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6.1 展开的计算法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一般情况取λ=t/3。

机柜、机箱应在数控折弯机折弯,当要求精度不高件在普通折弯机上折弯时,质检可按GB/T1804 -92C级验收。

6.2展开的基本公式:

6.2.1外尺寸法展开长度L=料外1+料外

2+……+料外n-补偿量Kn

L=L1+L2+……LN+LR—Kn

L——展开总尺寸

L1、L2……LN——折弯外尺寸

LR=πR/2 R——大于板厚的内园角尺寸

K——系数(查折弯系数K、K’一览表)

n——折弯个数

6.2.1.2 板材K系数见“折弯系数K一览表”

6.2.1.3折弯尺寸计算范例

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

L=L1+L2+…+LN+LR-kn

L1---L2折弯外尺寸

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

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

t=板厚

k为每折一个弯减去值(查表)

L=25+17+42+(50-10-2)+Л×(10+t /3)/2

+(47-10-2)+15+25+15-3.34×6

=208.71

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5*板厚);当R=r=0.6mm时,则n=7

L=25+17+42+50+47+15+25+15-3.34×7=212.62

6.2.1.3压死边折弯系数K= 0.43 t

6.2.2内尺寸法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6.2.2.1折弯尺寸计算范例

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

L=L1+L2+…+LN+LR+k’n

L1---L2折弯内尺寸

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

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

t=板厚

k’为每折一个弯的补偿值(查表)

L=23+13+38+(50-10-2-2)+Л×(10+t /3)/2 +(47-10-2-2)+11+21+13+0.66×6

=208.71

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5*板厚)

6.2.2.2各种折弯情况按内尺寸细解表

一般折弯1:(R=0, θ=90°)

L=A+B+K

1. 当0¢T£0.3时, K’=0

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等)

a. 当0.3¢T¢1.5时, K’=0.4T

b. 当1.5£T¢2.5时, K’=0.35T

c. 当T/2.5时, K’=0.3T

3. SUS T>0.3 K’=0.25T

4.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当T$0.3时, K’=0.5T

一般折弯2: (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层弧长

1. 当T¢1.5 时K’=0.5T

2. 当T/1.5时K’=0.4T

注:当用折弯刀加工时R£2.0, R=0°处理

一般折弯3 (R=0 θ≠90°)

L=A+B+K’

1. 当T£0.3 时K’=0

2. 当T$0.3时K’=(u/90)*K

注: K为90°时的补偿量

一般折弯(R≠0 θ≠90°)

L=A+B+ K’

1. 当T¢1.5 时K’=0.5T

2. 当T/1.5时K’=0.4T

K值取中性层弧长

注: 当R¢2.0, 且用折刀加工时, 则按R=0来计算, A﹑B依倒零角后的直边长度取值

Z折1(直边段差).

1. 当H/5T时, 分两次成型时,按两个90°折弯计算

2. 当H¢5T时, 一次成型, L=A+B+K

K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

Z折2(非平行直边段差).

展开方法与平行直边Z折方法相同(如上栏),高度H取值见图示

Z折3(斜边段差).

1. 当H¢2T时

j当θ≦70°时,按Z折1(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 即: 展开长度=展开前总长度+K (此时K’=0.2)

k当θ>70°时完全按Z折1(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

2. 当H/2T时, 按两段折弯展开(R=0 θ≠90°).

Z折4(过渡段为两圆弧相切):

1. H≦2T 段差过渡处为非直线段为两圆弧相切展开时,则取两圆弧相切点处作垂线,以保证固定边尺寸偏移以一个料厚处理,然后按Z折1(直边段差)方式展开

2. H>2T,请示后再行处理

抽孔

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一般抽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参数见右图(设预冲孔为X, 并加上修正系数–0.1):

1. 若抽孔为抽牙孔(抽孔后攻牙), 则S按下列原则取值:

T≦0.5时取S=100%T

0.5

T≧0.8时取S=65%T

一般常见抽牙预冲孔按附件一取值

2. 若抽孔用来铆合, 则取S=50%T, H=T+T’+0.4 (注: T’是与之相铆合的板厚, 抽孔与沙拉孔之间隙为单边0.10~0.15)

3. 若原图中抽孔未作任何标识与标注, 则保证抽孔后内外径尺寸;

4. 当预冲孔径计算值小于1.0时, 一律取1.0

反折压平

L= A+B-0.43T(K’=0.43 T)

1. 压平的时候,可视实际的情况考虑是否在折弯前压线,压线位置为折弯变形区中部;

2. 反折压平一般分两步进行

V折30°

反折压平

故在作展开图折弯线时, 须按30°折弯线画, 如图所示:

N折

1. 当N折加工方式为垫片反折压平, 则按L=A+B+K 计算, K值依附件中参数取

值.

2. 当N折以其它方式加工时, 展开算法参见“一般折弯(R≠0 θ≠90°)”

如果折弯处为直边(H段),则按两次折弯成形计算:L=A+B+H+2K (K=90°展开系

数)

备注:

a.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设计标准值.

b.对于方形抽孔和外部包角的展开,其角部的处理方法另行通知,其直壁部分按90°折弯展开

附件一:常见展开标准数据

1. 直边段差展开系数

2. N折展开系数

6.3.2.折床的加工工艺参数:

折床使用的下模V槽通常为5TV,如果使用5T-1V则折弯系数也要相应加大, 如果使用5T+1V则折弯系数也要相应减见折床折弯系数一览表)

折弯系数一览表

材质

折弯系数

5 T V(外尺寸)5T V(内尺寸)5T-1V(内尺寸)5T+1V (内尺寸)

(2- k)* T =K k* T

=

K’

k* T

=

K’

k* T =K’

A L 1.0 1.62*1.0

=1.6

2

0.38*1.

=

0.38

0.5*1.0

=

0.5

0.25*1.0

=0.

25

1.5 1.64*1.5

=2.4

6

0.36*1.

5 (7V)

=

0.54

0.36*1.5

=

0.54

0.347*1.5

=0.

52

2.0 1.6*2.0 =

3.2

0.4*2.0

(10V)

=

0.8

0.47*2.0 (8

V)

=

0.94

0.4*2.0 (1

2V)

=0.

8

2.5 1.6*2.5 =4.0

0.4*2.5

(12V)

=

1.0

0.48*2.5 (1

0V)

=

1.2

0.41*2.5(1

4V)

=1.

03

3.0 1.6*3.0 =

4.8

0.4*3.0

(12V)

=

1.2

0.48*3.0 (1

0V)

=

1.44

0.41*3.0(1

4V)

=1.

23

S US 0.6 1.8*0.6 =1.10.2*0.6

=

0.12

0.416*0.6

=

0.25

0.8 1.8*0.8

=1.4

4

0.2*0.8

=

0.16

0.3*0.8

=

0.24

0.05*0.8

=0.

04

1.0 1.79*1.0 =1.8

0.21*1.

=

0.21

0.316*1.0

=

0.32

0.042*1.0

=0.

