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子引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棉花种子引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棉花种子引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棉花种子引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科目:种子科学研究新进展

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种工101

姓名:董红红

学号:2010211655

棉花种子引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董红红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棉花是新疆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虽然选育了许多新品种,但有的品种存在发芽率不高,有的品种发病率较高,有的品种不耐早春冷害等弊病。而种子引发处理可以加快种子的发芽速度,提高种子发芽整齐度,增强种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的还能抑制种带病原菌的发生。

关键词:棉花种子引发

种子引发( Seed priming) 又称为渗透调节( Osmo condit ioning ) , 是一项控制种子缓慢吸水和逐步回干的种子处理技术。大量研究表明,种子引发能提高种子活力,在低温、高温、干旱、盐渍或低氧等逆境条件下能加速发芽,提高发芽一致性以及出苗率和成苗率。种子引发方法有渗透引发、水引发、膜引发、滚筒引发、固体基质引发和生物引发等。

1 研究现状

1.1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的李卫华,黄丙香,王振华,李晓明,张东海研究了种子引发处理对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

试验选用棉花品种“新陆草10”的种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种子水合处理HP1:不同水合时间的水合处理,HP2:不同含水量的水合处理)、大分子盐渗物质PEG处理0P),调查了各处理种子发芽速度、发芽整齐度、发芽试验及种苗萌发试验。结果表明:①6种不同水合时间和水量的处理中,6 h的水合时间处理获得了最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较好的发芽整齐度和较快的发芽速度,是较为理想的水合处理方法。②棉花种子的引发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种子活力、加速种苗萌发、提高种子发芽整齐度和发芽率。其中大分子PEG盐渗处理(OP)在加快种子发芽和种苗萌发的速度上显著优于未处理种子,略优于6h水合处理,而水合处理(HP)在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最大发芽率方面显著优于OP和未处理种子。但HP和OP处理后种子的畸形苗和染病种苗率显著上升。

1.2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的张东海,李晓明,王振华,黄丙香,李卫华研究了种子引发处理对棉花种子健康性的影响。

对新疆棉花主栽品种“新陆早10号”种子,利用种子水合处理(HP1:表面未消毒的水合处理的种子,HP2:表面消毒的水合处理的种子)、大分子盐渗透物

质PEG处理OP1:表面未消毒的盐渗处理的种子,OP2:经NaOCl表面消毒的盐渗处理的种子)两种方法处理种子,同时用表面未消毒的未处理的种子(CK1),经NaOCl表面消毒的未处理的种子(CK2)作为对照;观察种子的发芽试验结果,并通过最佳水和处理和渗透处理棉花种子发芽的比较试验,以及种苗萌发试验,最后对数据计算和分析得出:①未经任何处理(CK1)的棉花种子的种带致病菌和腐生菌的种类较多,发生率较高。②HP和OP处理能显著降低棉花立枯丝核菌、黄萎病菌、镰刀菌等种带致病菌的发生,但对青霉菌和黑根霉菌等腐生菌的发生有诱发作用。③种子表面消毒对未处理种子和水合处理种子种带病原菌的发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腐生菌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盐渗处理后的种子腐生菌的发生抑制作用不大,相反,黄萎病菌的发生率大大提高(11.5%)。

两种种子处理方法比较而言,6h的水合处理对棉花种带致病菌,尤其是枯、黄萎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如果再辅以种子表面消毒,还能大大降低青霉菌、黑根霉菌等腐生菌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种子处理方法。

1.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浙江杭州310029,棉花学报,2008年第03期,蒋玉蓉,孙玉强,童旭宏,祝水金研究了种子沙引发对转基因抗虫棉耐盐性的影响。

试验选用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1、浙905和中棉所23,种子引发处理是:普通沙子用d= 2. 0 mm的筛子去除大沙粒及杂物后洗净, 高温烘干。每发芽盒中置1000 g 沙子, 加水至含水量为3. 8%( V/ W) ,然后按1:50( 种子: 沙子) 重量比将棉花种子与沙子搅拌混均。将密闭的容器置于18摄氏度恒温箱, 黑暗条件下引发72 h( 引发条件由预备实验得出) ,并以未引发的棉花种子作为对照。以其遗传背景品种中棉所23为对照, 研究了种子沙引发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0%、1. 0%和1. 5% NaCl 浓度下的萌发率、出土率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 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发芽慢且发芽率低。NaCl 处理后, 各材料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即沙引发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对于非转基因棉品种的效果不明显。

