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1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一)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四次教育大革命”: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6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对象创办的宗旨,现在依旧是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1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9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3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1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建立,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2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现实)。(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3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导用4激励作用

2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坚定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31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2 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32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 ☆34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39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差异。

☆18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4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 型转变。 ☆4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在大众化的前提下,高校在各自条件下办出特色。

48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A 、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 、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 、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9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50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教资源要适当集中;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51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地区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53学制建立的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要受社会政治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54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55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等学院和短期大学(我国是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56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57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其他。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58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学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6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1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相协调。其次,改变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现象,增加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2健全学位管理中的评估制度,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3要“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6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6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8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70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71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7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校外)和微观管理体制(校内)。

☆75我国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78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7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84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85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92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93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1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

2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3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

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4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重点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5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1中央应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2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3逐步形成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94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2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的创新;教师劳动是探索未知,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劳动不是简单重复劳动。3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劳动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学科、专业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二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

√97高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98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10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A 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B 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C 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

3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8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10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1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使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1一哄而上,2茫茫追求大而全;3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12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4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17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有哪些?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8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0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增强。

2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有哪些?为什么有这样的中间过渡性? 1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2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原因:1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2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3大学过程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

☆23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2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务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4教学的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5制定教学原则时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

☆24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能力离不开知识,是在对一定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的发展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做到:第一,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地状态;第二,充分挖掘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第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三,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把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统一起来。第一,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第二,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由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由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第四,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第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0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 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3教学活动 4 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

△33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基本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35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理论,还有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

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标,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36结合课程设置实际,谈谈课程建设的意义?1课程建设的意义:第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第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第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第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2课程建设的内容:第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第二,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第三,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第四,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等。3课程建设的要求:第一,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第二,教材要合适;第三,教学资料要完整;第四,考核手段要科学;第五,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六,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44备课的基本要求: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48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地教学制定。优: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地稳定;缺: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49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即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分分量地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优: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地发展。缺: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地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50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地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52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地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53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1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

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也成为课堂讲授法。优点:1教学效率相对较高2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地费用要低的多3通用性强。缺点:1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地被动2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地课程尤其明显。

☆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地信息适合学生地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地技巧5教学手段地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地教学目标而定。

56讨论法是指加深对所学内容地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地教学方法。与讲授法不同,讨论法是双向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讨论地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锻炼学生地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优点:成本低,接触实际,多向信息传输渠道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缺点:教学效率低,通用性差。

△58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地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地相互配合。

△60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A.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B.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C.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61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第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66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两者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必须将两者结合。

☆67学生学业评价六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68教师教学活动地评价准则教学素质、思想、内容、方法、质量、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的实际效果。

☆6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地位与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客观要求 2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5 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70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71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地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 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地原则5 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76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78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它教学环境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79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地转化和知识地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80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1教学计划内与教学计划外2基地化与非基地化3专业与非专业。

84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老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8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的工作。

87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

8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1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

等教育地社会主义方向2用马

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地立

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

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调动

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8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

遵循的规律1必须遵循大学生

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必

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必须遵

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观点有: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

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2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

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

的;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

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

进行的;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

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

动过程)

☆9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

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

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

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

结果。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

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

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

过程。

△9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

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

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

原则(一方面广开言路,让受

教育者畅所欲言,另一方面,

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加

以积极的引导)3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

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

性化结合原则。

√91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

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

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

观访问法6品德评价法。

心理学

27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

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

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

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

方面。

☆35高教区别于普通教育的

特点:教育任务不同、教育对

象不同、社会职能不同、地位

作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

△3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

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

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

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

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

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

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

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三

大社会职能:教学、科研和直

接服务社会)。

☆38大学老师学习教育心理

学的原因:1有助于提高师资

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

改革。

☆3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

育性原则。

△4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

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

4.个案法。

☆46教师的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

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

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

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

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

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2教学风格;3教师期望;4

教师的举止言谈。(有声言教,

无声身教)

☆51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

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

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5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

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

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

育实践。

△53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

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

主观判断。

☆54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

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5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