042

1.2 1.83*1.2 =

2.2

0.17*1.

2

=

0.2

0.33*1.2

=

0.4

0.1*1.2

=0.

12

1.5 1.82*1.5

=2.7

3

0.18*1.

5 (7 V)

=

0.27

2.0 1.78*2.0

=3.5

6

0.22*2.

0 (10V)

=

0.44

0.36*2.0 (8

V)

=

0.72

0.07*2.0(1

2V)

=0.

14

S PCC 0.8 1.6*0.8

=1.2

8

0.4*0.8

=

0.32

0.46*0.8

=

0.37

0.25*0.8

=0.

2

1.0 1.65*1.0

=1.6

5

0.35*1.

=

0.35

0.46*1.0

=

0.46

0.28*1.0

=0.

28

1.2 1.65*1.2

=2.

0.35*1.

2

=

0.42

0.466*1.2

=

0.56

0.23*1.2

=0.

28

1.5 1.65*1.5 =

2.5

0.353*

1.5 (7V)

=

0.53

0.453*1.5

=

0.68

0.24*1.5

=0.

36

2.0 1.67*2.0

=3.3

4

0.33*2.

0 (10V)

=

0.66

0.5*2.0 (8

V)

=

1.0

0.19*2.0(1

2V)

=0.

38

2.3 1.7*2.3

=3.9

1

0.3*2.3

(12V)

=

0.69

2.5 1.65*2.5 =4.1

0.35*2.

5 (12V)

=

0.88

6.3.3 折弯的加工范围:

6.3.3.1折弯线到边缘的距离大于V槽的一半.如1.0mm的材料使用4V的下模则最小距离为2mm.下表为不同料厚的最小折边:

料厚折弯角度90°

料厚

折弯角度90°

最小折边V槽规格最小折边V槽规格

0.1~0.4 3.5 4V

1.5~1.

6

5.5 8V

0.4~0.6 3.5 4V

1.7~

2.

6.5 10V

0.7~0.9 3.5 4V

2.1~2.

5

7.5 12V

0.9~1.0 4.5 6V

2.6~

3.

2

9.5 16V

1.1~1.2 4.5 6V

3.3~3.

5

14.5 25V

1.3~1.4 5 7V

3.5~

4.

5

16.0 32V

注:①如折边料内尺寸小于上表中最小折边尺寸时,折床无法以正常方式加工,此时可将折边补长至最小折边尺寸,折弯后再修边,或考虑模具加工。

②当靠近折弯线的孔距小于表中所列最小距离时,折弯后会发生变形:

板料厚度

0.6~0.

8

0.9~1.

1.1~1.

2

1.3~1.

4

1.5

1.6~

2.

2.2~2.

5

最小距

2.0 2.5

3.0 3.5

4.0

5.0 5.5

6.3.3.2反折压平:当凸包与反折压平方向相反,且距折弯线距离L≦2.5t,压平会使凸包变形,工艺处理:在压平前,治具厚度略大于或等于凸包高度,然后再用压平模压平。

6.3.3.3电镀工件的折弯必须注意压痕及镀层的脱落(在图纸上应作特别说明,我们是用下模垫胶纸的方法保护)。

6.3.3.4段差

从图中可看出段差的干涉加工范围.

根据成形角度分为直边断差和斜边断差,加工方式则依照断差高度而定.

直边断差:当断差高度h小于3.5倍料厚时采用断差模或简易模成形,大于3.5倍料厚时采用正常一正一反两折完成.

斜边断差:当斜边长度l小于3.5倍料厚时采用断差模或简易模成形,大于3.5倍料厚时采用正常一正一反两折完成.

直边断差斜边断差

7 板金加工的连接方式及其工艺

7.1连接方式种类:

焊接,拉(螺)钉铆接,抽孔铆合,TOX铆接(我司目前没有应用)等。

7.2焊接:

7.2.1定义:焊接过程的本质就是通过适当的物理化学过程,使两个分离表面的金属原子接近到晶格距离(0.3~0.5nm 金属连为一体,达到焊接的目的。

7.2.2焊接方法与分类

现行作业方式中以钨极氩弧焊﹐熔化极氩弧焊和点焊最为常见﹐所以下面重点介绍这三种焊接方式﹕

7.3焊缝连接及其符号

国标GB324-88<焊缝符号表示法>规定焊缝符号适用于金属熔化焊和电阻焊。标准规定﹐为了简化﹐图纸上焊缝一般也可采用技术制图方法表示。国标规定的焊缝符号包括基本符号﹑辅助符号﹑补充符号和焊缝尺寸符号。焊缝符号一般由时可加上辅助符号﹑补充符号和焊缝尺寸符号。可焊接易氧化的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不锈钢、高温合金、钛及钛合金以及锆)等,脉冲钨极氩弧焊适宜于焊接薄板,特别适用于全位置管道对接焊,它使原子能和电站锅炉工程的焊缝质量得到了流能力有限,电弧功率受到限制,致使焊缝熔深浅,焊接速度低,所以,钨极氩弧焊一般只适于焊接厚度小于6mm的工

基本符号是表示焊缝横截面形状的符号。国标GB324-88中规定的13种基本符号见表7-3。

焊缝辅助符号是表示焊缝表面形状特征的符号。国标GB324-88中规定的三种辅助符号见表7-4。

焊缝辅助符号是为了补充说明焊缝的某些特征而采用的符号。国标GB324-88中规定的补充符号见表7-5。

焊缝尺寸符号是表示坡口和焊缝各特征尺寸的符号。国标GB324-88中规定的16个尺寸符号见表7-6。

表7-4: 焊缝辅助符号

名称示意图符号说明

1 平面符号

焊缝表面齐平

(一般通过加工)

2 凹面符号焊缝表面凹陷

3 凸面符号焊缝表面凸起

表7-5:焊缝补充符号

名称示意图符号说明

1

带垫板符

表示焊缝底部有垫

2

三面焊缝

符号

表示三面带有焊缝

3

周围焊缝

符号

表示环绕工件周围

焊缝

4 现场符号

表示在现场或工地上进行焊接

5 尾部符号

可以参照GB5185标注焊接工艺方法等内容

表7-6﹕焊缝尺寸符号

符号名称示意图

名称示意图

δ工件厚

α

a

坡口角

b 根部间

隙l

焊缝长度

p钝边n 焊缝段

c 焊缝宽

度e

焊缝间距

d 熔核直

径K

焊脚尺寸

S 焊缝有

效厚度H

坡口深度

N 相同焊

数量符

h 余高

R 根部半

径β

坡口面角度

7.4﹑焊接符号在图面上的位置

7.4.1 基本要求﹕

完整的焊缝表示方法除了上述基本符号﹐辅助符号﹐补充符号以外﹐还包括指引线﹐一些尺寸符号及数据。

焊缝符号和焊接方法代号必须通过指引线及有关规定才能准确的表示焊缝。

指引线一般由带有箭头的指引线(简称箭头线)和两条基准线(一条为实线﹐另一条为虚线)两部分组成。

7.4.2 箭头和接头的关系﹕

下图实例给出接头的箭头侧和非箭头侧的含义﹕

7.4.3箭头线的位置

箭头线相对焊缝的位置一般没有特殊要求﹐但标注V﹑单边V﹐J形焊缝时﹐箭头线应指向带有坡口一侧的工件。必7.4.4 基准线的位置

基准线的虚线可以画在基准线的实在线侧或下侧﹐基准线一般应与图样的底边平行﹐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与底边垂直7.4.5 基本符号相对基准线的位置

l 如果焊缝和箭头线在接头的同一侧﹐即将焊缝基本符号标在实线侧。如下图﹕

表7-3 :焊接基本符号

序号名称示意图符号

卷边焊缝

1

(卷边完全熔化)

