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常用灭菌方法简介

一、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

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

辐射灭菌。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

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采用辐射灭菌法灭菌后的产品其SAL应《10-6。γ射线辐射灭菌所控制的参数 主要是辐射剂量(指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该剂量的制定应考虑灭菌物品的

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事先应验证所使用的剂

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

25KGy。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 剂量灭菌。灭

菌前,应对被灭菌物品微生物污染的数量和抗辐射强度进行测定,以评价灭菌

过程赋予该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灭菌时,应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 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如采用 与灭菌物品一起被

辐射的放射性剂量计,剂量计要置于规定的部位。在初安装时剂量计应用标准

源进行校正,并定期进行再校正。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

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

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

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

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干热

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

测定。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

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

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干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中的温度分布符合设定的标准及确定最冷点位置等。

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细菌内毒素 灭活验证试验是证明除热原过程有效性的试验。一般将小于1000单位的细菌内

毒素加入待去热原的物品中,证明该去热原工艺能使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

单位。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所用的细菌内毒素一般为大肠埃希菌内毒素 (Escherichia coli endoxin )。

三、湿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压力蒸汽灭菌器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 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该法灭菌能力强,

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

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

菌。流通蒸汽不能完全杀灭细菌孢子,一般可作为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

菌手段。

湿热灭菌条件通常采用121℃*15min、121℃*30min、或116℃*40min的程序,也可 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但必须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对热稳定的物

品,可采用过度杀灭法,其SAL应《10-12。热稳定性较差产品的标准灭菌时间

F0[指灭菌温度为121℃,生物指示菌的耐热参数D值为1分,灭菌温度系数Z值

为10.0℃时的标准灭菌时间(121℃下计算的微生物等效灭活率)]一般不低于

8min。如产品的热稳定性很差时,可允许湿热灭菌的F0低于8,此情况下,应在

生产全过程中,对产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严加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微生物

污染水平,确保被灭菌产品达到无菌保证要求。

采用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

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湿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在不同装载时可能存在的冷点。当用生物指示剂进

一步确认灭菌效果时,应将其置于冷点处。本法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

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四、气体灭菌法

本法系指用化学消毒剂形成的气体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

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O3)等,本法适用 于在气体中稳定的

物品灭菌。采用气体灭菌法时,应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

毒性。

本法中最常用的气体是环氧乙烷,一般与80%~90%的惰性气体混合使用,在

充有灭菌气体的高压腔室内进行。该法可用于医疗器械,塑料制品等不能采用

高温灭菌的物品灭菌。含氯的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则不宜使用本法灭

菌。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灭菌柜内的温度、湿度、灭菌气体浓度、灭菌时间是 影响灭菌效果的重要因数。可采用下列灭菌条件:

温度 (54±10)℃

相对湿度(60±10)%

灭菌压力 8*10〈5〉Pa

灭菌时间 90min

灭菌条件应予验证 灭菌时,将灭菌腔室先抽成真空,然后通入蒸汽使腔室 内达到设定的温湿度平衡的额定值,再通入经过滤和预热的环氧乙烷气体。灭

菌过程中,应严密监控腔室的温度、湿度、压力、环氧乙烷浓度及灭菌时间。

必要时使用生物指示剂监控灭菌效果。本法灭菌程序的控制具有一定难度,整

个灭菌过程应在技术熟练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灭菌后,应采取新鲜空气置换,

使残留环氧乙烷和其他易挥发性残留物消散。并对灭菌物品中的环氧乙烷残留

物和反应产物进行监控,以证明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度,避免产生毒性。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应进行泄露试验,以确认灭菌腔室的密闭性。灭菌程

序确认时,还应考虑物品包装材料和灭菌腔室中物品的排列方式对灭菌气体的

扩散和渗透的影响。生物指示剂一般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五、过滤除菌法

本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空滤材的原理以除去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 方法。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

除菌过滤器采用孔径分布均匀的微孔滤膜作过滤材料,微孔滤膜分亲水性和 疏水性两种。滤膜材质依过滤物品的性质及过滤目的而定。药品生产中采用的

除菌滤膜孔径一般不超过0.22um。过滤器不得对被滤过成分有吸附作用,也不能

释放物质,不得有纤维脱落,禁用含石棉的过滤器。滤器和滤膜在使用前应进

行洁净处理,并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或作在线灭菌。更换品种和批次应先清洗

滤器,再更换滤膜。

过滤过程中无菌保证与过滤液体的初始生物负荷及过滤器的对数下降值LRV( log reduction value )有关。LRV系指规定条件下,被过滤液体过滤前的微生物数量 与过滤后的微生物数量比的常用对数值。即:

LRV =lgN0-lgN

式中 N0为产品除菌前的微生物数量;

