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

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

D.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核酸相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蓝藻、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属于自养型生物,但蓝藻为原核生物,黑藻为真核生物,A错误;

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见,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C正确;

D、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DNA相同,由于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

B、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经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C正确: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维持机制和意义,对于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细菌会产生内毒素,高浓度的内毒素进入人体会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和内毒素血症。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物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菌时内毒素的释放量。下列相关分析或推理错误的是()

A.对照组的处理是培养细菌但不添加药物,结果说明细菌可白发地释放内毒素

B.在两种温度下,抗生素B在杀菌的同时均可引起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到细菌细胞外

C.与单独使用抗生素B相比较,溶菌酶A与其联合处理时可显著降低内毒素的释放量

D.若因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单独使用溶菌酶A进行治疗对缓解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最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表格分析:37℃时,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溶菌酶A产生的内毒素量减少,而抗生素B和联合用药,内毒素释放量都升高;40℃时,溶菌酶A处理,内毒素下降较大,而抗生素B内毒素释放量增加,联合用药内毒素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溶菌酶A。

【详解】

A、对照组的处理是培养细菌但不添加药物,结果说明细菌可自发地释放内毒素,A正确;

B、由表格分析可知,在两种温度下,抗生素B在杀菌的同时均可引起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到细菌细胞外,B 正确;

C、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与单独使用抗生素B相比较,溶菌酶A与其联合处理时可显著降低内毒素的释放量,C正确;

D、若因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单独使用抗生素B进行治疗对缓解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最差,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个实验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变量是“温度”和“所加物质的种类”,因变量是内毒素浓度,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4.如图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系谱图,其中有一种遗传病为红绿色盲,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若Ⅲ5为正常女性,基因型是aaX B X b或aaX B X B

C.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1/4

D.若Ⅲ5为XXY型红绿色盲个体,最可能由Ⅱ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配异常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可知,Ⅱ-1和Ⅱ-2都患甲病,但子代有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不患病,说明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而在常染色体上。两病中有一种病为红绿色盲,即伴性遗传,所以乙病为伴性遗传,Ⅱ-3和Ⅱ-4都不患乙病,子代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据此答题。【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Ⅲ-4患有乙病,若Ⅲ-5 为正常女性,则Ⅱ-3基因型为AaX B X b,Ⅱ-4基因型为aaX B Y,所以Ⅲ-5为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或aaX B X B,B正确;

C、Ⅲ-1正常,父亲患乙病,则Ⅲ-1基因型为aaX B X b,则Ⅲ-1与正常男性(aaX B Y)结婚,子女患病(aaX b Y)的可能性是1/4,C正确;

D、Ⅱ-3基因型为AaX B X b,Ⅱ-4基因型为aaX B Y,若Ⅲ-5 为XXY 型红绿色盲个体,即基因型为X b X b Y,应为母方减数第二次后期X b的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了X b X b的异常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后形成的X b X b Y个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点,遗传图谱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种动物,可以产生如图中各种基因型的子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动物的卵巢和睾丸中能同时找到AaBb、AB、Ab、aB和ab五种基因型的细胞

B.经过程④产生的性状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导致过程③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D.与过程①、②、④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现象是可以产生新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该过程中能发生基因重组;②表示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③过程后基因发生改变,说明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④过程后,基因数目减少,应该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详解】

A、动物的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在动物的卵巢和睾丸中能同时找到AaBb、A

B、Ab、aB和ab五种基因型的细胞,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④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若该变异发生在体细胞,则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③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C正确;

D、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图中只有③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与过程①、②、④相比,过程

③特有的现象是可以产生新基因,D正确。

故选B。

6.人体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可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下列有关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B.组织液的O2浓度高于血浆的O2浓度,CO2的浓度则相反

C.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在组织液中增殖

D.若饮水量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液体。组织液大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普通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可与

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是细胞进行代谢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A正确;

