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80年代两类诗人:

一种是“复出的诗人”

一种是“崛起的诗人”

“归来者”的诗

概念: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这些诗人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第一代诗人”。艾青是他们的代表。“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诗人组成:

(1)50年代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归来的诗歌的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公刘《沉思》。

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

牛汉《华南虎》

昌耀《内陆高迥》

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

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取材和抒写方式: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象的描

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鱼化石》《镜子》。

干预生活诗群

从精神废墟上崛起,以批判-反思的眼光看待被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进行审视和怀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新诗潮

朦胧诗

概念: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命名由来是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崛起的诗人”指当时刚刚步入诗坛的青年诗人“第二代诗人”

《今天》与朦胧诗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对朦胧诗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影响。

《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由北岛、芒克等主编,是一份综合性的文学刊物,主要影响是诗歌。最早创办且影响广泛,并成为“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

争论

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80年代文坛的一场争论。

肯定者——

谢冕最早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发表的《崛起的诗群》

否定者——而当时的反对者则指责其为畸形文学、艺术怪胎,甚至视为“逆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宣言书”等。

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

臧克家:《关于朦胧诗》,

艾青也是反对者。

朦胧诗的主题:

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舒婷《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3.悲壮的英雄意识和忧患意识。把个人与民族的命运连系在一起,表达对民族、对历史的思考。北岛、杨炼、江河等诗人。

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陌生化”效果。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粱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远和近》。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即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更多的是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

朦胧诗代表诗人诗作: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1.北岛

北岛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

名诗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1)诗歌内容:“正义的守望者”

一个清醒而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和内心表达:《回答》

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对自我理想人格的悲壮颂歌:《宣告》

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一切》

爱情诗,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信念:《红帆船》

(2)艺术特征:

1.坚硬的力度和冷峻的风格: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2.充满悖论的意象群: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

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2.舒婷

舒婷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1)主题:一代人的痛苦、失落、追求;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爱情的咏唱

《神女峰》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

《惠安女子》体现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滴水观音》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女性视点与情怀。

《雨别》、《赠》、《无题》这些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诗作,以细腻感性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你在爱着”的女性暗恋者形象,铺展开一段“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的爱情轨迹。

《双桅船》、《致橡树》、《礁石与灯标》等诗作引人进入一种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的爱情新境界。

(2)艺术特征:

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舒婷善于采用清新的意象和富有个性的语言,传达女性

内心世界曲折而隐秘的情感,表现了女性诗人特有的委婉、细腻和柔美的风格。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舒婷的诗明显地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时代向现代主义时代的过渡。

忧伤而美丽的情感特征。

3.顾城:童话诗人

(1)审美个性童话世界:试图以未经污染的纯情的童稚目光发现诗意和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想象独特。《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敏锐捕捉细微的感觉,从个人的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感觉》采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色彩对比。

(2)艺术特征顾城的诗纯净、自然、清新、不加雕琢。往往采用幻觉、通感、超现实的梦想等方式,营造童话王国。

(一)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既单纯、明净又具有隐喻、暗示和象征意味。

(二)有些诗歌摆脱了具体的历史、现实情境,上升为对空间化的自我存在和时间化世界的不确定性的感知。这是顾城诗歌最为个性化的特点。

(三)意象新奇,想象丰富。他常选择细小的自然物象,以生命体验为核心,表现一种纯净境界。无论是蓝色的海、小小的贝壳,还是彩色的野花、晶亮的雨珠,都被赋予了纯净的轻柔的调子。

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江河、杨炼的史诗

朦胧诗后朦胧诗

新生代

第三代诗人

江河、杨炼的史诗

江河的史诗代表作:《太阳和他的反光》

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半坡》、《敦煌》、《西藏》

杨炼诗歌的题材与主题意蕴

一是吟赞历史遗迹,以它们为历史文化的承载物与象征物,发掘或汇集历史文化中全部的正值与负面,展示出巨大的历史悲剧意蕴。《飞天》——《敦煌》组诗之三

二是对民俗题材的展开描写。通过对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投射,歌赞民族原始状态下的生命伟力,突出生命对于文化和理性的挣脱,表现生命的永恒化与悲剧性的崇高复合。(《西藏组诗·天葬之二·鹰的独白》)

