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60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60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60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

学案60科普文(一)

——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

学案目标 1.掌握科普文的整体阅读和答题规范。2.掌握科普文的高频题的做题方法。

①科普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__。

②科普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③科学小品文也叫____________,除了讲求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等外,尤其讲究

________。

④科普文说明事物、事理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⑤科普文常用来增加生动性、形象性的手段有:用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方法,用

______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穿插一些________________等。

1.知识问答

结合你学过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谈谈它是如何做到生动性、趣味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范阅读

整体把握,规范答题提示

①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读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的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②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因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3.演练体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植物有感情吗

植物有许多本能,比如光合作用、吸水、被暴晒后发蔫、产生毒素、进化出毛刺等。虽然大多数科研人员不会把植物的本能当成植物自身的喜好,但是有些人并不这么看,他们坚信植物的情感是产生那些本能的基础。这些看法是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得出的推论,而真正的科学理论是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反复的实验才能确定下来。

植物会在干旱来临的时候将根扎得更深,以获取更多的水源;植物在春天来临的时候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以招蜂引蝶来为它们授粉。这些本能都是经过几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得来的。如果植物也有情感,它们就应该有所喜好,那么,在经历了数万年的自然灾害后,它们就应当具有向更适合的环境迁移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结果呢?这反证了植物没有情感。

植物会害羞吗?有人说当然会,他们举的例子是含羞草。手一碰含羞草,它就“害羞”地把叶子收起来。其实,它不是害羞,而是一种本能反应。在含羞草叶柄的茎部,有一个储藏液体的囊袋,它好像液压机里的油缸。平时,囊袋里装满了液体。当你触动叶子的时候,囊袋里的液体就向上部和叶子两侧流动,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下垂、合拢。等平静一会儿,液体又慢慢从叶子两侧流回叶柄中的囊袋,依靠液压传动,叶子重新抬起和展开。

还有人提出,蔷薇怕被动物吞吃时会痛,因此演化出刺这种防御武器。事实上,古生蔷薇有多种形态,这种有刺的蔷薇因为能适应环境而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而不是因为它们怕痛。

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因此,不少人也认为植物“好色”也是一种情感。其实,这也不是植物的“喜好”所决定的,而是因为在某种颜色的光照射下,植物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合成效果更好。

由于各种植物在外界不同的刺激之下所产生的这些特点和表现,第一个认为它们有情感的人是美国人巴克斯特。他原是纽约市的一名警察,退休后以开测谎仪培训班为生。有一天,

他给花浇水的时候,突然想到是不是用测谎仪来研究一下植物。

根据测谎仪的设计原理,人在撒谎时由于紧张皮肤会出汗,从而使皮肤电阻降低,因此,测谎仪通过测定皮肤电阻的变化可以辨别人是否在撒谎。于是,巴克斯特认为,随着水抵达叶子,叶子含水量增加,电阻也跟着逐渐降低,因此,可以用测谎仪画出叶子电阻变化曲线。但是,他得到的曲线却与预料的不符。据巴克斯特说,当时测得的曲线看上去就像一个人陷入困境时的反应曲线。巴克斯特由此灵感闪现,改变了原来的“研究计划”,决定涉足一个更伟大的“研究”——检测植物是否有人一样的反应。

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

阅读方法与思路提点

第一步:明确说明对象。第二步:可根据文章的时间、方位、步骤、阶段等划分层次,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第三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第四步:分析说明方法。

第二步:做题

(1)从全文看来,“植物有感情吗”的“感情”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重点概念的理解。

这种概念内涵的理解题,原则就是要到文中去找答案。不过这种答案有的是正面的、直接给出的,也有的是反面的、间接给出的。找答案的时候,要先确定考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确定答案区的方向,再找到答案区。

答题时一般不要用具体的事实作答案,这样会以偏赅全,而要用对事实作归纳的文字作答案。

(2)对“植物有感情”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他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做这类题,应先找出作者观点所在的句子,然后整合、概括即可。像本题,观点句多放在段的后半部分,语言标志有“反证了植物没有情感”。

(3)文章许多地方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请举例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任何写法都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回答这类题目时,首先是辨认写法(本题不用,题干已经指明了写法),然后将写法和文章的文体、所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思考其作用。拟人和文体——科普结合,当然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拟人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当然是对植物情感的说明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

