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第二章感悟分享

《半生缘》第二章感悟分享
《半生缘》第二章感悟分享

《半生缘》第二章感悟分享

第二章开头,曼桢病好了,回来上班,张爱玲安排“叔惠”暂时退场,给了曼桢和世钧单独相处的机会,也是感情更近一步的机会。中午吃饭的时候,世钧自然提起那天见过曼桢弟弟的事,然后自然问曼桢几个兄弟姐妹,曼桢说6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叔惠跟曼桢同一个办公室,虽然他们三个天天一起吃饭,但是都从来没有聊到过曼桢的家庭情况,一般正常情况下,聊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说出来,毕竟天天中午一起吃饭,曼桢不说肯定是不愿意说,有什么难言之隐。世钧接着问曼桢是不是家里老大,曼桢说自己是老二,世钧觉得曼桢很会照应其他人,是当姐姐当习惯了。的确如此,家里的老大和最小的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老大比较会照顾人、能担当,有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需要人照顾。曼桢又反过来问世钧有没有兄弟姐妹,并且推断世钧应该是独生子,或者只有姊妹,没有兄弟,世钧就说是不是因为自己看起来是娇生惯养惯了,曼桢笑而不答,世钧说自己有个哥哥,但是已经去世了,只留下寡嫂和小侄子,这一点儿和贾宝玉非常像,宝玉也是哥哥早逝,留下嫂子侄儿。曼桢的直觉是对的,虽然世钧有哥哥,但哥哥去世,相当于就是独生子了。男孩子如果是独生的,也会有那种气质,或者惯得没人样,骄横跋扈,也有另外一种,安静、敏感、内向,但是因为备受宠爱,有种不谙世事的公子气。世钧又主动告诉曼桢自己家住南京,但并不是南京人,又问曼桢是什么地方的人,曼桢说是安徽六安人,世钧接着问她去过六安没有,曼桢说自己只在父亲下葬那一年回去过,世钧知道曼桢的父亲已经去世,曼桢说自己14岁时,父亲去世,14岁,放到现在也就是初二的学生。顺便插一句,在曼桢家里孩子数量的安排上,张爱玲好像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张爱玲为了突出曼桢父亲去世后,家里难以度日,曼璐才逼不得已去当舞女,所以给曼桢家里安排了6个孩子,其实大可不必,在当时的社会,作为顶梁柱的一家之主死了,家里有3个孩子,生存就极其困难了,何况6个?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自小也算是官宦家的后代,她不太明白下层人生存的艰难,张爱玲安排了6个子女,但是在小说里,能露面的只有伟民杰民,那两个连男女读者都分不清楚,张爱玲安排太多孩子反而无法安插,我认为这个地方张爱玲写得有些失误。

好,我们接着刚才的,刚才说到曼桢告诉世钧自己14岁时父亲去世,这个时候,世钧觉得不方便再问了,因为觉得越来越接近曼桢的秘密了。这时候张爱玲插入俩人一个细节,因为就像看电影,一直是男女主人公对话的镜头,好像太平淡了,也不够真实,所以,这时候加入了“世钧倒番茄酱”的片段,世钧听了曼桢说的话,心里波涛起伏,表面却装出风平浪静,为了掩饰内心的起伏,他去夹菜吃,菜吃到嘴里木肤肤的,没滋味,我觉得这并不是说菜真得没味儿,而是当时世钧的心都在曼桢身上,在曼桢的秘密上,所以吃什么都没味儿吧,所以拿起番茄酱倒,倒出一大堆,被老板娘狠狠地看了两眼,但是曼桢没看见,因为她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纠结着要不要跟眼前这个人说出自己的故事,后来,曼桢决定对世钧和盘托出,虽然这是一个略带凄凉的故事,但人家曼桢是带着微笑说的,这是曼桢的坚强,曼桢说自己的父亲以前在书局做事,家里6个孩子,带上祖母,全靠父亲一人养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第一,曼桢的父亲虽然没有交代在书局干什么,但至少跟书占点关系,这也是烘托曼桢的气质,如果曼桢的父亲是卖肉或者别的职业,曼桢就是另外一种成长环境,这个出生环境也是跟世钧的小商人家庭作对比,第二,我们可以看出,曼桢的家境一直不算富裕,也就是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已。曼桢接着说,父亲去世后,家里只有姐姐大一点,所以从此全家8口人都靠姐姐维持生活。因为姐姐那时候中学没毕业,找不到好的工资高的工作,找到普通的工作,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所以去做了舞女。小说写到这里,曼桢的秘密已经揭晓,她的姐姐是舞女,所以她从不轻易谈自己的家庭,怕被人说闲话。世钧说舞女有各种各样的,全在乎自己。世钧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安慰曼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的“不知民间疾苦”,世钧的人生里是没有这样经历的。曼桢顿了一顿,还是微笑着说,舞女当然也有好的,但是那样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要想出淤泥不染,就挣不到钱。世钧无话可

