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增强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增强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对当时逐显刻板化的传统教育的改造。 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我想,其部分原因是杜威及该学派人物举起“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旗帜,标榜自己为“现代教育”的革新派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后来者们在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时,夸大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推向极端而带来的种种误解和错误。但是如果我们摒弃这种“非此即彼”对立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就会发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并非完全对立、不同的,相反,还有不少共同之处,杜威的教育思想于赫尔巴特学说而言,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下面就让我们试图跳出“对立”的传统模式,从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学理论、历史地位等方面,深入了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容及异同点,从而加深我们对教育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传统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 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 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 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 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 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 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现代教 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 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看起来两者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他

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李萍 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离开了人以及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无法实现任何社会活动目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对象中的各个不同因素和环节,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管理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首先也应该是对人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不然就无从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一个学校如果不能明确地、坚定地抓住人这个核心,时时刻刻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个根本。忘掉或忽视人的积极性这一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以外的因素和环节上,那就是舍本逐末,难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以人为核心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都得到最优配置,进而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 一、学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伟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师是“人类之职业”中最为重要的职业。”“教育者,专门之业,学问者,终身之事”,“教师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要以关心学生的福祉为己任,为学生的发展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学生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人,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也是人;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一方面要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师置于突出的位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另一方面要有对于教师的正确认识,在物质生活已经大为改善的条件下,教师投身教育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他们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愿意在教育事业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本、德法兼治,把制度管理化与情感内化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

教育就是培养一种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一种习惯 南村小学刘晓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还是要学生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呢?我以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综合习惯,所以,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中国的教育理念习惯于让受教育者严格按照教育主持者的意志、愿望、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几千年以来,无论是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还是近代现代的教育体制,虽然在教育的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这种关系,却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变,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的距离。 现在的教育虽然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由于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考试的影响,教师学生都有一种“放不开”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按教师的目的去学习,能考出好成绩吗?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既让学生成才又要与教育要求相协调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那么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的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对行为等方方面面的一种良好的综合习惯的培养。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都要养成

不断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这实际上与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是一脉相通的。而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对事物开始感知认知的青少年阶段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如果养成了良好的综合习惯,对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养成这种良好的综合习惯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对学生从小就进行“习惯成自然”的培养。 国外发达国家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们大多数人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上了解一些。但我们是怎样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呢?我们完全可以对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一下反思:孩子在未入学之前,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是“孔融让梨”的“礼义”式教育;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事先要对孩子进行“循规蹈矩”的“规矩”式教育;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事,则对孩子进行“棍棒成才”的“打骂”式教育;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就要对他们进行“爱护新装”的“干净”式教育。孩子在入学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要求就相应地升了一级:成绩在班上一定要进入前三名,一定要获得“优秀三好学生”的荣誉,各种比赛一定要获奖,在学校一定不能犯任何错误,一定要遵守校规班纪,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更甚者还对孩子作出了许多“不能”的要求:不能与同学追逐打闹,不能与异性交朋友,不能多管与学习无关的“闲事”,不能去同学家玩,不能带同学来家里玩,不能看电视,不能去上网。凡此种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见吗?这样教育培养的结果,不难想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这样延续下去,那恐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习惯? 在广东东莞指导名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时,突发了一些灵感。是这样的:我指导的班主任所写的课题无一例外地都是关于习惯的,而且几乎都把教育定为培养习惯。我想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当下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并且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习惯的名言作为佐证:“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中国古代的格言也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类似关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说法古今中外有无数名言谚语,应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笼统地说培养习惯也会有问题。因为习惯就有好坏之分。而究竟要怎样去区分出好习惯与坏习惯,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 什么是好习惯?也是各说各的。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很难找到一个万能的好习惯。习惯这好坏全然要看实际的情境。抽烟喝酒一般被认为是坏习惯。可是,如果你身处一群烟鬼中,如果你不会这些,那么你被认为不够合群,不够哥们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勤俭节约一般来说是好习惯,可是,要是在市场经济下大家都不啥得花钱购物,应该用的也不用,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萧条下去。现在叫这种现象为“市场需求不足”。在《史记》中还记载过一个因为舍不得花钱,而葬送性命的故事。因为,这个人不肯把赎金交给对方,他小时候过惯了穷日子,节俭惯了,因此把金钱看得很重,结果酿成了大祸。 关于什么是坏习惯的问题上,记得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说法,就是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在这里不养成什么习惯竟然也算一种习惯,那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习惯就是长久重复同一种行为后形成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即习惯成自然。习惯显然是与一个人的自由与自主相对立的。一个习惯越少的人,就越容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纷争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纷争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杜威为主的现代教育是教育历史上的两大重要的理论流派,在考试的过程中以关于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常见考试内容的单选选择、填空、简答和辨析题目中,我们讲梳理两个人的相关考点,进行对比比较,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相关考点。 一、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1)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育和德育相结合。 (2)两个基础: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三个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4)四个阶段: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5)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二、现代教育—杜威 (1)一种方法:从做中学; (2)两个地位: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 (3)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四个“即”: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考题演练】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答案】C。 2.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学者是( )。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之父,也是传统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注意两位教育家地位的区分。 3.被看作是传统教育代表思想的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卢梭 3.【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教材中心的传统三中心,被称为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4.倡导活动中心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柏拉图 D.杜威 4.【答案】D。解析:杜威提出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学校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84366

