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更新观念,优化育人环境是搞好创新的前提,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呢?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师角色的作用,而且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来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创新的理论来武装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优化育人环境,创造理想育人氛围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育人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要创造理想育人的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办好家长学校,密切联系渠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他们是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应改变“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观念,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不是方向目标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而是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进程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实践的思想,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还必须下移重心,面对全体学生,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事行让学生自学,再讨论,老师指导有的可边讨论边学习,有的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再讨论,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真正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不是做会(机械的作业,重复的劳动)。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把“满堂灌”、“填鸭式”等旧模式变为规范选择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自觉地将知识传播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孤立的,还需要社会、家庭以及方方面面的配合,

支持,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把创新精神体现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从抓课堂教学着手,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使学生成为适合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作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教学实践来实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并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展开。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撑起整个地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 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二是让阅读自学和讨论成为创新意识及水平培养的有效途径,拓宽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先找问题,自己先解决。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有人对学生之间的相互研讨学习有这样形象的说法:“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研讨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带着疑问展开讨论。

三是以开放性教学及现代教学手段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当前开放的社会需要的是开放型、创新型的人才,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广泛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及动手实践水平,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水平的培养注入活力。 此外,还可通过声、光、电等有效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加工信息实现自主学习与发展,使学生将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替代的感性经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在实 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慧,使他们养成 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鼓励创新注重求异培养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在好动、好奇的行为活动中,每个学生或多 或少都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再加上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本身 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生 虽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但他们从上小学起就被老师们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管得 死死的:只有老师让干什么才敢做什么;回答问题,不能离开那“唯一”正确的答 案一步;没法问老师课本以外的一些问题,不敢举手质疑……长此以往磨灭了好奇心,磨灭了求知欲,磨灭了想象力,又谈何创新能力的萌生?又谈何创新能力的 培养?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注重求异训练,鼓励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观把获取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往往从教材或学习过 程中获取“唯一”正确的答案。“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是形成唯一正确答案的基本模式,学生很少有发挥创新的余地。破除“唯一” 正确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根据所学的知 识“异想天开”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求“众多”答案,发挥自己的创新,鼓励 标新立异……只有不断的这样训练,学生才会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 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应变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磁铁》时,让学生做“巧取曲别针”的实验,同学们大都很容易 地想到先用磁铁在烧杯壁外吸住曲别针,然后沿着烧杯壁慢慢向上移动取出的方法。此时,我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强烈的好胜心 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不一会儿,他们果然想出了很多办法:“我用铅笔刀在磁铁上磨几下,铅笔刀就能吸出曲别针”。“我用磁铁吸住一长串曲别针,然后 将它们伸入烧杯也能吸出曲别针,好像猴子捞月亮一样。”……这些方法虽不能说 明磁铁隔着物体吸铁,但也是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几次试验后“发现”的新奇方法,不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吗? 二、巧妙观察实验,诱导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创造的成分,不去发现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 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科学老师应巧妙组织观察,设计合理 的实验,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中,提供发现问题的契机,诱导学 生独立分析,尽可能地多“发现”问题。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不 成熟、不完整时,教师应多鼓励,以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 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 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巧妙设计了四个乒乓球分别装有沙、锯末、 空气和水(留少许的空气,目的是“模拟”一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同)。通过 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一样大小的物体,轻的浮在水面上,重的沉入水底。“物 体的轻重和谁相比较呢?”继而,细心的同学又“发现”:四个装着不同物体的乒乓 球在水中的高低位置不同,而装水的乒乓球处在他们“中间”,自然而然地想到: 是不是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呢?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材料,诱导学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8-01T14:28:58.687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吴红英 [导读] 发民智能,培养创新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 吴红英(大通县景阳镇岗冲中心学校青海大通810106)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四.鼓励提问、质疑,五.评价要科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质疑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是每一位教育二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食的情绪则会抑制小学生的精神振奋.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教学教学中,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展示创新思维.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已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 2.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发其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平年,闰年这个内容时,我用讲故事的办法导入新课:“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41岁,只过了10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红自已想,小红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适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导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及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解题方法。 4.鼓励提问、质疑 发民智能,培养创新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问题.”发明、创造,改良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怕出丑,不允许学生提问题,更不允许学生提与教师的观点及教材结论相悖的意见,甚至教师有时出了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来.学生的这种无原则,惟命是从,不能不说是教师长期压制和“培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允许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论。 5.评价要科学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常常会朝着老师鼓励的空间发展. 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指导他们说的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分析肯定其合理之处,以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 总之,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策略,要大胆实践,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三、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进行教材的再创造。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明确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支配下,学校教育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备在社会中应变及创新的基本能力。而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能创新。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人文因素,用杰出的教育家的光辉事迹激励、鼓舞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他推算的圆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较为接近圆周率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率的提出比欧洲早1000多年。由此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才华充分展示出来。 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一题多变,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举一反三,增强发散思维,养成善于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三是通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揭示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思考,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跨世纪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一题多变”正是培养和锻炼这种精神的方法。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 向和情绪状态。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有一种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和自我教育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掘教材中激趣的素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巧设疑问,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创设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小红想买一个书包和一支钢笔送给希望小学,书包的单价是28元,钢笔的单价是5元,帮小红算算要付多少钱?”同学们很快被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吸引,得出28+5的算式。接着,他们积极思考、讨论、摆小棒,得出几种算法:⑴28+2+3=33(元);⑵25+5+3=33(元);⑶8+5+20=33(元);⑷28+1+1+1+1+1=33(元)。同学们都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四、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思维直接受环境影响,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惠阳区秋长维新小学李勇霞 在21世纪,科学和人才的优势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而创新又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21世纪,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现结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约束,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把学习的主权真正交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合作、讨论、归纳等方面获取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会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就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把万能的金钥匙。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差