N为产品除菌后的微生物数量。

LRV用于表示过滤器的过滤除菌效率,对孔径为0.22um的过滤器而言,要求每

1cm2有效过滤器面积的LRV应不小于7。因此过滤除菌时,被过滤产品总的污染

量应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为保证过滤除菌效果,可使用两个过滤器串连过滤,

或在灌装前用过滤器进行再次过滤。

在过滤除菌中,一般无法对全过程中过滤器的关键参数(滤膜孔径的大小及

分布,滤膜的完整性及LRV)进行监控。因此,在每一次过滤除菌前后均应作

滤器的完整性试验,即气泡点试验或压力维持试验或气体扩散流量试验,确认

滤膜在除菌过滤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除菌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进行验证,

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工作日,否则应进行验证。

过滤除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

通过过滤除菌法达到无菌产品应严密监控其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建议在无菌

环境下进行过滤操作。相关的设备、包装容器、塞子及其他物品应采用适当的

方法进行灭菌,并防止再污染。

六、环氧乙烷灭菌法

环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芳香醚味,沸点为10.8℃,嗅阈值为760 mg/m~1064mg/m,密度为1.52;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其最低燃烧浓度为3%。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

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属灭菌剂。

环氧乙烷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故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例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文件、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内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环氧乙烷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1、环氧乙烷灭菌程序需包括预热、预湿、抽真空、通入气化环氧乙烷达到预定浓度、维持灭菌时间、清除灭菌柜内环氧乙烷气体、解析以去除灭菌物品内环氧乙烷的残留。

2、环氧乙烷灭菌时可采用100%纯环氧乙烷或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禁止使用氟利昂。

3、解析可以在环氧乙烷灭菌柜内继续进行,也可以放入专门的通风柜内,不应采用自然通风法。反复输入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可滤除≥0.3um粒子99.6%以上。

4、环氧乙烷残留主要是指环氧乙烷灭菌后留在物品和包装材料内的环氧乙烷和它的两个副产品氯乙醇乙烷和乙二醇乙烷;接触过量环氧乙烷残留可引起病人灼伤和刺激。环氧乙烷残留的多少与灭菌物品材料、灭菌的参数、包装材料和包装大小、装载量、解析参数等有关。聚氯乙烯导管在60℃时,解析8h;50℃时,解析12h。有些材料可缩短解析时间,如金属和玻璃可立即使用,有些材料需延长解析时间如内置起搏器。5)环氧乙烷排放: 医院环

氧乙烷排放首选大气,安装时要求: 必须有专门的排气管道系统,排气管材料必须为环氧乙烷不能通透如铜管等。距排气口7.6m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易燃物和建筑物的入风口如门或窗;若排气管的垂直部分长度超过3m时必须加装集水器,勿使排气管有凹陷或回圈造成水气聚积或冬季时结冰,阻塞管道;排气管应导至室外,并于出口处反转向下,以防止水气留在管壁或造成管壁阻塞;必须请专业的安装工程师,并结合环氧乙烷灭菌器生产厂商的要求进行安装。如环氧乙烷向水中排放,整个排放系统(管道,水槽等)必须密封,否则大量带热的环氧乙烷会由水中溢出,污染周围的工作环境。

七、臭氧灭菌法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O3灭菌有以下3种形式:

1.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2.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3.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

臭氧灭菌的速度和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它的高氧化还原电位决定它对氧化、脱色、除味方面的广泛应用,有人研究指出,臭氧溶解于水中,几乎能够杀水中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铁、锰、铬、硫酸盐、酚、苯、氧化物等,还可分解有机物及灭藻等。

臭氧消毒灭菌方法与常规的灭菌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高效性。臭氧消毒灭菌是以空气为煤质,不需要其他任何辅助材料和添加剂。所体包容性好,灭菌彻底,同进还有很强的除霉、腥、臭等异味的功能。

(2)高洁净性。臭氧快速分解为氧的特征,是臭氧作为消毒灭菌的独特优点。臭氧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产生的,消毒过程中,多余的氧在30分钟后又结合成氧分子,不存在任何残留物,解决了消毒剂消毒方法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省去了消毒结束后的再次清洁。

(3)方便性。臭氧灭菌器一般安装在洁净室或者空气净化系统中或灭菌室内(如臭氧灭菌柜,传递窗等)。根据调试验证的灭菌浓度及时间,设置灭菌器的按时间开启及运行时间,操作使用方便。

