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论文(新、选)

地质灾害论文(新、选)
地质灾害论文(新、选)

题目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滑坡泥石流防护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

with plenty of water, the torrent of mud and sand, stones. This section is only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called) seismic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natural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n general will not be here.

Key words:Seismic landslides during protective measures

目录

摘要 (1)

1.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4)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4)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6)

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7)

5.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7)

6.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8)

7.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8)

8. 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的对策 (8)

参考文献 (12)

1.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18000人葬身。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浅海大陆架上的地震滑坡还能够破坏海洋工程。如1929年11月29日,纽芬兰格兰德砂砾浅滩的外海7.5级地震,震中在水深1,800-3,600米的大陆架上,地震时产生20平方公里范围的滑坡,滑体平均厚20--30米,使水深2.750--3.360米之间的全部通讯电缆折断。随后该滑坡转化成浊流,以每秒18.3-19.1米的速度顺大陆斜坡向深海奔泻,其前进方向的通讯电缆依次被折断。最后一条在水深5,230米、距震中980公里处也被折断。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地震滑坡、泥石流在形成上和天然滑坡、泥石流无甚区别。形成滑坡的基本条件是:(1)具有可滑动体,(2)具备滑动面(滑带,软弱带),(3)存在临空面,

(4)有利的外部条件(应力状态改变,水的作用,振动)。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是:(1)有充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2)适宜的地形(陡峻山坡,沟谷河床);(3)充足水分和水动力条件。

地震滑坡、泥石流在总体上与下述因素有关:

2.1.地质构造

通常在断层通过的地带,岩体破碎,应力集中,岩体易沿着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以及不同岩性层面、堆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界面等向下滑动,这些界面控制着边坡破坏的范围和大小。

不同方向的构造交汇地区岩石比较破碎节理和裂隙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2.2.地形

极大多数滑坡都分布在沟谷两岸,极易发生在人工开挖边坡上和前方具有滑动空间的高陡自然边坡上。据统计,滑坡一般在坡度为31--50度的范围内发生,如四川炉霍地震的滑坡有79.3%在此范围内。地形切割强烈,坡陡沟急的地形是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形。松潘-平武震区与龙陵震区韵烈度相同,地质上均有断层通过,但地形差异甚大。松潘-平武震区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以上,而龙陵震区相对高差仅在500米左右,故松潘?平武震区的泥石流较龙陵震区的活跃。在同一震区这种现象也有明显的反映。如龙陵震区的朝阳乡位于苏帕河南岸,镇安乡位于该河北岸。两岸相比,烈度一样,岩性相同,但南岸地形陡峻、多次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北岸地形平缓,未发生滑坡,泥石流。

2.3.地层、岩性和风化层厚度

地震滑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第四系的堆积层内,又以含较多亚粘土的坡积层中的滑坡最多。少数发生在基岩中,但基岩滑坡规模大,危害也大。崩塌多集中发生在风化强烈、节理发育的灰岩、砂岩、火成岩中。泥石流暴发在深风化和

易风化的岩体之上。通常风化厚度在0.5-1.0米之内者,产生所谓“山剥皮”即风化层沿基岩面产生剥落。风化厚度越大,剥落也就越多,这样为泥石流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也就越多。

2.4.植被

通常,裸露和稀疏乔灌木林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区。如云南龙陵震区大硝河两岸各种条件均大体相同,唯独两岸植被条件不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迥然不同。

2.5.水

水对边坡岩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渗透到边坡体内的水浸泡岩石使之软化,强度降低,特别使粘性土软化可塑、流变,裂隙中充填的薄层粘土软化后成为“润滑剂”,使边坡岩体抗剪强度降低;第二,当岩体中充满水,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应力降低,给边坡滑动创造了条件;第三、河流下切与侧蚀作用,可使边坡高陡,坡角土体被冲刷流失,抗滑力减弱,引起边坡失稳。水对泥石流的形成则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水的来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位上升、冰川、积雪融化,河水上涨、堤坝决崩等。其中,降雨的作用尤为普遍。一般地说,滑坡、泥石流多在雨季发生,且雨量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也多。如龙陵震区与永善震区,地震烈度相同,地形相差也不大,但两地降雨量相差较大。龙陵震区年降雨量达1600-200毫米,永善震区年降雨量仅有1000毫米左右。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1.地震力的作用

