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总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时2课题兵车行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日期教学班级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

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

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

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

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

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总结:(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二)资料链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

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就是《兵车行》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兵车行》

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三、课文诵读:

1.听录音。(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朗诵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出杜甫诗歌的沉郁

顿挫风格。)

2.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带着问题

自由朗诵课文。

3.齐读课文。

四、文意理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

活的本质,那么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什么内容?又由此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1、场面描写。(齐读)

送别场面:(问:首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呢?——凄惨)

(“爷娘妻子走相送”跑着去为“行人”送别,“尘埃不见咸阳桥”人马混乱,“牵衣”“顿足”“拦道”“哭”,表现出真切地表达了人们的眷念、悲怆、愤恨、绝望之情。这一送别场面是极为凄惨的。)总结:在咸阳桥畔,军队即将出发,爷娘妻子儿女,不顾一切地奔跑着去为自己的亲人送行,人马混乱,人们拉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苦,悲痛欲绝。

齐读场面描写。

2、如此凄惨的场面,给我们读者带来了疑惑,也给“道旁过者”带来了疑惑(“道旁过者问行人”),怎么解开这个疑惑呢?(“行人但云点行频”——诗人巧妙地以“行人”答问的方式,以展示内容的真实性,也体现杜甫诗歌“诗史”的特征。)

这里“行人”只说是“点行频”,“点行频”表现在哪里?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长期服役的痛苦。(长期服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15岁刚成年的孩子就被征入伍,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点行频”又造成了哪些后果?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农业生产的被破坏(田地荒芜)。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苛捐杂税的威逼

(这也是因为田地荒芜,没有收成,“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社会反常的心理(心理反常)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心态是很严重的,而如今因为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了这种变化。)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白骨纵横)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叫人不寒而栗。)总结:诗歌通过“行人”的答问,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概念: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具有概括性,在结构上能起到贯穿全篇,上串下联的作用的词语。

问题:请大家找出这首诗中的诗眼。

明确:点行频。

(分析:最初凄惨的场面描写,出现如此凄惨的送别场面,是因为出征,“点行频”,后面“行人”的答问,都是围绕“点行频”展开的,“点行频”的具体表现,“点行频”造成的后果。)

(误例:“恨”——长期服役,田地荒芜,心理反常,白骨纵横是因“恨”而起吗?“武皇开边意未已”——前面的送别场面是由此直接引起的吗?“武皇”有了“开边”的心意,又是如何付诸实施的

呢?——“点行频”。)

4、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本诗的“诗眼”——“点行频”,出现“点行频”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作为依据。)

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为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

有以下几层意思:

(1)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把战争的责任加到最高统治者身上(诗人的勇气)。

总结: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令人绝望的苦难,而战争又是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悲剧的根源也在于此。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统治者,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5、由此可见,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问题探讨

杜甫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兵车行》一诗是如何体现“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的?

提示:所谓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杜甫的诗风,是无数篇诗歌共同形成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会在以后的杜甫诗歌的学习中,加深对这一诗风的理解。)诗中体现:

1、感情基调是怨愤、悲慨的。指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敢于追本溯源,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统治者,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2、诗中也充满了诗人对于人民的关注与同情。人民在战争中经受的煎熬,人民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都是杜甫关注的对象,他因而成为封建时代里少有的人民诗人!

3、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4、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5、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

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

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

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

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

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

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

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语文A部拿来主义导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A部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第一课时 前置性补偿: 【知识链接】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五、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六、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了《孔已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其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七、写作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

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安宜高中1模板施工方案

学生宿舍1#楼模板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一)作业条件 1、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蔽验收记录。 2、检查构造柱内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马牙槎上砂灰、钢筋上的砂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弹好墙身水平控制线(一般为+线),检查砖墙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办理预检手续。 4、绘制构造柱、圈梁、现浇板模板配制图。 (二)、材质要求 采用木质模板(×九合板)、50mm×100mm木方、贴缝胶带(5cm宽)、钢模板、钢管、Φ12对拉螺栓等。 (二)主要施工机 打眼电钻、搬手、钳子、锤子等。 二、施工作业流程 准备工作→支构造柱、圈梁、现浇板等模板→办预检 三、施工操作工艺要点 (一)准备工作 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等内的杂物全面清理干净。 (二)带形基础模板 基础坡度>300时,采用斜模板支护,利用螺杆与底板钢筋拉紧,防止