(4)经济性。通过臭氧消毒灭菌在诸多制药行业及医疗卫生单位的使用及运行比较,臭氧消毒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当今工业快速发展中,环保问题特别重要,而臭氧消毒却避免了其他消毒方法产生的二次污染。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含氯消毒剂 C.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 C.10.2 使用方法 C.10.2.1 消毒液配制 根据新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具体计算方法及配制步骤按C.9.1.2.1进行。 C.10.2.2 消毒方法 C.10.2.2.1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氮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C.10.2.2.2 擦拭法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C10.2.2.3 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 mg/L~700 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C10.2.2.4干粉消毒法对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分泌物、排泄物中,使有效氯含量达到10000mg/L,搅拌后作用>2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h后排放。 C10.3 注意事项 C10.3 .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液应现配现用,使用时限≤24h。 C10.3.2 配置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 C10.3.3 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绣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使用。 C10.3.4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16 煮沸消毒 C.16.1 适用范围 适用于金属、玻璃制品、餐饮具、织物或其他耐热、耐湿物品的消毒。 C.16.2 使用方法 将待消毒物品完全浸没水中,加热水沸腾后维持≥15min。

(完整版)常用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 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有:热力消毒和灭菌(湿热)、化学药物消毒和灭菌(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戍二醛、甲醛、乙醇等),以及紫外线消毒和电放辐射灭菌。现分述如下: 一、湿热消毒和灭菌 湿热灭菌原理主要是通过凝固菌体蛋白质而杀死微生物。湿热杀死微生物的能力比干热强,因为湿热消毒可以使菌体蛋白质含水量增加,从而易于被热力所凝固,加速了微生物的死亡。 (一)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方法简单,应用方便,不需要特殊设施,花费不多而效果可靠。缺点是消毒物品被浸湿,而且处理后再污染的可能性增多。 煮沸消毒适用于消毒食具、食物、棉织品、金属及玻璃制品等。当水温达到100℃时细菌繁殖体几乎立刻死亡,通常在水沸腾后再煮5-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细菌芽胞抗热能力较强,有些芽胞煮沸数小时才能将其杀灭,因此煮沸消毒一般不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煮沸消毒时应注意:

1.消毒时间应从水煮沸后算起; 2.煮沸过程中不要加入新的消毒物品; 3.被消毒物品应全部浸入水中; 4.碗盘等不透水物品应垂直放置,以利对流; 5.消费物品不应放置过多,一般不应超过容器高的四分之三; 6.消毒导热不良的物品时应适当延长煮沸时间。 (二)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是热力灭菌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穿透力强、灭菌效果可靠,能灭杀所有微生物。穿透力强的原因主要是蒸汽凝结时释放出的潜热和凝聚收缩后产生的负压加速了蒸气对物品的穿透,使物品的深部也能很快达到灭菌所需的温度。 压力蒸汽灭菌的持续时间应从灭菌器内达到要求温度时算起,至灭菌完成时为止。总时间包括: 1.热力穿透时间;2.消毒维持时间,即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一般用杀灭嗜热脂肠杆菌芽胞所需时间来表示(在121℃里需12分钟、132℃时需2分钟、115℃需30分钟);3.安全时间(一般为消毒维持时间的一半)。其中热力穿透时间是指灭菌柜内达到灭菌温度至消毒物品中心部位亦达到灭菌温度所需时间,该时间长短取决于消毒物品的性质、包装大小、安放情

医院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医院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拖把: 应有明显标识,严格分区使用。 1)一般办公室、病室、治疗室、换药室走廊每次使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分泌物、血液、排泄物时,先用1000mg/L有效氯适量到在污染地面30min后,用拖把拖干净,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3)传染病区,使用后先消毒,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 针灸针: 高压蒸汽消毒;一定要消毒彻底,以免交叉感染! 体温表消毒方法: 1.每周浸泡用肥皂水清洗两次(周一、周四),用75%酒精浸泡,不填加,每周更换两次。 2.遇有传染病人用过的体温表,需用0.05%有效氯消毒半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放入酒精浸泡。 3.病人处不可放置体温表,随用随取,及时消毒。 4.每月监测体温表检测,并登记。方法如下:将体温表中的汞柱甩至35℃以下,放入36℃以上、42℃以下水温中浸泡3分钟,取出后体温表中汞柱误差在0.2之间为合格。 血压计终末消毒方法: 1.污染的血压计袖带使用0.05%有效氯即刻消毒,消毒半小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污染的血压计用0.05%有效氯擦拭消