幼苗子叶、茎秆和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过氧化物酶( POD) 活

性和丙二醛( MDA) 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沙引发处理使棉花幼苗的子叶和根部维持了较高的SOD与POD活性,但显著减少幼苗体内MDA 的积累,说明沙引发有助于促进棉花在逆境下幼苗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提高。

1.4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杭州310029棉花学报2008年第03期,林君,孙玉强,吕有军,祝水金研究了种子盐引发对转基因抗虫棉耐盐性的影响。

以2个转基因抗虫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以其遗传背景品种为对照,研究种子引发对转基因抗虫棉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和田间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0. 5 %的NaCl处理显著地降低陆地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中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41和浙905)的种子萌发和田间出苗率差于遗传背景亲本(中棉所23)。种子盐引发处理可以有效地缓解NaCl的胁迫作用,显著地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显著地提高棉花种子的耐盐性。

1.5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的蒋玉蓉,吕有军,祝水金,2006-07-15棉花学报,研究了棉花耐盐机理与盐害控制研究进展,综述了棉花耐盐机理、耐盐性鉴定方法和盐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棉花耐盐机理与一般植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盐分胁迫下的植株体内离子分布、细胞膜结构和稳定性以及渗透压调节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运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提高棉花耐盐性方面取得的进展。此外,提出了从棉花品种、栽培技术、种子引发技术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盐碱地植棉的综合技术体系。

2 展望

近几年来土壤盐渍化问题备受关注,合理利用盐碱地引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种子引发对提高产量有很大的作用,大体说来,应用人工引变诱发的有利突变可以有千分之一的机率,而自然产生的突变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机率,人工引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一千倍。我们也不能指望用射线一照就变出一个良种来。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变异的方向。我们必须在各种变异的后代中,进行认真仔细的选择,才能育成符合我们所期望的良种。这种应用射线引变选育良种的方法叫做“辐射育种”。它是继“系统选种”,“杂交育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的育种方法。这一新技术随着我国原子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并已取得显著效果。

3 小结

3.1从以上所查的资料可以看出:通过对棉花种子不同引发处理的研究,旨在探求棉花种子最佳水合处理的时间和水量,比较不同种子处理技术对棉花种子发芽速度、发芽整齐度、发芽率等的影响,为棉花生产提供最佳种子处理方法和理论依据,目前对棉花种子引发的研究主要是沙引发和盐引发,利用种子水合处理(HP)、大分子盐渗透物质PEG处理(OP)种子,来研究处理之后棉花种子的发芽、健康性、耐盐性。引发剂种类对于其耐盐性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以K2SO4的效果更好,引发剂的浓度与引发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作效应,高浓度引发剂的处理时间宜短,而低浓度引发剂的处理时间应适当延长。

3.2 综合上述资料,我想研究沙引发和盐引发对棉花种子的引发效果高低,在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三组实验,即对照组,沙引发处理组,盐引发处理组,然后测定其发芽情况,统计数据进行比较。这将可以作为种子引发方法的选择依据。

3.3 我国在种子引发处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在PEG处理种子研究方面较为薄弱,对引发后棉花种子抗病性的研究至今未见公开报道,有待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

[1] 蔡霞,李树诚,蔡仁盛.新疆棉花品种的问题和出路.新疆农业科技,1998,1:15~16.

[2] 李卫华,黄丙香,王振华,李晓明,张东海.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第25卷第1期2006年1月

[3]蒋玉蓉,孙玉强,童旭宏,祝水金.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浙江杭州310029 [4]叶武威,王俊娟,樊宝香等,盐胁迫下耐盐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脱落规律及机理[ J] .

棉花学报, 2007,19( 2) : 159 封三

[5]刘国强,鲁黎明,刘金定,棉花品种资源耐盐性鉴定研究[ J]. 作物品种资源, 1993(2): 21 22. [6]林君,孙玉强,吕有军,祝水金,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杭州310029 [7]张芝兰,邓荫金,浅谈种子健康测定的重要性

[8]胡晋,种子引发及效应,种子,1998(2):33~35

[9]张海旺,芦翠乔,吴丁,聚乙二醇(PEG)渗透处理对老化油菜种子过氧化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华北农学报,1989(2):56—594

[10]吕小红,伏家瑞,聚乙二醇渗透处理提高花生种子活力和抗寒性.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版),1990(29):63~70

