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干扰对抗雷达旁瓣对消的效果分析

多方位干扰对抗雷达旁瓣对消的效果分析
多方位干扰对抗雷达旁瓣对消的效果分析

经典雷达资料-第9章 电子反干扰(ECCM)-3

自适应阵列天线 自适应阵列天线(如图9.3所示)是N 个天线的集合,天线的输出送到加权求和网络,加权值随信号自动调整以减少不需要信号的影响,并增大求和网络输出中所需的信号。输出 信号z 经包络检波并与合适门限α 相比较以发现有用的信号[28][34]~[40]。自适应阵列天线是前 面章节中描述的SLC 系统概念的推广。我们首先考虑干扰对消及目标增强的基础理论,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使用自适应阵列天线来获得超分辨能力,以便有助于ECCM 。自适应阵列天 线的实现与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41]~[43]。 干扰对消与目标信号增强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自适应阵列天线原理就得到非常精确的数学描述[40]。最佳权矢量的表达式给出基本的结果。 *1?S M W -=μ (9.6) 式中,)(T *V V M E =是阵列天线所接收的V (噪声加干扰)的N 维协方差矩阵;S 是N 维矢量,它包含某个方向来的目标信号的采样。可以看出,式(9.6)和SLC 的方程式(9.3)之间的相似性。 相比于SLC ,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有在消除杂波、箔条和干扰时增强目标信号的能力。自适应系统以最佳模式分配其自由度(即阵列的每个天线接收的脉冲串)以达到上述目的。 图9.3 自适应阵列方案 自适应阵列基本理论的推广包括:(1)目标模型S 未知,而不是在式(9.6)中假设已知的。(2)除空间滤波外,还采用了多普勒滤波来消除杂波和箔条。(3)雷达平台如在舰载或机载应用中是移动的。

第9章 电子反干扰(ECCM ) ·359· 式(9.6)的最佳滤波的检测概率为[40] )/1ln(2,(*1T FA D P Q P S M S -= (9.7) 式中,Q (·,·)是Marcum Q 函数,P F A 是预先设定的虚警概率。可以证明,式(9.6)中的权矢量提供最大的改善因子I f ,它由下式定义: 输入端信干功率比 输出端信干功率比=f I (9.8) 输入端信干功率比(SNR)I (相对于单个回波脉冲)在天线的输入端测量。对应于式(9.6)中最佳权矢量的I f 值为[40] I * 1T )SNR (S M S -=f I (9.9) I f 比SLC 所采用的对消比更能代表自适应阵列的性能。事实上,自适应阵列中在消除干扰的同时使有用信号得到积累。 自适应天线的实现仅局限于一些实验系统,为了便于用计算机进行矩阵求逆,转换它们只使用了有限的少数(大约为10个)天线 [44][45] 。具有大量接收单元的阵列需做某些形式处理上的简化。一种部分自适应的方法是使用子阵,自适应处理器的输入来自子阵。必须合理地选择子阵以避免栅瓣 [46][47] 。 全自适应阵列的其他简化形式有确定性空间滤波及仅用相位置零技术。前者降低干扰可能到来的方向或立体角的副瓣电平,例如零度仰角及相邻区域是干扰最有可能出现的位置,因为干扰机通常是地基的或者距离很远。权矢量可离线求得,通过假设一个已知协方差矩阵M 并存入存储器,那里有一权矢量“菜单”,供操纵员或自动判决系统使用[48]。因为把移相器作为波束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已经实现,所以相位置零技术有吸引力。如果相同的移相器可以同时用于波束控制和自适应干扰置零,则昂贵的改型就不必要了。可是,相位置零合成带来分析和计算上的困难,当单元权矢量的幅度和相位都可随意变动时,就不存在上述问 题[49][50]。尽管如此,试验性的系统已获得成功 [51]~[53] 。 超分辨 普通天线的分辨力受限于众所周知的瑞利准则,即两个在角度上分开不小于0.8λ/L (以弧度计)的等幅噪声源才可以被分辨,其中λ 代表波长,L 是孔径长度。当入射波的信号-热噪声之比较大时,自适应阵列天线可获得一个极窄的自适应波束宽度来获得较好的方向估计。对于ECCM 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可以获得非常精确的干扰机选通信号,同时有可能测量干扰源强度及得到无副瓣的空间谱方向图。对干扰机的角度估计可用来在干扰机方向形成波束,并作为自适应干扰抑制的辅助通道[54]。干扰方向也可用做确定波束置零,特别是主波束置零[55]。除干扰源方向及干扰源强度外,该技术还可以提供其他信息,如干扰源数目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性,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跟踪及分类干扰源,以便更好地对其作出反应。 W. F. Gabriel 提出并分析了超分辨概念[56],他和其他后来学者描述了几种不同的方位估 计的方法[39][57]~[59]。其一是最大熵法(MEM )。该方法适用于除了信号所在方位外具有全方 位接收方向图的Howells-Applebaun 自适应波束形成器。接收方向图中的零点指出了信号的存在。因为零点总比天线波瓣尖锐,所以用自适应波瓣可以更精确地测定信号方位,这也就

