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

根瘤菌
根瘤菌

形态结构

1

2、生物固氮特点:根瘤菌只有侵入豆科植物根内才能固氮;不同的根瘤菌只能各自侵

入特定种类的豆科植物。

3

4

形成共生

5、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

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根瘤菌进入这些宿主细胞后被一层膜套包围,有些菌在膜套内能继续繁殖,大量增加根瘤内的根瘤菌数,以后停止增殖,成为成熟的类菌体;宿主细胞与根瘤菌共同合成豆血红蛋白,分布在膜套内外,作为氧的载体,调节膜套内外的氧量。类菌体执行固氮功能,将分子氮还原成NH3,分泌至根瘤细胞内,并合成酰胺类或酰尿类化合物,输出根瘤,由根的传导组织运输至宿主地上部分供利用。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宿主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宿主提供氮素营养。

共生固氮

6、花生、大豆、苜蓿等豆科植物,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才可以把空气中的

分子态氮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态氮。

7、主根瘤菌刚刚进入豆科植物根部的时候,并不能固氮,只能发展到拟菌体阶段,才

能进行固氮作用。在根瘤内,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的皮层细胞中吸取碳水化合物、矿质盐类及水分。以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它们又把空气中游离的氮通过固氮作用固定下来,转变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供植物生活所需。这样,根瘤菌与根便构成了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

8、固氮酶作用原理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根瘤都是根瘤菌造成的。

市场用途

8、中国地域辽阔豆科作物种类繁多,每年大面积种植花生、大豆、豌豆、蚕豆、绿豆及

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几十种之多。这些豆科作物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在生长中离不开氮这一生命要素。优点:根瘤菌接种剂能大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达到AA级绿色食品要求;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任何不良副作用,不构成重金属污染;施用成本只有化肥的十分之一,根瘤菌剂还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肥地养地之功能,所以根瘤菌接种技术在豆科作物种植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技术措施无法替代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沿介绍(李季伦).

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沿介绍(李季伦) 氮是构成生物的主要元素之一,但分子态 N2却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只有氨态氮(NH4+)才能掺入细胞内各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中,其中包括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动植物本身都没有将N2还原成NH3的能力,但是有些原核生物的细 菌和古菌(并非全部)却有这种能力,称为生物固氮。化学合成氨和生物固氮都是将N2还原成 NH3。 由于N2分子之间是三键,即 N≡N,键能高,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将N≡N打开,化学合成氨必须在高温(350O C)和高压(500大气压)并以 Fe2+做催化剂时才能将 N2加3H2还原成2NH3,不但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而且要在耐高温高压的设备中进行,成本高;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大量 CO2,增加了温室效应。此外,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学氮肥(铵盐或尿素)会造成土壤板结,且被植物有效利用的还不到40%,其余的有些在土壤中矿化固着,有些被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随水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水,造成水质污染;或在脱氮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释放出 N2而回归大气中。生物固氮也要消耗固氮菌氧化碳水化合物所产生的高能化合物,即 ATP,但这种反应是固氮菌细胞内的固氮酶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完成的,是清洁的天然氮肥厂。固氮菌种类各异,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生活着不同类型的固氮菌。有的可侵入豆科植物或某些非豆科树木的根部形成根瘤,根瘤菌栖居在根瘤内,依靠宿主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可再生的能源将 N2固定成氨,随即生成氨基酸,提供宿主植物以有机氮源,两者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称为共生固氮。共生固氮的效率很高,其固氮量可高达10—15公斤氮素/每亩/每年。因此栽培豆科作物只需使用少量种肥,可以节约大量化学氮肥。但是共生固氮的宿主植物范围有限,非豆科的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棉花、大多数果树和蔬菜等,都没有与之共生的固氮菌,尽管在土壤中也自由生活着各式各样的固氮菌,但由于受种种因素(如土壤中缺乏可被利用的能源或含氮量较高等)的限制,它们的固氮效率不高,为植物提供的氮素很少,特别是当土壤中含化合态氮(如铵盐或硝酸盐)较高时,自生固氮菌便停止固氮,而利用土壤中存留的氮源进行生长繁殖,并未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在原始森林和草原的土壤中和海洋里生活的固氮菌,由于环境中含氮量低,可固定较多的氮素,提供植物生长的需要。 由以上所介绍的生物固氮的知识,我们不禁要问: 第一、为什么只有某些原核的细菌和古菌才能固氮,而真核的真菌和高等动植物都不能固氮?目前己知这是不同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凡是固氮菌 都有与固氮有关的基因,特别是编 图1 奇形怪状的细菌 图2 银合欢根瘤菌 图3 根瘤菌

