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投资公开课文字版(未删减版)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文字版(未删减版)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文字版(未删减版)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资料

一、第一节

1、授课

非常高兴有机会阐述我对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管在国际经济还是国内经济方面都有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不少争议。其中一个观点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投资的比重比较高,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错误的,中国应该走上一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她唯一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国家增长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如果改为以投资拉动增长,开始的时候或许可以实现几年的增长,但不是可持续的,可能会带来危机。

国内对我这个看法有争议,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一直在倡导发展经济学必须反思,应该将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但是现在反过来看,少数在转型过程当中,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像中国、柬埔寨、越南,推行的恰恰是当时被认为最糟的渐进的双轨制的经济。而且实际上这种渐进的双轨制最早推行的不是中国,是70年代的小岛国毛里求斯。原来被认为最糟的双轨制为什么取得的发展绩效又是最好的呢,因为双轨制一方面在继续给结构主义所形成的那些大产业,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给他们必要的保护补贴,保持经济稳定,第二方面,又放开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上受到抑制的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符合比较优势产业的进入跟政府在企业进入上面的因势利导,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方式就能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跟快速发展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双轨制在中国的改革确实是中国在过去这三十多年平均每年都能够达到9.8%的增长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但是双轨制的改革也带来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收入分配越来越恶化,以及腐败、贪污的情形也越来越普及化,为什么在经

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这些问题呢,因为双轨制,前面谈到,为了给原来符合比较优势的这些大型的国企及后来民企一些必要的保护性补贴,我们就保留了很多扭曲跟干预,这里面包括比如说资源,按照宪法,资源都是国家的,但是资源开采权是企业的,能拿到资源开采权,资源税费是低到接近免费的地步,(过度补贴导致贫富分化),因此能拿到资源开采权的马上就拿到很多财富的转移,那当然是收入、分配不均很主要的来源。为了能拿到资源开采权,就有很多贿赂、寻租的行为,如果我们真正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那就要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要解决腐败的现象,而它釜底抽薪的方式是什么,釜底抽薪的方式,我们这种双轨制改革所遗留下来的这些扭曲消除掉,2012年的时候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中等以上国家,资本已经不是那么短缺了,原来很多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实际上已经符合我们比较优势,比如汽车产业,现在除了军工国防这些资本极端密集的产业确实还需要国家保护补贴以外,我想大部分产业已经是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如果再继续给保护性补贴,那是锦上添花,但带来的结果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我觉得到了可以改的时候。我们虽然是中等收入国家,但我们跟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还很大,那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基本上跟日本50年代初跟美国的差距是一样的。跟亚洲四小龙里面的新加坡在60年代中期跟,台湾和韩国在70年代初期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一样的。如果它们利用跟发达国家产业技术这个差距的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实现20年8%到9%的增长,这个后发优势代表我们应该有20年左右8%快速增长的潜力,它们实现了就代表有这个可能,那我想这个潜力应该有8%。既然有8%的发展潜力,那么大家为什么会有点怀疑呢,主要原因是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现在连续13各季度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节节下滑,国内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体制机制的问题造成的,那么中国只有改体制改机制改增长方式才能扭转这个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个人认为从2010年开始的这1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下滑主要是国际周期的外因造成的。展望未来,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要挖掘这个潜力一方面

要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结构,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但是在体制机制的改革过程当中,既然有周期性的外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那我们还是应该政府发挥发周期的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必须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它必须是一投资为载体的。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互动:

问题一:请问您担任世行行长的时候年薪是多少?

答:比我女儿低一点。

问题二:我现在手里有很多钱,但不知道要往哪里投,请指点。

答:这个决定于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的钱都存在银行里。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我关心的是世界经济,怎么能够走出这场金融经济危机,我关心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些低收入的群体怎么能够有就业机会,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作为首席经济学家,我建议他们把钱投到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那些建设上面去。

吉姆罗杰斯:我认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农业非常值得投资,中国的旅游业也是,城市间的航线开发很值得投资,邻国俄罗斯也很值得投资,我对很多投资领域都很有兴趣,比如污染治理,中国的污染很严重,中国在污染治理上的花费很多,其实在中国很多领域投资都能赚钱。

