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课时2 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要点晨背

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

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

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

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

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学新知』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2)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小提示:人民群众≠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小提示:可以从间接创造和直接创造两个角度理解。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小区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练疑难』

1.判一判:对下列观点的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2)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3)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填一填: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填写下表内容。

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

活动。

3.说一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例如,实施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等。这些做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什么?

『练疑难』

1.提示:(1)×(2)×(3)×(4)√

2.提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提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自古以来,英雄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影

响,尤其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问题探究』

为此,有人认为:“英雄造时势。”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这种观点看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但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杰出人物作用的发挥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名师点拨』

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因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

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表现

(3)指导意义

这一基本观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2.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比较

3.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性(根本区别)

谁是历史的创造

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

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

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

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

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

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

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

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

件的堆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1』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这些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正确,C表述错误;B、D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

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

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

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

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问题探究』

我们党为什么对文艺战线提出“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

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推出反映人民心声、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名师点拨』

1.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不同点地位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

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相同点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

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政治、哲学依据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例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这主要体现了()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以下思路: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

活――→说明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体现政府对人民负责,D 当选。A 、B 、C 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思维导图』

『核心速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吕梁山区,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大计

信息提取连线信息解读2017年6

月21日,习近

平总书记到山

西考察调研。习近平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①。信息①(1)

(1)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

是。

(2)社会意识具

有能动作用。

(3)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

要坚持群众观

点和群众路线。信息②(2)

信息③(3)

注: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提示:信息①——(2)信息②——(1)信息③——(3)

『跟踪训练』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体现了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解析本题考查群众路线。“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体现了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共产党人必须()

A.尊重和维护每一位群众的利益

B.满足人民群众的任何要求

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解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共产党人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D正确且符合题意;A B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概念的正确认识。①错误,该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②③④正确阐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历史范畴。

答案 C

2.土家族有这样一则谚语:山泉多的地方,河流总是澎湃;群众多的地方,智慧将在那里产生。谚语中的说法是基于()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智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精神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人民群众的革命来推动实现④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智慧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群众多的地方,智慧将在那里产生”,这句话强调了人民群众及其实践

的重要性,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说法错误,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答案 A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总是正确的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C

4.漫画《只流泪,不干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漫画中的地方官员看到农民工的苦难生活,“只流泪,不干事”,说明官员没有从农民工的实际出发,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地方官员给他们真正解决难题,①正确;漫画体现出该地方官员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当选;③④在漫画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5.“获得感”,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它不仅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原因是()

①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相互依赖②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能获得满足感

③它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精神依赖于物质;②说法太绝对。

答案 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