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

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

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

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

的判断。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

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

平的信念。

☆57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

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

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

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

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

情绪。

59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效能感

的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二

是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

结和反思。

☆60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

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

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

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

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

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

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

动。

61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

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

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反思

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

阶段。

62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

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63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

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

动研究。

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

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

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

节的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

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

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

类。根据作用范围,可分为一

般型和特殊型两类。

☆65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

计划性与准备性 2.课堂教学

的组织性 3.教材呈现的水平

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

的敏感性 6.对教学效果的反

省性7.职业发展性。

√66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

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

△6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

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

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

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

渐提高。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

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

个重要标志。

☆69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

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

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

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70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

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2.意志的

自制性和果断性 3.深厚的知

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71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就是根

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

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

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2.善于随机应变,教师随

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

中体现,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

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

征。

3.善于对症下药,教师能

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

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

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

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

寸,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

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

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

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

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

口服。

☆72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

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

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

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

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

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

系的表现。

73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1.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

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和

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

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

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 4.给学

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

树立(首因效应)5.严格要求

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74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

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

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

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

模。

75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

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

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

一种高尚的情感。☆师爱的特

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

广博性。师爱是教师职业活动

的要求,更是责任感和事业心

的表现。

激励

4

榜样功能。

△77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

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

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

与严格要求。

☆8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

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

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

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

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

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96☆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

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编

码系统。含的三个过程:1新

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

价。

☆97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

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最终目

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

一般理解。

98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

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2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

下,接受者(学习者)接受事

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

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

要形式.

3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

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

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

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

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4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

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

知识的主要途径.

10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

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

的进一步发展.

△11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

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

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

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

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

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

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

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学习不

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

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

进教室的,而是已形成了丰富

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

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

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

长点。

√13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

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

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14动机功能:1激活功能2

强化功能。

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

内部心理状态。

√16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

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

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8学习驱力组成:1认知内

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

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

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

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

要)3交往内驱力(也叫附属

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

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

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

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

估计,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

的反映。

24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

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

为(1)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

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2)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

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

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

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

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

的前途相联的,根据学习动机

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3)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

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

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

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

的动机。

2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

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26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大

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

机 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

学习动机 3.谋求职业和保证

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34(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9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1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分化的学习需要2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40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45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6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47学习迁移的分类(例子判断题):1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3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4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48学习迁移的作用: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55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59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6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

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

(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

则、方法、态度等)作为教材

的主要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

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

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把各门

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

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

作为教材的主干。5教授学生

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

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

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

移。

6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

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

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

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

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

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63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

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

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

性、批判性等五方面。

△6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

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

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

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

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

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

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

社会价值的问题,大学生的思

维基本属于常规性思维;3在

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

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

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67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

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

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

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

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68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分类: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

观。

69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

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

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即通

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

而进行的直观方式。言语直观

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

过对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

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

一种直观形式。

☆☆70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

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

各种直观形式:

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模像直观

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②

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

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2运

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

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

强度律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

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

合律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

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

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

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

察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整

理、总结,写出观察报告。4

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

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

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

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

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

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

性或各种特征。综合指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

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

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

成一个整体。(2)比较。比较

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

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

点和相互关系,比较以分析综

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

础。(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

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

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

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

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

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

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74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

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

例和反例:A

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

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B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

或指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

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

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

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

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

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

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

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3

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

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

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

法。

√75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

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

取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

过的事物的反映。

77记忆的类型:1形象记忆2

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

忆5运动记忆。

☆80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

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

全面发展,大学期间是人生记

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

期。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

法.

