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辐射的矿石要点

可能有辐射的矿石要点
可能有辐射的矿石要点

说说矿石,范围有点大,先来说说有辐射的矿物标本,一般来讲有三类矿标的放射性较强。

一是含铀矿物,如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铀黑、钛铀矿、硅钙铀矿、钡钾铀矿、铜铀云母、钙铀云母等9种矿物。由于这些矿物一般因含铀多,放射性很强。

二是一些稀土矿物,即铌钇矿、磷钇矿、硅铍钇矿、褐钇铌矿、铌钙矿、复稀金矿这6种矿物。放射性强弱不等。

三是7种以"XX石"相称的稀土矿物:易解石、方钍石、烧绿石--细晶石、独居石、凤凰石、钍石、褐帘石等。

以上的矿标,除非你是经常去国际矿展收货的矿标收藏者。否则这些日常是见不到的。

另外还有一些日常常见的,可以用作宝石的矿物,可能残留一些放射性,例如被辐照改色过没放置到一定时间的钻石,蓝宝石、托帕石等。还有一些可能在成矿过程中就混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例如萤石,烟晶等。

铌钇矿

铌钇矿Samarskite

化学组成:Y钇(Fe,U)(Nb铌,Ta钽)2O8,成分极复杂,主要由铁、铀、钇族稀土元素等组成的铌钽矿物,Nb-Ta间可能为完全类质同象,其中有钛、钍、铈,钙,铝、镁、锰、铅等的混入。变种有:钙-铌钇矿(Calciosamarskite),含CaO达8%;钛铁-铌钇矿(Chlopinite),含TiO2达10%;铁一铌钇矿(Fitinhofite),含FeO达23%;铁铀-铌钇矿(Ischikawaite),含UO2达23%,比重6.2以上;铅-铌钇矿(Plumboniobite),含PbO达8%成因产状:产于花岗伟晶岩的长石块体带中,与铌铁矿、褐钇铌旷、磷钇矿、独居石、绿柱石等稀有元素矿物及长石、云母、石英等共生。铌钇矿也见于冲积砂矿中

著名产地:世界著名的产地有美国康涅狄格州(Portland)、马达加斯加的安大纳马拉斯矿床、挪威摩斯附近的矿床以及中国内蒙、广东、东北、新疆阿尔泰等地矿床。

名称来源:以地名俄罗斯ColonelvonSamarski命名;

晶体形态

斜方双锥组。晶体沿c轴呈柱状,其次沿b轴延长、沿{100}或{010}发育呈板状。常见单形:{100}、{010}、{111}、{201}、{101}等。

::晶体结构

晶系和空间群:单斜晶系,C2h6一C2/c。

晶胞参数:a0=4.82埃,b0=5.63埃,c0=5.15埃,β=90?,Z=1;

粉晶数据:2.98(1)2.92(0.9)3.13(0.4)

::物理性质

硬度:5-6

比重:比重变化较大,与矿物成分及水化程度有关,一般为4.5-5.76g/cm3

解理:无解理

断口:断口贝壳状或次贝壳状

颜色:天鹅绒黑色、褐黑色,有时呈浅褐色、黄褐色

条痕:灰黑至红褐色

透明度:不透明至半透明

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或树脂光泽,晶面粗糙无光泽发光性:非荧光

其他:具强放射性

光学性质

均质性,n=2.2.

1962年夏,766地质队在普查铌钽矿床时,曾于区内某冲积砂矿中发现一种黑色板状未知矿物,我们经过室内研究,确定它为一种较罕见的富含铀与钇族希土的钽铌酸盐类矿物——铌钇矿。对铌钇矿及含该矿物花尚岩的进一步研究尚在进行中,兹先将有关资料作一初步报导。一关于铌钇金乙矿的主要鉴定结果本矿物——铌钇矿(Samarskite,),虽产于砂矿中,但晶形保存完好,多呈板状、薄板

磷钇矿

土元素矿(稀土矿)的主要矿物组分之一。含三氧化二钇

61.40%,常含铒、铈、镧和钍等元素。

英文名

xenotime

组成

致电离辐射探测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写出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时所服从的泊松分布和高斯分布表达式。 答: m n e n m n P- = ! ) ( 2 2 2 ) ( 2 1 ) (σ σ π m n e n P - - = 。 2、描述探测器分辨时间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请给出这两个模型对测量计数的修正公式。 解:真实计数率为n, 探测器测得的计数率 m, 探测器分辨时间为τ 3、用正比计数管测量辐射如示意图,画出测得的微分能谱 解: τ m m n - = 1 τn ne m- = 非时滞延迟模型 时滞延迟模型

