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产至:中国云南丽江。

是纳西族的名族服装。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

宽腰大袖。

腰系百褶围腰。

下着长裤。

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而后缝制而成的。

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

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

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中文名,纳西披星戴月衣。

披星戴月产地,中国云南丽江。

名族,纳西族。

特点,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制作工艺。

先将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缝成披肩。

然后在披肩背上刺绣上精美的七颗星星。

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披肩的两角钉上两条白布袋。

劳动时拉到胸前交叉系紧。

看上去。

犹如光亮闪闪的七颗星星绕着一轮明月。

人们称之为披星戴月衣。

思想内涵。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

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

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

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

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

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

白天黑夜干活忙了。

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

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名称由来。

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

外套紫色坎肩。

下着阔腿长裤。

船型绣花鞋。

系深色多褶围裙。

披一块羊皮披肩。

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

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穿着时。

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

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

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

相关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

披星戴月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

过着宁静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

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

轮番烤灼大地。

人间没有黑夜。

大地处处焦黄。

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

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

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

英姑到了东海边。

恰巧遇上龙三太子。

两人相爱。

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

可恶的旱魔施计将龙三太子陷入深潭。

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

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

终因气衰力竭。

倒在了地上。

从此。

这地方就叫英姑墩。

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

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

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

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

一连吞下了七个太阳。

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

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

三多神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闪光的星星。

镶在英姑的顶阳衫。

以资表彰。

为了纪念英姑。

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

象征勤劳勇敢。

世代相传。

沿袭至今。

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

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

纳西披星戴月衣,产至:中国云南丽江。

是纳西族的名族服装。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

下着长裤,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制作工艺先将羊皮去毛、洗净、硝白、缝成披肩,然后在披肩背上刺绣上精美的七颗星星,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披肩的两角钉上两条白布袋,劳动时拉到胸前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光亮闪闪的七颗星星绕着一轮明月,人们称之为披星戴月衣。

思想内涵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

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

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

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名称由来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紫色坎肩,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披一块羊皮披肩,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穿着时,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

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

相关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轮番烤灼大地,人间没有黑夜,大地处处焦黄。

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

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

英姑到了东海边,恰巧遇上龙三太子,两人相爱。

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

可恶的旱魔施计将龙三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终因气衰力竭,倒在了地上,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

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

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一连吞下了七个太阳,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

三多神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闪光的星星,镶在英姑的顶阳衫,以资表彰。

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

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1]。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 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产至:中国云南丽江。 是纳西族的名族服装。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 宽腰大袖。 腰系百褶围腰。 下着长裤。 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而后缝制而成的。 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 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 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中文名,纳西披星戴月衣。 披星戴月产地,中国云南丽江。

名族,纳西族。 特点,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制作工艺。 先将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缝成披肩。 然后在披肩背上刺绣上精美的七颗星星。 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披肩的两角钉上两条白布袋。 劳动时拉到胸前交叉系紧。 看上去。 犹如光亮闪闪的七颗星星绕着一轮明月。 人们称之为披星戴月衣。 思想内涵。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 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 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 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 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

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 白天黑夜干活忙了。 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 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名称由来。 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 外套紫色坎肩。 下着阔腿长裤。 船型绣花鞋。 系深色多褶围裙。 披一块羊皮披肩。 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 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穿着时。 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 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 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 相关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丽江纳西族:女人的天下 男人的天堂

丽江纳西族: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七彩驿站推荐阅读》 来到丽江,经常听到一句话,这里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指的是纳西族男人一生只做七件事:琴棋书画烟酒茶”,而纳西女人开门也有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我不知道现在的纳西人是否还继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便是纳西女的“披星戴月”:一块青蛙形象的背垫,上面还有七个圆形的图案,青蛙是纳西人的图腾,七个圆代表北斗七星。 木府展示的过去纳西族女儿家闺房的情景,墙上挂的就是披星戴月的羊皮披肩 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这是纳西族的传统服装,而羊皮披肩是