三是通过历史神话表现对生命构成、宇宙奥秘的探求。(《天问·壁画》)

总结:杨炼等的最大贡献是将新时期的诗歌写作从政治和社会语意的层面引向了文化语意的层面,他的诗中所指涉的意义不再像北岛等诗人那样集中在社会主题上,而是延伸到了复杂深厚的文化主题之上。这是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一次内在的变革。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朦胧诗退潮后,一批以反叛、超越朦胧诗为目的的诗人群崛起于诗坛,他们的创作不同于朦胧诗的诗歌创作倾向。

新生代诗歌的兴起原因

1983年前后,新时期的诗歌潮流已呈现退潮之势。

一批比朦胧诗人更年轻的诗人开始涉足诗坛;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对文革有着不同的记忆。

社会思潮的微妙变化。

兴起之标志

对朦胧诗的反叛。

“后崛起”,“后新诗潮”,“新生代”,“实验诗”,“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这一庞大的诗歌潮流大致可划分为两种创作倾向:

(一)知识分子立场:海子、骆一禾、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等

这一部分诗人抗拒世俗,超越现实,追求知识分子理想精神境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发展了朦胧诗的探索路向,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后朦胧诗人”。

(二)民间立场、平民意识:韩东、于坚等

人数众多,五花八门,门派林立,是一种“美丽的混乱”。反叛和超越朦胧诗,在对普通人日常世俗生活的体悟基础上重建一种诗歌范式,是这个诗歌群体总的追求,“反诗化”、“世俗化”、“口语化”是其诗歌总的审美特征。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于坚的《尚义街六号》。

新生代诗歌的代表性的诗歌团体和诗人

1、他们文学社(“他们”派)

1984年于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王寅、小君、朱文等。1985年初《他们》在南京创刊。注意对诗歌本体的追问,从个人出发,对口语的重视。

表现出反文化、反崇高、反意象等美学特征。

2、非非主义

1986年出现于四川,主要成员有周伦佑、蓝马、杨黎、何小竹、吉木狼格等。“非非”即隐含“非崇高”、“非理性”中的两个“非”字。

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有杨黎的《冷风景》

3、海上诗群

1984年诞生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默默、刘漫流、孟浪、陈东东、王寅、陆忆敏等。

4、整体主义:石光华、杨远宏、刘太亨、宋渠、宋炜等;作品有宋渠、宋炜的《大佛》、《大曰是》,石光华的《呓鹰》等。

5、新传统主义:廖亦武、欧阳江河等。廖亦武《巨匠》、《大循环》、先知三部曲(《死城》《黄城》《幻城》)。欧阳江河《悬棺》。

6、莽汉主义

主要出现于四川南充,主要有万夏、胡冬、李亚伟、马松。1984年,他们写出了一些代表作《莽汉》(万夏)、胡冬《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李亚伟《中文系》、《硬汉们》,马松《咖啡馆》等,还发表了《莽汉主义宣言》。

“新生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一是“逃离文化”,或曰反文化、非文化。韩东《有关大雁塔》

二是美学精神上的“反英雄”、“反崇高”。李亚伟的《中文系》

三是语言上的反意象、反优雅倾向。于坚《尚义街六号》

海子

代表作:《亚洲铜》、《阿尔的太阳》三百首抒情诗三部长诗《土地》、《弥赛亚》、《遗址》一幕诗剧《太阳》一部幻想、仪式剧《弑》

主要内容:乡村生活及其体验构成了海子诗歌最重要的内核。

“麦子诗人”、“乡下诗人”

主要意象:村庄、麦地、月亮、天空、秋天等

浪漫主义诗人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特征比较

朦胧诗第三代诗歌

精英化平民化

理想化世俗化

意识形态倾向个人化

意象象征隐喻黑色幽默反讽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的兴起

八九十年代女性诗人大面积崛起。唐亚平、翟永明、伊蕾、陆忆敏、张烨、张真等。

女性诗歌并不等于女性诗人写的诗歌,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女性诗歌是指女诗人创作的表现性别经验从而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的诗歌。

代表作品

翟永明的大型组诗《女人》

唐亚平的《黑色沙漠》组诗

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组诗

女性诗歌的特征

1.反抗男性世界与权力

2.黑夜意识和躯体意识

3.倾向于自白式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