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福柯、拉康、和利奥塔德、索勒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

福柯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主要著作有:《癫狂和非理性:古代时代的癫狂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词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1976,1984,1984)等。

一、对现代性的批评福柯把现代性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1660-1800)和现代时期(1800-1950)。在古典时期,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类的方式开始形成,并在现代时期达到高峰。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其实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和技术日臻完善。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这一考古学

方法既不同于解释学方法,也与结构主义划清了界限。福柯认为那些组装我们话语理性的各种规则并不是普遍和不变的,它们都将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并且只对特定时期的话语实践有效。这些规则只是知识、知觉和真理的历史的先验条件。它们构成文化的基本信码,即知识型,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里各种经验秩序和社会实践。

考古学方法关注一个“推论的空间”,即研究在推论空间中各种要素如何历史地被整合到某一规范结构之中,而后这一结构又如何解体和被新的结构所取代。因而福柯反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历史只是历史中各要素不断离散与重组的水平域展开,没有任何终极目标在引导历史。

20

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

福柯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

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主要著作有:《癫狂和非理性:古代时代的癫狂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词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1976,1984,1984)等。

一、对现代性的批评福柯把现代性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1660-1800)和现代时期(1800-1950)。在古典时期,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类的方式开始形成,并在现代时期达到高峰。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其实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和技

术日臻完善。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这一考古学方法既不同于解释学方法,也与结构主义划清了界限。福柯认为那些组装我们话语理性的各种规则并不是普遍和不变的,它们都将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并且只对特定时期的话语实践有效。这些规则只是知识、知觉和真理的历史的先验条件。它们构成文化的基本信码,即知识型,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里各种经验秩序和社会实践。

考古学方法关注一个“推论的空间”,即研究在推论空间中各种要素如何历史地被整合到某一规范结构之中,而后这一结构又如何解体和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

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在政治上,一方面

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

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

女性主义视角下张玲的主体性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张玲的主体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张玲的译作“帕克妈妈的一辈子”为例,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及张玲主体性对其译作的影响。文章认为: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甚至强调对原作品的干预和操纵。但是,张玲在其译作中并未过分干预原文,只是适当地发挥了主体性,使译作中的女性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得以抒发。关键词:女性主义;主体性;影响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果戈理的这句为译界所熟知的名言很能代表传统译论对于译者的观点,轻轻松松就抹煞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译者所起的作用被比作一条透明的通道,原文的意义经由这一通道完全地流入译文。许钧总结过传统译论对译者“隐形”的三点要求:“一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归,惟作者是从。”(许钧,2003:321)要求译者“隐形”与要求译作忠实于原作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境界的难以企及才致使弗洛里欧(John Florio)早在1603年就宣称所有的翻译因为必然都有缺陷,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女性(Simon,1996:1)。这种将翻译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加以鄙视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女性主义对译者主体性的重新诠释。 女性主义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认为,不存在意识形态中立的文本,任何文本都必然带有其生产者,同时也是文本产生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环境的印记,而且读者在阅读该文本时也必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von Flotow,2004:43)。同时,作为读者及二次作者的译者即使想要做到公正、客观,其最终生产出来的译作还是不免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译者自己的观点。此外,勒弗维尔(Andr·Lefevere)提出的翻译是一种重写的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与研究。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指出,传统译论要求于译者的“隐形”正如父权制社会中强加于女性的“消声”一样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译者不应是个消极、被动的意义传送者,而应当是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创造者。 女性主义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主要表现在积极的翻译实践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女性主义译者对于文学文本翻译的操纵,即在翻译中尽量以女性意识驾驭(womanhandling)文本,以便“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目录 ?主题说明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流行趋势 ?相关品牌介绍 结构主义 Tom Ford 解构主义 三宅一生 ?市场调研报告 H&M ?调研延展设计 主题说明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服装风格,也可被称为建筑主义或构成主义服装风格,它以人的肢体造型为基础,强调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比例感与层次感,并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充分反映了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理念。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窄衣结构截然不同,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不再强调服装的适体、塑型。它建立在东方及现代服装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以逆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形成奇突的外形结构特征。 2012年春夏女装流行色趋势 2012春夏女装色彩以薄荷绿和白色为主色调,以大地色系和暖色系来调和,深茶色、粉紫和糖果粉加以点缀展现舒适自然的感觉。 相关品牌调研介绍 结构主义 ?Tom Ford 名:汤姆·福特Tom Ford 国家:美国 创建年代:2004 创始人:汤姆·福特Tom Ford 所属集团:曾属GUCCI旗下品牌,后独立。 消费人群:时尚群体