说,曼桢说,走上这一条路,总是下坡路,除非这个人是很有手段的,但是自己的姐姐其实是很忠厚的,大家注意一下,在曼桢心里,自己的姐姐本质是很忠厚的。我们在后文里印证。说到这里,世钧已经听见曼桢的嗓音哽咽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曼桢,当然无法安慰,人生经历这样的苦痛,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安慰的,最好是给一个拥抱,但是当时他俩有没有那么熟。世钧只说了一句“你不要难过”,而曼桢呢,在生活的磨练中走来,她在社会上工作,一般绝不会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展现给人看,今天说给了世钧,她自己或许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把世钧当成自己人,一个值得自己信赖的人了。这时候又有一个细节描写,曼桢低着头在拣碗里的稗子,稗子就是稻田里的野草的种子,混在大米里,曼桢其实在借这个动作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忽然,她又补充了一句,让世钧不要告诉叔惠,世钧当然也想到了这一层,他肯定不会告诉叔惠,因为他无法对叔惠解释,为什么曼桢要告诉自己这个秘密,明明曼桢先认识叔惠的,这不就显得自己的曼桢很亲近吗?这时候曼桢也觉得自己说这话不妥当,加了一句,补充说自己一直要告诉叔惠的,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机会,其实这个解释我们听着都有些勉强,但是世钧马上接着说,你告诉叔惠也不要紧,叔惠能理解的,你姐姐是为了家庭,没有办法。看来曼桢没有看错人,世钧果然是能够理解她的一个人。就像世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帮曼桢拣手套一样,曼桢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世钧,当局者迷,但是我们这些局外人都看得清楚,两颗心在慢慢靠近。

这天下班后曼桢回家,这时候张爱玲补充交代了曼桢家里现在住的房子是姐姐跟人同居时那个人买的房子,后来两个人分手了,他们家一直住着这套房子。曼桢走到弄堂里,最小的弟弟杰民告诉他们的母亲从老家上坟回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时间的变化,曼桢和世钧第一次吃饭时认识,那时候大概是大年初四,现在已经是清明节后了,清明节大概是农历三月份左右,可见他们已经认识三个多月了,感情在这个时候升温,更近一步。

杰民还告诉曼桢,今天来家里的客人姓祝,就是笑起来像猫,不笑起来像老鼠的。曼桢上楼要经过曼璐的房间,她们家这个格局是楼下是曼璐接待客人的,楼上是家里人住的,曼桢快速上楼这个细节,说明曼桢很怕自己被曼璐屋里那些客人看见,要避开,然后曼璐在楼梯口打电话,曼璐第一次出场,旗袍的腰间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子,脸上全部的舞台化妆,暗暗透漏了曼璐的职业,但是张爱玲却选取了曼璐的声音来着重突出她的性格。在曼桢的耳朵里,曼璐的声音是这样的,笑得合合的,仿佛有人在那里胳肢她一样,那是那笑声却并不怎样富于挑拨性,倒有些苍凉的味道,曼桢真怕听那声音。张爱玲真是会写人,把人写活,我以前看不出来这个笑声特别的地方,但是后来我渐渐能理解张爱玲为什么这样写曼璐的笑声了,如果一个人开心,她笑,那是美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被迫发出的笑,被胳肢出来的笑,里面没有快乐,只有勉强,并且,这笑声短促,底气不足,没有安全感,听了自然让人难受。

写完曼璐出场,曼桢上了楼,楼上是另外一个世界,张爱玲虽然从小衣食无忧,但是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还是很传神的,足见功力深厚,张爱玲写了一些家长里短,过日子这样的片段在张爱玲笔下很有生活气息,曼桢的母亲看到桌子上压的照片,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口吻问曼桢在哪儿照的,大家还记得第一章里有曼桢叔惠世钧一起照相的片段,但是曼桢把自己和世钧照的相片早就收起来了,而是把自己和叔惠照的压在玻璃下面。正是因为和叔惠没什么,不怕家里人盘问,所以“明目张胆”地压在桌子上,而跟世钧那张,还是暂时不能说的秘密。

曼桢跟母亲聊天,母亲抱怨曼璐的客人人品越来越下流,曼桢却想着这大概是因为曼璐自己的品质每况愈下,所以吸引到这样的客人,曼璐当舞女的时候还小,在那个红灯绿酒的场合里混,大染缸一样的环境,除非特别有定力,否则免不了堕落。曼桢心疼姐姐,为姐姐悲哀。

曼桢下楼去叫弟弟杰民上楼吃米粉,却发现杰民正把脑袋往曼璐房间里望,原来是杰民的毽子踢到曼璐屋里了,正在聊天的时候,祝鸿才却出现了,笑着称呼曼桢“二小姐。”他

肯定是相当注意曼桢,要不然不会知道曼桢是曼璐的二妹,因为曼桢自己一直是躲着这些客人,能不碰面就不碰面的。祝鸿才出场了,瘦长身材,削肩细颈。曼桢看着祝鸿才,忽然想到了杰民说的,祝鸿才笑起来像猫不笑起来像老鼠,现在一看,果然如此,所以曼桢忍不住笑了,而祝鸿才本来对曼桢格外注意,见曼桢这么一笑,还以为曼桢对他有好感呢,这些小细节,都为以后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接着祝鸿才翻看曼璐的相册,看到一个梳辫子的少女,就问曼璐:“这是你妹妹什么时候的拍的照片?”曼桢说那怎么会是自己的妹妹呢?祝鸿才接着问这是谁。祝鸿才不经意的一问,却让曼璐呆住了,曼璐这时候才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变化那么大,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容貌上的,更关键的是气质上的。

然后祝鸿才又问曼璐,曼桢是不是还在读书,又说曼桢如果出去做舞女,一定做得出来。曼璐当时的反应是把正在照着的镜子往桌子上拍,大声呵斥祝鸿才,我们记住,现在曼璐还是非常维护自己的妹妹的,她觉得自己牺牲了前途,让妹妹读大学,就是希望妹妹有个好前途,不像自己一样受苦,那我们就看看究竟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曼璐的心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晚上曼璐端着生煎包上楼和母亲聊天,只咬了一口生煎包,发现馅子红红的,她怀疑是生煎包里的肉没煎熟,很生气,结果再看看面皮,发现白色的面皮是红的,才知道那红色是自己的唇膏,这个非常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曼璐的嘴唇涂得跟血一样红。