4、电离室中存在的负电性气体分子会: (1)捕获电子形成负离子,减小复合损失; (2)捕获离子,形成负离子,增加复合损失; (3)捕获电子形成负离子,增加复合损失; (4)捕获离子,形成负离子,增加复合损失 ( ) 5、减小由于负离子的形成而造成的复合损失的措施 (1)增加工作气体的压力; (2)减小工作电压; (3)纯化气体,添加少量双原子气体; (4)减小电子的漂移速度 ( ) 6、电离室输出的脉冲信号是由 (1)电极完全收集电子和离子后形成的; (2)电极收集电子和离子过程中,电极上感生电荷的变化形成的; (3)收集快电子形成的; (4)收集慢离子形成的 ( ) 7. 什么原因造成电离室在饱和区内电流仍随电压升高而增大? (1)电压升高时,电极边缘的电场增强,使实际的灵敏体积扩大 (2)由于负电性气体杂质的存在,消除负离子和正离子复合需要更强的电场。 8. 电离室测量辐射时,输出的电流或电压信号,试分析他们的成份,并画出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示意图。 电离室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是由电子和离子的定向漂移,在电极上感生电荷的变化形成的,其主要成分为,电子脉冲和离子脉冲, 其变化规律如图发射的光子, 分析气体探测器中的电压信号的成分,并给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和变化曲线示意图。 答:主要有电子和离子的漂移感生的两种信号构成: 其变化如图所示 0000 000 ()() 3.13()(3.13)(3.13) C x e V t W W t t a C d W x d x e W t x t b C d W W d x e t c C W +-- +-+ + = +< -=+≤≤-== 当() 当当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康健监护技术规范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康健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接受电离辐射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的职业康健监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95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96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97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GBZ 98放射工作人员康健标准 GBZ 99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 GBZ 101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 1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6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 107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 11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 113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

GBZ/T 151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计原则 GBZ/T 163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GBZ/T 164核电厂操纵员的康健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 188职业康健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91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 215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GBZ/T 216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GBZ 21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 GB/T 16148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GB/T 18197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的医学处理规范 GB/T 18199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及治疗方案 3术语和定义 GBZ/T 191和GBZ 2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放射工作人员radiation worker 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3.2 职业康健监护occupationalhealth surveillance 为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及参加工作后都能适任其拟承担或者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医学检查和评价。 4总则

2019辐射防护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辐射防护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课程名称:辐射防护基础班级:__________ 姓名:学号_____ 一、名词解释(2×5=10分) 1.半衰期:放射性母核数目衰变掉一半所需时间,或放射性活度减弱一半所需时 间。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称为同位素。

3.松散污染:指该污染用擦拭、清洗等方法可以转移或去除的污染。 4.感生放射性:稳定的核素吸收一个中子后转变成放射性核素也就是活化产物, 活化产物衰变时产生的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 5.半厚度:r射线经过n个半厚度的屏蔽层后,其强度将减弱到原来强度的1/2 n。 二、填空题(1×33=33分) 1.填写下列辐射物理量对照表 辐射物理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放射性活度 SI单位焦耳·千克-1(J·kg-1)焦耳·千克-1(J·kg-1)秒-1 SI单位专名戈瑞希弗贝可 定义式 D = d E /d m H=DQN A=dN/dt 2.外照射防护一般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 _源强防护四种方法。 3.根据国标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我国将核电厂厂区划分为非限制区、监督区和控制区三个区域。 4.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物质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___核衰变的数目___。 5.放射性核素经过2个半衰期后,其量将减少至原来数目的____4_____分之一。 6.工作场所中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____食入_____、___吸入______和__伤口进入_______三种途径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7.辐射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______确定性效应_____的发生,并把__随机性____ 的发生率限制到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8.工作场所辐射监测包括____外照射____、____表面污染______、____空气污染___。 9.根据国家辐射防护标准,辐射工作人员5年累积有效剂量应不超过__100___mSv,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2