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 为切实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实施“三个转变”,我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校实行了校级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及教职工全员竞聘的人事制度改革试点。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创设科学、文明、团结、奋进的育人环境;将学科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艺体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校教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爱校如家,强化了主人翁意识,树立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点。 在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让学校再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战略,让学校尽快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一)学校发展总体目标 校训:明德、求是、勤学、自强 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 工作策略:“一个目标、两种精神、三种管理、四个提高” 明确一个目标:保县内第一、争市内一流、创全国千所名校; 提倡两种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做好三种管理:层次管理、量化管理和全方位管理; 实现四个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效益提

高、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严谨治校、严格管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形成全校上下没有不育人的人,没有不育人的岗的良好风气。 牢固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观念,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名优教师评聘制,根据德、勤、能、绩考核,实行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和试用教师岗位制,实行档案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的结构工资和年薪目标制。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观念。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狠抓初、高中毕业班工作,加大对重点、名牌大学学生的培养。 (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争创“国重”软件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我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特别强调教师素质的提高: 1.政治素质;全体教职员工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增强历史使命感,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拼搏。 2.人文素质:教师应注重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品位的提高。多一些正气、少一些邪气;多一些雅气、少一些俗气。用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立身行事去感化学生。 3.师德素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继续加强《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热爱学生”。 4.育人水平与职业技能:学校不断提高教职工的专业素养和运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名言通俗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教育当中的基础之基础。人们常说,小学教育就是要打好基础。基础是什么?文化学科是基础,良好的习惯更是基础,且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对于学校来说,“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校都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可在我们见到的具体的人与事当中,学生的良好习惯并非那么容易形成。在学校的组织下许多学生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许多学生背《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许多学生学习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完成,自觉学习却很难做到。由此看来,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确实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一、为什么小学生良好习惯难养成? 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的习惯是很自然的,不费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则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养成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正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一些追求教育功利性的思想将养成教育打了折扣。 1、家庭教育溺爱、包办,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前家庭教

