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 重难点突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 重难点突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 重难点突破

不等式及其解集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一、不等式的概念

突破建议: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不等量关系反映的是另一种数量关系,如谁高谁矮、谁长谁短、谁大谁小等;

2.常见的不等号“>,<,≥,≤,≠”,学生要掌握这些数学符号的读法和实际意义;3.列不等式的关键是找出不等量关系,一般情况下,紧扣关键词就一目了然,如“大于,小于,不等于,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不低于…”等,把它们变为数学符号;另外,有些不等量关系是隐含的,其难度较大,在后面实际问题中也经常用到.

例题下列式子那些是不等式?

①a+b=b+a② -3>-1 ③x≠1

②x+3≤5 ⑤2m≥n⑥2x-3

解析:鉴别不等式,加深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显然①是等式,⑥是代数式,②③④⑤分别含有不等号“>、≠、≤、≥”表示不等量的式子.

二、不等式的解

突破建议:

1.当未知数取某个数值时不等式能够成立,这个值就是不等式的解,可以类比方程的解进行理解.

2.一般地,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甚至有无数多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行程问题导入的两个不等式来自行取值进行说明这个道理.再则,与前面刚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唯一性作鲜明对比.

例题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①4是不等式x+3>6的解②x+3>6的解是4

③3是x+3>6的解④x>4的数适合x+3>6

解析:只要使不等式成立即为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集合.故①③④

三、不等式解集

突破建议:

①在x>50中,它的解有无数多个,而所有解都集合在一起都满足条件x>75,这些所有

的解就组成了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②不等式的解集通常也是一个不等式.

③因为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数多个,所以解不等式不是要我们去求不等式的解,而是去求不等式的解集.

④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抽象与直观地刻画数据.

a.不等号方向与解集在数轴表示的方向为大于向右延伸,小于向左延伸.

b.实心点和空心圆圈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实心包括这一点,空心不包括这一点.

c.一方面学生掌握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另一方面在数轴上表示的解集用不等式表示出来,体现由数到形的转化和由形到数转化.

例题1用不等式表示:x的一半与1的差是正数应为()

A.x->0 B.-1>0 C.1->0 D.-1<0

解析:“x的一半与1的差”表示先求一半再相减,再抓住关键词“正数”用数学符号表示出不等式.故B.

例题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x>-4 (2)x<3

解析:此类题应分为三步:画数轴、定界点、定方向.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梳理 数学的重点单元是:一、二、四、五、六相交线与平 行线 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学校在初一上学期已经讲过了。当 然,即使上学期学过了,大多学校会在开学时重新进行一下 复习巩固。 从相交线和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开始,就真正开始了初中 几何的学习。刚开始很多学生会不习惯几何严密的逻辑证明 过程,往往还保留着小学或是初一上学期解决几何问题时, 只注重结果的思想。 证明题的过程书写不规范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这部 分内容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慢慢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千 万不能只满足于题目会做或者会证明这个层次上。 从题型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内容主要有2个最为重点的 题型:第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去考察角 度的计算问题,这是中考选择题中几乎每年都会考察的一类 题型,需要重点的关注。 解这类题一方面要学会灵活的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 一些性质,另一方面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几何模型,例如“M”角模型等等,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的解题。 另一类题型就是和平行线相关的证明问题。学习这类题

型要注意2点: 一是刚才已经说过的对于书写过程的规范性的训练; 二是做这类题型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于平行线判 定方法和平行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大家要注意, 中考不会单独考察平行线的证明问题,一定会结合三角形或 是四边形综合考察,其中涉及到的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 质,所以在刚开始学习这类题目时,就要把握住这个大原则,千万不能就题论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 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始,就进入到初中代数很重要 的一个大的领域—函数这部分了。初中代数分为三大块:数 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前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接触过相关的一些内 容,所以学起来不会太陌生,上手比较快。但是对于函数的 相关知识,学生很少接触过,所以刚开始学会速度慢一些, 有时会感觉不太顺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和家长 也不必过于担心。 这其实也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大家都没太接触过,基本 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只要认真去学,其实是一次重新塑造自 己的机会。函数这一大块又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4大类具体的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方案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藏新,又不断化新为旧,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考点 9.3平行四边形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考点: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线段、角、面积、周长等问题以及图形的全等、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题型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在综合题中经常涉及。 9.4矩形、菱形、正方形 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难点:平行线间的距离 考点:以考查各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为主。单独命题时,主要以选择、填空、解答的形式出现;综合考查时,主要以探究、开放、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 9.5三角形的中位线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难点:中点四边形 考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性质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多与其他平面图形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单独命题时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 第十章分式 重点:理解分式的意义;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能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运算;解分式方程,增根的来源及运用;如何用分式方程解决具体问题。 10.1分式 重点: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 考点: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为中考热点,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或以综合性的题目为载体综合考查。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恒等变形。 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中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是以后运算的基础,题型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 10.3分式的加减 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考点:常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相结合,题型以选择、填空或分值不高的解答题为主。 10.4分式的乘除 重点:分式的乘除;分式的混合运算。 考点:分式的运算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的求值,有时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题目有选择、填空和解答。 10.5分式方程 重点:分式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增根 难点:分式方程的应用。 考点:解分式方程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都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考点,大部分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