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据说每家有女孩子的,都会养头黑山羊羔,到时候用整块的黑山羊皮做披肩,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一字排列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像这个季节早晚都很凉,背后的黑羊皮垫很暖和。

勤劳的妇女 “披星戴月”也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以示勤劳之意。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纳西族是羌族的后裔,据说,纳西族的男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因为娶个纳西婆,胜赛十头骡,以前纳西族由女人外出打工、干活,哪家男人抛头露面了,便是这家女人的耻辱。所以,在纳西族里,所谓的美女,就是身强力壮、肤色黝黑、能干活的女人。纳西女人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样样都能干,而男人们则舒散犹闲,弄乐写字去了。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特别多的时间,而纳西女人一年当中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懒觉。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

丽江民俗风情

丽江民俗风情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市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市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

纳西族简介

民族风情 1 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298,900人,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 水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历史悠久,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东巴教的经书,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以前。纳西语称巫师为东巴,故因此命名。《东巴经》就是用东巴文书写的,除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医药、畜牧,家庭形态,饮食生活,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内容,是了解认识纳西族古代社 会的百科全 书。东巴文属象形文字类型,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于,这种文字已有约一千年的历史。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丽江县的大研镇,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降龙伏虎。二云抢日、暗八仙等。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纳西族的服饰古"今变化较大,现在的男于服装已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妇女的服装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特点是宽腰大袖上衣,外加坎肩,多为蓝、白、黑三色,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背披羊皮披肩,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各色图案,称为"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纳

纳西族资料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也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永宁等地的猪膘(又称琵琶肉),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受丽江世袭土司木增的盛情邀请来到丽江,在解脱林盛情款待“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三叠水简介: 一叠:果碟类(13碟)即象征玉龙山13峰。 (迎宾礼)四干果、四蜜饯、五点心[代茶水(雪茶)] 可根据季节变化,原料也随之改变,可规格不变。 菜名菜单:纳西风味冷盘、丽江火腿、油煎黑粉、玉水鸭蛋、板栗烧肉、高勒韭黄、芝麻吹肝、风味腊肉、寺舟龙爪、满梨肉丁、纳西乳扇、泡辣子炒肉、神龙地参。 二叠:欢聚碟(13碗) 菜名菜单:白芸豆酥肉、烩佛掌参、百合圆子、木耳炖鸡、很普凉拌、拉市鲫鱼、云腿老龙皮、白云尖尖、菊花闹铃、云腿粉丝、油煎麻补、纳西格贡、炒三丁。 三叠:热烈碟(火锅为中心)共13种 菜名菜单:大红肉、烤鱼、酥油茶(甜咸两种)、铜锣锅焖饭、水焖粑粑、丽春火锅: 从下往上分八层,分别为:腊排骨、芋头、茨姑、豆腐、韭菜根、粉皮、粉丝、青菜(代辣子蘸水)。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的传统穿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纳西族建筑特色

