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机遇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机遇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机遇

钢结构工业化系统集成建筑

——陈桥生

我国钢结构“十三五”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钢结构作为装备制造业和土木建筑业交叉的产业,在中国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落实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钢结构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还有差距。钢结构行业“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目标是:2020年,全国钢结构用量比2014年翻一番,达到8000万吨~1亿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超过10%;钢结构出口量比2014年翻两番,达到1000万吨,占钢结构总量的10%以上;钢结构用钢材从目前的“Q345+Q235”为主,过渡到“Q345+Q390”为主;钢结构设计、施工、检测监测等关键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钢结构行业“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领域涉及建筑钢结构、桥梁钢结构、能源钢结构、军工钢结构等。其中,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占全国建筑用钢量的比例从2014年的约10%增加到15%~20%。在钢结构行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建议政府担当起培育市场的示范作用,如在乡镇、社区公共建筑中有限度地强制使用钢结构建筑,在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中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在中小跨度桥梁中推广应用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快速装配式钢结构等等。

目前,我国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为5%~6%,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桥梁中,钢结构所占比例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发展钢结构产业空间巨大。“十三五”我国钢结构行业总体发展路线和目标,即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化解制约钢结构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力争实现“十三五”期间钢结构用量超过年增长15%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加快钢结构产业发展,有专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发挥政府培育钢结构市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加强监管;二是完善钢结构全产业链条,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落实钢结构建筑试点项目;三是以钢结构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四是创新驱动,集中力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人才瓶颈问题;五是更新观念并提高社会及市场认可

度。“十三五”期间,在建设领域广泛应用钢结构,对于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扩大绿色建材等的使用”,从国家的层面上发出了推广应用钢结构的声音。

2013年,国务院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到了2015年,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工业化已由前两年的“概念风”转为“接地气”的实践。2015年8月27日,住建部批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在步入发展“快车道”。但相比发达国家,目前仍然面临着较大瓶颈,如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滞后、管理机制不匹配等问题都亟需解决,全面推开“搭积木”式盖房子依然任重道远。钢结构工业化系统集成建筑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部分建筑工业化建造

第二部分 钢结构工业化系统集成建筑的现状、关键技术与展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