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 文言现象

淮阴侯列传  文言现象
淮阴侯列传  文言现象

淮阴侯列传

一、一词多义(实词)

1. 常

(1)常从人寄食饮常:经常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同“尝”,曾经2.方

(1)车不得方轨方:并列

(2)信方斩方:将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魏公子列传》方:方圆3. 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间:小路

(2)韩信使人间视间:暗暗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间杂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4. 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望:希望

(2)若望仆不相师望:抱怨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望:观察

(4)赵军望见而大笑望:看见

(5)信由此日夜怨望望:恨

5. 竟

(1)然竟以胜,何术也竟:竟然

(2)竟漂数十日竟:从头到尾

(3)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竟:终于

6. 绝

(1)绝云气,负青天绝:穿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隔绝

(3)吾奇兵绝其后绝:断绝

(4)从间道绝其辎重绝:拦截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绝:绝交

(6)秦之纲绝而维弛绝:断绝,引申为败坏

(7)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绝:横渡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停止,消失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断绝,杜绝

7. 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今将军故过之/信尝过樊将军过:拜访

(2)其实不过数千/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过:超过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责备

(4)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过失

(5)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过:走过

8. 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放弃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置:赦免、释放

(3)郑人有且置履者置:购置、买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置:丢弃

(5)令其旁可置万家置:安置

9. 数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多次,屡次

(2)饭信,竟漂数日数:几

(3)以为李广老,数奇数:命运

10.伐

(1)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伐:讨伐

(2)不伐已功,不矜其能伐:夸耀

(3)自矜功伐伐:功劳

11.众

(1)众辱之曰众:当众

(2)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众:多

12.致

(1)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致:送达

(2)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明

(4)其致一也致:情趣

13.患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患:祸患

(2)数月,亭长妻患之患:厌恶

14.具

(1)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

(2)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具:同“俱”,全

15.倍

(1)焉用亡邻以倍郑。倍:增加

(2)右倍山陵。倍:通"背",背向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叛

(4)每逢佳节倍思亲。倍: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16.假

(1)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假:借

(2)假令韩信学道谦让假:如果

二、一词多义(虚词)

为:

1、做:

始为布衣时,贫不行

不得推择为吏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2、介词,替,给:

不为(wèi)具食

3、介词,被: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多多益善,何为为(wéi)我禽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介词,对,向:

淮阴人为(wèi)余言

乃:

1、副词,却、竟然:

大王乃肯临臣

然乃行营高敞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乃为儿女子所诈

2、于是:

乃诏齐捕蒯通

3、反而: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且:

1、将要: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2、况且: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且陛下所谓天授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三、通假字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通“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四、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 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五、词类活用

1.意动

又不能治生商贾(以……为生)

羞与降灌等列(以……为羞)

吾哀王孙而进食(认为……可怜)

2.使动

足下深沟高垒(使沟深,使垒高)

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

不可败(使……失败)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

3.名作状

乃晨炊蓐食(在草席上)众辱之(当众)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信乃谋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

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

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

4.名作动

饭信(给饭吃)议欲下赵(攻下)

未至三十里,止舍(宿营)背水陈(列队)

5.形作使动

必空壁逐我(使营垒空)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淮阴侯者,淮阴人也成安君者,儒者也此乃信之

所以为陛下擒也非人力也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是齐辩士也

2.被动句

不得推择为吏广武君策不用,否,必为二子所禽矣知其不用何为为我禽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信方斩乃为儿女子所诈3.状语后置句

信钓于城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信乃谋与家臣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今乃辅以张耳

4.宾语前置句

何以加之(以何)何为为我禽(为何)信死亦何言(言何)

大丈夫不能自食(食自)与君何如(如何)

5.定语后置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6.主谓倒装句

冤哉亨也

七、难句翻译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被动)

(韩信)当初是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2.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3.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状语后置)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4.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定语后置)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5.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

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6.一市人皆笑信,以(之)为怯。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是胆小的。

7.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

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8.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

9.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10.否,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11.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提宾句)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12.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被动)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广武君的策略没有被采用。

13.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

立汉赤帜。”

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14.出,背水陈。

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15.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16.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17.“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

18.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

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19.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20.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21.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

22.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23.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被动)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24.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25.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被动句,状语后置)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

26.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27.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28.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韩信)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29.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状语后置)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30.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状语后置)

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31.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被动)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32.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提宾句)

(高祖)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33.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主谓倒装)

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34.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蒯通回答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

35.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

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36.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 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资料Word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①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集解文颖曰:“事犹业也。”张晏曰:“无事用信。”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①叱箢,②千人皆废,③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④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⑤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11论语十二章教案(详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1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朋-----朋友见-----看见改------改正逝-----流逝知——知道择——选择舍----舍弃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字就是用同音字代替本字,一般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认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例5: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疆界,边界此为把…作为疆界 例6: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 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1、又不能治生商贾(以…为生)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 ..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 ..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 ..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

传授的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择其善者 ..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 于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⑦曲肱而枕之:表修 饰 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略动词“择”。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教师版

导学单配套整理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淮阴侯列传 全文

原文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字词+句型 (一)通假字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 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 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 (三)一词多义

