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3), 511-51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10.12677/ml.2018.63059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Modern Chinese

Ying Sun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5th, 2018; accepted: Aug. 15th, 2018; published: Aug. 21st, 2018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study often involves into learner’s original knowledge, with which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a new knowledge. Meanwhile, Chines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the level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er’s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English learning by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translating test. With the software SPSS17.0, this stat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ficiency have a positive transfer on learning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English major should be offered Modern Chinese, for the key role it plays in im-prov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ng ability of the English majors.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rn Chinese, Positive Transfer, English Learning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孙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1日

孙颖

第二语言的学习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学习者会利用母语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同样,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母语——汉语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论证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笔者在本论文中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翻译测试获得定量数据,并使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现代汉语》课程无论是对提高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修养,还是对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二语习得,现代汉语,母语迁移,英语学习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母语的负迁移。学术界对母语干扰二语学习、母语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的研究和关注颇多,如戴伟栋、王栋在《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一文中说:“在行为主义理论框架下,学习是一个旧有习惯阻碍新知识的过程”[1]。但对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我国著名翻译者章含之曾深有感慨的说:“当翻译这么多年,压力最大的不是外文,而是中文。我所缺少的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2]。可见,母语积极地影响着二语习得的效果。

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分析、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汉语言文化修养,很多高校都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现代汉语》这门课,来作为对英语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然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它在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中是否具有母语正迁移的作用?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在2015年至2016年第一学期承担了英语本科翻译专业1501班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并在学期末通过问卷,个别访谈和英汉翻译测试等方法,分别对英语本科翻译专业1501班(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和应用英语专业1502班(未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进行探究,进一步论证了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该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英汉对比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 母语的迁移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影响的研究理论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有迁移(transfer)理论。Terence 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对目的语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掌握,称为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不同时,可能表现为对目的语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学习者对掌握目的语具有一定的困难,称为负迁移”[3]。

Open Access

孙颖

我国对母语迁移理论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以介绍评述西方理论为主。90年代末,苏留华等学者开始了汉语对英语学习迁移的专项研究[4],但此项研究缺乏数据支撑。笔者认为,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应该是积极影响,在学生汉语水平和英语教师的汉语水平都能够达到汉语教学所要求的标准的情况下,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将大于负迁移。即,汉语水平越高,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就会越少。

(二) 《现代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在《现代汉语》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重点讲述了“词汇、语法和修辞”三部分,主要采用了英汉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现代汉语》这门课的学习,15级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认识到了汉语和英语的不同。首先,汉语的动词缺少形态变化,但却能以重叠或重复建构词形[5]。其次,由于汉语的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同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关系[5];再次,汉语的单句结构有些和英语单句结构相同,而有些却大不相同。如:英语的简单句有“主+ 系+ 表”结构,而汉语却没有;汉语有连动句、把字句、兼语句等句式,但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单句。另外,汉语句子中的反复、排比、对偶等句式的词句整齐,可以互文见义,采用意合法,往往不用关联词;而英语句式结构严谨,则多用关联词[6]。只有牢牢掌握这些语言差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才可以准确措辞,灵活使用直译或意译,仿译、活用成语等多种翻译法,避免母语的负迁移,提高翻译质量。

3. 调查过程

(一) 调查对象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受调查对象共30人,全部为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所有被试者都是大一新生,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入学时的英语高考成绩均在90至120分之间。其中15级应用英语1502班学生15名(下文将简称为组1),15级英语本科翻译专业1501班学生15名(下文将简称为组2)。组1被试者15人均为女生。组2被试者15人,含男生2人,女生13人。

(二)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即:基本情况、实际情况调查、和英汉翻译测试三部分。

笔者分别在问卷1 (组1问卷)和问卷2 (组2问卷)的实际情况调查部分对两组学生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1) 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与动机;2) 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汉语水平;3) 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需求和建议。