2 I形焊缝

3 V形焊缝

4 单边V形焊缝

5 带钝边V形焊缝

6 带钝边单边V形焊缝

7 带钝边U形焊缝

8 带钝边J形焊缝

9 封底焊缝

10 角焊缝

11 塞焊缝或槽焊缝

12 点焊缝

13 缝焊缝

l 如果焊缝在接头的非箭头侧﹐则将焊缝基本符号标在基准线的虚线侧。

l 标对称焊缝及双面焊缝时﹐可不加虚线。

7.5焊缝尺寸符号及其标注位置﹕

7.5.1焊缝尺寸符号及数据的标注原则如下图﹕

l 焊缝横截面上的尺寸标在基本符号的左侧﹔

l 焊缝长度方向尺寸标在基本符号的右侧﹔

l 坡口角度﹐坡口面角度﹐根部间隙等尺寸标在基本符号的上侧或下侧﹔

l 相同焊缝数量符号标在尾部﹔

l 当需要标注的尺寸数据较多又不易分辨时﹐可在数据前面增加相应的尺寸符号。

l 当箭头方向变化时﹐上述原则不变。

7.5.2 关于尺寸符号的说明﹕

l 确定焊缝位置的尺寸不在焊缝符号中给出﹐而是将其标注在图样上。

l 在基本符号的右侧无任何标注又无其它说明时﹐意味着焊缝在工件的整个长度上是连续的。

l 在基本符号的左侧无任何标注又无其它说明时﹐表示对接焊缝要完全焊透。

l 塞焊缝﹐槽焊缝带有斜边时﹐应该标注孔底部的尺寸。

7.6 焊接制造工艺

7.6.1识图

在制造过程中,对于工艺设计人员﹐首先拿到图面时﹐第一步要了解工件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了解客户要求的焊接取焊接的方法﹐是否需要打磨及其它特殊要求。了解客户的意图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们后段所要采取的工艺流程。

7.6.2焊接方法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客户图面已经明确地标识出焊接的方法及要求﹕是用烧焊还是采用点焊? 焊缝多长? 截面尺寸? 但有可们会觉得将烧焊改为点焊更好时﹐可以向客户确认更改焊接方式。

7.6.3点焊的工艺要求:

7.6.3.1点焊的总厚度不得超过8mm,焊点的大小一般为2T+3(2T表示两焊件的料厚),由于上电极是中空并通过冷却制的减小,最小直径一般为3~4mm.

7.6.3.2点焊的工件必须在其中相互接触的某一面冲排焊点,以增加焊接强度,通常排焊点大小为Φ1.5~2.5mm高度为

7.6.3.3两焊点的距离:焊件越厚两焊点的中心距也越大,偏小则过热使工件容易变形, 偏大则强度不够使两工件间出现超过35mm(针对2mm以下的材料).

7.6.3.4焊件的间隙:在点焊之前两工件的间隙一般不超过0.8mm,当工件通过折弯后再点焊时,此时排焊点的位置及高容易错位或变形,导致误差较大.

7.6.3.5点焊的缺陷:

(1)破损工件的表面, 焊点处极易形成毛刺须作抛光及防锈处理.

(2)点焊的定位必须依赖于定位治具来完成, 如果用定位点来定位其稳定性不佳.

7.6.3.6 点焊的干涉加工范围:

以下是焊机点焊的示意图, 图中的数据为加工范围.

7.6.4氩弧焊: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电弧焊

7.6.4.1氩焊产生的热量特别大,对工件有很大影响,使工件很容易变形,而薄材则更容易烧坏.

7.6.4.2铝材的焊接: 铝及铝合金的溶点低,高温时强度和塑形低,焊接不慎会烧穿且在焊缝面会出现焊瘤.如果两铝材平塞焊孔,以增强焊接强度. 如果是长缝焊,一般进行分段点固焊, 点焊的长度为30mm左右(金属厚度2mm~5mm).

7.6.4.3铁材的焊接:两工件垂直焊接时,可考虑在这两个工件上分别开工艺定位孔及定位口使其自身就能定位.且端口可以冲定位点,使工件定位且需用夹具将被焊处夹紧,以免使工件受热影响而导致尺寸不准.

7.6.4.4氩弧缺陷:氩弧焊容易将工件烧坏,导致产生缺口.焊后的工件需要在焊接处进行打磨及抛光.

当工件展开发生干涉或工件太大,可考虑(与客户协商)将该工件分成若干部分然后通过氩弧焊来克服,

使其被焊成一体.

7.6.5 CO2保护焊

7.6.5.1一般适用于大于2mm厚的钢材焊接, 象低熔点金属如:铝、锡、锌等不能使用

7.6.5.2 CO2保护焊的常见缺陷有:裂纹、未熔合、气孔、未焊透、夹渣、飞溅、熔透过大等。

7.6.6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与CO2保护焊优缺点比较

优点缺点

手工电弧焊焊接材料广、使用场合广、接头装配质量要求低

工作效率低、焊接质量依赖操作工人技术性较强

CO2保护涵

生产效率高、焊接成本低、焊缝抗锈蚀能力强、

焊接形成过程易观察,易于控制焊接质量

焊接表面不平滑、飞溅较多、设备复

杂、施工场合有限

氩弧焊

变形小,适于焊接1.5mm以下的薄板材料、焊接

无飞溅无气孔焊后可不去焊渣、焊接材料广、质量高焊

工作效率低、成本高、易受钨极污染,

特殊场合需增加防风措施

7.6.7焊接注意事项:

①、所有t≤2mm的薄板结构件,只限用氩弧焊或CO2保护焊焊接。

②、所有影响外观的焊接部位,除特别要求外焊后必须打磨光滑、平整平面度≤0.1;不影响外观的焊接处,当焊缝高内转角处不允许有焊渣、飞溅存在;外转角处尖角应打磨成≤R2的圆角。

7.7 抽孔铆合:

定义:其中的一零件为抽孔,另一零件为色拉孔,通过铆合模使之成为不可拆卸的连接体.

优越性:抽孔与其相配合的色拉孔的本身具有定位功能.铆合强度高,通过模具铆合效率也比较高.