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2.地震触发

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一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地震滑坡、泥石流围绕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有高潮期和平静期,显示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周期性带来了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如四川炉霍震区1923年发生7.5级地震后,出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期,在较大范围内暴发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震后数年停止活动,进入了间歇期。1972年该区又发生7.9级地震,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又重新进入活动期。

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与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七度及其以上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六度区发生滑坡和崩塌。一般地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的地震其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l00多平方公里。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公里。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5.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群型”的地震要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强烈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如1973年“主震余震型”的四川炉霍地震,极震区烈度十度;而“震群型”的龙陵震区,其极震区烈度为九度,但龙陵震区的滑坡、泥石流活动比炉霍地区严重。

6.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如龙陵震区一次泥石流能将百余万立方米的物质搬运到13公里以外的尧市坝,冲毁和淤埋4000余亩农用。一般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

7.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行: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 ?直延续到次年以至于数年之内。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

8. 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的对策

8.1.长远对策

为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8.1.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

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地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8.1.2植树种草

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因地制宜。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的方针,各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区、乡、村包干。保证植树造林的进行。当前尤应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消灭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等工作。

草被,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雨量较多,湿润的山坡和泥石流沟地区,只要加强管理就能自然恢复。在雨量较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华北震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区,草被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培育。在裸露地区和干旱地区,造林难以成功,往往要先恢复草被,以草护苗;改变不利的幼苗生长立地条件,提高树苗成活率。

8.2.中期预报后对策

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防治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

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防治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危险的滑坡、泥石流、进行工程治理。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地震滑坡治理工程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支挡运动的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

8.3.灾害发生时对策

8.3.1.滑坡,泥石流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流通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8.3.2震后对策

震后,应迅速派人侦察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有时地震泥石流往往多处同时暴发,山头被包围,成为孤

岛,且其常有幸存者,应及时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空投食品、衣物、药品等,或使用直升飞机来救人。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一般埋没的房屋和人员因埋藏较深,无法挖出,没有必要在堆积体中挖掘房屋和尸体。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具体对策,详见本节临震对策。重建家园的选址应总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教训,科学选择重建家园的地址,要避开沟谷两岸、滑坡体、滑坡泥石流流通区,选择开阔而又比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岩上建房。

8.4.中长期对策

合理选择水利工程建筑的场地应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场地应尽量选择对建筑物抗震相对有利地段,库区及邻近地区应避开地质构造复杂,有蠕滑断层地段和大滑坡体,以及易于产生泥石流地区。在震区建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应按规定设防对于1级档水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和遭受地震的危险性,可在基本烈度基础上提高一度设防。对其他特殊需要采用较基本烈度为高的设计烈度时,应经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进行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制定防灾计划当中期预报发出后,震区政府应指定有关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地震水灾的危险性分析,确定地震水灾发生的可能危险区段,制定防灾计划。及时有步骤地实施,工作做在地震发生之前。各种原有重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普查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应制定方案,限期完成加固。治理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区段在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的基础上,政府应组织有关单位,对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及区段,根据危险程度,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离开地震水灾危险区进行建筑.为避免水灾造成损失,应尽量离开地震水灾危险区建筑房屋、公路、铁路、变电站、危险品仓库等设施。可参照水利部门防洪系统的有关规定,如四川省防汛指挥部防洪规划中规定:“一、基本河槽以下,不准新建各种建筑物。二、警戒水位线,不准构筑丁坝,不准围河造地耕种……”。

