牌经营的内涵,是康师傅制胜的法宝。在品牌形象上,不仅大幅度地进行广告投入,而且在广告诉求的主题上每每有突破:2000年抓住“绿色旅游年”在全国推出了大型主题活动,让人们认识了“自然最健康,绿色好心情”的绿

各种茶饮料的配料及配方之欧阳歌谷创作

茶饮料的配料及配方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冰红茶饮料 1、工艺流程 其他辅料溶解 茶叶——高温浸提——快速冷却——粗滤——精滤——调配——热灌装——封口——杀菌——成品 2、配方 红茶5Kg柠檬酸0.5Kg 焦糖色素0.05Kg维生素C0.5Kg 果葡糖浆60Kg红茶香味料0.5Kg加纯净水至1000Kg 3、操作要点 (1)浸提红茶茶水比为0.44%,浸提温度为90℃,时间为7分钟pH4.5左右; (2)快速冷却先用冷却水将浸液冷却到18℃以下,然后用冷却设备将其冷却到5℃左右,以分离出茶乳酪; (3)过滤用100目的尼龙网,去除茶渣及冷却产生的茶乳酪,精滤采取加助滤剂及加压过滤,滤网为200目,可以去除沉淀物;(4)调配按配方往茶汁中加入溶解后的其他原辅料;

(5)热罐装将调配好的汁液加热到75℃,迅速装罐密封。以防香味损失过多; (6)杀菌杀菌温度为100℃,保持15分钟,迅速冷却。 二、冰绿茶饮料 1、工艺流程 绿茶——浸提——过滤——调配——装罐——杀菌——成品 碳酸钙溶液溶解的其他辅料 2、配方 绿茶10Kg 维生素C 0.5Kg 碳酸钙适量柠檬酸0.5Kg 果葡糖浆60Kg 天然香精适量加纯净水至1000Kg 3、操作要点 (1)浸提绿茶茶水比为1.25%,浸提温度90℃,时间5分钟,水为去离子水,加有0.04%的碳酸钙; (2)过滤浸提后的茶汁先用不锈钢茶滤器过滤,去除茶渣后,在以纸板过滤器或滤膜过滤,以除去茶汁中的微粒和浑浊物,使茶汁清亮; (3)调配按配方将其他辅料溶解过滤后加入茶汁中; (4)装罐将配好的茶汤立即加热至90℃,趁热装罐,迅速封口; (5)杀菌在115℃的高压蒸汽锅中灭菌20分钟,放于冷水中

最新最全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

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 历史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开始,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茶的最初功用是其药用价值;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茶过后也成为祭品,之后才发展成为饮料。唐朝开始,饮茶之风盛行。自此,茶发展成为几千来最为普遍、最为中国人自豪的一种饮料。 与茶叶几千年的历史相比,袋包茶的历史很短,1904年,托马斯.苏里南发明了袋包茶,但我国袋泡茶的生产在1978年前后,且发展非常缓慢。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茶叶罐装饮料,至1994年,市场占有率为21.8%。美国自1990年以来兴起即饮茶,已开始深入家庭,发展很快。而中国大陆,我们最早接触茶饮料,始于品牌旭日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茶叶,是一个多品种、多极化的市场,过去那种散装茶,小包装茶会逐步萎缩,而方便、营养、保健的茶饮品迅速崛起,这既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CMMS背景 CMMS(China Marketing and Media Study),即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是由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自1998年以来,进行的一项自主性的连续调查。 在这里,我们通过CMMS历年数据的比较,以及CMMS2003春季数据的详解,来描摹中国茶饮料市场的发展轨迹及现状。 CMMS2003,共调查了30城市15-64岁71849个样本。 散装茶:家庭消费为主,市场较为稳定 CMMS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对散装茶叶的消费情况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70%左右的被访者家庭在过去的一年里饮用过散装茶,平均每个家庭每月的饮用量为4-5两;选择的茶的种类主要是绿茶和花茶。45岁以上人群更倾向于饮用散装茶。 如下表所示。

茶饮料工艺设计

食品工艺课程设计 《日产70吨冰红茶的工艺设计》 说明书

设计任务书 日产70吨冰红茶的工艺设计1.设计条件: 1操作方式:连续生产。 2生产能力为70吨/日。 3包装形式:瓶装 2.设计计算项目 1物料衡算:列出衡算表并画出物料平衡图; 2能量衡算:包括水、电、汽、风、冷的衡算;3.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含相关产品的调查报告)(2)设计图纸两张——工厂平面布置图 工艺流程 (绘图用三号图纸,用AutoCAD绘图软件)

摘要 本次工艺设计是根据《食品工厂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设计的,其中涉及到了制作冰红茶的设备及工艺技术的选择和工艺计算等内容。其工艺流程是目前冰红茶工艺的最基本的生产理论。本次工艺设计是通过理论产量进行理论计算得到的相应的设备的参数过程,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肯定会出现偏差。尽量减小理论与实际的偏差是我的最大期望。 Abstract:This process desig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food technology design”, including the guidance of ice tea production involves selection of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and process calculation, etc.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is currently the most basic ice tea process of production theory. This process design is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by theory output corresponding equipment gets process, so, in parameters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will certainly occur windage. Minimize theory with practical deviations are my utmost expectation.