[11]永庆,PEG高渗处理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湖南农学院报,1994,(2):42~46

酶学性质研究

1.6 酶学性质研究 (1)pH 的影响:分别测定粗酶液在pH3.0、4.0、5.0、6.0、7.0、8.0下的酶活力,确定其最适反应pH 值;将粗酶液用上述pH 缓冲液稀释后,45℃水浴保温4小时后,测定其剩余酶活力。 (2)温度的影响:分别在40~95℃下测定酶活力,确定其最适反应温度;将酶液在40~90℃范围内的不同温度下保温60 min 后,测定其剩余酶活力。 (3)金属离子的影响:在酶液中分别添加各种金属离子,使其浓度为4 mmol /L ,然后测定酶活力。 2.5 纤维素酶粗酶液酶学性质 2.5.1酶反应的最适pH 值和酶的pH 稳定性 粗酶液在不同pH 值下测得的酶活及在不同pH 值下处理4小时后测得的相对酶活示于图11。结果表明,CMCase 在pH 3.5~4.5有较高的酶活力,最适反应pH 值为4.0;β-Gluase 在pH 4.5~5.5酶活力较高,最适反应pH 值为5.0,同样方法测得FPA 最适反应pH 为5.0。可见,该菌株所产的各组分纤维素酶是酸性酶。 图11表明,该菌产CMCase 在pH3.0~6.0的范围内,β-Gluase 在pH3.5~5.5的范围内,酶活力均可保持在80%以上,说明该菌株所产酸性纤维素酶可在较宽的pH 值范围内保持其酶活力的稳定性。2.5.2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和酶的热稳定性 在不同温度下直接进行酶促反应测得的酶活及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60 min 后于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 下测得的相对酶活(以4℃保存的酶液活力为100%)示于图12。结果表明,CMCase 、β-Gluase 及FPA 最适反应温度均为65℃。 c e l l u l a s e a c t i v i t y ( U .m l -1) pH r e l a t i v e y a c t i v i t y (%) c e l l u l a s e a c t i v i t y ( U .m l -1) temperature ( o C ) r e l a t i v e y a c t i v i t y (%) 图11 pH 值对酶活力及酶稳定性的影响 Fig.10 Effects of pH value on Cellulas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图12 温度对酶活力及酶稳定性的影响 Fig.11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ellulase

湿地的研究展望及其保护对策

ISSN100922722 Marine G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5,21(6)∶8—11文章编号:100922722(2005)0620008204 湿地的研究展望及其保护对策 李广玉1,2,叶思源2,张正贤1,高宗军1 (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泰安271019;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 要: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研究成为当前许多学者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主要从湿地的科学定义、湿地的系统分类及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湿地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941.78 文献标识码:A 湿地人称沼泽,是由土地和水汇接而成的。它既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水,这是湿地特有的双重属性。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富饶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1 湿地的科学定义 由于湿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地域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学派在湿地分类上有明显的不同,正如W J Mitsch等在其新著《湿地》[1]一书对湿地概念的述评: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目的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对湿地定义强调不同的内容。当前世界上对湿地的科学定义与概念还未统一,目前已经统计到的定义近60多种。湿地的科学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类[2]: (1)从生态学角度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并兼有两类系统的某些特征,其地表为浅水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 (2)从资源学的角度 凡是具有生态价值 收稿日期:2005203228 作者简介:李广玉(1979—),女,在读硕士,地球化学专业。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都可视为湿地,不管它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3)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 湿地是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潜水地貌系统。 (4)从系统论的观点 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面景观,与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 目前,湿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Ramsar》公约中定义的湿地的概念,即:“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 2 湿地的分类 目前湿地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较为系统的分类方法是1990年6月在第四届缔约国大会上发布的新分类系统,将湿地划分为三大类(海滨和海岸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35种(海洋和沿海湿地分为11种类型、内陆湿地16种类型、人造湿地8种类型),此分类系统与

