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2.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3.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4.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2+③Cu ④P2O5⑤Fe3+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5.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10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待测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7.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 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8.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10.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一个碳原子,代表一个氢原子,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11.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搅拌使扩散到水中的蔗糖分子更多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12.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13.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4.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O4高温

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A.H2B.H2O C.H2O2D.HCl

15.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16.下列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的不同粒子

B.②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

C.图①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D.以上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

17.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4H——4个氢元素

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

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18.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9.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B.红磷C.蜡烛D.硫

20.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

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 B.S C.SO2 D.H2SO3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填

写编号)。

A发生装置相同 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___________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下列反应适用于该装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碳酸钠固体和稀硫酸

③锌粒与稀硫酸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粉末

(6)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室制取CO2装置,该装置是否具有C装置的作用________(填“是”或“否”)。

22.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实验I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

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

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b、c、d,向B中吹

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

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

中,B中液体减少500

mL。

收集500 mL气体。

③关闭b,打开a、e、f,

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

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

部排出。

________,D中液体

为475 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④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白磷燃烧,产生大量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引燃白磷。白烟,放出大量热。O2。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

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

液体为400 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O2CO2

体积/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

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3.实验室有一些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为检验其中是否混入了CO,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氢气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松同学说C装置中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则证明有CO,他认为C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但小云给予否定,因为氢气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她提出应观察到D中变浑浊,才证明有CO,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小伟也提出D中变浑浊还不足以证明,混合气体中的CO2也会产生此现象,他提出A中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中装入适量石灰水,则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同学们一致赞同小伟的设计,则在检验过程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时,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

(5)上述实验尾气的一种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_____,b是_____。

(2)若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稀盐酸一加入锥形瓶内立即用排水法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然后做蜡烛熄灭实验,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是

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NH4C1)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同时得到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4)收集氨气时只能选用E装置,把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到集气瓶内有大量液体进入,并变成红色。

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出氨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回答两条即可)。

25.实验室现有氯酸钾、稀盐酸、过氧化氢溶液、石灰石和二氧化锰及以下仪器,请用所.给药品和仪器

......完成下列问题:

(1)图1是某同学利用塑料瓶和其他用品设计的制备气体的装置。

①铜丝网内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②该装置在操作上的优点是:便于_______,利用图

2中的仪器也可以组装具有相同优点的制备装置,你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2)补充一种仪器__________(填名称),并用上述药品及图2中的H和_____________(填字母)来制备一种气体,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若用图3装置收集和验满O2,应将_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填“b”或“a”)导管口来验满。

(4)某同学用图4装置收集并测定CO2的体积。①请把图4装置补画完整

....____________;

②若图4中没有装满水,对收集的气体成分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5)通过对比分析图5中实验①②的现象,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则观察到现象是

_______

26.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其中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现象是

_________ 。

(2)实验Ⅱ中木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

(3)实验Ⅲ中,先给a、c两支相同的大试管中充满红棕色的NO2气体,然后分别向a、c 两支试管中加入质量相等的足量的石墨和活性炭,塞紧胶塞,经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所观察到的现象是a试管中______,c试管中_______。

27.如同氧元素一样,碳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要档案或票据,一殷都要求运用碳素墨水笔书写,其理论依据是_____。

(2)焦炭是工业上高炉炼铁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们在高炉中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CO使氧化铁转化为铁,就是最重要的反应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小章同学准备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炼铁。

其中:

①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主要有:_____。

②装置图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其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某同学实验完成后,发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增重4.4g,则该同学通入装置的CO气体质

量肯定大于_____,其理由是_____。

28.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如图装置,在烧杯b中装水将导管口淹没;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口中;

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⑦将烧杯以中的冷水换为80℃热水,观察现象;

⑧打开K l,关闭K2,往装置甲中再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问题解答)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2)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装置甲、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_____,乙_____。

(4)在实验步骤⑥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该气体的作用是_____。烧杯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还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填序号,下同);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温度还必须达到其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

解析:A

【解析】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故A正确;

B、由微粒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能示意CO与O2的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属于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都不为0,故D错误。

故选A。

2.D

解析:D

【解析】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说明金属x比金属Y和Z活泼;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说明金属Y比Z 活泼。A、X氧化物的化学式不一定只能表示为XO,故A错误;B、Y不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B错误;C、Z在自然界中不一定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C错误;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故D正确。

点睛∶金属在自然界中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另一种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错误;

B、胶头滴管不可代替玻璃棒搅拌,易造成损坏,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引起试液污染或腐蚀胶头,错误。故选C。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2+ 、Fe3+ 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2+ 、Fe3+ 质子数相同。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选项B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选项C错误;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D 正确。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

6.8g:3.4g=2:1,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使得瓶内的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增大,故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正确;

B、由于红磷燃烧放热,故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正确;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正确;

D、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空气中氧气体积=100mL×1/5=20 mL,所以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有20 mL进入锥形瓶中,而不是全部,应还剩下5 mL,错误。故选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A。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酸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4+16×2=60,故B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

100%40%

60

?