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即两个班的英汉翻译测试,共8小题,每小题1分。为了考察汉语水平对翻译质量的限制,每小题都给出了与汉语句式不同的英语单句或复句,以及三个不同汉语水平的译者所译出的汉语句子。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作答。1) Talking and laughing, running and jumping, the children had a good time。此句主要为了测试英语动词和汉语动词的不同语法功能。即英语通过词缀构形,而汉语动词则通过重叠构形。2) Lincoln was a good speaker and a studen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此句主要考察英翻汉时,英语名词通常转化为汉语动词的译法。3) It was poorly done。此句主要考察英汉被动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4) I asked her to come here and do some typing。此句主要考察学生对汉语把字句和连谓句的掌握。5)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此句主要考察学生对英汉谚语的互译,以及对汉语复句的意合法。6)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此句的考察内容是汉语修辞——顶真,及汉语紧缩句的用法。7) We don’t believe that Chinese is inferior to any other language in the world。此句主要考察英、汉语否定位置的区别。8) The best ideas come out of the corner of our eyes, the edge of our consciousness。此句主要考察学生在翻译英语句子时的汉语措辞和汉语文字功底。

孙颖

4. 调查数据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出30份问卷,实际收回3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2) 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汉语水平;3) 学生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有正迁移作用的认知;4) 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需求和建议;5) 《现代汉语》课程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结果。统计汇总如下:

(一) 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与动机

通过分析组1和组2问卷第二部分的第2题——“你对《现代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得出以下结论:组1 有80%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组2有100%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比较喜欢《现代汉语》这门课。

由于组2全体成员都对该课程感兴趣,并且组2已经上了一学期的《现代汉语》课,所以笔者通过分析组2问卷的第二部分得出了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课的动机,以及他们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原因。数据表明,39%的同学对授课内容比较感兴趣,22%的同学对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方法比较感兴趣,35%的同学兴趣出于自身爱好。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 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汉语水平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课和技能课比较重视,对阅读英语著作的热情也很高,但他们却往往会忽略自身汉语能力的提升。所以,笔者对组2问卷第二部分的第6题和组1问卷第二部分的第4题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做出以下结论。即:组2的15名学生均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组1 (未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15名学生竟然有9人选择汉语水平停滞,1人选择汉语水平降低。经过以上对比,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课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有帮助的。

(三) 学生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正迁移作用的认知

问卷2第二部分的第8题和问卷1第二部分的第7题都是为了调查学生是否了解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在受试的30人中,组1的14名同学都认可母语对英语学习具有正迁移作用,其中只有1名同学否认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而组2的15人均认为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和翻译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组数据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具有开设《现代汉语》课的必要性。

(四) 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需求和建议

基于问卷1第二部分的第8题,组2的15名被试者中,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同学占94%,觉得没有必要开设《现代汉语》课的同学只有6%,以上数据表明,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对《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需求。

(五) 《现代汉语》课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影响测试结果

对于问卷第三部分英汉翻译调查,笔者将两组的成绩汇总后,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得到表1组量统计和表2独立样本检验。

表1 (组统计量)中编号为1,即组1。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为4.8667,标准差为1.59762,均值标准误差为0.41250。

表1 (组统计量)中编号为2,即组2。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为6.1333,标准差为1.35576,均值标准误差为0.35006。

由表2 (独立样本检测)可以看出:对于测试成绩来说,F值为0.287,相伴概率为0.59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可以认为组1和组2的成绩方差无显著差异;然后看方差相等时T 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2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也就是说,组1和组2的测试成绩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组2学生通过对《现代汉语》课程为期一学期的系统学习后,汉语水平有明显提高,并且英汉翻译的质量也明显比组1的要高。

孙颖Table 1. Group statistics

表1. 组统计量

组N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

成绩1 15 4.8667 1.59762 0.41250

2 15 6.133

3 1.35576 0.35006

Table 2.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表2.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均值方程的t检验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F Sig. t df Sig. (双侧) 均值差值标准误差值下限上限