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方法的研究

弱电工程中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方法的研究 (葛洲坝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方宏坤 151120) 【摘要】在弱电工程应用领域,强电与弱电交叉耦合,电磁干扰(EMI)错综复杂,严重影响弱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详细介绍了 EMI 产生的原因、分析EMI/RFI的特性,及其传输途径和危害,利用电磁理论和工程实践,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在弱电工程领域行之有效的 EMI 抑制方法。 【关键词】弱电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干扰抑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T技术在弱电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IT设备日益精密、复杂,使得电子干扰问题日趋严峻。它可使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降低,功能失效,甚至导致系统完瘫痪和设备损坏。特别是EMI/RFI(电磁干扰/射频干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弱电工程领域的焦点。 1、电磁干扰分类和特性 生活中电磁干扰无处不在,其干好错综复杂。通常我们把电磁干扰主要划分为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三种,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外界和内部两种,严格的说所有电子运行的元件均可看作干扰源。本文中所提EMI是对周围电磁环境有较强影响的干扰;RFI则从属于EMI;EMP 是一种瞬态现象,它可由系统内部原因(电压冲击、电源中断、电感负载转换等)或外部原因(闪电等)引起,能耦合到任何导线上,如电源线和通信电缆等,而与这些导线相连的电子系统可能受到瞬时严重干扰或使系统内的电子电路永久性损坏。图 1 给出了常见 EMI/RFI 的干扰源及其频率范围。

1.1 EMI特性分析 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电磁干扰问题:首先是电子系统产生和发射干扰的程度;其次是电子系统在强度为 1~10 V/m、距离为 3 米的电磁场中的抗扰特性;第三是电子系统内部的干扰问题。利用干扰三要素分析与EMI相关的问题需要把握EMI的五个关键因素,这五个关键因素是频率、幅度、时间、阻抗和距离。 在EMI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电缆的尺寸、导线及护套,这是因为,当EMI成为关键因素时,电缆相当于天线或干扰的传输器,必须考虑其物理长度与屏蔽问题。 1.2 RFI特性分析 无线电发射源无处不在,如无线电台、移动通信、发电机、电动机、电锤等等。所有这些电子活动都会影响电子系统的性能。无论RFI的强度和位置如何,电子系统对RFI必须有一个最低的抗扰度。在通信、无线电工程中,抗扰度定义为设备承受每单位RFI功率强度的敏感度。从“干扰源—耦合途径—接收器”的观点出发,电场强度E 是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和距离的函数,即 E=5.5· P·G d 式中P为发送功率(mW/cm2),G为天线增益,d为电路或系统距干扰源的距离(m)。 由于模拟电路一般在高增益下运行,对RF场比数字电路更为敏感,因此,必须解决μV级和mV级信号的问题;对于数字电路,由于它具有较大的信号摆动和噪声容限,所以对RF场的抑制力更强。 1.3 干扰途径 任何干扰问题可分解为干扰源、干扰接收器和干扰的耦合途径三个方面,即所谓的干扰三要素。如表 2 所示。 表2 干扰源耦合途径干扰类型接收器 共地阻抗传导干扰 辐射场到互连电缆(共模)辐射干扰 微控制器辐射场到互连电缆(差模)辐射干扰 有源器件电缆间串扰(电容效应)感应干扰微控制器 静电放电电缆间串扰(电感效应)感应干扰通信接收器 通信发射机电缆间串扰(漏电导)传导干扰有源器件 电源电缆间串扰(场耦合)辐射干扰其他电子系统扰动电源线到机箱传导干扰 雷电辐射场到机箱辐射干扰

【精品】体外诊断试剂干扰实验评估指南

体外诊断试剂 干扰评估指南-EP7A 郑金来 20110105

目录 前言 干扰物及其机理 干扰的标准 干扰评估 干扰筛选及其效果评价 用病人标本评价干扰效果 临床实验室验证 总结

前言 NCCLS:国家临床化学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是一家国际性的、各学科间的、非盈利性的标准制定和教育组织,推动在医疗团体间发展和使用自愿性一致的标准和指南。 NCCLS已经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 NCCLS基于的原理为一致性是一个有效并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患者测定和医疗服务。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3394670.html,,EMAIL:exoffice@https://www.360docs.net/doc/3b13394670.html, 08年11月NCCLS已经更名为CLSI