课外文言文淮阴侯列传习题及答案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史记》) 2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①于是信孰视之,倪出袴下()②又不能治生商贾() 2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②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③常从人寄食饮()④数月,亭长妻患之() 2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又不能治生商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是真的胆怯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25.阅读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2分) (三)21.①kù②gǔ22.①善行②准备③跟随、寄从④讨厌23.①又不能够以经商为生计。②我是可怜你而给你饭吃,难道是想你回报(我)吗?24.不是真的胆怯,而是不愿意与“淮阴屠中少年”计较,这里体现了韩信心胸开阔,宽容别人。25.略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成语 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 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5、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9、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 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12、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详细注释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详细注释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2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 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①,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②,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③,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④,从间道绝其辎重⑤;足下深沟高垒⑥,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⑦。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⑧。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①涉:渡。②喋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③樵苏后爨(cuàn,窜):师不宿饱。意思是谈临时打柴割草,烧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樵:砍柴。苏:割草。爨:烧火做饭。④假:借。⑤间道:隐蔽小道。辎重:军需物资,此指粮草。⑥深沟高垒:深挖战壕,加高营垒。⑦十则围之,倍则战:语出《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倍则分之”。意思是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他对阵。⑧罢:通“疲”。 5韩信使人间视①,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②,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③,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④,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⑤:“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⑥,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9 《论语》十二章

第9篇《论语》十二章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 2.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______ 今义:数词 (2)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F]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许可 (3)饭疏.食,饮水. ①疏:古义: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 ②水:古义:________ 今义: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3.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学而时.习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作名词

①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瓢饮.饮[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①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朋[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知[F]: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亦君子 ..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人谋.而不忠.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F]: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阴侯列传知识点(学生用)

淮阴侯列传 P702-705第1-3段 1实词意义 贫,无行。亭长妻患之。信仗剑从之。数以策干项羽 坐法当斩上不欲就天下乎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何来谒上 2联绵词 蒲伏 3古书用字 通假字: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居戏下 异体字:出我袴下俛出袴下 古今字:于是信孰视之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乃晨炊蓐食。众辱之曰次至信诸将行道亡者自追之 名词作动词:饭信吾亦欲东耳。 使动: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不及以闻 意动: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5虚词用法 若虽长大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6固定格式 人多厌之者。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吾必有以重报母。 岂望报乎? 无所知名。无所事信。

7句式 判断句: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此乃信所以去也。 宾语前置句:何为斩壮士? 上未之奇也。上不我用。 P726-728 1实词意义 韩信至国,···为德不卒汉王怨眜天子巡狩会诸侯 信由此日怨望信尝过樊将军哙大王乃肯临臣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 再至,陛下乃疑矣。相国绐信曰 2古书用字 通假字: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人言公之畔,···。 弟举兵。恐其党不就. 异体字:至雒阳居常鞅鞅 古今字:我宁不能杀之邪?恐见禽良狗亨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信由此日怨望 名词作动词:遂械系信。 使动: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 4虚词用法

乃:钟离眜乃骂信曰:“···” 大王乃肯临臣 生乃与樊哙等为伍 5固定格式 我宁不能杀之邪? 6句式 判断句:此壮士也。公非长者。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 禽也。 宾语前置句:何为为我禽? 被动句:恐见禽何为为我禽?陈豨拜为巨鹿守。 乃为儿女子所诈。

淮阴侯列传 原文

淮阴侯列传原文 淮阴侯列传原文+翻译+文言知识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51]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52]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53] ,南昌亭长[54] 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55] 。食 信钓於城下[56] ,诸母漂[57]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58] ,吾哀王孙而进食[59] ,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510] 下。”於是信孰视之,俛[511] 出袴下,蒲伏[512]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513] 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514]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 “韩信也。”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 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 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 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 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H。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 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 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①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 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 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集解文颖曰:事犹业也。”张晏曰:无事用信。”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 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 人也。项王喑恶①叱箢,②千人皆废,③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④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⑤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⑥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⑦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觽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⑧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⑨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索隐上于金反,下乌路反。喑哑,怀怒气。 注②索隐“箢”字或作“咤”。上昌栗反,下卓嫁反。叱箢,发怒声。 注③集解晋灼曰:“废,不收也。”索隐孟康曰:“废,伏也。”张晏曰“废,偃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解析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淮阴侯列传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淮阴侯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 5、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6、能千里而袭我 7、亦已罢极 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9、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10、信、张耳详弃鼓旗 11、兵法右倍山陵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1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14、人言公之畔 15、上怒曰:“亨之。” 16、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亭长妻患之 2、乃晨炊蓐食 3、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4、众辱之曰 5、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6、足下深沟高垒 7、坚营勿与战 8、彼前不得斗 9、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10、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11、出,背水陈 12、鼓行出井陉口 13、水上军开入之 14、西乡对,师事之 15、兵法右倍山陵 16、羞与绛、灌等列 17、辟左右与之步於庭 18、如我能将几何

19、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20、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21、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22、恐吾至阻险而还 23、欲东下井陉击赵 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愿君留意臣之计 3、未肯击前行 4、山东大扰,英俊乌集 5、然乃行营高敞地 四、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不得推择为吏 3、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4、信钓于城下 5、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6、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7、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 8、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9、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10、上曰:“于君何如?” 11、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 12、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13、问:“信死亦何言?” 14、乃为儿女子所诈 15、信方斩 16、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五、一词多义: 1、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韩信使人间视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绝怒,竟绝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