82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

方式:1视觉编码,视觉编码

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

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语音

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

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3语义

编码,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

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

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

加工。4语言中介编码(借助

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

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

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

编码),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

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83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

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

质。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

的数量增加而递减。2识记的

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的主动

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

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

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4组块

化编码。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

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

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

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

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

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

过程。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

协同活动,视听结合的识记效

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

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识记的

效果。7识记的信心。

△86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

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

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

组织。

√87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

水平的语义信息储存的重要

方式。网络组织是语义记忆的

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

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

忆系统之中的。

☆☆93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

时复习”、“间隔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

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

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

重复阅读。整体复习指每次

复习整篇材料,部分复习指把

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复习。

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如果

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

采用部分复习法,如果材料是

彼此具有联系的,必须根据不

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

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

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

综合复习法。3复习次数要适

宜。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

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学习指在

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

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9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

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

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也称为记忆性知识,目前学校

教学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知

识。

9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

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

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

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

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

过程性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

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智慧

技能和认知策略。

√98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

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

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99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

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

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

元认知控制。

√100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

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

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

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

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

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

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

切活动。

2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

的心智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的特点:1.区别于

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

动作经验。2.区别于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在性

和减缩性。心智活动的进行是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

默默地进行。3.区别于习惯行

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

方式。

√4认知策略:1.注意策略2.

编码与组织策略 3.精细加工

策略4.复述策略5.认知策略的

教学原则。

√10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1

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

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

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

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

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

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1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

化。

☆13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

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

征,正确使用言语。除上述三

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

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

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

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

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

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

学生的心智技能。

√14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

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

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

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就是在

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

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

情境。

△15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

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

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其基本特点如下:1问题情境

性(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

寻求答案、解决问题)2目的

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

作性。

17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

问题解决就是搜索问题空间,

寻找一条从起始状态通向目

标状态的通路,或应用算子

(即操作)使起始状态逐步过

渡到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过程

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

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

个阶段。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

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

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

算子。

☆18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

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认

清问题的关键)3提出假设(解

决问题的关键)4检验假设(方

法有两种:直接检验即通过实

践来检验和间接检验即通过

推论来检验)。

√☆19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

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

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

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

状态

21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

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

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和消

极的作用。功能固着是一种从

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的定势。

☆26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

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

氛(增强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

动的动机)2鼓励学生仔细地

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

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

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

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

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计划并给

予反馈。

2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型

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8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创

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

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

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1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

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

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者的

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4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

水平的智商。

☆30发散性思维及其转换与

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发散

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

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

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

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

的信息。它有三种基本特征:

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

独特性。流畅性:反应迅速而

量多;灵活性:思维变化多端,类多;独特性:观点新颖,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成分。

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34创造性思维的构成: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像.

35聚合思维遵循单一的模式归一地求取答案,思维的过程就是要明确的指向这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假定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维的方向往外发散,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36想像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7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

☆38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39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自我调控(意志)。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个体想像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和理想自我。

41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44获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统一的途径:1.坚持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自我 2.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的潜能相符,并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3.放弃理想自我,迁就现实自我。

△4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最为强烈,大一、二、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①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②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③自我概念的变化。3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①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②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③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4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自烈。

48自我概念变化的特点:丰富

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

50自尊感指一个人能“悦纳”

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

度的情感;自卑感则是指一个

人对自己的不满、贬损,对自

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

51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

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

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

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

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

要途径。

√☆5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

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

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

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

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

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

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

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

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

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

心。)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

正确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

实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

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

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

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

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5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

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

状态。

★54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1.

是一种“内部状态”2.决定人

们愿不愿完成某些任务 3.是

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

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

度的行为成分。

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57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

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

☆59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和倾向。

☆60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

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61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观念,指

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

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

德的核心部分。

6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

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

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

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

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

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

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它

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

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

成。两者的区别如下:1涉及

道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

围大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

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

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69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

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

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

消除讨厌的刺激,强化其优良

惩罚是施加讨厌的刺激以消

除不良行为。

70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

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为

社会学习。

71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榜样与示范。

√☆73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

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遵从

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众。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

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

点。2认同。认同的实质就是

对榜样的模仿。认同行为具有

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

性等特点。3内化。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形成.

☆74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

过程与条件:1醒悟阶段2转

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

81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

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

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

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82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

一致性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

位(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

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者

容易出现从众行为。(3)个性

特征(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

不自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产

生从众行为).

83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的

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

志而做出的行为。服从有两种

情况:1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

的影响下的服从2对权威人

物的服从.

