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第一课《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展示立体构成作品,引起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做好笔记)

(一)构成与立体构成

1.起源:

1)1919年4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

2)伊顿(瑞士人)创立了“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2.概念

1).构成:造型、组合、形成、构造。

2).立体: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二)立体构成的分类

点的立体构成

线的立体构成

面的立体构成

块的立体构成

1、点的立体构成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

立体构成里的点线面为点材,线材,面材,不为点线面,因为立体构成是立体的,强调空间感。他们是构成形体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立体形象的材料和空间特征,所有立体形态都是由点材,线材,面材和块材基本要素加工组合而成的。

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

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立体构成中的点材有乒乓球、玻璃碎片、小木块、豆子、米粒、纽扣、瓶盖、各种珠子等等。

2、线的立体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材构成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线材构成的特点;其本身不具有占据空间表现形体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再运用各种面加以包围,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线材构成必须借助于框架支撑。通常可采取木框架、金属框架、或其它能支撑作用的材质作框架。

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化纤等软线、铁、铜、铝丝等金属线材。硬质线材有:木、塑料、其它金属等条材。

3、面的立体构成

面材构成是以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所构成的立体造型。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深度空间。

面材构成的结构大部分表现为空心z造型。这种结构是一种折面构成。也就是将面材加以刻化、切割和折屈,形成一种面材包围的空间立体造型。便于切割、折屈、互相连接。

面材构成的基本加工手段

折屈加工

压屈加工

弯曲加工

切割加工

面材构成的材料运用:

250克以上的白卡纸,有一定厚度,价格便宜,易加工

联合板、有机玻璃、塑料面板等硬质材料。但价格较高,加工较难4、块的立体构成

块的立体构成,无论是实心还是空心,凡是封闭性的体块都具有重量感、稳定感和充实感,其构成方法主要是分割与积聚。

构成方法:A:块体分割。任何物质都是可以分离的,如果将一个立方体进行等分割,由于等分的方法不同,就可产生不同的形态。除了等分之后,也可作一些不等分割,如黄金分割、根号比分割、级数比分割,完全凭个人感觉的分割等。

B:块体集合。块体集合的形态必须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两个个体集合,才会产生一种相互比较对照的对立关系,因此常以正与负或对称的关系来运用,如果在增加一个形态,在造形涵义上则是表现某种关系。

三)下周工具准备

剪刀、小刀、彩色卡纸、白乳胶(固体胶、双面胶)

第二课《半立体构成——2.5维练习》时间:第二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让学生拿出练习纸,随便折一造型,看谁的纸张能承托最多的书本。

讲授新课:

一、定义:

半立体构成是从平面走向立体,即二维走向三维的最基本练习。是在平面材料上对某部位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方法,使加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美感、一定的完整性和立体感。

选用纸材料创作练习,通过折、曲、切、编等方法,是创造立体形态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单一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形象。单形半立体的训练,可以使构思精密、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小练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将其裁成正方形小方块。

①在它中间画四条虚线和画一条实线

②用剪刀背尖或刀背尖用力在虚线上画印痕。

③在实线的位置上用刀切口

④用手指对虚线的地方进行折叠

一张平面的纸(材料)通过加工,使部分立体化,而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这就是半立体构成。

三、步骤:(老师示范)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四、分类:

1、一切多折

2、不切多折

3、多切多折

五、一切多折:在100x100mm的卡纸上,在中心部位平行的—边或对角线上切线,依线痕折出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

六、不切多折:在中心部位平行的—边或对角线上切线,依线痕折出

凹凸变化,使之呈现成形效果。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在一张100x100mm的卡纸上,用铅笔将设计图画在上面,再用美工刀划线(不划透纸背),再依线痕折纸,使之显现半立体效果。

七、多切多折:手绘设计图: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在100x100mm的卡纸上,根据构图作自由切割,再通过折屈、压屈、弯屈等不同处理,构成半立体造型。此练习可根据平构的渐变、发射、对比、特异等手法组织画面,同时切折后应体现出进深感。根据构图作自由切割,再通过折屈、压屈、弯屈等不同处理,构成半立体造型。