B、O2和CO2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跨过细胞膜,细胞消耗的O2来自于组织液,组织液中O2来自血浆,因此组织液的O2浓度低于血浆的O2浓度;而CO2由组织细胞代谢产生,向血浆中扩散,因此组织液的CO2浓度高于血浆的CO2浓度,B错误;

C、病毒为寄生生物,需要在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增殖,故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再组织液中增殖,C 正确;

D、饮水量增加,可能会使组织液浓度下降,引起组织液渗透压下降,D正确;

故选B。

7.下列有关姐妹染色单体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②姐妹染色单体是经染色体复制形成的

③四分体时期通过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④姐妹染色单体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⑤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姐妹染色单体是在有丝分裂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的,两条单体通过一个着丝点相连,每条单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姐妹染色单体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分开以后形成独立的染色体,就不再称为姐妹染色单体了。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即4条脱氧核苷酸长链,①错误;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姐妹染色单体是经染色体复制形成的,②正确;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四分体时期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产生基因重组,③错误;

④姐妹染色单体位于复制后的一条染色体上,④错误;

⑤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过程中,⑤错误。综上所述,只有②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人体移植器官数量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将病人的体细胞核放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让重组细胞发育为早期胚胎,利用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特定的器官,解决了这一难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组细胞体外培养和微生物培养都加入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稳定

B.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进行定向分化

C.诱导分化时加入激素使特定器官移植时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特定器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病人体细胞遗传物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

A、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微生物培养加入CO2的作用是充当碳源,A错误;

B、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进行定向分化,B正确;

CD、若要避免在器官移植时发生排斥反应,应进行自体移植,即用患者的体细胞核与去核卵细胞融合,构建重组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胚胎干细胞,再在培养液中添加分化诱导因子,使其形成特定的器官,这样一般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器官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与病人体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同,CD错误。故选B。

9.如图表示一些外界因素或化学物质因素对某植株茎长度的影响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霉素通过直接参加细胞代谢活动来影响植株茎秆长度

B.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自然界中的光照(8h/d)+赤霉素

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植株可能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D.在有抑制剂的条件下影响植株长度增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赤霉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生物实验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验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即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本题应该从条形图的分析入手,利用对照原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详解】

A、赤霉素起调节作用,不能直接通过参加细胞代谢活动影响植株茎秆长度,A错误;

B、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时间、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与1、3组形成对照,第2组茎长度较大,那么第2组实验的条件为光照(8 h/d)+赤霉素,光照强度不能改变,自然界中的光照强度会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B错误;

C、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C错误;

D、根据3、5、6三组分析可知,3组和6组的长度差异体现了光照时间延长的作用效果,5组和6组的长度差异体现了赤霉素的作用效果,所以在有抑制剂的条件下,影响植株长度增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赤霉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考生识图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0.下图所示为人体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成体干细胞经过Ⅰ过程形成浆细胞等,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Ⅰ-Ⅲ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是Ⅰ过程和Ⅱ过程

C.效应T细胞经过Ⅳ过程使细胞1和细胞2凋亡,属于细胞免疫

D.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过程Ⅰ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由于“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过程Ⅱ表示细胞的衰老;由于“细胞2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说明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过程Ⅳ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的效应阶段。

【详解】

A、成体干细胞经过Ⅰ过程形成浆细胞等的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而已经分化的细胞必需要发育为完整个体才能够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细胞分裂和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过程中,只有细胞癌变过程(Ⅲ)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正确;

C、效应T细胞经过IV过程使细胞1和细胞2凋亡,属于细胞免疫,C正确;

D、细胞2为癌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相比,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下降,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以及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能够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确定图中细胞的类型以及各个数字表示的生理变化。

1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4-D浓度(mg/L)0 5 10 15 20 25 6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0 1.5 2.5 3.5 4.5 4.7 5.0 6.2 A.表中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发育起抑制作用

B.人工去雄后番茄花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将发育成无籽果实

C.浓度为35mg/L的2,4-D仍然可以诱导无籽番茄果实,因此2,4-D不具有两重性

D.将该实验获得的无籽番茄果肉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在自然状态下也能产生无籽番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籽果实。表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详解】