大豆根瘤菌

大豆根瘤菌 大豆根瘤菌可以进行生物固氮然后供给给豆科植物,可用于使大豆增产,目前有一些对促进结瘤效率的相关研究,扩大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是我国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最有效途径。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大豆根瘤菌 拉丁学名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科慢生根瘤菌科 属大豆根瘤菌属 基本概况 大豆根瘤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制剂根瘤内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的氨,则供给豆科植物.。 技术应用 大豆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是一项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供给充足的氮素,供大豆生产所需。大豆根瘤菌有液体、固体两种剂型。固体型根瘤菌采用拌种或土施方式应用。液体型根瘤菌采用浸种方式使用。也可以在种子包衣时加入大豆根瘤菌剂,但是要注意包衣剂和根瘤菌剂之间应相互匹配,不能因种衣剂药效抑制根瘤菌的活性。 一、增产增效情况 根据大田示范结果,大豆应用根瘤菌,可以使大豆产量提高10%以上,同时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提高2%、粗脂肪含量提高1~2%,每亩净收入增加40~50元。 二、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大豆根瘤菌品种采集大豆生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土壤、根瘤菌匹配试验,筛选活性强、效果好、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大豆根瘤菌品种。 2、采用适宜的施用方法根据大豆根瘤菌的剂型,固体菌剂采用拌种或造粒后随大豆种子、肥料穴施;液体菌剂采用浸种方式使用。也可以在种子包衣时加入大豆根瘤菌菌剂,但要注意包衣剂和根瘤菌剂之间应相互匹配,不能因种衣剂药效抑制根瘤菌的活性。 3、合理用量菌剂拌种时每亩用量0.5千克,菌剂造粒后随大豆种子、肥料穴施时每亩用量1~2千克;液体菌剂浸种时用量0.5千克;种子包衣时用量根据包衣剂要求的用量。 大豆根瘤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制剂,在储藏、运输、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同时不能与杀菌剂类农药混用。 三、适宜区域和范围

根瘤和菌根

根瘤和菌根 植物的根与土壤的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微生物不但存在于土壤中,甚至也存在于一部分植物的组织里,与植物共生。高等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现象,通常有两种类型,即根瘤与菌根。 一、根瘤 在豆科植物的根系上,常具有许多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称为根瘤。根瘤是由生活在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到根内而产生的。根瘤菌自根毛侵入,存在于根的皮层薄壁细胞中,一方面在皮层细胞内大量繁殖,另一方面分泌物刺激皮层细胞进行迅速分裂。使细胞的数目显着增加。这样皮层局部体积膨大和凸出,例形成了一个个瘤状突起物,即根瘤。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根瘤菌可以从根的皮层细胞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转变为氨,供豆科植物利用。这种作用叫做固氮作用。而且根瘤菌所制造的一部分含物质还可以从豆科植物的根部分解到土壤中,为其它植物的根所利用,所谓“种豆肥田”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农业生产上施用根瘤菌肥,与豆科作物间作和栽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的原因。但要注意,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是有选择的,一种豆科植物通常只能与一种或几种根瘤菌相互适应而共生,如大豆根只能与大豆根瘤菌共生而形成根瘤。 在自然界,除豆科植物外,还发现有100多种植物,如早熟禾属、看麦娘属、胡颓子属、木麻黄属等植

物的根,都可以结瘤固氮。 二、菌根 有些种子植物的根常与土壤中的真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真菌与根的共生体,称为菌根。根据菌丝在根中生存的部位不同,可将菌根分为两类。 1.外生菌根。真菌菌丝大部分包被在植物幼根的表面,形成白色丝状物覆盖层,只有少数菌丝伸入根的表皮、皮层细胞的胞间隙中,但不侵入细胞之中。以菌丝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具有外生菌根的根尖通常略变粗。如马尾松、云杉、栎属等。 2.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通过细胞壁大部分侵入到幼根皮层活细胞内,呈盘旋状态。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内散布着菌丝,这就是内生菌根的特点。如胡桃、桑、葡萄、李、杜鹃及兰科等植物的根内,都有内生菌根。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具有内外生菌根,它们是两种菌根的混合型。在这种菌根中,真菌的菌丝不仅从外面包围根尖,而且还伸入到皮层细胞间隙和细胞腔内,如苹果、草莓等植物具有这种菌根。 真菌是低等的异养生物,它们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当其和高等的绿色植物共生在一起时,即可从对方吸取自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有机养料,同时它们可以把菌丝吸收珠水分、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使用,以帮助它们生长。此外,菌根能够产生植物激素,维生素B,维生素B等刺激根系的发育,对高等绿色植物的生长有良好的影响。 有些具有菌根的树种,如松、栎如果缺乏菌根,就会生长不良,所以在荒山造林或播种时,常预先在土壤内接种需要的真菌,或事先让种子感染真菌,以使这些植物菌根发达,保证树木生长良好,但在某些情况