缺陷:一次性连接,不可拆卸.

注:抽孔铆合的数据及相关说明详见(抽孔铆合数据表).

当图面处理失误,抽孔的高度没有达到时,导致无法铆合或铆合强度不够,可通过减小壁厚来补救.

其中的一零件为抽孔,另一零件为色拉孔,通过铆合模使之成为不可拆卸的连接体.

优越性:抽孔与其相配合的色拉孔的本身具有定位功能.

铆合强度高,通过模具铆合效率也比较高.

抽孔铆合数据表

项次

T

(

mm)

H

(

mm)

抽孔外径D(mm)

3.0 3.8

4.0 4.8

5.0

6.0

对应抽孔内径d和预冲孔d0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1

0.

5

1.

2

2

.4

1

.5

3

.2

2

.4

3

.4

2

.6

4

.2

3

.4

2

0.

8

2.

2

.3

.7

3

.1

1

.8

3

.3

2

.1

4

.1

2

.9

4

.3

3

.2

3

1.

2.

4

3

.2

1

.8

4

.0

2

.7

4

.2

2

.9

5

.2

4

.0

4

1.

2

2.

7

3

.0

1

.2

3

.8

2

.3

4

.0

2

.5

5

.0

3

.6

5

1.

5

3.

2

2

.8

1

.0

3

.6

1

.7

3

.8

2

.0

4

.8

3

.2

1注: 抽孔铆合一般原则H=T+T’+(0.3~0.4)

D=D’-0.3 D-d=0.8T

当T≧0.8mm时,抽孔壁厚取0.4T. 当T<0.8mm时,通常抽孔壁厚取0.3mm.

H’通常取0.46±0.12

7.8 拉钉铆接:

7.8.1拉钉分为平头,圆头(也称伞形)两种, 平头拉钉的铆接其中与拉钉头接触的一面必须是沙拉孔.,圆头拉钉的铆接其7.8.1.2 定义:通过拉钉将两个带通孔的零件,用拉钉枪拉动拉杆直至拉断使外包的拉钉套外涨变大,从而使之成为不7.8.2.3拉钉铆接参数:

拉钉

类别拉钉

标称

直径D

铆合

钢板孔径D1

度L

M

头部

直径

H

头部高度

P

铆合钢板厚

极限强度(N)

抗剪

铝拉钉2.4 2.5

5.

7

7.

3

8.

9

1

.42

4.8

0.

7

.8

1.0

~3.2

3.2

~4.8

4.8

~6.4

1.6

~3.2

3.2

~4.8

4.8

~6.4

490

73

5

3.0 3.1

6.

3

8.

9.

8

1

.83

6.0

0.

9

1

.0

1.0

~3.2

3.2

~4.8

4.8

~6.4

1.6

~3.2

3.2

~4.8

4.8

~6.4

735

11

80

3.2 3.3

6.

3

8.

9.

8

1

.83

6.4

0.

9

1

.1

1.6

~3.2

3.2

~4.8

4.8

~6.4

1.6

~3.2

3.2

~4.8

4.8

~6.4

930

14

20

4.0 4.1

6.

9

8.

6

1

0.4

2

.28

8.0

1.

2

1

.4

1.2

~3.2

3.2

~4.8

4.8

~6.4

1.6

~3.2

3.2

~4.8

4.8

~6.4

147

22

10

拉钉4.8 4.9

7.

5

9.

3

2

.64

9.6

1.

4

1

.6

1.6

~3.2

3.2

~4.8

2.3

~3.2

3.2

~4.8

226

32

40

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

一、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二、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 方法 当内R 角为0.5 时折弯系数(K )=0.4*T , 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 , 下模为5T L1+L2-2T+0.4*T =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R=0.5时的展 开计算 A+B+K=展开 K= ×0.4 a=所有折弯角度 1800-2 900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 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 =0.4*T,L1和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 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300-650. 展开=L1+L2-0.5T 死边

钣金件折弯系数计算法

折弯系数折弯扣除K因子值的计算方法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为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超强的分析与计算能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当计算机程序模拟钣金的折弯或展开时也需要一种计算方法以便准确地模拟该过程。虽然仅为完成某次计算而言,每个商店都可以依据其原来的掐指规则定制出特定的程序实现,但是,如今大多数的商用CAD和三维实体造型系统已经提供了更为通用的和强大功能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应用软件还可以兼容原有的基于经验的和掐指规则的方法,并提供途径定制具体输入内容到其计算过程中去。SolidWorks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提供这种钣金设计能力的佼佼者。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SolidWorks软件在2003版之前只支持折弯补偿算法,但自2003版以后,两种算法均已支持。 为使读者在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也介绍S olidWorks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与阐述: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图1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 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1)

[教学]solidwork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教学]solidwork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Solidwork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存储指定材料的属性。您可以通过一张表将折弯系数、折弯半径或 K 因子与厚度、折弯半径和材料的任何组合相关联。 注: 您还可以使用单独的规格表和折弯系数表。请参阅钣金规格表和折弯系数表概述。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访问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在生成基体法兰时,从基体法兰 PropertyManager 中访问。 在生成基体法兰后,右键单击 FeatureManager 设计树中的钣金,然后选择编辑特征。规格表包含在 SolidWorks 应用程序中,位于以下位置:<安装目录>\lang\<语言>\Sheet Metal Gauge Tables\。 其中包含规格/折弯系数表和规格表。您可以用它们作为模板来生成自己的表。 以下显示了组合的规格/折弯系数表。对于每个规格号(厚度),您都可以从半径和角度范围中进行选择。 使用规格/折弯系数表来指定钣金参数 可以使用钣金规格表指定整个零件的默认值。 应用与规格/折弯系数表值不同的折弯半径值 为添加的特征手工指派折弯半径值 钣金规格表钣金规格表存储指定材料的属性。在生成基体法兰时,可以从PropertyManager 访问钣金规格表。使用钣金规格表可指定: 规格厚度 允许的折弯半径

K-因子 在生成基体法兰之后,在 FeatureManager 设计树中右键单击钣金并选择编辑特征,即可访问钣金规格表。 使用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以通过单个表指定厚度和折弯值。请参阅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指定折弯半径值 可以使用钣金规格表指定整个零件的值。这称为默认值。但您也可以应用与钣金规格表中默认值不同的折弯半径值到特定的特征,例如边线法兰。 控制折弯半径值 如果选择使用默认半径,便可对所有顺流特征使用钣金规格表中的一个一般折弯半径值。 如果选择使用规格表,则使用的折弯半径值不同于钣金规格表中的默认值。如果使用默认半径和使用规格表都不选择,可以键入折弯半径值。 应用与规格表值不同的折弯半径值: 生成基体法兰,并在 PropertyManager 的钣金规格下,选择使用规格表,然后选择一个表添加另一个钣金特征到零件。 在 PropertyManager 中,清除使用默认半径,并选择使用规格表。 在钣金规格表中,为折弯半径选择另一个值。 如果使用不同的钣金规格表折弯半径值来更改默认值,特征将保持其设置值而不会改变。手动指定折弯半径值: 在 PropertyManager 中,清除使用默认半径。 键入折弯半径的值。 K-因子

