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第三章

1.外部成本:

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

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

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

12.产权的特点?

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

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

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

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

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

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

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

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

③E为帕累托最优

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

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

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一些外部性。

第四章

1.资源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2.资源稀缺的特征: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瞬变性。

3.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度量包括资源产比价格、开采成本和租金等,

4.资源稀缺性的物理度量包括储量和总量、矿物的品味、储量用量化。

5.自然资源按其能否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6.可更新资源的特点?

①再生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能力有限

②可持续性手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

③可再生资源具有可储蓄性

第八章

1.舒适性资源: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2.可更新的公共资源的特点有非竞争性和消费无排他性。

3.资源储量的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能性。

4.舒适性资源过度利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

5.可更新的商品资源的特点是明确的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6.舒适性资源的特点?

①唯一性②真实性③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

④不确定性⑤破坏的不可逆性

第九章

1.贴现:为了比较发生在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在项目评估中,通常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吧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这种计算现值的方法叫做贴现。

2.环境经济评价:Ps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和货币化的技术方法。

3.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个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不能得到它的风险。

4.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现值,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5.贴现的原因:时间偏好和资本的机会成本。

6.环境资源之所以有存在价值的原因是:馈赠动机、礼物动机、同情动机。

7.CBA中通过净现值、收益率、净现值率来比较费用和效益。

8.环境评估方法选择的依据: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信息的可得性、研究经费和时间。

9.费用效益分析中,比较贴现后的费用和效益常用的指标有哪些?各个指标的公式?

n TBi-TCi

经济净现值ENPV= Σ——————

i=0﹙1+r﹚^i

经济净现值率ENPVR=ENPV/I p

n TBi-TCi

经济内部收益率Σ————=0

i=0﹙1+EIRR﹚^i

10.费用效益分析的定义及其步骤。

定义:基于折现的效率和费用的量值大小来判断和评价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方法框架。

步骤:①识别项目的费用和效益

②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

③对经过贴现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对比

11.资源减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的计量、环境防御成本的计量三者的区别?

①评估基础不同

虚拟估算方法实现环境成本计量:资源减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应该付出的代价)

实际估算:防御成本(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成本为估价基础)

②计量对象不同

资源物质性功能:资源减耗成本

环境的服务性功能: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防御成本

12.如何利用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

①环境价值至少决策参考要素之一

②环境价值评估的不完备性

③将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引入经济运行体系

④审慎利用不同评价方法提供的结果

第十章

1.支付意愿WTP: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意愿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受偿意愿WTA:

3.重置成本: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需支付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估法。

4.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5.防护费用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之处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属于揭示偏好法。

6.生产率变动法:环境变化可通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或是通过消费者的供给与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福利。

7.内涵资产定价法可非为资产价值法和工资差额比较法,其中资产价值法可用于房地产市场,而工资差额比较法适用于劳动力市场。8.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哪三种类型?三种类型都会含有哪些具

体技术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法:剂量—反应法、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

2)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重置成本法、旅行费用法。

3)陈述偏好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

9.剂量—反应方法的数据来源。

1)实验室或实地研究

2)受控试验

3)采用统计回归技术将某种影响与其他影响分离开。

4)根据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种关系模型。

T-tπt+i *E t+1

10.V=∑——————各个符号所表达的意思。

t=1 (1+r)^i

πt+i—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

E t+i—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

r —贴现率

T ——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的年龄

11.某城市因水资源短缺,引起工业生产减少或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设该城市工业用水1×10^8t,可创造产值10×10^8元,若因水体污染致使该城市工业用水短缺0.2×10^8t,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10×10^8/1×10^8)×0.2×10^8=2×10^8(元)

12.意大利米兰是欧洲城市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古建筑在无污染时50年才修复一次,其费用为10亿意大利里拉,近30年,由于工业污染使许多XX石建筑物被大气中SO2腐蚀,致使每10年修复一次,每次费用5亿意大利里拉,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污染带来的该经济损失。

(50/10)×5-10=15(亿里拉)

13.某污染区人口一万人,环境未受污染前,该区域人口中得某种疾病的比例为10%,环境污染后,得该疾病比例增加至40%。若得此病,人均失去劳动时间100个工作日,非医护人员护理每个病人需80个工作日,人均医疗费用2000元,污染区人均收入6000元/年,用疾病成本法求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0000×﹙40%-10%﹚×﹛6000×﹙100+80﹚/365﹜+

10000×2000×﹙40%-10%﹚≈15×10^6﹙元﹚

14.在某一景点门口对旅行者进行调查获取游客的出发地、旅游率、

旅游费用,得知到此旅游的人来自三个地域,每个地域总人口分别为

1000人、2000人、4000人,旅游率V/1000=500-100C,旅游费用C,

分别为1、3、4,求各分区消费者剩余及总的消费者剩余。

人口旅游费用总旅游人数

一1000 1、2、3、4、5 400、300、200、100、0

二2000 3、4、5、6、7 400、200、0、0、0

三4000 4、5、6、7、8 400、0、0、0、0

一区剩余400×4÷2=800

二区剩余﹙200×2﹚×2÷2=400

三区剩余﹙100×4﹚×1÷2=200

总剩余800+400+200=1400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

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

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

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

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

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

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4.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5.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6.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7.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8.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9.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所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10.画图说明消费者均衡应满足的条件。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是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11.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①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

②同一平面上可有无数条代表不同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③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否则在交点上两条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满足程度,同第二特征矛盾。

④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由边际替代率(MRS)所决定。任一点的斜率为MRS。

12.供求定理的内容。

①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②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运动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③供需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定。

④供需反方向变化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定。

13.理想的市场应满足哪些条件?