曼璐很难得地跟母亲聊几句,曼璐说最好让曼桢早点结婚,要不然住在一起不太方便,怕有人说闲话,因为曼璐的客人不断,曼璐这样说大概还是因为祝鸿才白天给她的刺激,她母亲也是这么想,但是她母亲接着关心起曼璐来了,在母亲心里,曼桢的婚事还是容易解决,但是曼璐的职业让曼璐结婚难,这句话说完,曼璐立刻把脸一沉,让母亲别管自己的事了!一个母亲关系女儿的婚事不是很正常吗?为什么曼璐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因为婚姻是曼璐的心病!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女孩儿做了舞女,正常的好人家大概都不会接受的,人们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当了舞女,人们只会认为你当了舞女就是可耻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舞女都是肮脏的,一个女孩儿当了舞女,基本就和主流社会绝缘,被视为异类。曼璐的母亲立马解释说,自己不过是为她以后考虑,一个女孩儿不可能一辈子当舞女的,舞女毕竟也是吃青春饭的。曼璐当然能理解到母亲的这番心思,但是她的苦太深了,在他们这个8口之家,承受痛苦最多的就是曼璐了,并且,她的苦也无处诉说,只能自己扛着,曼璐说:“我还不是过一天是一天,我要是往前看,我也就不要活了!”有生活阅历的人才知道这话说得多么沉痛多么绝望。曼璐其实是很苦的,她因为是姐姐,比曼桢要承受太多太多了。曼璐的母亲接着说,自己考虑到等到曼璐的弟弟妹妹都大了,曼璐一个人该怎么办。曼璐又被惹火了,说弟弟妹妹大了,又嫌自己丢人了,现在自己嫁人又嫁给谁去呢?曼璐的母亲又提到这次回老家,听见张豫瑾做到了县里医院的院长。这时候书里插叙了张豫瑾的往事,张豫瑾是曼璐奶奶那边的亲戚,曾逃难来上海,就住在曼璐家,曼璐和张豫瑾彼此有好感,曼璐17岁时,两个人订了婚,后来曼璐做舞女,曼璐主动和张豫瑾解除了婚约。曼璐的母亲还补充一句说,张豫瑾现在还没有结婚。曼璐突然笑道:“他没结婚又怎么样,他现在还会要我吗?妈就是这样脑筋不清楚,你还在那里惦记着他呢!”曼璐的笑是一种绝望的笑。

但是不到两个星期,曼璐就宣布和祝鸿才结婚,曼璐的理由是虽然祝鸿才没什么钱,但是还能养活得起这一大家子,祝鸿才自己能拿得住,但是曼璐的母亲有一点不满,就是因为祝鸿才在乡下有太太,曼璐的母亲倒不是反对一夫多妻,她只是觉得自己的女儿曼璐脾气倔,跟人处不好。但是曼璐的母亲没有跟曼璐提出这一点,因为她怕曼璐多心,觉得自己嫌贫爱富。我们看到,这一家人不是说亲密无间,反而是母女之间也会多心,曼璐觉得母亲催自己结婚是因为弟弟妹妹觉得自己丢人了,曼璐的母亲觉得自己不提醒女儿祝鸿才有太太不能嫁是因为怕女儿多心觉得自己嫌贫爱富。这种母女间也有嫌隙的描写,在文学作品里不多,这部书里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作品里的母亲形象,这和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有关,在张爱玲的

自传小说《小团圆》里,我们能隐约看到张爱玲和母亲的嫌隙。

曼璐和祝鸿才讨论结婚的事,曼璐觉得一辈子就一次,要正式结婚,祝鸿才则是想能省则省,他们俩发生了分歧,在这个地方,张爱玲对曼璐有一个特写镜头,曼璐坐在沙发上,把两脚往上一缩,蜷曲在沙发上,摸着自己的拖鞋,这个动作,看出曼璐其实内心多么脆弱,她需要保护,但是能保护她的,只有她自己。祝鸿才觉得公开结婚太招摇了,他把理由推到了乡下太太的娘家人身上,怕他们找事,曼璐很准确地猜出祝鸿才想一切从简,只不过是因为祝鸿才觉得跟一个舞女结婚太没面子。最后,祝鸿才退了一步同意正式结婚,祝鸿才说了一句,没有什么条件的话,就这样“敲”了,这个“敲”字暴露了祝鸿才生意人的本色,这场婚姻也不过是他权衡利弊之后的一场生意。

第二天祝鸿才来到曼璐家,一家人都在曼璐房间里,祝鸿才的形象是这样的“穿着西装,一直把两只大拇指分别插在两边的裤袋里,把衣襟撩开了,显出他胸前横挂着的一只金表链。”故意显示自己胸前的这个动作,把祝鸿才庸俗的性格暴露无遗。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这个动作特别传神。祝鸿才接着又敲敲曼璐屋里的家具,对着曼璐的母亲说,这一套家具不错,去逛了几家家具店都没有合适的,现在外面的也和这差不多,但是价钱贵了。这不是明摆着要这套家具吗?曼璐的母亲自然说把这套家具给曼璐结婚的时候陪送过去。又一次展现了祝鸿才精于算计的性格。曼璐的母亲说,等曼璐结了婚,就把楼下的房间租出去,而曼璐给祝鸿才提的条件是结婚后一家人都搬到祝鸿才买的房子里住,曼璐的母亲自然是考虑到女儿的幸福,搬过去不方便,反而让女婿厌烦,曼桢也给母亲说过,等曼璐结了婚,曼桢多找一份工作赚钱养家,用祝鸿才的钱会被看轻,姐姐也被看轻。但是曼璐没有想到母亲和妹妹的这番苦心,她觉得母亲和妹妹不愿意搬过去,大概是害怕自己舞女的身份会影响弟弟妹妹,所以要存心和自己疏远。一家人竟然会有这样的嫌隙,这也是后面情节的一个伏笔。