参考文献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技术推广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柳旭光罗飞 (山东金山地质勘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5400) 摘要:环境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妥全及财产安全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及危害,有效防止环境地质灾害也就十分必要,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为能够有效避免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危害,相关人员应当对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加强认识,并且要提出相关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从而使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使人们的生命财政安全得到更好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 就目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并且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也越来也高,因而环境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也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地质灾害实际青况,并且实现环境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进而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发展。1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类型 1.1泥石流 在目前的环境地质灾害中,泥石流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灾害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突发性,并且发生比较快 objExcelApp.ActiveSheet.Cells.Clear objExcelApp.ActiveWorkBook.Saveas<4E:W"& str&".xls" objExcelApp.WorkBooks.C lose objExcelApp.Quit Set objExcelApp=Nothing 2.4报表选择性显示及打印 图1报表查询画面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会冲出大量泥沙以及石块,在较宽阔的堆积区域内会不断漫流堆积,其属于洪流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山区沟谷中出现,一般都是由于冰雹、暴雨及融水等因素激发而得以形成。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而言,其对于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产生毁灭性灾害。目前,我国仍有很多泥石流沟存在,在这些区域内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并且规模也比较大,所产生的危害比较严重,泥石流甦的宜甌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开发。所以,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重视,以避免环境地质灾害产生不利影响。 1.2地震 在各种环境地质灾害中,地震属于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在地震发生会有较大范围的影响产生,很容易有社会事件形成。对地震这一环境地质灾害而言,其作用过程主要就是地球内部应力调整以及平衡,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为三大板块相軫汇之处,地郴造运动鹹比较活跃,大部分的活动都处于地壳内部的不稳定断裂带,还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接触的部位。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很多区域均属于地震多发区,并且还有很地区的强震概率出现较高。 为了在运行系统下,直接显示报表,便于数据査询,通过WinCC画面编辑将所有报表,如作业报表、日报表、月报 表和年报表,用1个下拉菜单进行选择。通过从SQL Ser-ver2005数据库中将数据调出来显示在用户归档表格控 件中,直接进行打印,报表查询画面如图1所示。也可以通过打开Excel应用程序从硬盘中选取所存储的Excel文件,在项目未激活状态时,可以直接打开Excel应用程序,访问硬盘中存储的报表。 3结束语 本文通过用户归档实现了自定义报表的记录、保存、查 询及打印,有效解决了WinCC自身报表的局限性,此方法可以用于其他监控系统中。 参考文献: [1]苏昆哲.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 V6(第2版)[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晓黎,张巍.Visual Basic+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 统开发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9-05-28) 《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15期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 害的分析及防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采使得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得尤为脆弱。地质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应提高对各种灾害的认识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文将从各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 一、关于地质工程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

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

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 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

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②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论文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院(系)名称: 专业年级: 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方面已有了许多的了解和进步。但当面对自然灾害时,防治措施仍尤为重要。 关键词 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的概述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然,导致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的种类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同时自然灾害还分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缓发性自然灾害两类,一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及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二、缓发性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

地质灾害论文

题目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滑坡泥石流防护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

世界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报告三篇

世界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报告三篇 世界关于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论文一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措施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降水、降雨量日渐增多,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中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自然变异强烈,不同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及危害大小也差异较大,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分类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等。 二、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相关的法制建设、业务基础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及依法行政力度,有待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资金投入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主要问题如下。(1)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常处于“应急”状态。(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治理工程的经费无保证。(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有关项目的工程质量。(4)适应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配套的技术规程与规范尚不够健全。(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队伍还不适应需要。(6)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适用评估模型有待建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和方法 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①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②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③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

试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2019年第7期西部探矿工程 *收稿日期:2019-02-23 作者简介:周托(1979-),男(汉族),广东连平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地质相关工作。 试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周 托*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516008) 摘 要:当地质灾害发生以后,不仅会对大众的经济以及国家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大众 的人身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应用,使得自然自身的防御能力逐渐低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唐山地震以及汶川地震,均为我国国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正,尽量降低对自然的挖掘以及开发,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做好相关的防御工作。基于此,将对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展开分析,并就其中所能够应用到的技术进行适当的研究。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治技术;防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P9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7-0015-0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各行业对 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的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比如,在近几年来,地震、泥石流等新闻经常可见,加之预测的难度较高,使得整体的灾害程度极大,甚至无法进行合理化的预防。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的相关工作时,相关的工作技术人员不仅要注重灾后的补救,同时也应该注重灾前的防治,以此保证大众的人身安全。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1地质滑坡防治措施 首先,地质滑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并且相较于其他地质灾害类型来说,这种灾害所能够造成的危害性比较低,安全防御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对这种情况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的手段。比如,在日常勘察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组建一些坚固的支挡设备以及排水设备,将其安装进地质中,降低雨水对地质的影响以及压迫,从根本上降低滑坡现象的形成。此外,在这种防治模式下,即使地质滑坡的现象出现,附近居民以及周边的环境也能够在支挡设备的保护下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该对施工的位置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远离河水、远离地下水等等,以此保障水资源的稳定发展[1]。1.2地质崩塌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中,地质崩塌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事 件,在事故发生时,大部分群众都无法进行快速的反 应,也不能及时地进行补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人员们就应该对灾害的隐患部位进行频繁多次的检查,做好相关的防治措施,尽量降低灾害所能够造成的影响[2]。首先,在陡坡的位置,工作人员们应该加强整体的关注性,尽量保证其在灾害发生时,不会对人员安全形成较大的威胁。比如,工作人员们可以在陡坡附近建立合理的支挡设备,在地质中加固地基,针对于存在隐患问题的区域,应该进行合理的隔离以及划分。其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与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尽量疏散隐患地区的人群,降低危害的程度。1.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灾害来说,泥石流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针对性。首先,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比较短,其次泥石流产生的速度比较快,一般群众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因此,在进行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需要进行适当的阻挡操作,尽量减缓泥石流的下进速度。比如,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区域,种植一些树木,以此作为遮挡;或者在泥石流地区周围种植一些扎根加深的草木,应用其稳固土壤,降低泥石流产生的概率,以此尽量提升周围人员的逃跑时间。此外,在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在附近修建合理的泄洪通道,分散泥石流,以此降低其对大众所能够形成的安全影响。1.4不稳定斜坡的防治 15