前言 NCCLS文件以标准、指南或委员会报告的形式发表 标准:通过一致性程序发展出来的一项文件,以一种未经修饰的形式、清楚地确定材料、方法学或使用惯例的特定以及必须的要求 指南:根据一致性程序发展出来的一项文件,描述某个一般性操作惯例、程序或材料的标准,供用户自愿使用。使用指南时,可由用户根据其特定需要草拟或进行修改 报告:还没有提交进行一致性回顾的一种文件,由董事会发布。

前言 NCCLS的标准和指南代表了有关良好医疗实践的一致性意见。 反映了实质上受到影响的有资质的以及有兴趣的各方根据NCCLS建立的一致性程序得到的实质协定。 即使符合自愿性一致文件,但用户仍有自认适合法规的要求。 用户的意见对于一致性程序时必要的,任何人都可以向委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前言 干扰物质是体外诊断试剂使用过程中造成测量误差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体外诊断试剂进行的干扰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查找出对体外诊断试剂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物质的过程。 干扰实验评估资料是评价拟上市产品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产品注册所需的重要申报资料之一

多属性决策在雷达干扰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多属性决策在雷达干扰效果 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周林,娄寿春,张文 (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陕西三原713800) 摘要:结合空防对抗的特点和雷达干扰的方法,对影响雷达干扰效果的各种因素 进行分析,依据多属性决策(M ADM)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基于MADM的雷达干 扰效果评估模型,有效地解决了雷达干扰效果评估这一复杂问题。 关键词:雷达干扰;MADM;效益函数;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T N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01(2001)02-0014-05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ffect Assess for Radar Interference w ith MADM ZHOU Lin,LOU Shou-chun,ZHANG Wen (M issile College,A ir-f 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Sanyuan713800,China) Abstract:Combined w ith the features of air-defens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methods of radar in-terference,the factors affecting radar interference effect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MADM,the radar interference effect assess model based on MADM is proposed and the complicated problem of radar interference effect assess is efficiently solved. Key words:radar interference;MADM;benefit function;effect assess 1引言 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一再表明,空袭与反空袭作战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空、海、天、地、电一体化是现代战争的特点,电子战是现代战争的一种重要作战手段,电子战的效果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行电子干扰效果评估研究,对电子干扰机的研制、生产和电子干扰方案的制定、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影响干扰效果的因素繁多,各因素在干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各因素与干扰效果之间的关系复杂。要想得出客观、可靠的评估结果,必须通过大量的对抗试验来获取相应的数据,并依据效率准则来评价干扰效果。但事实上,基于效率准则的大量对抗试验的实现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有效地进行。本文 收稿日期:2001-01-03 作者简介:周林(1965-),男,江苏涟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防空作战建模、计算机仿真方面的研究。