毒。 2.无法撤掉的要关闭阀门后,再进行消毒。 3.传染病人固定专用血压计,定时每周消毒一次。 4.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方法如下: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后晾干,再用紫外线双面消毒半小时。 简易呼吸器消毒: 1. 接口与面罩用酒精擦拭,球囊污染用肥皂水清洗。 2. 人工呼吸器使用后消毒,避污保存。 3. 气管插管导丝使用后灭菌保存。 呼吸机冷凝水终末消毒: 1.配制0.1%有效氯装在密闭容器中,积水器中冷凝水达1/2满时倾倒,将冷凝水倒入容器中,半小时后倒入卫生间污水系统。 2.呼吸机管路积水瓶处于直立状态,避免冷凝水倒灌 公用水杯、痰杯、拖鞋: 用后使用0.05%有效氯消毒。 便器消毒: 1. 浸泡便器消毒液每日更换,配置成0.1%有效氯完全浸泡再消 毒液中,一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2. 公用便器每次用后消毒,消毒后及时晾干备用。 3. 自备便器每周集中消毒一次。 止血带消毒: 止血带消毒液每日更换,配置成0.05%有效氯,每次使用后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半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雾化器消毒: 1. 使用后用0.05%有效氯擦拭,管道每次使用后用 0.05%效 氯消毒半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2. 一次性雾化管道每次使用后清洁,需60℃以上热水冲洗,面 罩避污保存。

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一、普通喷雾消毒法 指用普通喷雾器喷洒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的处理方法,各种农用和医用喷雾器均可应用。 1.适用范围普通喷雾消毒法适用于对物体(品)表面、室内墙面和地面、室外建筑物和帐篷表面、地面、车辆外表面、装备及植被等实施消毒。 2.使用要求先从足下喷洒,开辟无害化通道至操作端点,而后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喷洒。 3.注意事项 (1)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配戴防护口罩、眼镜,穿防护服。 (2)室内喷雾时,喷前将食品、衣被及其他不需消毒的物品收叠放好,或用塑料膜覆盖防湿。 (3)室外喷雾时,消毒人员应站在上风向。 二、气溶胶喷雾消毒法

指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液进行空气或物体表面消 毒的处理方法,雾粒直径20μm以下者占90%以上。由于所喷雾粒小,浮于空气中易蒸发,可兼收喷雾和熏蒸之效。喷雾时,可使用QPQ-1型喷雾器及产生直径在20μm以下雾粒的其他喷雾器。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室内、坑道、车辆、帐篷内空气和物体表面实施消毒。 2.使用要求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自上而下、由左向右顺序喷雾。喷雾量以消毒剂溶液可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或消毒液的雾团充满空间为度。作用30~60min后,打开门窗通风,驱除空气中残留的消毒液的雾粒及气味。 3.注意事项同普通喷雾消毒法,特别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三、擦拭消毒法 指用布或其他擦拭物浸以消毒剂溶液,擦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家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玩具、器械、车辆和装备等物体表面,以及医院和实验室环境表面实施消毒处理。

2.使用要求消毒时,用干净的布或其他物品浸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拟消毒物品表面,作用至所用消毒剂要求的时间后,再用清水擦洗,去除残留消毒剂,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漂白等损坏作用。 3.注意事项 (1)不耐湿物品表面不能应用该方法实施消毒处理; (2)擦拭时应防止遗漏; (3)污物可导致消毒剂有效浓度下降,因此表面污物较多时,应适时更新消毒液,防止污物中的病原体对消毒剂溶液的污染。 四、浸泡消毒法 指将待消毒物品全部浸没于消毒剂溶液内进行消毒的 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用于对耐湿器械、玻璃器皿、餐(饮)具、生活用具及衣物等实施消毒与灭菌。 2.使用要求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同时充满消毒剂溶液。消毒或灭菌至要求的作用时间,应及时取出消毒物品用清水或无菌水清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 事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一:84消毒液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84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清洗时带好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此外在清洗一般物体表面时,与水(冷水)的配比为1:100,消毒时间约为20分钟,而且擦拭、喷洒、拖洗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 在用84清洗白色织物时,浓度要低,一般是1:160,配比好后将衣物放入水中,切不可将84消毒液直接倒在衣物上或用84消毒液清洗有色衣物,浸泡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即可,且在浸泡消毒后仍要用清水多次冲洗。 学校在除臭消毒时,清理下水管道、厨房水槽、沟渠、垃圾桶等,可直接倒入84消毒原液两瓶盖或者有原液喷洒在物品的表面,1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许多人正是忽略了清水二次清理这一步而导致84中的刺激性气味刺激了呼吸道,对人体造成了损伤。 学校可以借鉴医院清洗医院污染物品时配比为1:50,且消毒时间长至30分钟。在浸泡、喷洒消毒后用清水再清洗1-2遍洗净晾干。84消毒液使用后会残留在物体表面,挥发进入空气中,其刺激性气味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其中的氯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增大了致癌、致畸的风险,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医院在用84消毒液稀释液清扫完地面、扶手时,要再用清水擦拭2遍以防残留物对人体造成损害。