曼璐的奶奶为了夸耀孙女,告诉祝鸿才,曼璐小时候算过命,长大有旺夫运,祝鸿才立刻摇头晃脑地对曼璐说以后自己不发财,要找曼璐算账!一个精明的市侩小人跃然纸上。祝鸿才又说,曼璐什么世面都见过了,就是没做过新娘子,又说请曼桢做傧相,类似于今天的伴娘,又说请小妹妹们拉纱,类似于现在的花童,祝鸿才说每人奉送一套衣服,显示自己的大方!祝鸿才越来越让人讨厌,而曼桢看到曼璐脸上有羞愧之色,因为自己找了这样一个丈夫,曼桢更心疼姐姐了。

这一章主要在讲祝鸿才和曼璐的故事。曼璐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比曼桢还要立体、复杂、深刻的一个角色。

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读《课堂评价》感悟

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读《课堂评价》 感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如果不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那么学生会产生对外来评价的高度依赖,逐渐丧失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评价并能从这种参与中获益,教师就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是评价的关键要素,课堂评价通常需要清晰的目标,因为课堂教学需要清晰的目标,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的期望,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达到某种结果。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需要让学生知道目标。 ; 二、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课堂评价促进学习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审视自己学习的机会,并且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的具体信息。首先,得让学生形成关住自己学习的意识,尤其是关注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此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比如要求学生在上交作业之前必须经过检查,以此来保证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关注。同时,教师也必须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和实践,教学中教师不能走的太快,要让学生的思考跟上来。另外,教师也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方法和策略。 ; 三、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信息记录过程中也有多个层次,最低层次或许就是将教师发还的作业本、试卷或其他作业保留下来,仅仅是保留材料本身,而较高层次的参与是主动记录自我评价的结果,记录本身就有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的作用,能够对学习的改进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最高层次是根据需要对所积累和记录下的评价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形成自己的学习档案袋。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记录表、学习日志、档案袋。 ; 四、让学生参与评价结果的交流,评价结果的交流似乎是评价的后续环节,而且主导权通常在教师手中,教师在评价获得相应的结果之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或者告知家长。学生深度参与评价结果的交流有几个好处,首先,学生要交流评价结果,就必须更准确、更清楚地认识评价结果,其次,当学生要与他人分享评价结果时,准备分享内容的过程会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责任感,会更好地意识到学习的成功和失败更多是自己的责任,再次,如果他们有成功的故事与他人分享,那么与之相伴而产生的自豪感会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五、让学生自己作出学习决策。评价促进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基于评价结果作出的学习决策以及决策实施来实现的。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基于评价结果做决策,教师就需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你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要达成你的目标,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可能成为尝试决策的过程。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半生缘》 篇一:张爱玲《半生缘》鉴赏 赏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有人说《半生缘》和

《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小说的改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爱玲在写这篇小说是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67年,张爱玲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用她的话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就是说她知道今生今世这份情不再会有了。留下的只有“惘然”而已。张爱玲的生活中仅剩下写作这一能体现出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因此,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很冷,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 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

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读书笔记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太匆匆,转眼又是一个秋。回首半生,恍如一梦,何处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风筝,在天涯尽头,擦身而过,注定的结果。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鲜有的几个没有戾气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实则坚实勇敢,与世钧的爱情像缓缓流淌的乐章,沁人心脾,也像陈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钧目光中,踩着落叶甜蜜地离开,缠满绒线的红宝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约定,原本以为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静,浪漫,温馨,怎奈何,阴错阳差的一个转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缘,半生泪。 提起曼桢,不得不提起曼璐。虽说曼桢是曼璐的牺牲品,可是对于曼璐,实在不忍多说什么。醉生梦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远是强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强势的压迫下战战兢兢,如蝼蚁般生活着。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女孩子,声色场所陪舞卖笑,迎来送往,辛苦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家庭。直到错过了最好的年华,才猛然惊觉韶光已逝,美人迟暮,像盛极的花渐趋凋落。当年美好的初恋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挥之不去,亦无可奈何。这不是她能选择的。贫苦人家的女儿在冲突与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样做?曼桢可以理解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谁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诩正派的人会理

解她吗?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来的她陷入癫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与豫瑾约会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这终究还是抓不住的过往。 其实,早就怀疑就算没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桢与世钧就能走到一起,厮守一生吗?社会地位的差异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顾,世钧家人能接受吗?世钧的母亲,一个中产阶级的贵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风光无限,却在与姨太太的争宠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内心渴望丈夫回归却强作满不在乎,将全盘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物质生活富足无忧,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虚伪,贪婪。一方面拼命制造自己的豪门优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讨好大户石太太,这样的人能接受来自贫寒之家、有个舞女姐姐的曼桢吗?就算进了沈家门,曼桢又该承受多少压力与白眼?阴晴不定的寡妇大嫂,势利眼的下人,哪一个是好惹的,哪一个不想看她的笑话?长此以往,夹在其中的世钧不会厌烦吗? 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畸形社会下悲剧酿成的催化剂,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怜的生命。充满着高尚与卑鄙,新潮与顽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边花天酒地,一边一本正经地大谈时局政治,一边接受别人的谄媚与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远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受人歧视,祸及家人。当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时,借腹生子,门当户对的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半生缘读后感及人物点评