生物固氮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

生物固氮的原理、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全球生物固氮的量是巨大的,海洋生态系统每年生物固氮量在四百万吨到两千万吨,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量在九百万吨到一千三百万吨,而工业固氮量在世纪年代中期每年约为一千三百万吨。可见,生物固氮在农林业生产和氮素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很大我国农民利用豆科植物固氮肥田历史悠长,直至现在仍保留着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轮作套作和间作等耕作制度国外也十分重视固氮生物在农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固氮;联合固氮菌;自生固氮菌 一、生物固氮的原理 1982年,Postage 以肺炎克氏菌为例提出一个固氮酶催化机理模式,至今 仍被广泛采用其总反应式为:N 2 + 6H+ + nMg-ATP +6e-(酶)→2NH 3 +nMg-ADP+nPi 固氮微生物的固氮过程是在细胞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不同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酶,其催化作用的情况基本相同在固氮酶将还原成的过程中,需要e和H+,还需要ATP提供能量生物固氮的过程十分复杂[1],简单地说,即在ATP提供 能量的情况下,e和H+通过固氮酶传递给N 2,使它们还原成NH 3 ,而乙炔和N 2 具 有类似的接受e还原成乙烯的能力。 二、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固氮微生物多种多样,不同的划分标准满足了不同的要求。从它们的生物固氮形式来分,有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3种。 ①自生固氮微生物是指能够在自由生活状态下固氮的微生物总称。在自然界,自生固氮微生物种类很多,分散地分布在细菌和蓝细菌的不同科、属和不同的生理群中;并大致可以分为光合细菌和非光合细菌两类。前者如红螺菌、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等,其中的某些种类可与其它微生物联合而相互有利;后者的种类很多。根据非光合细菌的自生固氮菌对氧的需求,可以分为厌氧的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2];需氧细菌如自生固氮菌、贝捷林克氏固氮菌、固氮螺菌等;以及兼性细菌如多粘芽胞杆菌、克鲁伯氏杆菌、肠杆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中的某些种类,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与植物进行联合固氮。 一般地,自生固氮微生物固定的氮素满足本身生长繁殖需要以后就不再固氮了,多余的氮反过来会抑制它们自身的固氮系统。同时,它们固氮效率也比较低。

根瘤菌

形态结构 1 2、生物固氮特点:根瘤菌只有侵入豆科植物根内才能固氮;不同的根瘤菌只能各自侵 入特定种类的豆科植物。 3 4 形成共生 5、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 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根瘤菌进入这些宿主细胞后被一层膜套包围,有些菌在膜套内能继续繁殖,大量增加根瘤内的根瘤菌数,以后停止增殖,成为成熟的类菌体;宿主细胞与根瘤菌共同合成豆血红蛋白,分布在膜套内外,作为氧的载体,调节膜套内外的氧量。类菌体执行固氮功能,将分子氮还原成NH3,分泌至根瘤细胞内,并合成酰胺类或酰尿类化合物,输出根瘤,由根的传导组织运输至宿主地上部分供利用。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宿主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宿主提供氮素营养。 共生固氮 6、花生、大豆、苜蓿等豆科植物,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才可以把空气中的 分子态氮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态氮。 7、主根瘤菌刚刚进入豆科植物根部的时候,并不能固氮,只能发展到拟菌体阶段,才 能进行固氮作用。在根瘤内,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的皮层细胞中吸取碳水化合物、矿质盐类及水分。以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它们又把空气中游离的氮通过固氮作用固定下来,转变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供植物生活所需。这样,根瘤菌与根便构成了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 8、固氮酶作用原理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根瘤都是根瘤菌造成的。 市场用途 8、中国地域辽阔豆科作物种类繁多,每年大面积种植花生、大豆、豌豆、蚕豆、绿豆及 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几十种之多。这些豆科作物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在生长中离不开氮这一生命要素。优点:根瘤菌接种剂能大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达到AA级绿色食品要求;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任何不良副作用,不构成重金属污染;施用成本只有化肥的十分之一,根瘤菌剂还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肥地养地之功能,所以根瘤菌接种技术在豆科作物种植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技术措施无法替代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入侵