设计师简介: ?汤姆·福特Tom Ford品牌故事: 聪明,英俊,富有魅力的Tom Ford就像个天生服装设计领域的主宰者,2004年他离开GUCCI是说“GUCCI和YSL在我离开后变化很大,GUCCI-Tom Ford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经历过辉煌,但我不会对它产生依赖。”如今的Tom Ford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个人经历: 1.1962年出生美国德克萨斯州。 2.1983-1985年于Chioe实习。 3.1986年回纽约发展,为Cathy Harwick工作。 4.1990年加入Gucci,94年成为创作总监。 5.2000年出任YSL创作总监。 6.2004年从Gucci辞职并成立自己的品牌。 Tom Ford 商业后的灵感: ?Tom Ford跟一般自我的设计师不一样,他认为设计师应懂得怎样面对人,响应每人的需要。过去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商业基础支持,创意只会一文不值。他最终目的,就是为女性创出她们梦寐以求的美丽事物,为女性塑造出漂亮动人的形象。他并不鼓励女性把流行的元素堆砌身上,相反地,最欣赏的是那种拥有自己独特品味的女性。身边的真人真事、一出电影、一本书、一幅画都可是灵感所在。 ?他曾在1996年倡导的MOD怀旧风潮,在国际时尚界风行一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而他在近几季所倡导的70年代式的华丽摇滚风格,如绣花牛仔裤,流苏和破洞的牛仔裤,珠片花长裤,蕾丝长裤,色彩明艳的大型花卉印花连衣裙和半截裙,色彩亮丽的肩挽手袋等等,是1999年度乃至2000年最流行的服饰之一。 ?Ford的作品一向被看作是七十年代的翻版,对此Ford解释说:我以为每一个人对美的标准是在他踏入成人时期形成的。我也虽想跟七十年代划清界限,但心目中仍然对那段时间里的事与物有感情虽然我刻意不去想那年代的东西,但最后的设计还是受到了影响。 解构主义 ?三宅一生 名: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国家:日本 创建年代:1970年 创始人:三宅一生 所属集团:资生堂 消费人群: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 产品类别:高级成衣、香水、腕表等 品牌简介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 ?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是一个为国际所公认的日本时装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产品张扬着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使得该品牌不仅仅确立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东京为国际时装之都的地位,并多次获得世界级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这即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语言远不像经典结构主义者设想的那样稳定。现在看来,语言不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晰的结构,其中包含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对称单位;它更像是一张无边无际的蔓延的网。”“后结构主义的信条是,我们是自己的语言的囚徒,无法合理地提出某些真理主张,因为这类主张仅仅与我们的语言相关。这个信条的优点是,它使你可以不必接受别人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后结构主义地理