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引言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统计,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物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 据专家介绍,引起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突发强降雨是这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砍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从67%降到了20%。1981年舟曲就曾因此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从1985年开始,砍伐数量递减,同时加强了造林计划。但由于常年干旱,加上防风林在先前被砍伐掉了,新栽种的树木成材率非常低。 从2001年开始,舟曲开始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而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与此同时,金矿的采掘也随之跟进。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地质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较为突然,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质灾害概述 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根据产生因素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一般我们见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龙游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龙游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防治对策【摘要】论文介绍了龙游县的地质灾害现状特征,论文论述了降雨、人类活动是本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最后给出了为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应建立以群测群防网络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主,搬迁工程、治理工程为辅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特征;成因;防治对策引言 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随着龙游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泥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游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已成为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近年来,龙游县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和预警防治工作的,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成因 1.1现状特征 截止2008年7月,龙游县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57

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达10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5%,次为崩塌25处,占16%,泥石流24处,占15%,地面塌陷6处,占4%。从规模来看以小型为主,共15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7.5%,中型4处占2.5%/。从地域分布来看,以龙游南部山区为主,达12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2.05%,且规模较大的,危害性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也基本分布于这;龙北地区占10.25%,龙中地区占7.7%。稳定性为好的灾害点41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27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89处。危害程度一般级有133处,占84.7%,较大级24处,占15.3%。根据上述统计可知,龙游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规模小、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龙南山区)、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点。 1.2成因 据调查,龙游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外(如岩性、构造、坡度、坡向、植被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恶化,在遇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引发了地质灾害。据统计,龙游县157处地质灾害中,有85%以上的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表现为: 2人类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探讨论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探讨论文 一、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筑面积以内的环 境保护一定要做好,建筑面积以外的工厂尽量维持原状,防止该地区环境污染附近的区域。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控制、合理的废物排放,污水、施工废水等,减少建筑活动的负面影响周围的环境。施工企业建立在项目经理领导、生产副经理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工程部、材料部门、质量部门、等在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 二、建立环境保护措施 准备详细的施工单位在施工计划,施工区域和生活区域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混凝土施 工计划,同步与工程措施,防止污染环境建设认真的做好建筑面积和生活营地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该地区附近的区域。 1、采取措施来防止公害和污染。项目在开始工作之前,详细的施工区域和生活区域环境保护计划,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区域附近的居民和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造成噪声污染,事先通知,随时通知施工进度,并建立投诉热线,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防止影响到建设工作,优先考虑以防止污染;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材料在公路和水路 运输的工地现场,时间的选择和安排人员清楚;污染引起的施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他们。 2、保护空气质量的措施。开挖过程中要预防和控制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尽可能采 用凿裂法施工,工程施工开挖中,地表土壤和砂卵石层可以直接使用矿山机械,通常用于岩 石开挖。施工凿裂法尽可能使用凿裂纹方法适当辅以钻探和爆破方法施工,湿作业尽可能 减少产生灰尘的速度。凿裂纹和钻井施工采用湿作业尽可能减少灰尘;水泥、粉煤灰渗漏 的预防措施过程中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保持良好的密封,密封系统从罐车卸到储罐,储罐应安装报警,所有出口与袋式过滤器,并定期检查密封性能和维护;混凝土搅拌系统防尘 措施。搅拌混凝土应该安装除尘器,除尘设施在地板生产过程中同时操作使用。除尘器的 使用、维护和检修制度和法规,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机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加 强维修和保养,防止泄漏的汽油、柴油、机油、确保进气和排气系统,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使用高质量的燃料如0#柴油和无铅汽油,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防止运输车辆将砂、混凝土、压载和其他分散建设道路和现场工作区域。保持道路平整, 排水畅通,并定期检查和维护。清水除尘,道路洒水每天不少于4次,施工现场不得少于2次,建筑区域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物质。因为工作需要,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同意,采取预防措施,在实现。 3加强噪声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选择施工机械及工具。尽可能选择低噪声设备,需要使用的工程施工运输车辆和司机,混凝土振动棒和其他工程机械噪声监测,机 械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修理或交换,直到满足要求。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类危害防治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 1.1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1996年至2010年的15年中,平均每年因突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120亿元~150亿元。特别是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其中仅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缓变性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据1999年以来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截至2010年年底,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24万处,直接威胁人口达1359万人,受影响人口预计6795万人。其中,西南、西北、山陕等地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约占全国总数的75%。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1万多处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4.5万多个,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70%。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和山东等省最为严重。另外,黄土分布地区局部出现湿陷性塌陷灾害。地