☆9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1)较为愿望的

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

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

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3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

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

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

段。

☆9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

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

控制原则。

☆96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①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

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

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

往的深度②主动交往③移情。

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

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

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

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2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

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

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

的错误④学会批评。

☆9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

己、接纳自己2能够较好地适

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

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

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5合理的行为,行为方式与年

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6具

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100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

障碍为神经性情绪障碍、人际

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问题.

1大学生面临的变化有:1生

活环境的变化2人际环境的变

化3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4

角色地位的变化。

2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1

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

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

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

矛盾.

3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

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

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

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

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大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指影响

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

学习效果的不理想,经常伴有

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5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

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

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

理卫生。

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追

求平等、情感性强、富于理想。

7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

适应:认知、情绪、人格障碍。

√8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

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

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

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

人际关系问题。

9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

征:1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2

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3性

心理的差异。困扰:1性认识

的偏差2性冲动的困扰3性焦

虑和性行为的困扰4两性交往

的不适5不稳定性,耐挫力弱。

√10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

调适: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

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

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

地控制宣泄型能量3教育学

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

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

爱挫折.

11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

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

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

概念、4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

巧(求职技巧指导)

12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

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

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13宏观设计: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

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

办法。微观设计:确定教学目

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制

定教学程序计划;进行教学活

动;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

及方式;对教学成效评价。

14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

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

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分为两

大类:智育目标(教书)和德

育目标(育人)。智育的最终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

德育“做人”。

19教学媒体的分类(依据感觉

通道):非投影视觉辅助;投

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

辅助。

20教学测量

是借助于一定的

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

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

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2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

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

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

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

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

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27教学测验的类型:1根据

测验目的划分:①常模参照测

验(如排名)②标准参照测验

(如60分就算通过)。2根据

验划分:①准备性测验(如摸

底测验)②形成性测验③总结

性测验(如单元结束后的测

验).3根据测验的来源划分:

①标准化学绩测验(如资格考

试、中考、高考)②教师自编

测验。

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

学习的方法”。指在教学活动

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

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4教学方法的意义1.是联系

教师教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2.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3.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

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

的重要因素 5.影响学生身心

发展

☆6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

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

直接因素。

√8成功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

励性评价。

☆13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

基本特点 1.重视学生的主体

性 2.重视教学中学生智力与

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整合 3.

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14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趋

势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2.心理

学化3.系统化4.模式化

17教学设计指教师为达到一

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

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基本特征: 1.指导性2.统整性

3.操作性

4.预演性

5.突显性

6.

易控性7.创造性。创造性是

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

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

依据

学的原理与方法 3.依据教学

的实际需要 4.依据学生的特

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21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

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

价。

△22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

括:教学目标、起点、内容、

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

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

题。

教学总

目标即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

中最一般意义的目标,是期望

教学达到的最终结果。由实质

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教育性

目标三种分项目标构成。课程

目标是由学校教学中各门学

科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单元

是指各门课程中相对完整的

划分单位。课时是教学活动的

基本单位,一个单元的教学目

标往往需要由连续的几个课

时来完成。

△25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

激励、标准功能。

☆27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

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

结合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

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与检测

√30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

方法: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

基本要求2.通览教材,鸟瞰全

局 3.疏通教材,清除障碍 4.

熟悉教材,重点记忆5.分析教

材,把握三点(重点、难点、

关键点)6.精心设计,妥善安

教育理论考试试卷(A卷)带答案

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公安机关 9、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 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 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10、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1、当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并给与表扬和鼓励。 教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方法中的(A )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消退法 D、行为塑造法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A )的特点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3、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B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 A )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5、“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C )的特征。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18、(C )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19、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是(B ) A、反思能力 B、思考能力 C、自学能力 D、教学能力 20、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D ) 第 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