用题答题模式:什么写法——举例——分析结论。(有时举例可以省略)

(4)文章结尾说巴克斯特改变了原来的“研究计划”,你认为他的新的研究会成功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a、一般只有两种答案:成功、不成功。b、

回答问题时应简单明确地在上述两种答案中选择一种,切不可模棱两可。c、究竟选择哪一种答案,最好是依据文中的观点,或依据自己在哪种观点上占有更多的材料。d、答题模式:观点——材料——结论。

对于一般考生来讲,选择后者(不成功)回答问题既容易,又稳妥,因为这是文章的观点,材料现成而丰富,观点也不会荒诞不经,让人无法接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蚕

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衲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地遨游了。

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却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谈谈石蚕的生存方式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原谅他人能避免再次受伤害

丁洁

当你被他人冒犯,比如受到欺骗和侮辱时,你会怎样应对?是毫不犹豫地报复,还是试着原谅?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我们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最终目的是使自身的情绪得到释放。但你是否考虑到,你的行为方式对冒犯者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吗?

通常,我们会认为,在得到原谅之后,冒犯者会心存感激。由于将来有可能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因此会尽量避免类似的冒犯行为再度发生。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存在。有观点就认为,冒犯者主观上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你的原谅加强了他的这种想法,从而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大。

Trinity大学的研究者哈瑞·威廉斯近期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证明了第一种观点:当我们选择原谅冒犯者时,冒犯者会更多地感到悔恨,同时类似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会减小。

威廉斯采用了一系列研究来证明他的观点。在第一项研究中,他通过巧妙的“囚徒困境”实验设计,让其中的参与者A冒犯了另外两位共同进行实验的参与者B和C。此时B 表达了原谅,C表达了不原谅。之后,实验继续进行,要求冒犯者A必须在B与C之间选择,对其再次做出冒犯的行为,结果发现,A对没有表达原谅的个体C再次做出冒犯行为的概率较大,而对表达原谅的个体B做出冒犯行为的概率较小。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者设计了类似的情景,让参与者A在B与C之间做出选择,并

调查冒犯者是否后悔自己的这种行为。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A选择了再次冒犯没有表达原谅的个体C,并且对这种行为的后悔程度较低。

而在第三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参与者A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进行判断,一半参与者回忆自己做过的冒犯行为,并最终得到了原谅,另一半参与者回忆没有得到原谅的冒犯行为;最后要求参与者对后悔程度进行判断,得到的研究结果与第二项研究一致。

三个研究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如果冒犯者得到了原谅,他会更多地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同时,对被冒犯者再次做出同样行为的可能性会减小,而非增大。虽然并不是100%得到原谅的冒犯者都会避免再次做出类似行为,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结论是成立的。

中国有句古话“有容乃大”,选择原谅与宽容并不容易,但这却是减少未来再次受到伤害的最好方式。威廉斯最后指出,考虑到原谅带来的诸多好处,个体在面对冒犯时,选择原谅是比怨恨报复更安全的处理方式。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冒犯者和被冒犯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基本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列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文中画线的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简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不厌其烦地罗列威廉斯的三项研究情况,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别人冒犯你,“选择原谅与宽容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请说说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60科普文(一)

知识整合

①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文②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知识性③文艺性说明文生动性④定义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

比喻说明⑤比喻拟人描写故事、轶闻、传说

1.(示例)生动性、趣味性是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也是科学小品文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它常借助一些“文艺性”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特别生动,表现在大量的古诗文的引用上。文章开头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古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为文章增添了光彩。

3.(1)指各种植物在外界不同的刺激之下所产生的与人相似的一些特点和表现。如它们

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好色”。

(2)作者认为植物没有感情。理由是:a、它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反复的实验;b、有些植物如“含羞草”,看似有“喜好”“感情”,实则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的本能反应。

(3)a、这样写更切合说明对象。文章所要说明的是植物是否有“感情”,这本来就是和“人”相关的。b、可以使说明的文字更生动,对对象的说明更形象、更通俗易懂。c、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4)略。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回答成功或不成功。不成功的理由可根据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是否定植物有人的感情的,他的理由同样也可以用来否定植物有人的“反应”。成功的理由一是巴克斯特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研究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的。二是从研究植物的“情感”到研究植物的“反应”,研究取向有一定科学性。三是可以说科学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人产生“反应”的生物学原理说不定和植物的“反应”有某种相似之处。(言之成理即可)