从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入侵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杨如意 1丛枝菌根真菌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一种普遍存在的(ubiquitous)内共生真菌,它能够与80%以上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体(Smith and Read, 1997),目前发现只有少量植物如莎草科、十字花科、灯心草科、藜科、石竹科等近20个科的植物不能或不易形成丛枝菌根(刘润进等,2000)。AMF是一种严格的营共生生活的真菌(obligate biotrophic symbiont),只能依靠宿主获得碳(C)源,不能够脱离宿主独立生存,因此,环境变化引起的植物光合作用、资源需求尤其是C分配的变化都会对AMF产生重要影响(Treseder, 2004; Gamper et al., 2005)。对于宿主植物而言形成菌根共生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生态学意义(Koch et al., 2004)。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AMF能够明显提高植物对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ents)的吸收,尤其是磷(P)元素(Thingstrup et al., 2000; Jakobsen et al., 2001; Chen et al., 2005)。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当中,AMF能够明显提高宿主的抵抗性并降低对重金属的吸收(Khan et al., 2000;黄艺等,2002)。干旱条件下AMF能够提高宿主的耐受性(Augé, 2001;Miller et al., 2002;Zhu & Miller, 2003)。AMF还能够提高宿主对病源菌的抵抗力、减少根际动物对根系的取食作用以及影响植物与传粉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Vigo et al., 2000; de la Peńa et al., 2005; Wolfe et al., 2005)。AMF产生的蛋白质(Glomalin)和外生菌丝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维持也起着重要作用(Miller & Jastrow, 2000;Rillig, 2004),而土壤结构实际上又影响着营养元素的周转和土壤微生物类群(Diaz-Zorita et al., 2002)。另外,研究发现AMF在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以及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allaway et al., 2001; Zabinski et al., 2002)。AMF能够在不同宿主间形成菌丝网,通过菌丝网AMF将植物群落连接成一个整体,并能够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流(Wilson et al., 2006)。研究发现植物会将高达10-20%的光合作用产物作为C源转移到AMF,因而丝网是一个巨大的C库(C sink),能够对C的流通(C flux)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Jakobsen & Rosendahl, 1990;Marschner et al., 1997;Treseder & Allen, 2000;Zhu & Millder, 2003)。更为重要的是AMF的多样性能够对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物种间相互作用、资源分配和系统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van der Heijden et al., 1998; O’Connor et al., 2002; van der Heijden et al., 2003; Wolfe et al., 2006)。AMF是处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生物(土壤-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界面的关键微生物,对植物的营养供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共生物” (Rillig, 2004a)。 2外来种入侵对丛枝菌根的影响 生态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外来植物与本地生态系统各组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的探讨 刘兆红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湟源812100) 摘要:本文简述了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指出培育与豆科牧草有效组合的高效优质根瘤菌菌株,协调共生固氮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豆科牧草与根瘤菌的固氮效率,在饲草饲料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豆科牧草根瘤菌共生固氮 生物固氮对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具估计,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5×107吨,是工业固氮的3倍。其中农田固氮约为9×107吨,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能力居各类固氮体系之首,约为3,7×106吨。近年来,共生固氮资源的人工开发利用成就显著,花生、大豆、紫云英、三叶草、直立黄芪、苜蓿、红豆草等根瘤菌接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南方荒山和北方黄土高原飞机大面积播种豆科牧草技术的推广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开发利用生物固氮资源及人工草场栽培豆科牧草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每年从豆类生物固氮获取240万吨氮素,俄罗斯为260万吨,我国仅为160万吨。目前我国发现的豆科植物约为1500种,有90%以上为开发利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而固氮,自给氮素营养而成为高蛋白优质牧草,在饲草饲料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为。一公顷生长良好的紫花苜蓿,每年可提供300公斤氮素,三叶草可提供255公斤氮素,并且豆科牧草残渣在土壤中还有较高肥力。我省土地面积大,土壤贫瘠少氮,充分利用共生固氮资源,对农区粮草轮作和牧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有重要意义。 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形成 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需要共生双方基因的参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和植物之间对抗和协调的统一,最终成为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协调关系不能完全建立,根瘤菌对豆科植物也可能是单纯寄生而无固氮作用。 根瘤的形成过程包括寄生在植物根区的定居,根表的接触,根毛卷曲,侵入线形体,根瘤菌的繁殖与释放,类菌体的形成和有效根瘤固氮活性出现等,每一步均受二者的遗传控制。根瘤的结构 根瘤皮层:位于根瘤表皮,由4-10层薄壁细胞组成,不含根瘤菌,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根瘤皮层具有保护作用,我省干旱地区豆科牧草根瘤表皮较厚。 分生组织:一般位于根瘤的先端,有一堆小型细胞,保持着细胞活跃分裂和生长作用,产生新的细胞形成皮层,维管束,增加含菌组织,使根瘤不断张大。分生组织位于皮层里,若在根瘤顶端,则形成棒状根瘤,如苜蓿、三叶草、豌豆的根瘤,根瘤单个或聚集在一起;若在顶端不同部位,形成分枝状根瘤;若在根瘤周围呈带状分布,则形成球状根瘤,如大豆、花生的根瘤,根瘤单个存在。 含菌组织:位于根瘤中部,是根瘤内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含菌细胞构成。在三叶草、豌豆、花生的有效根瘤内,几乎100%的细胞都含有类菌体,而在菜豆、锦鸡儿、田菁的有效根瘤内,通常只有50-70%的细胞受感染。 维管束系统:位于皮层内,呈网状分布,与根中柱木质部和韧皮部相连,成为根瘤的疏导组织。光合产物输入根瘤和固氮产物供给植物利用,都需要通过维管束。苜蓿和三叶草有2或4条维管束,豌豆、大豆、田菁等较大的圆形根瘤中,维管束分枝形成疏导组织网。发育完全的维管束由木质导管,韧皮纤维,筛管和伴胞组成;包在一层薄壁细胞鞘内,鞘外有凯氏内皮层环绕着,维管束常有几层未受感染的薄壁组织细胞将维管束与内部组织隔开。由此