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3a5760066.html,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Abstract】 .................................................................................................................................. I 【Key words】 ............................................................................................................................... II 引言 .. (2)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概述 (2)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2)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内容 (3) (三)纳西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4) (四)纳西族服饰的文化功能 (5)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 (7)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7)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9) 三、纳西族服饰文化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 (一)没有重视服饰旅游商品的特色与质量且泛滥 (10) (二)没有形成少数民族服饰环境 (10) (三)没有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10) (四)宣传与开发的力度不够 (10) (五)群众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意识不强 (10) 四、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1) (一)开发质量保证、特色鲜明的纳西族服饰 (11) (二)由民间和政府定期组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展览 (11) (三)穿着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及民俗节目 (12) (四)举行展示自制民族服饰的赛会,评出奖项以资鼓励 (13) (五)创办纳西族服饰艺术杂志,研究其历史渊源、艺术效果、文物价值 (13) (六)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 (13) (七)开发文化领略型旅游产品 (13) (八)提高和增强广大民众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14)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个民族简介及服饰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简介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5、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历史趣闻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的特点都有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纳西族服饰纳西族服饰的特点都有啥 导语:纳西族未婚姑娘爱梳长辫于腰后,或戴头帕、帽子。妇女们还喜欢佩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及金、银项链等饰物。丽江纳西族的大襟女袄多 纳西族未婚姑娘爱梳长辫于腰后,或戴头帕、帽子。妇女们还喜欢佩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及金、银项链等饰物。 丽江纳西族的大襟女袄多为布袍,基本结构是大袖、无领、夹层,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齐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围腰,背披“羊披”。由于丽江地区的海拔、气温、水草山林等条件宜于发展畜牧业,牛羊皮毛也就成为纳西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东巴经《迎东格神》中有这样的描写:“天地动,生两兄妹,结缘成一家,牧养白绵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毡,用羊毛作帽子腰带……”,直到现在,纳西妇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饰的一个主要标记。羊皮披纳西语称“优轭”,用毛色乌黑纯净的绵羊皮经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后,再按体裁制。缝上黑绒或黑氆氇的“优轭筒”(羊皮颈),饰以七块圆形五彩丝绒绣的“优轭缪”(羊皮眼睛),再订上七组细白羊皮条做成的“优轭崩”(羊皮须),一对“优轭货”(羊皮背带)用白布做成。 上绣蓝色蝴蝶纹饰,一端订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背带在胸前交叉,然后绕回背后从下端把羊皮系紧,尾端自然垂下,类同有“尾”,与东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宁蒗纳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带,用很多的宽布条制成,层层缠于腰间,宽的可达二十多公分。腰带下面系着的,是宽大的百褶长裙。 以丽江县城大研古城为代表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未婚女子一般梳长发或扎长辨批垂肩后,已婚妇女则在头顶梳发髻,喜欢带蓝色帽子。 衣着方面,上身着宽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前短后 生活常识分享

纳西族非遗名录

2018年纳西族"非遗"列入国家级、省级的有 一,国家级 1、东巴画; 2、热美蹉; 3、白沙细乐; 4、纳西族英雄史诗 《黑白战争》;5、东巴造纸。 二、省级: 1,东巴舞;2,丽江窨酒;3、纳西象形文字;4、祭暑习俗;5、纳西族谷气;6、纳西族服饰;7、丽江洞经音乐;8、纳西民居 营造技艺;9、大东乡纳西族热美蹉之乡;10、纳西族爱情史 诗《鲁班鲁饶》;11、纳西族童谣;12、纳西族口弦调;13、 纳西族建筑彩绘;14、丽江粑粑制作技艺;15、纳西族特色乐器"速古笃"制作技艺;16、丽江东山庙会;17、纳西族传统(东巴)婚俗;18、大东乡竹林村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 区;19、纳西族三多节;20、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21、纳西族勒巴舞;22、纳西族铜器制作技艺;23、纳西族传统手工造纸(东巴造纸)技艺;24、纳西族传统医药诊疗法;25、纳西族民歌“含哦哦";26、纳西族打罗蹉;27、纳西族祭天习俗;28、玉龙县塔城乡"朵翀";29、纳西族驯鹰习俗;30、玉 龙县白沙玉湖村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1、玉龙县塔 城暑明村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2、玉龙县宝山乡吾 母村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3东巴什罗传;34东巴 面偶。

纳西族东巴文化列入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有: 1,世界记忆遗产: 东巴古籍。 2,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有: (1),东巴画;(2)东巴造纸(香格里拉申报成功);(3)东巴神话故事(英雄史诗)《黑白战争》。 3,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有: (1)东巴文字书写艺术;(2)东巴舞;(3)祭天习俗;(4)祭暑习俗;(5)东巴婚俗;(6)东巴神话故事(创世史诗)《创世纪》;(7)东巴神话故事(爱情史诗)《鲁班鲁饶》;(8)东巴什罗传;(9)东巴面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