钣金折弯系数表

钣金折弯系数表 铁材及白铁 钣厚系数-2T+K 适用范围 (内尺寸) 0.3 0 -0.60 > 2.3 0.4 0.1 -0.70 > 2.3 0.5 0.15 -0.85 > 2.3 0.6 0.2 -1.00 > 2.4 0.8 0.3 -1.30 > 2.4 1.0 0.4 -1.60 > 3.5 1.2 0.5 -1.90 > 4.0 1.4 0.55 - 2.25 > 4.5 1.5 0.6 - 2.40 > 4.5 1.6 0.6 - 2.60 > 4.5 1.8 0.7 - 2.90 > 5.5 2 0.7 -3.30 > 6.5 2.3 0.8 - 3.80 > 7.5 2.5 0.8 -4.20 > 8.0 2.6 0.8 -4.40 > 8.0 3.0 1.0 -5.00 > 10.0 4.0 1.2 -6.8 > 13.0 4.5 1.3 -7.7 > 13.0 5.0 1.3 -8.7 > 22.0 6.0 1.5 -10.5 > 22.0 6.3 1.2 -11.4 > 2 7.0 6.35 1.2 -11.5 > 2 7.0 10 3.6 -16.4 > 36.0 铝 钣厚系数-2T+K 适用范围 (内尺寸) 0.50 0.25 -0.75 > 2.3 0.60 0.30 -0.90 > 2.4 0.80 0.40 -1.20 > 2.4 1.00 0.50 -1.50 > 3.5 1.20 0.60 -1.80 > 4.0 1.50 0.75 - 2.25 > 4.5 1.60 0.80 - 2.40 > 4.5 2.00 1.00 - 3.00 > 6.5 2.30 1.10 - 3.50 > 7.5 3.00 1.50 - 4.50 > 10.0 4.00 2.00 -6.00 > 13.0 5.00 2.50 -7.50 > 22.0 举个例子,1mm铁板就按0.4,最后两组数字不用看

钣金件折弯系数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先了解以下几点: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 (1) 折弯区域(图中表示为淡黄色的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钣金加工计算公式集合

钣金折弯计算公式 1.生产车间经验值 2.PROE计算公式 PROE钣金展开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车间老师傅的算法,在实际中略有不同,需要调整) 前提条件:r<2 壁厚<2.5 折弯角度90°

展开长度L=L1+L2-2T+0.5T (1)L1 L2为外径T为板厚 也即L=L1'+L2'+0.5T (2) L1' L2'为径T为板厚 还即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r为折弯径 我这里是用的0.5T,大多数人有用0.3T的 如果r/T>2,就直接用中性层K=0.5计算好了再看PROE中的展开 PROE中的展开长度就是: L=L1"+L2"+DL L1" L2"为直段长DL为弧段展开长 请记住这个DL,这个DL就是我们要制作的折弯表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 L=L1"+L2"+2r+0.5T 很容易导出: DL=2r+0.5T DL为弧段展开长r为折弯径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 折弯系数DL弧长=2(R+KT)*3.14*(折弯角/360) K为K因子 T为厚 R为侧半径 折弯系数DL弧长=2R+0.2T =K=0.41因子折弯扣除L=2R-0.2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T =K=0.46因子折弯扣除L=2R-0.3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5T =K=0.5因子折弯扣除L=2R-0.35T 钣金展开经验计算方法

声明:本计算方法为本人经验算法,只在本人现工作之处适用,照搬可能会有偏差。先说一个名词:折弯余量 折弯余量这个名词我在论坛别的贴子已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 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L1、L2,厚度尺寸为T,我们都已知道,L1+L2是要大于展开长度L的,它们的差值就是折弯余量,我定义为K,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L1+L2-K。一般冷轧钢板的K值(条件:90度弯,标准折弯刀具) T=1.0 K=1.8 T=1.2 K=2.1 T=1.5 K=2.5 T=2.0 K=3.5 T=2.5 K=4.3 T=3.0 K=5.0 3. 3 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 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侧的距离用λ表示. 4 计算方法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料+补偿量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

K因子计算方法: K系数是指钣金内边缘之间的距离与钣金厚度之间的比率。通常,金属薄板的外层会受到拉应力的拉伸,而内层会因压应力而缩短。在内层和外层之间有一个纤维层,称为中间层。根据中性层的定义,弯曲部分的毛坯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展开长度。因为在弯曲过程中坯料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变形大时中性层将向内移动,这就是为什么不能仅使用横截面的中性层来计算展开长度的原因。如果中性层的位置用P表示(见图1),则可以表示为 其中R为内弯曲半径/ mm;t为材料厚度/ mm;K是中性层位移系数。 图1中性层位置 钣金弯曲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中性层展开的原理,毛坯的总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直线部分和弧形部分的长度之和。弯曲部分

图2钣金弯曲图 其中,l是零件的总展开长度/ mm;α是弯曲中心角/(°);L1和L2分别是超出弯曲部分的起点和终点的部分的直线端长度/ mm。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确切的弯曲展开长度。可以看出,只要确定参数k,就可以计算出l,并且参数K取决于钣金厚度T和内部弯曲角度R。通常,当R / T为0.1、0.25、0.5时,1、2、3、4、5,≥6,相应的K因子分别为0.23、0.31、0.37、0.41、0.45、0.46、0.47、0.48、0.5-通用零件的R / T值均在1,因此根据上述对应关系计算出的钣金弯曲的展开长度仍然非常准确。对于R / T≥6的情况,金属板在弯曲时不会再次变形,因此中性层等于中心层,并且K因子相应地变为0.5。计算相对容易。唯一的影响是弯曲过程中的回弹问题。这种繁琐的计算最适合计算机完成。下面的三维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NX,Pro / E,CATIA等也引入了钣金模块,并且K系数已成为这些软件的首选参数,K系数的合理选择大大地减少了流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

SW修改折弯系数表教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1.首先要知道在哪里修改? C:\Program Files\SolidWorks Corp\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Sheet Metal Gauge Tables 如果没有刻意动过的话,地址应该在上述位置,当然改过也没有关系,只要找到lang 下面的文件就可以了。 其中这次主要讲解的是红色标记框中的折弯扣除表格。 2.我们了解了要修改的位置之后就需要进行下一步如何修改? 我们打开会发现有这样的一张表格,但是它又代表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SW是如何根据这个表格来计算的呢?

你会发现,如上面的图中10*10*T1.0的零件,用R1的折弯刀折弯,其展开算法是8+8+K=16.4,其中K=0.4;正好符合了表格中对应的半径=1,角度=90时候的0.40这个值, 3.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该表格中的数据代表的上面意思就很容易根据各自工厂内部 的折弯扣除量来结算处这个K值,依次将对应的数值填入即可,例如T=1的板,使用R2的折弯刀,折30度的角度,那么我就需要把表格中的绿色框里的数值改掉即可调用。 4.既然现在已经把表格修改完成了,那么接下来怎么投入到SW软件中使用,让其调用 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呢?