八、复习

步骤: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九、作业

用卡纸制作一切多折、不切多折、多切多折的半立体构成8张。(尺寸:100x100mm/张,装裱尺寸:8开黑卡)

要求:1.草图构思多张,选出8张制作正稿;

2.正稿需色彩统一,装裱时排列有序;

3.做工精细,整体美观;

4.背面用小卡片贴上姓名、班别、作业名称、指导老师、成绩

第三课《2.5维练习——纸雕》时间:第三、四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纸雕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复习

半立体浮雕的步骤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讲授新课:

一、纸雕

1、概念:

纸雕是一种以纸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艺。

制作纸雕作品选择合适的纸张很重要,因为纸雕作品要用剪、折等动作,所以要选用硬度和耐折度都比较好的纸张。

2、纸雕的类型

①自然型——风景、树木、花草

②静物型

③动物型

④人物——人物头像设计、人物造型设计

3、制作的技巧

折、卷、刻、插、粘、剪

4、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①创造造型

②运用制作的技巧,将各部分设计出来

③依照从内到外的顺序粘贴成具有层次感的立体艺术品

二、欣赏

三、作业

制作一幅纸雕。

题材:人物、动物、景物、静物等不限

尺寸:不限

PS:下周准备一次性筷子或牙签,小刀,白乳胶等工具回校上课

第四课《立体构成——线的立体构成》时间:第五、六周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线的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复习: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构成元素:

点、线、面、块

导入新课:

展示线立体构成成品,引起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定义

立体构成中的线是有决定长度特征的材料实体,通常称这种材料为线材。

用线型材料构成的立体形态成为线立体构成。

二、作用

线材在立体构成中起到了框架和造型的作用。现代高层建筑大多采用直线形态构建,用直线形态构建的斜拉桥承载力更大。尽管直线易使人的视觉产生疲劳,但从视觉感知的效果来看,用直线构建的形态更容易感知。

三、线的材料分类

线材因材料强度的不同可分为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硬线材和软线材).

常见的硬质线材有:条状的木材、金属、塑料、玻璃等;硬线材的性质特点是不易变形,可切削,可连接直线、折线。

软质线材有:毛、棉、丝、麻以及化纤等软线和较软的金属丝.软线材的性质特点是易变形,可拉,可缠绕,打结等。

1、硬线构成:即硬质线材的构成.

硬质线材的强度较好,有比较好的自身支持力,但柔韧性和可塑性较差.因此,硬质线材的构成可以不依靠支架,多以线材排列、叠加、组合的形式构成,再用粘结材料进行固定.硬线构成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节奏感和运动感.

2、软线构成:又叫软质线材的构成.

软质线材的材料强度较弱,没有自身支持力,柔韧性和可塑性好.所以,软质线材通常要框架来支持立体形态,对框架的依赖软线构成可分为有框架构成和无框架构成.

A\有框架构成先用硬质线材制作框架,再在框架上定接线点,然后用软质线材按照接线点的位置连接.

B\无框架构成是利用软质线材的编结、层排、堆积进行构成如软挂壁、织物等.

四、硬线材构成

1、连续构造

2、垒积构造

3、线层结构

4、框架结构

(1)、连续构造

选择有一定硬度的金属丝或其它线性材料,构成时不限定范围,以连续的线使其自由构成,产生连续的空间效果。表现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像的。