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籽果实,B正确;

C、浓度为35mg/L的2,4-D仍然可以诱导无籽番茄果实,但不能说明2,4-D不具有两重性,C错误;

D、将该实验获得的无籽番茄果肉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在自然状态下产生有籽番茄,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需明确:1. 2,4-D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而表格中与对照组相比,所有2,4-D 浓度下都是促进作用。2.用2,4-D处理的植株遗传物质没变,因此经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是有籽番茄。

12.调查发现,某地区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0%,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红绿色盲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B.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被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

C.该地区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孩子的概率是1/22

D.该地区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红绿色盲基因频率不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 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 2pq + q2 = 1。

题意分析,由某地区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0%,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可知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10%,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X b的基因频率为10%,X B的基因频率90%,该群体中

女性携带者(X B X b)的概率为2×10%×90%=18%;女性携带者在正常人群中的概率为18%÷(1-1%)=2/11。【详解】

A、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

B、发病率的调查需要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这样获得的数据越接近真实值,即调查数据的准确性,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地区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X B X b、X B Y),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孩子的概率是2/11×1/4=1/22,C正确;

D、该地区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不相等,但基因频率是相等的,D错误。

故选D。

13.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通过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进而诱发风湿性心脏病。在这一过程中()

A.发生了强烈的过敏反应B.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

C.心肌细胞诱导产生抗体D.需要多种免疫细胞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抗体引起自身正常的心肌细胞损伤,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产生,B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需要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参与,D正确。故选:D。14.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上同向转运乳酸和H+的跨膜蛋白。在癌细胞中,MCT1基因显著高表达,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

糖缺乏时则运进细胞。下列表述或推测错误

..的是

A.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B.乳酸被MCT1运进细胞,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

C.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使细胞内pH显著降低

D.MCT1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合成与运输过程与分泌蛋白类似,即在核糖体上合成后,

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A正确;当葡萄糖缺乏时,乳酸被MCT1运进细胞,说明乳酸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B 正确;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乳酸运进细胞,说明癌细胞存在乳酸代谢机制,因此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细胞内的pH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在癌细胞中,MCT1显著高表达,说明MCT1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D正确。

【点睛】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MCT1是一种跨膜蛋白、控制其合成的基因在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等,据此结合所学的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5.图为生物学中常见的曲线图,该图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A.细胞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B.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K+的速率随O2浓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C.人体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D.种子萌发过程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因变量逐渐加大,但当自变量增大到一定值后,因变量不再增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当底物浓度为0时,酶促反应速率为0,与图中曲线不符,A错误;

B、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K+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吸收速率与O2无关,B错误;

C、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会通过调节作用增强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寒冷环境中有氧呼吸速率较大,一定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增加,耗氧量会下降,C错误;

D、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速率逐渐增强,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D正确。

故选D。

【点睛】

明确题图曲线的走势,并能结合选项分析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或mRNA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质以细胞提取

物为条件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以外源DNA为模板,该系统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

B.该系统中添加的tRNA种类数多于组成目标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

C.为了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的数量,应适当添加RNA酶

D.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该系统可表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该系统能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因此其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A正确;

B、氨基酸种类数共20种,tRNA种类数有61种,该系统中添加的tRNA种类数多于组成目标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B正确;

C、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数量应适当添加RNA聚合酶,而不是RNA酶,C错误;

D、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由于不受细胞限制,可表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特殊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分析选项。

17.甲状腺对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调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可分泌两种激素,分别是甲状腺激素与三碘甲腺原氨酸

B.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是促进肌肉的增生与骨骼成熟

C.当饮食中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时,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消失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垂体门脉运至垂体前叶,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状腺激素可以分为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骨骼成熟,但不能促进肌肉增生,B错误;

C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垂体门脉运至垂

体前叶,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不会因饮食中缺碘而消失,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特点是解题关键。

18.某兴趣小组以肺炎双球菌为材料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其中细胞提取物是加热致死的S型菌破碎后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设第①组对照可确定细胞提取物中存在转化因子