半生缘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复杂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琐碎故事。 《半生缘》这部小说承载了太多的悲剧色彩,人世的悲欢与离合,都无不渗透在每一个情节中。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甚至是豫瑾与曼璐,都是如此。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他们开玩笑,于是就有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故事的结局,曼桢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都再也回不去了。 在《半生缘》里,沈世钧不可避免的成为“软弱的人”,“小人物”的代表,正因为他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使周围的人陷于悲剧之中。在感情方面,沈世钧也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男人的气魄。带自己女友顾曼桢回家玩,也不敢向父母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还让自己父母觉得曼桢是世钧好友叔惠的女友。还有就是他对自己的爱人太不信任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相爱者,却在自己回上海找不到曼桢之后,马上就觉得曼桢是去找豫瑾了。当听说豫瑾结婚之后,马上就认为豫瑾是与曼桢结婚了。他太不信任曼桢了,他不信任他们之间的感情了。沈世钧跟顾曼桢本为无奈的现实**同进退的一体,最终却因不可避免的现实而分离,曾经作为爱情见证的戒指被无情的弃于草间,与土为伴。作为“引导”《半生缘》一路走来的主线,沈世钧单纯而憨直,但他的怯懦与自卑又让人惋惜。

作为“软弱的凡人”,沈世钧虽然有着软弱、多疑、不自信、狭隘等总总缺点,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人真诚、善良,也正是他的真诚跟善良才使他深深的吸引住曼桢。可他又是脆弱的,是无助,不管内心挣扎多苦,都得投降于现实,别无他法,更别无选择。作为一个“软弱的凡人”他不但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他完全是因为各种误会和不巧而放弃曼桢,在他的身上蕴含着张爱玲对“不彻底”凡人生活悲剧的探讨和人性主题的挖掘。顾曼桢,是一位具有着中国传统意义上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的女性,当然,也是一位平凡的女性。我想,张爱玲的思想行为再与众不同,生活经历再坎坷跌荡,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顾曼桢这般纯洁女子的形象,都足以说明,在她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是清澈的,正常的,可爱的。 曼桢对待爱情是专一而内敛的。与世钧相爱的细致描述自不须说。张慕瑾与她姐姐以前有过一段情,后来爱上了她。但是曼桢却真诚而礼貌地回绝了慕瑾,表明了自己对世钧的心迹。“慕瑾微笑着说道:"我这些年来,可以说一天忙到晚,埋头在工作里,倒也不觉得自己是渐渐老了。自从这次看见了你,我才觉得我是老了。也许我认识你已经太晚了……是太晚了吧?"曼桢沉默了一会,方才微笑道:"是太晚了,不过不是你想的那个缘故。"慕瑾顿了顿,道:"是因为沈世钧吗?"曼桢只是微笑着,没有回答,她算是默认了。她是有意这样说的,表示她先爱上了别人,所以只好对不起他了,她觉得这样比较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她即

参加技能大赛心得感悟

参加技能大赛心得感悟 涉县特校李香姣 忙忙碌碌小半个月,有几点感悟,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感悟一:饮水思源 在这里首先感谢单位的各位领导,领导对我们这次比赛可谓是倾囊相助。亲自带领我们去邯郸开会领通知,在我们比赛中整个过程中,我们整个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积极配合,无论前勤还是后勤的工作者,都毫无怨言的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全身心为我们的比赛服务。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人力,和所有县市比起来,我们涉县团队的支持力度都是最大的。我们成绩的背后,分分秒秒,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 其次要感谢两个人,在领导的引荐下,在此我要感谢武安史维密老师和龙北赵飞霞老师的帮助。我也把从这两位良师身上吸取的精华分享给大家。 在与史维密的交谈中,使我对课堂的环节步骤可谓是茅塞顿开。他首先告诉我们一节课的导入要新颖,设计活动要有梯度,板书要出自学生之口。他在谈起教学活动时提了三点要求,首先至少要设计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是全员参与,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要有教师的个别辅导;第二次活动要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高,这次活动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师要有适度的辅导;第三次活动是拓展延伸,是个别程度好的学生才能完成的。三次活动要用提问形式把环节串起来。提问不可以是无意义提问,如:“是不是”“有没有”

等等,课堂中要减少这种无意义提问。提问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解释性提问”(答案就在原题中);第二种形式是“评价性提问”(需要在原文或原题的基础上延伸);第三种形式是“体验性提问”(联系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见解)。在史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我的课进行了设计,因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我才用动画片《熊出没》中熊大熊二保护森林的故事直接引入课题《地球清洁工》,然后是品读感悟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读一读,演一演,演要在读的基础上完成,演是对课文内容的检验和提升。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也有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环节,由课文中的小动物延伸到保护其他小动物,由保护小动物,延伸到保护环境,由自己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号召所有人一起来做环保卫士。最后集体宣誓环保卫士宣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课堂结束尾声中分层布置作业,并由程度好的帮助程度差的,使班级资源达到充分利用。 设计还需要用表演呈现在大家面前,就像一部电影剧本和拍摄,剧本写的再精美,还需要专业演员去呈现。我们最终是通过演员的演技来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在真正的登台表演过程中,我要真诚的感谢龙北小学的赵飞霞老师。听了她的指导,不得不佩服她是走在我们课堂前沿的,她的指导给我的舞台呈现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首先她对我的课件做了修改,插入一分钟环保方面的音乐,然后让幻灯片在音乐中连续播放,制成一个小短片,使我的课件有声有色,视觉效果和技术等级上了一个层次。在课堂活动中,又帮我设计了一个贴卡片的