(2)、垒积构造

把硬线材料一层层堆积起来,相互间没有固定的连接点,可以任意改变的立体构成,叫垒积构成。

材料之间靠接触面间的摩擦力保持形状。特点是易于承受向下压力,若横向受力则很容易倒塌。

(3)、线层结构

将硬线材沿一定方向,按层次有序排列而成的具有不同节奏和韵律的空间立体形态为线层结构。

(4)、框架结构

以同样粗细单位的线材,通过粘接、焊接、铆接等方式结合成框架基本形,再以此框架为基础进行空间组合,即为框架结构。

框架的基本形态可以是立方体、三角柱形、锥形、多边柱形,也可以是曲线形、圆形等基本形状。

框架结构构成是指用相同的立体线框按一定的秩序排列或交错垒积构成。其构成形状可产生丰富的节奏和韵律。

这种框架除重复形状外,还可有位移变化、结构变化及穿插变化等多种组合方式。

五、硬线材的形式美法则

1、重复构成

重复是指某一个单元有规律性的反复或逐次出现时所形成的一种富有秩序性节奏的统一效果,是构成中最基本、最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

1)、绝对重复:即基本形的大小、方向、位置、排列有序重复构成。

2)、相对重复:既对基本形的形状、大小、长短、高低、宽窄或排列的方向、位置进行渐变,统一中有变化,视觉效果较好。常见的有近似重复构成、渐变重复构成。

2、节奏与韵律

立体构成中的节奏表现为基本形按设计好的骨格进行起伏、交错、渐变、厚薄等有秩序、有规律性的变化。

韵律是节奏导致的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感感

受,它没有形式可言,当形态大小、方向、位置、色彩、光线、排列发生变化时,都可以产生韵律美。

1)、渐变韵律

2)、交错韵律

3)、发射韵律

4)、起伏韵律

3、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以物体垂直或水平中心线为轴,其形态上下或左右对应,又称均齐。

均衡在无形轴各方的现象不必完全相同,从质与量等方面看却有雷同的感觉。他具有变化的活泼感,是侧面的、奇数的、互生的、不规则的。

六、注意事项:

1、注意构造体的重量分配,应符合重心规律;

2、各部件的结合要符合力的关系;

3、若能在框架中填加形象,则更生动有趣;

4、单元的种类不要超过三种,否则,造型效果容易杂乱;

5、不能使部件发生位移,不能倒塌,不能使节点脱落,要造成美好的构造物;

6、制作时先组合两个,固定后再调整移动其他,切忌同时移动全部框架,以免失去调整的依据。

七、图片欣赏

八、作业(教师巡堂辅导)

创作一件硬线材的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

1、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来创作

2、材料:硬线材;尺寸:不能过小

3、颜色:自由发挥(可上色,上色时需要用白乳胶跟颜料加在一起,可保留原材料颜色)

4、作品要用底座承托,底下贴上标签,标签上标明:姓名、班别、作品名称、指导老师、成绩

第五课《线的立体构成---软线材构成》

时间:第七、八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软线材的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展示软线材立体构成成品,引起学生注意。

讲授新课:

一、线的立体构成概述

用线型材料构成的立体形态成为线立体构成。

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在构成中有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

软质线材依赖于框架的造型变化而变化。

硬质线材可先确定支撑框架,构成后撤掉临时支撑架,保留硬质线构

成的效果。

讲授新课:

二、软质线材的构成

定义:软线构成,又叫软质线材的构成.

软质线材有:毛、棉、丝、麻以及化纤等软线和较软的金属丝.软线材的性质特点是易变形,可拉,可缠绕,打结等。

软质线材的材料强度较弱,没有自身支持力,柔韧性和可塑性好.所以,软质线材通常要框架来支持立体形态,对框架的依赖软线构成可分为有框架构成和无框架构成.

A\有框架构成先用硬质线材制作框架,再在框架上定接线点,然后用软质线材按照接线点的位置连接.

B\无框架构成是利用软质线材的编结、层排、堆积进行构成如软挂壁、织物等.或者自己成型。

有框架构成先用硬质线材制作框架,再在框架上定接线点,然后用软质线材按照接线点的位置连接.