全双工通信射频域自干扰抑制量对数字域自干扰抑制能力的影响

第39卷第6期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Vol.39No.6 2017年6月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un. 2017  全双工通信射频域自干扰抑制量对数字域自干扰抑制能力的影响  黎 斯 鲁宏涛 邵士海* 唐友喜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1731)  摘 要: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射频域自干扰抑制量增加,导致数字域自干扰信号的信噪比下降,使得数字域自干扰抑制量减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该文分析了数字域自干扰抑制能力与射频域自干扰抑制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在典型数字域估计算法下,给出了具体关系的闭合解。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全双工通信在执行射频域联合数字域自干扰抑制时,射频域自干扰抑制的增大量总是大于数字域自干扰抑制能力的减小量,当射频域自干扰抑制较小时,数字域自干扰抑制将更有效;过大的射频域自干扰抑制量将造成数字域自干扰抑制性能的损失。  关键词:同时同频全双工;数字域自干扰抑制;射频域自干扰抑制;信道估计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17)06-1278-06 DOI: 10.11999/JEIT160967  Impact of the Amount of R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n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LI Si LU Hongtao SHAO Shihai TANG Youxi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Abstract: The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to noise ratio in digital domain decreases as the amount of R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creases in 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 (CCFD) communications. The amount of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decreases as the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power decreases. The impact of the amount of R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n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analyzed. The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LS and MMSE channel estim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always less than the increase in RF self-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when applying digital cancellation after RF cancellation in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Applying digital cancellation after RF cancellation is more useful when RF cancellation delivers poor suppression.  Th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will degrade when RF cancellation achieves large suppression.  Key words: 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 (CCFD);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R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1 引言 同时同频全双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 CCFD)在相同时间占用相同频率传输上下行数据,与现有的时分双工和频分双工相比,其频谱效率最大可以提升1倍[16]-。由于收发同时同频,CCFD发射机的发射信号会对本地接收机产生强自干扰,使用CCFD的首要工作是抑制强自干扰。已 收稿日期:2016-09-26;改回日期:2017-01-22;网络出版:2017-03-21 *通信作者:邵士海 ssh@https://www.360docs.net/doc/3b13394670.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31009, 61501093, 61271164, 61471108, 6120126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3003001-002) Foundation Items: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531009, 61501093, 61271164, 61471108, 61201266), The National Major Project of China (2014ZX03003001-002) 有的自干扰抑制方法包括数字域自干扰抑制、射频域自干扰抑制和天线自干扰抑制[712] -。  当CCFD接收机射频前端接收的自干扰总功率一定时,若射频域自干扰抑制量增加,数字域自干扰信道估计可用的自干扰信号功率将减小,导致数字域自干扰信道估计精度下降,从而降低数字域自干扰抑制能力。如何分配射频域与数字域自干扰抑制量使得总的自干扰抑制最大,数字域自干扰抑制在何时应用更有效,成为全双工通信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献[13]对射频域联合数字域自干扰抑制进行了实验测量,测量结果指出全双工通信随着射频域自干扰抑制的增加,射频域抑制后执行数字域自干扰抑制的有效性将下降,数字域自干扰抑制应选择性地应用在射频域自干扰抑制后以改善系统总的自干 万方数据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运用研究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运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战已经逐渐成为现在的军备竞赛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电子信息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应用范围决定着国家信息战的取 胜概率。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对于现代战争的战 术制定和信息获取。我国要结合当前部队的信息化水平相应的提高军队设备的科 技化,促进我国国防力量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电子对抗;雷达系统;运用 引言 现代雷达的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就相当于矛和盾,通过技术手段不断的促进和发展。没 有任何一部雷达可以抗干扰,也没有任何一种干扰无法防范,关键是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 今天的战争中雷达对抗越来越重要,只有熟悉对方掌握的技能水平才能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反之则处于被动状态。 1雷达电子对抗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是电子战争中常用的战争对抗技术。雷达主要是用来定位敌人的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敌人据点的环境信息,为我方选择最佳战术提供情报基础。除此以外, 雷达技术还能扰乱敌人的雷达信号,影响雷达电波的输送,达到对敌人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破坏,阻断敌人雷达电波传输路径的目的。雷达主要是对电磁波信号有干扰作用,通过干扰电 磁波的传播来扰乱敌人雷达的工作。 2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 所谓的雷达是指通过运用测定目标对电磁波反射现象来找出目标位置的设备。雷达的工 作过程为:雷达发射机安按照合理的方式像空中领域发射一定强度的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 障碍物时将会散射,雷达接收机将会接收到经过调制后的反射回波,通过信号处理方式得出 被测目标的相关信息。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是:性能可靠的雷达对抗设备通过侦察的方式接 收到目标雷达发出的电磁信号,进而对这些电磁信号进行全面地分析与处理,获得目标雷达 的各个参数,结合雷达信号处理专业知识,获取目标雷达的各种状态信息,最终将分析结果 及时地传送给干扰机及相关设备的过程。雷达对抗的基本条件有[1]:(1)像空间领域发送 电磁信号;(2)接收机在一定的时间内接收到强度高的电磁信号;(3)目标雷达的各个参数、状态信息处于雷达对抗设备能够处理的范围内。 3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应用 3.1宽带频率捷变 目前常用的脉间跳频捷变可以躲避频率定位干扰,它的操作频率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使 得干扰设备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识别,即使接收到雷达的脉冲频率也没有反应时间进行干扰,为了应对此类情况,我们对干扰器进行频率捕捉时间的缩短,提升捕捉速度,这样才有 概率进行信号源的分析和干扰,提高干扰成功的可能性。现代雷达干扰机在10-1微秒的时间,在千兆赫的带宽,频率瞄准精度1~2MHz;在几微秒,瞄准频率精度可以达到10-1兆赫。 3.2窄带滤波