成绩

假设方差相等0.287 0.597 ?2.341 28 0.027 ?1.26667 0.54102 ?2.37489 ?0.15845 假设方差不相等?2.341 27.278 0.027 ?1.26667 0.54102 ?2.37621 ?0.15712 5. 结语

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渗透在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它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同而影响着英语学习[7]。也就是说汉语词汇量越多、汉语言文化修养越高、汉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英语学习受到的正面的影响也将会越大,同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也会表现得越明显。所以,要让汉语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英语专业要开设《现代汉语》课程,且周课时数应保证4课时。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英汉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或者双语教学方法[8]。这样可使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其内部差异,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次问卷调查组织严密,回答时间宽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笔者也使用了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测试出了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证明了《现代汉语》课程对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伟栋, 王栋. 语言迁移研究: 问题与思考[J]. 外国语, 2002(6): 1-8.

[2]曹文泽. 他们从这里走来: 共和国领袖身边的翻译们[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3]Terence, O. (2001)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4]苏留华.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4): 44-52.

[5]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连淑能. 英汉对比分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董慧宁.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作用——以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 2012, 26(5): 125-128.

[8]宋雨涵, 何明烈. 英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 问题与出路[J]. 和田师范学院校报(汉文综合版), 2009, 28(1): 2-3.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1708,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ml@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

最新: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主题式任务型活动设计之我见_通用版-文档资料

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主题式任务型活动设计之我见通用版 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主题式任务型教学的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要体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主题式任务型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主题式任务型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求真实 笔者参考Breen(1985)在《应用语言学》上发表的《语言课堂中的真实性》一文,认为真实性包括语言输入的真实性,练习活动的真实性,所需再现的社会情境的真实性,即语用、语境、语义三方面真实性。真实性在设计任务型教学途径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设计任务型活动时要首先考虑教学目的,即怎样把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任务型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有趣的任务学习和运用语言,从而摆脱枯燥的机械性重复训练。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具有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直接从真实生活中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真实任务进行语言教学。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教师在设计时就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的与教学内容相符,并有可能在生活中运用的任务。 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而教师设计的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在参与活动中感到他们能用学到的语言去做事。比如:在进行以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杯足球赛中各个国家球员衣服的颜色,在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调色大比武”,在调配过程中训练各种颜色单词的发音;在对以数字为主题的单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的场景:“到电影院去找座位”;在进行以食物、动物、家庭成员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相关的句子进行对话并能完成相关的信息资料卡;在教学26个字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搜集有关字母组合的单词或代表性标志,还可以在键盘上练习26个字母。所有的活动在主题的引导下,如果学生感到他们能用学到的语言去做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大

母语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一般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笔者在承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的同时,认为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外语学习,同时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负迁移上,以期能够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把负迁移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学生讲多么流利的英语,都有一点Chinese accent,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究其原因,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 首先,从发音学角度看,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感觉比较浑厚;而汉语则一般从口腔发音,感觉比较柔和。所以,中国人讲英语与外国人比,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从而带上异国口音的标记。这是一种常见的中介语发音特征的僵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 其次,从语音的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 言”(tonelan 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甚大。第一,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而学生往往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于是,work被读成了worker,bet被读成了better。第二,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所以,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enk][sin][sai],特别是方言很重的学生。再者,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簇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第三,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师11203班 201200621 姓名:肖福玉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母语思维; 中介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许多研究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类相似或相悖的学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为减少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概念 母语(Mother Tongue)是指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也叫本族语

