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巴金

日-巴金

日-巴金

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7月21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巴金《日》

巴金的《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音韵的美感。 2.结合导学案背景回放和它山之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深意。引 导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怀。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音韵的美感。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深意;结合导学案,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是很有感情的散文诗,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感悟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倾听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并鼓励学生们大胆的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教案,说课稿。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豪情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想到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先烈们为祖国而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先生的《日》,看这位大家是如何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同桌读,集体读)教师出示生字:旸谷一撮灰一绺头发(学生解决)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师:《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故事?试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三)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学生展示。 1.学生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学生自学导学案成果展示) 2.学生再读课文,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日》文中仅仅是写“飞蛾”、“夸父”吗? 生1:不是,是为了写人,

八、短文两篇 巴金《日》教案

八、短文两篇巴金《日》教案 一、教材分析: 《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巴金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简洁、深沉、诗意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光和热执著追求的赞美,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这个单元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歌颂,感悟。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懂得象征的含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积累,在以前接触过散文的学习,能大致品味散文中的关键语句,能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发散思维。所以通过多媒体有效教学,八年级学生能能很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提高感悟能力;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正确对待生命,形成理想人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的方式学习,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猜字谜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猜一字。)解说:这是由“日”,“月”

组成的“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那些词语呢?(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希望,光明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以“日”,“月”为题的两篇短文,首先学习第一篇《日》来看看文中作者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一)、初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 1、听范读录音,扫清字词障碍。(PPT视频范读,出示字词。) 2、自由大声朗读,同桌互相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合理,声音优美。读后谈谈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学生谈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梳理文本,熟悉课文。PPT出示问题) 这篇文章很短小,是一篇优美的耐人寻味的散文诗。 1、文中写了一种自然现象,和一个神话故事分别是什么?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板书 2、想一想飞蛾为什么要扑向火?夸父为什么要追逐太阳? (为了追求光和热)(对太阳的向往) 3、第三段还是在写飞蛾和夸父吗?这段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写了他们什么?(不是;主角是人;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板书)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飞蛾,夸父,还是写人? (写人,一、二段通过自然现象和神话故事引出第三段写人为了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一、二段实际上为第三段是做铺垫的作用。)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941年7月21日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篰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

什么人的面影罢。 1941年7月22日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案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 三、教案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

巴金日月 - 优秀课件PPT

短文两篇日·月 巴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 ?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短篇小说《复仇》、《神·鬼·人》,散文集《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

创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 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 撮露宁cuō撮合,一撮灰 zu?一撮头发,一撮胡子lòu露马脚,露怯 lù露台,暴露 nìng 宁愿,宁可 níng宁静,安宁

一、初读感悟 1、听录音范读《日》,注意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巴金《日》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之《日》教学设计 宜阳县董王庄乡初级中学王孟坤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是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 PPT、FLV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成语故事《飞蛾扑火》动画,说出对飞蛾扑火做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引出本文:巴金在他的散文诗《日》中提到了这个故事,他对飞蛾扑火的做法是什么态度呢? 2、初读课文: 作者对飞蛾、夸父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赞美?否定? 3、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开始使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出示巴金有关图片) 本文的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2)日的象征意义 -----太阳象征强烈的创造欲望与火花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 -----太阳象征光明的前程 -----太阳象征善的理念 ----太阳象征生命和力量 (3)课文由飞蛾扑火联想到了古代的夸父逐日,飞蛾、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基本观点:敢于追求、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5、合作研讨 合作研讨(一)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

巴金《日》中考阅读答案

巴金《日》中考阅读答案 巴金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7月21日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

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7月22日 14.对“日”和“月”带给作者的感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热冰冷 B.火热惧怕 C.死亡困惑 D.震撼冰冷 15.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应当树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和抱负。 B.人应当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英勇和无畏 C.人应当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和坦荡。 D.人应当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信念和追求。 16.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A.“姮娥”的形象与“飞蛾”相反,前者崇尚安宁,后者追求光明。

巴金《日》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之《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是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成语故事《飞蛾扑火》动画,说出对飞蛾扑火做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引出本文:巴金在他的散文诗《日》中提到了这个故事,他对飞蛾扑火的做法是什么态度呢? 2、初读课文: 作者对飞蛾、夸父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赞美?否定? 3、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开始使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出示巴金有关图片) 本文的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

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2)日的象征意义 -----太阳象征强烈的创造欲望与火花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 -----太阳象征光明的前程 -----太阳象征善的理念 ----太阳象征生命和力量 (3)课文由飞蛾扑火联想到了古代的夸父逐日,飞蛾、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基本观点:敢于追求、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5、合作研讨 合作研讨(一)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合作研讨(二)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

巴金日月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

巴金《日》读后感

巴金《日》读后感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 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 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 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 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 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 行动所否定了。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 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 他救了流落异地的穷女子金翠莲,救了赵员外的女儿,为了朋友林冲妻子受辱,他又 要打不可一世的高衙内三百禅杖。全不要报答,也压根儿不想报答,甚至不计较生命的得失,只管"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金圣叹语)。他对待林冲的情义, 尤其让人铭怀。野猪林里,从薛霸风声飒飒的水火棍下救起林冲之后,鲁达有一段向林冲 叫着说出的话,话中有几个字,催人泪下--"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 忧得你苦……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及至林冲问他今投何处,鲁达又是:"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一个"忧得你苦",连着三个"放你不下",其情如瀑,凿石裂空。 巴金《日》读后感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 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 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读巴金散文《日》有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 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气势可敬, 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巴金《日》

《短文两篇》教师教案 《日》教案 巴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分析文中“光热”“飞蛾扑火”“黑暗社会”等词语的象征含义。 3、探析作者的人生追求,思考这篇文章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在《写作生活回顾》里说到: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在这段文字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追求”“光明”“暗夜”“向前走”,这些文字会带着我们走进与之相贴合的主题文章《日》。 (移动技术亮点1:在制作导入ppt时,利用其中的“彩色屏幕 打字机”功能,让字母出现的速度与教师讲解速度一致,并且呈现彩 色,吸引学生注意。并且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大家都知道日为太阳,在长期的发展中它的字形有了极大的变化。

【知识链接】日的演变: (新媒体技术亮点2:)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功能,将学 生暮光聚集在甲骨文和金文这两个重点上,在依次看后面版本进行比 较。 衔接语言:那么巴金想通过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内容,请全班同学一起阅读全文。 一、全班齐读全文 【基础知识】字词 衔接语言:在读的过程里面,我发现有些同学的读法不是很准确,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生字词。 夸父旸谷当儿飞蛾浸在 (新媒体技术亮点3、利用电子白板和平板技术相结合的优

势,请一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书写字音,并且利用平板”分享动态大屏幕”,将学生的答题过程动态呈现在平板上,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判断正确与否,并能及时纠正。) (新媒体技术亮点4、学生用平板技术中的“测评”中的“全体答题主观题”的功能,判断正误,教师及时掌握答题结果并将正确率反馈给学生。同时讲评时候,直接利用“电子白板”中书写功能直接在ppt上修改。) 衔接语言:巴金何许人也,通过一个小小的检测看下我们同学们对他了解程度 判断巴金知多少(对于作者巴金,你了解多少呢,请判断。) ①巴金,原名李尧棠,福建厦门人。() 补充:巴金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这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他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成都去南京读书。 ②他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 ) ③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补充:《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④巴金的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夏》《春》《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二、教师指导点拨:课文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