第七章作业答案 1.设测量样品的平均计数率是5计数/s,使用泊松分布公式确定在任1s 内得到计数小于或等于2个的概率。 解: 5152 5(,)!5(0;5)0.00670!5(0;5)0.03371! 5(0;5)0.08422! N N r r r r N P N N e N P e P e P e ----=?=?==?==?= 在1秒内小于或等于2的概率为: (0;5)(1;5)(2;5)0.00670.03370.08420.1246r r r P P P ++=++= 2.若某时间内的真计数值是100,求得到计数为104的概率。 解: 高斯概率密度函数为: 2 22220.012102()2(100104)4(;,)100,10 104 (104;100;10)0.0145 N N P N N e N N P e e σσσ?-----======== 5.本底计数率n b =15计数/min,测量样品计数率n 0=60计数/min,试求对给定的测 量时间t b +t s 来说净计数率精确度最高时的最优比值t b /t s ;若净计数率的误差为 5%,t b 和t s 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 2:2:1 s b s b t t t t ==== 若要使净计数率的误差为5% 1122222211222222()60(6015)17.778().(6015).(5%) ()15(6015)8.889().(6015).(5%)s s s s b s s b n b s b b s b n n n n t n n n n n t n n δδ+?+?===--+?+?= ==-- 6.为了探测α粒子,有两种探测器可以选择,一种的本底为7计数/min,效率为0.02;另一种的本底为3计数/min,效率为0.016,对于低水平测量工作,应选用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GBZ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卫通〔2011〕2号)GBZT 234-2010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 GBZ100-201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GBT 16148-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GBZT217-2009:急性放射病护理规范 GBZT216-2009: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GBZ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 GBZ215-2009: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GBZ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GBZT191-2007: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190-2007:放射性食管疾病诊断标准 GBZ1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1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T172-2006: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剂量重建方法 GBZT171-2006: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T170-2006: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169-2006: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 GBZT164-2004: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T163-20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GBZT156-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 GBZ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11-2002: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GBZ110-2002: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GBZ109-2002: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GBZ108-2002: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辐射防护学习笔记

辐射防护学习笔记 一、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 电离辐射领域常用量及其单位 电离:是指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辐射:就是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二者混和组成的辐射。 (一) 描述辐射场的量 (1) 粒子注量 描述辐射场性质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入射粒子的数目。 粒子注量就是根据入射粒子多少描述辐射场特性的一个量。 a ) 粒子注量Φ 在单向平行辐射场中,粒子注量Φ,数值上等于通过与粒子入射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对非单向平行辐射场,辐射场中每一点的粒子注量Φ,是进入该点为球心的一个小球的粒子数dN 与该球截面积da (通过球心截面)之比:Φ=dN / da 。 粒子注量Φ的单位是m -2。 粒子注量可理解为: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 b )粒子注量率? 粒子注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定义为:?=d Φ/dt ; 粒子注量率的单位是m -2·s -1。 c ) 谱分布 实际达到辐射场某点的粒子,它们的能量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辐射场中某点的粒子注量存在着按粒子能量的谱分布,它有积分分布Φ(E)和微分分布ΦE 两种形式。 积分分布Φ(E),表示能量在0~E 之间的粒子组成的那部分粒子注量。其量纲与粒子注量相同,为m -2。 微分分布ΦE 是积分分布Φ(E)对能量E 的导数:ΦE =d Φ(E) / dE ,它表示单位能量间隔内的粒子注量,量纲为m -2·J -1。 显然有积分分布?Φ=ΦE E dE E 0'')(,粒子注量?Φ=Φmax 0E E dE 。 (2) 能量注量 除粒子数外,也可用辐射场中某点的粒子能量来定量描述辐射场的性质。 a ) 能量注量Ψ 进入辐射场中某一点处的能量注量,是以该点为球心的小球的所有粒子能量(不包括静止质量,下同)之和dE fl 与该球截面da 之比:Ψ=dE fl / da 。

