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完整版)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完整版)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1.精神障碍护理学: 是研究对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它是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目的:是在预防及治疗精神护理方面的障碍,以期提升社会,社区及个人之精神心理状态之最佳境界。护理的职能:不是单方面照顾病人,而是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恢复健康。研究:是评估了解病人的情况,确立诊断,制定计划的过程。帮助:是护士与病人互动的过程。精神护理的目标:以帮助人类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功能为根本目标。重视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运用在护患间的互动过程中,从而达到治疗性目标。帮助其树立信心,发展校正向的自我概念和改善人际关系及恢复社会功能,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精神障碍护理工作范围:包括保健性,治疗性,康复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由精神障碍防治扩展到社区心理卫生。1952年精神药品出现,美国理查兹女士致力于精神护理工作,1882年美国麻州马克林医院成立,开办精神护理人员学校。.精神障碍专科人员的角色功能:管理,治疗,教育辅导,协同,社会性,研究者。安全护理包括:1)掌握病情,2)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应10分钟寻视一次。3)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给药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

2.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相互了解,协调一致,心理相容。2个目的:收集资料,确立护理问题。与以情感支持或提供咨询。沟通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接纳与尊重病人,协助病人维持希望,积极稳定情绪。

3.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入院阶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病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4.社会功能: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导致病人的个人功能或社会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4个方面: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痛苦。

5.精神症状:是精神障碍病人的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精神障碍:是在内(躯体)外(环境)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精神障碍分类:器质性,心因性,内因性,人格障碍,儿童精神障碍。

6.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迟滞及紧张症性行为.正常心理活动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意志活动4个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是精神活动中最复杂的过程.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和智能活动等.

8.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时上述认知活动的各个心里\理过程所出现的精神症状称为认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9.知觉障碍:正常的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是完全一致的,当知觉与客观事物不符或缺乏客观事物而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则称为知觉障碍.(一般分为错觉,幻觉和非幻觉性感知觉障碍)

10.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临床上多见错视和错听。

11.幻觉:是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体验.分为:听幻觉,视,嗅,味,触,内脏性幻觉。

12.言语性幻听:是病人在思考问题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除了自己能听到,他认为别人也能听到.

13.思维化声:如果病人听到此种哑语声来自脑内或心灵中称思维化声.

14.思维鸣响:(思维回响)如病人体验到(听到)声音来自外界称思维鸣响。它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学标准。

15.内脏性幻觉:病人感到固定于躯体内的某个部位或某个内脏有异常的感觉.

16.机能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临床上常见的为功能性幻觉,也称机能性幻觉。

17.非幻觉性知觉障碍:又称感知综合障碍。分为:(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变化。空间知觉障碍:病人感到与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了改变。非真实感:病人感到周围环境和事物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模糊不清不鲜明,缺乏真实的感觉。体形障碍:病人对自己的躯体或个别部分感到发生了改变,如:常照镜子称窥镜症状。)

18.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超价观和强迫观念)。特点: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逻辑性。

19.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象征性思维是以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的概念。本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20.妄想:是一种病态的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

结果.此信念没有客观事物为依据,但病人却坚信不移.不能为事实说服,也不能以亲身经历加以纠正,更无法以其所守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超价观念与妄想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产生常常是事出有因,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内容常与病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明显影响病人的行为。21.强迫观念(强迫思维):是病人脑内反复出现的观

念或想法,病人明知这些想法没有必要,但却控制不

住也不能摆脱,为此十分痛苦。多见强迫症。

22.记忆:是由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4个

过程密切组合而成.

23.错构症:错构症是记忆的错误.对既往曾经历过的

事件。注意的特征:广度,选择性,强度,稳定性。

临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4种:注意增强,减退,转移,

换散。

24.假性痴呆:分为心因性假性痴呆及童样痴呆。给

人的印象是广泛性智能损害,或最容易的记忆测试回

答漏洞百出。有时特别幼稚,称童样痴呆。与器质性

痴呆有本质上的区别。⑴大脑无器质性损害,故其痴

呆是可逆的,智能可恢复到病前水平。⑵痴呆的产生

是由强烈的精神创伤所致,见于癔症,心因性精神障

碍。⑶重度抑郁的病人,常可有痴呆早期的症状,但

病人有抑郁的体验。智商(IQ):=智力测查的智力

年龄/实际年龄×100 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

痴呆(全面性痴呆及部分痴呆)2大类。

25.定向力: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前者称周围环境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精神病人