小 学 数 学 课 如 何 突 破 重 难 点

小学数学课如何突破重难点 xxxxxx中心校xx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完全,于是教师在上课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尤其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一、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肯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中温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数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辽宁地区)2018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一 选填重难点题型突破试题

专题一 选填重难点题型突破 题型一 巧解选择、填空题 一、排除法 1.(2017·玉林)一天时间为86400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一数字是( C ) A .864×102 B .86.4×103 C .8.64×104 D .0.864×105 2.(2017·永州)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 =x +k 与y =k x (k 为常数,k ≠0)的 图象大致是( B ) 3.如图所示的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是( B ) (导学号 58824218) 4.(2017·绥化)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如图①、图②对折两次后,再按如图③挖去一个三角形小孔,则展开后图形是( C ) 二、验证法 1.(2017·无锡)某商店今年1月份的销售额是2万元,3月份的销售额是4.5万元,从1月份到3月份,该店销售额平均每月的增长率是( C ) A .20% B .25% C .50% D .62.5% 2.(2017·临沂)在△ABC 中,点D 是边BC 上的点(与B ,C 两点不重合),过点D 作DE∥AC,DF ∥AB ,分别交AB ,AC 于 E , F 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若AD⊥BC,则四边形AEDF 是矩形 B .若AD 垂直平分B C ,则四边形AEDF 是矩形 C .若B D =CD ,则四边形AEDF 是菱形

D .若AD 平分∠BAC,则四边形AEDF 是菱形 ,第2题图) ,第3题图) 3.(2017·河北)图①和图②中所有的小正方形都全等,将图①的正方形放在图②中①②③④的某一位置,使它与原来7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位置是( C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三、特殊值法 1.当05 C .25 ,第2题图) ,第4题图) 3.(2017·包头)已知一次函数y 1=4x ,二次函数y 2=2x 2 +2,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重难点完整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重难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共6课时) 课题:相交线垂线 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课题: 5.2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条件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题:平移 1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

初一下册数学难题(全内容)