原子核物理辐射探测学期末试题及其答案1

西南科技大学2010-2011-1学期 《核辐射探测学》本科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代码 2 4 3 1 4 0 9 8 0 命题单位国防科技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教研室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带电粒子的射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重带电粒子的射程与其路程_________。 2.根据Bethe公式,速度相同的质子和氘核入射到靶物质中后,它们的能量损失率之比是 _________ 3.能量为2.5 MeV的γ光子与介质原子发生康普顿散射,反冲电子的能量范围为_________, 反冲角的变化范围是_________。 4.无机闪烁体NaI的发光时间常数是430 ns,则闪烁体被激发后发射其总光子数目90%的光 子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 5.光电倍增管第一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20,第2~20个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4,打拿极间电 子传输效率为0.8,则光电倍增管的倍增系数为_________。 6.半导体探测器中,γ射线谱中全能峰的最大计数率同康普顿峰的最大计数率之比叫做____。 7.电离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探测效率是指___________与进入探测器的总的射线个数的比值。 9.若能量为2 keV的质子和能量为4 keV的α粒子将能量全部沉积在G-M计数器的灵敏体积 内,计数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之比是_________。 10.当PN结探测率的工作电压升高时,探测器的结电容_________,反向电流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湮没辐射 2.量子效率 3.电子脉冲电离室 4.分辨时间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电离室的工作机制?屏栅电离室相比一般的平板电离室有什么优点? 2.有机闪烁体中“移波剂”、无机闪烁体中“激活剂”,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简述PIN结探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和PN结探测器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4.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各有什么优点?用于α粒子探测的主要是哪类探 测器,为什么? 四.计算题(共22分)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法规标题】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颁布单位】卫生部国防科工委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02-5-22 ?【失效时间】 ? ?【全文】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附加英文版 关于印发《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的通知 卫生部 国防科工委 卫法监发[2002]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有关部门(单位): 为了加强和规范核或者辐射事故时应急医学处理工作,现将《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附件:《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前言 本规范等效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安全报告丛书第2号“辐射损伤的诊断与处理”(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Injuries.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2 ,IAEA,1998),根据我国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及我国多年来积累的辐射损伤临床救治经验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以使其更适合我国情况。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和指导核或辐射事故时造成辐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工作。 本规范的编制参考了以下主要文献: 1. GBZ 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2. 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目录 1 引言 (1) 1.1 目的 (1) 1.2 范围 (1) 2 事故照射类型和医学处理原则 (1) 2.1 事故类型 (1) 2.2 辐射源和照射方式 (2) 2.3 损伤人员的分类 (4) 2.4 损伤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 (5) 3 外照射 (6) 3.1 外照射的类型 (6) 3.2 局部辐射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6) 3.3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 (9) 4 放射性核素污染 (15) 4.1 污染判断 (15) 4.2 处理…………………………………………………………………………………… 16 5 放射复合损伤 (19)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 注:本提纲中的问题覆盖范围并不完备,因此不能完全替代书本复习,仅作参考之用! 一、关于载流子 1) 无论是气体探测器,还是闪烁、半导体探测器,其探测射线的本质都是将射线沉积在探 测器灵敏体积内的能量转换为载流子。这三种探测器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分别是:气体(),闪烁体(),半导体(); 答: 气体:电子-离子对; 闪烁体:第一个打拿极收集到的光电子; 半导体:电子-空穴对; 2)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产生一个载流子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称之为(),对于三种探测 器来说,这个能量是不同的,分别大概是多少?气体(),闪烁体(),半导体()。这个能量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答: 平均电离能;30eV,300eV,3eV; 这个能量越小越好,因为平均电离能越小,产生的载流子就越多,而载流子的数目服从法诺分布,载流子越多则其数目的相对涨落越小,这会导致更好的能量分辨率; 3)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射线沉积在探测器中的能量是一个()变量,而载流子的数目是一 个()变量,载流子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它服从()分布,该分布的因子越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答: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法诺分布;法诺因子越小越好,小的法诺因子意味着小的统计涨落,导致好的能量分辨率; 二、关于探测效率 1) 对于不带电的粒子(如γ、中子),在探测器将射线沉积在其灵敏体积中的能量转换为载 流子之前,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该过程,则探测器无法感知射线。以γ射线为例,这个过程都包含哪些反应()?这个过程的产物是什么()?对于1个1MeV的入射γ射线,请随便给出一个可能的该产物能量()? 答: 对于γ射线,这些反应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电子对效应(如果γ射线的能量>1.022MeV); 这些反应的产物都是次级电子; 对于1个1MeV的γ射线,次级电子的能量可以是几十keV~几百keV,也可以是接近1MeV; 2) 这个过程发生将主要地决定探测器的探测效率,那么影响探测效率(本征)的因素都有 哪些()?在选择探测器的时候,为了得到高的探测效率(本征),应该做什么考虑()?