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五、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七、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八、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 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 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 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 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 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 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 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九、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 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 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 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 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 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 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十、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 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 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 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 刻性和稳定性。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着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思维的元认知。 十三、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 条件: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 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 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 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 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 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 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 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 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 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 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 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 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四、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 条件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 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 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 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 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 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 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 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 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 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规则。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着提高;2、各种记 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 效的记忆方法。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 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 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 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 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 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 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 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 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 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 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 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 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 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 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 来综合考虑。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 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 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 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 机会应给予反馈。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 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 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 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 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 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 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 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 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 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 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 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 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 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 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 1、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 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 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 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 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 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 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 我 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则2、社会交换原则3、 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 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 印象2、主动交往3、移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 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 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 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 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 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

教育理论考试

(一).教学的一般任务是: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其中)思维力是核心;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入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的区别的教学②采取的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⑴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⑵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目我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小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⑴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⑵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⑶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⑷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⑸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⑹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时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心理学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作为一咱最高级的需要。 2.增进记忆的方法有:①直观形象法;②图表法;③谐音记忆法;④归类比较法;⑤联想法;⑥歌诀法。 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论文。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②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5.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①注重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②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新课程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019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B. 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C.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 D.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2. 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著 名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3. 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 中的基础学科是() A. 教育学 B. 教育哲学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生理学

4. 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 态文化是教育() A. 传递文化的功能 B. 活化文化的功能 C. 交流文化的功能 D. 更新文化的功能 5.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是() A.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 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 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A. 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 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 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8.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 的劳动具有() A. 复杂性 B. 创造性 C. 主体性 D. 示范性 9.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 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技能课程 D. 核心课程 10.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 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史上哪种理论流派?() A. 实质教育派 B. 形式教育派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河南省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A) (适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A.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方针、目的 D.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杜威 C.斯宾塞 D.纽曼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 A.教育因素 B.政治制度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4.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D.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为()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天津中西学堂 B.南洋公学 C.京师同文馆 D.山西大学堂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 A.教务处 B.团委 C.学生会 D.各教学单位 8.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理想 9.“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A.能力 B.性格 C.作风 D.期望 10.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是()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行为直观 D.言语直观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13.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是()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社会弱化 D.社会惰化 1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为学生爱心奉献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5.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 B.依法执教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认定制度 B.职业许可制度 C.职业审核制度 D.职业监督制度 19.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指的是()

领导干部政治理论考试100题及答案

干部政治理论考试题 单位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解决好()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A、资源、环境、人口 B、环境、发展、资源 C、改革、发展、稳定 D、农业、农村、农民 2、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要切实提高党的建设( )水平。 A、制度化 B、科学化 C、规化 D、现代化 3、()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A、革命性 B、群众性 C、先进性 D、科学性 4、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A、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 C、党的领导 D、理论 5、积极发展党要坚持和健全()。 A、批评和自我批评 B、集中制 C、从严管党 D、纪律约束 6、()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A、党 B、思想理论建设 C、党的建设 D、反腐倡廉 7、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使之更具生机活力,是中共十七届

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C、基层党组织建设 D、党的先进性建设 8、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A、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化 B、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C、中国化大众化现代化 D、科学化中国化大众化 9、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优化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应着力抓好()队伍建设。 A、乡镇党委书记 B、农村基层干部 C、年轻干部 D、县委书记 10、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 A、集中决定 B、领导决定 C、群众意见 D、集中 11、制造业发展重点是(),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 A、优化结构 B、转型升级 C、高新技术 D、加大投资 1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A、结构优化 B、竞争力强 C、特色鲜明 D、高度集聚 13、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

教育理论考试试卷(A卷)