初一下册数学难题 1、下列五个命题中,结论正确的有( ) ①连接任意三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②外角和大于内角和的多边形只有三角形. ③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条时,内角和增加180°. 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多有一个钝角,三个外角中最少有一个钝角. ⑤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或外一点.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已知点P (0, a )在y 轴的负半轴上,则点Q ()1a a 2 +-, 在( ) A .第一象限 B . 第二象限 C . 第三象限 D . 第四象限 3、不等式 m x m +< -2的解集为2x >,则m 的值为( ) A .4 B .2 C.0 D. 2 3 4、用一批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地砖铺地面,不能进行镶嵌的是( ) A .正三角形 B .正方形 C .正八边形 D .正六边形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5,则腰长x 的取值范围是( ) 6、解方程:( ) οο ο 1803 1 902180?= ---αα,则α= 7、已知523x k +=的解为正数,则k 的取值范围是 8、(1)若21 2(1)11x a x x -??? +?-?的解为x >3,则a 的取值范围 (2)若21 23x a x b -??? -?? 的解是-1<x <1,则(a+1)(b-2)= (3)若20 4160 x m x -≤?? +??有解,则m 的取值范围 (4)若2x <a 的解集为x <2,则a= 9、已知2 4(3)0x y x y +-+-=,则x= ,y= ; 10、已知3530 3580 x y z x y z ++=??--=?(0z ≠),则:x z = ,:y z = ; 11、当m= 时,方程26 2310 x y x y m +=?? -=-?中x 、y 的值相等,此时x 、y 的值= 。 12、已知点P(5a-7,-6a-2)在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 。 13、若方程x x m x m 5)3(1)1(3--=++的解是负数,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专题二:作图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专题二:作图问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二作图问题 类型1尺规作图 1.(2017·兰州)在数学课本上,同学们已经探究过“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尺规作图过程: 已知:直线l和l外一点P. 求作:直线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 作法:如图:(1)在直线l上任取两点A、B; (2)分别以点A、B为圆心,AP,BP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Q; (3)作直线PQ. 参考以上材料作图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1)以上材料作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直线l和l外一点P. 求作:⊙P,使它与直线l相切.(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把作图痕迹用黑色签字笔描黑) 解:(1)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如图⊙P 即为所求. 2.(2017·六盘水)如图,MN 是⊙O 的直径,MN =4,点A 在⊙O 上,∠AMN =30°,B 为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 (1)利用尺规作图,确定当PA +PB 最小时P 点的位置(不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 (2)求PA +PB 的最小值. 解:(1)如图1所示,点P 即为所求; (2)由(1)可知,PA +PB 的最小值即为A′B 的长,连接OA′、OB 、OA ,∵A′点为点A 关直 线MN 的对称点,∠AMN =30°,∴∠AON =∠A′ON =2∠AMN =2×30°=60°,又∵B 为AN ︵的中点,∴AB ︵=BN ︵,∴∠BON =∠AOB =12∠AON =30°,∴∠A′OB =60°+30°=90°,又 ∵MN =4,∴OA′=OB =12MN =12×4=2.∴在Rt △A′OB 中,A′B =22,∴PA +PB 的最小值 为2 2. 3.(2017·舟山)如图,已知△ABC ,∠B =40°. (1)在图中,用尺规作出△ABC 的内切圆O ,并标出⊙O 与边AB ,BC ,AC 的切点D ,E ,F(保留痕迹,不必写作法); (2)连接EF ,DF ,求∠EFD 的度数. 解:(1)如图1,⊙O 即为所求.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共6课时) 课题:5.1相交线垂线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课题:5.2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课题:5.3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题:5.4平移 1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平面直角坐标系(共4课时) 课题:6.1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 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 课题:6.2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表示平移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4.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共6课时) 课题:7.1 与三角形的关的线段、外角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难点:理解“首尾相连”等关键语句。 课题:7.2多边形的内角和 2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难点: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课题:7.3镶嵌 2 教学目标: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 2.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 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学习新的一课时,都有重难点,每课的重难点有难有简单,有的时候很容易就确定了,但是有的课就不同,课难上的,它的重难点就确定,难以把握,作为新的老师,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就是在备课时确定重难点。下面我将说几点突破数学中重难点的方法。。 一、抓住教材,认真备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我们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上,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认真备课,根据数学本身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了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提供有利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这些新知识和旧知识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只有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旧知识为生长点,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参与下获取的,脱离旧知识去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板书是沟通老师、学生和授课内容之间的桥梁,老师要用很好的板书将书中的内容板书,图文并茂,适合小学生理解。小学数学不仅比较抽象,而且逻辑严密,光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合理的板书不仅能高度地概括出教学内容,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由于它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还可以起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动手操作,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它主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算理、公式、法则等知识,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直观教学,所以,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理解正确,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中考数学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解题技巧传播十五

2019-2020年中考数学函数重点难点突破解题技巧传播十五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为x轴上两点,C、D为y轴上的两点,经 过点A、C、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 1与经过点A、D、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 2 组合 成一条封闭曲线,我们把这条封 闭曲线称为“蛋线”.已知点C的坐标为(0,),点M是抛物线C 2 :(<0)的顶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蛋线”在第四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PBC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BDM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的值. 【答案】解:(1)令y=0,则, ∵m<0,∴,解得:,。 ∴A(,0)、B(3,0)。 (2)存在。理由如下: ∵设抛物线C1的表达式为(), 把C(0,)代入可得,。 ∴C1的表达式为:,即。 设P(p,), ∴ S△PBC = S△POC + S△BOP–S△BOC =。 ∵<0,∴当时,S△PBC最大值为。 (3)由C2可知: B(3,0),D(0,),M(1,), ∴BD2=,BM2=,DM2=。 ∵∠MBD<90°, ∴讨论∠BMD=90°和∠BDM=90°两种情况: 当∠BMD=90°时,BM2+ DM2= BD2,即+=, 解得:, (舍去)。