巩固提升

1.(1)自然引出对象。(2)点明写作重点,即介绍石蚕生存所依赖的武器和方式。

2.(1)用水甲虫的凶猛进攻,突出小鞘对石蚕的保护作用(防御功能)。(2)用水甲虫的被骗,衬托石蚕的聪明、自信。

3.(1)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小鞘”比喻成“百衲衣”“象牙塔”,使小鞘形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2)使用拟人的手法写石蚕“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写水甲虫“懊恼沮丧的神情”,富有趣味性。

4.(1)石蚕巧妙编织小鞘,躲避敌人的攻击,启示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

(2)石蚕虽弱小,但能本能地运用活塞原理,尽情遨游,自有其生存的方式,启示我们任何生命都有自然存在的理由。

(3)石蚕的聪明自信可爱,启示我们要自信对待人生。

(4)自然界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理由,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5.一种是冒犯者得到原谅,会心存感激,以后尽量避免冒犯行为的发生;二是被冒犯者原谅了冒犯者,而冒犯者主观上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从而可能继续冒犯他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不仅要认真阅读文本相关段落,能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要点,还要能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答案。

6.准确、严谨是科普类文章共有的语言特色之一,本文也不例外。“有可能”明确表示出“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推测,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并非必然。“尽量”明确表示出“避免类似的冒犯行为再度发生”只是主观努力的大方向,并不具有必然性。“更多地”明确说明“感到悔恨”所占的比例,也非全部。“必须”则是强调“在B与C之间选择”是这一实验的必要条件之一。(任选两例分析即可)

解析明晰文体特征,仔细落实分析是应对此类题目的关键所在。基于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正确识别文本的文体类型是解题的前提和必备条件。然后结合自身的文体知识储备,就能确定其语言特色。在此基础上再精细研读画线的词语,就比较容易抓住答题要点。

7.这是从不同角度所做的一系列实验,彼此关联但并不重复,而且相互补充,有助于完善研究,更好地证明所持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准确领会文本中心意思,对相关文段加以认真研读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8.认识到是人都会犯错(包括冒犯者),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要区分冒犯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需要敏锐的判断力(这一条可以细分成两项);面对别人的冒犯,不是人人都有宽大的胸怀,都能不计前嫌、给予原谅的,这需要大度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实际上就是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4《步步高》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13 数学归纳法

§13.4 数学归纳法 2014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证题步骤;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等式、不等式或数列有关的命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备考要这样做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归纳递推思想及其在证题中的应用;2.规范书写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 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 (n 0∈N *)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 =k (k ≥n 0,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步骤(1)和(2)缺一不可,步骤(1)是步骤(2)的基础,步骤(2)是递推的依据.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第(1)步验算n =n 0的n 0不一定为1,而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值.第(2)步,证明n =k +1时命题也成立的过程,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1. 凸k 边形内角和为f (k ),则凸k +1边形的内角和为f (k +1)=f (k )+________. 答案 π 解析 易得f (k +1)=f (k )+π.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 2n -1 1)”,由n =k (k >1)不等式成立,推证 n =k +1时,左边应增加的项的项数是________. 答案 2k 解析 n =k 时,左边=1+12+…+1 2k -1, 当n =k +1时,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配套备课资源】第一章1.1.3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一、基础过关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就没有切线 B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有切线,则f ′(x 0)必存在 C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斜率不存在 D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没有切线,则f ′(x 0)有可能存在 2. 已知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x A )与f ′(x B )的大小关系是( ) A .f ′(x A )>f ′(x B ) B .f ′(x A )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讲析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讲析 【看上去很难】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了解到实用类文本阅读看上去最难,但是却是学好方法后最容易做的一道题。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实用类文本阅读看上去很难。 首先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能了解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考生失分率较高。 并且我们做题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般选自不同的类型,因此2-3段材料中可能包含的2-3个选材类型,而我们出题却是将每个材料的内容放在不同的选项中,简答题的要求也是将不同材料结合作答。即使材料难度不大,但因信息点多,散。很难全部记住,所以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题目选项和材料中来回对应寻找的信息点,最终花了大量时间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明明要花如此多的时间,为什么我们又说它简单呢? 因为在实际高考考试中,自从2017年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取消选考列为必考后,17、18年这两年六套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都是新闻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新闻这样一种体裁,它在创作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实用的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没有阅读障碍。 所以这样一种体裁的文本,对于命题来说,就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限制:考查难度降低,评价、探究类的试题逐渐减少,理解、分析、概括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成为了考查的重点。所以,即使是自认为阅读能力不够理想的同学,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解题速度提上来后,也能做到12分一分不丢。 读到这里就需要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拿下这12分,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出题是2道分值为3分的选择题,1道分值为6分的简答题。(试题和分值不是固定的,每年都可能有变动) 选择题解题关键: 我们一般将解题要领概括为两点,五个步骤: (一)整体阅读 1.了解文体特征。 2.把握新闻内容,关注侧重点。 (二)三步解题 1.圈划敏感点。 2.找准对应点。 3.落实设误点。 简答题解题关键: 而简答题我们只需要做好审题三步走,就能简单,快速的写出答题要点,准确的分。 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有更深的理解,这里我们为同学们讲解实用类文本阅读该如何解答。 从命题规律出发,结合高考真题的实际操作,将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说明和演示,同学们完全不用担心听不懂,理论知识和实际解题不知道如何结合的问题。