核辐射探测学

《核辐射探测学》研究生课程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套 1. 当电子的速度为 2.5×108m/s 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MeV ? 2. 已知32P ,14C ,238U 的半衰期分别为14.26d,5370a,4.468×109a ,试求它们的衰变常数(以s -1为单位)。 3.238Pu 的重要用途之一为制造核电池。假定238Pu (1/2T 87.75, 5.4992a E MeV α==)的α衰变能的5%转变为电能,当电池的输出 功率为20W 时,此电池应装多少克238Pu ? 4. 确定下列核反应中的未知粒子x : (a) 188(,)O d p x , (b) 8739(,)x p Y α , (c) 123124 5253(,)Te x d I 。 5. 试计算234U 和241m A 的裂变阈能。 第二套 1. 已知: △(92,238)= 47.307MeV ; △(92,239) = 50.572MeV ; △ ( 92, 235) = 40.916MeV ; △(92,236)= 4 2.442MeV ; 试计算239U,236U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2. 计算下面1.0Ci 的放射源的原子核数? (a )18F ; (b)14C ; (c)222Rn ; (d)235U 。 3. 设Bb (A,Z ),Bb (4He ),Bb (A-4,Z-2)分别为母核、α粒子、子核的结合能,试证明 4Bb(A-4,Z-2)+Bb(He)-Bb(A,Z)Q α=。 4. 能量为6MeV 的质子投射到静态的12C 核上,试求质心的运动速度,取质子 的质量为1u 。 5. 设一个聚变堆的功率为100万kW ,以d+T 为燃料,试计算一年要消耗多少 氘?这么大功率的电站,若改用煤作燃料,则每年要消耗多少煤(煤的燃料热约为3.3×710 J/kg )? 第三套 1. 当质子在球形核里均匀均匀分布时,原子核的库仑能为: 203(1)54C e Z Z E R π-=ε Z 为核电荷数,R 为核半径,r 0 取1.5×10-15m 。试计算13C 和13N 核的库

核辐射测量原理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 辐射源 1、实验室常用辐射源有哪几类?按产生机制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哪几种? 带电粒子源 快电子源: β衰变 内转换 俄歇电子 重带电粒子源: α衰变 自发裂变 非带电粒子源 电子辐射源:伴随衰变的辐射、湮没辐射、伴随核反应的射线、轫致辐射、特征X 射线 中子源:自发裂变、放射性同位素(α,n )源、光致中子源、加速的带电粒子引起的反应 2、选择辐射源时,常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答:能量,活度,半衰期。 3、252Cf 可做哪些辐射源? 答:重带点粒子源(α衰变和自发裂变均可)、中子源。 第二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损失:入射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库仑相互作用,以使靶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的方式而损失其能量 作用机制: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间的非弹性碰撞。 辐射损失: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库仑相互作用,以辐射光子的方式损失其能量。 作用机制: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间的非弹性碰撞。 能量歧离:单能粒子穿过一定厚度的物质后,将不再是单能的,而发生了能量的离散;这种能量损失的统计分布,称为能量歧离。 引起能量歧离的本质是:能量损失的随机性。 射程:带电粒子沿入射方向所行径的最大距离。 路程:入射粒子在物质中行径的实际轨迹长度。 入射粒子的射程:入射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不断损失能量,待能量耗尽就停留在物质中,它沿原来入射方向所穿过的最大距离,称为入射粒子在该物质中的射程。 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1、主要为电离能量损失 2、单位路径上有多次作用——单位路径上会产生许多离子对 3、每次碰撞损失能量少 4、运动径迹近似为直线 5、在所有材料中的射程均很短 电离损失: 辐射损失: 快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1、电离能量损失和辐射能量损失 2、单位路径上较少相互作用——单位路径上产生较少的离子对 3、每次碰撞损失能量大 4、路径不是直线,散射大 ?? ???242ion 0dE 4πz e -=NZB dx m v ()()??rad ion dE/dx E Z dE/dx 800 2 22NZ m E z dx dE rad ∝??? ??-21m S rad ∝E S rad ∝2 NZ S rad ∝