临床痊愈的指标:1精神症状全部消失2自知力完整,

病人能主动就医服药。有无自知力是诊断精神病还是

神经症的标准之一。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

感低落,焦虑,易激惹,清感脆弱,情感爆发,情感

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26.焦虑:为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恐惧,或过

分担心自身安全及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27.意向倒错:是指病人的意向活动与常情相违背,

令人难以理解。

28.冲动行为:指对观念或行为不能抑制和完全不加

控制。

29.精神运动抑制:①木僵:病人表现言语动作行为

的普遍抑制。②蜡样屈曲:四肢就像软蜡样可以任意

弯曲造型,这一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病人的特征

性症状。③纖默症④违拗症⑤模仿动作⑥刻板动作⑦

作态⑧离奇行为古怪动作。

30.意识:是个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认识和反

应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状态的认识。意识

障碍可分为:周围环境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

昏睡,昏迷)和自我意识障碍。

32.朦胧状态:这类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在意识清

晰度水平降低的背景上,意识活动的范围缩小或狹

窄。

33.谵妄状态:又称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其特点是: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同时产生大量的错

觉,幻觉,幻视更多见,内容形象生动,逼真并具有

恐怖性。

3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颅脑器质性病变因素

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

35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躯

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等疾

病以及躯体感染引起脑功能紊乱时出现的精神障碍.

36.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①幻觉妄想综合征:以

幻觉为主,在幻觉的基础上继发产生幻想,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②情感综合征:

抑郁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

三主症。躁狂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

活动增多三主症。③精神自动症综合征④紧张型综合

征⑤遗忘综合征:特征是病人表现识记能力障碍,时

间定向力障碍,虚构症,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多见

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亦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⑥脑衰弱综合征:又称神经症样症状主要表现

类是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头部不适,头痛,头晕,心

悸,出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⑦急性脑

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各阶段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及

谵妄状态,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及损伤的急性发生或

发展阶段⑧慢性脑病综合征:表现为痴呆,人格改变

和遗忘综合征且不伴意识障碍,可伴有慢性精神病性

症状。

37.遗忘综合征:指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一种选择

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

并常有错构或虚构。

38.人格改变:指病人在尚未出现明显记忆和智能缺

损前,表现为不讲礼貌,不负责任,缺乏同情心,偷

窃,性暴力。

39.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的可显著影响精神活

动的各种物质.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CCMD-2-R的

诊断标准:1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2精神障碍表现为下列综合征之一:智能障碍,遗忘,

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脑

衰弱综合症,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或不典型表现。

40.躯体依赖:指反复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

些生理,生化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以免

发生特殊的,称之为戒断综合征的现象.

41.药物的交叉依赖性:某种药物还能够抑制另一种

药物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并能维持该种躯体依赖功

能。

42.柯萨科夫精神病:已严重的记忆力障碍,遗忘,

错构及虚构,定向力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阿尔茨

海默病(AD):是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老

年缓慢起病,以痴呆为主。病理检查:可见大脑皮质

萎缩,神经元大量减少。

4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常见的精神病.大

多数病例在青年期发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认知,

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智能障碍和

意识障碍,病程多为慢性迁延.常见的临床类型:偏执

型,青春型,单纯型,紧张型,儿童精神分裂症,精

神分裂残留型和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是疾病早期的阳

性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程为慢性迁延)。临床表现:1.特征性症状:病人

自身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不协调,以及病人的

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环境不协调(不配合)。1)认知

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起严重时

言语支离破碎。2)情感障碍:情感淡漠和活动是本

病情感障碍的特征。3)意志活动缺乏4)内向性5)