上浮,模板上部设透气孔及振捣孔;坡度≤300时,利用钢筋网(间距30cm),防止砼下坠,上口设井字木控制钢筋位置。 α≤300 α>300 2、有基础梁的带基,轿杠布置在侧板上口,用斜撑、吊木将板吊在轿杠上。吊木间距为800~1200mm。 3、带基模板一般由侧板、斜撑、平撑组成。侧板可用长条木板加钉竖向木挡拼制,也可用短条木板加横向木档拼成。斜撑和平撑钉在木桩(或垫木)与木档之间。 (三)构造柱模板 1、构造柱模板采用木模板,用50×100mm木方在穿墙螺丝进行加固。 2、外墙转角部位:外侧用已配制的阳角模板与平模拼装,模式板与墙交接处的宽度不应少于50mm,用50×100mm木方加Φ12穿墙螺栓进行加固,每根构造柱加固点不得少于三道。 3、模板与墙面接触部分,加密封条,防止漏浆。 4、内墙十字交点部位:用木配制阴角模板拼装。 (四)、圈梁模板 1、钢筋绑扎完毕后,将钢筋螺杆穿过砖墙预留孔,并将缺口方木在墙的两侧立好,摆放圈梁模板并用斜撑加固,用楔子将缺口方木和模板固定

河大版语文七下兵车行教案 (2)

兵车行 主备人:陈玉良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 (一)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四)整体把握 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赏析诗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gān(冲)”“走(跑)”“妻

m7u3导学案3 reading2

安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英语第二学期导学案(3) M7 Unit 3 Language points of Reading (2) 班级高二( ) 姓名学号时间年月日Learning Aims: 1. To learn some language points in this text to enlarge the vocabulary. 2. To use the language points when doing the exercises. Learn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Learn to analyze some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Learning Methods: 1. Learn some phrases by heart. 2. Learn the usage of some words and phrases such as points, turn to, be based on…, rather than, access to…, be addicted to… etc. through self-study and practice. Learning Procedures: 【前置性补偿】 I. 识记短语 1. 支持,赞成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有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3. turn to __________________ 4. at one’s command _________________ 5. a waste of time __________________ 6.假定,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7. focus on one’s school work _______________8. build social bonds ________________ 9. what is more__________________ 10. correspond with __________________ 11. around the globe__________________ 12. up to date __________________ 13.虚假信息__________________ 14. li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 15. hand in__________________ 16. reference materials _________________ 17. affect one’s private lives _________________18.网吧__________________ 19.玩电脑游戏__________________ 20. drop out __________________ 21. withdraw from sb__________________ 22. go to a con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 23.对…态度鲜明__________________ 24. 感到担心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教法学法设 计 II. 熟读M7U3 Reading,进行重点单词、词组或句子用法探究 1.[原句回放]There are two main points which must be included when we analyse the Internet. 本句为___________ 句,which引导__________ 从句,when引导__________ 从句。小试牛刀! 1)—Do you have anything to say for yourself? —Yes, there’s no point ______ we must insist on. A. why B. where C. how D. / 2)The treatment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patient reaches the point ______ he can walk correctly and safely. A. when B. where C. which D. whose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总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时2课题兵车行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日期教学班级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 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 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 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 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 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总结:(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二)资料链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 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就是《兵车行》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兵车行》 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三、课文诵读: 1.听录音。(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朗诵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出杜甫诗歌的沉郁 顿挫风格。) 2.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带着问题 自由朗诵课文。 3.齐读课文。 四、文意理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 活的本质,那么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什么内容?又由此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1、场面描写。(齐读)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 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 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 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 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 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 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 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 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 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 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 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 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 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 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造氛围 (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 生…… 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 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和学生评价) 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 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 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 生:(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2020年2020届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2017级高三高考冲刺卷数学试卷及答案(含附加题)

2020年2020届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2017级高三高考冲刺卷 数学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数学Ⅰ试题 一、填空题: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接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已知集合{}1A x x =>,{}1,2,3B =,则A B =________. 2.已知复数2i z =+(其中i 为虚数单位),若()i ,i z a b a b =+∈R ,则ab 的值为________. 3.已知一组数据4,a ,7,5,8的平均数为6,则该组数据的标准差是________.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双曲线1C :()2210x y m m -=>的一条准线与抛物线2C :22x y =的准线重合,则正数的值是________. 5.运行如图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 6.《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之说,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术数之源.河图的排列结构如图所示,一与六共宗居下,二与七为朋居上,三与八同道居左,四与九为友居右,五与十相守居中,其中白圈为阳数,黑点为阴数,若从阳数和阴数中各取一数,则其差的绝对值为5的概率为________.

