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GBT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GBT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GB_T 5009.1-2003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

GB_T 5009.2-2003 食品的相对密度的测定

GB_T 5009.3-200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_T 5009.4-2003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_T 5009.5-2003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_T 5009.6-2003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_T 5009.7-2003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GB_T 5009.8-2003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

GB_T 5009.9-2003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

GB_T 5009.10-2003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

GB_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_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_T 5009.13-2003 食品中铜的测定

GB_T 5009.14-2003 食品中锌的测定

GB_T 5009.15-2003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_T 5009.16-2003 食品中锡的测定

GB_T 5009.17-200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_T 5009.18-2003 食品中氟的测定

GB_T 5009.19-2003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20-2003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21-2003 粮、油、菜中甲萘威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22-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l的测定

GB_T 5009.23-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l、B 2、Gl、G2的测定

GB_T 5009.24-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l与Bl的测定

GB_T 5009.25-2003 植物性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

GB_T 5009.26-2003 食品中N—亚硝胺类的测定

GB_T 5009.27-2003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

GB_T 5009.28-2003 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

GB_T 5009.29-2003 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

GB_T 5009.30-2003 食品中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的测定

GB_T 5009.31-2003 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测定

GB_T 5009.32-2003 油酯中没食子酸丙酯(PG)测定

GB_T 5009.33-2003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GB_T 5009.34-2003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_T 5009.35-2003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GB_T 5009.36-2003 粮食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38-2003 蔬菜、水果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39-2003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0-2003 酱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1-2003 食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2-2003 食盐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3-2003 味精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4-2003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5-2003 水产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6-2003 乳与乳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7-2003 蛋与蛋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8-2003 蒸馏酒与配制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49-2003 发酵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0-2003 冷饮食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1-2003 非发酵性豆制品及面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2-2003 发酵性豆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3-2003 淀粉类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4-2003 酱腌菜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5-2003 食糖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6-2003 糕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8-200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59-2003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0-200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方法

GB_T 5009.61-2003 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2-2003 陶瓷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3-2003 搪瓷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4-2003 食品用橡胶垫片(圈)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5-2003 食品用高压锅密封圈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6-2003 橡胶奶嘴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7-2003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69-2003 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树脂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70-2003 食品容器内壁聚酰胺环氧树脂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71-2003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72-2003 铝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73-2003 粮食中二溴乙烷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74-2003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

GB_T 5009.75-2003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

GB_T 5009.76-2003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

GB_T 5009.77-2003 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78-2003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79-2003 食品用橡胶管卫生检验方法

GB_T 5009.80-2003 食品容器内壁聚四氟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81-2003 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82-2003 食品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

GB_T 5009.83-2003 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

GB_T 5009.84-2003 食品中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

GB_T 5009.85-2003 食品中核黄素的测定

GB_T 5009.86-2003 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和2,4—

硝基苯肼法)

GB_T 5009.87-2003 食品中磷的测定

GB_T 5009.88-2003 食物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GB_T 5009.89-2003 食品中烟酸的测定

GB_T 5009.90-2003 食品中铁、镁、锰的测定

GB_T 5009.91-2003 食品中钾、钠的测定

GB_T 5009.92-2003 食品中钙的测定

GB_T 5009.93-2003 食品中硒的测定

GB_T 5009.94-2003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

GB_T 5009.95-2003 蜂蜜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96-2003 谷物和大豆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GB_T 5009.97-2003 食品中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

GB_T 5009.98-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玻璃钢制品卫

标准分析方法

GB_T 5009.99-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_T 5009.100-2003 食品包装用发泡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GB_T 5009.102-2003 植物性食品中辛硫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03-20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04-2003 植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05-2003 黄瓜中百菌清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06-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07-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二嗪磷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08-2003 畜禽肉中已烯雌酚的测定

GB_T 5009.109-2003 柑桔中水胺硫磷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10-2003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11-2003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

GB_T 5009.112-2003 大米和柑桔中喹硫磷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13-2003 大米中杀虫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14-2003 大米中杀虫双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15-2003 稻谷中三环唑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16-2003 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色谱法)

GB_T 5009.117-2003 食用豆粕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_T 5009.118-2003 小麦中T-2毒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GB_T 5009.119-2003 复合食品包装袋中二氨基甲苯的测定

GB_T 5009.120-2003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的测定

GB_T 5009.121-2003 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

GB_T 5009.122-2003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及成型品中残留1,1- 氯乙烷的测定

GB_T 5009.123-2003 食品中铬的测定

GB_T 5009.124-2003 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

GB_T 5009.125-2003 尼龙6树脂及成型品中己内酰胺的测定

GB_T 5009.126-2003 植物性食品中三唑酮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27-2003 食品包装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锗的测定

GB_T 5009.128-2003 食品中胆固醇的测定

GB_T 5009.129-2003 水果中乙氧基喹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0-2003 大豆及谷物中氟磺胺草醚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1-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亚胺硫磷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2-2003 食品中莠去津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3-2003 粮食中绿麦隆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4-2003 大米中禾草敌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5-2003 植物性食品中灭幼脲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6-2003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37-2003 食品中锑的测定

GB_T 5009.138-2003 食品中镍的测定

GB_T 5009.139-2003 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

GB_T 5009.140-2003 饮料中乙酰磺胺酸钾的测定

GB_T 5009.141-2003 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

GB_T 5009.142-2003 植物性食品中吡氟禾草灵、精吡氟禾草灵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43-2003 蔬菜、水果、食用油中双甲脒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44-2003 植物性食品中甲基异柳磷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45-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_T 5009.146-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_T 5009.147-2003 植物性食品中除虫脲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48-2003 植物性食品中游离棉酚的测定