1、后结构主义的地理学方法论 20世纪科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绝对存在的防御,而进入到不决定论、知识局限、理性可疑等禁区,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其特点是解构人的理性的优越地位,反对中心权威和一元解释。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结构,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述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得到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连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存在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本身的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者任何客观的事实,认识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真实或者是在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 德里达是被公认的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将能指者与所指者和意义区分开来。原先所指者是客观对象或现实事物,所指者与意义相统一。但是,德里达认为,所指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许多场合与前后关系中,它再次变成了单纯的符号,其意义完全由使用者的目的、动机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所决定。这种差异或延异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被德里达称为“印迹”。既然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书写笔迹”,一种书写体系,一种具有外在性质的文本,那么久必然在它与所谓对象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这条鸿沟也就意味着文本可以没有确切的意义,在其阐释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个接一个的所谓对象带出来,但却无法获得其“终极意义”。因此,文本或语言符号的结构本身只具有一种比喻性质,类似隐喻、换喻、影射、烘托、联想等都是“文本间性”的例子。它只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复归中从一个层次指向另一个层次,接着再向下一个层次推移的无穷运动。语言系统与所指者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现实关系,符号就是符号,不代表任何确定的事物,更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结构主义关于人移心化(即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观点,同时又反对结构的客观化和绝对化,主张从不同的程度去消解这种客观且绝对的结构,这也就是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了。 在人文地理学中,与文本源头更为紧密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是倡导将空间的讨论与当代文学评论、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特定语言联系起来。通过运用空间隐喻的方法,如位置、区位、中心、边缘、地方、全球、间隙、边际等进行讨论。而位置、中心/边缘等空间的隐喻以及空间概念的运用是为了表示崭新的、更为开放的主体特征,并以此来创造新地点,有时被称为“第三空间”。 虽然后结构主义也受到了各种异议和反对,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讨论中,提出了有关权力体制、身份特征的代表及政治的重大问题。但是这些散漫的、隐喻的空间与社会及物质空间到底关联到何种程度还处在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边缘。 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当今人文地理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烈的“语言”、“性别”和“殖民”的特点。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共同受到“后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它已经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使人文地理学家反思语言形成思想的方式,通过对话,人文地理学与人文科学接待近了很多,特别是文学评论、现代哲学和各流派的心理学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学派。这一学派是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公认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四个支派:(1)以特鲁别茨柯依、雅谷布森为代表的捷克布拉格学派;(2)以布隆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丹麦哥本哈根学派;(3)以弗斯为代表的英国伦敦学派;(4)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描写语言学派。 无论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还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都接受索绪尔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对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声音、文字等实体,而是内在结构,研究语言是研究其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正如象棋中重要的不是棋子的材料,而是棋子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巾的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在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中关系统驭成分,因此,可以采用形式分析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评论等其他学科研究。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地嬗变 朱晓斌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 摘要世纪年代以来,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地后结构主义思潮,从方法论地角度对学习理论地演变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历史性地框架,以便更好理解西方学习理论地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学习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人地学习是凭借怎样一种“心理系统”来实现地呢?要阐明这一点并不容易.这种对学习实质问题地探讨和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地核心课题之一,各种学习理论地主要差异就在于对学习本质地不同理解.从联结主义心理学家将学习过程地实现看成是刺激与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联结,到传统认知派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有机体经过内部复杂地操作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各派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地学习理论.当然,心理学理论地发展总是与某一历史时期地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地影响交织在一起地,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从哲学角度看,结构主义()和可归入后结构主义范畴地建构主义()二者之间有着深层地联系.世纪年代,在法国兴趣地结构主义以及随后出现地后结构主义浪潮,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特别是对学习理论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一、结构主义思潮对认知发展理论地影响 结构主义可溯源于世纪初地“俄国形式主义”,及、年代“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由于雅各布迩等人地移居而传入美国;年代末,由于列维.斯特劳劳斯地努力,结构主义得以重返欧洲大陆,并终于在法国达到它地顶峰.年代初,在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地人文科学思潮,其代表者宣称是与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年之久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地“意识”哲学相对立.由于这个思潮地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地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地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有其独特地发展过程,它地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迩等在语言研究中提出了“结构”理论.而法国地拉康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形成“结构主义地心理学”.结构主义哲学地核心是“结构”