B.第②~④组利用酶的专一性去除对应物质观察转化情况

C.混合培养后4组的平板培养基上均会有表面粗糙的菌落

D.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与原S型菌遗传信息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提取物分别加入蛋白酶、酯酶、RNA酶和DNA酶,以除去相应的分子,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详解】

A、设置第①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A正确;

B、第②~④组利用酶的专一性去除相应物质观察转化情况,B正确;

C、R型菌菌落表面粗糙,混合培养后4组的平板培养基上均会有R型菌,C正确;

D、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是由R型菌吸收S型菌DNA转化而来,故与原S型菌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19.图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Dd)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C.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8条染色体

D.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且只有A、a等位基因所在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其它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中细胞内出现了A、a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导致的,图中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了A所在的染色体上,因此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A错误;

B、由于该细胞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由于细胞中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因此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A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内此时含有6条染色体,因此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4条染色体,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导致的,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故选B。

20.如图所示为基因型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种二倍体动物的两个正处在分裂状态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细胞的分裂方式相同

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

C.两个细胞有发生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

D.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图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

A、两个细胞所属的分裂方式不同,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错误;

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都为两个,但图B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依据题目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图中含A或a的染色体上都有b的变异均来自于染色体的易位,故两个细胞发生了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前一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是复制时出现了基因突变,后一细胞则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故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的识别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关知识。

21.用3H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3H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若秋水仙素对细胞连续发挥作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检测DNA链上3H标记出现的情况,不可推测DNA的复制方式

B.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后,每个细胞都带有3H标记

C.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

D.通过对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计数,即可推测DNA复制的次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过检测细胞中DNA链上3H标记出现的情况,可以推测DNA的复制方式,如果复制多次后仍是部分一个DNA两条链都含3H标记,说明是全保留复制,如果复制多次后有部分DNA只有1条链有3H标记说明是半保留复制,A错误;

B、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后,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带有3H标记,所以每个细胞带有3H标记,B正确;

C、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所以能使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C正确;

D、1个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不含染色单体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因此可以通过对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DNA复制的次数,D正确。

故选A。

22.TMCO1是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当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过高时,TMCO1形成具有活性的钙离子载体,并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一旦内质网中的钙离子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钙离子载体活性随之消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高浓度的钙离子会导致钙离子载体失活

B.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的失衡可能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C.TMCO1须经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

D.若敲除TMCO1基因,则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在钙离子浓度过高时,TMCO1形成具有活性的钙离子载体,并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当钙离子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钙离子载体活性随之消失,据此分析。

【详解】

A. 高浓度的钙离子会导致形成有活性的钙离子载体,A错误;

B. 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的失衡可能会导致钙离子载体的活性发生改变,进而有可能影响代谢,B正确;

C. TMCO1是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不会分泌出细胞,C错误;

D. 若敲除TMCO1基因将导致无法合成TMCO1蛋白,则钙离子载体失活,进而导致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无法排出,因此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会升高,D错误。

【点睛】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进行合理推断,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2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B.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永冻土将融化,北方干燥地区将会变湿润

D.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A正确;

B、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B正确;

C、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永冻土将融化,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干旱,C错误;

D、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D正确。

故选C。

24.甲状腺激素(TH)是一种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激素。如图为TH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图中虚线所示情况是否存在,进行了相关实验。该小组设计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较为合理的是()

A.实验组:切除垂体,注射适量的TSH;对照组:切除垂体,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实验组:切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切除甲状腺,注射等量的TSH

C.实验组:切除垂体,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切除垂体,注射等量的TSH

D.实验组:切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的TSH;对照组:切除甲状腺,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

本试验是研究TSH是否对下丘脑产生反馈抑制作用,所以自变量是TSH的有无,TSH由垂体产生,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多可以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实验组可以切除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同时注射高浓度的TSH,检查TRH的含量;对照组切除甲状腺,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对照组中由于缺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下丘脑释放的TRH的量增加,如果TSH对下丘脑有抑制作用,则实验组的TRH的分泌量比对照组低,如果没有抑制作用,则TRH的量和对照组相同。