GB_T 5009.149-2003 食品中栀子黄的测定

GB_T 5009.150-2003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

GB_T 5009.151-2003 食品中锗的测定

GB_T 5009.152-2003 食品包装用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和橡胶改性的丙烯腈-丁烯-苯乙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残留丙烯腈单体的测定

GB_T 5009.153-2003 植物性食品中植酸的测定

GB_T 5009.154-2003 食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

GB_T 5009.155-2003 大米中稻瘟灵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56-2003 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试验方法通则

GB_T 5009.157-2003 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GB_T 5009.158-2003 蔬菜中维生素K1的测定

GB_T 5009.159-2003 食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测定

GB_T 5009.160-2003 水果中单甲脒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61-2003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62-2003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测定

GB_T 5009.163-2003 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组分残留高效液相色谱定

GB_T 5009.164-2003 大米中丁草胺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65-2003 粮食中2,4-滴丁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66-2003 食品包装用树脂及其制品的预试验

GB_T 5009.167-2003 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氟、氯、溴离子和硝酸根、硫酸根含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GB_T 5009.168-2003 食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

GB_T 5009.169-2003 食品中牛磺酸的测定

GB_T 5009.170-2003 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

GB_T 5009.171-2003 保健食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GB_T 5009.172-2003 大豆、花生、豆油、花生油中的氟乐灵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3-2003 梨果、柑桔类水果中噻螨酮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74-2003 花生、大豆中异丙甲草胺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75-2003 粮食和蔬菜中2,4-滴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_T 5009.177-2003 大米中敌稗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78-2003 食品包装材料中甲醛的测定

GB_T 5009.179-2003 火腿中三甲胺氮的测定

GB_T 5009.180-2003 稻谷、花生仁中恶草酮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81-2003 猪油中丙二醛的测定

GB_T 5009.182-2003 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GB_T 5009.183-2003 植物蛋白饮料中脲酶的定性测定

GB_T 5009.184-2003 粮食、蔬菜中噻酮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85-2003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

GB_T 5009.186-2003 乳酸菌饮料中脲酶的定性测定

GB_T 5009.187-2003 干果(桂元、荔枝、葡萄干、柿饼)中总酸的测定

GB_T 5009.188-2003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

GB_T 5009.189-2003 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测定

GB_T 5009.190-2003 海产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GB_T 5009.191-2003 食品中3-氯-l,2-丙二醇含量的测定

GB_T 5009.192-2003 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193-2003 保健食品中脱氢表雄甾酮(DHEA)测定

GB_T 5009.194-2003 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IgG的测定

GB_T 5009.195-2003 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

GB_T 5009.196-2003 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测定

GB_T 5009.197-2003 保健食品中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醇、烟酸、烟酰胺和咖因的测定

GB_T 5009.198-2003 贝类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的测定

GB_T 5009.199-2003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GB_T 5009.200-2003 小麦中野燕枯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201-2003 梨中烯唑醇残留量的测定