最新-户外重组竹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 精品

户外重组竹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 摘要阐述了我国户外重组竹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现状,并对其行业和生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户外重组竹;生产技术;市场现状;建议竹产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在竹制品研发方面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其中重组竹是技术和投资门槛相对较高的一种新型材料。 重组竹是由竹束或纤维化竹单板为构成单元,按顺纹组坯、经胶合压制而成的板方材。 按应用分类,重组竹分为户外重组竹和室内重组竹,而户外重组竹因密度大、尺寸稳定性好、物理力学性能优异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设计院和业主喜爱,本文主要阐述户外重组竹的生产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1生产技术11按碳化工艺分类1深度碳化。 深度碳化重组竹由于碳化程度深,颜色普遍为深褐色或者深黑色,防霉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碳化久,其物理力学性能相对浅碳或者本色下降幅度较大。 2浅碳化。 浅碳化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相对比深度碳化要好,而且颜色丰富,但是由于养分没有充分去除,防霉效果比深度碳化差,影响其使用。 各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团队也在努力改善防霉效果,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使其防霉效果达到和深度碳化乃至和无机材料一样,这样对重组竹的推广和应用空间的拓展具有深远意义。 12按竹丝形态分类1细度碾压。 根据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于文吉研究员专利报道专利号2009100773846此碾压方法极大地增加了竹丝的比表面,竹丝形态非常细、竹条碾压均匀,竹青、竹黄基本无需剔除,工艺简便,减少了原材料浪费。 竹丝压制的成品吸水厚度膨胀率和静曲强度均较好。 2普通碾压。 竹丝相对均匀,竹青竹黄都要剔掉,大部分工厂都在使用此法制备竹丝,其压制的重组竹机械性能一般。 3深碳碾压。 竹丝比较粗,很不均匀,竹青竹黄都需要剔掉,主要是供深度碳化工艺使用。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机理 1、降粘作用 二氧化碳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能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可降低到原粘度的1/10左右。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提高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膨胀作用 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是驱油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 4、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 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混相效应 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二氧化碳与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二氧化碳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 6、分子扩散作用 多数情况下,二氧化碳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分子的扩散过程很

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中兽医医药杂志J TCVM 2005年第4期 综述专论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梁剑平1,张应禄2,李滋睿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S85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354(2005)04-0021-03 兽用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由于它无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害,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畜禽养殖者的欢迎。有关专家认为,兽用中草药由于不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将在很大程度上逐步取代化学药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开发商机凸现。兽用中草药是我国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畜禽的繁殖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兽用中草药当成提高畜禽健康质量的重要手段,与西方现代兽医药共同用于临床。欧美各国在/回归大自然0的口号影响下,也越来越重视兽用中草药的研究,一些兽用中草药的治疗作用逐渐得到了临床的认可。 1畜牧业发展对兽用中草药开发及其技术需求分析近些年来,食品安全、药残与耐药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禁用了许多兽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美国基于人畜交叉抗药性的顾虑而撤销了恩诺沙星与沙拉沙星在禽类使用的注册标准,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再审批任何氟喹诺酮类作为兽药。2000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提出了限制对家畜使用化学抗菌药新建议。近年来发现化药、抗生素类具有毒副作用及其残留,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引起/三致0和损害免疫功能。自1987年以来,英国和法国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已达270亿美元。 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是兽用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种丰富,药物种植面积大,品种齐全,但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5%。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我国中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工艺较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这是中兽药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兽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瓶颈0。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中药材的质量规范标准,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所列的药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2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国外由于受到中药资源的限制,中兽药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多糖、寡糖。多糖能提高动 收稿日期:2004-12-27 项目来源:/十五0国家攻关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梁剑平(196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兽药研究。物免疫力,其中消化道免疫占动物免疫系统的很大部分,因而能对消化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肠道黏膜内的IgA 抗体还可通过其自身产生的抗体细胞毒素直接杀灭细菌。寡糖为1~9个单糖所组成,由于其能促进猪、鸡肠道内有益菌群优势形成,其中主要是拟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能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等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寡糖是最有希望替代化药与抗生素的天然物质。其研究主要通过完成了菌种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酶的生产条件、酶的纯化与特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酶的高产菌株选育、寡糖的组分、结构及生理功能分析,以及酶和寡糖的工业生产试验等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结合极端菌及极端酶的特性,以新的方法解决了酶的碱、盐、热稳定性、酶活力、寡糖生成率等,实现了极端B-聚糖酶以及寡糖的生产及应用。国内在多糖、寡糖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已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成功的生产出甘露寡糖。除多糖、寡糖研究外,中兽药主要是围绕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进行了中药的方剂学,有效单体的提取、合成及结构修饰,与中兽药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为在新兽药创制中,重要的环节是要保证有高质量的、稳定可控的中药材原料。 2.1中药资源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药材进口的数量明显减少。云南西双版纳分布的植物锡生藤已合成新药/傣肌松0,与进口的/氯化箭毒碱0有相似的肌肉松弛作用。从进口药材的国产近缘植物中寻找代用品的实例还有很多,如以国产安息香代进口安息香;以国产马钱子代进口马钱子;以西藏胡黄连代进口胡黄连;以白木香代沉香等等,应用有效成分为指标,从近缘科、属中扩大药源,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大量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已进行研究的主要种类有小檗属、薯蓣属、鼠尾草属、葛属、黄连属、大黄属、甘草属、石蒜属、丹参属、金银花属、莨菪类、蒿类、柴胡属、淫羊藿属、苦参属等植物。 2.2科研开发形成新的局面 2.2.1提取和合成制药在提取和合成制药的研究及生产 2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Ξ 徐艳艳 徐艳东 (1.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山东苍山277700;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 要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和分类、形成和发育、湿地评价和健康评价、恢复和重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究、人工湿地、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据此提出展望。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湿地(wetland)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am ps)、苔藓泥炭沼泽(bogs)、泥沼泽(marshes)以及其他类似区域[1]。湿地广泛分布于地球各气候带,从赤道到极地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6×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2]。 湿地是由喜水生物和过湿环境构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它位于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汇处,是各种能量和物质交换和作用的场所。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3]。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是湿地也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它是继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林业、沙漠等之后,人类重视最晚的一种资源[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1 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1.1.1 湿地的概念 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所以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5]。总的看来,湿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定义,通常采用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中的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此定义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5],但其未揭示出湿地的内涵实质,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6]。另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资源学[5-8]。杨永兴先生把湿地科学的定义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湿地应该具有3个突出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9]由于湿地是一个过渡带,因此范围界定比较困难,其中,1956年Circular39是美国最早的湿地定义之一;加拿大关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有:1979年Z oltai和T arnocai分别提出湿地的定义,1988年Z oltai对其前定义进行修正;[2]原苏联的沼泽概念比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3]。 2.1.2 湿地的分类 同湿地概念一样,目前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体 Ξ作者简介:徐艳艳(1979-),女,地理教师。