(Native Language),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应。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当然。它又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这叫习得第二语言。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则称为外语。目前,在二语习得领域,多数研究者对外语和习得第二语言不加区分,统称第二语言。 (二)母语迁移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所谓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板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中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问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赵世开序,高远,2002)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这同时也就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L1 transfer, the related theo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haviorist theory to cognitive theory. Markedness theory explains L1 transfe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in cognitive framework. 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an help in forecasting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 L1 transfer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 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而且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偏误分析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普遍语法理论则从一开始全盘否定母语迁移的作用,又逐渐过渡到研究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迁移问题的几个假设。但是普遍语法理论立足于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3), 511-51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10.12677/ml.2018.63059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Modern Chinese Ying Sun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5th, 2018; accepted: Aug. 15th, 2018; published: Aug. 21st, 2018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study often involves into learner’s original knowledge, with which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a new knowledge. Meanwhile, Chines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the level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er’s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English learning by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translating test. With the software SPSS17.0, this stat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ficiency have a positive transfer on learning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English major should be offered Modern Chinese, for the key role it plays in im-prov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ng ability of the English majors.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rn Chinese, Positive Transfer, English Learning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孙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1日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提要:本文认为母语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表面上看母语“影响”了外语表达,实际上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应该把“干扰”看成“调节”。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资源 引言: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等任务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母语帮助理解或输出。那么,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母语思维阻碍了二语学习,尽管这种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二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这种对母语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都不无裨益。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母语思维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和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客观的社会环境必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也有同有异。 若仅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那么二者中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反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上,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主导作用原则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忽略了一点,即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这一基石。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与应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及其所依附的外语思维在与母语及其所依附的母语思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此过程中相互冲突,并由于思维的共同性而求同存异,相互融合,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varieties)是非常自然的。 2.母语思维的作用 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用母语的规则。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1994)。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一谈起母语就联想到母语的干扰作用,作这方面的分析必然要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在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与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促进的,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一种辅助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他要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他的母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合理行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母语、外语与所指称或涉及事物的联系。 学习和使用外语就是为了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力图等值的进行语言的转换。 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多关注“负迁移”问题,而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语言共同性问题,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因此,掌握好“正迁移”是外语学习成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3.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说明母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 以英语为例,英语正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也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语,而只不过是英语的两种国别变体”(汪榕培1991)。这种现象是在不同环境下思维方式影响语言的一种表现,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汉语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的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都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孙骊1989)。由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必然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这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出现,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China Daily 和Beijing Review 一类的期刊充满了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法,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 (一国两制),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等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表达法,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语言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39630.html,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作者:张湘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摘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正迁移是值得语言教学者加以利用的资源。本文对国内学者近年来母语正迁移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的语种情况和研究手段,从母语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层面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正迁移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者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71-02 根据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进度的影响效果,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母语的负迁移。在传统的语言学思想中,母语的消极干扰将持续伴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展开,整个干扰过程体现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但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提高语言学习的速度和精度,我们称之为母语正迁移。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积极的影响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灵活运用母语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有益的第二语言教学调节机制,将母语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语种情况 国内以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为重点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一共有119篇。其研究的语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汉语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2,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3,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4,不以某一特定语种情况的综合研究。 由表可见,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学生,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其他语种情况的研究凤毛麟角,例如: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国内少数民族学习第二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等,因此,除了汉语母语者学习英文的语种情况外,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的母语正迁移研究还有很大的待研究领域。 (二)研究手段 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搜索结果中的119篇文献,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2: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母语程度差异与二语习得效果比较研究,认为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写作影响较大,对二语视听说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小。高职生的认知表征多呈现视觉型特征,对二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母语目的语二语习得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语言二语习得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语言的普遍性与二语习得不可分割,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任何一个正在学习语言的人,都会对语言普遍性有一些了解,一旦开始了二语习得,他就会把在母语中获得的语言普遍性应用到学习中。这样能增加他对目标语的理解,促进二语习得。然而,除了语言本身具有的共性以外,语言习得者自身的差异,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语言习得者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诸多个体因素中,母语程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二语习得者来说,目的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知识也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影响二语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这种影响称为二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结构因素包括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如语音、句法等;而非结构因素则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文化、价值观等。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如学习者的年龄、对语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的共同性、语言距离(语际之间的相似程度)、类型性、标记性等。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语言水平、心理类型也都会影响语言迁移。 二、母语学习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差异 其一,婴幼儿阶段,人对语言信号的刺激颇为敏感并能轻易获得所接触的语言。之后,人的语言获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二语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较母语习得产生的时间晚了许多。母语学习的动机是本能的、内部自发的,从不自觉到自觉,这一动机的产生和人自身的生理、生活需求直接相关。二语学习的动机最初是外来的。高职生的二语习得动机主要有归附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和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为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次考试或者获得某一职位而对目的语学习产生热情)。 表1: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高职生二语习得动机调查表 动机潮流驱使兴趣驱使社会需要自我完善 态度茫然热情实用发展 目的通过考试欣赏外国电影 阅读文学作品未来就业提升综合素质 类型应试型趣味型实用型素质型 所占比例75.2% 2.1% 81.3% 16.7%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也就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 判断和认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相距甚远时, 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误。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中, 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发生迁移现象。本文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些比喻修辞的喻意相同, 但喻体完全不一样. 某些词汇或习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相近,然而, 它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差异极大, 一方可能具有褒义, 而在另一方却可能含贬义。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 以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描写过去10年中, 许多电脑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