高考数学能力测试步步高数学基础训练含答案 (25)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数学基础训练43 基础训练43 概率与统计(一) ●训练指要 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的意义,会求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 一、选择题 1.随机变量ξ1是1个无线寻呼台1 min 内接到的寻呼次数;随机变量ξ2是某工厂加工的某种钢管的外径与规定的外径尺寸误差;随机变量ξ3是测量1个学生身高所得的数值(精确到1 cm);随机变量ξ4是1个沿数轴进行随机运动的质点的坐标,那么这4个随机变量中,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A.1 B.1± 22 C.1+ 2 2 D.1- 2 2 3.如果ξ是离散型随机变量,η=3ξ+2,那么 A.E η=3E ξ+2,D η=9D ξ B.E η=3E ξ,D η=3D ξ+2 C.E η=3E ξ+2,D η=9E ξ+4 D.E η=3E ξ+4,D η=3D ξ+2 二、填空题 5.(胡文2021年年两省一市高考题)一个袋子里装有大小相同的3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同时取出2个,则其中含红球个数的数学期望是_________.(用数字作答) 三、解答题 6.一个袋子里装有分别标有数字的小球,其中标有1的有1个,标有2的有2个,…标有9的有9个,现从中任意取出1个,求取出的球上所标数字的分布列以及所取之球所标数字为奇数的概率. 求:(1)E ,D ,; (2)设η=2ξ+3,求E η,D η.

8.现要从甲、乙两个技工中选派一人参加技术比武比赛,已知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每天的产量相等,而出次品的个数的分布列如下: 次品数ξ 0 1 2 P 0.1 0.5 0.4 次品数ξ 0 1 2 3 P 0.3 0.3 0.2 0.2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数学基础训练43答案 一、1.B 2.D 3.A 二、4.0.2 0.7 5.1.2 ξ 1 2 3 4 5 6 7 8 9 P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 9 其中所取之球所标数字为奇数的概率为: .9 54597531459457455453451=++++=++++ 7.(1)E ξ=- 31;D ξ=9 5 σξ=35=ξD (2)E η=2E ξ+3= 37D η=4D ξ=9 20 . 8.E ξ1=E ξ2=1.3 D ξ1=0.41 D ξ2=1.21 故两人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但乙技工的波动性较大,故应选甲参赛.