重组竹地板的加工工艺及生产线布局设计开题报告

重组竹地板的加工工艺及生产线布局设计开题报告目录 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研究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 标 (2) 3.1研究内 容 (2) 3.2预期目 标 (2) 4 研究方 案 (2) 4.1 重组竹地板加工工艺研 究 (2) 4.2 生产线布局设 计 ...................................................... 4 5 研究进度计划 .. (5) 参考文 献 (5) 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重组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竹材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优良的产品性能、巨大的应用潜力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产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原竹价格的快速上涨,传统竹材产品原材料利用率低的缺点凸显,与重组竹这类原料利用率较高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重组竹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一举成为目前我国竹材工业的主流产品。本课题针对不同品种的重组竹地板产品,根据其加工工艺方案,规划设计其生产线布局,及生产线连线的关键技术研究。 2 研究现状 重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是一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重竹是根据重组木的制造工艺原理,以竹材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竹材人造板。重组竹的构成单元是网状竹束,它是先将竹材疏解成通长的、相互交联并保持纤维原有排列方式的疏松网状纤维束。再经干燥、施胶、组坯成型、冷压或热压而成的板状或其他形式的材料。 重组竹地板与其他竹、木地板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重竹地板采用可再生资源毛竹为原料,替代以木材为原料的传统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毛竹的利用率高,达到90%以上,是传统生产方式的原料利用率的2倍以上,这样,既可持续生产,又可有效地保护环境。 第二,重竹地板密度高达1200kg/m3,是普通竹木地板的1.6倍以上,硬度高、强度大,冲击韧性高。因此具有密度大、强度高、耐冲击、耐磨损等特点。 第三,重竹地板具有耐吸水、不变形等优点,据测定24小时吸水厚度膨胀率仅为0.4%,这远远优于?2.0%的欧洲标准。 第四,重竹地板游离甲醛释放量在0.35mg/L以下,以达到欧美绿色标准要求,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产品。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重油加氢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113重油加氢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卜蔚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摘要:本文针对重油加氢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从工艺和催化剂角度分别介绍了固定床、悬浮 床、沸腾床、移动床加氢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现状,通过对四个工艺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重油加氢的研 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重油加氢;固定床;悬浮床;沸腾床 引言 随着原油的变重、变稠以及轻质油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重油加工成为现代炼厂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重油加工主要有延迟焦化、减粘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和重油加氢4个工艺过程[1]。延迟焦化和减粘裂化属于热加工过程,其特点是可以处理各种渣油,但是液体产物的质量差、焦炭产率高。重油催化裂化对原料的要求较高,无法处理劣质的渣油。重油加氢一方面可以处理高硫、高残炭、高金属的劣质渣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液收率和液体产物的质量。同时可以和其它工艺进行组合,特别是重油加氢和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我国在重油加氢方面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随着国内环保机制的日益严格化,对油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重油加氢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1 重油加氢技术 1.1 固定床加氢技术 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工业化过程也最多。我国引进和自行设计开发的渣油固定床加氢工艺如下[2,3]: 1.1.1 VRDS工艺 我国第一套渣油固定床加氢工艺,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从美国Chevoron公司引进。最初的设计以孤岛减压渣油为原料,以生产低硫燃料油为目的,后来发展成VRDS-RFCC组合工艺,即减压渣油经固定床加氢处理后给重油催化裂化提供原料。采用组合工艺后,其渣油能够全部转化,加工深度高,轻质油收率高。 1.1.2 ARDS工艺 我国从UOP公司引进的中东含硫原油常压渣油加氢脱硫装置。对常压渣油进行加氢脱硫、脱氮、脱金属、脱残炭等使加氢后的重馏分可在催化裂化等装置中进一步轻质化。 