半生缘顾氏两姐妹分析

天使与妖妇——《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 天使与妖妇 天使与妖妇 ——《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形象分析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话说的真是恰到好处。张爱玲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确,张爱玲是天才,有着惊世骇俗的袭人才气,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奇女子,唯有她,年纪轻轻就“站在了文学的金字塔的顶端”。 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此后,她出走香港,移居美国,终老于异国他乡。自出道后,其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对于传奇,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的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2] 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自愿成为一名高级妓女;《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形的恋爱,是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一点地扼杀掉,是“爱的凌迟”;《金锁记》则写了曹七巧,这个“最初用金锁住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3]的女人的故事,她“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能给自己快乐,也不能给她子女快乐”[4]结果是“悲剧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越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5]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倾城之恋》再到《金锁记》……作家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她的艺术世界也主要是一个女人的世界,因此,我认为“不论是带着先天优越的男性读者,还是置身于男性话语场中的女性读者,都有必要矫正自己的观照视角,真正介入到女性的生命情感中去,”[5]设身处地地站在女性的生命遭际和人性嬗变的角度去分析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挖掘女性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张爱玲的《半生缘》读后感2000字

张爱玲的《半生缘》读后感2000字很久以前,如果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最后一次相信地久天长 曾在你温暖手掌 不需要想象以后我漫长的孤单流浪 很久以前,如果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毫无疑问爱情当作信仰 可是生活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我希望自己永远也学不会坚强 我们,回不去了。 很多年后,当哪个憔悴瘦癯的男人,像从前一样坐在他面前时,曼桢却只能苦涩地维持着自己的矜持。她向他缓缓地叙述着那个由姐姐和鸿才造就的噩梦时,心底却如秋波古井,再也不曾有暗流汹涌喷薄。从前的惊心动魄,早已是云淡风轻。或深或浅的记忆,曾几乎亡

梏了她的生命,此刻在那在那荒凉的底色中,她的语调依旧那么淡定、清晰…… 再次相逢,却已在不对的时间。他和她,相对泫然,短暂地话却后,彼此转身,无言地走远。再也不曾回头。过往,在他们身后,垂下缕缕青丝,蓬头垢面着,是没缘分相守的流年。 在她最美丽的时候,她遇见了他。曾在他温暖手掌,想象往后的地久天长。 在她最纯洁的时候,她遇见了他。爱情,毫无疑问,成了他们笃守的信仰。 在她被困溺在那间充斥着丑恶、污秽、阴翳的屋子里的时候;在她费尽心力地逃出那幽抑逼仄的小屋,茫茫然不知栖身何处旧侣何在的时候;在她生活最为困顿,饥寒交迫中还要躲避和忍受鸿才那个最无耻的男人时,他,却在哪里? 没有人,陪伴在她身旁;没有人给过她半分的慰藉;更没有人可以为她在那茫然不可渡的黑暗里燃上一盏明灯…..

曼桢,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用荏弱的肩膀扛起了所有的一切。 曾是那样绝望地希望着,希望世钧会在某个惶惑的午夜,活生生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带她遁逃那间噩梦渊薮的小屋。她把他,作为她逃脱缧绁的唯一信仰和坚持,纵然圣洁的贞操被揉碎在阴森的暗夜里,她亦是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然,一切希望,竟都是如此脆弱和杳远啊…… 当绝望和荒凉像交错芜杂的藤蔓一般,勒紧了她孱弱的生命时,数次蹀行在生与死的边缘。那个男人,那个曾温暖了手掌,说过要给她地久天长的男人,他,又在哪里? 我不知道该去如何苛责他,又或许,一切只是天命注定,注定了他的空等彷徨,注定了她的流离悲伤….. 命运,原本是如此无奈啊。 谁又会料到,将他们本应美满幸福的人生笼上阴霾的,竟是她的亲姐姐和姐夫啊!曼璐略施小计,便让他轻信了她与另一个男人的婚

在参与中学习

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在过程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显差距 在项目中启迪,在启迪中碰撞思想 在游戏中感恩,在感恩中激发前进 身体极限的挑战,心灵上的洗礼。 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衷心的感谢xxx教练给了我艰难但充满意义的两天培训,我也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身体的些许不适而退缩。训练虽然结束了,但心理震撼并未随之消逝;时间虽短,但收获实在太多太多了。。。 1、对拓展培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一直走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原先,对拓展有的只是很表面的认知,“苦力活”,无论是酷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无论挥汗如水还是寒风刺骨,都是风雨无阻的在野外展开一系列的活动,而大多是对身体的锻炼。回顾训练中的挑战和磨难,我亲身感受到拓展培训的意义所在,推动我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拓展培训不是一种简单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考验。通过体验式的培训,不仅使学员高度参与和互动,磨练了个人意志。是对我们体能上的锻炼与检验,更是对我们精神上的一种启发与洗涤。 2、“团结就是力量”在两天的训练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深刻认识到团队的力量。 训练开始的第一时间就设计队名、口号、对歌,就预示着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在训练的过程中每个项目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体。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的无限的。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者带领着围绕这个领导