电磁干扰及常用的抑制技术

电磁干扰及常用的抑制技术 刘宇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要:各种干扰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和装置出现瞬时故障的主要原因。电磁兼容性设计是目前电子设备及机电 一体化系统设计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核心是抑制电磁干扰。电磁干扰的抑制要从干扰源、传播途径、接收器三个方面着手,切断干扰耦合的途径,干扰的影响也将被消除。常用的方法有滤波、降低或消除公共阻抗、屏蔽、隔离等。 关键词:电磁干扰干扰抑制屏蔽接地 1.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是指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有用信号无关的、并且对系统性能或信号传输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构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存在干扰源;②有相应的传输介质;③有敏感的接收元件。只要除去其中一个条件,电磁干扰就可消除,这就是电磁抑制技术的基本出发点。 1.1 电磁干扰的分类 常见的各种电磁干扰根据干扰的现象和信号特征不同有以下分类方法。 1、按其来源分类(1) 自然干扰。自然干扰是指由于大自然现象所造成的各种电磁噪声。 (2) 人为干扰。由于电子设备和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的电磁干扰。 2、按干扰功能分类 (1) 有意干扰。有意干扰是指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制造的电磁干扰信号。这是当前电子战的重要手段。 (2) 无意干扰。无意干扰是指人在无意之中所造成的干扰,如工业用电、高频及微波设备等引起的干扰等。 3、按干扰出现的规律分类 (1) 固定干扰。多为邻近电气设备固定运行时发出的干扰。 (2) 半固定干扰。偶尔使用的设备(如行车、电钻等)引起的干扰。 (3) 随机干扰。无法预计的偶发性干扰。 4、按耦合方式分类 (1) 传导耦合干扰。传导耦合是指电磁噪声的能量在电路中以电压或电流的形式,通过金属导线或其他元件(如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耦合到被干扰设备(电路)。 (2) 辐射耦合干扰。电磁辐射耦合是指电磁噪声的能量以电磁场能量的形式,通过空间辐射传播,耦合到被干扰设备(或电路)。 1.2 电磁噪声耦合途径 干扰源对电子设备的干扰是通过一定耦合形式进行的,无论是内部干扰或外部干扰,都是通过“路”(传输线路或电路)或“场”(静电场或交变电磁场)耦合到被干扰设备中的。 1、电磁噪声传导耦合 (1)直接传导耦合。电导性直接传导耦合最简单、最常见,但它也是最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耦合方式。在考虑电磁兼容性问题时,必须考虑导线不但有电阻足,而且有电感L,漏电阻R,以及杂散电容C。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频率比较高时,这些分布参数对信号的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考虑分布参数的影响与传输线的长度密切相关。根据传输线的长度与传输信号频率的关系可把传输线分为长线和短线,对短信号线不必进行阻抗匹配,而对长信号线应在终端进行阻抗匹配。 (2)公共阻抗耦合。当干扰源的输出回路与被干扰电路存在一个公共阻抗时,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公共阻抗耦合。干扰源的电磁噪声将会通过公共阻抗耦合到被干扰电路而产生干扰。所谓“公共阻抗”通常不是人们故意接人的阻抗,而是由公共地线和公共电源线的引线电感所

同时同频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频率发送接收信号,相对传统的时分双工和频分双工,最高能获得两倍的频谱利用率,是提高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实现同时同频全双工需要解决同频自干扰的问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天线抑制、射频抑制和数字抑制联合的自干扰抑制方案。 数字抑制作为最后一道抑制手段,其残留的自干扰将会作为最终残留自干扰,所以对最终抑制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聚焦于高性能、低成本的数字自干扰抑制技术研究,具体贡献包括:第一,给出数字自干扰抑制下干信比与ADC位数影响误符号率的闭式解。 通过分析数字自干扰抑制下干信比与ADC位数对实际判决门限的影响,推导得出QAM调制系统误符号率表达式,从而可为工程上设定模拟自干扰抑制指标限制干信比和选择ADC位数提供依据。在16-QAM调制,比特信噪比14dB,干信比不大于40dB时,只需12位ADC即可能达到接近510-的极限误符号率。 第二,提出一种反馈辅助精确测量非线性自干扰的抑制方案。首先通过分析抑制能力,证明反馈方案由于获知了发射通道非线性因而优于非反馈方案。 在相位噪声方差为0.0075rad2,反馈与接收通道时延误差为30ns时,反馈方案比非反馈方案的抑制能力高27dB。然后提出一种去除反馈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性分量并精确测量非线性分量的自干扰抑制方案,在不损失抑制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对反馈通道ADC位数的需求,从而降低成本。 在原反馈通道使用12位ADC接收包含线性与非线性分量自干扰的情况下,本方案只需使用8位ADC接收自干扰非线性分量。第三,提出一种可用于单天线全双工系统的数字预处理自干扰抑制技术。