GB_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GB_T 5009.203-2003 植物纤维类食品容器卫生标准中蒸发残渣的分析方法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与复习资料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复习资料(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品支出总额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 D )以上生活为贫困。 A.50-59% B.45-50% C.20-40% D.59%以上。 2.屠宰加工企业的平面布局总的设计原则不包括( D )。 A.符合科学管理 B.方便生产 C.清洁卫生 D.地势 应高燥﹑平坦﹑有一坡度 3.屠畜收购前的准备不包括( D)。 A.了解疫情 B.物质准备 C.人员分工 D.严格检疫 4.宰前检验的个体检查包括(D )。 A.静态的检查 B.动态的检查 C.饮食状态的检查 D.看、听、摸、检 5.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 D )。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 B.胰及相应淋巴结 C.脾及相应淋巴结 D.肾及相应淋巴结 6.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 A.颌下淋巴 B.咬肌 C.鼻盘、唇、齿龈 D.腹股沟浅淋巴结 7.肌肉僵直的根本原因为肌肉中B )含量的多少。 A.糖酵解酶 B. ATP C.糖原 D.葡萄糖 8.在集贸市场上对动物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是(B )。 A.验章,查证,感官检验,处理 B.查证,验章,感官检验,处理 C.查证,感官检验,验章,处理 D.感官检验,查证,验章,处理 9.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 A.15%饱和盐溶液 B.25%饱和盐溶液 C.35%饱和盐 溶液 D.45%饱和盐溶液 10.罐头类食品的外销检验取样其取样基数不得少 于(C )罐,采取的检样全部进行感官、理化检验及细菌学检验,化学检验不得少于取样数的1/10,且每批不得少于2罐。 A.3 B.4 C.5 D.6 11.无论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第一位的是(A )。 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化学性食物中毒 D.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E.真菌毒素 12.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主要是由于 (D )。 A.夏季食物易受污染 B.进食熟肉类食品多 C.人口流动性大 D.气温较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 E.生熟交叉污染 13.在我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 D )。 A.肉制品 B.豆制品 C.罐头食品 D.自制发酵食品 E.鱼制品 14.发生食物中毒后,恶心、呕吐症状较为明显的是( E )。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D.肉毒食物中 毒E.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5.植物性食物(如剩饭、米粉)引起的食物中毒最 可能原因是(C )。 A.沙门菌属 B.副溶血性弧菌 C.葡萄球菌肠毒 素 D.肉毒梭菌毒素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屠畜运输中的兽医卫生监督的 内容(C) A及时检查畜群,妥善处理死畜; B做好防疫及消 毒工作和饮喂工作; C防治违章宰杀,避免购入患病畜;D加强饲养管 理,防止压、热、冷等。 17.宰前检验的步骤不包括(D) A入场验收 B 住场查圈C 送宰检查D了解疫情 18.屠畜收购检疫的方法不包括(D) A外貌检查B逐头测温C实验室检查D个体诊断 19.屠畜宰前检验后的处理不包括(A ) A冷宰 B禁宰 C急宰 D 准宰 20.胴体的整理方法包括干修、湿修两种,其卫生 要求是肉尸应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摘除三腺一 体,做到四不带。“三腺”指的是(A) A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B甲状腺、肾上腺、 前列腺C唾液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D甲状腺、 肾上腺、脑垂体 21.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D)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B胰及相应淋巴结C脾及 相应淋巴结D肾及相应淋巴结 2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不包括包括(B )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易感人群D传播途径。 23.不是寄生虫与宿主共存关系(D ) A共栖 B互利共生C寄生D以上都不是 24.囊尾蚴病又名囊虫病,来自患囊虫病猪的肉俗 称(A ),是由有钩或无钩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一 种经肉感染人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种动物均可 感染此病。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A“米猪肉”B“DFD肉”C“白肌肉”D“水煮肉” 25.肌肉僵直过程中的微观变化不包括(C ) A.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形成 B.酸性极限PH值的形 成 C.次黄嘌呤的形成 D.WHC的变化 26.肉解冻的。注意事项以下那个是错误的(A ) A解冻介质的温度应尽量低,最高不能超过产品温 度的30℃, B解冻介质的数量要充足,应尽量流动, C采用空气解冻时,湿度要大,否则,升温慢,干 耗大, D解冻的单元应尽量小,以增大接触面。 27.腌腊制品的感官检查不包括( C) A 看 B扦 C听 D斩 28.食物中毒的发病条件不包括(A ) A感染B食物被中毒物污染C进食数量正常D食物 食用前未彻底加热 29.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下列哪种食物而引起 的(C ) A. 有毒食物 B. 腐败变质 的食物 C. 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 D. 动物性食 品 30. 食物中毒与流行性传染病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人与人之间有无传染性 B.较短时间内有大量的 病人出现 C.有一定潜伏期 D.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有无体温 升高 31.宰后检验的要求包括不包括(C) A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病理解剖知识,下刀准确, 对病变反应迅速,判断无误, B按一定检验顺序进行,防止漏检, C要保持商品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下刀,淋巴结要 横切,肌肉要纵切。 D做好疫病检出的原始纪录, 32.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A颌下淋巴 B咬肌 C鼻盘、唇、齿龈D腹股沟浅淋 巴结 33.猪肉尸宰后检验必检淋巴结不包括(C) A腹股沟浅淋巴结,B髂淋巴结,C颌下淋巴结,D 各内脏器官淋巴结 34.肌肉僵直过程中的微观变化不包括(C) A.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形成 B.酸性极限PH值的形成 C.次黄嘌呤的形成 D.WHC的变化 35.腌腊制品原料的卫生要求不包括(B) A原料必须来自健康畜禽,并经兽医卫生检验 合格新鲜肉或冻肉, B使用鲜肉原料必须充分风凉或加热解冻, C选用的肠衣或膀胱皮子应有弹性,新鲜,无 污垢,无孔洞,使用纤维素肠衣,成本底,使用方 便。 D 腌制用具要及时用热水清洗、消毒后才能 再次使用。 36.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A 15%饱和盐溶液, B 25%饱和盐溶液,C35%饱和盐 溶液,D45%饱和盐溶液, 37.食物中毒的发病条件不包括(A) A感染B食物被中毒物污染C进食数量正常D食物食 用前未彻底加热 38.二噁英事件属于食物的( A ) A. 化学性污染 B. 微生物污染 C. 放射性污 染 D. 昆虫污染 39.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下列哪种食物而引起的 (C ) A. 有毒食物 B. 腐败变质的食物 C. 正常 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 D. 动物性食品 E. 植物性食品 40.沿海喜食海产品的地区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以下列哪项较为多见( D ) A. 沙门菌食物中毒 B.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C. 河豚鱼中毒 D. 副溶血性弧菌 E. 葡萄球菌中毒 41.煎炸食物时油温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B ) A. 油温过高容易使油产生“哈喇味” B. 油温过高 使油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特质 C. 容易使被煎炸食物的口感不好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2.从临床表现来看,感染型与中毒型食物中毒最大 的区别在于(D) A.有无恶心、呕吐 B.有无腹痛、腹泻 C.病死率不同 D.有无体温升高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XXXXX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经理岗位责任制 1、全面负责食堂的业务管理、卫生管理、操作规程的管理和思想政治的提高工作。 2、整个食堂的人员、工作等做好统筹安排。经理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3、负责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完成考勤工作。做到奖罚分明,责任落实到人。 4、每天做好日报表记录。每月做好成本控制及核算。做到收支平衡,利润合理。 5、做好员工的日常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做到文明服务,礼貌待人,虚心听取师生的意见,认真整改不足。 6、与领导及时沟通、协调,了解就餐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7、关心爱护员工,对员工的工作热情,整个员工队伍的凝聚力、融合性起一个良好的调控与带头作用。 8、每天召开晨会,做好相应记录。每周开一次例会。总结一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交会议记录,包括会议内容,问题所在,准备通过何种手段在多长时间内如何解决,每个人的发言记录。以及对上次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落实程度。) 9、参与监督食堂工作期间关键控制点的工作。 10、负责做好每天食堂各个环节操作中的台账记录。 11、做好对分部新员工的卫生教育及规范操作培训工作。 12、经理每月对每位员工进行公正,严格的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总结,汇报上级。 13、经理是整个食堂所有环节的直接责任人。 二、厨师长岗位责任制