核心的队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思维的碰撞;相互鼓励,感受团队的温暖;相互信任,激发出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增强每个队员的自信心。这样,不论面对将来怎样的变数,只要手牵着手朝着共同的目标进发一定会把困难克服。 3、痛并快乐着!每个项目、每个游戏的背后都极具教育与启发意义。相信每个训练项目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而来,都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实施的。最后一个室内培训项目,把游戏与工作、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个看似游戏的背后也隐含着极大的教育意义,让我们在快乐的参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种种的变数与未知,肩上的负担就会越来越多,责任也会越来越大,适当的发泄与减负才能让我们继续在前进的道路上走下去。你猜猜我出几,这个游戏真的使我得到很大的启示。其实人与人之间,有时只需要一个轻轻的拥抱或浅浅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双方的心理界限,敞开心扉来交流互动。是我们吝啬于一个表情还是羞于去表达呢?最后经过教练的一番语重心长,每个人都带着“感谢与感恩的心”相互的去拥抱。以后要多给别人一个“4”,同时别人也会同样的回馈你一个轻轻的拥抱甚至更多更多。。。 4、感恩:感恩父母家人,感恩公司团队,感恩朋友同学。。。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你和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后半场的时候其实是思绪泛滥,感慨最多的时刻。两天的培训过程中难忘的瞬间、感动的点滴霎时涌上心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与栽培,感谢他们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付出与操劳;感谢队友的鼓励与帮助,感谢教练的指导与关怀,感谢公司提供一次这么有意义的培训。感谢所有一直与我们同在的你们!!! 当教练问我们是否想过自己从哪里来?从哇哇落地那一刻起父母就无怨无悔的付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大学毕业到工作,而在我们一天天成长的同时父母也一天天的老去,身体也一天天的不复从前。。。父母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操劳着,担忧着,但我们却把这些当成理所当然的一并接受,包括自己也是,从没对父母亲说过一声“我爱你们”。闭着眼睛反思自己的种种不孝与不长进,以及自己的工作,愧疚得泪流满面。最后在昂首大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我承诺”“我要成功”的呐喊声中使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感恩”二字弥漫了整个训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一) 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钧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强奸,沈世钧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沈世钧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钧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我并不喜欢沈世钧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如果沈世钧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钧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顾曼璐曾经也是和顾曼桢一样的人,单纯、善良的女性。她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张豫瑾结婚,但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她甘愿放弃这一切,能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本性又会坏到哪里去呢?顾曼璐是被这个社会,被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扭曲的丧失了人性,顾曼璐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但社会上不会有一个人同情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有点瞧不起她,只有顾曼桢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顾曼璐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就换来了别人的轻视和蔑视,我相信任何人碰到这样的境遇都会心理失衡吧!顾曼璐开始知道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时,她是想保护自己妹妹的,所以她还有意识的和家人疏远,让顾曼桢不要像自己那样落在祝鸿才这个流氓的手中。但是后来顾曼璐和祝鸿才的关系越来越来差,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本身就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鸿才,如果祝鸿才这种人都不要她了,还会有谁要她呢?再加上她误认为自己的妹妹也像别人一样看不起她,还抢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张豫瑾,所以产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没有一点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 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

浅析《半生缘》中顾氏姐妹的人物形象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 ——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 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 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 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 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 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男权社会受虐者施虐者人性扭曲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 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张爱玲风格。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 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 的阴霾下丧失自我。《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 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 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 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要有怎样强大 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 贱的舞女。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 得敏感而自卑。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 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 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

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

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 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参加这次团队合作,让我感悟很多。觉得团队训练是以简单的游戏,揭示了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让我找回了学习中被时间遗忘掉的却非常珍贵的东西:意志、激情与活力 这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坚强的,每个人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潜在的能力未曾发挥出来,只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在我们沈老师的介绍下,我们都逐渐了解到“团队合作”的含义,我了解到团队合作具有“锻炼练意志、完善自我、”的内涵,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训练活动,意在锻炼我们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造性的发挥个人潜力。这次活动虽然总共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给予我的启发和体验却是永久性的,无论将来我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十分有益的人生感悟。团队合作的当天早上,我带着无比高兴地心情来到了学院操场,开始准备以一天的课外团队训练生活,这次团队训练是我们沈老师专门为我们开设的团队训练课程,我将在这一天的团队活动过程中,完成老师分配的教学任务,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完成团队训练,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家都特别的积极主动,团队训练的气氛相当活跃,老师的课程内容很丰富而且具有创新性。

通过这一天的训练,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一个组是一个团体,做事大家一起做,遇到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我们集合大家的智慧尽量把事情做到跟好。团队训练的我们总是充满着激情,大家都显出一股的积极应对困难。记得刚开始大家都还很迷茫,随后大家慢慢熟悉活动流程。首先是组队,让大家都各自明白自己该做的那一环节,相互配合,上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活动的标题,也就的给本组取一个队名,队名要体现出积极向上心态,接着是队训,队训几乎是一个团队最具号召力的语言,然后围绕队名设计出队徽,队徽要有象征性,再围绕队徽设计队旗,队旗是体现一个队伍特征的最明显的标志,一定要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才能定下。最后的队歌,队歌还真是有些棘手对大家来说,对我们学习汽车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就是盲目的选曲,再把一些好的具有启发性的句子填写进去试着唱一下,看是不是流畅,然后就是不停的改进,该进。 第二天的上午老师再次上我们整理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准备结果,还没有准备好的组就的抓紧时间。上午准备搞一个汇报表演,看看大家这么长时间的劳动成果,得到的效果如何。就这样,大家每个组都开始了本组汇报表演钱的内部演练,大家都是充满活力在投身这次活动中。操场上那种宁静的上午气氛顿时变得热闹非凡,操场上飘着各种各样的富有寓意的旗帜,还有响亮的口号声响彻学院各个角落。最后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解析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人文学院院(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 1 班 学号 200951010133 姓名文彤 指导教师李凤双 成绩 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文彤 【摘要】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位女性形象,为了坚守住人性之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里,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但也正因为这种坚守才使得她的悲剧人生不那么暗淡,反而越加感人了。人性中的美好因子恰恰成就了其悲剧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曼桢是个很知足的人,直爽、热情、乐观、善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几经磨难而愈发成熟、沉稳和坚强。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一点点销蚀殆尽,她的所有悲剧几乎都是由爱的付出而造成的。曼桢的一生,是受尽命运摆布和拨弄的一生,也是最为苍凉和悲哀的一生。作品无论是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还是艺术表现、特色成因都体现着无尽的苍凉之美,本文就试从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分析、人物形象(顾曼桢、顾曼璐、沈世均)、悲剧成因等方面来展示这部作品的苍凉美学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悲剧命运 On "Half life fate" Gu Manzhen tragedy causes WenTong Abstract:Gu Manzhen is a female images, zhang ailing's in order to hold up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reality, she have paid the cost of it is hard to imagine. But don't because of this that made her the tragedy of life is not so dark, instead of the more touching. The good human nature factor on the achievements the tragedy is a kind of incomparable beauty. Frame is a very happy person, outgoing, enthusiastic, optimistic, kind. Effeminate, the heart strong. Down and increasingly mature, stable and strong. She gave her life and feelings a little are eroding, almost all of her tragedy is caused by love. Mann frame's life, it is by fate and stir of life, is also the most desolate and sad life. Works both in them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features cause all embody the endless desolate beauty,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writing background, the author, work analysis, the character image (Gu Manzhen Gu Manlu Shen Shijun), tragic,