1.1.3 S-RHT工艺 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渣油固定床加氢脱硫装置是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承担此项目的工程开发、工程设计,设计原料为中东含硫原油的减压渣油及部分减压蜡油混合料,主要产品为少量石脑油、柴油和大量的脱硫改质催化裂化进料。 固定床重油加氢的优点是工艺成熟,产品收率高,精致深度高,脱硫率可以达到90%[4]以上,工艺和设备结构简单,易操作。缺点是无法及时更新催化剂,在处理高金属和高沥青质、高胶质含量的原料时,催化剂减活和结焦较快,床层也易被焦炭和金属有机物堵塞。只能加工金属<200μg/g,残炭<15%的渣油[4],因此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差。固定床反应器是非等温反应器,对于放热的加氢反应容易产生飞温现象。另外,固定床加氢工艺单程转化率低(20%-50%)[4],需要有较大的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装置进行配套,产品中柴汽比较低。1.2 悬浮床加氢技术 我国悬浮床加氢工艺还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目前主要有两种工艺过程,即[1]。 1.2.1 FRIPP的悬浮床工艺 该工艺采用空筒式反应器和高活性水溶性多金属分散催化剂、现场乳化分散、硫化剂直接加入到原料中,在加热过程中催化剂进行预硫化的方式操作,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抑焦功能,可实现长周期连续运转。催化剂水溶液被乳化分散在原料油中直接通过反应器,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克服了早期的悬浮床工艺尾油中含有大量固体颗粒从而难以 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实、叙述的写作手法来记录检查的情况,切忌在笔录中作评论、推断。现场笔录应该是执法人员在现场所看、所听的实录,而不应是询问笔录。2.2 贴近案情 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法,首先简要描述大环境、方位地点,再收缩到具体需要重点检查的位置;从物品总体摆放、堆码再聚焦到具体商品数量,包装标签及现场痕迹等等。同时,对现场从业人员在从事何种活动,也要作好记录。对与具体案情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简写,而对于与案情关联紧密的商品、标识、人员作业情况、工具、原料、广告、检查过程,甚至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地面污水痕迹、废弃损毁物品的状况都应详记,并尽可能地加以固定、提取。2.3 抓住重点 现场检查中,往往可以意外地发现一些对定案十分关键的证据,要注意策略,可以采取以虚掩实、迂回反抄的方法将这些证据予以固定、提取。3 制作要点 3.1 当事人在被检查场所开展经营活动的由来或 当事人与被检查场所的关系。3.2 场所的概况。情况复杂的场所应交代方位,必 要时绘图说明。 3.3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工具、设施的名称、规格、数量、状况、摆放位置、使用情况及相关的书证、物证。3.4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人员的活动情况,包括当事人及其职工、帮工以及顾问、消费者的情况。3.5 检查人员检查的活动及结果。3.6 当事人在检查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行为。3.7 交代现场询问当事人、旁证人员,现场摄影、录像、绘图,当事人主动提交的证据的情况。3.8 交代抽样取证、强制措施的情况。情况复杂、 规模较大的场所,可以按照分工,由检查人员按照各自的检查任务,分别制作笔录,但最后应制作汇总笔录,总结整个检查情况。3.9 《现场检查笔录》应在现场检查时当场制作,不能今天检查,第二天才完成笔录。3.10 笔录写好后要交给当事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由当事人签章(逐页)。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并且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字。有其他人在场时,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检查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综 述?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崔 萍,侯 强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收稿日期]2007204230 山东省医药卫生计划科技项目 项目号:(2003-133) [摘要] 我国尘肺病是危害人数最多的职业病,发病率约占所有职业病的80%,建国以来,政府对尘肺病的防治一直十分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者回顾了近50年尘肺病临床治疗的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治疗(营养、运动)、西药、中药、肺灌洗几个方面,分别概述了与其相关的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提倡目前依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抗纤维化、减轻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抗脂质过氧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提出霜桑叶有望成为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依从性好治疗尘肺病的新药。 [关键词] 尘肺病;治疗方法;药物疗法;中医中药;肺灌洗 [中图分类号]R1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131(2007)0320226204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被称为中国头号职业病,卫生部称截至2005年,中国尘肺累积病例607570