1、对公司每月(每周)发放的菜单做到事先熟悉、心中有数。 2、负责每天食品加工前的验收,做好相应记录。 3、负责每天在切配工作开始时做好切配小样工作,并监督员工切配是否符合要求。 4、负责每天食品加工期间各工序操作要求的监督知道。 5、协调厨房生产流程的各项工作,对厨房各工序的人员及时调度,合理安排。 6、按公司要求操作,负责菜肴的营养、品种、口味、色泽的合理安排。 7、督促厨师执行操作规范,各岗位之间分工合作。 8、严格控制食品烹煮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做好每锅食品烹调中心温度的测量和记录(不得低于75度),做到菜肴烧熟煮透,搭配合理,咸淡适中。 9、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规程,进行规范操作。监督盛器严格消毒,生熟分开。冰箱内原料摆放规范按照《冰箱内物品摆放及清洗消毒要求》执行。 10、配合经理、管理员做好员工的卫生、操作规范及业务培训工作。对厨房每个工序的清洁工作、消毒工作、安全法规执行情况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11、配合上级做好各项工作,服从安排。 三、配合上级做好各项工作,服从安排。 1、厨师在配料或烹煮前,应严格检查原料和调料的质量。 2、配合厨师长按每日菜单要求,菜肴的特点有序烹制,使菜肴色、香、味、形俱佳。 3、食品应烧煮透,中心温度不得低于75度。所有的菜肴从烧好到食用不得超过2小时。 4、严格执行卫生发操作规程,盛器严格消毒、生熟分开、熟盆专用。 5、生熟食品、半成品、蒸品必须严格分开存放;任何食品不得着地堆放、对码叠放,防止食品交叉污染。 6、隔餐菜要回锅煮透,拒烧变质变味的食品。

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安全性分析

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24T11:59:19.9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李士鹏[导读] 摘要: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增强,这就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是检测食品安全的主要机构,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能够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山东省聊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增强,这就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是检测食品安全的主要机构,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能够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食品检测过程中,实验室工作如果处理不恰当,实验室安全问题也会严重威胁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起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本研究将对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特点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展开研究和分析,旨在为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 引言: 随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食品质量检测工作需求也就逐渐加大,并且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建立为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提供了保障。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作为检测食品质量和成分构成的重要场所,其操作环境的安全性对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工作中对化学制品以及微生物的研究工作比例逐渐增大,因此实验室安全事故也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集中思考实验室的安全性保障策略,提升实验室操作环境的安全系数和技术含量。 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特点 了解实验室安全事故特点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具体特点分析如下:①实验室安全事故具有可防控特性。应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者消除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为实验室的正常工作和运行提供保障。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也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预防和控制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1]。③实验室中的设备仪器数量规模较大,涉及的检测领域广泛,因此在实验室安全防范工作中需要集中分析和考虑多样性影响因素。 二、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安全的措施 (一)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预防和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 人的主观行动是实验过程中影响事故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所以在控制实验室安全方面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重视人为因素。首先应该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安全培训,从思想上引起集体的重视[2]。其次实验室内部应该根据国家标准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和规定安全操作流程,用确定的条文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另外,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专业基础操作和技术能力的重视,时刻强调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实验人员认识到自己对个人以及他人和外界环境应该承担的责任。除此之外,在实验室中还应该注意慢性因素的危害,有很多实验人员往往因为慢性因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会有所表现而不是立刻有所影响,而忽视,但是实际上慢性因素的积累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总之,提高实验室的安全应该从工作人员的意识开始做起,将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内在的道德追求和自觉自我的意识和内在行为约束之后,实验室安全会更加得到保障。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 在物质方面应该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加强其安全标准化建设。首先应该做到实验室内部布局科学合理,在内部根据不同的实验监测流程划分专用的功能区,在每个功能区之间设置便捷合理的通道,并且确保通道不被阻塞,顺利通畅,方便往来;另外由于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数都是高端先进的精密仪器,所以平常应该注意仪器的摆放与保管,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使他们所处的位置既方便操作又不互相干扰,另外一般的仪器都会有各种附件,附件的完好对于仪器的正常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附件的处理应该以仪器为标准;放射性同位素仪器是食品检验实验室常见的必需品,这些仪器应该摆放在人员来往稀少、偏僻的房间内,并且在其外部应该配有专业的防护工具,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可以采用电子化手段试剂、标准物质、材料和器皿进行合理分类,根据其性质有针对性的存放与保管,确保安全与正常使用[3];另外对于实验室的废液、废弃物应该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放置到指定容器中,统一处理,不应该随意丢弃,或者倒入下水道,以免对外界环境造成危害;最后有条理的安全手册是每个实验室防患于未然所必备的,同时对于实验室的良好状态也具有保障作用。 (三)对新仪器、新试剂及新项目进行科学安全评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食品质量监测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渐有很多的新仪器与试剂都应用其中[4]。实验室本身所存在的仪器物品就非常复杂,所以在加入了这些新仪器试剂之后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安全评估,从而保证实验安全、排除隐患。实际生产中就有这样的实例,有一家苹果公司的代工厂,使用正己烷擦拭苹果手机的显示屏,感觉效果较好,所以他们为了提高出品率在没有进行安全评估的前提下进行大量使用,后期由于该工厂在引进正己烷时没有根据要求注明其毒性,由于预防措施的缺乏而导致百余名工人出现中毒的严重后果。相关食品质量检验实验室应该以此为戒,在新仪器、新试剂、新项目引进的之前做好安全评估,不仅是对食品质量监测的负责,也是对自己和他人人身安全一种负责的表现。 结束语: 综上,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食品安全检验实验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实验室安全性问题,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不断细化管理要点,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安全准则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由于食品质量监测实验室中包含微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仪器设备较为复杂,对于仪器的管理维护一定要有条理。实验室安全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顺爱.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比对结果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15(33):121-123. [2]强克娟,尕永喆.食品检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5(36):115.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指导