根瘤菌项目的过程以及总结

根瘤菌项目的过程以及总结 1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选题的目的意义 1.1国外研究状况:根瘤菌剂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的研究也及其广泛。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和国际上一样,也是从豆科植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剂的开始的,并且在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根瘤菌剂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其中大豆、花生、紫云英接种面积较大,增产效果明显。其他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2 我国微生物研究应用和国际上是一样,也是从豆科植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开始的,并且在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根瘤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产品,其中大豆、花生、紫云英及豆科牧草接种面积较大,增产效果明显。其他的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就已经从原苏联引进了细菌肥料,随后有推广使用自制的细菌肥,近年来又不断研发和制造有机复合肥,均取得较大的效益。 例如,晟微复合微生物发酵液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在充分借鉴外国先进复合肥微生物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微生态工程技术,精选多种功能益生菌经特殊工艺发酵而成。庆阳市陇东学院王鑫教授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探索出了“全膜玉米种植—玉米秸秆青贮—青贮秸秆养畜—畜禽粪便制沼(制肥)—沼气能源利用—沼渣沼液还田—发展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树立了样板。 .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为了获得各种有机肥,从而发展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畜禽类尿,如此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如果合理开发利用就会变废为宝,就会造福社会,否则就会影响水源和空气。为了进一步提高有机肥的肥效充分利用植物秸秆以及消除恶臭物质的散发,杀灭病原微生物,我们选定了这样的题目,其目的是为研发功能性生物有机肥,提供可能的依据。新型生物发酵有机肥料可克服施用化肥带来的种种弊端,又有传统肥料肥效长的优点,达到了速效与长效的和谐统一,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保水保肥,又能保持土壤的通透性,改善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初探

收稿日期:2008-10-18 作者简介:黎林(1980-),男,广西岑溪人,韶关学院生物科学系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蔬菜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摘要:初步探索了生物固氮目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研究了豆科植物根毛与根瘤菌接触到最后形成成熟的可以固氮的根瘤组织的途径,为将来把非豆科植物,特别是禾谷类农作物转变为固氮植物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固氮;根瘤菌;结瘤基因 中图分类号:Q939.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3-0088-04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9年3月 第30卷第3期Mar.2009Vol.30No.3 从1862年发现生物固氮现象到目前为止,生物固氮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期间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形态结构、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及遗传等诸多领域.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固氮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显著进展. 我国在生物固氮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固氮领域不断传出好消息.在固氮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固氮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聂延富[1]利用植物生长素2,4-D 处理根系,诱导根瘤菌侵入小麦根部形根瘤的试验获得了成功.1985年,谢应先[2]等采用聚乙酶融合原生质体的方法,将具有光合固氮能力的一种蓝藻引入到烟草、玉米、水稻和小麦白化苗原生质体内等等. 1生物固氮 1.1生物固氮及其分类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氮气约占4/5.在自然界的千万种生物中,有一些生物能够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素作为养料,它们将分子态氮先还原成氨,再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这就叫生物固氮. 豆科植物等,其根部长有许多小球,它是由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就具有固氮作用;又如稻田中的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俗称红萍),由于叶腔中有固氮鱼腥藻共生而能吸收和利用大气中的氮;以上两种形式称为共生生物固氮.生物固氮的形式除共生生物固氮外,还有细菌自生固氮和联合固氮.联合固氮(又称为半共生固氮)它又分为内生联合固氮和外部联合固氮.目前已发现有固氮能力的微生物有60多属约数百种,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藻等. 1.2根瘤菌固氮在生物固氮中的位置以及研究现状 现在已知的能够固氮的生物存在于100多个属的细菌和古菌中[3,4],有好氧和厌氧的固氮菌、蓝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与非豆科木本植物共生的放线菌等等,其中以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固氮能力最强(见表1).这些固氮生物在地球表面氮生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估计,当今由生物固定的氮已达2.0亿t/a ,占地表化合态氮的65%~70%,而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固定的氮又占生物固氮量的65%以上.根瘤菌固氮指的是根瘤菌属(Rhizobium )的细菌,与豆科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它侵染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一种具有复杂结构和高度分化的特殊的植物器官———根瘤,在根瘤提供的厌氧环境中将分子态氮还原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初探 黎林1,2 (1.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6;2.韶关学院生物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根瘤菌及其应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及其应用 摘要:自贝叶林克1888年首次从豆科植物根瘤中分离获得根瘤菌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为揭开这一大自然的奥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人们从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分类和遗传等方面对根瘤菌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根瘤菌和根瘤的形态结构,固氮酶的结构和功能,固氮机理和作用调件,根瘤菌在细菌分类学中的地位直到固氮基因,结瘤基因,固氮生态等应用方面都有着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共生固氮体系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转入根瘤菌与宿主豆目植物植物的相互识别和信息传递以及根瘤菌群体感应等方面。 关键词:根瘤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应用 一.根瘤菌的生物学特征 根瘤菌:根瘤菌主要指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一般指根瘤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两属都属于根瘤菌目。根瘤菌侵入寄主根内,刺激根部皮层和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引起这些细胞的强烈和生长,使根的局部膨大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内定居,植物供给根瘤菌以矿物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游离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两者在拮抗寄生关系中处于均衡状态而表现共生现象。 根瘤菌的形态特征:根瘤菌是短杆状细菌,因生活环境和发育阶段的不同,在形态上有显著变化.根瘤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和土壤中呈杆状,端生或周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培养较久