答:那这个基本上市英雄所见略同,因为环保也是基础设施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经济增长的瓶颈,但是拉丁美洲、南亚、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也很差,那些投资,只要项目选择好它的投资回报和经济回报的效率都非常高。

问题四:如果中国经济一直都能保持在8%的增长速度,那国内的贫富分化会不会更加地严重。

答:首先,他没有完全听清楚,我讲的是增长的潜力是有8%,要把这个潜力挖掘出来的前提是要继续深化我们市场体制的改革,继续坚持我们的改革开放,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那么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如果这些条件都俱全的话,那么即使达不到8%,那也可能是7.5%或7%,即使是7%的

增长,从世界的标准来看的话也是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

问题五:这样一个理论,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会不会质疑你?

答:我不是一个乐观的经济学家,我是一个客观的经济学家。所谓客观的经济学家,他是机遇跟挑战同时看到,然后希望创造条件来克服挑战,来掌握这个机遇。

问题六:很多企业家觉得,如果我引进了外资,或者说是引进了外来的投资,常常会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就是我不能自己做主了。

答:我想很多东西都是有成本跟收益的,这算是成本之一。你自己越接近世界前沿科技,当然到那时候你自己积累的资本也比较多,自己的自主权也会比较多。

问题七:东亚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有利有弊,如何去兴利去弊。

答:首先我不主张用政府主导,我讲的是因势利导。从二战到现在有13个经济共同体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这13个经济共同体当中有8个是欧洲周边的,跟原来发达经济体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就不大的,有5是东亚的,日本跟亚洲四小龙一个我们中国的台湾。如果我们能够把这8%的潜力挖掘出来的话,到2020年,我们很可能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那么这样讲起来的话,东亚经济体这种一方面靠市场,第二方面靠政府因势利导的发展模式从绩效来看是好的。

问题八:这其中投资扮演什么角色?

答:你要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其依赖的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

问题九:投资历来在我们建设中,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效益低,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虽然民企的情况会好一些。刚才我不太同意说消费不可能起到投资的主导作用,因为到一定时候,投资没有什么东西可投的话完全靠创新。创新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

答:我觉得这个可以是有争议的,我前面讲消费并不是不重要,但

是消费不能作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为即使是发达国家,除非其收入水平不希望继续提高,如果希望继续提高,其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而消费是没有办法拉动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所以发达国家如果放弃投资,改成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前几年是可行的,实际上它俩是辩证过程。

问题十:没有消费拉动就没有投资动力,反过来,没有投资就没有实现消费的途径,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刚才说在发达国家,消费提出需求去刺激投资,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投资去刺激消费去满足消费。

答:消费是家庭自己的决策,如果收入水平提高则自然会消费多,如果收入水平低,消费只能借钱,因此,投资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有了收入以后自然会有消费需求,但是有个过剩。

问题十一:假如生产一亿台彩电,只能消费5000万台,所以要创新,拿新产品来吸引大家消费。现在很多人有钱,但是没地方消费,就想投资。

答:投资结构跟投资效率的问题而不是说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我说比重不会占的那么大。

问题十二:我预计到2018年,由于近期投资压力比较大,只有8%的的增长率,可能我认为只到2020年,七八年就够了,您说二十年,我们的意见不一样,因为我们基础设施满足后,真正需要投资的就是制造业。但制造业又处于一个全球过剩的阶段。

主持人:关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要持续地有增长的话,它的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我们再来听一下林老师的这堂课。

授课:

我在几个场合谈到,应该恢复到亚当斯密,但是当我说回归到亚当斯密的时候,我不是说回归到《国富论》,我是说要回归到亚当斯密在研究《国富论》所用的方法,我们是希望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那如果要了解发展经济学,那我们就应该先了解发展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发展当然是一个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