育已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所有的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为孩子的教育舍得投入,送孩子炼特长、学文化、补功课已成了大家的热捧,有的甚至明确跟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家里什么都不要做,加上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从而,忽视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溺爱”“包办”的做法,其教育行为出现了“四过”: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以致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目空一切、娇气、脆弱、无能等特征。有的家庭即使对孩子有过习惯养成的要求,也难以细化明确,难以说清其中的道理,难以坚持,难以克服自身身上的不良习惯。 2、学校教育眼高手低、知识化、成人化。以往学校工作中,虽然从指导思想上并未忽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是教育头绪过多,活动频繁,常常顾此失彼,有始无终;小学生行为规范条目过多,难以逐条落实、以致不少行为规范成为空文;对学生要求过多,缺乏行为指导,甚少发动学生自己分析学生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够严格,由于行为规范过多,事实上也难以对违规行为都严格处置。小学生大道理、小道理都能讲一点,但往往都不能见诸行动;多数学生有上进的愿望,也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但未必都能坚持。 其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其根本的使命是为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潜能。因此,小学教育应该坚持和体现基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书心得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真的是他们的领悟能力有问题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生活当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颇有收获。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当然良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且不会觉得痛苦,大了以后反而难了。因为习

惯是潜意识的自动功能,是行为的载体,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习惯从孩子小时培养也许不到10次就行,等长大以后培养,一般都需要连续进行21天以上才行,但若要固定下来要90天左右,一般人很难做到。 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重复或多次的练习,所谓“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纠正不良习惯,“习非成是”就是说长久按错的去实践就会把非当成是了。所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一方面要逐步养成好习惯,一方面纠正坏习惯,而且不要等到坏习惯形成了才来纠正 一旦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都将有新的收获,那就将感到快乐无比。

论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

论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 【摘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学生学习动力中的影响力、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和民族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等进行了探索。指出中国教育将来的蓬勃快速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是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教育发展为什么学习,是每个学生应该思考的永恒的问题。学习要有动力,学习主要有两个动力,一个是爱好热爱,这是主动的更多是天生的原动力,还有一种是学习的目的,这是理性的动力。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接受学习的信仰,有很多的视角,那就是给学生以使命感,这是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学生的历史使命,切入点不仅仅是对学习本身的热爱,而是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使命感,学习是一条通往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一、学而优则仕思想在学生学习动力中的影响 在中国的国情中教育和人才选拔,人生价值实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科举制度开始于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即605年正式开始设置进士科,目的只是考核参选者对当时时事的看法,并且按考试成绩来选拔可用之才。科举制度,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终止,

经历了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在这1300多年中,科举是和从政紧密相连的,学而优则仕,是主流思想。毫无疑问,这不仅仅是教育,而且是一种选拔机制,立足于基层,代表了一千多年前的当时最平等的选拔机制。研究历史研究教育都必须立足当时的情形和社会伦理社会秩序,不能用1500 年后的思想角度和社会认知匡正1500年前的科举制度。同时期,西方国家上升通道,还是被贵族牢牢把握和垄断。 科举制度解体了,但思想绝不是消逝得无影无踪。科举制度在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学而优则仕,勤奋向上的思想,深入中华文化,植入骨髓,成为教育思想重要的一部分,对今天的教育制度,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更深远的影响是整个民族对知识和学习的信仰。今天的网络,思想激烈撞击,对学习改变命运,学习上升社会层次,学习提升人生价值,等等来源于历史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 历史上很多朝代,严重降低商人地位,商人不能融入主流,不能得到尊重和社会价值认同,本质就是不通过学习,钱不能买来社会价值的成功。这样思想主导之下,学习成了唯一的出路。在很多渠道可以得到社会承认得到人生价值实现的今天,学而优则仕,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出路。这种现状本质是社会更加平等自由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学而优则仕,即使还是主流,也逐步让出了一部分渠道分流给社会其它上升渠道。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讲话稿

达县石桥镇列宁街小学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讲话稿 同学们: 大家好!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咱们今天的活动就是培养大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学们,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根据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这是我校乃至全国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你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是从这个民族的多数人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因此,抓好你们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把“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经过同学们的不断努力,大家的精神面貌,学风以及校园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好转,同学们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把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落在实处呢?