公路地质灾害特点与治理论文

浅议公路地质灾害的特点与治理 摘要: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例如崩塌、滑坡等,往往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这些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人为因素有关,文章通过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形成特点的分析, 提出了山区公 路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道路工程;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预防治理 abstract: change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may lead to new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the collapse, landslides and so on, often caused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a hug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he produc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not onl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but also related to human factors,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 of the mountainous highway types and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geology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 words: road engineering; mountainous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山岭重丘区修建公路, 工程量巨大, 软基、滑坡、泥石流、膨胀土等工程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投资甚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 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地质灾害分类危害防治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 1.1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 , 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 ,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 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 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 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 1996年至 2010年的 15年中,平均每年因突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 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 120亿元 ~150亿元。特别是 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 2246人死亡、 669人失踪、 534人受伤,其中仅舟曲“ 8·8”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造成1501人死亡、 264人失踪。缓变性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据 1999年以来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 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截至 2010年年底, 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 24 万处, 直接威胁人口达 1359万人, 受影响人口预计 6795万人。其中,西南、西北、山陕等地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约占全国总数的 75%。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 1万多处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 4.5万多个, 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 70%。全国有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 积超过 1200平方千米,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和山东等省最为严重。另外,黄土分布地区局部出现湿陷性塌陷灾害。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平原和山间盆地内,主要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天津、北京、沧州、西安、太

地质灾害与预防结课论文

地质灾害与预防结课论文

智利地震的成因 摘要:8.8级地震的通报出现在地震工作者眼前时,许多人都不禁要确定一下自己是否看得准确无误,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了8.8级罕见的特大地震。 关键词: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展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弹性回跳 在此前很短一段时间内,还发生了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1月4日),海地7.3级地震(1月13日)和琉球群岛7.2级地震(2月27日)。四大地震隔海相望,接踵而至,让人们恐慌,电影《2012》所预言的世界末日真要如约而至了? 电影中描述的引发人类灭顶之灾的全球性灾难事件的发生都会有一个过程,因此事前是可以观测到一些相关现象,并大致做出一个长期预测。例如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例如由于地球液态外核对流运动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极移。前者会在地球上产生毁灭性的地震,但小行星和彗星的运行轨迹是可以观测、推算的。后者将引发全球极端气候异常,但地核对流运动的变化异常只要密切关注也会被发现。 其实,和我们看到的火山喷发、飓风一样,目前我们记录到的地震都只是地球正常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途径,通过地震,地球释放其内部聚积的能量。 亿万年来,地球庇护了千千万万的生命的同时也从没间断过自身的成长、变化和“表达”,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常识,就会对这次智利大地震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相信大家能对这次智利地震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当遇到下一个地震的时候能够直面谣言,相信科学。 六大板块构成地球 说到“认知”,首先就不得不提地球板块学说。 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展学说”基础上的“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形成海岭、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和深海沟,在这些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表现为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上升等地质现象。通过统计地震发生的记录,我们可以勾勒出地震带的分布,它与板块的边界基本对应。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此,前面提到近期发生的四次强烈地震中,有三次就是发生在该地震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