线与线的交叉构成,在方向和交叉角度的变化中,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接近与垂直的交叉;一种是渐变的条形网格结构。网格排列会出现很强的韵律美感。

线材与框架的纳合,可以打线结或在框架上打小孔,用线穿过并固定在框架上,或将木条割成切口,再加白乳胶粘合固定软线材,制成悬挂或软雕塑的立体造型。

在构成中,按意图制作造型框架。其结构可选用正方体、三角柱、三

角锥、五棱柱、六棱柱等造型;也可采用正圆、半圆或渐伸涡线形等、并在框架上面竖立支柱,以小钉为连点进行连接构成。

框架上的接线点作等距分割,从密到疏渐变次序排列,方向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错位连接,横边连接竖边,或从上部边框交错方位接到下部边框。

无框架构成是利用软质线材的编结、层排、堆积进行构成如软挂壁、织物等.或者自己成型。

三、范例欣赏

四、作业(教师巡堂辅导)

创作一件软线材的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

1、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来创作

2、材料:软线材;尺寸:自由发挥,但不能过小

3、颜色:自由选择(可上色,上色时需要用白乳胶跟颜料加在一起,可保留原材料颜色)

4、作品要用底座承托,底下贴上标签,标签上标明:姓名、班别、作品名称、指导老师、成绩

第六课《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时间:第九、十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面材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展示面立体构成成品,引起学生注意。

讲授新课:

一、定义

1、面的构成定义:面材的构成,即板材的组合构成,是以具有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构成的立体形态。

2、面型的变化形式有:重复、交替、渐变、近似等。

3、面层的排列方式一般为:直线、曲线、折线、分组、错位、倾斜、渐变、发射、旋转等类型。

二、面材的构成可以分为: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 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 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作业布置 无

立体构成教案 (1)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立体构成 教案

立体构成 教师:杜晓坤 第一课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 【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的认知 一、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例如建筑 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 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 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例如:飞利浦公司借鉴鸟的躯体造型设计的摄像头、根据海星造型设计的壁灯、根据被切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立体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总学时:36 (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 总学分:3 二、课程地位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既是独立的基础造型课,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称为“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专业基本特点,本课程集中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立体设计创意的方法。除了理论教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课程策划、课堂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意思维方法与实践的训练,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和与现代商业活动发展之间以及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课程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三次元的空间中,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各种连接方式、设计制作各种立体空间形态,发掘色彩、肌理、质感的潜在作用,并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炼、再造出具有生命动力、自由韵律和形式美感的丰富形态,掌握各种空间及形态的正确关系。学习研究有机形体造型的特点,培养学生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②研究三维实体的形态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训练,学习运用立体空间思维在三维空间里组织形态的方法,掌握造型规律,开拓设计思维,锻炼对造型的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③培养合理协调眼(观察)、脑(理解)、手(表现)的能力。

最新立体构成教案

精品文档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如果从基本形态而论,又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立体构成教案 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 3)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4) 5)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立体构成教案

第一课《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造型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立体构成成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渗透设计意识,合理利用材料。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展示立体构成作品,引起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做好笔记) (一)构成与立体构成 1.起源: 1)1919年4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 2)伊顿(瑞士人)创立了“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2.概念

1).构成:造型、组合、形成、构造。 2).立体: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二)立体构成的分类 点的立体构成 线的立体构成 面的立体构成 块的立体构成 1、点的立体构成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 立体构成里的点线面为点材,线材,面材,不为点线面,因为立体构成是立体的,强调空间感。他们是构成形体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立体形象的材料和空间特征,所有立体形态都是由点材,线材,面材和块材基本要素加工组合而成的。 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 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立体构成中的点材有乒乓球、玻璃碎片、小木块、豆子、米粒、纽扣、瓶盖、各种珠子等等。 2、线的立体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材构成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 教案 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和手 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 求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 了解构成的含义 4. 熟悉构成的源流 5. 形态构成的基础 6.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 教学基本内 容 纲要1) 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 变迁 2)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1)艺术与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构成》教案知识讲解

《立体构成》教案 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2、学时学分:72学时 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4、指定教材 胡介明主编《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教学参考书 《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 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7.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 8.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 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3.本章教学重点: 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