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环境 2003, 12(1): 96-101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404034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3a14040346.html,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重点项目(2001BA5377)  作者简介:王光华(1966-),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微生物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E-mail: guanghuawang@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02-07-16  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光华1,2,赵 英3,周德瑞1,杨 谦1  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3:黑龙江省科技推广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的大量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极易被固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因此对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文章对解磷菌的种类、在土壤中的存在数量和生态分布、解磷作用机理、解磷菌剂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论述了对解磷菌的研究意义及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磷菌;生态分布;解磷机制  中图分类号:S154.3;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1-0096-06 磷是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磷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高能磷酸键是能量的载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大气中没有磷素的气态化合物,因此土壤磷素的循环与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不一样,没有大气阶段。它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1]。  在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磷素循环是封闭型的,进入植物体内的磷,大多来自植物残体中的磷的再循环,后者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产品被取走,以及由于地表径流和侵蚀的影响而使磷遭损失,因而磷素循环是开放型的。  土壤中的磷素是以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这两种状态存在。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量的1/2 ̄1/3。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主要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二种类型。原生矿物主要有磷灰石,其主要成分为钙氟磷灰石和氟氧磷灰石。次生矿物主要指化合态即沉淀态的磷酸盐,它可分为闭蓄态和非闭蓄态二种类型。闭蓄态磷指磷酸铁和磷酸铝被氧化铁胶膜所包蔽,其活性低,供磷能力弱。非闭蓄态磷酸盐包括磷酸铁、磷酸铝、磷酸三钙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的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  土壤中有机磷约占全磷量的1/2 ̄1/3,其中50%是磷酸肌醇(2% ̄50%)、磷脂(1%)、核酸(3%)和少量磷蛋白、磷酸糖。另外50%的一类在化学形态和性质上还不清楚[2]。土壤中的有机磷不能被植物 直接吸收,它们必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可利用的无机态形式才能被利用。  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很低,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 ̄3%。土壤中的有效磷和土壤中的全磷量往往并不相关,这就是说土壤全磷含量高时并不意味着磷素供应充足,而土壤全磷低时,则意味着土壤供磷不足。这是因为易溶性的磷肥施入土壤后,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另一部分与土壤组分发生反应后移出土壤液相,成为植物难利用的形态,这个过程称为磷的固定。磷的固定分为吸附和沉淀两大类。现代的研究者又将磷固定机制细化为物理吸附(physical absorption)、化学吸附(chemical absorption)、阴离子交换(anion exchange)、表面沉淀(surface precipitation)和独立固相沉淀(separate solid phase pre-cipitation)等形态[3]。土壤磷固定现象的存在,表明尽管土壤中磷全量很高,但可提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效磷含量可能很低。  土壤磷素循环是以微生物活动为中心的。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土壤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叫做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1 解磷菌的种类  人们在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微生物与土壤磷之间的关系。Sackett(1908)[4]发现一些难溶性的复合物施入土壤中,可以被作为磷源而应用,他们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的湿

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地带特征规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四鼓励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加强规