?=,故C错误;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故D正确。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与水分子间的间隙无关,选项A不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只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解时,水分子首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各自两两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因此水中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B不正确;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得蔗糖和水充分接触,加快了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扩散速度,选项C不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其原因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选项D正确。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不符合题意;

C、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故不符合题意;

D、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由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故符合题意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故选D。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2,H:8,Cl:2,O:8,反应后N:2,H:0,Cl:2,O:4,X前有化学计量数4,故X的化学式为H2O。故选B。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核内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属于不同的元素,它们表示氧、氖、钠三种元素的不同粒子,A选项错误;

B. ②表示的是氧离子,④表示的是钠离子,在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钠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B选项正确;

C. 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图①表示的是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阴离子,C选项错误;

D. 氧、氖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钠位于第三周期,D选项错误。故选B。

17.D

解析:D

【解析】A、1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4H表示4个氢原子,故B错误;C、1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Ca2+,故C错误;D、2CO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B

解析:B

【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9.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硫燃烧有二氧化硫产生,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选B。

考点:木炭、硫、蜡烛、磷在氧气中燃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意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否则瓶内气压变化不大,瓶塞不会出现难以启开的现象。

20.D

解析:D

【解析】A、H2S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正确;B、S是单质,化合价为0,正确;C、S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正确;D、H2S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错误。故选D。

点睛: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是解题关键。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长颈漏斗锥形瓶 A 2KMnO4K2MnO4+MnO2+O2↑ C

CaCO3+2HCl=CaCO3+H2O+CO2↑ c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解析:长颈漏斗锥形瓶 A 2KMnO4

K2MnO4+MnO2+O2↑ C

CaCO3+2HCl=CaCO3+H2O+CO2↑ c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①③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a是长颈漏斗,仪器b是锥形瓶,故填:长颈漏斗;锥形瓶;

(2)高锰酸钾是固体,再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所以应该选择A装置来作为发生装置,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故填:A;2KMnO4

?

K2MnO4+MnO2+O2↑;

(3)对比两种方法可知因为条件不同所以反应装置不同,二氧化锰第一个是催化剂,第二个是生成物,反应类型都是分解反应,生成物不相同;故填:C;

(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在用E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时应该从c管进入,故填:

CaCO3+2HCl═CaCl2+H2O+CO2↑;c;

(5)将B换成C,则当需要气体时,将多孔隔板向下移入液体药品中,当不需要气体时,将多孔隔板向上移出液体药品,从而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选用C装置反应物必须是块状固体和液体,而碳酸钠固体是粉末,二氧化锰是粉末状;故填: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①③;

(6)图2中的铜丝网相当于装置C中的多孔隔板,所以该装置是否具有C装置的作用;故填:是。

22.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水珠)生成 A中的液体部分进入B中,B中的气体全部进入C中,C中的液体部分进入D中 CO2+2NaOH=Na2CO3+H2O D中的液体部分进入C中 40

解析: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水珠)生成 A中的液体部分进入B中,B中的气体全部进入C中,C中的液体部分进入D中 CO2+2NaOH=Na2CO3+H2O D中的液体部分进入C中400 75 25 80 15 5 ABD 偏小

【解析】

【分析】

[猜想与实践](2)根据所做的实验来判断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③向A中充气会使液体被重新压回B中,从而将气体排放到C中,而其中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⑤白磷燃烧要消耗氧气,从而会使C装置中的压强变小,而使D中的液体倒吸入C装置中,可以据此填空;

数据处理:根据各步骤所消耗的气体来计算,并完成解答;

[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程所设计的物质及反应条件来判断氮气的性质;

(2)根据气体受热膨胀的知识点来解答该题.

【详解】

[猜想与实践](2)对着玻璃呼气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水,所以会在玻璃的表面产生一层水雾.