紧张综合症2.其他常见症状:1)感知觉障碍(言语

性幻听),2)思维障碍(关系妄想被害妄想)3)病

人自知力受到损害。诊断依据:1.具有特征性的感知

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障碍。病人自身的认知情

感意志行为不配合,精神与环境不配合,并具有内向

性。2.病程为发作性或慢性迁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

势。按CCMD-2-R的诊断标准种病程标准,首发

病期至少3个月,单纯型病程为2年。3.无意识障碍

和智能障碍,躯体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抗精神

病药物的治疗: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大类:前者以

氯丙嗪为代表的酚塞嗪类药物,有效剂量高,镇静作

用强,有明显的抗兴奋躁动和抗幻觉妄想作用,椎外

系不良反应轻,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明显。另一

类以氟哌啶醇,奋乃静,三氟拉嗪为代表的丁酰苯类

及泰尔登为代表的硫杂蒽类药物,此类药物有效量

低,抗幻觉妄想作用强,无明显的镇静,抗兴奋作用

(氟哌啶醇除外),椎外系不良反应较明显,而心血

管不良反应较轻。急性期治疗:首次发病或复发的急

性期病人的治疗,药物治疗应力争系统和充分,以获

得较完全的临床缓解(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一

般疗程为2-3个月。常用的抗精神药物有:1)氯丙

嗪:有明显的镇静控制兴奋剂抗幻觉妄想作用。选用

常温人工冬眠治疗2周一个疗程,有效者2周后改为

口服治疗.日剂量一般为300-400mg,分2-3次服

用。严重肝心疾病者慎用。2)利培酮(维思通):是

非典型药物,能改善病人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

知功能障碍。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症状,如头晕,体

重增加等,日剂量口服3-6mg,分1-2次服用。3)

氟哌啶醇: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能快速控制精

神运动性兴奋。长效氟哌啶醇葵酸酯(HD),成人一

般剂量为:2-4周肌注50-100mg;日服剂量为

12-20mg。本药对锥体外系的反应明显,对心血管系

统肝脏的反应不明显。4)氯氮平:其作用强于氯丙

嗪,能有效控制幻觉妄想和急性兴奋,对阴性症状也

有一定的疗效。不以作首选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小或

粒细胞缺乏,适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效剂

量200-600mg。急性期治疗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

加量,因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及耐受性不同,一般于

10天至2周内加至治疗剂量,达治疗量的4-6周内症

状明显缓解。慢性的维持治疗:应至少连续用药4

周治疗量,以巩固疗效。一般认为第一次发病后用要

维持两年,如病人为第二次发病,维持量不少于三年。

如第三次发病就应该长期维持用药(药量是急性期的

1/4-1/5)。合并治疗以一种为主,如病人抑郁症

状或焦虑症状明显时,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

虑药物。预防:生育年龄的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或

精神症状明显时,不宜生育子女。

44.强制性思维:无外界因素的影响,头脑中突然涌

现出大量思维,自己不能控制,常伴有不愉快的体验。

45.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

境改变(情感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

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及行为异常.临床表现:躁狂发

作: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思维障碍(思维奔

逸,夸大观念或妄想),意志活动增多,三主征。抑

郁发作:情感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自杀

企图和行为,躯体或生物学症状,其他症状:自知力

不完整。诊断要点:精神症状以原发持久而显著的情

感高涨或低落为特征;首次发病多在青壮年;躯体神

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药物治疗首选锂盐

(碳酸锂),总有效率80%以上,不良反应:其治疗

量与中毒量接近,应定期对血锂浓度进行监测,急性

期血锂浓度维持在0.6-1.2mmol/L,有效浓度上限一

般为1.4mmol/L,大于就是中毒量。其治疗显效一

般需7-10天。

46.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它并非单

一的某个疾病,而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临床上

的个中神经官能症.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恐怖性焦虑

性强迫性抑郁性癔症疑病性神经衰弱。

47.恐怖症:是以恐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病

人某种对特定嘚客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发生强烈恐

惧,并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来解除这种焦虑不安。

48.焦虑症: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自主神

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为特征,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

所致。分为1)广泛性焦虑症和2)惊恐发作。临床

表现:1)心理障碍,躯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以交

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为主),运动症状(与肌紧张有

关,常表现有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顶枕区的紧压

感),2)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如心悸,呼吸困难,

胸痛胸闷。

强迫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

征的疾病。常见症状: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性

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

49.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

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

创伤的体验密切相关.心因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心理生

理障碍.神经症和性心理障碍.

50.进食障碍:是指以进食行为的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

组综合症,主要由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组成,神

经性呕吐也包括在内.但一般不包括儿童期的拒食,偏食,异嗜癖.

