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考试题 答案


1.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改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根据研究范围分为:全球系统、区域系统、国家系统;根据研究内容,分为专题系统和综合系统;根据数据模型,分为矢量系统、栅格系统和矢栅混合系统。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

4.GIS的功能—基本功能(核心问题)位置、条件、趋势、模式、模型。

5.信息的特点:客观性 适用性 信息的传输性 信息的共享性。

6.3s技术:GPS,GIS,RS 7.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即大地测量控制系统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

8.我国现有三种大地坐标系并存一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二是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常用) 三是地心坐标系。

9.为什么要进行地图投影1)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映射到平面上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2)地理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参数的量算3)地球椭球体为不可展曲面4)地图为平面,符合视觉心理,并易于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10.地图投影分类:变形分类: 等角投影:投影前后角度不变 等面积投影:投影前后面积不变;任意投影:角度、面积、长度均变形 投影面:横圆柱投影:投影面为横圆柱 圆锥投影:投影面为圆锥 方位投影:投影面为平面 投影面位置:正轴投影:投影面中心轴与地轴相互重合 斜轴投影:投影面中心轴与地轴斜向相交 横轴投影:投影面中心轴与地轴相互垂直 相切投影:投影面与椭球体相切 相割投影:投影面与椭球体相割

11.地图投影选择因素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制图比例尺、地图内容、出版方式

12.我国常用地图投影①1:100万:兰勃投影(正轴等积割圆锥投影②大部分分省图、大多数同级比例尺也采用兰勃投影 ③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000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13.GIS空间数据的分类(一)按照数据来源分类:地图数据、影像数据、文本数据(二)按照数据结构分类:矢量数据、栅格数据(三)按照数据特征分类:空间定位数据、非空间属性特征(四)按照数据几何特征分类:点、线、面、曲面、体(五)按照数据发布形式:数字线画图数据DLG、数字栅格图数据DRG、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4D)

14.空间特征是指空间对象的位置及与相邻对象的空间关系或拓扑关系.

15.拓扑关系的类型:1)拓扑邻接: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

相同类型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如节点、弧段、多边形之间的邻接关系。2)拓扑关联:指存在于不同类型空间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如节点与弧段、多边形与弧段之间的关系。3)拓扑包含: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相同类型但不同等级的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包含关系分简单包含、多层包含和等价包含。

16.空间拓扑关系的意义:1)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者计算距离,就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2)利用拓扑数据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3)可以利用拓扑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

17.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指通过利用确定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来表达空间对象的空间位置、拓扑关系和属性信息。

18.空间数据表示的基本方法空间分幅:即将整个地理空间划分为很多子空间,再选择要表达的子空间。属性分层:即将要表达的空间数据抽象成不同类型属性的数据层来表示。时间分段:将有时间特征的地理数据按其变化规律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数据,再逐一表示。

19.实体数据结构和拓扑数据结构的区别 一,在实体数据结构中,空间数据按照基本的空间对象(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进行单独组织。其中不含有拓扑关系的信息。二,拓扑数据结构中,弧段是数据组织的基本对象,弧段文件由弧段记录组成,每个弧段记录包括弧段标识码、起始节点、终止节点、左多边形和右多边形。节点文件由节点记录组成,包括每个节点的节点标识码,节点坐标及与该节点连接的弧段标识码等。多边形文件由多边形记录组成,包括多边形标识码,组成该多边形的弧段标识码以及相关属性等。

20.空间数据的变换其实质是建立两个坐标系坐标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包括几何纠正和投影转换。

21.几何纠正是指对数字化原图数据进行的坐标系转换和图纸变形误差的改正,以实现与理论值的一一对应关系。

22.为什么是仿射变换:可以对坐标数据在x和y方向进行不同比例的缩放,同时进行扭曲、旋转和平移,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几何纠正方式,其特性是:1)直线变换后仍为直线;2)平行线变换后仍为平行线;3)不同方向上的长度比发生变化。

23.高斯投影又叫是一种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UTM投影属于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兰勃投影(等角正轴割圆锥投影)

