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气候的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气候的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气候的教学设计

2.2 气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材料描述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特征)

2、掌握每一种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及植被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考点一:气候的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主要决定气温——北半球的气候五带

①0°——30°热带,最冷月温度大于15°C,有4种热带气候

②30°——40°亚热带,最冷月温度大于0°C,小于15°C,有2种亚热带气候;

③40°——60°温带,最冷月温度大于-15°C,小于0°C,有3种温带气候(海洋性气候气温特殊)

④60°——70°亚寒带

⑤70°——90°寒带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

3、海陆分布影响气候的海洋性和大陆性

4、地形:海拔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考点二:描述气温和降水

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特点,气温的年较差,涉及具体气温特点时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气温统计值准确的使用语言,一般而言,最低气温在-15℃以下可以描述为严寒,-15℃—0℃之间可以描述为寒冷,0℃—10℃之间可以描述为低温,10℃—22℃之间可以描述为温和,22℃—28℃之间可以描述为高温,28℃以上可以描述为炎热。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强,气温季节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小于10℃可以认为海洋性强,气温季节变化小。具体模式如下: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大/小)或全年高温(寒冷),气温年较差小

例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描述北京和伦敦的气温特征;

(2)指出与北京相比,伦敦的气温特征。

参考答案:

(1)北京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伦敦全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2)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海洋性特征突出。

2、描述降水量

描述降水量需要指出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可以用描述为年降水量较大,连续数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可以说该地进入雨季或湿季,在描述季节变化时可以用季节表达,也可以具体到月份,具体到月份时可以避免因为半球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季节判断错误,具体模式如下:

年降水量(大/小),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哪些月份降水多,哪些月份降水少)

例2根据例1的图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描述北京和伦敦的降水特征;

(2)指出与伦敦相比,北京的年降水量特征; 参考答案:

(1)北京年降水量大(700mm 左右),降水季节变化大,7、8月份为雨季,降水多,9月到 次年6月降水少;伦敦年降水量大(650mm )左右,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北京年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变化较大,降水集中在7、8月份。 考点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10405090900°

10°°20°30°°60°25°35°°70°70°°°A

B

C D

E F 亚欧非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2、世界主要气候的比较

意: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有——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类型 分布 成因 特点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20° 大陆内陆和西岸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

显的干湿季之分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 20°—30° 大陆内部和西部 终年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10°—25° 大陆东岸 (南亚和东南亚)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25°—35°

大陆东岸(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伟 30°—40° 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冬

季受西风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60° 大陆西岸 终年受盛行西风

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终年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 夏季高温,冬季

严寒,气温年较

差大,气温日较

差大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

35°—50°

大陆东岸(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3、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4、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以气温形状形定半球

②以最冷月气温定热量带

③以降水的特点定气候类型

例3判断下面各图为什么气候类型

(虚线气温,实线降水)

参考答案: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甲——温带季风气候;乙——地中海气候

丙——热带沙漠气候;丁——热带雨林气候;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课堂练习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4浙江文综,9,4分)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2.(2014浙江文综,10,4分)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3.(2012浙江文综,2,4分)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 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温(℃)

降雨量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mm)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

2014·上海地理,20)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问题。

4.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2.5《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i、学会阅读和绘制锋面示意图,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示意图。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 际,服务于社会。 2、通过分析天气变化,使学生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常见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的特点。 2、能分析锋面天气图。 三、教学难点 3、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七、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增强认图、辨别图的能力。 2、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课前观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3、师生合作,对比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

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一、气团 讲解气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启发学生受同气团 以及单一气团控制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二、锋面系统 讲解锋面的定义、特点。介绍锋面的形成过程及分 类。 ①课件演示冷暖锋的形成、移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冷 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启发学生判断锋前和锋后。 归纳冷暖锋的区别 (1 )从气团运动状况来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 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2 )从降水来看:冷暖锋都形成降水,冷锋降水主要在 锋线之后,暖锋降水在锋线之前;冷锋形成的降水强度 大,历时短,多降暴雨;暖锋形成的降水强度小,历时 长,多为连续性降水。 (3 )从锋面坡度看:冷锋的锋面坡度陡,暖锋的锋面坡 度缓。 (4 )从天气状况看:(气温、气压) (5 )从付号看: (可介绍准静止锋与天气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观察冷暖气团的性 质差异,分析不同 气团控制情况下的 天气。 学生比较冷暖锋的 形成示意图并总结 其异同点 观察课件演示,分 组讨论,冷锋与暖 锋在移动过程中产 生的天气现象学生 展示自己的讨论结 果 让学生看课本的 冷、暖锋与天气图 总结出来 引导学生举例子说 明 为学习锋面 知识做铺垫 理解冷暖锋 的概念,区 别锋前和锋 后,雨区位 置。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能 力。 培养学生观 察和归纳的 能力 拓展知识开 阔视野 (一)、活动:完成教材中45页活动内容1学生分析活动中提 出的5个问题。 让学生充分 的参与到教 学环境当中 让学生加深 冷锋对天气 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使学生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2.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主要气候 类型的分布地区; 3.分析气候与天气的差异;分析气候的两个要素。 过程与 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讨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总结气候特点,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材分析教学重 点 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分别说明)。 教学难 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 的、时间分配 等)