首先你必须在SW的系统选项中选择文件位置—>然后找到“钣金规格表”—>添加“你存好的Excel表的文件夹位置”,添加好后确定退出; 然后如上图绘制好草图轮廓,生成基体法兰薄片

折弯系数完整版

折弯系数 中性层:在绘制钣金展开时,板料中有一层既不伸长又不缩短的一层称为中性层,随板厚的不同中性层的位置是不同的,折弯系数是用来表示这一层位置的参数 系数:钢板的产地不同及不同的折弯机,系数有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系数 先说明一下: 1.折弯系数的算法通常以90度折弯来计算的,具体数据取决于折弯机刀槽和所应用钣金材料 2.折弯系数包括两个定义(折弯扣除ΔΚ、折弯系数ΔΤ)即两种算法,但无论用哪种算法最后展开值是一致的 3.具体算法是:折弯扣除ΔΚ等于外档尺寸相加减去展开长度L;折弯系数ΔΤ等于展开长度L减去内档尺寸之和 即设折弯形状为L形,两外档尺寸分别为A、B内档尺寸为a、b展开长度为L料厚为T 则: ΔΚ=A+B-L;ΔΤ=L-(a+b) 推出ΔΚ=2T-ΔΤ 4.本人上传一个折弯系数表供大家参考(实际是扣除表)具体值可参考实际更改,此格式不是太成熟,由于工作忙等抽空再做个更人性化的给大家, 5.只要将表放到其他系统系数表文件夹里就可看到了,也可放一个固定位置浏览一下就行了 6.再声明一下,具体的值要根据自己的折弯机和材料进行试验来确定的,不同厚度的材料扣除值是不同的,同厚度不同刀槽折的值也是不同的,不同材料的值也是不同的 上模R角大小:未知 V槽口尺寸:一般折弯用的V槽口尺寸为板厚的 8倍计算 折弯系数跟材质;折弯半径/板材厚度,V口宽度及上模半径有关 4m以下算内层的长度,4m到10m之间算中间层的长度,再以上,应该是中间偏上,就有系数了。 两个办法: 1、根据实际结果和计算值,得出这种材料的中间层位置系数。 2、根据截面密度计算理论值,再修正。 1折弯系数确定的重要性 在钣金加工中, 对零件展开料计算时, 工艺人员是凭经验确定折弯系数(即消耗量) 的, 不同工艺人员编制的工艺文件, 其确定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钣金加工手册, 也没有查到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 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圆弧的折弯系数, 而内圆弧与加工工艺方案有关, 使用不同的折弯下模槽宽, 内圆弧也不相同, 从而导致工艺文件上无法确定折弯系数的准确值。这不仅影响工艺文件的标准化、合理化, 而且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 并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应用逐步向C IM S 系统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计算机自动计算展开料, 也就是必须首先解决折弯系数的自动确定, 才能谈论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折弯等钣金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在钣金展开中,影响展开长度计算精度的因素有: 折弯内弧半径r下模V型槽宽,板料实际厚度t',和弯曲曲角度α。自由折弯板料在展开长度计算时,没有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弧半径的折弯系数。而内弧半径与加工工艺有关,使用不同的下模V型槽宽,内弧半径也不相同,导致无法获得折弯系数的准确性。一般是凭经验判断折弯系数,不同的人判断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 在钣金中折弯中,经常用到形式分为L折N折和Z折几种。下面我们对几种钣金的展开做个探讨。 1、L折,L折分90°折和非90°折。 在90°折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表

在非90°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 L=A+B+补偿量*仅供参考 T=0.8 R=0.5 120°≤q≤160° 补偿量为0.1 160°<q≤180° 可忽略不计 T=1.0 R=0.5 120°≤q≤145° 补偿量为0.2 145°<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T=1.2 R=0.5 补偿量与T=1.0相同 T=1.5 R=0.5 120°≤q≤130° 补偿量为0.3 130°<q≤150° 补偿量为0.2 150°<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180& deg;-q L=A+B+------ (2*∏*r) 360°

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改正版)

?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 ? ? ?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

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l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下模为5T L1+L2-2T+0.4*T=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 R=0.5时的展开计算 A+B+K=展开

K= 1800-2/900 ×0.4 a=所有折弯角度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L1和

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 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 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 300-650.

钣金折弯展开系数计算

统一展开计算方法,做到展开的快速准确. 适用范围 NWE 冲件样品中心. 三.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 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 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 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 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 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四.计算方法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一般折弯:(R=0, θ =90 ° ) L=A+B+K 1. 当 0T≤0.3 时,K=O 2. 对于铁材:(如 GI,SGCC,SECC,CRS,SPTE, 3. 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当 TE0.3 时, K=0.4T 注:R 兰2.0时,按R=0处理. 一般折弯(R ≠ 0 θ =90 ° ) L=A+B+K K 值取中性层弧长 1. 当「1.5 时 λ =0.5T 2. 当 T 1.5 时 λ =0.4T SUS 等) a.当 0.3 T 1.5 时,K=0.4T b.当 1.5 汀 2.5 时,K=0.35T c.当 T 2.5 时,K=0.3T — 丿 B _i I * / L ------ A ------ 中性層

一般折弯 (R=O L=A+B+K 1. 当 T≤0.3 时 2. 当T 三0.3时 注:K 为90 ° 一般折弯(R ≠ 0 θ ≠ 90 ° ) L=A+B+K 1. 当 T H 1.5 时 λ =0.5T 2. 当 T 1.5 时 λ =0.4T K 值取中性层弧长 注:当R 20,且用折刀加工时,则按R=0来 计算,A 、B 依倒 零角后的直边长度取值 Z 折1(直边段差). 1. 当H.5T 时,分两次成型时,按两个90°折弯计算 2. 当 H "5T 时,一次成型,L=A+B+K K 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 Z 折2(斜边段差). 1. 当HNT 时,按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即:展开长 度=展 开前总长度+K K=0.2 2. 当H 2T 时,按两段折弯展开(R=0 θ ≠ 90 ° ). θ ≠ 90 ° ) K ' =0 K ' =( ∕90)*K 时的补偿量

SolidWorks折弯系数的计算方法

折弯系数折弯扣除K因子值的计算方法 招聘(广告)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为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超强的分析与计算能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当计算机程序模拟钣金的折弯或展开时也需要一种计算方法以便准确地模拟该过程。虽然仅为完成某次计算而言,每个商店都可以依据其原来的掐指规则定制出特定的程序实现,但是,如今大多数的商用CAD和三维实体造型系统已经提供了更为通用的和强大功能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应用软件还可以兼容原有的基于经验的和掐指规则的方法,并提供途径定制具体输入内容到其计算过程中去。SolidWorks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提供这种钣金设计能力的佼佼者。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SolidWorks软件在2003版之前只支持折弯补偿算法,但自2003版以后,两种算法均已支持。 为使读者在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也介绍S olidWorks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与阐述: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图1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 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1)