菌体粗大,染色不均。 生存习性: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 根瘤菌进入这些宿主细胞后被一层膜套包围,有些菌在膜套内能继续繁殖,大量增加根瘤内的根瘤菌数,以后停止增殖,成为成熟的类菌体;宿主细胞与根瘤菌共同合成豆血红蛋白,分布在膜套内外,作为氧的载体,调节膜套内外的氧量。 类菌体执行固氮功能,将分子氮还原成NH3,分泌至根瘤细胞内,并合成酰胺类或酰尿类化合物,输出根瘤,由根的传导组织运输至宿主地上部分供利用。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宿主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宿主提供氮素营养。 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根瘤菌(root nodule bacteria)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

根瘤菌固氮的原因探究

根瘤菌固氮 D01214xxx XXX 12生物技术 根瘤菌:根瘤菌主要指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一般指根瘤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两属都属于根瘤菌目。根瘤菌侵入寄主根内,刺激根部皮层和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引起这些细胞的强烈和生长,使根的局部膨大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内定居,植物供给根瘤菌以矿物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游离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两者在拮抗寄生关系中处于均衡状态而表现共生现象。 根瘤菌的形态特征:根瘤菌是短杆状细菌,因生活环境和发育阶段的不同,在形态上有显著变化.根瘤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和土壤中呈杆状,端生或周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培养较久菌体粗大,染色不均。 生存习性: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 根瘤菌进入这些宿主细胞后被一层膜套包围,有些菌在膜套内能继续繁殖,大量增加根瘤内的根瘤菌数,以后停止增殖,成为成熟的类菌体;宿主细胞与根瘤菌共同合成豆血红蛋白,分布在膜套内外,作为氧的载体,调节膜套内外的氧量。

类菌体执行固氮功能,将分子氮还原成NH3,分泌至根瘤细胞内,并合成酰胺类或酰尿类化合物,输出根瘤,由根的传导组织运输至宿主地上部分供利用。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宿主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宿主提供氮素营养。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互作的结果导致了一个新的植物器官——根瘤的形成,根瘤菌生活在根瘤中,它们具有将氮气转化为能被植物同化的氨的能力。本文将以大豆为例,从不同的根瘤菌菌株、不同的氮肥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壤类型三个方面对大豆根瘤菌结瘤固氮的影响进行探究。利用生物固氮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等方面,这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在可持续农业中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根瘤菌是一类生活在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根瘤菌能侵染豆科植物并与之进行共生结瘤固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是生物固氮体系中作用最强的体系,据估计所固定的氮约占生物固氮总量的65%,在农业生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因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具有很大的多样性,进行根瘤菌选种时,必须针对生态环境及宿主植物选择出最佳匹配的根瘤菌。同时经试验证明植物不同品种与不同根瘤菌共生,其有效性差异很大,所以选种时还须针对植物品种进行匹配,才能达到更好的共生固氮效果。本文根据以往研究总结,将把根瘤菌菌株、氮肥类型和土壤类型3个因素结合起来讨论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明确不