在使用84消毒液后,还要注意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尽快散尽残留的刺激性气味。在清理完器具用品后,最好在太阳下晾晒一会。 二、84消毒液使用不当的后果: 若家庭中在使用84消毒液后未进行二次清洗和通风,那么在吸入84消毒液挥发出来的气体后,机体可能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此时应将患者迅速的转往空气新鲜处,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再即刻联系就医。 有一则新闻,家住北京的王女士在清洁马桶时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一起倒入马桶中,结果在清洗一段时间后晕倒,被送入医院抢救。 只是清洗马桶,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因为洁厕灵的成分中含有盐酸,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的氯气。氯气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 三、注意事项: 大家切记不要将84消毒液与酸性清洁产品混用,在不了解产品的成分时,每次只使用一种清洁产品,确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危害人体。在储存酒精、84消毒液时,无论量多量少,切记不要二者混储,必须分开储存,并妥善

八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对比

八种消毒方法的对比 之前,有网友一起讨论,空气消毒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其实没有 所谓的最好,只是看看哪种最适合您。为此,我整理了8 种空气消毒方法,主要从消毒原理已经消毒效率进行评价,供各位朋友参考选择:常见应用方法: 1、臭氧消毒法: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可以氧化并穿透细菌细胞壁而杀死细菌。但不能除尘,室 内必须没有人,并容易损坏一些易氧化的物品,对表面微生物作用较小。臭氧对人的呼吸道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应用广泛,但越来越多的报导不 主张使用臭氧消毒方法。消毒效率在91~92%之间。 2、紫外照射法:如果应用在空调系统中效果非常差,因为空气流速高,细菌受照的剂量非常小,不能除尘。WHO 和欧盟GMP 都已经宣布其 为通常不被接受的方法,更不能作为最终灭菌。消毒效率在 82~84%。 3、甲醛熏蒸法:甲醛是一种化学试剂,已经宣布致癌,消毒效率大 概在77~78%。 4、超低阻高中效过滤器:这是一种物理阻隔的方法,常规风口上的 阻力是粗效的三分之一,但效率很高,对于大于0.5 微米的效率可达

80%,重量轻,安装方便。消毒效率在92~98%(一次通过的除菌效率) 5、高效过滤器:也是物理阻隔,没有副作用,卫生部消毒规范指出洁净室空气灭菌只用空气净化过滤方式。这种消毒效率可达99.9% 甚至更高(一次的效率) 由于细菌不会单独存在,都需要附着在粒子上,因此,高效其实是最好的消毒,控制好人员的规范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消毒只是一种辅助。 除此之外,再汇总几个消毒方法,供参考吧: 6、等离子法:这种方法是在气体在加热或者强电磁场作用下产生高度电离的电子云,其中的活性自由基和射线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效率很低70%以下。 7、电子灭菌灯:一种物理方法,没什么破坏,消毒效率平均85%。 8、负离子法:在电场、紫外、射线和水的撞击下使空气电离而产生,可吸附尘埃粒子变成重离子而沉降,缺点是有二次扬尘,在空调系统中不会使用。消毒效率73%左右

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常用灭菌方法简介 一、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 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 辐射灭菌。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 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采用辐射灭菌法灭菌后的产品其SAL应《10-6。γ射线辐射灭菌所控制的参数 主要是辐射剂量(指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该剂量的制定应考虑灭菌物品的 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事先应验证所使用的剂 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 25KGy。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 剂量灭菌。灭 菌前,应对被灭菌物品微生物污染的数量和抗辐射强度进行测定,以评价灭菌 过程赋予该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灭菌时,应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 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如采用 与灭菌物品一起被 辐射的放射性剂量计,剂量计要置于规定的部位。在初安装时剂量计应用标准 源进行校正,并定期进行再校正。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 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 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 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 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干热 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 测定。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 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

常见的灭菌方法

常见灭菌方法 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 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车间的一些金属器皿可以用此法进行消毒灭菌。咱们涂抹的时候剪刀要在酒精灯上灼烧就是要达到灭菌的目的。)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可以适用于车间的金属器械消毒杀菌)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备注:车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用90℃以上的沸水进行消毒。 (3)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微生物室使用的灭菌方法)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六氯酚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教案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 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 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 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表型phenotype—特定环境中生物体表现出的种种形 态与生理特征。 变异variation—遗传型的改变。 适应或饰变modification—表型的改变。 基因—指带有足以决定一个蛋白质全部组成所需信息 的最短DNA片段。 菌株克隆—指一组遗传型相同的细胞群。 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 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