①市场充分竞争

②信息完备的

③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保持一致,生产者有进退行业的自由

14.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①从心理或生理角度分析

欲望尽管无穷,但就每一个具体的欲望来说却是有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有限的欲望逐渐得到满足,心理上或生理上对商品重复刺激的反应越来越迟钝,后来消费的商品的效用也就越来越小。

②从商品的用途来分析

商品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用途对人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人们总是先把商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用途。因此,人们后消费的商品的效用一定小于先消费的商品的效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作业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作业 1、什么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 b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 接的社会、生态效益; c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 d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2、什么是支付意愿和谓消费者剩余? a\支付意愿(willing to pay,WTP))是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在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的需求分析和环境经济影响评价中,支付意愿被广泛应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对享有环境质量的边际支付意愿也符合递减规律,用支付意愿表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3、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含义与区别? 私人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增加对它的消费而相应减少,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私人物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或抗争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产品的成本;所谓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个人消费了某一产品,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消费这种产品。两个人不能同时穿一件衣服,开同一辆汽车,就是指产品的排他性。对于具有排他性特点的私人物品,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进行调节,这意味着,只有对产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产品,而其他未支付价格的人则不能消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环境经济学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 济学的作用 学生姓名:马泽昊学号: 10040141X45 院系:化工与环境系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顾宁 2013年 9 月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以环境经济学的“双赢原理“为基础,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影响,环境经济,双赢原理 1.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1.1雾霾的定义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1.2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概论

经济法知识要点总结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管理 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六)外汇监督检查制度 1.外汇监督检查权限 外汇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1)对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2)进入涉嫌外汇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3)询问有外汇收支 或者外汇经营活动的机构和个人,要求其对与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直接有关的事项作 出说明;(4)查阅、复制与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直接有关的交易单证等资料;(5) 查阅、复制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的当事人和直接有关的单位、个人的财务会计资料及 相关文件,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和资料,可以予以封存;(6)经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或者省级外汇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查询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的当事 人和直接有关的单位、个人的账户,但个人储蓄存款账户除外;(7)对有证据证明已经或者可能转移、隐匿违法资金等涉案财产或者隐匿、伪造、毁损重要证据的,可以 申请人民法院冻结或者查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外汇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如 实说明有关情况并提供有关文件、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2.外汇监督检查程序 外汇管理机关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或者调查,监督检查或者调查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 并应当出示证件。监督检查、调查的人员少于2人或者未出示证件的,被监督检查、 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 3.外汇信息报告制度 (1)财会报告与统计报表制度 有外汇经营活动的境内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 (2)违法行为报告制度 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发现客户有或涉嫌外汇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外汇管理机 关报告。 (3)信息共享制度 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为履行外汇管理职责,可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获取所必需 的信息,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应当提供。 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通报外汇管理工作情况。 (4)外汇违法行为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外汇违法行为。 外汇管理机关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按照规定对举报人或者协助查处外汇违法行为有 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三、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的法律责任 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境外,或者以欺骗手段将境内资本转移境外等逃汇行为 的责令限期调回外汇,处逃汇金额3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逃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规定以外汇收付应当以人民币收付的款项,或者以虚假、无效的交易单证等 向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骗购外汇等非法套汇行为的责令对非法套汇资金予以回兑,处非法套汇金额3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非法套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规定将外汇汇入境内的责令改正,处违法金额3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代码:070502),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70702),是于2005年正式获批招生的,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 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掌握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四、毕业条件与授予学位 毕业条件:该专业学生至少获得151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1学分,选修课6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7学分。专业教育必修课59学分,限选课18学分,任选课8学分。综合教育必修课4学分,限选课3学分,任选课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地理学、环境学。 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 1、计算机制图 课程简介:计算机制图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主要制图软件的基本内容和制图方法,能独立运用此软件上机完成制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AutoCAD的工作环境、二维图形绘制与修改、图案填充、绘图辅助工具、文字标注与修改、尺寸标注与修改、图块与属性、绘图环境设置、等轴测图形绘制、三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第三章 1.外部成本: 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 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 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 12.产权的特点? 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 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 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 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 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 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 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 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 ③E为帕累托最优 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 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 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环境经济学