黄淮学院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 实验一肉新鲜度的卫生检验 一、目的要求 掌握新鲜肉卫生的各项指标判定。 二、主要仪器耗材 扩散皿,微量滴定管,滤纸,漏斗,天平,剪刀,镊子,锥形瓶,量筒,pH 试纸 三、实验原理 1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挥发性盐基氮在测定时遇弱碱剂氧化镁即被游离而蒸馏出来,馏出的氨被硼酸吸收,生成硼酸铵。其反应式为: 2NH3+4H3BO3→(NH4)2B4O7+5H2O 使吸收液由酸性变为碱性,混合指示剂由紫色变为绿色,然后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使混合指示剂再由绿色反至紫色即为终点。根据盐酸标准溶液消耗量计算挥发性盐基氮含量。 2硫化氢反应 肉类在腐败过程中,含硫氨基酸进一步分解,释放出硫化氢,硫化氢在碱性条件下与可溶性铅盐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铅。

H2S+Pb(CH3COO)2→PbS(黑色沉淀)+2CH3COOH 四、实验内容 (一)感官检查运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待检肉进行色泽、组织状态、粘度、气味、肉汤滋味等个方面的检查,以判定肉的新鲜度。 检查方法分割的小块肉,应检查其皮肤、脂肪、肌肉的色泽、组织结构状态、黏度、弹性和气味。 (二)pH值测定 1 样品处理将样品除净脂肪、筋腱和骨后,剪碎搅匀,称取10g,置于锥型瓶中,加入100ml水,间歇摇动,浸渍30min过滤,滤液放入冰箱后备用。 2 将以上处理好的样品液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三)硫化氢反应 1 将待检肉剪碎至绿豆大小,装入100ml锥型瓶中,使之达到瓶容积的 1/3。 2 取一滤纸条,用碱性醋酸铅溶液湿润,稍干后将其小心插入锥型瓶,勿使纸条触及肉样。 3 在肉样1-2cm处悬吊,立即将纸条的另一端贴在瓶口一侧并以瓶塞固定。 4 在室温静置15min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判断标准滤纸条无变化,新鲜肉;滤纸条呈淡褐色,次鲜肉;滤纸条下面呈褐色或黑褐色,变质肉。

(完整版)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制度: 1、食品采购、索证、验收卫生制度 2、食品仓库卫生管理制度(无食品仓库可免除该项) 3、食品粗加工卫生制度 4、烹调加工卫生制度 5、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6、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7、餐厅卫生管理制度 8、卫生检查制度(个体饮食店可免除该项) 9、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卫生制度 10、食品冷藏卫生管理制度 11、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 12、切配卫生管理制度 13、凉菜制作管理制度(无该项目可免除) 14、配餐管理制度(无该项目可免除) 15、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16、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7、食品销售卫生管理制度(无兼营预包装、散装食品免除) 食品卫生岗位职责 1、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2、厨师长岗位职责 3、采购员岗位职责 4、验收员岗位职责 5、仓库保管员岗位职责 6、粗加工岗位职责 7、切配岗位职责 8、烹调岗位职责 9、冷拼配制岗位职责 10、餐具清洗消毒岗位职责 11、餐厅服务员岗位职责 12、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和职责 13、食品采购台帐、原料采购记录表、原料验收记录表、人员健康状况登记表 食品采购、索证、验收卫生制度 1、食品必须定点采购,对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和信誉度评价、签订合同 2、采购食品车辆专用,盛装容器清洁卫生,生熟分开,运输过程采取防蝇、防尘、