食品常用杀菌方法

食品常用杀菌方法 (1)超高压杀菌技术:食品超高压杀菌(高静水压杀菌)就是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完好后,放人液体介质(通常是食用油、甘油、油与水的乳液)中,100~1000 MPa压力下作用一定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的要求。其灭菌的基本原理就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酶的活性和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来实现的。在400~600 MPa的压力下,可以杀灭细菌、酵母菌、霉菌,避免了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因此,能更好地保持食品固有的色、香、味,达到延长保存期的效果。 (2)低温杀菌:低温杀菌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部分杀菌的加热方法。通常使用100℃以下的温度。由于低温杀菌后,食品中的菌残存较多,为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再使用冷藏、发酵、加入添加剂、脱氧等加工技术。该法主要适用于pH 4.5以下的酸性食品及采用较强加热处理会明显导致品质降低的食品。在近几年,对牛奶及保存期较短的商品也采用该法。 (3)巴氏杀菌法:巴氏杀菌是指温度比较低的热处理方式,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它是一门古老的技术,由19世纪法国医生巴斯德首创,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巴氏杀菌是最早的杀菌方法,利用热水作为传热介质。杀菌条件为61~63 ℃,30 min,或72~75 ℃,10~15 min。加热时应注意物料表面温度较内部温度低4~5 ℃;此外,当表面产生气泡时,泡沫部分难以达到杀菌要求。这种杀菌方法,由于所需时间长,生产过程不连续,长时间受热容易使某些热敏成分变化,杀菌也不够理想。目前在大中型食品厂中已很少采用。 (4)超高温瞬间杀菌:超高温杀菌简称UHT杀菌。一般加热温度为125~150 ℃,加热时间2~8 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称为UHT杀菌。这种杀菌方法,能在瞬间达到杀菌目的,杀菌效果特别好,几乎可以达到或接近灭菌要求,而引起的化学变化很小。它具有提高处理能力、节约能源、缩小设备体

医院消毒和灭菌常用方法

医院消毒和灭菌常用方法 一、压力蒸汽灭菌 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用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不能用于凡土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二、干热灭菌 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的诊疗用品如油脂、粉末和金属、玻璃等制品的消毒和灭菌。 灭菌方法1 焚烧:适用于对病人尸体、废弃衣物、纸张、医疗垃圾等的处理,可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 2烧灼:用于耐高温物品和小件金属器件的灭菌。 3干烤:在特定的于烤箱内进行灭菌。 三、紫外线消毒 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四、医用微波灭菌 微波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细菌芽胞、真菌抱子等。各种物质对微波的吸收不同,消毒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吸收微波越多的物品,消毒效果越好,例如水、肉类和含水份高的物品,均是强吸收介质。很少吸收微波的物质,称为微波的良介质,例如:玻璃、石英、陶器、凡上林、聚四氟乙烯等塑料制品。而金属制品不吸收微波,不易达到消毒。 五、甲醛气体消毒剂 甲醛是一种灭菌剂,对所有的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包括细茵繁殖体、

芽胞真菌和病毒。甲醛气体灭菌效果可靠,使用方便,对消毒、灭菌物品无损害 适用范围:可用于对湿、热敏感、易腐蚀的医疗用品的灭菌。 六、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环氧已烷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易燃易爆。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属灭菌剂。 适用范围:环氧乙烷不损害消毒的物品且穿透力较强,故大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消毒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例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文件、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橡胶制品、内窥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 七、臭氧消毒 臭氧在常温下为爆炸性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臭氧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所以臭氧不能瓶装贮备。只能现场生产,立即使用适用范围: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C 在医院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下列几种。 (1)水的消毒:医院污水和诊疗用水的消毒。 (2)物品表面消毒:饮食用具、理发工具、食品加工用具、衣物等放密闭箱内消毒。 (3)空气消毒:用于无人的情况下,室内空气的消毒。

医院环境、常用物品清洁消毒方法

医院环境、常用物品清洁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液配置方法: 1、康威达药片(以每片500作参考):1片药片+1000ml水=500mg/L。1片药片+500ml水=1000mg/L; 2、金属康威达液(10000mg/L):1份原液+9份水=1000mg/L; 3、消毒液配置后均应测定浓度,以实际测定浓度为准。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管理制度 一、手术室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二、手术室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均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应有明显标记;每一手术间限置一手术台;各区设施、家具等用物应分别定位放置。 三、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衣、裤、戴帽、戴口罩、换鞋,并要求严格遵守入室规则。室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四、严格限制手术室人员数量,手术进行中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谈话。严格执行手术室参观制度,每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二人,参观者不得离手术台太近或太高,距离应≥30cm。 五、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必须穿手术衣、裤、袜套、戴帽。 六、无菌与污染手术分室进行;如接台手术应先行无菌手术,后行污染手术。连台手术之间。手术人员应更换手术衣并执行外科手消毒,地面和用物均用消毒液擦拭,空气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七、手术器械及用品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30×25 cm,金属包重量不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kg。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有化学指示胶带,标签填写完整(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失效期、签名)。包布干净无破损。运载物品的推车应洁污分开,车轮应每次清洁。 八、对外来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一律不予承认,必须拆除包装重新予以清洗再打包高压灭菌,同时还必须有生物监测,急诊病人等不及生物监测结果的,可在爬行卡变色符合要求后先放行,如生物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及时与医生沟通,使用抗菌药物弥补。 九、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每日术前进行湿式清洁,每周设置固定卫生日,对手术室环境、物品进行全面清洁。各室拖布有标记,悬挂晾干;垃圾分类处置符合要求。 十、手术间地面和用物如无明确污染可用清水清洁,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则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接触频繁的仪器、设备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各种管道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十一、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疾病诊断及感染状况。隔离手术间应有隔离标志;工作人员固定,控制出入;凡病人体的物质如血液、体液、呕吐排泄物、已切除的病变脏器与组织、