西方女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 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结构主义引入关系、系统、差异等概念,但是仍抱定一个中心——结构:一切都是结构调节、组织的结果,一切都可以用结构来解释,只有“结构”本身是例外。保留“结构”的超然地位,就是保留“中心”的绝对中心地位,正是这个中心,使结构具有结构的功能。 但是从后结构主义观点看,不管中心概念如何牢固,如何深入人的无意识之中,其历史如何悠久,它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关系的产物,无限结构之网中的一项。如果说结构对中心的需要说明了结构本身的结构性或自由游戏性,那么中心的那种永远缺场的“在场性”恰恰说明:对于自由游戏活动,中心只能是一种零限制,或“中心”本身就置身于自由游戏当中。 德里达著名的“一切尽在文本之内”的命题,却不是在这种常识意义上说明语言的重要性,而是表明:首先,任何文本都不是对某种文本之外客观实在本体的再现或真理意义的表达,文本不是一种用以再现的工具,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文本的语言的符号表意活动。其次,这同时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不是牢牢地包裹在文本内的某种稳定明确的实体,或者说文本并不是一个意义清晰的统一有机体,而是多重意义的混合体,甚至可能是对自身的颠覆,包含着相反的意义。再次,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自足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嫁接、寄生、杂交;文本之间没有本质性的类别疆界,因此任何文本性(tax duality)必然同时也是文本间性(intertestuakity)。这种文本性或文本间性是真正无边的,它不仅将各种文学作品互文化,而且取消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的确,只有无边的文本性,才能表达德里达“一切尽在文本之内”的真正意思。 德里达认为,根据语言中只有差异的原理,任何符号的任何一面的确定过程都依赖于其他符号,那么对符号意义进行阐释的结果就不是呈现一个确定不移的意义,而是引向一连串新的符号,就像词典对词义的解释,要说明任何一个词的词义,总是借助于更多的其他词,而其中任何一个解释词本身的词义也只能通过另外许多词才能“显现”出来。 如此推演,形成不断交织延伸的符号链,导致那个终极意义被永远地推延,永远不能兑现;因此语言中的“差异”同时也是“推延”,索绪尔“语言中只有差异”的命题应改成:语言中只有“异延”。“异”是空间性的间隔、分离、区分、辨别,似乎承诺着符号的某种同一性或确定性;“延”是时间性的延伸、推宕、压抑,倾向于将所有关于意义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兑现永远向后推延。正是这种“推延”,让传统的符号观一直(无望地)等待着“意义”的降临,并且把这种永远不会到来,仅仅是一种符号差异关系值的“意义”想象成语言外的一种本体实在的东西。 现在,德里达通过“延异”概念表明,语言之外并不存在某种决定语言的意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福柯、拉康、和利奥塔德、索勒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後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後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後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 代表人物思想

福柯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对启蒙运动将理性、解放和进步等同起来,认为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知识等等都是被它构造出来的产物。他从各个f方面对这种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学、医学、监狱和性学等等。他的计划旨在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也即质疑和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结构。主要著作有:《癫狂和非理性:古代时代的癫狂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词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1976,1984,1984)等。 一、对现代性的批评福柯把现代性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1660-1800)和现代时期(1800-1950)。在古典时期,一种强有力的控制人类的方式开始形成,并在现代时期达到高峰。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历史进步的观念其实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和技术日臻完善。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这一考古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完整版)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前言 「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在這「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認同與歷史。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後現代西方女性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基本上,當代女性主義提出之口號

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類文化之基本目標」。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 六○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就英國的克莉斯˙維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嚴格說來,其名稱「女性主義」其本身之意函與她們本身所堅持之信念與行為之「關聯性」並非如此重要,真要論期關聯性,恐怕是「父權制」。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特征其一是“深度模式”的寻求。在西方的学术思想中,历来有着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它的由来和发展,都得由它的内在本质来说明。所以,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就在于它对于事物的规定性有着特殊的阐释,这种内在性质是在现象底层的具有深度的东西,并且在阐释它时又是从某一普泛的模式来立论,因此不妨称之为深度模式。例如,柏拉图思想的轴心是理念,理念的论析就成为其理论的深度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作为其深度模式等等。在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中,深度模式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冷落,尤其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派别看来,它是形而上学虚设。由此背景看,结构主义是在事物全别因素的考察中,努力建构出整体的质,再由它来考察、说明个别因素的特征。因此,结构主义尽管没有统一的深度模式,但它在方法论上是有对深度模式的追求的,在这一点看它同“语言论转向”后的总体趋势有着异趣;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对深度模式未作统一规定,使其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存在,因此,它就又与“语言论转向”后的深度模式消解趋势相吻合了。 二是当代西方人的主体性面临着消释的状况。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中,神的主体性逐渐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有时,人的主体性被强调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程度,仿佛整个外部世界都是人所征服、所奴役的对象。在此历史进程中,科技进步无疑起到了助长人的主体力量的作用。但到19、20世纪之交时,科技进步在助长人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它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副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这时,开始出现了对科技进步持怀疑和批判的观点,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也逐渐受到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现代科技从事战争杀戮的行为,它对于否定人的主体性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学者、早期思想中曾存在有结构主义倾向的福科曾回顾说,他的一代对生活现实的兴趣已不及对概念和系统的兴趣,如果说近代以来的思想主潮是用人来代替神的主体性,那么,福科的一代则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这里,实际上通过张扬结构系统自身的自主、自足特性来代替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之后思想界的主体性消释趋势。 结构主义分析不仅放弃了对外在原因的求索,而且也拒绝把思维主体作为原因的解释者。自我历来是理解和统一的本源之一。人们过去可以认为,一个行为或一部文本就是一个符号,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