钣金折弯展开的计算方法

钣金折弯展开的计算方法 钣金折弯跟展平时,材料一侧会被拉长,一侧被压缩,受到的因素影响有:材料类型、材料厚度、材料热处理及加工折弯的角度。 展开计算原理: 1、钣金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 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称为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 2、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 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展开计算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1、一般折弯(R=0,θ=90°) L=A+B+K 1)当0≤T≤0.3时,K=0 2)对于铁材: a、当0.3≤T≤1.5时,K=0.4T b、当1.5≤T≤2.5时,K=0.35T c、当T>2.5时,K=0.3T 3)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当T<0.3时,K=0.4T 注:R≤2.0时,R=0处理 2、一般折弯(R≠0,θ=90°) L=A+B+K,K值取中性层弧长 1)当T≤1.5时,λ=0.5T 2)当T>1.5时,λ=0.4T

3、一般折弯(R=0,θ≠90°) L=A+B+K’ 1)当T≤0.3时,K’=0 2)当T>0.3时,K’=(u/90)*K 注:K为90°时的补偿量 4、一般折弯(R≠0,θ≠90°) L=A+B+K 1)当T≤1.5时,λ=0.5T 2)当T>1.5时,λ=0.4T K值取中性层弧长 注:当R≤2.0,且用折刀加工时,则按R=0来计算,A、B依倒零角后的直边长度取值 5、Z折1(直边段差) 1)当H>5T时,分两次成型时,按两个90°折弯计算 2)当H≤5T时,一次成型,L=A+B+K K值依附件中参数取值 6、Z折2(斜边段差) 1)当H≤2T时,按直边段差的方式计算,即:展开长度=展开前总长度+K K=0.2 2)当H>2T时,按两段折弯展开(R=0,θ≠90°) 7、抽孔 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一般抽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参数见右图(设预冲孔为X,并加上修正系数-0.1)

钣金展开计算公式

PROE钣金展开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车间老师傅的算法,在实际中略有不同,需要调整) 前提条件:内r<2 壁厚<2.5 折弯角度90° 展开长度L=L1+L2-2T+0.5T (1)L1 L2为外径 T为板厚 也即L=L1'+L2'+0.5T (2) L1' L2'为内径T为板厚 还即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r为折弯内径 我这里是用的0.5T,大多数人有用0.3T的 如果内r/T>2,就直接用中性层K=0.5计算好了再看PROE中的展开

PROE中的展开长度就是: L=L1"+L2"+DL L1" L2"为直段长DL为弧段展开长 请记住这个DL,这个DL就是我们要制作的折弯表内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 L=L1"+L2"+2r+0.5T 很容易导出: DL=2r+0.5T DL为弧段展开长r为折弯内径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 折弯系数DL弧长=2(R+KT)*3.14*(折弯角/360) K为K因子 T为厚 R为内侧半径 折弯系数DL弧长=2R+0.2T =K=0.41因子折弯扣除L=2R-0.2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T =K=0.46因子折弯扣除L=2R-0.3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5T =K=0.5因子折弯扣除L=2R-0.35T 钣金展开经验计算方法 声明:本计算方法为本人经验算法,只在本人现工作之处适用,照搬可能会有偏差。先说一个名词:折弯余量 折弯余量这个名词我在论坛别的贴子已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 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L1、L2,厚度尺寸为T,我们都已知道,L1+L2是要大于展开长度L的,它们的差值就是折弯余量,我定义为K,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L1+L2-K。一般冷轧钢板的K值(条件:90度弯,标准折弯刀具) T=1.0 K=1.8 T=1.2 K=2.1 T=1.5 K=2.5 T=2.0 K=3.5 T=2.5 K=4.3 T=3.0 K=5.0

关于钣金折弯的展开计算2007

关于钣金折弯的展开计算 在我国钣金加工行业里,钣金折弯是一种重要方式,钣金弯曲件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关于钣金折弯的加工,计算弯曲零件毛坯长度是制订工艺方案的前提。 以左图(图1)所示,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A 、B ,厚度尺寸为T ,我们都已知道,A+B 是要大于展开长度L 的,它们的差值就是X (修正系数),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A+B+X 。 通常,X (修正系数)与弯曲零件的材料、加工模具的精密度、折弯角度及加工方法等多个因素都有影响,这也造成了钣金展开计算的不确定性。 这里我以常用材料(SPCC :普通钢板)的 弯曲为例,把如何进行钣金折弯的展开计算过程进行分解,制订了《折弯( 15°~165°)的展开修正系数表》,以方便查询。并结合本人实际常见折弯的情况,列举几个折弯展开计算的实例。 一、弯曲过程分析和计算原理 弯曲件毛坯的长度,是根据中性层在弯曲前后长度不变的原则求得的。板料弯曲时,切向毛坯断面的外层被拉伸,里层被压缩,端面上由拉伸向压缩过渡时,必然有一层金属的应力和应变为零,即未发生变化,这就是中性层。 在塑性弯曲时,圆角区材料开始变薄、加宽,造成中性层由弯曲时所处的板料中间位置向内侧转移。相对弯曲半径(内层弯曲半径与板料厚度之比)愈小,圆角区材料变薄的程度也加剧,中性层内移量也越大。 因此,计算弯曲毛坯件长度的关键就在于确定中性层的位置,而中性层的位置,则是根据变形前后毛坯体积不变的条件确定的。 二、弯曲展开长度计算公式 以右图(图2)为例,折弯展开的计算公式:L=A+B+X 式中:L---中性层展开长度, A 、B---折弯后两边长度, X---折弯修正系数 其中,折弯修正系数X 的计算公式 应为: X=π×[(180-α)/180]×(R+K*T )-2×(R+T )tan[(180-α)/2] 式中:T---料厚, R---折弯内半径, α---开口角度, K---中性层系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折弯修正系数X 的主要有K 值、α值、R 值、T 值等