灭菌方法汇总

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无菌、灭菌制剂、原料、辅料及医疗器械等生产过程中物品的灭菌。 无菌物品是指物品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然而,对于任何一批灭菌产品来说,绝对无菌是既无法保证也无法被用试验来证实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一最小包装的产品进行无菌试验。事实上,物理或化学灭菌方法手段灭菌试验表明:微生物的杀灭曲线遵循对数规则,,因此,所以,批已灭菌物品的无菌性标准一般在概率意义上定义为污染单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一般用以物品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 概率-无菌保证值水平SAL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表示。最终灭菌产品产品微生物存活的概率的无菌保证值一般不得低于高于10-6,即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无菌保证值与灭菌物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及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包括过滤除菌等措施)来降低待灭菌产品的微生物污染并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已灭菌产品达到的无 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并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取决于生产过 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灭菌 工艺的制定确定应综合考虑其被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及、灭菌后产品物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灭菌程序的验证是无菌保证的重要内容必要条件。对灭菌产品(包括最终容器及包装)而言,;灭菌方法在实际应用前必须对其灭菌程序经进行验证后,方可交 付正式使用。验证内容包括: ⑴撰写确定验证方案及制定评估标准。 ⑵确认灭菌设备技术资料齐全、安装正确,并能处于正常运行(安装确认)。 ⑶确认关键控制设备和仪表能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正常工作运行(运行确认)。 ⑷采用灭菌物品或模拟物品进行重复试验,提供各参数范围,确认灭菌效果符合规定(性能确认)。 ⑸汇总并完善各种文件和记录,撰写记录完整的验证报告。 日常生产中,应对灭菌过程程序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认灭菌过程中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湿度、灭菌气体浓度及吸收的辐照吸收剂量等)均在验证确定的范围内。;已采用的灭菌程序中关键的设备和工艺应定期进行再验证。当灭菌程序发生较大变化发生变更时,(包括灭菌柜中灭菌物品放置装载方式和数量发生的改变)时,应进行重新再验证。 产品在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并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 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这意味着批生产过程的监控将比批无菌试验结果更能反映产品的无菌保

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 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 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完整版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1.高压蒸汽灭菌 为湿热灭菌方法的一种。是微生物培养中最重要的灭菌方法。这种灭菌方法是基于水在煮沸时所形成的蒸汽不能扩散到外面去,而聚集在密封的容器中,在密闭的情况下,随着水的煮沸,蒸汽压力升高,温度也相应增高。(PV=nRT) 高压蒸汽是最有效的灭菌法,能迅速地达到完全彻底灭菌。一般在15磅/英寸2压力下(℃),15~30分钟,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在内都可杀死。它适用于对一般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 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容器是高压蒸汽灭菌锅。高压蒸汽灭菌锅是一个能耐压又可以密闭的金属锅,有立式与卧式两种。 可以用电热、煤气、蒸汽等。锅上装有压力表,有的还装有温度计,能及时了解锅内压力及温度。锅上还设有排气口,其作用是在密闭之前,利用蒸汽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净,另外还装有安全活门,如果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活门即可自动打开,放出过多的蒸汽。 2.干热灭菌 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干热灭菌是指热空气灭菌。一般在电烘箱中进行。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较湿热灭菌高,时间也较湿热灭菌长。这是因为蛋白质在干燥无水的情况下不容易凝固。一般须在160℃左右保持恒温3~4小时,方能达到灭菌的目的。 干热灭菌适用于空玻璃器皿的灭菌,凡带有橡胶的物品和培养基,都不能进行干热灭菌。 3.间歇灭菌 各种微生物的营养体在100℃温度下半小时即可被杀死。而其芽孢和孢子在这种条件下却不会失去生活力。间歇灭菌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的。 间歇灭菌的方法是用100℃、30分钟杀死培养基内杂菌的营养体,然后将这种含有芽孢和孢子的培养基在温箱内或室温下放置24小时,使芽孢和孢子萌发成为营养体。这时再以100℃处理半小时,再放置24小时。如此连续灭菌3次,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间歇灭菌通常在流动蒸汽的灭菌锅中进行,也可用普通铝锅代替。这种灭菌方法多用于明胶、牛乳等物质的灭菌,这类物质在100℃以上的温度下处理较长时间,会被破坏,而用间歇灭菌法就既起到了杀菌作用,又使被处理的物质免遭破坏。 4.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是波长2650~2660?(10-1nm)的部分。无菌室缓冲间和接种箱常用紫外线灯作空气灭菌。无菌室和缓冲间的照射时间为20~50分钟(视房间大小而定),接种箱照射10~15分钟即可。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规范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规范 1 总则:医院清洗、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均遵循卫计委《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与江苏省《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暂行规定》。 2 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2.1 医院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2.1.1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1.2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2.2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已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2.3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2.4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第十一章规定。 2.5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