浅谈雷达干扰与反干扰技术

浅谈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扰与抗干扰之间的斗争亦日趋激烈。面对日益复杂的电子干扰环境,雷达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才能在现代战争中生存,然后才能发挥其正常效能,为战局带来积极影响。 一、雷达干扰技术 1、对雷达实施干扰的目的和方法 雷达干扰的目的是使敌方雷达无法获得探测、跟踪、定位及识别目标的信息,或使有用的信息淹没在许多假目标中,以致无法提取真正的信息。 根据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通过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至目标,由目标散射回波被雷达接收实现探测目标。因此对雷达实施干扰可以从传播空间和目标这两处着手。具体来说就是辐射干扰信号,反射雷达信号,吸收雷达信号三个方面。 为了实现对雷达实现有效的干扰,一般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空间上,干扰方向必须对准雷达,使得雷达能够接收到干扰信号。频域上,干扰频率必须覆盖雷达工作频率或者和雷达工作频点相同。能量上,干扰的能量必须足够大,使得雷达接收机接收的能量大于其最小可接收功率(灵敏度)。极化方式上,干扰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应当和雷达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尽量接近,使得极化损失最小。信号形式上,干扰的信号形式应当能够对雷达接收机实施有效干扰,增加其信号处理的难度。 2、雷达干扰分类 雷达面临的复杂电子干扰可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两大类,这两者又分别包括有源和无源干扰,具体如下图所示。

有意干扰无意干扰有源干扰无源干扰有源干扰 无源干扰遮盖性干扰欺骗性干扰自然界的人为的欺骗性干扰遮盖性干扰自然界的人为的噪声调频干扰复合调频干扰噪声调相干扰随机脉冲干扰距离欺骗干扰角度欺骗干扰速度欺骗干扰等箔条走廊干扰箔条区域干扰反雷达伪装雷达诱饵宇宙干扰雷电干扰等工业干扰友邻干扰等鸟群干扰等 人工建筑干扰 地物、气象干扰 {友邻物体干扰{{{{{{{{{{{{{{ 雷达干扰 二、雷达抗干扰技术 雷达抗干扰的主要目标是在与敌方电子干扰对抗中保证己方雷达任务的顺利完成。雷达抗干扰措施可分为两大类:(1)技术抗干扰措施;(2)战术抗干扰措施。技术抗干扰措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干扰不进入或少进入雷达接收机中;另一类是当干扰进入接收机后,利用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各自特性,从干扰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这些技术措施都用于雷达的主要分系统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中。 1、与天线有关的抗干扰技术 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和接收目标信号,但同时可能接收到干扰信号,可以通过在天线上采取某些措施尽量减少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如提高天线增益,可提高雷达接收信号的信干比;控制天线波束的覆盖与扫描区域可以减少雷达照射干扰机;采用窄波束天线不仅可以获得高的天线增益,还能增大雷达的自卫距离、提高能量密度,还可以减少地面反射的影响,减小多径的误差,提高跟踪精度;采用低旁瓣天线可以将干扰限制在主瓣区间,还可以测定干扰机的角度信息,并能利用多站交叉定位技术,测得干扰机的距