全球茶饮料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全球茶饮料市场分析报告 一、全球茶饮料市场概况 茶饮料是软饮料的一种,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是保证茶饮品品质的关键指标。按茶饮料原辅料不同可将其分为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茶汤饮料又分为浓茶型和淡茶型;调味茶饮料还可分为果味茶饮料、果汁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及其它茶饮料。按原料茶叶的类型又可分为红茶饮料、乌龙茶饮料、绿茶饮料和花茶饮料等。 茶饮料源于美国,20世纪70后代后期,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并逐渐在饮料市场上大行其道。进入90年代,世界茶饮料以17.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是2 0世纪9 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被誉为"新时代饮料"而风靡世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饮料市场主力军。 茶是全世界消费量第二大的饮料,仅次于水。在发达的欧美国家,近年来碳酸饮料越来越受到排挤,两乐”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在 台湾、日本和韩国,茶饮料已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

(一)美国 在美国市场,茶饮料消费量仅排第七。然而,随着美国人对文化和健康的关注,一些排名在前的高热量碳酸类,酒精类饮料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摈弃。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茶的健康功效和文化内涵。茶饮料增长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任何饮料。据美国茶叶协会(Tea Association of the U.S.A., Inc.)统计,从1990 年到2007 年,美国各类茶叶产品中,销售额增幅最大的是瓶装茶饮料,从2亿美元激增至 28亿美元。 (二)日本 日本有200种茶饮料,全年消费达360万吨,已成为日本清凉饮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伊藤园株式会社作为福建省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正规代理店,把福建乌龙茶引进到 日本,在日本引起空前的乌龙茶消费热潮,并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开发出乌龙茶罐装饮料。由于乌龙茶罐装饮料迎合了现代人高节奏的生活,最终确立了与碳酸饮料、咖啡饮料三足鼎立的无糖饮料的巨 头地位。这10多年来,茶饮料不仅风靡日本,也在欧美和东南亚大

2014版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4版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1.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分析 (1) 1.1.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定义 (1) 1.2.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产值占GDP比重 (1) 1.3.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企业规模分析 (2) 2.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资产、负债分析 (4) 2.1.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资产分析 (4) 2.1.1.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流动资产分析 (5) 2.2.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负债分析 (6) 3.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利润分析 (8) 3.1.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8) 3.2.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分析 (9) 4.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成本分析 (11) 4.1.2013年行业总成本构成情况 (11) 4.2.2008-2013年行业成本费用分项分析 (12) 4.2.1.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12) 4.2.2.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成本率分析 (13) 4.2.3.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费用分析 (14) 4.2.4.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费用率分析 (16) 4.2.5. 2008-2013年行业管理费用分析 (17) 4.2.6. 2008-2013年行业管理费用率分析 (18)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 很多人都喜欢喝茶以及饮料,那么茶饮料在的市场发展如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茶饮料市场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到大家! 调查茶饮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喜好茶饮料的人群类型,年龄分布,饮用频率。从而使各个品牌的茶饮料能增强自己的优点,改进自身的缺点,多生产消费者需要的类型,按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进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成功,进而取得更多的利益。 一、背景资料 饮料市场潜力巨大,从XXXX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至XX年产量达到2260万吨,预计XX年将达到3700万吨。XX年饮料产量达到2025万吨,行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825家,资产总额604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据统计,XX年我国软饮料市场中以饮用水的产量为最高,但销售额仍是碳酸饮料占领先地位。 二、市场饮料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98年以来,软饮料行业稳定快速发展。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从1998年的361亿元增长到XX年的551亿元。 软饮料行业利润总额大幅提高,XX年之后的增长尤其显

著,主要是源于果汁饮料与茶饮料产品的迅速跟进,为行业带来大的盈利方向,XX年碳酸饮料利润占整个饮料行业利润的40%。茶饮料占19%,两者成为利润主体,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而饮用水的利润不足2%。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饮料已从昔日的生活奢侈品转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据饮料工业协会统计资料,XX年饮料工业的饮料总产量1491万吨,比上年增长%,饮料业连续保持了2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国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XX年,瓶装饮料产量达554万吨,居第一位,碳酸饮料达420万吨,居第二位,茶饮料185万吨,居第三位,茶饮料是所有饮料类别中增长最快的。今年,饮料市场上最亮丽 的景致莫过于享有“饮料新贵”之称的茶饮料。在人们品尝清爽可口的茶饮料背后,茶饮料市场却是波涛汹涌,鏖战正急。 三、茶饮料的功效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碳酸饮料更爽口、解渴,比水饮料更怡人有味,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并且具有营养、保健疗效及消暑解渴的功用。 四、几大茶饮料品牌分析 在现代的市场上,茶饮料不断涌现出来,在消费者心目

各类茶饮料的加工技术

各类茶饮料的加工技术 张典 (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茶叶的原产地是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把茶叶这种健康的饮料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随着茶叶的漫长发展,茶饮料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关键词:茶叶种类;加工技术;发展史。 中国的茶类是世界多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中国的茶叶加工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叶的加工从最早的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在加工茶,茶叶加工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国现阶段茶叶加工技术总体上还处在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低水平,在消化吸收国内外茶叶及食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茶产业的实际,开展茶叶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加工技术、工艺和装备研究和技术集成是提高我国茶叶加工技术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茶叶现代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推广的实践,包括:新型茶叶加工设备的研制;茶叶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建;四种典型外 1 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 1.1 采食鲜叶 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录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奇解”。可以看出,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1.2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磨碎 生煮类似现在的煮菜汤,用茶来当做菜。《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1.3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