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又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为什么能够不断提高,当然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这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有那么大的差异,不同的要素禀赋机构就决定不同的比较优势,如果一个经济它按照它的比较优势区发展的话,那会有最大的竞争力,有最大的竞争力就能够占领最大的市场,积累创造最大的利润以及剩余。那你怎么样说按照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变成企业家在技术跟产业选择的自发的一个行为呢?那这里面必须有一个制度,即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我们讲起来的话,成功的国家,它必然是一市场经济为基础或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除了市场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呢,因为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不断变迁的过程。随着资本的积累,产业机构和技术结构就要从资源密集型变成资本相对密集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够帮助随着规模生产扩大以后市场范围扩大,它所需要的这种交通运输以减低交易成本,那么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也必须能够跟他相适应,能够动员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投资来分散风险。这些结构的变迁都不是单个企业家自己能做的,必须由政府来帮忙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来进行这方面的改善或是由政府来直接提供这些法治、基础设施等等的完善,因此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它也必然是要一个有为的政府。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像东亚经济,这些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一方面都是一个比较有为的政府。我想我们十八大也认识的非常清楚,认为应该继续深化我们的改革开放,然后让各种所有制的企业能够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的竞争,同受法律的保障。有不少人判断是由于我们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而体制机制我们过去的表现就是投资的比重比较高,因此就有不少人认为说中国应该走上放弃原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走上以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这个说在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之前就有很多国际上的学者说为什么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因为中国的储蓄跟投资太多,造成中国的出口增长台强盛然后国际收支不平衡,或者导致现在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这个说法在国际上已经流行很久了,那么由于中国的当

时就认为说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应该走上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我认为,我们现在面对一方面需要继续晚上我们的市场体制,这是没错的但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还是必须以投资拉动为主。当然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但消费应该是经济增长的目标,技术不断创新,科技不断进步,劳动生产力水平才能够提高。而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没有投资,劳动生产力水平怎么能提高。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规模经济越来越大,所需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这样才能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交易费用,基础设施也必须投资,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说我们走上以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那是无源之水,开始的时候你增加消费,那么收入不增加,就要开始借钱,当你负债不多的时候也许能多借几年的钱,那会持续一段时间,可是借点钱到最终要还,而你的收入水平不提高,到还钱的时候不就是危机来了吗。而在国际上出现这种危机的国家恰恰多是过度消费造成的。

问答

问题一:我今天也特别想让您出两个问题考考现场的人,看看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

林: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韦杰):最高兴的是听到您最终有一个方法就是比较经济学,我回去一定会去吸收,您今天说的比较经济学,在我的企业里面也需要一个资源的最大程度的配置,能够激发出员工更好的一个向上的力量。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另外我想问一下林老师对更好的去做好这样的投资并且规避一些风险,少走一些弯路上有些什么建议。

答:首先信息越充分,判断就越准确。比如说到非洲国家去投资,我最近在报上有发表一些文章,认为中国下个阶段,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因为非洲国家有10亿人口,劳动力非常轻,有点象我们再80年代初期的情形一样,那时我们国家有10亿人口,大部分在从事农业,年纪也相对较轻,所以当时的劳动力资源的价格非常低,所以我觉得能够承接中国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的最大的地方,最大的空间实际上是在非洲。

问题二:您能否对未来我们达到2020年您所说的人均GDP一万两千多美金和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成美国的两倍,在这个过程当中给我们一个之路明灯。

答:我想最终还是一种思想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根据过去的理论跟经验,而是看现实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机遇跟挑战在什么地方,然后去创造条件、掌握机遇。这个机遇是不断在变化的,所以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以后不一定成功,失败的经验在以后不一定失败。我想实际上包括新结构经济学它讲的是一个框架它只是用来帮助你分析机遇跟挑战的一种方式。但是如何把握机遇,克服挑战还是必须靠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问题三:我们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有汽车制造业和大型装备业,我想听听您对中国农业有没有一个比较优势,在未来投资领域里面,在未来中国农业投资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问题四:我们国家那么多年前就开始引进外资了,为什么现在还在强调引进外资来发展。是否意味着需要钱的地方没有得到投资,或者说国外的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往哪投,是否有一些壁垒在里面。

答:我想引进外资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资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有3.4亿的外汇储备,从这个资金来讲我们也不是一个极端短缺的国家,实际上外资可以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和新的产品,而且相当重要的,国外的市场。这是我们再经济转型升级当中的短板,可以用外资的长板来补足我们的短板,因此引进外资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渠道。