51.神经性厌食症:指病人自己有意的严格限制进食,造成身体的极度消瘦或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值明显低于正常标准,并有青春期发育停滞,闭经等症状,此时仞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的一种进食障碍。14—18岁为患病率最高期。

52.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地,不可控制地,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

53.睡眠障碍:持续存在1个月以上时可建立诊断,广义的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又化分为2个亚类,一类为睡眠障碍(DYSSOMNIAS),包括失眠,过度嗜睡,醒觉与睡眠的节律障碍。另一类称为异常睡眠(PARASOMNIAS)包括睡行症,夜惊症,梦魇症。

54.失眠症:包括入睡困难与睡眠维持困难,且每周至扫出现三次,持续一个月以上。

55.异常睡眠:指在睡眠过程中或在觉醒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

56.人格障碍(ICD-10)的定义:根深蒂固的,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和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18岁以上才在临床上诊断。

57.少年儿童的品行障碍:ICD-10的定义:反复而持久的社交紊乱性,攻击性或对立性的品行模式。发展到极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远远超出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和少年一般的逆反行为。

58.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

的局限,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3岁以下。

59.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遗传因素,母孕期不利因素或社会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

60.儿童多动症;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同龄儿

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 61.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等.

62.抗狂躁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狂躁发作的药物。典型的狂躁药物是锂盐制剂。

63.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现改良的方法称非抽搐电休克治疗。

64.心理治疗:是指治疗者借助心理学的方法(语言的

和非语言的)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解决病人的情感,

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65.心理咨询:主要指咨询者根据来访者(咨询对象)的需求,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给与指导,建议或帮助。

66.心理护理: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结合护理工作,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促进病人的康复.

67.社区精神障碍护理:是精神障碍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社会精神病学,流行精神病学,精神障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预防医学与其他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对一定区域或行政区域内社会人群中的精神疾病进行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指导及管理.

68.精神障碍:是在内(躯体)外(环境)各种致病因素的

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

69.内感性不适:是病人感觉体内有不舒服或不能忍受的撕扯,挤压,虫爬感等,但病人不能明确说明不适的

部位.

70.自知力:亦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病人对自身精神

障碍或精神症状的认识能力,并且能指出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那些是病态,还能对病态的表现分析和批判,这样的病人的自知力是完整的,或说是有自知力.

71.意志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和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72. 病理性赘述:指思维活动停滞不前,描述一个问题时,对不必要的细节描述的过分详细和累赘,思路进程缓慢但不离题,最后能说明问题所在。多见于脑器质性癫痫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73.阳性症状:在急性期(急性阶段)以幻觉妄想行为异常为主,这类症状称阳性症状。

74.阴性症状:慢性期(慢性阶段)主要症状是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

75.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1)锥体外系症状:为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四种表现形式:急性肌张力障碍:可见斜颈,扭转性痉挛。肌注东莨菪碱0.3mg可迅速缓解;震颤麻痹综合征: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双手震颤,安坦2mg,每日2-3次。静坐不能:口服安坦,地西泮或心得安。T.D迟发性运动障碍: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特点:为不自主有节律地刻板式运动,治疗措施:首先渐减药量换用锥体外系反应较小的药物,并停用抗胆碱能药,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异丙嗪连续2周后,口服25-50mg,每日3次。心血管反应:表现有体位性低血压,通常去枕平卧症状即可缓解。其他常见的有心悸,心律不齐,ECG改变,多为可逆性,减药或停药后恢复正常。精神方面的症状。血液学变化:常见为粒细胞缺乏症,以氯氮平多见,一旦发生立即停药,抗感染,输血或给与升白细胞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可预防。对肝的不良反应:

轻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保肝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的

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恶性综合症:少见的严重

不良反应,特征:持续高热,肌肉疆直,意识障碍,

大汗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发现后须立即停药,

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药物过量:症状表现:

嗜睡,意识障碍,痉挛,血压下降,应积极抢救。药

物可透过胎盘,妊乗后三个月内不宜用药。

儿科复习题

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

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

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2.儿童心理社会特点:儿童身心未成熟,缺乏

适应既满足需要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较不

能合作,须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3.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

小儿出生统称胎儿期。

4.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

天止。

5.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

6.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7.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