设疑启发:从以上几幅图片中,同学们知道是什么 原因造成了它们自然景观的差异吗? 探疑互动:前面我们通过气温的曲线图可以判读出一个地方气温的变化,根据降水量的柱状图可以判读出一个地方降水的变化,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的要素,想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我们可以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的柱状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阅读这种图来总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那? (1)根据气温曲线图读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点;(2)根据降水量的柱状图读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3)综合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即为气候特点。 查疑落实:阅读图3.26,归纳总结地A和B地的气候特点。A地全年温暖湿润;B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活动:将学生分六组,分别思考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以及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提问: (1)以纬度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看图、思考。 看图、分析、讨论。 引起学生学习 的兴趣。 3分钟。 讲授读“气温曲 线和降水量柱 状图”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读 图能力 10分钟 归纳、总结。 思考、回答。 明确“气温曲线 和降水量柱状 图”的判读过程 和方法。 3分钟 落实知识 明确气候的分 布规律。 20分钟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 【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与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台风、寒潮及其危害。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冷锋和暖锋的气流运行方向、锋面形成过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等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对比讲解,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气旋、反气旋部分运用动画进行讲解(低压部分由教师示范讲解,高压部分由学生模仿讲解),这样既使复杂知识简单化,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⑴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 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⑵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 析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⑶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建 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⑴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探究地理的兴趣。 ⑵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⑴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⑵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⑴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⑵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因素;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及气团、锋面对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和对我国的影响。 小结导入: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下面我们就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界面称为锋面。 (画图表示锋、锋面、锋线) 2、 锋的形成、分类与天气的关系 (1)暖锋:读课本P.46暖锋示意图 运用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引入 注意比较、判别(锋面交角大小、气流运动方向、降水分布) 总结“暖锋” (2)冷锋:读课本P.46暖锋示意图 分析“冷锋”结合flash 讲述和总结。 高, 狂风暴雨 大风沙暴天气 水

注意举例说明: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②冬季的寒潮 ③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 过渡: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如:冬季的寒潮,是冷锋快速南下时形成的;北方的暴雨,也是冷锋形成的锋面雨。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影响天气的高低气压系统。 补: 二 、低压和高压系统 气压场(气压类型)读课本p.61“海平面等压线布图”分析: 等压线分布图反映了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状况。 1、教师提示: 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 气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 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 反气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运动 高压脊、低压槽 提问:高低气压与气旋和反气旋有何区别? (前者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后者是气流运动状况的描述) 2、导入下一环节:讨论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和反气旋(绘图分析)(以北半球为主要分析对象) 注意说明:气旋、反气旋与低气压、高气压的关系; 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部位吹的风的方向不同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地形阻挡 阴雨连绵 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例:昆明准静止锋(昆晴贵阴) 水平气压梯 地转偏向 风向

常见的天气系统 1课时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能力目标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 2.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教具准备 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

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 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一、锋面系统(板书)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那什么是锋面呢? 1锋面的定义(板书) 锋面示意图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一般可分为冷锋和暖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冷锋。2.冷锋(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图2.19“冷锋与天气”,注意观察冷锋的表示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世界气候

世界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 学设计展示 唐玉莲 ____(省、市、区、县)第三十一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天气系统教案

天气系统教案 【篇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目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1. 地位与作用 (1) 2.学时 (1) 3.教材结构 (1) 4.教材重点难点 (1) 二、学情分析: (1)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1.知识与技能 (1) 2.过程与方法 (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四、教学方法设计: (2) 五、学法指导: (2) 六、教学过程: (3) 七、学习流程图 (5)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第三节 《大气环境》。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天气系统与天 气现象。在简单天气图中,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判断天气状况,既是本节的概况和总结,