问题五:对跨行打劫您有什么看法,其可持续性和民营企业进行跨行打劫的可操作性在哪里。

答: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但是刚才提到了它风险比较高,既然这样,一方面就要增加对这些生产投资活动的理解,第二要有心理承受力,增加理解可以减少风险,但总还是有失败的可能性。

课堂作业:各位回去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做的选择,我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对中国发展的机遇能够加强一份信心,然后做出努力,用自

己对事业的努力追求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梦想

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杨小凯 首先林毅夫指称,我们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下称《宪政》)一文认为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我们的文章并不讨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只是分析为什么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在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发生,在台湾地区、韩国发生(这两个地区小,对国际竞争压力敏感,没有中国那样的自我中心包袱),为什么在!"世纪#"年代的俄国发生(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的潜力已耗尽),而为什么不在清朝和当前的中国发生(还有技术模仿和工业化模仿的潜力,自我中心,骄傲自大的包袱太重,对国际竞争压力相对不敏感)。 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一个成功的震荡疗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实行了政党自由、议会自由选举,以及不搞国有企业)。而日本二战中侵略中国及以后的问题,都与宪政改革不彻底,留下一些官商勾结,财阀制度有关。 我们并不同意林毅夫用资源和投资解释经济增长的投资和资源决定论。 最近的大量经验研究($%&’()*+,-)*,.##/&,.##/0 )已证明,经济发展绩效与投资率没有单调正关系。大量经验研究也证明,各国贸易模式只有大约 /"1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致(2’)3()’,.##/,.##4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这一演进是由交易效率决定,而宪政制度是减少国家机会主义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关键。 林文强调渐进经济改革的好处,我们认为,一个独立的学者应该研究渐进改革中的两难冲突。在《宪政》一文中我们指出渐进改革有赎买特权阶层减少推动改革阻力的好处,但是也有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及造成不公,增加社会下层人民反对改革的阻力的坏处。独立的学者不但要研究没有宪政转型的经济改革的长处,也要研究它的教训。例如伊朗巴列维改革,!"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清末洋务运动的经济表现都不见得比中国今天的某些经济改革差,但这些改革都因为宪政改革的滞后造成社会不公,激起下层人民的革命。如果中国的经济学者不全面总结渐进改革的经验教训,而只是一味鼓吹渐进改革的好处,在独立的国际学术界眼中,他们就会被视为当政者政第!卷第5期!""6年7月经济学(季刊)$%8-&9:,-,;8:<=&’>)’(?@,(A !,B ,A 5 +=(?,! !!!!!!!!!!!!!!!!!!!!!!!!!!!!!!!!!!!!!!!!!!!!!!""6

公开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心得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公开课心得体会 第九周是我们学校公开课周,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在教学准备、讲课方式、教学互动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它让我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整节课的气氛就会很活跃,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堂中,思维活跃,对教师所提问题会做出很快的反应,师生配合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教师就应调节自己的心态,要带着平常心走进课堂,把众多的听课教师也看作是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以良好的状态去上这节课。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也有教师评价,但明显存在评价简单化的倾向。 2、自学指导不具体,教师包办代替。有些时候,还会出现自学指导不够具体,自学时间不够充分,不敢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情况,教师不自觉地讲的又多了,很多本该有学生完成的任务由教师包办代替了。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和把握,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123

第一课 1.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a) 经济增长高速发展,22年来连续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与 原始的记录相比较翻了三番,其发展速度绝无仅有。 b) 进出口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改革前,中国是内外经济。改 革以来,对外贸易增长14.4%--14.7%,连续22年平均每年14.5%,约 为20倍,78年外贸占当年GDP9.7%,如今为45%--中国的经济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最大贸易国是美国,其次为日本,但美 国进出口贸易占GDP≤15%,日本也仅为16%-17%,中国进出口贸易 占GDP≥45%这在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2. 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世界第7位,按购买力平均价算是世界第2 位。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维持年均8%--10%的增 长,这是有可能的(林教授个人的观点)。 依据: 经济增长即生产发展需要物质依托,要考虑各种要素最主要为以下几点 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劳动力--可增,但各国的差别不大。 资本--经济增长区别的关键所在。 a) 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要看该国资本增长的可能性有多大, b) 其次看土地用以生产什么,若生产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则经济 的增长会较大,反之亦然--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技术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这里没有B点) 总结:最终依然看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总体来说都将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资金不断积累只能使资金的边际回报率不断下降,使利率不断下降,就没有资金积累的积极性,若想有高效的资本积累则必需有技术的变迁与提高。 3. 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出现,没有新 技术就不会有新的技术部门,只有技术变迁,才能使各种资源从附 加值低的产业部门向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部门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技术变迁的潜力