一环境与经济 (1)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3)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4)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5)效率和公平 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6)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为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7)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8)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时有缺陷,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地配置。(9)外部性 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10)通货膨胀/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它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指的是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增高等现象。 问答题 (1)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避免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第一个原因是垄断, 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2、市场失灵的第二个原因是公共物品的存在。 3、市场失灵的第三个原因是外部性的广泛存在。 4、市场失灵的第四个原因是市场上信息流通不充分,导致买家和卖家往往不能做出最优决策。 措施包括: ①消除垄断的影响②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③解决外部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 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 5.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 :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环 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境损 D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环境 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C E 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B F 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7.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8.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9.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10.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 11.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 12.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 13.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与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就是当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她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她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瞧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就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2.您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就是指使用商品与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 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就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与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与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就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就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就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就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与代际的社会公平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与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与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就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试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 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10 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

环境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在使用相同资源的条件下,日本可生产30辆汽车或40台计算机,美国可生产40辆汽车或50台计算机,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 日本在汽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B 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美国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D日本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假定玉米市场中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使玉米的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D ) A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的产量下降了20% B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低于20% C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超过20% D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不变 3.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5%,需求量增加了4%,则这种商品(b)。A.需求富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D.不能确定其需求是否有弹性 4 说“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B ) A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 B 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留给后代 D 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

4.不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d )。 A.垂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C.水平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5.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c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6.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依据(b)。 A.时间的长短 B.以所有生产要素能否得到调整为界限 C.以实际量能否达到计划产量为界限 D.以上都不是 4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 D ) A管理人员的工资B生产工人的工资 C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D生产房屋的租金 5.在同一平面图上有( C ) A.三条无差异曲线 B.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许多但数量有限的无差异曲线 D 只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607 51000 一0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授課老師:吳珮瑛 農業綜合館214室,3366-2663 e-mail:piwu@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002386.html,.tw 授課對象:大學部 學分:3學分,半年必修課(對農業經濟系同學而言) 課程目的:本課程主要目的是由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瞭解及學習分析與環境及自然資源之概念、理論與問題,同時也讓學生能在日漸受重 視的環境與自然資源使用的議題中,掌握來自經濟、自然與其他社 會科學界對於這些議題不同觀點之爭辯。 課程要求: 1.上課出席 學期當中不定期點名,一次以20分計,共點名五次。點名的目的不是要你坐在教室發呆,人在心不在,意義不大,這是要鼓勵有心學習,但不 善於考試的同學。 2.作業1 作業一 請由期刊文獻中找出兩篇文章,並以課堂上所講授過的任何價值與效益 之評估方法,依據隨後所發的綱要完成此份作業。此一作業的目的,是 要讓你熟悉並體會課堂上所講的方法,可以實際應用的對象及評估的結 果,為理解你所找文章的每一個步驟,可能需要涉及一些計量等工具, 這些內容不是看這些方法應用的重點,因此,不要讓這些內容阻礙你對 文章的理解。 1這些作業成績的高低不是比厚度,而是看你的消化程度,所以不要長篇大論寫太多,作業一以A4格式紙14號字、1.5行距,最多以4頁為限;作業二格式雷同作業一,且最多以6頁為限;作業三格式亦同、最多以4頁為限。

作業二 請由各種污染物(水、空氣、固體廢棄物、噪音等等)完成以下兩件事: (1)這些污染物在台灣過去二十年的污染情形(有些污染物有空間上的差異,請明確指出所找的資料所在的區位); (2)同時找出臺灣現有法令針對這些污染物所做的管治方式。 此一份作業基本上不是要你自由發揮的寫報告,而是希望你在課堂學習 相關環境管理相關政策的學理後,再進一步觀察台灣在相關面向實務上 之操作。進行前將會發放此一作業的詳細指引。 作業三 請由最近兩年各種報章雜誌上(越新的越好),找尋與環境保護或是資 源保育、破壞等等問題相關之報導,先引述事件發生的經過,進而再以 課堂上所學之學理評述事件(避免個人情緒性的抒發),此一評述可以 猶如報紙上的社論或是讀者投書,這是可以發揮你對理論消化的一種絕 佳方式。進行前將會發放此一作業的詳細指引。 3.期末考試 涵蓋一學期所講授的全部內容。 課程完成所有內容之講授後,依學校排定之期末考試時間進行考試。考 試範圍為一學期所講授的全部內容。同樣的,不能於指定時間參加考試 者,除了有不可抗拒之情況發生外,一律不給予補考。 主要用書: 1. Tietenberg, Tom and Lynne Lewis, 2009.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Eighth Edition. Pears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華泰文化,電話2377-3877轉113劉先生,台北市辛亥路3段5號)2. Field, Barry C. and Martha K. Field, 2009.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 Introduction. Fif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新月圖書有限公司,電話0937-950-267找吳飛龍先生,台北市重慶南 路一段143號3樓(置於總圖指定閱讀書單) 3. 陳明健編,2003。『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基礎與本土案例分析』。 台北:雙葉書廊。(電話:2368-4198,轉10或11,台北市羅斯福路3 段269巷12號1樓)(置於總圖指定閱讀書單) 4. 吳珮瑛,2011。『老師在講你有在聽嗎?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台北: 翰廬。 5. 其他將配合課程進度給予相關的補充資料或是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