2016版《步步高》高考数学大二轮总复习:专题九 数学思想方法

高考数学以能力立意,一是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是考查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考查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是数学意识,是数学技能的升华和提高,中学数学思想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和转化思想.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就是用函数与变量去思考问题 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数学思想. 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数学思想. 例1(1)若a>1,则双曲线x2 a2- y2 (a+1)2 =1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若将函数f(x)=sin2x+cos2x的图象向右平移φ个单位,所得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φ的最小正值是______________. 思维升华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1)函数与不等式的相互转化,对函数y=f(x),当y>0时,就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不等式. (2)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去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3)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决.这都涉及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有关理论. (4)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角、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加以解决. 跟踪演练1(1)(2015·南京模拟)若函数f(x)在R上可导,且满足f(x)”或“<”).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第五章第1讲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第五章第1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 高考命题解读 内容 要求 说明 1.考查方式 能量观点是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三大方法之一,既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在综合性的计算题中应用,常将功、功率、动能、势能等基础知识融入其他问题考查,也常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作为解题工具在综合题中应用. 2.命题趋势 通过比较,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应用在近两年有增加的趋势,常将功和能的知识和方法融入其他问题考查,情景设置为多过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9.功和功率 Ⅱ 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 10.动能 动能定理 Ⅱ 11.重力势能 Ⅱ 12.弹性势能 Ⅰ 1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Ⅱ 14.能量守恒 Ⅰ 实验四: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五:验证机械能守恒定 律 第1讲 功 功率 动能定理 一、功 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计算公式 (1)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一致时:W =Fl .

(2)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W =Fl cos_α. 5.功的正负 (1)当0≤α<π 2 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π 2<α≤π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当α=π 2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 6.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 做功情形 图例 备注 都做正功 (1)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与参考系无关 (2)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W =Fl cos α.l 是相对位移,α是F 与l 间的方向夹角 (3)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可正、可负,也可为零 都做负功 一正一负 一为零 一为正 一为负 ]7.一对平衡力的功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若物体静止,则两个力都不做功;若物体运动,则这一对力所做的功一定是数值相等,一正一负或均为零.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 (1)P =W t ,P 为时间t 内物体做功的快慢. (2)P =F v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③当力F 和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将力F 分解或者将速度v 分解. 深度思考 由公式P =F v 得到F 与v 成反比正确吗?

数学必修2黄色步步高答案珍藏版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1.A 2.D 3.C 4.D 5.0 6.A∈m 7. 解很明显,点S是平面SBD和平面SAC的一个公共点, 即点S在交线上, 由于AB>CD,则分别延长AC和BD交于点E,如图所示. ∵E∈AC,AC?平面SAC,∴E∈平面SAC. 同理,可证E∈平面SBD. ∴点E在平面SBD和平面SAC的交线上,连接SE,直线SE是平面SBD 和平面SAC的 交线. 8.证明∵l1?β,l2?β,l1D∥\l2, ∴l1、l2交于一点,记交点为P. ∵P∈l1?α,P∈l2?γ,∴P∈α∩γ=l3, ∴l1,l2,l3交于一点. 9.C10.C 11.③ 12.证明因为AB∥CD,所以AB,CD确定平面AC,AD∩α=H,因为H∈平面AC,H∈α,由公理3可知,H必在平面AC与平面α的交线上.同理F、G、E都在平面AC与平面α的交线上,因此E,F,G,H必在同一直线上. 13.证明(1)∵C1、O、M∈平面BDC1, 又C1、O、M∈平面A1ACC1,由公理3知,点C1、O、M在平面BDC1与平面A1ACC1的交线上, ∴C1、O、M三点共线. (2)∵E,F分别是AB,A1A的中点,∴EF∥A1B.∵A1B∥CD1,∴EF∥CD1. ∴E、C、D1、F四点共面.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D2.C3.B 4.D 5.平行或异面 6.(1)60°(2)45° 7.(1)证明由已知FG=GA,FH=HD,