防晒、防雨措施。 3、采购的食品原料及成品必须色、香、味、形正常,不采购腐败、变质、有毒有 害、霉变生虫、过期、混有异物或感官性状异常及其他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食 品。 4、采购定型包装食品必须检查食品的包装和标签、标识完整,标签、标识上应有品 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5、采购散装食品及其原料(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进行色 泽、气味、滋味、形态等感官性状检查。 6、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时,应向供货者索取同批次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 供货者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购货发票。采购小批量食品及其原料时,应向供货 者索取购货发票或购货凭证。 7、索取的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和购货发票、凭证与采购食品名称,生产企 业名称,生产日期,批号等相一致。索取供货者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核实其记载 的内容真实有效。 8、索取的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如为复印件的应由供货者在复印件上签章。 9、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时,不得在无食品卫生许可证的供货者处采购食品及其原料, 不得在无法提供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和购货发票、凭证的供货者处采购 食品及其原料。 10、采购的食品必须建立食品采购台帐。台帐应含有购货日期、食品名称、规格、数 量、供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的感官性状、所索取证票种类及采购员签 字等内容。 11 、采购的食品进库前仓库管理人员应对食品的色、香、味、形进行验收,合格食品 入库储存,不合格食品退回。 食品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1、食品仓库必须做到卫生整洁,无霉斑、无鼠迹、无苍蝇、无蟑螂,仓库内通风良 好,食品摆列整齐,库内不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仓库应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保持所需 温度和湿度。及时维护破损的食品垫离板、存放台、存放案、货架。 3、食品应分类、分架,离地离墙10CM 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 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食品成品、 半成品及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食品不得与药品、杂品等物品混放。 4、每周检查一次库房的防蝇、防尘、防鼠及防潮、防霉和通风设施,保证运转正 常。 5、每周检查一次库房的食品、食品原料、半成品,及时发现、清理变质或过期等其 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做好被清理食品登记和处理记录。 6、食品和原料出入库做到勤进勤出,对进库的各种食品、原料、半成品要掌握食品 的进出状态,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贮存时间。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 生虫。 7、食品仓库管理人员要对入库的食品及其原料逐件进行感官检查和对票证、凭证进 行核实,对无法提供有效证件的食品拒绝入库。 8、食品仓库管理人员要对入库的食品及其原料进行验收登记和建立台帐,台帐内容 包括购货日期、食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的感

中小学校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

中小学校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 一、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小组,设立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员。 二、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小组负责学校食品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等详尽工作。 三、学校必须实行食品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食堂食品卫生、食品商店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学生自备菜卫生等。 四、学校食堂、食品商店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周查由总务处牵头组织,月查由分管校长牵头负责。要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台帐,对发现的问题,要发出整改通知书,由受检单位负责人签字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责令停业整顿或中止承包合同。对发现的危机食品卫生隐患问题,学校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五、学校自备饮用水,开学前和学期中各送检一次,由卫生部门负责检测。学校不送检由学校负相关责任,卫生部门不予检测,由卫生部门负相关责任。检测不合格的自备水要立即整改,未达到饮用标准不得供师生饮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开水或其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六、学生自备菜实行定期与平时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自备菜的学生进行造册登记,实行专项管理。平时检查由班级生活委员负责,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劝阻同学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定期检查由学校总务处负责,每周三对学生自备菜进行检查。 七、学校要创造条件,配置冷藏设施(或专用柜)集中保管自备菜,为学生自备菜提供免费热菜服务,大凡安排在每周三。学生要求学校食堂帮助热菜,学校食堂不得收费,不得拒绝。学校应将免费热菜的时间、地点告知学生。 八、学校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食堂、食品商店、自备饮用水、学生自备菜的定期检查制度,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拒不实行食品安全定期检查制度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1/ 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_第三阶段练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总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合成着色剂:主要是以人工方法进行化学合成的有机色素类,按其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偶氮类色素按溶解性不同又可分为油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合成类色素中还包括色淀。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化学物质。 4.动物源性食品: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 5.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MRLVDs)由于使用某种兽药而在食物中或食物表面产生的此兽药残留的最高允许浓度。 6.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人体患感染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传染病、肠源生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 7.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8.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9.GB:国家标准 10.湿法消化:在有机物破坏法中利用强氧化剂消化食品中的有机物,以获得待检无机成分的过 程。 11.防腐剂:是指能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它 是人类使用最悠久、最广泛的食品添加剂。 12.抗氧化剂:是指能阻止或推迟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储存期的食品添加剂。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药剂,并逐渐在体内积累的能力。 14.兽药残留:给动物使用兽药或饲料添加剂后,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可蓄积或贮存于动物 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称为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 留,简称兽药残留。 15.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16.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17.真菌毒素:由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统称为之。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必备设备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必备设备 一、无菌室和超净工作台 是实验室的核心部分,主要为样品提供保护,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和人员的安全。 (一)无菌室 无菌室通过空气的净化和空间的消毒为微生物实验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工作环境。无菌室的主要组成设备的空气自净器,传递窗,紫外线灯等。严格的无菌室可能还装备风彬室等。(二)超净工作台 超净工作台作为代替无菌室的一种设备,使用简单方便,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操作台。超净工作台湾队根据风向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 二、培养箱 主要用于实验室微生物的培养,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一)普通培养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室温+5~65度,又分为电热恒温培养箱和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二)生化培养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5~50度。 (三)恒温恒湿箱:一般控制的温度范围为:5~50度,控制的湿度范围为:50~90%。可作为霉菌培养箱。 (四)厌氧培养箱:适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三、电热干燥箱:用于吸管,平皿类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和烘烤。 四、高压蒸汽灭菌器(又叫高压灭菌锅):物品的灭菌。