关于钣金折弯的展开计算

关于钣金折弯的展开计算 在我国钣金加工行业里,钣金折弯是一种重要方式,钣金弯曲件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关于钣金折弯的加工,计算弯曲零件毛坯长度是制订工艺方案的前提。 以左图(图1)所示,一个已成形的钣金 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 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A、B,厚度尺 寸为T,我们都已知道,A+B是要大于展开长 度L的,它们的差值就是X(修正系数),那 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A+B+X。 通常,X(修正系数)与弯曲零件的材料、 加工模具的精密度、折弯角度及加工方法等多 个因素都有影响,这也造成了钣金展开计算的 不确定性。 这里我以常用材料(SPCC:普通钢板)的弯曲为例,把如何进行钣金折弯的展开计算过程进行分解,制订了《折弯(15°~165°)的展开修正系数表》,以方便查询。并结合本人实际常见折弯的情况,列举几个折弯展开计算的实例。 一、弯曲过程分析和计算原理 弯曲件毛坯的长度,是根据中性层在弯曲前后长度不变的原则求得的。板料弯曲时,切向毛坯断面的外层被拉伸,里层被压缩,端面上由拉伸向压缩过渡时,必然有一层金属的应力和应变为零,即未发生变化,这就是中性层。 在塑性弯曲时,圆角区材料开始变薄、加宽,造成中性层由弯曲时所处的板料中间位置向内侧转移。相对弯曲半径(内层弯曲半径与板料厚度之比)愈小,圆角区材料变薄的程度也加剧,中性层内移量也越大。 因此,计算弯曲毛坯件长度的关键就在于确定中性层的位置,而中性层的位置,则是根据变形前后毛坯体积不变的条件确定的。 二、弯曲展开长度计算公式 以右图(图2)为例,折弯展开的 计算公式:L=A+B+X 式中:L---中性层展开长度, A、B---折弯后两边长度, X---折弯修正系数 其中,折弯修正系数X的计算公式 应为: X=π×[(180-α)/180]×(R+K*T)-2×(R+T)tan[(180-α)/2] 式中:T---料厚, R---折弯内半径, α---开口角度, K---中性层系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折弯修正系数X的主要有K值、α值、R值、T值等

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先了解以下几点: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

―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LT = D1 + D2 + BA (1) 折弯区域(图中表示为淡黄色的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图1

折弯系数最简单的算法

折弯系数最简单的算法 钣金折弯时计算钣金展开料长度或做cad钣金展开时,总是希望提高效率,计算越简单越好。折弯系数计算公式用最简单最好。实际上,如果不要求精准的钣金误差,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就可计算折弯系数了。 总结前面文章的内容发现,折弯系数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属90度折弯系数经验公式:1.7倍料厚计算方法了。这个公式是怎么使用的?用在90钣金折弯加工中,一个直角弯减去1.7倍的料厚。比如:材料是1mm铁板,折弯角度是90度,折弯尺寸分别是100和50,那么计算展开方法是:100+50-1.7=148.3mm。计算的就是展开长度了。这个1.7有人说是1.6或1.65倍,对的,是可以轻微调整的。因为每家钣金厂用的折弯模具都不完全相同,是有轻微误差的,不用调整也可以使用,要求高也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折弯系数最简单计算公式 钣金折弯不只是90度折弯,还有非90度的折弯呢,有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这个还真没有,准确的计算非90度折弯系数有个计算公式,就是利用中性层的概念,计算折弯那段圆弧的弧长,而最终求出折弯系数。网络上有好多例子,前面文章也有计算方法。

这里说一个特殊的角度,可以用简单方法计算折弯系数。当钣金折弯角度为135度时,折弯系数可以减去0.5倍的材料厚度。比如:材料是1mm铁板,折弯角度是135度,折弯尺寸分别是100和50,那么计算展开方法是:100+50-0.5=149.5mm。其它钣金厚度也可以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只适用于135度,其它角度不可用。 135度钣金折弯系数最简单算法 钣金折弯中还有个一个特殊角度折弯,就是钣金褶边,也叫压死边,可以用简单方法计算。折弯系数等于0.4倍钣金厚度。比如:材料是1mm铁板,折弯是压死边,折弯尺寸分别是100和10,那么计算展开方法是:100+10-0.4=109.6mm。这样计算是经验公式,都很准确,有些钣金厂因设备不同可能也有出入。

钣金展开原理

钣金展开计算 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中性層 T A B 90 . 0°T /4 T<1.2mm 1. 90°折弯系数 公式:L=A+B-K K:为下表内折弯系数

L: 展开后长度 注:<1>紫铜的折弯系数为折弯内角为R3时的折弯系数;如使用尖刀折弯, 折弯系数参照铝合金的折弯系数或通过试折确定。 <2>如有超出表格外经验证的系数,及时更新表格并通知各技术员进行补充. 2. 折床段差折弯系数 H:台阶深度 材质 料厚(T) 冷轧钢板 铝合金 不锈钢 紫铜 0.8 1.4 1.4 1.5 --- 1.0 1.7 1.65 1.8 --- 1.2 1.9 1.8 2.0 --- 1.5 2.5 2.4 2.6 --- 2.0 3.5 3.2 3.6 3.7(R3) 2.5 4.3 3.9 4.4 --- 3.0 5.1 4.7 5.4 5.0(R3) 3.5 6.0 5.4 6.0 --- 4.0 7.0 6.2 7.2 6.9(R3)

K ’:折床压台阶折弯系数 3. 卷圆展开公式 材质(料厚T) 台阶深H 冷轧钢板(料厚) 铝合金(料厚) 不锈钢(料厚) 1.0 1.2 1.5 1.0 1.2 1.5 1.0 1.2 1.5 T 0.2 0.2 0.2 0.3 0.3 0.2 0.2 0.2 0.2 2T 0.4 0.3 1 0.5 0.7 1.1 0.4 0.3 1 3T 1 1.1 1.9 1.2 1.3 2.2 1 1.1 1.8

Solidwork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Solidwork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存储指定材料的属性。您可以通过一张表将折弯系数、折弯半径或 K 因子与厚度、折弯半径和材料的任何组合相关联。 注:您还可以使用单独的规格表和折弯系数表。请参阅钣金规格表和折弯系数表概述。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访问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在生成基体法兰时,从基体法兰 PropertyManager 中访问。 在生成基体法兰后,右键单击 FeatureManager 设计树中的钣金,然后选择编辑特征。 规格表包含在 SolidWorks 应用程序中,位于以下位置:<安装目录>\lang\<语言>\Sheet Metal Gauge Tables\。 其中包含规格/折弯系数表和规格表。您可以用它们作为模板来生成自己的表。 以下显示了组合的规格/折弯系数表。对于每个规格号(厚度),您都可以从半径和角度范围中进行选择。 使用规格/折弯系数表来指定钣金参数 可以使用钣金规格表指定整个零件的默认值。 应用与规格/折弯系数表值不同的折弯半径值 为添加的特征手工指派折弯半径值 钣金规格表钣金规格表存储指定材料的属性。在生成基体法兰时,可以从 PropertyManager 访问钣金规格表。使用钣金规格表可指定: 规格厚度 允许的折弯半径 K-因子 在生成基体法兰之后,在 FeatureManager 设计树中右键单击钣金并选择编辑特征,即可访问钣金规格表。 使用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以通过单个表指定厚度和折弯值。请参阅钣金规格/折弯系数表。 指定折弯半径值 可以使用钣金规格表指定整个零件的值。这称为默认值。但您也可以应用与钣金规格表中默认值不同的折弯半径值到特定的特征,例如边线法兰。 控制折弯半径值 如果选择使用默认半径,便可对所有顺流特征使用钣金规格表中的一个一般折弯半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