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设计实验探究激素的作用,找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解答本题最重要的是要排除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作用。

25.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

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

B.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的关键的措施,B正确;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

26.紫花苜蓿是具有世界栽培意义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的优质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公农1号是我国培育出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紫花苜蓿品种。科研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试验基地对当年播种且水肥适中、正处于分枝期的公农1号进行了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观测。请回答问题:

(1)紫花苜蓿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______上,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和NADPH,在_____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三碳化合物),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科研人员选取3个晴天,测定7:30到17:30的时段内,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的变化,3天观

测数据的平均值如下表。数据显示,观测时段内,空气CO2

浓度在7:30时最高,推测原因是________。

时间

环境光合有效辐射

[μmo1/(m2.s)] 空气CO2

(μ mol/mo1)

空气相对湿度

(%)

空气温度

(O C)

7:30 422.1 443.1 41.5 18. 6

9:30 1232.3 413.8 32.8 22.2

11:30. 1297.2 405.7 23.1 28.2

13:30 872.5 415.5 19.1 30.4

15:30 641.3 373.9 23.1 26.6

17:30 158.3. 398.1. 25.9

(3)经测定,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如图1,在7:30~9:30及13:30~17:30时段,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光照强度(上表中环境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趋势____,说明_____。11:30光照强度最强时,净光合速率反而最低,说明紫花苜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请结合图1、图2解释这一现象对紫花苜蓿生存的意义____________。

(4)有研究表明,引起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植物自身因素包括气孔部分关闭引起的气孔限制和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两类,前者使胞间CO2浓度降低,后者使胞间CO2浓度升高。当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胞间CO2浓度变化的方向依赖于占优势的因素,因此可根据胞间CO2浓度变化的方向来判断哪个因素占优势。请根据图3判断植物自身因素中引起紫花苜蓿“光合午休”的主要因素并写出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囊体薄膜ATP 叶绿体基质在这段时间内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使环境中CO2浓度升高一致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中午部分气孔的关闭可避免植物因水分过度散失而造成的损伤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午间降低时,胞间CO2浓度升高,表明净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是由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在实验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光合有效辐射先增加后降低,11:30时最高;空气CO2浓度逐渐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空气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据图分析,图1和图2中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图3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先降低后逐渐升高。【详解】

(1)紫花苜蓿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ATP和DNAPH,在叶绿体基质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

(2)观测时段内,空气CO2浓度在7:30时最高,是因为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使环境中CO2浓度升高。

(3)据图分析可知,在7:30~9:30及13:30~17:30时段,图1净光合速率和表格中的光照强度(上表中环境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说明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图1和图2的曲线在中午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即午休现象,此时光照强度太高,部分气孔的关闭可避免植物因水分过度散失而造成的损伤。

(4)已知引起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植物自身因素包括气孔部分关闭引起的气孔限制和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两类,前者使胞间CO2浓度降低,后者使胞间CO2浓度升高。当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胞间CO2浓度变化的方向依赖于占优势的因素。据图分析,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午间降低时,胞间CO2浓度升高,表明净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是由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即植物自身因素中引起紫花苜蓿“光合午休”的主要因素是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分析表格空气CO2浓度在7:30时最高的原因,并能够根据图1和图2曲线的走势分析蒸腾作用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长沟湿地公园的改造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公园,除承载自然赏景、休闲娱乐的功能之外,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还具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城市必需的水源、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调节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栖息地、丰富物种多样性、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旅游及科普教育等。

最初,长沟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水面萎缩、植被退化、动植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景观资源整体性不强、泉水资源充沛但水体空间相对独立、水岸景观单一、缺乏完整的道路系统和明确的游览系统等问题。动植物资源项目区一般农用地上种植有玉米、蔬菜和水稻,水中只种有大面积的荷花,生境岛种有芦苇,岸边有柳树等,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单一、数量不多,生物多样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