五、天平:一般要求具备精度达到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 六、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动力、微生物和微小物品结构的必备仪器。 七、分光光度计:在QS中用于生产方便面,茶饮料,肉制品,乳制品,棉白糖的企业。 八、酸度计:在QS中用于生产果蔬罐头,白沙糖,饮用水类的企业。 九、电导率仪和浊度仪:在QS中用于生产饮用水的企业。 十、折光仪:在QS中用于生产果蔬罐头,饮料类的企业。 十一、恒温水温浴锅:在QS中用于部分培养温度需要水浴(如大肠杆菌检验)生产方便面,速冻面米食品企业。 十二、定氮装置:在QS中用于生产乳制品,含蛋白质饮料的企业。 杂质度过滤机:在QS中用于生产乳品企业。 均质器:用于均质样品,有旋转刀片式和拍击式可以选择。 冰箱 常规玻璃器皿 一、吸管:用于吸取少量液体,常用的吸管为刻度1mL及刻度的10mL吸管。 二、培养皿:为硬质玻璃双碟,常用于分离培养,盖与底大小应合适,常用规格为90mm。 三、三角烧瓶与广口瓶:多用于盛培养基及配制溶液,常用的规格有250mL、500mL、 1000mL。 四、烧杯:供盛液或煮沸用,常用的规格为100mL、250mL、500mL、1000mL 五、量筒:用于液体测量,常用规格为100mL、250mL、1000mL 六、试管:用于细菌培养,有多种规格。 七、载玻片盖玻片:细菌涂片观察用。 八、试剂瓶:装试剂用,常用棕色避光 九、其它,如试管架、毛刷、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等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为做好食品经营工作,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特制定以下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一、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二、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三、按有关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无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四、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五、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六、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七、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八、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一、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坚持落实每天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卫生状况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并作好登记。 三、每日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单位负责人每月组织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工作。 四、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记录。 五、发现问题,应有人跟踪改正。 六、检查内容应包括食品储存、销售过程;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七、对损坏的卫生设施、设备、工具应有维修记录,确保正常运转。 八、各类检查记录必须完整、齐全,并存档。 食品采购管理制度 一、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二、采购各类食品应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实训指导手册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实训教学指导书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安全监测专业)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6月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实训指导书 依据《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本指导书,作这《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任课教师教学参考和食品工程专业教学用书。全书共分10个实训专题,建议教学学时为30~50学时。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是在学过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与《食品营养与检测》构成了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能够把基础课与专业课紧密联结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讲授食品的安全卫生、食品卫生检测有关知识、食品卫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监督、国家食品卫生法与世界卫生组织、典型食品安全卫生案例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从事食品生产与加工、食品营销及检测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食品品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使学生在食品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科学技术动向。 因此,本课程承担着培养食品专业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提高食品安全、卫生检测技术的双重任务。 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训结合的教学形式,也可单独组织实训教学。要强调所有实际操作必须符合食品行业卫生规范、职场卫生健康、操作规程等的要求。要强调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特色的“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2004年6月

食品卫生检验实验

实验六粉条和真假藕粉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掌握粉条和真假藕粉的检测检验方法 二、原理:利用其不同性质 三、试剂和仪器设备:蒸馏水烧杯电驴氯化钠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粉条的检测 A.掺入熟料的检测方法 1.煮沸法:取粉条放入500ml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0.5h,观察。正常的粉条煮沸后比较软,挑起时易段条,掺入熟料的粉条,煮沸后透明度好,有柔性喝弹性,挑起不易段条。 2.燃烧法:将粉条点燃,观察火焰及燃烧后的残渣。掺假粉条易点燃,燃烧时底部火焰呈蓝色上部呈黄色,有轻微的熟料味,残渣呈黑长条状。 正常粉条燃烧后膨胀,火焰呈黄色,残渣易呈卷筒状,可烧成灰烬。 B.粉条掺入糯米的检测 1.感官检测法:甘薯粉条:颜色为灰白色,表面光滑,有光泽,有透明感,煮沸后的粉丝有弹性;掺伪粉条:颜色为黄白色,表面粗糙,无光泽,无透明感,煮沸后的粉丝脆,易折。 2.膨体检测:将粉条放在电炉上距炉丝1cm处烤2-3s,观察粉条膨胀情况。地产粉条:迅速膨胀为原来的2倍。掺假粉条:膨胀迟缓为原来的1-2倍; 3.PH检查:将粉条用水煮泡之后(加水使之刚浸湿),用广泛PH试纸检查。去离子水的PH为6; 地产粉条:PH为6;掺假粉条:PH为7。 氯化钠的检查: 取一定量粉条用水浸泡,待膨体软化,研细,加一定量的水,过滤,滤液定容。测定氯化钠的含量。 结果:空白水,为检出;地产粉条,未检测;掺伪粉条为2.8%。 真假藕粉的检测 1、感官检测:真藕粉外观呈白色或微红色,片状。取少量藕粉用适量温水调匀,然后用沸水冲调,即成玉色或微红色半透明粘稠糊状,表示已熟,并具有藕粉固有的清香味。如将冲调后的藕粉放置一段时间,则粘稠的糊状稍变稀(俗称出水)。 假藕粉一般多以甘薯伪造,外观呈深灰或淡灰色,形似积块的水泥,有的加了非食用色素呈淡红色粉状。取与藕粉等量的甘薯粉,同样用适量的温水调匀后,再用沸水冲调时,则不呈半透明胶糊状(表示未熟),则必须经过加热煮沸才出现棕或灰色的黏糊状,闻之有甘薯味,待冷却后黏糊状即会增稠变硬。 2、显微镜检测在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是透明的,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淀粉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故用显微镜可以鉴别淀粉的种类。藕粉的淀粉颗粒形状呈椭圆形,但藕粉颗粒较为细长形似蚕茧;甘薯淀粉的颗粒基本形状呈圆形。由不同原料制的淀粉,其颗粒大小是不同的,即是同一淀粉颗粒,大小也不均匀。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判断。 五、实验数据及其处理:通过以上方法判断其真假。 六、问题讨论:为何进行PH测定?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验综述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验综述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部分项目实验------综述应091-4 1428 任晓洁第九组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意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探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几种食品中常见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应用现状 前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民生、民心、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出现,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事件,然而检测的方便以及速度问题是制约食品检测的一大问题,然而快速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有利工具: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除感官检测外,采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可疑问题,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这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和力度,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文: 一.什么是快速检测: 快速检测即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十几分钟,采用不同方式方法检测出被检物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值,被检物质本身是不是有毒有害物质,由此而发生的操作行为称之为快速检测。 二.快速检测的意义: 1、快速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有利工具: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除感官检测外,采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可疑问题,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这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和力度,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快速检测是实验室常规检测的有益补充: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检测的产品、半成品以及生产环节有很多,一一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测是不现实的。采用快速检测,可使食品安全预警前移,可以扩大食品安全控制范围。对有问题的样品必要时送实验室进一步检测,既提高了监督监测效率,又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检测项目,达到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的有益互补。 3、快速检测是大型活动卫生保障与应急事件处理的有效措施:在大型活动卫生保障中,为了防止发生群发性食物中毒;在应急事件处理中,快速筛查食物中毒可疑因子,快速检测方法有其特殊的作用可以发挥。 4、快速检测是中国国情的一种需要:中国近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doc 10)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doc 10)

