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 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 《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 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 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 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 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 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 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 笔墨淡 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 。苏轼就 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 画韵味含蓄而丰富, 意境清旷苍秀, 在自然之中勾画 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 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 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 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

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 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让人从 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韵。 在山水画中, 王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 他作青绿 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 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 进了一步。明朝董其昌就曾说王维的山水画"是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 ",便可独见他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他一 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 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两山间的水沟。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诗、诗意] (一)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 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 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二)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 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 使这春天的山 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 山涧中传响。 [赏析] 赏析(一):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 季花等不同种类, 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 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 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 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 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 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 说明诗人

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 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 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 细微的因素, 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 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 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 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 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 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 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 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 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 《短歌行 》)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 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 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 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 “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 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 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 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 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 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 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 艺术辩证法的。(余恕诚) 赏析(二):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 创作的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 “静”对比衬托的诗情 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 法, 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 都属于天籁之音, 唯有心真正闲下来, 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 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 “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 因为“夜静”, 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 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 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 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 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 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

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 似打破了夜的静谧, 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月亮从云层中钻 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 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 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 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 用妙手记叙出来。 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 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 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语文学习报 第 28 期)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秋夜独坐》【内容】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赏析】: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诗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王维——《陇头吟》1 【年代】:唐 【作者】:王维——《陇头吟》 【内容】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

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鸟鸣涧》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 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解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王右丞集笺注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 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诗文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

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

王维的诗词大全

王维的诗词大全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诗词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赏析: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赏析: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写他漂泊异乡的游子处境,抒发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言辞通俗,情感逼真;千秋百载,传诵至今。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即下句之“深林”。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多用以形容酣放不羁,自由自在。来相照:犹来照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渭城曲:乐府《近代曲》名,又称《阳关曲》。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一二句:分别点明饯别的地点、时间、景物。 王维——《酬郭给事》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郭给事》【内容】: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酬张少府》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归嵩山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归嵩山作》【内容】: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过香积寺》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汉江临眺》 【年代】:唐【作者】:王维——《汉江临眺》【内容】: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内容】: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红豆》 【年代】:唐【作者】:王维——《红豆》【内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

王维诗歌赏析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导读:本文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一)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语译: 我抛开一切的事物,悠闲的在这里欣赏桂花。夜是这么的宁静,连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彷佛山中空无一物。 赏析: 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他生长在河东,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做诗以外,他还擅长画画,王维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呢! 这首诗是描写春夜的景色。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看似宁静无声,却听得见花瓣落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等自然乐章,彷佛山中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这首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呢! 这首诗描写细腻,意境优美,充分显示出王维写景诗诗中有画、以动衬静的艺术。读这首诗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生活气氛。

王维的诗浅显易懂,这首鸟鸣涧让人很深切的体验当时他的心境与观赏的景致身历其境的感受。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二)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 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 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 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 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 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 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 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 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 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 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 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即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 警的影响。按理,理应先见烽火,后到军书。不过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不过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即使写形势危急,气 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 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 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 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 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 《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 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 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 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 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 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 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 笔墨淡 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 。苏轼就 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 画韵味含蓄而丰富, 意境清旷苍秀, 在自然之中勾画 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 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 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 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诗赏析之一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诗赏析之一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曾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诗的全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吟诵 (唐)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文注释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 (5)客舍:旅店。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 9 ) 更尽:再尽。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11)故人:老朋友,旧友。 (12)更尽:再喝完。 (13)朝(zhāo):早晨 作品译文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向西离开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而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自然背景:刚下过蒙蒙细雨的渭城,地上还是湿漉漉的,柳叶娇嫩欲滴。诗人心情背景:悲伤、不舍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写作背景: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时的依依惜别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赏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赏析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涧:两山之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而,偶尔。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惊:惊动,惊扰。闲:安静。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二、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赏析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

出春涧的幽静。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

王维《鸟鸣涧》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鸟鸣涧》阅读答案附赏析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3.《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静;以动衬静;分析 2.闲适/愉悦;分析 3.描写了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等景物。 4.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阅读练习二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B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

王维《相思》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维《相思》全诗翻译与赏析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文解释: 一:生长于南方的红豆,入春以来不知长出多少枝条。希望你多多采摘,红豆最能寄寓相思离别之情。 二: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译文1: 美丽的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不知它生了几根新枝?希望你多多地把它采摘,那红豆最能表示相互的思念。 译文2 这又圆又大的红豆生长在你现在所居住的岭南一带广大地区。每逢新春来临,高大繁茂的红豆树又要长出多少条新枝、多少片新叶呢?我希望你多多采集这晶莹可爱之物,因为这红豆又名相思豆,是最能传达人的相思之情的。 词语解释: 相思:题一作“想思子”,即红豆,相思子是它的别名。《古今诗话》:“相思子圆面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红豆:木本,蔓生,树高丈余,秋开小花,冬春结实,子豌豆大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可作装饰品。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南国:指我国南部,因红豆多产于岭南,所以说“生南国”。 春来:一作“秋来”。 发几枝:是说春在来了,故枝上又生发了几枝新枝。 愿:一作“劝”。 君:你。 多:一作“休”。 采撷(jié结):采摘。 此物:指红豆。 相思:想念。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世人称其为“诗佛”。 赏析: 红豆产于南方,鲜红圆润,晶莹似珊瑚,南方人常来镶嵌饰物。相传古代有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而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后来人们把红豆又称为“相思子”。唐诗中经常用红豆来表示相思之情。相思既包括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本诗就属于后者。诗中语浅情深,物轻情重。小小的红豆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与思念。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

王维的三首诗词原文及赏析

王维的三首诗词原文及赏析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 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 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 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 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 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 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 希望。不过,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 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 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 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即使在李林甫当政时,王 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 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 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

林归隐这个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不过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 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 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 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 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 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 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 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体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 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 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 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相关 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 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 “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 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 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 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出自王维的《鸟鸣涧》。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精选王维经典唐诗赏析

精选王维经典唐诗赏析 【导语】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下 精选王维经典古诗词赏析【篇一】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 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

王维《鸟鸣涧》写作背景

王维《鸟鸣涧》写作背景 一、作品原文 鸟鸣涧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二、写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三、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不遇咏》王维唐诗鉴赏

《不遇咏》王维唐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不遇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原文】 不遇咏⑴ 北阙献书寝不报⑵,南山种田时不登⑶。 百人会中身不预⑷,五侯门前心不能⑸。 身投河朔饮君酒⑹,家在茂陵平安否⑺?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⑻。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⑼。 济人然后拂衣去⑽,肯作徒尔一男儿⑾! 【注释】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这里用来表示向皇帝上书。不报:不批复;不答复。《东观汉记·丁

鸿传》:“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 ⑶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不登: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登:丰收,收成好。 ⑷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预:“遇”也。 ⑸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 ⑻春风动杨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语出《子夜春歌》。 ⑼说(yuè):同“悦”。 ⑽济人:救助别人。唐裴铏《传奇·韦自东》:“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⑾徒尔:仅能如此。 【白话译文】 我向朝廷上书没有得到答复,躬耕退隐却天时不顺没得到好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