7.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n S 为其前n 项和,若2552a a +=,则15S 的值是________. 8.圆柱形容器的内壁底面半径是10cm,有一个实心铁球浸没于容器的水中,若取出这个铁球,测得容器的水面下降了5cm 3 ,则这个铁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2cm . 9.若直线1y kx =+与曲线y x =相切,则实数k 的值为________. 10()tan123?-=________. 11.已知向量a ,b ,满足3b =,a b a ?=,则a 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A ,B 为圆C :()()22 24x m y -+-=上两个动点,且23AB =l :2y x =-上存在点P ,使得OC PA PB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13.已知函数()31111,1,3442111,0,3 62x x x f x x x ?-+

高中语文 《扬州慢》学案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最爱是扬州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鉴真、秦少游、郑板桥、朱自清。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扬州几度变迁,几度轮回) 二、词人零距离 姜夔: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这一感人的历史瞬间(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正音正字。 霁荠怆度窥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

《兵车行》优秀教(学)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地点:桥畔。背景:在通往西去的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及、北兵以击南诏。人闻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地“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③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D部英语限时训练卷41

安宜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D部英语限时训练四十一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I. 完形填空 I lost my sight when I was four years old by falling off a box car and landing on my head. Now I am thirty two. I can 1 remember the brightness of sunshine and what color red is. It would be wonderful to see again, but a 2 can do strange things to people. It 3 to me the other day that I might not have come to 4 life as I do if I hadn't been blind. I believe in life now. I am not so sure that I would have believed in it so deeply, otherwise. I don't mean that I would prefer to go without my eyes. I simply mean that the 5 of them made me appreciate more 6 I had left Life, I believe, asks a continuous series of 7 to reality. The more readily a person is able to make these adjustments, the more meaningful his own world becomes. The adjustment is never easy. But I was lucky. My parents and my teachers saw something in me----a 8 to live, you might call it---- which I didn't see, and they made me want to fight it out with 9 . The hardest lesson I had to learn was to believe in myself. If I hadn't been able to do that, I would have 10 and become a chair rocker on the front porch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When I say 11 _ in myself I am not talking about simply the kind of self-confidence that helps me down an unfamiliar staircase alone. I mean something bigger than that: an assurance that I am, 12 imperfections, a real, positive person; that somewhere in the complex pattern of people there is a special place where I can make myself fit. It took me years to discover and strengthen this assurance. It had to start with the most 13 things. Once a man gave me an indoor baseball. I thought he was 14 me and I was 15 . “I can’t use this.” I said. “Take it with you,” he urged me, “and roll it around.” The words 16 in my head. “Roll it around!”By rolling the ball I could hear where it went. This gave me an idea how to achieve a goal I had thought 17 : playing baseball. At Philadelphia's Overbrook School for the Blind I 18 a successful game of baseball, which we called ground ball. All my life I have set ahead of me a series of 19 and then tried to reach them, one at a time. I had to learn my limitations. It was no good trying for something that I knew at the start was absolutely 20 because that only invited bitterness of failure. I would fail sometimes anyway but on the average I made progress. 1. A. deliberately B. definitely C. vaguely D. clearly 2. A. catastrophe B. catalogue C. caution D. category 3. A. struck B. occurred C. hit D. referred 4. A. determine B. hate C. influence D. love 5. A. confidence B. darkness C. misery D. loss 6. A. who B. where C. what D. why 7. A. adjustments B. assumptions C. attractions D. appointments 8. A. purpose B. potential C. pressure D. preparation 9. A. sight B. baseball C. blindness D. adaptation 10. A. acknowledged B. collapsed C. appreciated D. criticized 11. A. belief B. information C. understanding D. research 12. A. despite B. regardless C. beneath D. in spite 13. A. extreme B. elementary C. explicit D. efficient 14. A. abusing B. encouraging C. teasing D. laughing 15. A. injured B. worried C. disappointed D. hurt 16. A. stuck B. impressed C. occupied D. held 17. A. useless B. dull C. uninteresting D. impossible 18. A. made B. produced C. invented D. discovered 19. A. promises B. purposes C. intentions D. goals 20. A. out of control B. out of question C. out of sight D. out of reach II.阅读理解 A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 is a monument, a working office building, and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symbols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议会民主)in the world. Visitors are welcome to enter the building through the Capitol Visitor Center, located underground, beneath the East Front plaza of the U.S. Capitol at First Street and East Capitol Street. Hours—The Capitol Visitor Center is open to visitors from 8:30 a.m. to 4:30 p.m. Mond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