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有离开现场。 4.工作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即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6.每日下班,尤其节假日前后认真检查水、暖气、电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六、环境条件要求 1. 实验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天上下班应进行清扫整理,桌柜等表面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保持无尘,杜绝污染。 2. 实验室应井然有序,不得存放实验室外及个人物品、仪器等,实验室用品要摆放合理,并有固定位置。 3. 随时保持实验室卫生,不得乱扔纸屑等杂物,测试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内,并及时处理。 4. 实验室应具有优良的采光条件和照明设备。 5. 实验室工作台面应保持水平和无渗漏,墙壁和地面应当光滑和容易清洗。 6. 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一般实验室应有准备间和无菌室,无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如安装空调设备及过滤设备,无菌室内空气测试应基本达到无菌。 7. 严禁利用实验室作会议室及其他文娱活动和学习场所。第二节实验室技术操作要求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食品卫生检查制度

食品卫生检查制度 一、建立食品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各项卫生制度,认真履行各岗位职责,配备卫生管理人员。 二、食堂清洁卫生消毒做到:定人、定位、定质量,每天清洁消毒并作记载。 三、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载。 三、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载。 四、环境卫生要求:食堂清洁卫生,无垃圾、积水、污迹,墙角、天花板无污垢、蜘蛛网、玻璃明亮,洗碗池无沉渣,下水道通畅无阻。 五、餐具卫生要求:餐具、炊具做到一清二洗、三消毒、四保洁,保洁布每天消毒,餐具消毒后立即放入保洁柜,防止二次污染。菜墩清洁、生熟分开,并有明显标识。灶台案板清洁无污垢,无油腻,擦布分开专用,冰箱、橱柜定期清洁消毒。

卫生管理及岗位责任制度 一、食堂管理人员及班长职责:带领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食品卫生五、四》制,组织培训食堂工作人员。 二、食堂保管员职责:严格食品验收关,不收腐烂变质、卫生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定期检查库存食品,采取先进先出的原则,防止食物变质。 三、采购人员职责: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购物,并向对方索取产品质检证明及产品合格证。不采购腐烂变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物品。购物运输工具清洁卫生,不得与有害物品混装,防止食物污染。 四、食堂从业人员职责:持证上岗。工怍时衣帽整齐,分餐时带口罩。讲究个人卫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坚持食物留样,提旨卫生安全意识。 食品卫生安全制度 一、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学校法人是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管校长负责制,并配备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负责人严格执行本制度,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

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由经理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6.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一般应有仪器套罩。 7.使用仪器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因管理不善致使仪器械损坏,要追究当事者责任。 三、药品管理、使用制度 1.依据本室检测任务,制定各种药品试剂采购计划,写清品名、单位、数量、纯度、包装规格,出厂日期等,领回后建立账目,专人管理,每半年做出消耗表,并清点剩余药品。2.药品试剂陈列整齐,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风干燥,瓶签完整,剧毒药品加锁存放、易燃、挥发、腐蚀品种单独贮存。 3.领用药品试剂,需填写请领单、由使用人和室负责人签字,任何人无权私自出借或馈送药品试剂,本单位科、室间或外单位互借时需经科室负责人签字。 4.称取药品试剂应按操作规范进行,用后盖好,必要时可封口或黑纸包裹,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品。 四、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 1.根据测试项目的要求,申报玻璃仪器的采购计划、详细注明规格、产地、数量、要求,硬质中性玻璃仪器应经计量验证合格。2.大型器皿建立账目,每年清查一次,一般低值易耗器皿损坏后随时填写损耗登记清单。 3.玻璃器皿使用前应除去污垢,并用清洁液或2%稀盐酸溶液浸泡24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4.器皿使用后随时清洗,染菌后应严格高压灭菌,不得乱弃乱扔。 五、安全制度 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