事实告诉我们,哪一班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得好,这一班出的优秀人才就会多,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高。他们到社会上成了有用的人才,也仍念念不忘学校、老师对他们的教诲。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单靠学科成绩来显现,行为习惯更是最直观的表现。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可见,文明习惯——特别是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简单的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下面,我们从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个方面,说一说应该养成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老师时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时,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们、老师们提起教育来往往与孩子的分数挂钩,与孩子的智商挂钩,“德、智、体、美、劳”中只剩下了一个“智”字,于是高分你能者出现了,有地无德者出现了,于是我国留学于国外地人高才生会因为嫉妒去开枪行凶。我们国内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身体不合格竟会持刀伤人……是心理素质问题么?是性格问题吗?我认为答案很简单,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忽略了道德习惯的培养。而道德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我从书上看到有些人嘲笑英国人吝啬,事例是有个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吃苹果,连苹果核都吃掉了,事后一问那个英国人才知道原来公共汽车上没有果皮箱,人家吃完苹果没处丢核,只好吃下去,我很敬佩这个人,因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教养;不能随地乱丢东西,他就一直那样做,即使条件不充足他也不会改变习惯。还有些书刊上介绍美国的学生经常带着糖果,下课后会说笑间吃几块糖,但都很自然地把糖纸放到口袋中或书包里,从没有人扔到地上。而我们这些号称“文明三古国”里的中国人呢?我亲眼见过许多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站在车站等车时吃些糖果,随手将纸扔到地上,她们身边就有垃圾筒;也曾亲眼见过一些孩子打骂长辈,他的父母就站在一边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即使他上最好的学校得最高的分数他也不会成功,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习惯。基本的道德习惯包括什么呢?它包括孝敬

父母、尊敬师长、言行一致、关心同情他人、热爱劳动、有责任心、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不浪费、文明礼貌等等。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而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做事不会礼仪,那不管他是什么性格,做出事情来都会很不合适。中国自古以来是以讲道德著称的,经历了“五四”新旧文化交替,经历了1949年不同社会体制的变换,经历了“大年浩劫”对一切古旧文化的否定,使得很多人茫然,失去了方向,而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又太注重物质文明,使得精神文明被忽略了,道德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今,看到关鸿羽所著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把德育放到了首位,而且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述道德习惯的培养,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培养道德习惯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重视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 认认真真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著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完后不由得感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非这本书有多重,而是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让我深深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育产生和发展,道德的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个百年的话题。 一,如何准确定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科学内涵呢? 传统教育派是指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传统教育的内涵: 对于传统教育,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广义的传统教育,主要指历史上全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产物,这是一个内涵不断获得丰富的范畴,没有确定的时间界限。“任何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形态,本身就会形成一种传统。”今天的现代教育即刻就成为传统教育,而传统教育曾经是过去的现代教育。第二,狭义的传统教育,凡是适应过去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体系等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方式、制度和体系都可称为传统教育。这也是多数人比较赞同的。第三,最狭义的传统教育,主要指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定的概念,由学派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专指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 这一流派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派是指以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流派。现代教育的内涵: 现代教育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最广义的现代教育。凡是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含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看,现代教育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第二,广义的现代教育。相对于古代社会而言,现代社会必然相应地产生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主要指适应社会生产、生活发展迅速变化的教育。这是多数人对现代教育所持有的观点。第三,狭义的现代教育。这主要指当代反映新技术革命形势的教育,亦即当代教育。今天的现代教育主要指在内容上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应用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第四,最狭义的现代教育。这相对于最狭义的传统教育而言,主要专指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在苏联教育学中,也指赞可夫和达维多夫等人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这一教育流派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XXX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和《英才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等文件要求,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英才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以下简称《守则》、《规范》)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核心,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将养成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

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领导机构 成立以学部牵头,政教处、教务处、学生会、团委负责日常管理,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委会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机构。让全体师生共同参加,全程参与。政教处负责养成教育实施的日常事务的处理与考评。 四、活动内容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事抓、抓小事。结合《守则》、《规范》,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活动。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都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 (1)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并正确评价。 (2)善于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勤于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敢于提问和发表个人不同的看法。 (3)与人合作的习惯。在学习中,应善于与人交流,探讨问题时,应接受不同的意见与观点的存在。特别是结合“学习互助组”的活动,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笔记 弦歌南校区刘文明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事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 ●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行为习惯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是智力习惯。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维护好孩子的心力。就是用自己精神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孩子的心灵,然后,自然就会自觉地区引爆大脑的潜能,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 ●言传身教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父母可以经常检查一下自身的习惯,或者让孩子来分析父母的习惯。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做到一定程度就是文化,或者说,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对话与交流,一种忘我的情怀,一种综合,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教育之所以是大智慧,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因此,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是,要有热情,要有