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一:公开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心得体会 第九周是我们学校公开课周,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在教学准备、讲课方式、教学互动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它让我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整节课的气氛就会很活跃,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堂中,思维活跃,对教师所提问题会做出很快的反应,师生配合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教师就应调节自己的心态,要带着平常心走进课堂,把众多的听课教师也看作是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以良好的状态去上这节课。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也有教师评价,但明显存在评价简单化的倾向。 2、自学指导不具体,教师包办代替。有些时候,还会出现自学指导不够具体,自学时间不够充分,不敢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情况,教师不自觉地讲的又多了,很多本该有学生完成的任务由教师包办代替了。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和把握,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 篇二: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学校:三合明德小学 姓名:王亚丽 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昨天上午我校全体教师到电教室听公开课,公开课由我来讲,讲的是《菜园里》这一课。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1]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 基本思想:经济全局均衡(这是杨一直强调的一般均衡的意义,这也是其坚持经济一定存在收敛的原因,从而也是其否定后发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林毅夫的争论是集中体现),局部不均衡(这是杨模型具备动力学的基本前提,其主要体现就是比较优势与比较价格的不对等), 严格说来,杨的模型并没有突破新古典的框架,但是由于抓住了斯密的分工与市场的相互决定的观点,其在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其解释宏观经济增长时候,将Kugman 的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与Romer 的两部门扭曲导致创新资源的存在形式化有着突出意义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古典的微观与宏观的假设前提相冲突(资源有限论与资源无限论)的情况。 但是其数学要求是比较高的,跟着做的人并不是太多。 1)假设 1,同质性假设,无论对于任何行为主体,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研究对象上分布相同,为β形式(同质性假设);可以展开异质的假设(i β). 2,总合的假设,效用采用紧致形式,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采用紧致形式表示效用,劳动力资源(即总量为1的假设). 3,存在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采用交易效率k 表示,交易效率为外生参数可设定(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2)模型 1,约束目标: 研究对象的效用最大化,采用直积形式如下: 11,,,1,2,,(),1.j j j j d s i i i j n j n j j d i i j j j x x x j n x kx i MaxU ββ======+=∑∏ 或者改写为劳动力分工形式如下(规划的变量不同): 1 1,,,1,2,,(),1.j j jd i i j ix j n j n j jd i i j j j x x l j n x kx i MaxU ββ======+=∑∏ 其中: j i x 为单位(国家或者个人) i 消费自我生产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d i x 为i 通过贸易购入 消费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ix l 为i 生产商品j x 的专业化水平,i 为国家或者个人标号,而j 为 产品标号。(注意:这里有个假设,对于不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会导致整体效用为0,因为处理这种情况是采用缩小产品集合的作法,而不是直接加入一个为0的乘子)。. 2,约束条件: 约束1,.产出约束: 生产者-消费者复合体的生产函数为: ,1,2,,j j j p j js i i i ix ix x x x a l j n ≡+==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公开课心得体会及收获范例

公开课心得体会及收获范例 篇一 终于,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星期一上午第三节在多媒体教室结束了,心底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脑中那根紧绷的弦稍稍放松一下,从准备这节课到上完,中间的过程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明白了公开课对于一位年轻老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次备课中,虽然费了很多脑汁,但我的收获确是不能用文字来表达的,很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历练、成长的机会、感谢师傅张老师这几天的辛苦和细致的指导、感谢英语组老师的点评以及肯定、鼓励。回想这段时间来准备这次课的过程,有些许感想体会。 记得上次城区公开课,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也确实努力准备了一番,很想把它完成好,但课下的精心设计安排等到真正上课时才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想到的效果。缺乏锻炼、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再加上我急于成功,很快就把缺点暴露出来了。虽然上次讲课失败了心里有些遗憾,但回头想想那段时间的准备使我收获颇多,学到了平时在课堂上不注意的细节问题。它也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宝贵经历。我相信人是在不断挫折和失败中慢慢磨练和提高的,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会有进步,通过上次的锻炼使我能够快速成长。 这次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我首先把心态放好,认真选课,精心设

