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3则)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3则)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3则)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一):

叶公好龙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个性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之后,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典故】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十分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明白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向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先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最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明白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但是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二):

叶公好龙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个性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之后,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三):

叶公好龙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个性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典故】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十分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明白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南辕北辙的故事_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

南辕北辙的故事_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 篇一:又说南辕北辙的故事 许多人看了典故“南辕北辙”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可以实现环 球航行,郑国人不也可以通过环球旅行到达楚国吗?”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先人弄错了呢?让 我们在地球仪上做个实验再下结论吧。现在,郑国人从出发点一直往北走,假设一路顺利,首 先到达北极,停在北极点。此时,在方向问题上就出现麻烦了。因为“北”这个方向是相对于极 点而言的。现在,郑国人无论是越过北极点继续朝前走,还是转过来往回返,方向都会改为朝 南。同样,到达南极点后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无论朝哪边走,方向都是朝北。因此,郑国人 如果要经过环球旅行到达楚国,行进方向也必定要改变。若坚持只是朝北走,到达北极点后就 无法前进了,更不用谈去楚国。从这一点上看,“南辕北辙”中的郑国人还是错了。 篇二: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天下大乱。魏国实力强大,对齐、 韩、赵等国屡次发动进攻。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北)之会”,率十二诸 侯朝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县南),魏惠王开始称霸天下。 但是,以后几十年里,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给秦、楚、齐等国,并经常与邻国赵国发生 武力之争。这一年,魏王准备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有个名叫季梁的人求见魏王。他对魏王 说: “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着北方前进, 但他告诉我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去。 我就问: ‘你到楚国去应该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呢?’那人指着驾在车辕上的马儿说:‘我的马跑得快,’ 我告诉他: ‘即使马好, 可朝北不是到楚国去的方向啊! ’那人又指着身边鼓鼓囊囊的大口袋说: ‘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说:‘路费再多也无济于事,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那人依旧不听,说 他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哩! 我看他那副样子, 只能随他去。 ”季梁接着说, “其实, 楚国在南边, 他偏向北走, 方向不对头, 即使他条件再好也永远走不到楚国。 这和大王的行径真有点相像呢。 大王要想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如果只仗着自己的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 攻人家,势必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远,那就像要去南方楚国反而向着北方走一样荒唐啊!”魏 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决定停止进攻赵国。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行动与目标相反,也就是 背道而驰的意思。 篇三: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 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 反的作用。以上故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 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为“南辕北辙”近义词;有的放矢为“南辕北辙”反义词。南辕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成语故事南辕北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天下大乱。魏国实力强大,对齐、韩、赵等国屡次发动进攻。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北)之会”,率十二诸侯朝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县南),魏惠王开始称霸天下。 但是,以后几十年里,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给秦、楚、齐等国,并经常与邻国赵国发生武力之争。这一年,魏王准备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有个名叫季梁的人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着北方前进,但他告诉我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我就问:‘你到楚国去应该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呢?’那人指着驾在车辕上的马儿说:‘我的马跑得快,’我告诉他:‘即

使马好,可朝北不是到楚国去的方向啊!’那人又指着身边鼓鼓囊囊的大口袋说:‘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说:‘路费再多也无济于事,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那人依旧不听,说他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哩!我看他那副样 子,只能随他去。”季梁接着说,“其实,楚国在南边,他偏向北走,方向不对头,即使他条件再好也永远走不到楚国。这和大王的行径真有点相像呢。大王要想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如果只仗着自己的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势必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远,那就像要去南方楚国反而向着北方走一样荒唐啊!”魏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决定停止进攻赵国。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行动与目标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 思想汇报专题篇二: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释疑: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 事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叶公好龙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

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

叫一声逃走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用十分生动的比喻,犀利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知道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延伸 【拼音】:yè (sh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释】: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近义词】: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 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 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 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 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 fǔ 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小学生课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小学生课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一):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 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 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 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 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 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 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 严明,判案公正。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二):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仅仅个小亭 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 离开。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 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 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 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 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 “约法三章”概括。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三):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 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 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 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 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能够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 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 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 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 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 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 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 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 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四):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 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 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卧薪尝胆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作战,越国兵败投降,越王勾践被迫前往吴国服役,他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主人公了。在吴国,勾践身穿粗布衣裳,每日为吴王夫差养马驾车。其妻也如仆人一般,身着布衣,每日清早便起身打扫灰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了折磨和羞辱。终于在三年后,吴王夫差觉得勾践的确甘心臣服,已不可能起兵反抗,就把他及其妻子、随从释放回国。勾践深觉自己应没齿不忘战败之痛、服役之辱,暗暗发誓一定要雪耻报仇。他回国后,仍穿粗布衣衫,吃粗茶淡饭,以柴草为褥。他冬天抱着冰块睡觉,夏天烤着炭火入眠。在自己卧榻之侧,勾践挂上苦胆,每天都去尝一口胆汁,借此时刻激励自己的复仇意志。越王勾践处处身体力行,励精图治,使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负荆请罪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 1、亡羊补牢: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后来看他主意已定,实在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 “你到哪儿去?” “我要到楚国去玩。”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 “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 “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惊弓之鸟: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

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湘教版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湘教版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 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 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 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 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 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 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

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 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 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 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 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 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 这个词语的意思。(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中英文版)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中英文版) 南辕北辙,意思就是背道而驰。故事中的那个人,思想不仅糊涂,而且顽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成语故事(中英文版),欢迎阅读。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中文版)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英文版)Once a man wanted to go to the south, but his carriage was heading north. A passer-by asked him:"If you are going to south, why is your chariot heading north?" The ma answered, "My horse is good at running, My driver is highly skilled at driving a carriage, ad I have enough money."The man didint consider that the direction might be wrong; the better his conditions were, ther further he was away from his destination. The idiom derived froim this story indicates that one's action was the opposite effect to one's intention. 【拓展延伸】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伸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字释】 魏──战国时代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3则)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描述(一): 叶公好龙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个性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之后,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典故】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十分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明白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向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先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最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