iData_同时同频全双工LTE射频自干扰抑制能力分析及实验验证_徐强

第36卷第3期电子与信息学报Vol.36 No.3 2014年3月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 2014 同时同频全双工LTE射频自干扰抑制能力分析及实验验证 徐强全欣潘文生邵士海*唐友喜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731) 摘要:同时同频全双工本地发射信号会对本地接收信号产生强自干扰,为了使信号能够通过射频接收通道及模数转换器件,需要在射频前端进行自干扰抑制。在自干扰为直射路径的条件下,该文采用直接射频耦合法,对长期演进(LTE)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抑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推导了自干扰功率、带宽及线缆、幅度、相位调整误差对射频自干扰抑制能力的影响;得到了射频自干扰抑制能力的闭合表达式。分析表明对于20 MHz带宽,?10 dBm 接收功率的LTE射频自干扰信号,理论上能抑制54 dB的射频自干扰,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能抑制51.2 dB。 关键词:无线通信;全双工;自干扰;射频抑制;长期演进(LTE)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14)03-0662-07 DOI:10.3724/SP.J.1146.2013.00717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RF Self-interference Cancelation for Co-time Co-frequency Full-duplex LTE Xu Qiang Quan Xin Pan Wen-sheng Shao Shi-hai Tang You-xi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Abstract: Co-time Co-frequency Full-Duplex (CCFD) radio transmission will cause a strong self-interference in its receiver. To ensure the undistorted transmission in the Radio Frequency (RF) channel and effective sampling of the desired signal, the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need to be applied to RF frontend. In this paper, the CCFD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that adopts RF SIC with the coupled RF transmitted signal. Considering the direct path self-interference between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ference power, interference bandwidth, RF adjustment errors and SIC ability is analyzed. Consequently, the expression of SIC ability is derived.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C abilities are 54 dB in theory and 51.2 dB in practice for a 20 MHz LTE signal with received power of ?10 dBm. Key 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ull-Duplex (FD); Self-interference; RF cancellation;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1 引言 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是指设备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占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同时进行工作,使移动通信上、下行可以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的频率,突破了现有的频分双工和时分双工[1]模式,理论最大频谱效率可以提升一倍;近三年来,CCFD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2,3]。 由于收发同时同频,CCFD发射机的发射信号会对本地接收机产生干扰,使用CCFD的首要工作是抑制强自干扰[1,3]。近三年来,国内外的已有研究 2013-05-23收到,2013-09-03改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1164, U1035002/L05, 61001087, 6110103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3003001-002, 2012ZX 03003010-003, 2011ZX03001-006-01)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创新基金资助课题 *通信作者:邵士海 ssh@https://www.360docs.net/doc/3b13394670.html, 主要包括:天线抑制[4,5]、射频抑制[68]-和数字抑制[3,911] -。其中,天线抑制在收发天线处实施,射频抑制在信号进入模数转换器件(ADC)前的射频前端实施,数字抑制在信号经过ADC后的数字域实施。为了防止射频接收通路阻塞,需要进行射频自干扰抑制,使信号能够通过ADC,进入数字干扰抑制及数字解调处理流程。 射频自干扰抑制可以分为直接射频耦合干扰抑制[6,7,12,13]和数字辅助射频干扰抑制[2,14],并且已经得到了初步工程验证[6,7,15,16]。直接射频耦合干扰抑制的典型方法如文献[6]和文献[7]。文献[6]将发射信号经过可变衰减、可变延时处理后,得到干扰重建信号,将接收信号与干扰重建信号相减,完成射频干扰抑制;经实验验证,对于10 MHz带宽的WiFi 信号,可以抑制45 dB自干扰。文献[7]在文献[6]的基础上,对干扰重建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发射信号

雷达电子战系统及其仿真

雷达电子战系统及其仿真 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是在整个战略纵深区域内大范围地争夺制电磁权、制空权及制海权,是一场强调整体的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战争。近几场以美国为主导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那就是电子战已经从传统的一对一的设备之间的对抗,发展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在系统对抗中,必须使用多种作战平台$多个电子战作战手段,在作战指挥中心的协调控制下,构成一个全方位、大空域、多频段、多手段的综合电子战作战体系。 1.雷达电子战的概念 雷达电子战是电子战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以雷达及由雷达组成的系统为作战目标,以雷达干扰机、雷达侦察机等为主要作战装备,以电磁波的发射、吸收、反射、传输、接收、处理等形式展开的,是侦察、压制敌方电磁频谱的使用并增强我方电磁频谱使用有效性的作战行为。 雷达电子战系统包括雷达系统、雷达干扰系统、雷达抗干扰措施三个方面,雷达系统是测试和仿真的主要对象,雷达系统是通过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提取目标信息,主要有远程警戒雷达、目标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等各种不同的种类。雷达抗干扰系统是通过施放或制造干扰信号破坏雷达的正常工作,使之不能正常的探测、测量和跟踪真正的目标。根据有无源可以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有脉冲干扰、连续波干扰及速度欺骗等等,无源干扰主要包括投放干扰丝形成干扰走廊、干扰云以掩护目标或欺骗对方等。实际使用中各种干扰样式是可以组合使用的,使干扰效果更佳。雷达电子战的发展和有效展开也离不开先进的雷达抗干扰技术和措施,雷达抗干扰的基本原理是阻止干扰环节链的形成,以及抑制干扰条件下雷达系统的输出干信比。现代雷达的抗干扰主要在空域、时域和频域内全面开展,空域内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超低副瓣天线、副瓣对消、副瓣匿隐、单脉冲角度跟踪、相控阵天线扫频捷变和雷达组网等,频域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宽带频率捷变、窄带滤波、频谱扩展等,雷达在时域里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距离选通、抗距离拖拽、重频捷变等等。 2.军用仿真技术概念与发展 军用仿真技术是用于军事领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军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