(6-7岁)。

8.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

期(12-14岁)为止,相当于小学的学龄期。

9.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

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10.生长发育的顺序性: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

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11.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

是基本因素。遗传,性别,孕母情况,营养,

生活环境,疾病和药物。

12.体重: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头三个

月每月增长700-800g,第一个月可增长

1000g,4-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500-600g,呈

现第一个增长高峰。6个月以后每月平均增

长300-400g.生后3个月体重为出生时的两

倍,1岁为3倍,两岁为4倍,2岁后到青

春期每年2kg。青春期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13.身长:新生儿50cm,2岁时85CM,2岁后

稳步增长,每年5-7CM,进入青春期出现第

2个身高增长加速期。2-12岁身高公式:身

高(CM)=年龄×7+70(CM)。

14.头围: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为33-34CM,

1岁内增长较快,前三个月和后四个月每月

增长6CM,1岁时为46CM,2岁为48CM,

5岁时为50CM,15岁54-58CM,头围测量

在两岁前最有价值。

15.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

32CM.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

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16.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

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1

-1岁半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

形,前囟讯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

状腺功能减低症。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

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疾病。而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后囟出生

时已闭合,最晚6-8周闭合。

17.注意的发展:幼儿时期稳定性差,易分散,

转移,5-6岁后小儿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

注意力。6-7岁形成性格。

18.沟通的原则:1)与小婴儿交谈前可用玩具

作引导2)允许患儿自由表达其自身感受3)

交谈时尽量与患儿的视线保持水平,但应避

免凝视4)声音应平静,和缓,温柔5)语

句应简单,清晰,易懂,避免用医学术语6)

避免突然变换姿势或迅速移动位置,这会使

患儿恐慌7)应注意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8)

给予较大儿童单独谈话的机会9)对患儿要

以诚相待,不可随意许诺不能兑现的诺言。

19.沟通的技巧:1)运用儿童发展理论来判断

解释和分析其行为2)称呼患儿应用其小名

或其他昵称3)鼓励患儿表达其感受特别是

焦虑恐惧情绪4)允许患儿表现因压力而引

起的不成熟行为5)应用倾听技巧:沉默的

使用;用触摸的方式促进沟通6)对患儿的

过错不应责备或取笑7)发挥玩具的功能8)

鼓励父母参与患儿的护理

20.肾上腺皮质激素:水痘禁用激素,以防加重

病情甚至无法控制,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水

痘时应停用或减量。

21.药物剂量计算: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

的方法,每日(每次)=患儿体重(kg)×

每日(每次)每千克体重的需要量。按体表

面积计算:小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

=体重(kg)×0.035+0.1. :大于30kg小

儿体表面积(㎡)=(体重千克数-30)×

0.02+1.05

22.脱水程度:一般根据前囟,眼窝,皮肤弹性,

钠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正常

范围,补二分之一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

电解质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

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补2∕3

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

质丢失,血清钠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

压高于正常,补1/3-1/5张含钠液。低

血钾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

24.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的紊乱,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补液速度先快后慢,累计损失量在开始输液

的8-12小时补齐,重度脱水者快速输入等

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液)20ml/kg,

于30-60分钟内静脉输入,总量不超过

300ml,对高渗性脱水输注宜慢。亚中酸中

毒需补碱性溶液,待循环改善,见尿补钾。

小儿每日需要量为60-80ML/KG,钾钠氯含量

各需1-2MMOL/KG,能口服为宜,不能口服者

与1/5-1/4生理维持液,于24小时缓慢

滴入。

25.口服补液盐的成分:氯化钠3.5g,碳酸氢钠

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

1000ml配置,其电解质渗透压为220mmol/

L(2/3张)

26.温箱内湿度在55-65%,体温低于33℃及

受冷时间超过1小时者,必须遵循复温原则。

27.光照疗法:是一种通过荧光照射治疗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

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易构物

4Z,15E-胆红素和光红素,从而易于从胆

汁和尿液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

28.换血疗法的目的:是抢救严重溶血患儿的重

要措施,通过换血可移去致敏和红细胞和血

清中的抗体,以终止和红细胞的破坏,防止

继续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发生核黄

疸,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

能不全。

29.小儿热能的需要包括5个方面:1)基础代

谢:按公斤体重1岁以内每日需230KJ

(55kcal)kg;7岁每日需184 KJ(44kcal)