可得GH 綊12AD .又BC 綊1 2AD , ∴GH 綊BC , ∴四边形BCHG 为平行四边形. (2)解 由BE 綊1 2AF ,G 为F A 中点知,BE 綊FG , ∴四边形BEFG 为平行四边形,∴EF ∥BG . 由(1)知BG 綊CH ,∴EF ∥CH , ∴EF 与CH 共面. 又D ∈FH ,∴C 、D 、F 、E 四点共面. 8.解 (1)如图,∵CG ∥BF ,∴∠EB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 与CG 所成的角, 又△BEF 中,∠EBF =45°,所以BE 与CG 所成的角为45°. (2)连接FH ,BD ,FO ,∵HD 綊EA ,EA 綊FB , ∴HD 綊FB , ∴四边形HFBD 为平行四边形, ∴HF ∥BD , ∴∠HFO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 与BD 所成的角. 连接HA 、AF ,易得FH =HA =AF , ∴△AFH 为等边三角形, 又依题意知O 为AH 中点,∴∠HFO =30°,即FO 与BD 所成的角是30°. 9.D 10.B 11.①③ 12.(1)证明 假设EF 与BD 不是异面直线,则EF 与BD 共面,从而DF 与BE 共面,即AD 与BC 共面,所以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这与A 是△BCD 平面外的一点相矛盾.故直线EF 与BD 是异面直线. (2)解 取CD 的中点G ,连接EG 、FG ,则EG ∥BD ,所以相 交直线EF 与EG 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在 Rt △EGF 中,由EG =FG =1 2AC ,求得∠FEG =45°,即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为45°. 13.解 如图,取AC 的中点P . 连接PM 、PN , 则PM ∥AB ,且PM =12AB ,PN ∥CD ,且PN =1 2CD , 所以∠MPN 为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或所成角的补角). 则∠MPN =60°或∠MPN =120°,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总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占12分,包含两道3分单选题、一道6分问答题。 涉及阅读形式多样,常考题型有: 1、新闻、访谈类文本。 2、传记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和结构及语料选取方面的处理技巧。值得一提的是,答案的总结概括要立足于文章,再加以陈述。 此道大题难度适中,学生得分容易提高,老师可以考前多些练习和答题模式的总结。 二、综合建议 实际答题过程中,建议40-80分程度的学生仔细读题,通常这篇阅读选择题中内容均能从文中找打,尽量找到选择题中每一个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子,对比判断,作为整张卷子的一个得分关键点; 建议80分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做好选择题的同时也要抓住文章作者对传记传主的态度、评价;或是材料阅读的中心思想,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或材料中反映出的典型意义入手组织语言做问答题。 三、实际教学要点 1.选择题判断技巧 1.1、找原句。选择题中各个选项基本是从文中原句提取、整合出来的,有些选项是将原文调换语序,有些选项是多句话的综合。因此,想要做好选择题,必须准确从文中找到原句。考生应当注意,选项如果综合了多点原文内容,需要在文中找到每一个相应的个句子。 1.2、联系上下文。部分难度大的选项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推论、评价或主题思想的判断,这就需要考生在找到原句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再进一步判断选项正误。

1.3、排除法答题。做选择题时首先应看清题目让选择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 错误的选项。实际进行判时,建议都将错误的选项挑出,通过排除法答题。 2.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1、审读。审读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也就是筛选的标准、特别是对题干中为某些关键词句做到了然于心。看清试题要求筛选并整合的是哪方面的信息。解题时要围绕要求,结合材料,筛选答案要点。 2.2、筛选。明确筛选的标准后,浏览全文,找准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考生着眼于全文来分析,尽量把问题涉及的信息找全。带着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在原文中圈点勾画出相关的内容。筛选信息时,还要关注原文中的细节,如时间变化、地点变化、职位(工作)变化等提示性信息。另外,还要关注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2.3、提取。在提取信息、组织答案时,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抄原文,而应紧扣题干要求,按题干要求将从文中筛选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且符合题干要求约答案。 3.归纳、整理技巧 3.1、整合。整合信息时,要善于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考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重组(组织文字时,可采用直接摘用法、摘抄拼接法、要点相加法、揣摩提炼法)。如果不用原文中的重要词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绝对不是明智的做法。 3.2、改造。摘引关键词句,删除次要语句。筛选并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将提取的中心词、关键语句进行组合、改造、变换,然后分条作答。 4.总结、语言表达 归纳整理好知识要点后,需要有效组织答案。首先选用恰当句式,选择适宜的角度作答。同时,利用原文关键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

2020步步高 苏教版高三一轮复习 数列 含答案解析

考试内容等级要求数列的概念A 等差数列C 等比数列 C §6.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考情考向分析以考查S n与a n的关系为主,简单的递推关系也是考查的热点.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考查,难度为低档. 1.数列的定义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2.数列的分类 分类原则类型满足条件 按项数分类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按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分类递增数列a n +1 __>__a n 其中n∈N* 递减数列a n +1 __<__a n 常数列a n +1 =a n 摆动数列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 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3.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有三种表示法,它们分别是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式法. 4.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