中国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和展望

中国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和展望 沈世华荆玉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和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3. *联系人, E-mail: yxjing@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50675.html, ) 摘要生物固氮是生命科学中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它在生产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植物特别是粮食作物提供氮素、提高产量、降低化肥用量和生产成本、减少水土污染和疾病、防治土地荒漠化、建立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介绍国际生物固氮研究进展的同时, 着重叙述了生物固氮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果: 收集了根瘤菌资源, 建立了最大的数据库, 修正和发展了国际上对根瘤菌的分类; 发现了固氮基因, 证实了克氏杆菌固氮基因操纵子的连锁性及正调控基因的调节机制和对氧、温度的敏感性; 发现苜蓿根瘤菌结瘤调控基因nodD3的产物对结瘤基因表达的启动不受宿主类黄酮的作用; 发现苜蓿根瘤菌的碳利用基因和固氮生物氮代射和碳代谢基因表达及其调节的偶联作用; 化学合成了根瘤菌的结瘤因子; 在固氮基因表达调节基础上, 构建了固氮基因工程菌株, 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提出了化学模拟固氮酶的结构和功能, 固氮酶活性中心的模型和合成了模型化合物, 受到了国际高度评价. 根据国际上研究的趋势并结合国内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生物固氮研究的发展方向, 建议在联合(内生)固氮菌固氮基因调控及其提供氮素的作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的信号传递和分子相互作用, 氮、碳代谢和固氮与光合作用的偶联与共生结瘤固氮中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展开积极研究. 关键词固氮生物固氮酶基因表达化学模拟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功能基因组 空气中约80%的氮气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只有固氮微生物具有将氮气转化成氨的能力, 人们称为生物固氮.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5年粗略估计, 全球每年由生物固定的氮量已近2 × 106t(相当于4 × 108 t尿素), 约占全球植物需氮量的3/4. 所以,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氮肥工厂. 但是,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固氮微生物均不能在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多种果树、蔬菜上固氮, 即使少数可以的话, 其固氮量也很少, 所以这些植物的高产不得不依赖化学氮肥. 3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年需粮食6.4 × 108 t, 总计需尿素64 × 108 t. 按此需要, 至少还要新建很多氮肥厂, 投资上千亿元. 一方面, 适量使用化学氮肥可使粮食高产; 另一方面, 生产化学氮肥要大量消耗能源, 加重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大量施用化肥, 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成本, 而且导致水土污染, 影响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 对于提高农业产量, 降低化肥用量和农业生产成本, 减少水土污染和疾病, 治理占我国国土面积约27%的荒漠化地区, 发展可持续农业, 生物固氮将起重要作用. 研究生物固氮的作用机制有3个目的: (1) 提高固氮效率, 在理论上阐明影响固氮效率的原因, 在生产实际中提出有效措施; (2) 在研究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相互作用和共生固氮的基础上, 扩大根瘤菌的宿主范围, 使其能在非豆科植物, 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上固氮, 或将固氮基因转移到非豆科植物上, 实现其自主固氮; (3) 在研究固氮酶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化学模拟固氮酶作用机制, 发展化学催化理论, 改革目前合成氨工艺, 提供廉价氮肥. 生物固氮是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之一, 是跨世纪的研究课题. 在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中由于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创新, 又赋予生物固氮研究新的内涵和研究策略, 为实现固氮研究的目标增添了新的动力. 本文叙述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着重介绍我国的研究概况和取得的成果, 并结合当前生命科学的进展, 展望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景. 1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 当前, 国内外生物固氮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 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前景相结合, 开拓了思路. 当前生物固氮研究正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开展, 如: 固氮基因表达的铵阻遏和氧敏感机制; 共生结瘤固氮中植物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基因表达和调控; 根瘤菌结瘤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合成; 根瘤菌及其宿主植物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

花生施用根瘤菌剂的效果试验

花生施用根瘤菌剂的效果试验 根瘤菌能在豆科作物根部结瘤,并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提供给植物用。国外多年大面积接种根瘤菌剂,可代替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氮肥使用,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措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探索宁夏诺得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花生根瘤菌剂对花生生长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特进行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1供试材料供试花生品种为濮花21号;供试液体花生根瘤菌剂(Bradyrhizobium sp)为南京农业大学研制,宁夏诺得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生产,活菌数不少于20亿/ml。 112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物实训基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为杨树苗地;沙壤土,肥力中等偏上。 113试验设计与菌剂使用方法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根瘤菌剂采用穴施和拌种2种方法。 (1)空白对照(CK) : 不施氮肥,其他肥料(磷肥、钾肥)根据当地情况正常使用。 (2)接种根瘤菌(穴施) :不施氮肥,其他肥料的用量与(1)相同;穴施根瘤菌剂,按500ml水∶20ml根瘤菌剂的 比例配制菌液,用小喷壶器喷在沟穴种子周围2 - 3cm的范围内(每穴约喷0125ml) 。

(3)接种根瘤菌(拌种) :不施氮肥,其他肥料的用量与(1)相同。接种根瘤菌时,按每kg种子3ml根瘤菌的比 例拌种。 (4) 常规施肥:磷肥、钾肥的用量与(1)相同,氮肥用量与往年相同。 试验采取三次重复,随机排列,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2结果与分析 211液体花生根瘤菌剂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由表1 可知,无论穴施还是拌种接种根瘤菌,都不会对花生出苗率造成影响。在整个生长期内接种根瘤菌的花生叶色比空白对照花生的叶色较深,株高比空白对照增加6%左右,侧枝增加7%左右,均接近常规施肥(氮肥)的花生生长性状指标。 表1液体花生根瘤菌剂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处理出苗率叶色株高侧枝长 (% ) 比CK( ±%) 比CK( ±)( cm) 比CK( ±%)( cm) 比CK( ±%) 空白对照(CK) 9619 淡绿3916 4215 接种根瘤菌(穴施) 9711 + 012 浓绿+ 4118 + 515 4514 + 618 接种根瘤菌(拌种) 9618 - 011 浓绿+ 4212 + 615 4516 + 712 常规施肥9710 + 011 浓绿+ 4210 + 610 4419 + 516