三大构成____教案

三大构成教案 第一章三大构成应用概述 课程概述 三大构成包括平面、色彩及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是研究平面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按美的法则构成,设计出所需的图形。色彩构成主要讲授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的作用与三要素,色彩的配制及色彩与心理,情感。立体构成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并提高学生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设计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认识与了解平面构成的设计元素、形式法则。 2.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4.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5.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6.能理解与把握对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构成理论特点,以及在实际的设计中的运用。 7.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懂得立体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及不同材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 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能用视觉艺术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和表现事物。 难点在于学生摆脱常规的视觉束缚,培养学生有构成的视角看待事物的习惯。 【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第三节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第一节重复构成 第二节近似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第一章概述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房屋、家具、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立体的,立体就是具有三维的空间和形态。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世界。 构成是指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在三维的空间中把具有三维形态的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构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首先是理解并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不是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在审美的要求下有目的的进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立体构成的指导原则。 其次,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是研究探索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强调功能第一性的设计专业课程,没有具体的功能要求和经济要求,是纯粹形式美的探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宽泛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意识。为现代设计积累有效的立体造型规律。 立体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造型方法。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构成理论的探讨研究,也是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不同的物质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加工工艺、技术等都为立体构成积累了大量的立体形态的资料和方法。 所以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空间造型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沿革 构成意识最早萌芽在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运动中,1918年,荷兰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强调几何单体的组合造型。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被称为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成效果。 构成教育的形成发展却在包豪斯学院。包豪斯(Bauhaus)学院是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学院,在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格罗毕乌斯(gropius)把魏玛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校合并而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van dusiboge)来到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也带来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设计思潮,致力于科学和艺术、工业和生活的结合,反对约翰.伊顿(johannes ltten)为代表的神秘主义的旧教学体系。并且在康定斯基(kandinsky)、保尔.克里 (paul klee)、莫霍里.那基(moholy nagy)三位杰出的造型大师的共同参与下架构起构成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立体构成的教学 我国的构成教育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在国外设计思潮的影响下,构成教育也逐步进入我国。首先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开设了色彩构成,随后陈钰盛和辛华泉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教学。 到20世纪80 年代末,构成教育经过十年左右的培育,已在大专院校普及,并以确定了三大构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构成教学与其他美术基础教学不同,它不是简单的美术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成理论的系统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与风格,培养严谨的创造性思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篇一: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 教师:杜晓坤 第一课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 【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的认知 一、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例如建筑 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 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立体构成优选教案—详案.docx

《立体构成》 教案(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与要求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教学基本内容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纲要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 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 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0670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tereoscopic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讲授16学时,课内辅导16学时,实验8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动画 一、课程简介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使学生从理性的角度了解如何在三维空间中根据不同的立体构成的视觉形态要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和材料性能,创造和美化形象,结合立体构成的作业训练,使学生掌握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艺术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要掌握立体构成定义及其形成,分清结构素描、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关系,特别是要了解和训练如何从平面演变成空间观察思维的方法; 2、重点掌握概念元素重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相应的体构成形式,吃透属性材料形态元素和空间的概念,重点作业训练线立体构成和面立体构成; 3、必须掌握形式要素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方法,了解形式法则的视知觉规律,重点是利用形式法则到立体构成设计的训练; 4、要理解和掌握平面到半立体、多面体转化的相关知识,掌握版式构成和异面体两种构成规律,重点在于组合和排列的过程中材料形态的加工技术制作技巧及空间组合想像力; 5、理解和掌握从平面到柱体的转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围合式柱式结构变化规律,对柱体的柱端、柱面、柱体棱线的立体加工使之具有丰富变化; 6、理解块立体的形体塑造原理,通过分割、组合掌握塑造形体的方法和规律,重点是块单位组合排列规律变换具有的作创意思维业训练; 7、要理解材料要素的属性及加工技术技巧,回顾形式美的法则,要侧重在利用材料要素对综合构成和仿生构成的创意思维训练上。

《立体构成》教案---新版

《立体构成》教学设计方案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如果从基本形态而论,又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有创意的立体造型优质教案