读《半生缘》有感

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悲哀 ——读《半生缘》有感 俗世里的寻常爱情常不似童话里王子与公主般的完美,它的美在于那一声叹息,在于那时间的积淀后升华出的美丽的回忆。曼桢与世钧十八年后重逢,却再不能回去,留下的只是一行清泪与满身伤痛。然后各自走入人海,不再回头。往事如烟,旧情似梦,随风而逝。所有的美好,哀愁与伤痛都湮没在了残忍的时光中。现实的残忍只留给我们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爱情的开始都是美丽的,纵使心低到了尘埃里,也能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们在小饭馆里的邂逅、世钧恍然地去郊外寻回曼桢遗失的手套到后来世钧给曼桢套上那枚戒指。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提过爱字,没有别出心裁的邂逅,没有华丽的礼物,也没有信誓旦旦的誓言,他们的爱情一如张爱玲的文字那样平淡朴实洗尽铅华,处处都涌动着深厚温馨的情感,耐人回味。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的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的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法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更深一点可以说是源自于社会的动荡,家境的窘困。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她不得不去做了舞女。正是这个身份让世钧的母亲不愿意接纳曼桢,更是由此葬送了曼桢美好的爱情。她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更可悲的是她的愚蠢。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更何况,她的老公祝鸿财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丈夫。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已年老色衰,又怎能得到贪得无厌的祝鸿财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最终也落得个病死的下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而且将自己的不幸延伸至他人身上。试想,若不是她的狠毒曼桢怎会受到那样残忍的凌辱?怎会背负那样巨大的仇恨?怎会一再地想要自杀来放弃自己的生命?若不是她的欺骗世钧怎会背弃曼桢而去?怎会娶了他不爱也不爱他的翠芝造就了两人悲剧的婚姻?怎会使得叔惠和翠芝这对有情人劳燕分飞?她也曾经离美丽的幸福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命运的双手无情地摧毁了全部的美好,屈从于无奈的现实,在俗世里沉沦。 沈世钧,不得不说他懦弱的性格,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贞见上一面。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什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贞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稍脑子想一想,

助教参加培训的心得感言知识分享

助教参加培训的心得感言 第一篇:助教参加培训的心得感言虽然在参加培训的时间还没有半年,与那些老学员比起来还很短,但是,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已经变了好多。刚开始的我不太说话,到现在的能和别人比较顺利的交流;由刚开始的和平型很重,内向,到现在的活泼;由刚开始的不敢上台说话,就算站在台子上也会脸红,心跳加快,紧张,到现在的敢上台讲话了,而且上去了也不会紧张,也敢看下面的人了,也可以跟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 现在的我需要改的地方还有很多。先要把自己的心定下来,既然被选为预备助教,就应该定在助教上,为自己要付出很多东西,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且,自己也应该不断的去经历一些事情,多去反思,多去总结;我相信通过在新彼岸不断的锻炼,总有一天自己会变得优秀的。 听着上次做推广课助教的分享,觉得大家都收获了很多,也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给自己提了个醒,在以后的活动中,一定要积极投入,全力以赴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篇:助教培训感言“···不可思议的能量,无与伦比的技能···我就是,超级超级超级天才演说家。”这段话是最后一次课上的演讲,我录了一个片段,回来给室友听了。 室友:要不要这么大嗓门呀,一群疯子。 我说:不然怎么叫“疯狂英语”,想不到吧,我们演讲完后,隔壁教室

一位同学还跑过来说“老师,你们的声音能不能小一点。” 室友:哈哈,高手! 记得演讲的那天下午,同学们声音沙哑了,空气里弥漫着汗味儿,可是每一位同学都使出最大的音量,录音里,可以听到梁君林老师洪亮的带读声,同学们紧跟节奏的呐喊声。这篇演讲的疯狂程度,足以震撼整个楼层。 记得高中时,班上就有一位男生走“李阳疯狂英语”路线,他每天早上最早一个到教室,花半小时疯狂的读英语,直到其他同学陆续进教室···以前一直觉得这种“疯狂”的学习法,是一种高调的学习宣言,它是在宣布“我在学英语,我很用功”,实则只是徒劳(因为该同学英语成绩没有提高太多)。现在自己也亲身体验了一番,重新有感悟,因为在这几次的培训当中,凡是我曾大声、反复朗读过的句子,都会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似乎,那些句子不再只是课本里面的句子,而是变成了我的语言,因为我清晰的记得它们,甚至可以脱口而出。到现在我还会背诵”be a dreamer”, “my oath”, 还记得课堂上非常有正能量的句子“疯狂是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疯狂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除了重新认识“疯狂英语”以及理解“疯狂”的意义之外,我在培训中也学到了不少的教学法:真确指导、反复操练、挑战记忆极限、趣味互动等。 首先来说真确的指导,在疯狂英语里,每一个音标都有自己形象、有趣、易懂的手势,贴切的疯狂外号,描述该音标的发音要领,有助于学生记忆,这些是疯狂英语的一大亮点,是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发音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