计教案,利用周末时间在家里备课、看优质课光盘从中学习和充实自己,这次课中间穿插的游戏、chant、和歌曲环节使我费劲脑汁。我对自己要求这次一定要把课讲好,这次公开课家人也很支持我配合我,主动要求给我当学生,而且做得很称职,很认真,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读,每一遍他都像学生一样一个单词不拉地去跟读,给我创造上课的气氛,并且用相机拍下每一次讲的情况,根据不足之处,共同分析,加以改进,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使我从中收获了不少知识,每一张幻灯片中所需要的图片和声音一点一点从网上下载,其中有一张幻灯片是插入一首family歌曲,为了从网上下载带动画的歌曲短片插入到课件中需要转换格式才行,我又下了一个转换格式的软件,晚上试了一次又一次还是不行最后我较上了劲做不好就不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到早上四点多才算制作好,当时很兴奋也不困了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中注意的细节,收获颇多,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师傅和听课老师那里反馈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已经把他叫起来了其他同学还在嚷嚷显得课堂有些乱等都是我下面应该注意和改进的。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应多学习,多努力方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让自己能够更快地成长。 篇二 3月下旬,学校安排了每学期的例行公开课,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提高教学水平和锻炼自身潜力的一次机会,透过这次公开课,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听课心得1 在这半学期里,我听了十六节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了各位教师的课,收获良多。下头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独具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做课教师那或优美煽情,或简洁流畅的语言,使我想到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也让我感动不已。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课件教学的亮点——鼓励性评语的应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口头对学生进行鼓励,也起到了必须的作用,但这次听课中,不仅仅有口头的鼓励更是将其应用在了课件中,与各个环节相结合,学习情绪极大的调动起来。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到这些标题时,眼前一亮,并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殷切期望。 三、教师的必备素质——标准普通话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讲普通话,并且是标准普通话,一方面,这是教师的必备条件,身正为范,正确的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能够准确的传达给学生们知识,尤其是在公开课评选中,如果不掌握好普通话,很可能成为自我的“软肋”,这两节课都流利地运用了普通话是课堂教学更加大放光彩。 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做课教师们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 五、实现了师生主角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利用一切时机,创设各种情境,与学生一齐对话,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诵读、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由被动的理解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自由,在这样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怎能不主动学习呢? 六、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平等交流对话,教学相长,学生在

案例分析资料2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案例分析资料]2 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2016-09-25 近日,两位顶尖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我国产业政策爆发了激烈争论。8月25日,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9月13日,林毅夫教授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中秋节期间,张维迎又对此作出了回应。随后,针对张的批评,林毅夫进行了逐条反驳。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是一场在学术界纷扰良久的争议,双方都在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而正名。回到本质,这是一个关乎市场与政府的命题。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争鸣,最起码说明经济学的圈子不至于死水一潭。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不仅是一场学术之争,更是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方向和方式的争论。最终,哪一种观点占上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取舍和走向,所以必须看起来! 下文为近期林毅夫回应张维迎的文章主要内容,标题:《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进行了35年、成绩斐然但问题同样尖锐的当下。维迎和我的发言及相互评论在媒体上广受关注,并连带地追述到1995年我和张维迎有关国企改革以及2002年我跟杨小凯有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 为了使这场争论能够达到“认真思考和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我想对照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国家的实践,再次回顾二十年前的国企改革、十二年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并就中国经验和回归斯密等争论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国企改革的争论 1995年我和维迎就国企改革问题的辩论,被媒体称为“北大交火事件”,那次争论媒体进行了许多报道,其后我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文章,维迎也有系列论著,系统阐述各自的观点。