涌现出来时, 学生按汉语的喻体写成“like bamboo shoots”.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英国没有这种喻体。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英国人用“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 春雨过后, 蘑菇长得遍地都是.。又如, 中国人将身强力壮者比作“牛” , 而英国人却比作“马”(as strong as horse), 这是因为牛在英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 传统上把马作为耕田、运输的工具. 2.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往往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比较突出群体意识, 自古以来倡导团队精神, 它的思 维模式是以群体为中心。个人主义被视为这种精神的对立面而被赋予贬义。然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意识, “个人主义”是美国化的中心。无论在家庭里或在一个团体里, 个人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因此, 对他们来说, “个人主义”的精神绝无汉语中的贬义。 例如, 中国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ndividualism among some people is harmful. (一些年轻人中的个人主义是有害的)。中国的英语教师觉得顺理成章, 但外籍教师就会迷惑不解。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3.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准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而英语中的“谦虚”只是减少自夸的一种策略。在交往中, 中国人遵循“自卑

母语正迁移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母语正迁移 参考文献 [1]Butzkamm,W.(1993).Psycholinguistic Des Fremds Prachenun Terrichts . Tubingen : Francke. [2]Ellis,H,C,(1965).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 New York : Macrnillan(3). [3]何伟玲(2000), 知识迁移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管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 [4]王大为(2006),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和思维,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5]习纪田(2001),浅析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的效用,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 [6]余可佳(1996),《高考英语典型错误例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母语迁移的有关概念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从而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伴随产生的现象。从媒介语的角度看,语言迁移通常指的是母语迁移现象。H. Ellis(1965)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 的学习的一种假设。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和目标语存在语言共性时,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即正迁移;而当母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即负迁移。小学阶段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母语思维习惯和语言知识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另一门语言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知识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曾说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王大为,2006)。即使在英语课堂上不讲中文,学生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母语思维习惯进行理解外语。德国教授Butzkamm(1993)说到:“母语并不是一件走进外语课堂就可以随意脱掉的外套。此与其强行将母语置于英语课堂之外,还不如保留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进行。 三.母语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3-05-30T17:50:51.06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6月供稿作者:王平[导读] 从最近国内刊物发表的关于任务型教学方面的文章来看,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问题。 王平河北省邱县实验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教师“要追求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灵活使用课本,统筹规划整体教学进度”、“把握好任务型教学的最好时机,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三种措施,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完善当前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完善措施 任务型教学是基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认为学习是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情意功能的突出是首位的,要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均衡发展。它强调教学中满足学生基本心理的需求,特别是归属感和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情感性的重要性。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1、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的热情不断“降温”。比如一些全国核心期刊论文中关于任务型教学的论文所占比例微不足道。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相关人士深刻的关注与思考。不可否认,任务型教学理论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理论的实践者和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对象都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任务活动泛滥,脱离实际基础英语教学 老师没有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容易误解为只要是任务都对学生有利,殊不知兴趣性与真实性是任务型教学的最大特色,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任务根本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理解任务型教学的真正内涵,切不可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实施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更不可大量地布置任务,脱离实际基础英语教学。 3、老师容易盲目跟风,方法不当 从最近国内刊物发表的关于任务型教学方面的文章来看,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问题,甚至在概念上有出错的现象。比如盲目跟风、方法不当等等,没有真正找到任务型教学与我国英语教学的相同点。并且,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教育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老师切不可盲目追求新型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一切为了学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会持续平衡地发展。