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和 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单天 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 势预报,并为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2 学时:一课时 3 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冷锋、暖锋对天气影响及其原理;(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对天气影 响及其原理;(3)锋面气旋的分析。 教学难点:(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2)南北半球气旋与 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 差异。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如观察能力、阅读能力、 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上了 高中,如果不注意在学习 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不注意培养思辨能力和 想象能力,就会使高中的 学习越来越困难。本节学习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日常 生活中接触过各类天气现 象,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 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 有较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天气雨气候的区别,读过常见 的天气符号和我国锋面雨 带的推移,对锋面天气现象有初步认识,但是锋面理论的学习比较 抽象,再加上这部分在教 材上呈现的比较简洁,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如何消除学生学习锋 面理论的畏难情绪,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高中学生在 情感上走向内敛,如何设 计课堂提问也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2.3常见天气系统教案设计-(比赛)

2.3《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教案 枝江二中曹祖新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2. 通过读图分析,能够独立分析出某地冷锋和暖锋过镜前、过镜时、过镜后的天气状况,能举例证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存在。 3. 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画出冷锋、暖锋示意图。 4 .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能解释枝江最近天气变化的原因,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5.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二、新课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 1、什么是气团? 2、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稳定少变。根据气团温度与它到达地区气温的对比,

可分为和。冷气团控制下,温度、湿度、气压;暖气团控制下,温度、湿度、气压。 3、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由 于,,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暖气团在锋面。 4、冷、暖空气相遇时,锋面附近地区天气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5、对比分析,总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特点。 (1)、尝试绘图:冷锋、暖锋示意图 (2)、填表

(二)、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 三、问题探究 俗语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评价,指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四、课堂反馈 学生先独立完成分层次作业,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A级作业

完整版高三复习课教案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对天气的影响。 2、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够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图。 3、通过对点演练和针对训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冷暖锋、高低压以及锋面气旋的判读、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2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3【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1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2 、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实战演练【教学方法】:一课时【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引导学生回忆近几日天气的变化特点,说出天气变化带给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节课) 情境问题:今天出门在外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昨天呢?前天呢? 学生回答:冷、热…… 引出新课: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忽冷忽热的感觉,它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关系,今天这 节课我们来重温天气系统。 【知能构建】 重要类型、要素的判读天锋面气判读高、低系压系对天对天气的 的影响锋面气旋 判读对天气的影- 1 - 转折:首先我们来重温锋面系统锋面系统一、:冷、暖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状况怎样?问题探究1、教师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归纳1】: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探究问设计思路【题【学生明确】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冷锋气温高、气压低刮风、阴天、雨雪、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

晴 温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连续性的降雨天气暖锋气温低、气压高2、以我国具体的天气实例为主,简单介绍准静止锋,使学生明确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即可。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①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6~7月):江淮准静止锋 ②云贵高原东北(城市:贵阳)的冬雨连绵(天无三日晴):昆明准静止锋 ③华南准静止锋(南岭一带); ④天山准静止锋。 3、通过讲解中国东南沿海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说明锋面是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并使学生牢记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

人教七上地理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教学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等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善于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情感体验 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丰富多彩,地区差异显著,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情景导入: 展示投影: 1.你知道江西著名的避暑胜地是那里吗?为什么人们夏季喜欢去那里度假? 2.每年新春佳节之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年一度的冰灯节和冰雕展上游客流连忘返,而在海南省三亚市的海滨浴场则人声鼎沸。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教师点题:同学们刚才所描述的其实是指各地的气候。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看一看:请同学看课本第63页的A、B两幅景观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能告诉大家A、B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

教师总结:对,是因为A、B两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想像一下你此刻在南极会看到什么?在我国的海南又会看到什么?为什么? 教师总结:对,是因为A、B两地的气温不一样。 读图提问:请同学看课本第64页的景观图,说说人们在谈论某地的气候时通常会谈及到哪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图片中的文字描述及回顾前两节的学习内容很快得出结论) 教师提醒: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板书:一、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做一做: 展示投影: 1.请同学们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完成表1、表2。 表1 表2 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布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学设计.doc

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 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 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媒体: 版图 教学实施: 情景创设:投影图片 小组观察交流:

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 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 为什么? 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 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 教师精讲: 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 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 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 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突破难点步骤: 1. 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文字 2. 指导学生看地理地图册p5中国地形图,了解有关地理名词位置,如北回归线,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华北与东北等。 3. 指导学生看课本p41页,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规律。 4. 指导学生看课本p42七月海平面气压图,找出夏威夷高压位

初中地理 《气候》重难点突破 教学设计 同步测试

《气候》重难点突破 一、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重点) 分析: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地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将从地图中获取,它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虽然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描述位置的方法,但在八年级仍需复习和强化,并通过读图过程培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案: 第一步,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得出初步结论。 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巩固已经学过的等温线知识,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带领学生读图,得出结论,并且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原因。 第二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成因,引发兴趣,让学生猜测我国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多少。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基于之前的学习,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阅读地图并且提取信息,得出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结论。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重点) 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两个特点需要从两方面来学习。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太阳辐射和盛行风,也受到下垫面的影响。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季风引起的,对学生来讲相对抽象一些,是理解的难点。 突破方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再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落实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接下来通过展示我国冬季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温度差异以及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南北向纬度跨度大,使得南北温度差异较大。从沿海到内陆有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青藏高原的隆起又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复杂多样的气候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也带来了不一样的物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认识不同水果生长的主要气候区,进一步明确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三、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难点)

高三地理:气候的教学设计

2.2 气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材料描述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特征) 2、掌握每一种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及植被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考点一:气候的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主要决定气温——北半球的气候五带 ①0°——30°热带,最冷月温度大于15°C,有4种热带气候 ②30°——40°亚热带,最冷月温度大于0°C,小于15°C,有2种亚热带气候; ③40°——60°温带,最冷月温度大于-15°C,小于0°C,有3种温带气候(海洋性气候气温特殊) ④60°——70°亚寒带 ⑤70°——90°寒带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 3、海陆分布影响气候的海洋性和大陆性 4、地形:海拔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考点二:描述气温和降水 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特点,气温的年较差,涉及具体气温特点时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气温统计值准确的使用语言,一般而言,最低气温在-15℃以下可以描述为严寒,-15℃—0℃之间可以描述为寒冷,0℃—10℃之间可以描述为低温,10℃—22℃之间可以描述为温和,22℃—28℃之间可以描述为高温,28℃以上可以描述为炎热。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强,气温季节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小于10℃可以认为海洋性强,气温季节变化小。具体模式如下: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大/小)或全年高温(寒冷),气温年较差小 例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描述北京和伦敦的气温特征; (2)指出与北京相比,伦敦的气温特征。 参考答案: (1)北京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伦敦全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2)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海洋性特征突出。 2、描述降水量 描述降水量需要指出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可以用描述为年降水量较大,连续数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可以说该地进入雨季或湿季,在描述季节变化时可以用季节表达,也可以具体到月份,具体到月份时可以避免因为半球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季节判断错误,具体模式如下: 年降水量(大/小),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哪些月份降水多,哪些月份降水少) 例2根据例1的图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气候》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王静 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气温的相关知识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本节课有些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这样,才能抓住地理事物特征,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从而做到“图” “文”合一,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 1 月、7 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 1 月 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2.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并进一步说明气候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唤起学生学习“气候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气候”的兴趣,树立“地理生活化和生活化地理”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地域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气候”一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入手,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利用图释导学、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快乐假期》、下载视频《夏天到》。 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QQ 聊天对话:江南雨烟( 900259*** ) 2014-1-25 20:15:18 今年寒假我去了海南姨妈家,那里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让我深深感受到“水之秀,林之幽,气之爽”??潇洒走一回( 951260*** )2014-1-25 20:18:20 今年寒假我去哈尔滨看望爷爷、奶奶,并参观了“ 2014 年哈尔滨冰雕展” ,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江南雨烟( 900259*** ) 2014-1-25 20:20:20 看看我拍的照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社旗一高冯彦中

