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课下注释:

1、选自《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北京地区。

3、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冻风:冷风。作:起。5、局促:拘束。

6、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稍和:略微暖和。

7、偕(xié):一同。

8、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9、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10、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11、于时:在这时。12、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13、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14、新开:新打开。15、匣(xiá):指镜匣16、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17、娟然:美好的样子。18、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19、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20、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21、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22、劲:猛,强有力。23、浃(jiā):湿透。24、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25、毛

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26、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27、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毁坏、耽误。28、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29、适:正好。30、恶(wū)能:怎能。31、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翻译参考: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游人虽然还

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这个官职吧。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字宗子,又字石公,号(),浙江山阴人。 2、张岱文学创作以()见长,本文就是一篇() 3、张岱作品的内容() 4、张岱作品的风格()。 5、张岱主要作品() 探究案 二、分析课文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句作用是什么?答:开篇明义,领起下文,描摹世风民情 原文: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 ..盛装,灯火优傒 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 ..,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 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 ........., 竹肉相发 ..,酒....,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 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 ..树下,或逃嚣 作意 ..看月者,看之。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了几种人?其情态如何? 2、本段语言特色? 3、举出语言生动传神的句子?

4、举出笔调轻松随意诙谐的句子? 5、“匿影 ..树下”者在后文有没有出现过? 6、、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这是写的第几类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 1、这段话可见,作者最欣赏哪一种人? 原文: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 气,拉与同坐。韵友 ..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 纵舟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2、本段写了哪些人对比? 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对比情景? 4、本文主题?(立意)如何评价? 5、作者怎样将景人结合起来的? 6、“杭人游湖”是否包括“吾辈”?

最新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 《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满井游记 明代: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

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注释 第一段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初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望岳》(东岳泰山)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中心思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

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_1166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篇一:杜甫诗三首注释译文 篇二: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西湖七月半 张岱(原文及译文)

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xī),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é),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jī)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chēng)旋(xuàn)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nì)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sì)出酉(yǒu)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yǎn)如呓(yì),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gao)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yǐ)舟近岸。断桥石磴(dèng)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ì)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zhù)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满井游记

九年义务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第 29课《满井游记》学导案 主备人:朱同友(2011年2月14日) 学导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会译文。(学导重点)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学导重点) 3、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学导难点) 学导时数:二学时 目标导航: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______()波色______()明清_______()见底 ______()然如拭鲜______()明媚泉而______ ()者 2、解释加粗的字词: 冻风时作___________________土膏微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_________ 波色____________ 乍_______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____________ 匣______________ 娟然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则飞沙走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泉而茗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罍而歌者________________ 红装而蹇者______ 2、自读课文,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并积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 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12泰安市)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 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 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12泰安市)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12泰安市)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 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选择题 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06百色市)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西湖游记袁宏道

西湖游记袁宏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西湖游记两则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本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______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2.《西湖一》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从___觉和___觉的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西湖二》第2段写了________至________一带的景物,作者由________及________,着力渲染了西湖“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山水;描写;抒情;热爱大自然 2.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视;嗅 3.断桥;苏堤;物人艳冶 二、阅读分析题 下面是明代作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试比较它与课文各写了游人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活动。突出了游人的什么特点? 小船轻幌(薄薄的帷慢),净几煖炉,茶铛(小锅)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隐树下,或逃嚣(逃避喧哗)里湖(西湖靠里的部分),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参考答案: 《西湖七月半》写了游人白天游湖的盛况,课文写了士大夫湖边赏月的情景;《西湖七月半》突出了游人的闲适和清雅,课文则着重写出了游人的“多”和“绝冶”。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1 作者:加入日期:06-01-15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 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 西湖二 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