咸宁竹概况

咸宁竹概况 咸宁位于湖北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国土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咸宁竹资源丰富,是湖北省竹子主产区,咸宁因竹而绿、因竹而美、因竹而名、因竹宜居,在全国享有“楠竹之乡”的美誉。 一、咸宁竹的历史和现状 咸宁栽培竹子历史悠久。明代便有诗人朱廷立“云归桥转万竹连,石屋云关生翠烟”的诗句,佐证了咸宁深厚而悠远的竹文化。咸宁很早就有人开始将竹子制成各种日用品或工艺品。日用品有竹席、竹床、竹椅、竹篙、竹拖鞋、竹碗等;工艺品有竹编、竹雕、竹刻、竹扇、竹伞等。民间以竹为题材的山歌小调也为生活增色不少。 目前全市有竹类12属150余种,竹林面积153.5万亩,其中楠竹面积150.6万亩,立竹量2.5亿株,年产量2200万株。楠竹面积、蓄积量、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全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竹基地26个,建成千亩以上毛竹基地178个。通山的黄沙,洪港、九宫、闯王、厦铺,崇阳的港口、桂花泉、路口,通城的黄龙等乡镇毛竹均在2万亩以上,咸安的汀泗桥,桂花,大幕等乡镇毛竹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赤壁官塘驿、陆水湖两镇办竹林面积均突破10万亩。其中咸安区以楠竹为主;而赤壁市主要发展慈竹;崇阳县以雷竹为主。各个地区依照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特色。咸安成为“中华楠竹之乡”,而崇阳以“华中雷竹第一县”远近闻名。 全市已建成以楠竹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233家,其中竹材人造板8家,竹凉席厂7家,大小造纸厂58家,竹筷厂、竹器厂、竹工艺厂等120多家,已开发10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具

有一定规模的竹加工企业32家,巨宁竹业、利源林农、天和鑫鑫、蓝宝竹业、恒通竹业等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主要涉及板材、工艺品、日用品、食品等多个系列。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如崇阳县新径合营竹胶板厂生产的模板多次荣获全国金奖,日产竹模板40多立方米,年产值3000万元;咸安区巨宁森工集团8万立方米竹木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建成投产,2001年通过中国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在行内率先通过德国ISO9002认证;赤壁市楚天仿古竹简获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产品称号,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崇阳县瑞发雷竹味美可口为绿色保健食品,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产品称号,产品行销海内外。 竹林旅游显现活力,初步形成了鄂南大竹海以及随阳、大幕、黄龙、金沙、九宫、潜山等竹生态旅游景区体系。 目前咸宁“将竹产业打造成主产业,力争建成百亿产业”已开了个好头,仅2012年全市竹业产值就达8.7亿元,其中竹材收入2.3亿元、加工增值4.3亿元、竹笋收入1.3亿元、旅游及其它收入0.8亿元。 二、咸宁竹的发展和前景 自市委市政府通过《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初步明确总投资80亿元,到2016年基本建成竹产业“一基地四体系”(竹林基地,加工利用、科研推广、市场营销和政策支撑体系),竹林基地发展到165万亩(其中楠竹160万亩、立竹量3亿株),实现竹产业总产值40亿元,其中一产业8亿元、二产业25亿元、三产业7亿元。到2020年,竹林基地发展到180万亩(其中楠竹172万亩、立竹量3.6亿株),形成完善的加工利用、科研推广、市场营销和政策支撑体系,实现竹产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一产业20亿元、二产业65亿元、三产业15亿元。

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及展望

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和展望 摘要 含油污泥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针对含油污泥处理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处理含油污泥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含油污泥的处理技术现状、及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含油污泥;资源化;除油;综述 Abstract: Oily sludge may do harm to the prod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must be treated harmlessly an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ily sludge treatmen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ily sludge treat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re analyzed.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oily sludge treatment,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bout technology of oily sludge treatment.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oily sludge will be the dominant technique for oily sludge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oily sludge、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oil removal、detoxification 1含油污泥的危害和来源 含油污泥是石油生产的伴随品,是石油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影响油田及周边环境质量的一大难题。含油污泥中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物质,不加稳定处理的污泥任意排入水体,污泥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将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物的生存,营养物质又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在沿海海域造成赤潮和绿潮。除此,不同成分的含油污泥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 1.1含油污泥的危害 油田含油污泥的组成成份极其复杂,是一种极其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含有大量老化原油、蜡质、沥青质、胶体、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产物等,还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加的大量凝聚剂、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水处理剂[1]。并因其体积庞大,排放后不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对周围土壤、水体、空气都将造成污染。我国现已对含油污泥的排放加强了重视[2],目前明确规定,肆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含油污泥将处以1 000元/ m3·d 的罚款。这样虽然限制了部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含油污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