当∠BDM=90°时,BD 2+ DM 2= BM 2 ,即+=, 解得:, (舍去) 。 综上所述, 或时,△BDM 为直角三角形。 【解析】(1)在中令y=0,即可得到A 、B 两点的坐标。 (2)先用待定系数法得到抛物线C 1的解析式,由S △PBC = S △POC + S △BOP –S △BOC 得到△PBC 面积的表达式,根据二次函数最值原理求出最大值。 (3)先表示出DM 2,BD 2,MB 2,再分两种情况:①∠BMD=90°时;②∠BDM=90°时,讨论即 可求得m 的值。 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象如图,A 点为(-2,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 【解析】将A (-2,0)代入,得。 ∴二次函数()2 22y ax bx ax 2ax a x 1a =+=+=+-。∴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1,-a )。 当x=-1时,反比例函数。 由图象可知,当x=-1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二次函数图象的上方,且都在x 下方, ∴,即。故选D 。 (实际上应用排它法,由,也可得ABC 三选项错误) 3.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a≠0)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 ①b <0;②4a+2b+c <0;③a ﹣b+c >0;④(a+c )2<b 2.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图象开口向上,对称轴在y 轴右侧,能得到:a >0,>0,则b <0。正确。 ②∵对称轴为直线x=1,∴x=2与x=0时的函数值相等,∴当x=2时,y=4a+2b+c >0。错误。 ③当x=﹣1时,y=a ﹣b+c >0。正确。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的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会正确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 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重点 2.会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难点。 3.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目的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有条理表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7.3图形的平移(2)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 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还是比较低) 关键: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7.3(1)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平移体会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 重点理解平移的概念 难点学会初步应用平移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实例认识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的自主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几何语言的理解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合作意 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图形平移性质与平行线之间距离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作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形式:活动探究、合作交流 7.4认识三角形(3课时)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 4、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认识三角形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 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具准备:图片: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的图片.。投影片六张 认识三角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2.三角形的高线的画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 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画出它们。 认识三角形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 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中线,并能在具体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在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知识的激情,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 三、教具准备:电脑制作课件,三角形纸片. 投影片四张 7.4认识三角形 目标设计: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 2.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3.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此外,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7.5三角形的内角和(3-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 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与同伴交流中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线的特性,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8-9) 8.1同底数幂的乘法(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 2.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 学习难点:指数是字母形式的同底数幂的运算.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探究法. 2.学生学法:运用归纳法由特殊性推导出公式所具有的一般性,在探究规律过 程中增进时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性质”的正确使用. (三)解决办法:注意对前提条件的判别,合理应用性质解题.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 强对符号的判别. 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2) 学习目标1.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使学生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在推导幂的乘方法则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能力。

《简易方程》重难点 突 破

《简易方程》重难点突破 一、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方法 突破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数都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基础,关注到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如爸爸比小红大30岁,当小红是1岁、2岁、3岁……时,学生会用“1+30,2+30,3+30…”这样的式子表示爸爸的年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 即“”。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这里的表示什么?又表示什么?让学生 明白“”既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能反映出爸爸和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这样表示既 简明又高度概括了爸爸和小红的年龄情况。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需要,初步感知抽象的作用。 2.注意突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深切体会用字母表示简明易记、便于运用。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先让学生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 所得的积相加。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为,这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 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3.适当加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如:“一本书有页,张华每天看8页,看了天,用式子表示还 没有看的页数”“商店原有120 kg苹果,又运来10箱,每箱重kg。用式子表示出商店一共有多少箱苹果”等,这是列方程的基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是书面作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口答方式(个别口答、集体口答、小组互说、同桌互说均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4.注意渗透函数思想。在归纳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时,可适当渗透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依存关系。如爸爸的年龄随小红的年龄变化而变化,两个量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说明字母取值范围时,可适当渗透函数的定义域思想。可以追问:式子中的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不可以是200?为什么?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式子中的字母还可以是许多其他的数,但是在这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这个范围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不可一概而论。 二、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列方程的一般方法 突破建议: 1.可由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对于方程的概念的建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下面的式子:50+50=100,,,等,让学生自己分类,从中获得像这样……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生活语言到用数学语言,逐步数学化的过程。当学生看到天平平衡时会用生活语言:“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来表述他们所看到的。教师引导: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学生可能用“100 g+水的质量=250 g”来表示。教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 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吗?学生可能用“”也可能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

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以旧知识为生长点板书设计为突破口强化感悟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通过自己十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此问题有如下点滴体会和做法。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自己在教学中运用了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不但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以1276为例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其中重点追问:这道题中1276,商21是平均分的127吗那么平均分了多少验算时只用商和除数相乘行吗应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大家讨论。这样就能顺利地掌握新规律和验算方法。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新知识前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旧知识,并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为什么这时又可用旧知识通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讨论此题的计算步骤,抓住规律化异为同,沟通新旧知识,从而突破难点。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分层次逐步推进,突破各个难点,学好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但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教学时,先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复习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同一位数除法相同,进而再研究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归纳出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除法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一位够除,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把新知归为旧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为学好多位数的试商,达到正确地迅速地求出商,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