常见的天气系统 社旗一高冯彦中 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与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 1.本节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 ——台风、寒潮及其危害。 2.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 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 (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 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 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⑴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 (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 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锋面系统。(锋面系统:一是要区别冷暖锋的成因,二是要掌握锋面两侧的气压、温 度、湿度、风和天气差异) 2.低压、高压系统。(要掌握其成因、气压特征、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四个方面。)教学难点: 1、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差异。 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法 2、分组讨论作图法 3、问题探究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天气预报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气团 1、类型冷气团和暖气团: 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 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冷气团和暖气团,比所经地区下垫 面温度高的称暖气团,反之为冷气团 2、天气单一暖气团控制——暖晴 单一冷气团控制——冷晴 冷暖相遇——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二锋面系统与天气 1、锋面的结构及特点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冷下暖上 2、锋面类型及判定 (1)类型:冷锋和暖锋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与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分析这两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 1、课标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导致天气变化的常见天气系统主要有锋、低压和高压。各种天气系统可以从气温、气压、降水、风几个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做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2、本节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做出适当的拓展分析。 3、学习自然灾害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防灾、减灾。因而除了解这两类气象灾害的危害外,更主要的是认识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 二、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台风、寒潮及其危害。 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学习本节时已是10月中旬,此时本地可能会出现冷锋天气或高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学习时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学习的顺序。 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 三、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⑴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中学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中学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中国的气候导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冬、春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夏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成因 2、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阅读和分析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气温年变化曲线、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区图的能力 4、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及其特特征、影响、划分 5、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我国气候的成因分析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 原因:我国地域地跨众多的和加之地形地势增加了我国气候的 1、我国的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①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南方越往北气温越

原因:a冬季太阳直射在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白昼得到太阳光热 b我国北方地区邻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南方受影响 (2)夏季:南北普遍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与南方相比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但白昼时间得到的热量不比南方少 ②温度带 (1)划分:根据多少划分为、、、 、、 (2)概况 温度带分布范围作物熟制主要作物 寒温带 中温带 暖热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2、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①降水分布规律 (1)地区分布:从向逐渐减少 (2)季节变化:多少 ②干湿地区

(1)划分:根据与关系划分为、、 、 (2)概况 干湿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地区天然植被农业类型 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 ①气候类型的分布 东部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区: 西部高山区: 海南、台湾南部、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②气候类型多样的优越性 (1)有利于繁殖生长使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 (2)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各业发展

教案:常见的天气系统 1课时

示范教案一(常见的天气系统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能力目标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 2.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教具准备 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 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一、锋面系统(板书)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

(整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铅山一中政史地组谭秀芝 设计思想 以风、霜、雨、雪等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为载体,联系相应的理论学习,并加以归纳、总结,学为己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理念,注重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读图、析图能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既定的范围展示所学成果,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课前应尽可能全面地将各知识点以不同的形式在学案上体现,学生或讨论、或展示、或交流,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锋与天气 , 主要是阐述气团、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 各类型锋面天气变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第二部分是低压 ( 气旋 ) 、高压 ( 反气旋 ) 与天气 , 主要阐述低压 ( 气旋 ) 、高压 ( 反气旋 ) 的概念,低压、高压控制下的气流运动状况以及对天气造成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二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画图、动画演示、列表比较、联系天气实例、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一些天气、气象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理解的难度可想而知。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锋面天气图判读锋面类型 , 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 (2)能从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判读高气压、低气压系统 , 并对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做出推断。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 , 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等学习活动 ,建立了空间概念,提高了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知识交流

人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2课时)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锋、气旋、反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在本单 元中起到小结与实际应用转承的作用,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论述天气系统的形成 及影响,是从理论向实际的分析应用过渡的节点,也为下面介绍全球的天气变化 作了必要的准备。本节课与本章其它三节课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 关系这一主线,论述了大气对地球的影响,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全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 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 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知识结构分析 如下图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锋面系统和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系统,分别从概念、 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天气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其中锋面系统中冷锋和 暖锋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准静止锋为了解内容。在了解上面两大天气系统的基础 上让学生自己理解锋面气旋,为能力检验拓展模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 冷暖锋结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 高低压天气系统的形成与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高低压系统 常见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 旋) 暖锋 冷锋 准静止锋 结构特点 概念 天气特点 形成过程

?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等压线图的判读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冷锋在我国影响范围甚广,几乎遍及全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气候,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压、低压天气系统也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的天气系统。如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是在副高的控制下形成的灾害天气。 为什么把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作为本节的难点呢?一是锋面的形成和概念比较抽象;二是冷暖锋过后的地区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发生明显变化,易混淆和遗漏;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易混淆,再加上南北半球方向的不同更增加了记忆的难度。(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记忆常见的天气系统(如冷锋、暖锋)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和掌握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对天气的影响。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够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图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在老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掌握由现象探究本质,再由原理解释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加深对我国天气变化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国家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但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能力依然不够成熟,需要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此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现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