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应当注意。对敢于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要用赞许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与他们像朋友一样,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在这种互相合作的友好氛围中能集中精力,全身投入,转变为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热情就会不断高涨起来。 三、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我们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1、改变知识表现的形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教材变为适合学生探讨的素材。例如,学习“成反比例的量”时,可以出一些有关反比例关系的例子:给电教室铺地,用边长是40厘米的方砖,需要1600块,若改用边长是50厘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刘军每分钟写30个字,8分钟写完,若每分钟写40个字,几分钟就可以写完?让学生独立去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找出共同的规律。经过这样的处理,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要比一个例题一个例题地反复讲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解“8加几”的加法时,着重训练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如:8+5,想8和2凑成10,就把5分成2和3。8加2得10,10再加上3得13,后面的7加几、9加几就大胆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empirenews.page--] 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修订本的这些要求,既统领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大纲修订本在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是试验本中没有的,也是以往任何版本的大纲所没有的。大纲明确指出,“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纲修订本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在必修本中有:“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等5项。在选修中有:“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4项。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empirenews.page--] 在教学内容中,大纲还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如必修本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在这些成就中,可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5-06T11:37:14.2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刘凤云[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 刘凤云 洛阳市十九中学,河南洛阳 471000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复习曲线对称问题时,(1)提出问题:点(x,y)关于点(a,b)的对称点坐标;曲线f (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是什么?由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讲解。(2)例1:设抛物y=x2-1上存在关于直线L:x+y=0对称的相异两点,求这两点坐标。师生共同分析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一般解法及特殊直线的特殊求法,由学生解答。(3)若改y=x2-1 为 y= x2-1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如何来判定呢?(4)若改y=x2-1为y=ax2-1抛物线若存在直线x+y=0对称的两点,求a的取值范围,与学生一起板演过程,可解得 a>,再探索另一种解法,设垂直于x+y=0的直线为y=x+m代入y=ax2-1后求解指出: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性质,寻找不等式。(5)练习已知椭圆 +=1试确定m 的取值范围,使得椭圆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关于直线y=4x+m 对称,最后小结。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如在进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传统处理方法是给出定理,画好图形,把课本上证明讲解一遍。我们可以作如下设计:第一步,提供问题:在水平的地面上竖起了一根电线杆,现在请大家想一个办法,检查一下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第二步,设计解决方案:学生将电线杆抽象为一直线,地面抽象为一平面,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设计方案如下:用一块三角板,让一条直角边贴紧电线杆,直角顶点靠地,旋转一周,如果靠地的一边始终在地面上,则可以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否则电线杆与地面不垂直。 第三步,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有比这个方案更方便易行的方案呢?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让三角板旋转一周,而只是检查了两个位置且都和地面贴得好,他就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你们认为正确吗?第四步,问题的深化:教师要求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相交,且和平面内过交点的两直线都垂直,它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 第五步,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三角板和铅笔做模型作验证,发现确是垂直的,然后师生共同研究制定理论上的证明方案。 第六步,回到最初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 三、进行建模训练,培养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例1.某商人如将进货单价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时,每天可销售100价,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高1元,其售量就减少10件,问他将价格每件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赚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构建“函数”模型来解决。答案:售出价14元,最大利润360元。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把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运用新方法,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思想才能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1.培养追求新异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的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的现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样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太空星球的运动引入“圆锥曲线”)、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打桥牌时对牌的分布的可能性的推测引入“概率”)。2.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99-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亡。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也曾明确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要求教师要切实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潜能”的理念。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心理、 性格、能力会影响人的一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创新型 人才,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 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做到以 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 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有创新的欲望。质疑是学生探 索未知事物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设 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开展质疑解惑训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 思维更为活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学生学 会从不同角度对身边事物提出质疑时,正是创新意识萌发的提示。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 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同学认为可 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 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 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 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想象空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要启发学生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只有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平等、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 上的精神状态。教师要赏识学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 小学生生性好玩爱动,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语文教师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活 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求知欲望,增加学生语文的主动性。在教《坐井观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度:“假如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 井口,小鸟带着青蛙飞过了…,飞过了..这下子小青蛙惊呆了。展开你们的想象,想一想,青 蛙跳出井口,他看到了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想好了可以跟你的同桌说一说。题目“当青蛙跳出井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 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善于想象才能给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教 学时采用童话引路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品质和想象能力,提高习作水平的 有效途径。再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以小主人公的身份来讲解此故 事的情节,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及探究兴趣。此种角色转换方式,能使学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档2篇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档2篇 On the training documents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 iousness 编订:JinTai College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对象是教师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档 2、篇章2:浅谈怎样培养优等生文档 篇章1: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档 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常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又因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老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

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就已属于是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 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