数列的通项公式. 5.a n与S n的关系 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 则a n , n≥2,n∈N*. 概念方法微思考 1.数列的项与项数是一个概念吗? 提示不是,数列的项是指数列中某一确定的数,而项数是指数列的项对应的位置序号.2.数列的通项公式a n=3n+5与函数y=3x+5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数列的通项公式a n=3n+5是特殊的函数,其定义域为N*,而函数y=3x+5的定义域是R,a n=3n+5的图象是离散的点,且排列在y=3x+5的图象上. 题组一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相同的一组数按不同顺序排列时都表示同一个数列.(×) (2)所有数列的第n项都能使用公式表达.(×) (3)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能不止一个.(√) (4)1,1,1,1,…不能构成一个数列.(×) (5)任何一个数列不是递增数列,就是递减数列.(×) (6)如果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则对?n∈N*,都有a n=S n-S n-1.(×) 题组二教材改编 2.[P34习题T2]在数列{a n}中,已知a1=1,a n+1=4a n+1,则a3=________. 答案21 解析由题意知,a2=4a1+1=5,a3=4a2+1=21. 3.[P34习题T7]根据下面的图形及相应的点数,写出点数构成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a n=____________. 答案5n-4 题组三易错自纠 4.数列{a n}中,a n=-n2+11n(n∈N*),则此数列最大项的值是________. 答案30

高2021届高2018级版步步高3-5高中物理第四章 4-5

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5 不确定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的内容, 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2.知道粒子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了解电子波动性的实验验证.3.初步了解不确定关系的内容, 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1.德布罗意波 (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 小到电子、质子, 大到行星、太阳, 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 这种波叫物质波, 又叫德布罗意波. (2)德布罗意波的波长、频率的计算公式为λ=h p , ν=E h . (3)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 是因为宏观物体的动量太大, 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太小. 2.电子波动性的实验验证 (1)实验探究思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则在一定条件下, 也应该发生干涉或衍射现象. (2)实验验证:1926年戴维孙观察到了电子衍射图样, 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3)汤姆孙做电子束穿过多晶薄膜的衍射实验, 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二、氢原子中的电子云 1.定义:用点的多少表示的电子出现的概率分布. 2.电子的分布:某一空间范围内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点多, 电子出现概率小的地方点少.电

子云反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 说明电子对应的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三、不确定关系 1.定义:在经典物理学中, 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测定的, 在微观物理学中, 要同时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太可能的, 这种关系叫不确定关系. 2.表达式:Δx·Δp x≥h 4π.其中以Δ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以Δp x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h是普朗克常量.

完整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 2015高中化学人教版

电化学基础第四章原电池第一节了解2.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目标要求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3. 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1原电池定义:.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锌原电池为例:+2进入溶液,Zn形成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1.在ZnSO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4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2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SO溶液中,Cu4+-2;-2e===Zn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 ===Cu。+2e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总反应式为Zn+CuCu===Zn 闭合回路的构成:2.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溶液。溶液,阳离子移向CuSO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ZnSO44盐桥 3.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当其存在时,随着反应的进行,Zn棒中的Zn+++222获得电子ZnCu过多,带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ZnSO进入溶液中,使溶液中4+-22过多,溶液带负电荷。当溶液不能保持电中性时,将阻过少,SO沉积为Cu,溶液中Cu4-止放电作用的继续进行。盐桥的存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Cl向ZnSO溶液迁移,4+K向CuSO溶液迁移,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4 知识点一原电池 )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1. B 答案 解析A、D项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不发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符合原电2,2H+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实验基础知识 一、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1.构造:如图1所示,B为固定刻度,E为可动刻度. 图1 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 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 如图2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mm,半毫米刻度线未露出,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2.0mm+15.0×0.01mm=2.150mm. 图2 二、游标卡尺 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3所示)

图3 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 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其规格见下表: 4.读数:若用x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 三、常用电表的读数 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问题,首先要弄清电表量程,即指针指到最大刻度时电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压或电流,然后根据表盘总的刻度数确定精确度,按照指针的实际位置进行读数即可. (1)0~3V的电压表和0~3A的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相同,此量程下的精确度分别是0.1V和0.1A,看清楚指针的实际位置,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2)对于0~15V量程的电压表,精确度是0.5V,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即读到0.1V. (3)对于0~0.6A量程的电流表,精确度是0.02A,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这时要求“半格估读”,即读到最小刻度的一半0.01A.