公开课心得

学校举行的公开课,讲课、评课结束了,通过这一次公开课,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从中又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公开课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提升的机会,这一次公开课,我能感悟许多。 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一节好的公开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 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 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如下环节不可忽视: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授课方法。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对象熟不熟悉,能否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这些都需任课老师在课前仔细琢磨,做好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好每一节课。 2.在讲课前,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整节课的气氛就会很活跃,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堂中,思维活跃,对老师所提问题会做出很快的反应,于是师生配合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3.课堂要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目前,正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的。例如小组间进行竞赛,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用语,力求生动活泼,简明精炼,多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说些赏识性的语言,不仅维护学生自尊,还能使师生关系更为亲密融洽,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我觉得我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2)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的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 通过上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想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和把握,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枯燥的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特色,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专业课。 再次,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如下环节不可忽视: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3、情景教学设计。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在课堂设计上也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一节学生能接受的情景教学场景。

林毅夫4.24北大演讲: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林毅夫)2014-04-24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92期)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今天(2014年4月24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举行,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当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演讲。林教授的主要观点包括: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衰退,不应当忽略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来内需,但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科学;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反驳与“8%增长20年”论的解释。 作为一个苦逼本科经济狗,楼主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笔记。窃以为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逻辑和事实都有利于大家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理解,故不避辛劳,第一时间整理于此贴,以供参阅评论。 特此声明: 1. 本贴涉及所有论点、理论、思想,知识产权归林毅夫教授所有,楼主在此传播,目的是促进广大吧友对经济状况的概括性认识和理解,不含有任何营利目的; 2. 本帖是楼主基于现场笔记、记忆事后整理,并非林毅夫教授讲座原文,任何断章取义,对于任何借本帖中只言片语对林毅夫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楼主对其引用的真实性不予承认; 3. 楼主欢迎诸位吧友对本帖内容进行积极讨论,不欢迎人身攻击、意识形态论和地域黑。 基本事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9到2013,35年持续9.8%增长。1979年大陆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现在达到680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亿人摆脱世界贫困线(1.25美元/天)的标准。 近一两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崩溃,现在的6800美元不过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到底会不会像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功亏一篑?这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个人、企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的大环境,只有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所学才能有用武之地。今晚就分析一下大家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体,要了解中国必须放眼世界。我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景,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国际经济形势切入。 2008年,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突然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当时确实来势汹汹,发达国家的股市突然下跌了40%,发展中国家普遍下跌50%,国际贸易萎缩一般,失业率急剧增加。即使在发展状况较好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出现2000多万的失业。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甚至比1929年大萧条的来势更加危急。G20年底会议商定采取三个方面的共同应对措施:挽救受到危机影响的银行、采取积极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坚持自由贸易。我国4万亿政策后迅速止跌回升,2009年9.2,2010年10.4,2011年9.3,表现鹤立鸡群,拉动了世界复苏。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普遍比较好(印度,巴西,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评杨小凯、林毅夫之争3 苏 振 华 内容摘要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之间关于经济增长与宪政的关系的争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目标,社会发展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对自由的实质性保障,基于此,宪政的建设是必要的。仅仅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并寄希望于经济的增长内生出宪政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这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宪政 经济决定论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1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翘楚,就他们发表的公开文献来看,二者的基本学术主张相左之处甚多,有此一场争论实属正常。这场争论涉及的命题非常宽泛,远远超出了“经济学”本身的视野,那么,将这场争论置于目前中国学界这一大环境之下来 看,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思潮之争,这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之争。由此上溯,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自由右派”、“新左派”之争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展开。须立基的一个认识论前提是,“主义”之争是价值观层面的分野,但更重要的是“主义”的有效性、可行性须置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予以考量,否则,争论只不过仅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上。无疑,今天中国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说,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现代化显然还包括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市民社会的兴起等更丰富的内涵。由此,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透过争论所折射出的分歧,本文的讨论在两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增长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吗?二,宪政与达致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回顾一下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必要的。就林毅夫所转述的杨小凯的基本观点是:(1)后发国家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倾向于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这样后发国家虽然可以获得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但由此却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杨小凯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完成对先发国家的制度模仿之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2)关于宪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杨小凯指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具体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而俄国固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比中国失败,但由于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则在长期内俄国的成就会超过中国。进而,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金融危机等,均应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07 3杨小凯先生的学术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平淡,但他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与自由精神必定永存。谨以此文纪念杨小凯教授。

关于小学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关于小学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篇一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