24. 数据库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存储、管理和应用的相关联的数据集合。

25. 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空间数据文件存储管理和空间数据库存储和管理。

26.完整的数据库

系统包括数据库存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

27.数据库存储系统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通常是一系列相关的数据文件。

28.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提供数据库建立、使用和管理工具的软件系统。

29.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用户数据处理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数据库访问功能的应用软件,它提供给永和一个访问和操作特定数据库的用户界面。

30.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则是指能够对介质上存储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语义和逻辑上的定义,提供必需的空间数据查询检索和查询功能,以及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一套软件系统。

31.函数依赖定义:设R(U)是属性集合U上的关系模式,X与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当前值r,如果对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t和s,总有t[x]=s[x],就必有t[y]=s[y],则称X函数据顶Y,或Y函数依赖于X。

32.规范化 从一个低一级的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模式分解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的关系模式集合的过程.

33.空间数据库查询语言是指从空间数据库中查找出所有满足空间约束条件和属性约束条件的地理实体的算法语言。

34.空间索引就是依据空间实体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实体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35.空间元数据是指在空间数据库中用于描述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和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

36.SDE支持的空间数据类型要素表,索引表,属性表同一个空间对象在三个关系表里的记录用一个共同的要素ID编码练习起来。

37. 空间分析是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它是以地球科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空间演变等信息。

38.DTM和DEM是什么?数字地形模型:用数字化的形式表达的地形信息。

39.DTM在形式上可以分为:1)规则格网(Grid)2)不规则三角网(TIN)3)数字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特征线(如山脊线、谷地线和坡度变换线)常见的DTM是规则格网的形式,即二维区域上的一个矩阵,它以离散分布的平面点来模拟连续分布的地形。这种按平面上等间距进行规则采样,或者内插所建立的数字地形模型,称为基于栅格的数字地形模型,形式:DTM={Zi,j} Z为栅格点(i,j)上的地面属性数据。根据这姓属性的内容,DTM可以分为:1)数字高程模型,2)派生的地形模型。当属性为海拔高程数值的时候,则称为DEM。DEM是以(x,y)为自变量的高程z数据的有序集合。DEM是各种地球科学分析、工程设计和辅助决

策的重要基础数据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40.空间叠加分析是指在

相同的空间坐标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两个不同地理特征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重叠相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41.点与多边形的叠合点与多边形的叠合是通过确定一个点状空间特征中的点落在另一个多边形空间特征中的哪一个多边形内。以便为每个点赋予多边形的属性。

42.多边形叠合分析通常有以下五种叠合方式:(1)Union(2)Intersect3)Identity(4)Erase(5)Update

43.空间邻近度分析通常有空间缓冲区分析和Voronoi多边形分析。

44.空间缓冲区分析就是围绕空间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多边形。

45.空间缓冲区的类型:基于点特征的缓冲区是在点特征的周围以点为圆心、按照设定的距离为半径作圆。基于线特征的缓冲区是按缓冲距离在线的两侧作平行线,在线的端点处作半圆与平行线连接成封闭的区域。基于面特征的缓冲区与线的缓冲区类似,可以在面的外部做缓冲区,也可以在面的内部做缓冲区,同样可以在内外都生成缓冲区。

46.GIS按其功能和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型GIS和应用型GIS

47.应用型GIS根据其应用层次的高低,可分为空间事务处理系统(STPS)、空间管理信息系统(SM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

48.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内容(一)统一的名词术语内涵(二)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三)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四)统一的数据分类标准(五)统一的数据编码系统(六)统一的数据组织结构。(七)统一的数据记录形式

49.数据记录格式是指GIS的原始数据和输出数据在磁性介质内的记录形式,对不同来源(地图、遥感、社会统计等)和不同形式(点、线、面等)的数据,都必须按照标准的记录格式记录,以保证系统对各种数据信息或资源的接纳、处理和共享。(八)统一的数据质量含义

50.系统评价就是指将运行着的系统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考察是否达到了系统设计时所预定的总体目标、功能需求及技术和经济指标

51.考核的指标:系统效率,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系统的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