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 1、教师要追求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 为了完善英语任务型教学,老师必须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去进行大胆的摸索和总结,教学理念与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基本需要,这样老师的思想观念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另外,老师必须全面学习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避免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任务型教学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合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的拥护者也并没有对所谓的“传统”的方法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任务型教学理论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锦上添花。我们应当以任务型教学为主体,在以完成语言活动任务和真实活动任务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来达到符合语言运用学理论的教学要求,即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主线,贯穿其他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把新的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与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以往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多注意总结,灵活运用,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灵活使用课本,统筹规划整体教学进度 教材是知识的灵魂,教师要学会与课本进行高效的对话,吃透教学内容。所有的环节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是相互依靠、高度统一的。只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思想明确,教学各环节可以相互扶持,从而促进教材“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能。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环节、只靠教材,而要整体把握、灵活变通、合理取舍。 3、把握好任务型教学的最好时机,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任务型教学的最好时机,这对学生们的发展至关重要。还是拿《牛津初中英语》来说吧,它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合作、交流、实践、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习和交流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用哪种教学方式,不妨试一试把握好教学的几个最佳时机,在教学内容中挖掘瞬间迸发出来的灵感,给学生们极大的鼓舞,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大胆实践。笔者认为,关于任务的设计探索在目前还不够完美,比如如何把握任务的难易度和各个任务之间的衔接等等,有待于老师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中介语的形成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只有把握好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才能趋利弊害,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字:汉语母语英语中介语目的语负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内姆塞尔(William Nemser)把中介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或“学习者的语言”(learner’s language)等。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几乎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文字包围,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口中说出的、甚至脑中思维的都是汉语,即使在学习英语,那也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用汉语思维。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随着改革开放越向纵深发展,英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越为人所认识,学生们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渠道接触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并不可能改变汉语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母语和目的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充足的模仿条件,导致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内容摘要】在语言学习当中,学习者在最初学习阶段所惯常遇到的问题便是语言迁移问题。原因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极易将其母语知识不自觉的代入其外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母语语言习惯的直接影响之下,学习者惯常会出现母语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一、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 1.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任何语言的习得均是以扎实的词汇量掌握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常而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一般均由发音着手,在掌握词汇正确发音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汇释义以及词汇用法讲解。按照对多数语言词汇的同质性分析能够看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正向迁移效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水平。如英语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迁移而来的:Coke即为汉语中的“可口可乐”,chocolate即为“巧克力”,而vitamin为汉语中的“维他命”,montage则为汉语中的“蒙太奇”等。在对前述英语词汇进行识记的过程中,考虑到汉

语发音同词汇的英语发音近似,因此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发音中的正向迁移实现对这些词汇的识记,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有效提升。 2.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看,英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具备一定近似之处,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对英语语法规律同汉语语法规律的对比,并藉由二者的近似之处带领学生实现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从日常英语教学角度看,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领会与认知,使学生提升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上,汉语中的“单句”和“复句”对应着英语中的“分句”和“句子”,两者在语言结构的组成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如英语句子:The good news made Mr. Green excited.这一句子的结构即和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有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句型翻译练习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含义与正确用法的情况下,借助其所掌握的汉语句式结构加以推导,进而使其英语句型翻译的信度提升。 二、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同汉语相比,英语在句型、时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有鉴于此,作为汉语为母语背景的初中生而言,其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