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篇二 实验小学举办了“教学艺术节”活动,我校老师积极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数学教研组又组织开展了听课反思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所听的课,积极地进行了评价,并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本次听课我们共听了6节课,分别是一年级《9的认识》,二年级《5的乘法口诀》,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四年级《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六年级《鸡兔同笼》。这几节课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自然、得体、和谐。 一、课题引入简单快捷。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有的是复习导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25《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文字版(未删减版)

林毅夫投资公开课资料 一、第一节 1、授课 非常高兴有机会阐述我对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管在国际经济还是国内经济方面都有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不少争议。其中一个观点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投资的比重比较高,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错误的,中国应该走上一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她唯一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国家增长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如果改为以投资拉动增长,开始的时候或许可以实现几年的增长,但不是可持续的,可能会带来危机。 国内对我这个看法有争议,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一直在倡导发展经济学必须反思,应该将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但是现在反过来看,少数在转型过程当中,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像中国、柬埔寨、越南,推行的恰恰是当时被认为最糟的渐进的双轨制的经济。而且实际上这种渐进的双轨制最早推行的不是中国,是70年代的小岛国毛里求斯。原来被认为最糟的双轨制为什么取得的发展绩效又是最好的呢,因为双轨制一方面在继续给结构主义所形成的那些大产业,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给他们必要的保护补贴,保持经济稳定,第二方面,又放开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上受到抑制的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符合比较优势产业的进入跟政府在企业进入上面的因势利导,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方式就能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跟快速发展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双轨制在中国的改革确实是中国在过去这三十多年平均每年都能够达到9.8%的增长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但是双轨制的改革也带来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收入分配越来越恶化,以及腐败、贪污的情形也越来越普及化,为什么在经

上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上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上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日生活、学习情况,了解老师的讲课水平,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我校于2017年11月23日举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开放日过去了,忙碌过后,收获甚多。作为二年级四班的英语科任老师,在本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所担任的任务是组织二年级四班家长于11月23日下午第一节课在本校二四班教室聆听我在本班所讲授的英语公开课,清华版二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long and short》一课。开放日过去了,公开课结束了,收到的结果,自我感觉还需继续努力。下面就本次开放日活动,谈几点自我的反思。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堂公开课。在准备阶段,首先自己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分清本课的重点,难点,想办法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突破难点,在参阅了各种教参以及网络备课资源的基础上,我大体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又抽时间观看了多位优秀教师关于本节课的优质课教学视频,充实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模仿精准的英语课堂用语,学习他们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技巧。并在二年级其他班试讲多次后,认真听取同学科教师的建议,进行自我反思琢磨,认真修改教案。然而,真正上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多方面性,才忽然发现自己准备的远远不够。整堂课下来,大体的教学流程还是比较顺利的,问题出在细节,第一是上课铃还没响,就已经引导学生做热身活动了,速度有些快,第二,时间安排太紧凑,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导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没有及时处理,就匆匆下课。其实,课堂练习不足,一直是我讲课的症结所在,日后得提高课堂做题效率。最后,课堂提问照顾不到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出现只提问中等或中等偏上的,积极举手的,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没有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家长开放日,是学校开展的一项面向学生家长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家长深入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了解老师的讲课水平,增加学校办学的透明度。学校领导安排我进行课堂展示,是对我的信任,也是给我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这堂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我个人的利益,还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形象,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

《谈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李发应 执教班级:九年级(6)班 执教时间:2009年11月11日第7节 听课教师:语文组全体教师组长周琳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本文,了解培根的文学常识,并能识记、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精辟的句子,增强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精读的过程中,学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读书观,领会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班级:九(6)班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作者吗?”学生讨论明确是培根 师:“猜猜今天我们将学习哪篇课文?”(生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培根,学习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齐读,抽读,范读),勾画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怡yí情傅fù彩藻饰矫shì诘jié难寻章摘句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味同嚼jiáo蜡滞zhì碍ài阐chǎn证吹毛求疵cī 3、整体感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第一层:(从开头①——⑥“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⑦——⑩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⑾——⒄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 试找出本层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1、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2、作者说,“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质疑 畅所欲言:有什么疑难? 五、品读,揣摩语言: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六、课外延伸 1、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把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试一试,自己拟一条读书名言。(学生写,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