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消毒与清洁。 2.6 医院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消毒隔离具体要求 3.1 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洁,一律穿工作服,工作场所不得进食和对方食物,手部皮肤清洗和消毒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条例》。 3.2 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方法参照《隔离预防分类、措施》)接触特殊感染和隔离病人前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并及时更换;严禁将污染手套、隔离衣接触其他物品;离开隔离区域应使用手消毒剂。 3.3 抽血、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或戴手套(不同病人之间要更换手套),被体液、血液污染的一切物品必须放入黄色污物袋,废弃的锐利器械应放入锐器盒中。 3.4 无菌操作前注意周围环境应该清洁无尘、洗手、戴口罩、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5 无菌物品必须按灭菌日期顺序放在专用柜内,并保持专用柜清洁、干燥,有专职人员每日检查。由供应室消毒灭菌的无菌物品均要写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及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号等标识,标识清楚,填写完整。无菌物品存放区环境在温度20~24℃,相对湿度<70%的要求时,使用

《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

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 2012年5月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文件 苏卫办医(2012)60号 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 《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卫生局、省管有关医院: 为规范临床诊疗工作和医务人员行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厅委托省护理质控中心、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2年4月19日 抄送:省护理质控中心、省院感质控中心、无锡市医管中心。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2012年4月27日印发校对:赵莉萍共印50份 附件: 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简介

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简介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机械性消毒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清理、铲刮、洗涤等,随着这些污物的清除,大量的病原体也被清除。机械性清除不能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必须配合其他消毒方法进行。清除的污物应进行焚烧或深埋。清扫后的地面、房舍还需要喷洒化学消毒药或用其他办法,才能将残留的病原体消灭干净。 通风亦具有消毒的意义。它虽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空气交换出去,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如在80平方米的房间内,当无风与室外温差为20℃时,约9分钟就能交换一次空气;而温差为15℃时,就需11分钟。通风时间视温差大小可适当掌握,一般不少于30分钟。 物理消毒阳光和干燥: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其光谱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阳光的灼热和蒸发水分引起的干燥亦有杀菌作用。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病原菌,在直射的阳光下几分钟至几小时可以杀死,就是抵抗力很强的细菌芽孢,连续几天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复暴晒,也可以变弱或杀灭。因此,阳光对于场、具等的消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阳光的消毒能力大小取决于很多条件,如季节、时间、纬度、天气等。因此利用阳光消毒要根据情况掌握,并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此外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很差,利用阳光消毒时,被消毒物体的表面要清理干净,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高温火焰的烧灼和烘烤是简单而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缺点是有些物品由于烧灼而被损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当传染病流行时,被病污染严重的巢脾,清扫的杂物都可以进行焚烧,金属具可以用喷灯烧灼或火焰烘烤消毒。 煮沸消毒是经常应用而又效果确实的方法。大部分非芽孢病原微生物在100℃的沸水中迅速死亡。大多数芽孢在煮沸后15分钟~30分钟内亦能致死。煮沸1小时~2小时可以有把握地消灭所有的病原体。各种金属具、部分木质具、玻璃用具、衣物等都可以进行煮沸消毒。将煮不坏的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即可。如果加1%~2%的苏打、0.5%的肥皂等,可以防止金属生锈,提高沸点,增强灭菌作用。 蒸汽消毒相对湿度在80%~100%的热空气能携带许多热量,遇到消毒物品凝结成水,放出大量热量,因而达到消毒的目的。这种消毒方法与煮沸消毒的效果相似,但蒸汽消毒所用时间是煮沸时间的1倍以上。这种方法用于一些不能直接与水接触的物品等的消毒。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的效果决定于许多因素,例如病原体抵抗力的特点、所处环境的情况、消毒时的温度、药剂的浓度、消毒时间长短等。在选择化学消毒剂时应考虑对该病原体的消毒力强、对人和毒性小、不损害被消毒的物体、易溶于水、在消毒的环境中比较稳定、价廉和使用方便等。下面介绍几种群消毒方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