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规范

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放射人员与患者遭受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规范 射线装置故障或误操作引起误照射,射线装置机房进入失控等放射事故发生,会使工作人员和患者受到意外射线照射而引起放射损伤。意外射线损伤医学应急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受照射人员进行及时正确的医学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远期危害。 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和《放射性皮肤病诊断标准》等国家标准,各级医学应急组织在诊断和治疗放射损伤时,对放射事故受照人员实行分级救治的原则。我国对放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分级救治实行三级医疗救治体系。 一、一级医疗救治(现场救护或场内救治) 由本单位组织实施,必要时可请求场外支援。主要任务是发现和救出伤员,对伤员进行初步医学处理,抢救需紧急处理的伤员。 1.首先将伤员撤离事故现场并进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危重伤员 应优先进行紧急处理。 2.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进行初步分类处理,必要时及早使用 稳定性碘或抗放药物。 3.填写伤员登记表,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尽快将各种急性放射病、 放射性复合伤以及一级医疗救治不能处理的非放射损伤人员 送到二级医疗救治单位;必要时将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 复合伤人员直接送到三级医疗救治单位。伤情危重不宜后送者 可继续就地抢救,待伤情稳定后及时后送。对怀疑受到照射人

员也应及时后送。 4.在实施现场救护时,应遵循快速有效、边发现边抢救、先重后 轻、对危重伤员先抢救后除污染以及保护抢救者的原则。 5.对一级医疗救治单位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需进行技术教 育和培训;为保证应急相应的顺利进行,平时对工作人员和家 属进行普及教育。 二、二级医疗救治(地区救治或当地救治) 由本单位所在省市应急医疗救治机构实施,主要任务是对中度 及中度以下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损伤伤员,以及中度以上各种 非放射损伤伤员进行确定诊断与治疗;对中度以上放射伤员和 放射复合伤伤员进行二级分类诊断,并及时将重度和重度以上 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伤员以及难以确诊和处理的伤员后送到 三级医疗救治单位。 三、三级医疗救治(专科救治) 由三级医疗救治单位实施。三级医疗救治单位为国家指定的设 有放射损伤治疗专科的综合医院。主要任务是收治重度和重度 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人员,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给与 良好的专科治疗。必要时对一、二级医疗救治给与支援和指导。

放射卫生学复习重点(完整版)学习资料

放射卫生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

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 氡,食入,吸入等)、陆地内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什么? 答:(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陆地辐射、增加了的天然照射。 (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致成人年有效剂量: 1) 天然本底照射2.4 mSv ①宇宙射线年有效剂量 0.38 mSv;宇生放射性核素 0.01 mSv ( 3H是 0.01μSv,7Be是0.03μSv ,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 )。 ②陆地辐射(原生放射性核素40K 238U 232Th):外照射 0.46 mSv,内 照射(除氡)0.23 mSv。氡222Rn:吸入:1.2 mSv(室内1.0 mSv,室 外0.095 mSv),食入:0.005 mSv;220Rn吸入:0.07 mSv。 2)人工辐射人均年有效剂量: 医疗照射0.4 mSv ,大气层核试验0.005 mSv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 故0.002 mSv ,核能生产0.0002 m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产生的 照射年有效剂量0.6 mSv。 (3)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磷酸盐加工、金属矿石加工、铀矿开采、锆砂、钛色素生产、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废金属 工业。 (4)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机组人员所受的宇宙辐射。 2、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字体的浓度限值是多少?

答: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立方米。 3、理解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答:(1)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包括宇宙射线、陆地辐射。 (2)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包括核技术的军事应用、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核能、放射性核素 的生产和应用、医用辐照、核事故)。 4、理解地球辐射带、地磁纬度效应 答:(1)地球辐射带:被地球磁场捕俘的宇宙辐射中质子和电子流等带电粒子流所形成的区域。 (2)地磁纬度效应:在赤道有最小的辐射强度和剂量率,而接近地磁两极处则最大。 5、何为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 答:(1)宇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有3H、 7Be、14C、 22Na等。 (2)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有40K、238U、232Th等。 6、理解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答:(1)确定性效应:当受照剂量超过某一特定效应的域剂量以后,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将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加重。其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呈S型,存在域剂量,表现主要是: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9版)-11页文档资料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 Cu cong 碎积云 Fc 淡积云 Cu hum 秃积雨云 Cb calv 鬃积雨云 Cb cap 荚状层积云 Sc lent 堡状层积云 Sc cast 透光层积云 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 Sc cug 蔽光层积云 Sc op 层云 St 碎层云 Fs 雨层云 Ns 碎雨云 Fn 透光高层云 As tra 蔽光高层云 As op 透光高积云 Ac tra 蔽光高积云 Ac op 堡状高积云 Ac cast 第 1 页