射频信号三种抗干扰设计方法

射频信号三种抗干扰设计方法 为了测试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设计了一种射频信号干扰器,可用于产生406.0~406.1 MHz范围内的随机干扰、点频干扰和扫频干扰信号。设计采用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通过单片机对DDS芯片的控制,可灵活产生需要的干扰频率。 随着电子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电子设备之间的干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通信设备的干扰问题,这使得电路工程师在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设备的抗干扰问题,并且有必要对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进行测试。文中介绍的射频信号干扰器可用于测试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能够产生如下3种干扰: 1)随机干扰。在目标频率范围内产生频率随机的干扰信号,湮没目标频率,也会降低信噪比,形成对正常通信的压制。 2)点频干扰。在已知目标频率的情况下,瞄准目标频率输出干扰信号,产生对目标通信的压制效果。 3)扫频干扰。在目标频率范围内进行频率扫描,当干扰信号频率与通信频率的碰撞概率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影响通信的信噪比,导致误码率增加,产生有效干扰。 射频信号干扰器的设计基于DDS技术和锁相环(PLL)技术,通过单片机进行控制,能够产生分辨率极高的干扰频率,控制方便、灵活。 1、硬件电路设计 射频信号干扰器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当微波开关接通406.0~406.1 MHZVCO时,输出随机干扰噪声;当微波开关接通BPF时,输出点频干扰或扫频干扰噪声。 1.1、随机干扰基带噪声信号源的随机电压噪声施加到VCO的电压控制端,产生噪声调频信号。406.0~406.1 MHzVCO输出信号的频率表示为: ωVCO=ω0+KVCO(V0+Anu(t)) (1) 式中:ω0为控制电压为零时VCO输出频率,KVCO为VCO电压控制增益,V0为直流控制电压,An为噪声放大电路增益,u(t)为基带噪声信号。

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监测方法研究

?乂程盜用?航天电子对抗2019年第3期 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监测方法研究 赵严冰,张新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91336部队,河北秦皇岛066326) 摘要:针对雷达抗干扰试验训练中有源干扰信号的监测需求,在剖析有源干扰信号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合作式的干扰信号监测方法,研究了关键技术及实现途径。通过实际验 证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试验训练中任务中的信号监测需求。 关键词:试验训练;雷达抗干扰;有源干扰;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onitoring method of radar active jamming signal Zhao Yanbing,Zhang Xinli (Unit91336of PLA,Qinhuangdao066326,Hebei,China) Abstract:Aiming at monitoring demand o£active jamming signal for radar anti-jamming testtraining,a collaborative monitoring method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jamming signal,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implementation are studied.The practical test results prove that this method can sat- isfy the monitoring demand of signal for radar anti-jamming test&training. Key words:test&training;radar anti-jamming;active jamming;monitoring method o引言 贴近实战,构设复杂逼真、分层分级、可调可控的电磁环境是试验训练的核心要求。目前在构设雷达装备试验训练电磁环境中,雷达有源干扰环境是重点内容,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相关性、实效性的雷达干扰环境有感监测手段⑴,不能对特定信号的状态进行监视和测量,无法获得特定信号的特征参量,不能支撑构建环境和预测环境的等效性评价,导致在雷达装备抗干扰评估上难以准确界定外界干扰环境对雷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甚至在问题溯源上,难以清晰判定是干扰所为、还是雷达固有缺陷所致,严重影响了试验鉴定和训练考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本文在分析试验训练任务详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岸基、舰载雷达的合作式有源干扰监测方法,该方法可有效获取基于受体有感干扰环境的功率、频率、时间和特征参数,并进行了典型配置条件的应用验证。 收稿日期:2019-03-28S2019-04-30修回. 作者简介:赵严冰(1972-),男,高工,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对抗。1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监测的需求分析 电磁环境监测是为了感知掌握电磁环境的状态,采用与构建电磁环境的信号特性相适应的监测设备、监测技术及方法,对各种或特定信号的状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过程阂。实现复杂电磁环境构设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电磁环境的动态精确感知。雷达有源干扰环境监测作为电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雷达试验训练任务中准确掌握特定雷达装备所面临有源干扰电磁环境在时域、空域、频域和能域的特征和参数范围。与雷达辐射源信号环境监测不同,雷达有源干扰环境监测不适用宽开方式的“盲侦盲测”,这也是由雷达有源干扰信号的特点决定的,很重要的就是雷达有源干扰信号与雷达辐射源信号具有明显的不同: 1)它只作用于特定的对象,信号样式与干扰对象匹配; 2)在信号特征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既有连续信号,也有脉冲信号,既有窄带信号,也有宽带信号; 3)干扰信号在时间、空间、能量上是不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4)对于特定的受体对象,干扰信号常常与目标回波信号、杂波信号混合在一起。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