高考数学能力测试步步高数学基础训练含答案 (50)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数学基础训练20 基础训练20 不等式的性质、均值不等式及应用 ●训练指要 掌握不等式的运算性质,两个数及三个数的几何平均值与算术平均值的不等关系. 一、选择题 1.若a >b >1,P =b a lg lg ?,Q = 21(lg a +lg b ),R =lg 2b a +,则 A.R <P <Q B.P <Q <R C.Q <P <R D.P <R <Q 2.已知a >b ,则下列不等式①a 2>b 2,②b a 11<,③a b a 11>-中不成立的个数是 A.0B.1 C.2 D.3个 3.设a ∈R ,且a 2+a <0,那么a ,a 2,-a ,-a 2的大小顺序是 A.a 2>a >-a 2>-a B.-a >a 2>-a 2>a C.-a >a 2>a >-a 2 D.a 2>-a >a >-a 2 二、填空题 4.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非充分非必要条件”中选择适当的词填空: (1)a >b ,c >d 是a +c >b +d 的_________条件; (2)a +b >2,ab >1是a >1且b >1的_________条件; (3) b a >1是a > b 的_________条件 5.如果-2π≤a <β≤2π,则2βα-的范围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 6.已知a ,b ,x ,y 均为正数,且b a 11>,x >y ,求证 b y y a x x +>+. 7.已知a ,b ∈R ,比较a 2-2ab +2b 2与2a -3的大小. 8.设a >0,且a ≠1,t >0,比较 21log a t 与log a 2 1+t 的大小.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数学基础训练20答案 一、1.B 2.D 3.B 二、4.(1)充分而不必要 (2)必要而不充分 (3)非充分非必要 5.-2 π≤2βα-<0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 —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

2018年高考物理《步步高》(全国通用

2018年高考物理《步步高》(全国通用?含答案 及详细解析)专题复习题 (2套“微专题”题+1套章末综合练习题,共3套题) 第十一章交变电流 1.考点及要求:(1)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象(Ⅰ);(2)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Ⅰ).2.方法与技巧:(1)线圈每经过中性面一次,电流方向改变一次;从中性面开始转动时,i-t图象为正弦函数图象;(2)交变电流的求解一般选择一个周期,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求解. 1.(交变电流的产生)如图1甲所示,矩形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逆时针匀速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交流电如图乙所示,设沿abcda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 图1 A.乙图中Oa时间段对应甲图中①至②图的过程 B.乙图中c时刻对应甲图中的③图 C.若乙图中d等于0.02 s,则1 s内电流的方向改变了50次 D.若乙图中d等于0.02 s,则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 2.(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和图象)(多选)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

的转动轴匀速转动,如图2甲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t=0.01 s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最小 B.该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11 2 V C.该交变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e=222sin(100πt) V D.电动势瞬时值为22 V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的夹角为45° 图3 3.(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一台小型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象如图3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5 Ω,仅外接一只电阻为105 Ω的灯泡,则() A.线圈从垂直于中性面的位置开始转动 B.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50次 C.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20 V D.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产生的焦耳热为20 J 图4 4.(交变电流的“四值”)如图4所示,矩形线圈abcd与可变电容器C、理想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线圈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bc边匀速转动,转动的角速度ω=100π rad/s.线圈的匝数N=100,边长ab=0.2 m、ad=0.4 m,电阻不计.磁场只分布在bc边的左 侧,磁感应强度大小B=2 16πT.电容器放电时间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动势的峰值为50 V B.该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动势的有效值为25 2 V

步步高高中数学 必修 5 数列打印版

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2.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知识点一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思考1数列1,2,3与数列3,2,1是同一个数列吗? 答案不是.顺序不一样. 思考2数列的记法和集合有些相似,那么数列与集合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数列中的数讲究顺序,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数列中可以出现相同的数,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 梳理(1)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2)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 n,…,简记为{a n}. 知识点二通项公式 思考1数列1,2,3,4,…的第100项是多少?你是如何猜的? 答案100.由前四项与它们的序号相同,猜第n项a n=n,从而第100项应为100. 梳理如果数列{a 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思考2数列的通项公式a n=f(n)与函数解析式y=f(x)有什么异同? 答案如图,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为定义域的函数a n=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不同之处是定义域,数列中的n必须是从1开始且连续的正整数,函数的定义域可以是任意非空数集. 知识点三数列的分类 思考对数列进行分类,可以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 答案(1)可以按项数分类;(2)可以按项的大小变化分类. 梳理(1)按项数分类,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一)(1)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