实验记录:③关闭b向A装置中通入气体,则会使A中的液体被压入B装置中,从而使B 中的液面上升,而使B中的气体被压入C中,所以在C导管口会发现有气泡冒出,由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由于二氧化碳要和氢氧化钠,但是大部分气体不会发生反应而滞留在C装置中,将C装置中的液体压入D中;

⑤白磷燃烧要消耗氧气,从而会使C装置中的压强变小,而使D中的液体倒吸入C装置中,是C装置中的液面上升;

数据处理:根据将气体鼓入C装置后气体体积减少了25mL可以知道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而白磷燃烧后气体体积剩余了400mL,结合气体的性质可以判断出这400mL气体为氮气,被消耗的体积为75mL,即氧气的体积为75mL,进而可以求出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400mL

×100%=80%,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500mL

75mL

500mL×100%=15%,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25mL

×100%=5%;

500mL

[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程中所接触的物质及反应条件可以知道,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并且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虽然能够观察出氮气是无色气体,但是闻不到氮气的气味,所以题中所给的ABD选项是正确的,故选ABD;

(2)如果C装置没有完全冷却即打开止水夹f,则会由于C中温度较高气体受热膨胀,而使D中液体进入到C中减少,D中剩余液体大于400mL,即氧气会小于100mL.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会偏小.

故答案为[猜想与实践](2)玻璃片表面有一层水雾

实验记录:故答案为[猜想与实践](2)玻璃片表面有一层水雾

实验记录:

燃白磷.

⑤待白磷熄灭并

冷却到室温,

打开f.

D中液体倒吸入C瓶中,C瓶中液

面上升,D中剩余液体为

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N2O2CO2

体积/mL4007525

体积分数/%80155

(2)偏小.

点评:熟练掌握二氧化碳、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根据题给的实验流程分析各步骤所发生的反应或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

23.CO+CuOCu+CO2 CO2+Ca(OH)2═CaCO3↓+H2O 除去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干净 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D中石灰水变浑浊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

解析:CO+CuOΔCu+CO2 CO2+Ca(OH)2═CaCO3↓+H2O 除去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干净 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D中石灰水变浑浊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烧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该实验流程是:A装置用来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若B不变浑浊,则证明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完全,从B中出来的气体就剩下氢气和一氧化碳,它们都会与氧化铜发生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D中出现混浊现象。即只要D中变混浊就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

【详解】

(1)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时能与氧化铜反应,小松同学说C装置中氧化铜变成红

色固体,则证明有CO,C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CuO Δ

Cu+CO2;

(2)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所以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实验室检验一氧化碳通常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然后再用澄清石灰水去检验二氧化碳。但该混合气体中原来就有二氧化碳,为了避免引起干扰,所以应该先把二氧化碳吸收完,则A装置目的就是除去二氧化碳,B装置用来检验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

(4)在检验过程中,当观察到A中石灰水变浑浊,B中灰水不变浑浊,D中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时,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

(5)由于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能污染空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上述实验尾气的一种处理方法是: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24.长颈漏斗锥形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锥形瓶中个导管中的空气没有排干净,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有氧气

2NH4C1+Ca(OH)22NH3↑+Ca

解析:长颈漏斗锥形瓶 CaCO3+2HCl=CaCl2+H2O+CO2↑锥形瓶中个导管中的空气没有排干净,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有氧气 2NH4C1+Ca(OH)2?2NH3↑+CaCl2+H2O A 易溶于水

溶液呈碱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a为长颈漏斗,b为锥形瓶

(2)此装置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收集气体前应该先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干净,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中会混入空气。此题中空气中的氧气会干扰实验。

(3)根据试题分析可知2NH4C1+Ca(OH)2?2NH3↑+CaCl2+H2O。因为需要加热,而且试剂都是,故选择固固加热型装置A。

(4)根据集气瓶中有液体进入,说明气体被吸收,故说明氨气溶于水。根据选取的装置E,可知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液体(含酚酞)变为红色,可知氨气的水溶液中有碱性物质存在。

25.石灰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DF 试管 A、I

2KClO32KCl+3O2↑带火星的木条 a 没有干燥的石蕊纸花不变色,石蕊的

解析:石灰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DF 试管 A、I 2KClO32KCl+3O2↑带火星的木条 a 没有干燥的石蕊纸花不变色,石蕊的

石蕊纸花变红色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铜丝网内的固体药品是石灰石;②该装置在操作上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利用图2中的仪器也可以组装具有相同优点的制备装置,我选用的仪器是:ADF;故答案为石灰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DF;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