荚状高积云 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 Ac cug 絮状高积云 Ac flo 毛卷云 Ci fil 密卷云 Ci dens 伪卷云 Ci not 钩卷云 Ci unc 匀卷层云 Cs nebu 毛卷层云 Cs fil 卷积云 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第 2 页

辐射探测学-复习要点

辐射探测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含中子探测一章) 1.什么是射线? 由各种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具有特定能量的粒子或光子束流。 2.射线与物质作用的分类有哪些? 重带电粒子、快电子、电磁辐射(γ射线与X射线)、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电离损失、辐射损失、能量损失率、能量歧离、射程与射程歧离、阻止时 间、反散射、正电子湮没、光子与物质的三种作用 电离损失:对重带电粒子,辐射能量损失率相比小的多,因此重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率就约等于其电离能量损失率。 辐射损失:快电子除电离损失外,辐射损失不可忽略;辐射损失率与带电粒子静止质量m 的平方成反比。所以仅对电子才重点考虑 辐射能量损失率:单位路径上,由于轫致辐射而损失的能量。 能量损失率:指单位路径上引起的能量损失,又称为比能损失或阻止本领。按能量损失作用的不同,能量损失率可分为“电离能量损失率”和“辐射能量损失率” 能量歧离(Energy Straggling):单能粒子穿过一定厚度的物质后,将不再是单能的(对一组粒子而言),而发生了能量的离散。 电子的射程比路程小得多。 射程:带电粒子在物质中不断的损失能量,待能量耗尽就停留在物质中,它沿初始运动方向所行径的最大距离称作射程,R。实际轨迹叫做路程P。 射程歧离(Range Straggling):由于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是一个随机过程,因而与能量歧离一样,单能粒子的射程也是涨落的,这叫做能量歧离。 能量的损失过程是随机的。 阻止时间:将带电粒子阻止在吸收体内所需要的时间可由射程与平均速度 来估算。与射程成正比,与平均速度成反比。 反散射:由于电子质量小,散射的角度可以很大,多次散射,最后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电子沿其入射方向发生大角度偏转,称为反散射。 正电子湮没放出光子的过程称为湮没辐射 光子与物质的三种作用:光电效应(吸收)、康普顿效应(散射)、电子对效应(产生) 电离损失、辐射损失:P138 4.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子探测的特点、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 中子本身不带电,主要是与原子核发生作用,与射线一样,在物质中也不能直接引起电离,主要靠和原子核反应中产生的次级电离粒子而使物质电离。 390 5.Bethe公式应用 对各种带电粒子是有效的,条件是这些粒子的速度保持大于物质原子中电子的轨道运动速度。 重离子治癌,质子刀,“大部分的能量沉积在病灶” Bethe公式是描写电离能量损失率Sion与带电粒子速度v、电荷Z等关系的经典公式。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接受电离辐射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95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96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97 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GBZ 98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GBZ 99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0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 GBZ 101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 104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5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6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 107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 11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 113 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 GBZ/T 151 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计原则 GBZ/T 163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GBZ/T 164 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91 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 215 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GBZ/T 216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GBZ 219 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 GB/T 16148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GB/T 18197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的医学处理规范 GB/T 18199 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及治疗方案 3 术语和定义 GBZ/T 191和GBZ 2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放射工作人员 radiation worker 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3.2 职业健康监护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 为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及参加工作后都能适任其拟承担或者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医学检查和评价。 4 总则 4.1 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总的原则是,保证其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体质能力足以胜任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工作,不至于引发导致危害工作和公众安全与健康的误操作。 4.2 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应以职业医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主要目的是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对于其预期工作的适任和持续适任的程度, 并为事故照射的医学处理和职业病诊断提供健康本底资料。 4.3 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评价,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受到应急照射或者事故照射时的健康检查,以及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患者和受到过量照射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随访观察。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