满井游记原文+重点字词语句翻译+练习

一.填空: 《满井游记》作者是朝的,湖北公安人,家,他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主张用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人们称他们为。(公安三袁) 三.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 )鹄.(hú)飞沙走砾.(lì)倩.女(qiàn ) 髻鬟 ..(jì)(huán )靧.面(huì)浅鬣.(lia)波色乍.明(zhà)茗.(míng )罍.(l?i )蹇.(jiǎn )浃.(jiā)恶.能无纪(wū) 曝.(pù)呷.(xiā)堕.事(huī) 四、词义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1)冻风时作(2)局促(3)天稍和(4)土膏微润(5)于时冰皮始解 (6)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7)鳞浪层层(8)新开 (9)娟然(10)晶晶然(11)倩女之靧面(12)髻鬟之始掠(13)浅鬣寸许 (14)偕数友(15)泉而茗者(16)披风 (17)罍而歌者(18)悠然(19)汗出浃背(20)凡曝沙之鸟(21)呷浪之鳞 (22)毛羽鳞鬣(23)夫不能以游堕事 (24)适与余近(25)恶能无纪 (26)红装而蹇者 2、通假字 恶能无纪. 3、一词多义 欲出不得.悠然自得. 5、文言虚词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而:表示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而: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而:表示修饰 脱笼之.鹄之:助词,的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之:舒缓语气,不译 5、相关成语 ①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②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③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的样子。 ④飞沙走砾:沙子飞扬,石砾滚动。形容风很大。 五.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大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一片开阔的景象,像脱离鸟笼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个时候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出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清澈的水可看见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条开镜子,冷光突然从镜中射出。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像擦拭过,鲜艳美丽明亮可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凡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在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5)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7)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六.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若脱笼之鹄。 (4)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七. 问答题 1.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部分(2):写满井春色及郊游所感。 第三部分(3):议论,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2.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 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 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 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 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

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 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 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 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 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 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 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 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以五类看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课下注释: 1、选自《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北京地区。 3、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冻风:冷风。作:起。5、局促:拘束。 6、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稍和:略微暖和。 7、偕(xié):一同。 8、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9、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10、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11、于时:在这时。12、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13、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14、新开:新打开。15、匣(xiá):指镜匣16、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17、娟然:美好的样子。18、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19、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20、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21、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22、劲:猛,强有力。23、浃(jiā):湿透。24、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25、毛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的号是() A.宗子 B.石公 C.陶庵 D.剡溪 2.下列属于张岱散文集的是() A.《壮悔堂文集》 B.《西湖梦寻》 C.《浮生六记》 D.《饮冰室合集》 3.下列明清作家中,创作以小品文见长的是() A.蒲松龄 B.侯方域 C.张岱 D.归有光 4.下列关于张岱的小品文,表述错误的是() A.全部收录于《西湖梦寻》 B.多是对往日繁华景象的追怀 C.像一幅幅色彩明丽的风俗画 D.特别重视对世态人情和众生相的细致考察和描写 5.《西湖七月半》选自() A.《陶庵梦忆》 B.《饮冰室合集》 C.《西湖梦寻》 D.《壮悔堂文集》 6.《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一篇游记散文,其中“七月半”是指下列哪个节日()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七夕节 D.中秋节 7.《西湖七月半》中概写“名娃闺秀”与看月关系的语句是() A.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 D.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 8.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已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 A.自然而然 B.随意 C.好名 D.雅俗共赏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湖七月半》所写的五类“七月半赏月之人”中,在夜深时分被“吾辈”“拉与同坐”的有() A. “匿影树下”者 B. “环坐露台”者 C. “浅斟低唱”者 D. “不衫不帻”者 2.《西湖七月半》嘲讽的对象有() A.达官显贵 B.文人雅士 C.江湖隐士 D.市井百姓 3.《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有() A.多用拟人 B.铺陈排比 C.善用对比 D.语言生动 4.下列作品,善于场面描写的有() A.《垓下之国》 B.《马伶传》 C.《香市》 D.《西湖七月半》 三.填空题 1.文笔清新,时杂诙谐,饶有情趣,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著有《陶庵梦忆》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 2.张岱的文学创作以________________见长。 3.除《陶庵梦忆》外,张岱的另一部散文名作是《_____________》。 4.在《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描述了明末___________(城市名)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 四、词语解释题 1.楼船 ..,声光相乱。 ..箫鼓,峨冠 ..盛筵,灯火优傒 楼船: 峨冠: 优傒: 2.亦船亦楼,名娃 ..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 名娃: 娈: 环: 3.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 ..相发。 竹: 肉:

袁宏道《满井游记》《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4分)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来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棹(zho),橹,这里指划船。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2)从武林门而西 10.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冷光乍出于匣也。 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