情感参与,要有灵魂,也就是说,要从文化层面上来把握其真谛,否则很容易成为教条。 ●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 ●天下大事比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把最简单的事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习惯的特征:简单,自然,后天性,可变,情境性。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就需要经过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

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

. 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着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成本高,投资大。 由于电脑等其他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资金,这对于资金来源不充足的学校来说,短期内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教学,还是望尘莫及,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讲,更是难以实现。 2.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缺乏心理沟通。 由于授课教师通常要在微机前边讲解边进行微机操作,直接影响到手式、表情和动作的发挥,课堂上很难形成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 3.教学速度过快,学生笔记跟不上、思路跟不上,影响听课效果。 由于信息容量大,授课内容多,当场消化困难。教学过程中,一般强调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作用,但教师授课是微机操作,而学生则是手工记录,这种人、机速度的悬殊性,使得学生的笔记跟不上授课进度,加重了学生的听课负担,并给课后复习增加了难度。 4.信息超量,容易出现“迷航”现象。 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不写板书,教师一般都要安排更多的内容在课堂讲授。由于信息量过大且屏幕变换速度快,学生掌握不好难点和重点,或是由于教师讲课速度快,有些学生对重点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完全理解,且笔记跟不上,又影响了课后复习和对下一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了解决听课中的问题,学生通常需要在课下查找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完成作业等,这些环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督促指导以及条件保证也很难顺利进行。 5.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容易使教师放松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会约束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其课堂教学思路一定要按课件设计来进行,学生只能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对教学环境和设施依赖性过强,有失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中受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程度过大,如停电、网络与计算机运行出现故障、教室光线弱、教师操作技术的欠缺等,都会拖延耽误教学时间,进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进程。 1 / 1'.

中小学培养目标

谈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讨论中小学的教育问题,首先应该回答,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本人认为,学生通过中小学的学习,首先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也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行为处事要遵守道德规范,要遵守法律法规,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但目前的状况,我们的中小学在这方面教育的效果实在是令人担忧。倒不是说学校缺少道德规范方面的教学内容,而是方式方法实在成问题。关于做人道理方面,不是光靠课堂简单的灌输就有用的,就拿我们这一代为例,我们从小就是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长大的,但是长大后一接触社会,看到了社会如此的腐败,小时后受到的教育很快就被彻底地粉碎。因此灌输没有用的。例如,我们经常在教育孩子要诚实,但在语文课的写作文或写读后感时,若写出真实的想法,因为思想不够高尚,而只能得低分,甚至要求重写;而那些学大人样写一些假、大、空的大道理的人,却可以得高分,这实际上难道不是在鼓励学生们说假话吗?从小就培养说这些套话、空话,这样的写作能力有什么意义?!所以说,在教学生如何做人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很有问题的。 第二方面,要教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安全保护知识,培养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方面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还是不够重视,一般都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家长当然有责任,但学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设置专门的课程。 第三方面才是科学基础知识,目的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方面,我们的学校已经足够重视了,但方式方法上都不合式,采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没有好处,而往往适得其反。许多知识点的要求太高,现在中学学的许多都是以前大学才教的知识,小学却在学以前中学才教的知识,这是违反人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格的培养,这方面我们的中小学应该基本上没有考虑,主要是难度很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如何因材施教,完善每个学生的人格,确实是很难的事情。但我们的学校、老师,应该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注意到人格的培养问题。总之,我认为,我们的中小学应该为社会培养出诚实善良、遵纪守法、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具有自理能力的青少年。至于培养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文学家、技师、企业家等等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任务。 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