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 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答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名词解释 辐射亮度:由辐射表面一点处的单位面积在给定方向上的辐射强度称为辐射亮度。 普朗克热辐射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面积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内和单位波长间隔内辐射出的能量为B(λ,T)=2hc2 /λ5 ·1/exp(hc/λRT)-1 灰度波谱:用该类型在该波段上的灰度值反应的波谱曲线 黑体辐射: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物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black body),以此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按大小排列制成图表。 太阳辐射:太阳射出的辐射射线 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地球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向外辐射的射线。 地物波谱特性:各种地物因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都有不同的电磁波辐射或反射特性 反射率:地物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比辐射率:某一物体在一特定波长和温度下的发射辐射强度与理想黑体在相同波长和温度下所发射的辐射强度之比。 后向散射 ·问答题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是什么?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什么是大气窗口?试写出对地遥感的主要大气窗口 答:大气窗口的定义: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 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包括:部分紫外波段,0.30 m μ~0.40m μ,70%透过。 全部可见光波段,0.40 m μ~0.76m μ,95%透过。 部分近红外波段,0.76 m μ~1.3m μ,80%透过。 近红外窗口:1.5 m μ~2.4m μ,90%透过,可区分蚀变岩石。 包括两个小窗口:1.5 m μ~1.75m μ 2.1 m μ~2.4m μ。 中红外窗口:3.5 m μ~5.5m μ,反射和发射并存。 包括两个小窗口(反射和发射混合光谱):3.5 m μ~4.2m μ 4.6 m μ~5m μ 远红外窗口:8 m μ~14m μ,发射电磁波,热辐射。 微波窗口:0.5cm~300cm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摘要:为了加强和规范核或者辐射事故时应急医学处理工作,现将《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前言 本规范等效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安全报告丛书第2号“辐射损伤的诊断与处理”(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Injuries.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2 ,IAEA,1998),根据我国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及我国多年来积累的辐射损伤临床救治经验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以使其更适合我国情况。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和指导核或辐射事故时造成辐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工作。 本规范的编制参考了以下主要文献: 1. GBZ 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2. 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 引言 1.1 目的 实践证明,在核事故或辐射事故情况下的全面医学处理,除专科医师外,还涉及其它专业人员,如血液学、肿瘤学、整形外科、皮肤科、血管外科、心理学以及其它一些医学专业的专家和医生。 本规范的目的,是为在人员受事故照射后的几小时到几天、损伤程度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参加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使他们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诊断并给予紧急处理。 1.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核事故和辐射事故时对辐射损伤病人的诊断和医学处理。 本规范的内容包括:事故的类型和照射方式及事故受照人员的诊断、分类及医学处理原则;全身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局部辐射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判断和医学处理;复合伤的分类、诊断与治疗,以及记录的保存等。

本规范不涉及放射生物学、放射性疾病发病机理以及一般常规治疗方法,但提供了一些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指标。 2 事故照射类型和医学处理原则 2.1 事故类型 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称为核事故;辐射事故是指密封或非密封辐射源事故;这两种事故均可导致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失控。辐射事故的辐射源包括X线装置、主要用于工业和医学的密封源(如钴-60、铯-137、铱-192辐照源),以及核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非密封源等。 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型包括: (1)辐射源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辐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并将源取出,使源失去屏蔽,造成本人和其他人员受照。 (2)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导致辐射源丧失屏蔽,或核燃料转换、富集过程中操作失误而发生临界事故,使工作人员受到外照射。 (3)放射性物质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 上述各类事故情况下,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行动,均可使人员受到难以控制的照射。从应急计划的角度考虑,根据事故的严重性、损伤人数和辐射后果对事故进行分类是有益的,如外照射、内照射、放射性污染及它们的复合作用。 2.2 辐射源和照射方式 生产或应用辐射源、X射线或放射性核素的单位或设施,应对其应用的辐射源的类型及放射性活度水平加以鉴别,以便为事先制定适当的医学应急计划提供可用的资料。最常遇到的辐射源如表1所列。 表1 常见的辐射源和(或)设施及照射方式 组别源和(或)设施外照射污染混合照射 Ⅰ核临界装置有有有 反应堆有有有 核燃料转换、富集、元件生产有有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