立体造型 一、教材分析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以简单的造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由于雕塑独特的形象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美的享受。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体。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表现身心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的表现意识,又不受写实的束缚,可以更好的实现他们的感性认识。教材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雕塑和中国的现代雕塑《夺》,引导学生比较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作品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立体造型的兴趣。对两件抽象纸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凑、搭建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表现力,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小小艺术家。 书中的制作步骤图详细地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图中的另3件作品和“想一想”的提示语在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形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通过对雕塑照片的感受和老师的引导

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了解雕塑作为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都可以成为小小艺术家。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然后组合成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难点:使学生独立完成纸立体造型的创作,有创意的完成相同的形状通过卷折、剪、粘贴、组合技法表现的一件纸立体造型。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四、教学过程 整理纪律:1分钟(这是华老师第一次和大家正式的上课,希望我们的小朋友都能用最好的状态跟老师一起来进行这堂课,老师要看一下哪些下小朋友表现好,哪个大组最快进入状态)先发一张模板纸,然后比赛剪纸,谁剪得快,只给2分钟的时间,到时候必须停下来。

平面构成教案+

平 面 构 成 教案 授课班级:213/214 授课时间:2017下学期

构成基础 课程编号 总学时:60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构成基础》是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是以非具象性的抽象思考,对造型要素进行分解和构成的研究。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它是以观察、分析、表现走向探索,想象、发现与创造的历程,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和新媒体潮流,并为设计创意的表达、交流和实现提供良好的媒介。 除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之外,重点训练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造型意识和审美趣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平面构成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一、概念要素 二、视觉要素 三、关系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重复构成形式 二、近似构成形式 三、渐变构成形式 四、特异构成形式 五、发射构成形式 六、肌理构成形式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色彩构成 第一节色彩构成概述 一、色概念 二、色表现 三、色彩构成概念 第二节色彩的本质 一、光源 二、光与色 三、色彩的产生 第三节色的属性 一、彩的范畴 二、色彩三属性 1、度(Valuc) 2、相(Hue) 3、彩度(Chroma) 三、色立体 第四节、基本配色法 一、同类色配合 二、邻近色配合 二、邻近色配合 四、互补色配合 五、中性色配合 第五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一、色彩对比的概念: 二、色彩对比的种类与基本规律:(1)同时对比: (2)顺序对比 (3)色相对比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学分:2.5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1、设置目的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2、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课程的难点: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33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五、课程内容: 概述(1学时) 内容:形体与空间、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 要求:重点是对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的理解 第一章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2学时) 1、空间立体的基本形态及其感情特征 2、空间立体构成美的形式法则 内容: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平衡与秩序。 要求:重点是多样与统一 第二章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8学时) 内容:概念、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要求:重点是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1、(1)、软知线材及框架 (2)、软质线材的构成: 木框架的软质线材构成 木托版金属框架构成 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 (3)、硬质线材构成: 单体造型组合 转体组合框架组合 2、重点、难点 334

(完整版)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马媛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

力,即能熟练应用各种元素进行平面设计,提高审美和对设计元素的解读能力,形成新的设计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基本要素、形式美法则以及表现方法等。 二.教学章节: 1. 平面构成概述 2. 平面设计的门类、元素和形象 3. 点、线、面构成 4.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5. 构成的形式种类 三.授课计划:平面构成共3周48学时, 四.授课地点:9 号楼9603画室 五.授课方式:课堂理论讲授、辅导写生实践 六.授课内容: 1. 构成的起源 1919 年德国建筑师格罗佩马斯创建了“国立魏玛建筑学校”,这就是著名的“包豪斯(bahous),包豪斯顺应工业社会的发展,致力于纯美术与应用视觉艺术的研究,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建立起了现代工业设计的新体系(就是包豪斯学院成立),也是现代教育史上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充分展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造型设计的新形态。包豪斯设计学院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建筑设计为中心,以艺术设计综合化为手段,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在不断深入实践的教学中寻求现代工业相适应的教育途径,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是其核心内容,现代造型和设计教育,主要是教育内容。 1921 年,荷兰“风格派”艺术运动领袖温?杜斯伯格来到 魏玛,驱散了包豪斯的神秘主义烟蒂, 反对神秘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旧教学理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 目的: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了解立体造型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提高设计能力。 要求:1、了解不同材质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材质的构成规律。 2、充分运用不同材质的不同特征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作业:1、线材(软、硬)、面材(板式、柱式)、块材(石膏、苯板等)练习 2、不同材质组合设计制做(装潢:庭院沙盘或小区沙盘设计 制作服装: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制作) 概述 立体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及美学规律,阐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按照构成材料的形态分为: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第一章线材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分为软质材和硬质材两种。 构成特点:是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多个面的组和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表现效果:具有半透明的形体性质和较强的韵律。 构成方法:以框架为基础。