根瘤菌菌根区别

根瘤与菌根 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微生物不仅存在于土壤中,也存在于一部分植物的根组织里,与植物构成特殊的共生关系,即根瘤和菌根。 1 基本概念与基本类型 1.1 根瘤指豆科等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是土壤中某些细菌或放线菌与植物根部形成的共生体,是由于细菌或放线菌侵入根部组织而形成的瘤状结构,其中能够形成根瘤的细菌一般称为根瘤菌。根据根瘤中共生菌的种类,可将根瘤分成3大类:根瘤菌根瘤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也存在于榆科植物;蓝细菌根瘤存在于苏铁等极少数植物;放线菌根瘤主要存在于木本植物。 1.2 菌根指某些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共生部位无瘤状突起。根据真菌与细胞间的关系,通常将菌根分为3大类型:外生菌根是真菌菌丝侵入到根部的细胞间隙,并在根表面交织成套状体——菌套,多存在于深根性高大乔木;内生菌根是真菌菌丝伸入到根部细胞内部,多存在于草本植物与小乔木或灌木树种;过渡菌根在解剖学上具有介于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之间的特征,即真菌菌丝一部分伸入到根细胞内部,一部分侵入到根细胞间隙,所以又称为内外生菌根或间生菌根,通常存在于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上,种类较少。 2 形态结构与功能 2.1 根瘤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根瘤菌自根毛侵入根内(有的植物是由侧根穿过表皮的裂隙部位进入根内),存在于根皮层的薄壁细胞中。

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地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菌侵入的刺激,进行细胞分裂,使这一区域的皮层细胞数目增加,体积增大,形成瘤状突起。蓝细菌、放线菌也都大致如此。有所不同的是蓝细菌先定居在根瘤表面,在小共生体的外面又覆盖上一层次生皮层细胞,使其成为一种夹在两层宿主细胞间的胞外共生。而放线菌在感染早期,还需要细菌辅助,但这种辅助细菌并不进入根瘤,它的作用在于促进根毛卷曲,增加放线菌的感染机会。根瘤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菌的感染和侵入、根瘤的发生、根瘤的发育3个阶段。成熟的根瘤具有下列内部结构:根瘤皮层:包括4~10层外围细胞,是未受感染的薄壁细胞,细胞较小,排列紧密。分生组织:构成根瘤的生长点,由活跃分裂和生长的细胞所组成。能决定根瘤的形状和大小。含菌组织:位于根瘤中部,含有大量根瘤菌或菌丝。维管束系统:与根中柱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相连接,成为输导组织,主要是将植物养料输送给根瘤,并将根瘤中菌类形成的含氮物质和其他副产物运送给植物。根瘤的主要功能:固定游离态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所利用。 2.2 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真菌在根的生长阶段渗入到次生根内,使根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形态结构由所参与的每一成员的特性所决定,也由植物与真菌的特异结合所决定。但总的来讲,在感染过程中,真菌侵入根的表皮和皮层,不进入维管束或被根冠覆盖的分生组织。外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在根的表面相互交织成菌套,使根与周围环境隔开。来自菌套上的菌丝伸入到皮层细胞间隙,形成相互连结的

根瘤菌剂现存问题初探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5, 4, 20-2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50675.html,/journal/amb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50675.html,/10.12677/amb.2015.41004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Problems of Rhizobium Inoculants Jianfeng Li1,2, Shuqing Zhang1,2*, Jianxiong Du3, Han Han1, Lili Zhang1 1Key Laboratory of Guizhou Bio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Institute of Soil and Environment Bioremediation in Karst Habitats,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2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3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Email: *smartclover@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50675.html, Received: Feb. 26th, 2015; accepted: Mar. 8th, 2015; published: Mar. 11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5067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Rhizobium is found excellent in promoting growth and yield of legume crops, which decreases the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side effec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urrently, Rhizobium inoculants have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Currentl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Rhizobium are restricted by quality factors of some inoculant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briefly the factors such as low strain breeding efficiency of Rhizobium, serious contamination and short shelf life of inoculant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mmercial Rhizobium inoculants. Keywords Rhizobium, Commercial Inoculants, Contamination, Product Quality 根瘤菌剂现存问题初探 李剑峰1,2,张淑卿1,2*,杜建雄3,韩晗1,张丽丽1 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喀斯特生境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所,贵州贵阳 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3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Email: *smartclover@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950675.html,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