/㎏;12岁约126 KJ(30kcal)/㎏,接

近成人。2)活动: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所

需热能63-84 KJ(15-20kcal),12-13

岁每千克体重所需热能126 KJ(30kcal)。3)

生长:小于6个月的婴儿每日需要的热能可

达167-209KJ,6-1岁每日所需63-84 KJ

(15-20kcal)。4)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热

能消耗占总热能的7%-8%,采用混合喂养

占5%。5)排泄

30.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

3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

的婴儿)最适合的食物,应大力提倡,宣传

母乳喂养的优点。

32.輔食添加的目的:1)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

足2)改变婴儿食物的质量,以满足其生理

需要,并做好断奶准备3)逐步培养婴儿良

好的饮食习惯。

33.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对小儿每日平均所摄

取的营养素与其生理需要之间是否相称的

判断。

病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目

第一部分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极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3.疾病(disease)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

诱因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分子病 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基因病 基因病是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8.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9.因果交替规律 因果交替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①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停止复苏抢救。 ②有利于器官移植。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①自主呼吸停止。 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③脑电波消失。 ④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 5.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物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13.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14.静力韧度: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断裂。 16.切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一致而与最大正应力方向约成45度的断裂 17.解理断裂:沿解理面断裂的断裂方式。 第二章: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和最大正应力σmax比值 2.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1:应力集中2.使塑性材料强度增高塑性降低)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 4.缺口强化现象:在存在缺口的条件下出现了三向应力状态,并产生应力集中,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 5.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 6.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跨细胞液是组织间液中的极少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腔、腹腔等)中,是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 是一组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异位钙化 在高钙或高磷血症时,体内多处可形成钙化,如血管壁、关节周围、软骨、肾、鼓膜钙化等,这些钙化灶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损害。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反常性酸性尿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完整版)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 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 和B 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 ;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 钢中的Cr:ε-FexC→ Fe3C→ ( Fe, Cr)3C→ ( Cr, Fe)7C3→ (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 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 V、Cr 、W、Mo 、Mn 、 Co、Ni 、Cu 、 Ti 、Al 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 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 、Cu 能在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 、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扩大γ相区:使A3 降低,A4 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 γ相区:Mn, Ni, Co 与γ-Fe 无限互溶. b.扩大γ相区:有C,N,Cu 等。如Fe-C 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 升高,A4 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 相区连成一片。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 b.缩小γ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 (3)生产中的意义:可以利用M 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 答: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下降;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升高。当Mo>8.2%, W>12%,Ti>1.0%,V>4.5%,Si>8.5% ,γ 相区消失。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 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 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 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 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 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 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 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 的直接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 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 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 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 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 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 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 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 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 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 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 用。 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 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 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 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 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 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 刺激不做反应。 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 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 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 号系统。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 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 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 依次出现,巴浦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 力定型。 14、强化:开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 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 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5:泛化:巴浦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 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 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 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 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16、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 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 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17、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 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 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 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 程表。 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 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 制。 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 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 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爱到 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 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 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 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 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 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虽 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 人的语,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 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 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 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 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 相互诱导。 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所引起或加强 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 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 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 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 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 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 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 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 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 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 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 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金属学金相学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使畸变能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以运动,造成金属的强化。这就是利用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的柯垂尔气团--柯氏气团。用以解释钢的脆化、强度提高等宏观现象。 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简称元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相。 组织: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形成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的相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体。 固溶体:组元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固溶体 化合物:是构成的组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与任何组元晶体结构的新物质 相图:是表示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压力与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解。又称状态图或平衡图。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病生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 象。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上称为脱水。 4.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 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5.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 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8.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9.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血液型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循环型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0.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 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C时,称为发热。 11.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12.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 质,称为内生致热源。 13.热限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C,通常达不到42。C,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 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14.APP 感染、烧伤、创伤、大手术等应急原诱发的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 期蛋白(APP)。 15.HSP 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 16.应激性溃疡是指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 所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损伤。 17.心身疾病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一类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18.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 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19.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组织、器官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 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0.自由基指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各种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21.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 现象称为钙超载。 22.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 序死亡。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