第二章面材构成 面材是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从结构上分为:板式结构(包括仿生结构)、柱式结构、几何形单体结构(包括多面体的变异结构)、群聚结构(包括单体集聚结构、面群结构)。 构成特点:1、将面材加以刻划、切割和折屈,形成面材包围的空间立体造型,是一种折面构成。 2、将类似形的面材重复叠加形成的造型为面群结构。 表现效果:具有平薄和扩延性。 构成方法:折屈和切割、粘合和插接。 第三章块材构成 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立体量块实体,按素材分为石膏、苯板、雕塑泥等。 构成特点:最有效表现空间立体的造型,具有量感。 构成方法:添加法、削减法。

概述 立体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及美学规律,阐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按照构成材料的形态分为: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基本形态及感情特征 一个物体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这就是它所占据的三度空间。立方体是最基本的形体之一,此外还有更为复杂的组合体,其形态有圆有方、有平有滑、有凸有凹等,归纳有如下几种: 1、平面几何体 以四个以上的平面,以其边界直线互相衔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封闭空间;或立方实体,皆可谓平面几何形体。如三角锥体、长方体……表现特征:形体表面为平面,棱线为直线。简练、大方、庄重,稳定性强。 2、几何曲面体 是由几何曲面构成的方块体或回转体。如圆球、圆台…… 表现特征:秩序性强,严肃端庄又有曲线变化,是家用器皿等设计的理想造型。 3、自由曲立面体 其立体造型包括:自由曲面体和自由曲面所形成的回转体。如电熨斗、异型酒瓶等。 表现特征:既有优美活泼,又有较强的秩序。

立体构成教案设计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专业必修课。是艺术领域中研究空间造型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在设计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利用材料进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的形态造型,从而引导学生从形态要素的立场出发,熟练掌握三维形体的造型规律,为以后的环艺和工业设计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后续课为《包装设计》;本课程所属的二级学科是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象为立体元素和空间构成设计,主要方法为熟悉、掌握立体空间的造型规律,以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国内外应用动态、前沿理论,理解三维空间设计元素的组织规律,掌握三维空间中点线面的构成法则,使学生具备空间设计能力以及室内外、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下一步进行视觉传达、环艺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教学,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能胜任在设计研究机构、设计公司及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 三、教材教参 教材:《立体构成教程》,愈爱芳,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教参:《立体构成》,李刚,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立体构成》,文增,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四、教学方式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示范,自习和讨论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时数

根据《山西大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修订)》,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讲授12学时,实践24学时。具体如下: 理论教学:理论12学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2课时)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及起源 1、概念:立体构成也称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和视觉为基础,以结构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审美,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2、起源:“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浩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西方绘画领域:立体主义;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包豪斯:三大构成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三、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习性、稳定与轻巧 四、立体构成的材料表现 第二章半立体构成(2课时) 一、半立体概念 半立体构成是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形态,又称为浮雕,是三维空间的半立体状态。 二、半立体构成方法 1、由平面形态转变为有厚度的立体。 2、采用正负形与图底分离后再进行立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