4、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 D )来处罚。 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公安机关 9、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把学生当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重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 A )原则。 A、学生主体 B、因材施教 C、集体教育 D、民主公正 10、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1、当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并给与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方法中的( A )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消退法 D、行为塑造法 12、“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13、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B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 A )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5、“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C )的特征。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18、( C )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19、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A ) A、反思能力 B、思考能力 C、自学能力 D、教学能力 20、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 D ) 第 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测试试题有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部分 教育学部分 填空题 1.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是永恒性。 2.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5.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6.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7.基础性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填空题 1.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_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2.12岁以上儿童注意力可维持30分钟。 3.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刚入学儿童感知字形时,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5.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 6.小学儿童记忆的保持以视觉加工为主。 7.看到浮云,自然而然想象为人面、奇峰、异兽。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无意想象__。 8.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向现实过渡阶段远离现实。9.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概念。这一掌握概念的形式即为概念同化。10.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_。 1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2.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_阶段。 13.经典条件作用论是由_巴甫洛夫_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的。 1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5.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_练习_。 16.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_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7.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18.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19.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_,可将其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20.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A.没有疾病B.身体状实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 2.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3.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4.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多种,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另一种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B.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没什么区别C.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来实施 D.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心理辅导中因材施辅的原则5.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发展性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组成是( b)。 A.心理障碍学生B.正常学生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D.大多数学生 7.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c )。A.理性的惧怕B.原因不明的惧怕C.非理性的惧怕 D.持久性的惧怕 8.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b )。A.泛化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广场恐怖症D.社交恐怖症 9.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d )。 A.心理测验B.心理咨询C.心理辅导D.心理评估10.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B.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C.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D.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11.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 A.行为塑造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D.行为强化 12.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c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13.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b )。A.自我控制训练B.肯定性训练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1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d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15.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b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1

1.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决定的。D. 内在矛盾 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调节范围上较之原始社会的道德()。 C. 日益扩大 3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是()。A. 敬业 4在学校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D. 师生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C. 他律性规范 6“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说这段话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 7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C. 日益发展 8()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D. 道德修养 9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B. 人性化 10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B.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教师被称之为太阳底下()。D. 最光辉的职业 12师表风范内在之源的根本就是()。A. 真善美 13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D. 教师的职业理想 14实践证明,只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B. 道德高尚 15教学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是()。C. 学生 16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人的全面发展 17在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六个要素中,标志着道德品质形成的是()。C. 道德习惯 18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是()。C. 巴黎师范学校 1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个人利益和教师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C. 一致的 20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 ),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B. 协作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由中共中央于()。A. 2001年印发 2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剧的严峻事实,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C. “人性复归” 23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A. 神父兼任的 2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其实这种看法是()。C. 不全面的 25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是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的是( )。 C.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26教师职业幸福的()首先表现为劳动及其报酬的精神性。A. 精神性 27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道德冲突是一种()。A. 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 28()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的升华,是联系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D. 教学设计模式 29()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录像、动画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C. 教材多媒化30()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B. 专题网站 31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C.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2常用的图像搜索方法:基于图像分类的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B. 基于图像内容的搜索 33()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像、透视等。D. 图像编辑 34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D. 资源共享

教育理论考试试卷(B卷)

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4年教师教育理论考试(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9分) 1、在学习过程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C、学习调控 D、学习目标 2、()的学生受环境影响明显,他们更容易在集体情境的学习中获得快乐,并在集体中表现出顺从、和谐与协调,具有良好的融合性,情境性明显。 A、场独立型 B、整体型 C、场依存型 D、聚合型 3、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提出来的。 A、苏霍姆林斯基 B、巴班斯基 C、维果斯基 D、布卢姆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治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践锻炼法 5、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来的。 A、斯金纳 B、马斯洛 C、海德 D、班杜拉 6、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7、学校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作为导师的李老师手把手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体现了李老师()。 A、廉洁从教、勤恳敬业 B、因材施教,乐于奉献 C、团结协作,甘为人梯 D、治学严谨,勇于创新 8、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9、“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的。 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10、()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11、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2、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A、反思能力 B、思考能力 C、自学能力 D、教学能力 13、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1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自我调节法 C、道德修养法 D、品德评价法 1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的特点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5、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 A、教师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 B、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活动 C、教师要讲深、讲透、讲全 D、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6、“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符合的教育原则是()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17、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是()影响的结果。 A、同化说 B、痕迹消退说 C、动机说 D、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 18、“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1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0、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情感陶冶法 D、道德修养法 第 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哪一个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2. 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6. 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7.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 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9. 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0. 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 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13.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此资料转贴于贵-州.学,习_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376312.html,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4. 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 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课堂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6. 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反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